一 : 逐掠疏光,看浮生过往
浑源清梦,忽而春夏。今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让我这个两个月很少下楼的人,倏然惊慌失措。洗过的夏衣迟迟没来得及收起,夏天的拖鞋还在地板上拖来拖去,床上依然是那条从夏天盖到现在的薄被,对时间的感觉似乎一度停滞,如梦一场,在热热的暖气和窗外刺骨寒风的交错反差下,幡然醒悟,惊觉又一个冬日已经到来。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从毕业以后就一直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奔波忙碌着,有过成绩出来时的欣喜,有过荣榜失意时的落魄,有过对人情事理的悲痛,有过对时运不济的怨妒。如此,反反复复,心中升起的是一种消极,破罐子破摔想着干脆的去放弃,如此颓废、便如此不去为那些功名利禄枉费心思。
不曾想,年少轻狂的一场不过是自诩清高、自以为是、咎由自取罢了。痛定思痛、悔悟既悔,许将所经诸事及心事书落于此:
七月从老家转至安阳,在大雨瓢泼中停留了两日,经行郑州到三门峡,也是那一站的终点。车还未驶进那座古城,便有人告诉我那边在下雨,下车果然是电闪雷鸣、骤雨如注,据说那座古城几年都未曾遇到如此的情景。
在明珠宾馆呆了几日,最后客居在涧河一畔,南山脚下。三门峡的河水很清,岸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柳,柳树下有间隔不远的长椅,在夏日的凉风里静静的坐在树下,看时不时在河面上空翻飞的鸥鸟,很是惬意。然而,美景虽胜,却无法遮掩我失落的心迹。也是在一个清风徐来的午后,我在涧河边上写下了那篇文章——《山水,追寻一世灵动的美》,本想着能够寄情山水,也不枉此生。
和弟弟一起到风景区,到河滩上,踩着褪去河水留下的泥泞,看着夕阳渐远,远山渐逝。多想能够追风逐月,将时间的分针、秒针拨回到曾经逝去的时光,去守护那份安安静静的美好。可是,回首已是沧海桑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历史悠然,犹如被湮没了的古城一样,瞬间的美好再无反复。也是在那伤心灼心的疼痛下,蓦然回首,期盼灯火阑珊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心中有失落,亦有伤痛。所以客居的那些日子里,很少下楼,有的只是静静的站在窗边守望,远处的七彩云霞,下雨的河上淡烟,夜晚的灯火阑珊。每当夜深人静,在电脑上敲打些许文字,或是彻夜灯明,或是满怀忧伤。若问心事有谁知,知者不用言,不知者听了也无用。在那些日子里,和忧郁挣扎,历经阵阵的心痛,总觉得年岁无人共语,而自己永远属于那离群索居的那种,不该浅尝人间烟火的人。于是,也有了那一幕,在凛冽的寒风中,独坐山台,环抱着自己,潋滟心伤。
有山有水的地方,大多都是地杰人灵。古城的晚霞很美,却匆然只是一刹那而已。有一日,在窗旁看红彤彤的天际,为大自然的千奇异景所惊诧,待等将电池装入相机,却已是行云转换,绮景已逝。心中不免遗憾。有人说,浮世时光,如白马过隙,一去不返,然而在那些日子里,任时光荏苒,我始终无法参透人生其中的种种奥妙。暗藏玄机,慢慢的才明白好多事情,比如要心怀感恩,心有所冀,比如要知足常乐,勿扰是非。
年岁之于人生,或许没有什么光鲜艳丽,或许你只是普普通通、百万众生中的一个,或许你有翼飞中天之志,或许你不甘于轮回里的寂寞。你都该知足却不该自满,自省而不自负。
九月辞别三门峡,在师父的建议和帮助下又回到学校。或许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注定了要漂泊,要经历从疼痛中挣扎破茧而出的苦痛。无怨无悔,在逐渐安静和沉寂的日子里,逐渐长大,对生活多了一份慢慢的懂得。谢谢师父,谢谢前辈,谢谢你们给予的疼惜和鼓励。
谢谢你,谢谢你给我的理解和懂得,包容和原谅。一直以为你误解了我的执着,一直觉得你的想法太过于偏执。却不知道在哪一天醒过来,我才恍然所悟,原来是自己做的不够。让你牵挂、担心、在你为未来忙碌的时候还让你心有不安。是我错了,一直走在自己的任性和无所谓上,以为青春可以任我去懈怠,以为机会可以容我不断的去错过。
单纯、简单固然很好,可这一生还有很多复杂需要我们去面对。所以,不得不去努力的长大,纵然知道这个过程会坎坷难行,可终究需要去历经。十月,当满目凄凉,苍黄着染,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味的回忆,只不过是一直的逃避。但是,我们能逃到哪里去?路总是要走,终点总是在一端等待,我们、无路可逃、亦无路可退。
某日和夏老师长聊,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感慨:年轻的时候就该去争一争,到了成熟渐老的时候,才该看透、淡然。一时间,仿佛若有所悟,寄情山水、游戏人间的叛逆总归是不合时宜。当我历经了疼痛,饱受了漂泊落魄煎熬之后,才慢慢开始懂得,此刻我该如何去追逐我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平生,也只有在功成名就之后,才能仿效范蠡那样的行径,隐逸于山水。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冬日的阳光夹裹着丝丝寒冷,却依然在某个清晨醒来的时候,抚照轩窗。常常是裹着大衣,将凳子挪移到窗前,拿一本书静坐赏析。王老师说,像我这般柔弱的女子,喜静厌动,也只有多晒晒太阳,才能补给点“养分”,以免恶化成林黛玉的风范。
以资笑谈。当年那个能喝一斤多白酒,五六瓶啤酒,能一个人徒步行进半个郑州的我,已再没有当初的那份能耐和魄力。戒了奢侈的麦斯威尔、戒了让人疼痛不止的白酒红酒、戒了一个人乐游风景的用心和企图,也戒了颓废落魄、沦落于安逸的懒散和闲适。风萧雨林几时休,陋室寒室皆叹幽。唯一心中所企盼和期待的也只有,雨过天晴,生活能够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努力,得到一份希望和未来。
傍晚,伫立在走廊的窗口,远远看天空的那万里霞光,心,每次都会颤抖。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依然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凭借自己的毅力、坚持,给自己一个安安稳稳的家。像每天这个时候下班回家的老师一样,能够有一个“巢”,供自己在那里歇息。不需要华丽,也不需要如何的装潢,可以给自己的心一个落脚地,一个肯定,一个希望。
但愿君心似无心,定不负相思意。话不成篇,随心而就。
十一月,吃过晚饭,总是一个人静静的走在路上,看此夜阑珊,新月斜倚。心头也总是不由的升起一轮寂寞,与月光契合,多少个年岁,多少个人日夜都是一个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仿佛在这个轮回里,你能够有的,和只能拥有的就只有这夜的凄凉,朦朦胧胧的清辉。披将下来,如一袭秋寒的霜衣,裹着的只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单薄。在冬日的小路上颤抖,颤栗成这一生源于宿命的清冷,若问相思几何?相念几许?恐怕也只有这迎面而来的风知道,今冬落叶有几多!
路旁有几棵银杏树,三五成行,横竖便像个林子。每次我从那里走过,都会有意无意间的到那树下,或驻足凝望,或拾掇起其中的几枚拿回房间细细观看。落叶虽无意,行人却有情。人间若没有了爱,男女若没有了情,那么这大千世界真真能够让人感慨的,也就寥寥可数了。曾见过有人将红彤彤的枫叶制成信笺,南北相寄,当我小心抚摸这银杏叶上的脉络,却不知道锦书能寄何方,何处能给我一生一世的怜爱和相思。悲悯尘世的这颗心,也就越发期待未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人对我说要少说多做,我渐渐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说,人生的哲理禅语,可以警语世人,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读懂就能真的懂得,更不是一个人知道就能做到。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慢慢的顿悟,而顿悟又是一个完全新的过程。站在历史的记忆里,逐掠疏光,看浮生过往,以拙笔书其情其景于此,愿不负所得所悟。
依子诺
二 : 浮光掠影[成语]:浮光掠影[成语]-成语资料,浮光掠影[成语]-成语辨析
浮光掠影,成语作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定语;含贬义语句。近义词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等;反义词有洞察秋毫、一丝不苟、明察秋毫等。成语出自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实例如: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那圣洁的孩子在乏味的云层和倏忽变幻的浮光掠影中嬉戏微笑。
浮光掠影的意思_浮光掠影[成语] -成语资料
浮光掠影的意思_浮光掠影[成语] -成语辨析
浮光掠影的意思_浮光掠影[成语] -其他翻译
[www.61k.com)英语
Adimimpressionwhichvanisheseasily.俄语
повéрхностноевпечатлéние.法语
Fugitifcommeunéclatoucommeuneombre.浮光掠影的意思_浮光掠影[成语] -英文举例
英文解释
Skimmingoverthesurface;例句
浮光掠影的魅力,很快就会消失。三 : 浮光掠影
武夷山
武夷山是中国四大世界双遗之一,其它三个是黄山、泰山、乐山大佛。这里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朱熹书院。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十四岁丧父后随母亲来到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并在这里讲学,开设学堂。书院里还有朱熹和学生蜡像,学生坐在下面专心听课,先生站在台上,手持书卷,仿佛正在讲说他的朱式理学,其中大概还有他的三寸金莲之说吧。
还是去看看这里的自然风光,是四大双遗中最为自然、人工痕迹最少的,无论爬山、还是看景,都要靠两条腿走路,是一种真正的融入大自然怀抱的感觉。
天游峰由整块整块的大石形成,那些石块仿佛刀削斧砍一般比天而立,让人仰望其高,心生畏惧,但同时也激起人攀登的勇气。居然还有风景这么秀美的山爬,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一鼓作气爬到天游峰的最高处,一边休息一边眺望山下,真有了一种“一览众山下”的豪情。
非常喜欢站在定命桥上的感觉。从定命桥上看下去,假想一个生命从桥上跃落以飞翔的姿势滑翔,一直滑进桥下那两片巨石间的一线天光里,这需要多久,一分钟还是五十秒?
定命桥下和一线天上的一线天光如出一辙,只是前者需要俯视,后者则需仰视。站在定命桥上往下看,再往下看,也看不到底,却有了一种晕眩;站在人流的背后,仰望一线天的高,往上再往上,才知道那是一种永远无法到达的高度。人只能对着那遥远的地方发出的一线天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九曲溪上的漂流安静、祥和,仿佛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拿着一只鱼杆戴着一只斗笠的渔人,静静地坐在船上,看清澈的水底那形状各异的石子,明亮、光滑,随着水流不断地变换着自己在阳光里的影子。无所谓能不能钓上一只鱼,只要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坐在某条船上,沿着这条溪水一直漂,顺便听一听船工对那些安静的石块所作的拟人化想像。是神话大集成,也是五彩斑斓的顺口溜,倒也是形象生动又娓娓动听。和尚尼姑的故事、三姐妹的风流快活、一只好色老龟的遗憾、还有一只巨蛙由于被风扇掉的半片舌头,其实都是一些被地壳运动折腾成的石头,形状有些怪异而已。却成为人们吃饱喝足后的笑料和谈资,人们硬是把石头想成了灵魂深处的自己,想着它们会哭会笑,会搔首弄姿,会眉目传情,还会做一些比较下流的事:偷窥。这种想像暂时满足了人自己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需求。这些可怜的石头啊,它们只是一些石头。
鱼总是在远处,能看见它们在水中一掠而过的身姿,却不能到近前,船工说远处的水很深,最深处可达36米,这让我们于平静中有了一丝丝的不安。
与长江三峡的悬棺不同,九曲溪上有一种船棺。巨大的棺木镶嵌在崖壁上,经过三千多年的岁月腐蚀,那些用上好的楠木做成的棺木已经朽裂成了几只长大的木块,有的摆在陈列馆里供人们参观,供考古学家们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地研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材质才能于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朽呢?有的还镶嵌在石壁上,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继续那些无法言说的秘密。仰望那些石壁间的一块块长木,我感到奇怪,船棺那么大,古人们是怎样站在飘泊不定的船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全身的力气把它们拉上去的呢?古代的达官贵人们可真会享受,死后都想要高高在上,永远地俯视人群;抑或他想站在崖壁上永远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为他们保驾护航,谁知道呢,三千多年前的事情了。
福州
寿山石馆很小,坐落在一个很荒僻的小山村,山村的小路旁一字儿排开开了几个寿山石小卖部,石头亮晶晶的,湿漉漉的,有一些原石等待慧眼识之、巧手琢之,以增加它的欣赏价值;大部分是已经做好的印章和实物形状,玲珑剔透,光可鉴人。
而真正的宝贝却是在寿山石馆里。这个馆因为偏僻,除了研究石头和爱好石头的玩家们,一般人是不会忍受来回四小时的颠簸来看这些不能吃也不能用的冷冰冰的石头的。但这些石头却真正的好看,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惊叹,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享受。看到那些本来就晶莹温润、品相完美的寿山石在智慧的浸润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人和动物在其中嬉戏、船在水中慢慢地流动、船工的胡须丝丝可见,一只刚出土的瓷器半掩半露地探出头,胜利的人们会师在井冈山、欢呼雀跃的脸上一缕缕笑纹仿佛还在轻轻地颤动,关在笼子里的那只大公鸡正昂起头高声地啼叫:天亮了,每一瓣花蕾都在悄悄地绽放。这是一个美丽而剔透的世界,人的心灵在这些石头面前变得纯净而自然。
泉州
泉州是个著名的侨乡,几乎每家都有一点海外关系,也因着这一点海外关系,每一家人都过得很富足。偶尔哪一家利用自家的房产开一个门面小店,他们的经营也一定是漫不经心的,不在乎挣钱,只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十万元贫困户、百万元不算富、千万元刚起步”,这样的气魄在全中国大概也只此一家了。一个普通导游小姐的陪嫁是一套豪华别墅和一辆宝马轿车,这样富足的生活你说还要钱干什么呢,出来工作只是散散心罢了。
除了散心,应该还有一些信仰,泉州人非常信佛,这一半来自于海外游子,因为出去得多了,经历的事多了,也越发感到一份平安的可贵。这种感受以鲜花和香炷的形式寄托在开元寺。寺庙很大,占地七万多平方米,寺里东西两面各建有一座宋代铁塔,传说是徒弟学着师傅的样子一砖一瓦建起来的,但在师傅顶着一片树叶从塔顶上跳下来的时候,徒弟也学模学样地跳下来了,师傅安然无恙,徒弟却当场摔死了。塔的模样倒是很像,但师傅的手艺终究是没有学到家。塔非常结实,曾经历数次地震而屹立不倒,这给了虔诚的人们一种信念,如果每次出门来这里烧上一炷香,佛祖一定会保佑他们的。
泉州靠近海,许多当地人以捕鱼为生。每次出海,他们都会到天后宫向妈祖娘娘祷告,保佑他们这次出海的平安。天后宫比起开元寺来小多了,但它是泉州人民来得最多的一个寺庙,尤其是那些侨居在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华侨们会在每一次回乡时特意来到天后宫,为妈祖娘娘献上一份久违的敬意。妈祖和观音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只是前者的外观上更为女性化。在福建这一代,人们更信奉妈祖,因为这是一个真人的化身,妈祖的前身是一个渔人的女儿,她住在海边经常从海里救起落水的打渔人,久而久之,渔人们把她看成了一种平安福,她死后为她立庙,希望妈祖娘娘能够继续保佑他们出海平安。
厦门
鼓浪屿是一个令人十分向往的小岛,走在那些华侨别墅旁的林荫小道上,静听海浪在远处不断地拍岸,优美的钢琴声似乎从海浪深处弹响,遥远神秘,又仿佛是在身旁的某个别墅小院里,每个音符都清晰可辨。没有游人的脚步声纷沓,也没有导游的扩音器叫嚣,静静地在这里走走听听,绿色植物从肩上纷披下来,独树成林的榕树旁若无人地在绿荫道上、别墅顶上延展自己长长的触须。甚至有一株榕树顽强地穿过岩石将它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别墅的门廊。主人好多年没有回来了,回来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定会笑的,笑里面有说不尽的惊奇。
不远处是曾经的战场,1893年从德国引进的克虏伯大炮正一丝不苟地望着远在两万米之遥的金门列岛。经历了114年的风风雨雨,曾经的辉煌和沮丧已成为历史,炮身已经斑驳,一只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被盲目的热情扔进了炼钢炉,另一只坐守在胡里山炮台上,正受到每年两百万元人民币的精心呵护,每天接受数千万人的参观、慨叹,见证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南普陀寺因位于普陀山的南部而得名,门前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是个香火非常旺的佛寺。但站在门口观音背后的韦驮手中的棒却是横握在手中的,似乎在谦虚地说:我们寺庙的香火只处于中等水平,不够富裕,对远方来的游士只能免费提供一天的素斋。寺里免不了商业化的一些居士们旁若无人地坐在那里接受虔诚的信徒们捐赠的钱款,一笔笔仔细地记下来,好像专业的会计们做帐。
寺里的建筑依山造势,层层托高,各种绿色植物点缀其中,没有导游的扩音器,没有游人,没有喧哗和叫嚣,只有虔诚的信徒和喜欢佛教的朋友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上一炷香,和寺里的僧人聊一点家常,沿着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走过去,看过去,站在两厢钟鼓楼的佛像面前,暗里祷告几句,无外乎是保佑家人健康平安。不是迷信,也并非信仰,只是一种仪式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沿着山石路一直往上走,间或能看到一两个虔诚的信徒盘坐在一座山石的下面,双手合十,闭目不语。看那清瘦的模样和脚边的布袋,一定是经过了长途跋涉、餐风露宿才到了这里,他们的心中不知有着怎样的一份虔诚?一条小径不断地拐来拐去,地势越来越高,往下看去,离旅游团队越来越远。
到寺庙的高处,有一棵高大的桂树,桂树旁有一个小小的道场,里面供奉着观音和八个罗汉,鲜花和香炷丛放在黄金般的佛像面前,香雾弥漫。录音机里唱放着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女香客正跪在菩萨的面前默默地祷告着,脚边放着一只黄色的布袋。
桂树下,三个人坐在石凳上喝茶聊天,不远处的廊椅上两个老年僧人坐在一处,一样明黄色的僧衣,一样长大的佛珠,一样的年纪,都信奉佛祖,却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佛珠上刻的字也不同,他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一只小鸟在树枝和敞开的笼子之间飞来飞去,不亦乐乎。
武汉
东湖很大,据说是西湖的几倍,没有了西湖的喧哗和商业叫嚣,显得安静平和。坐在小船上看远处的湖水和天空相接在一起,想我们兰州的天空总是和山接在一起,无论是山或是水都无穷尽地远,永远也走不到。由于时间关系,划船只能到湖的一半,小小的船在苍茫的湖面上像一叶飘零的落叶,我们只是这落叶上的一个小小斑点,随着船在湖面上悠然地划动,有一种偷得半日闲的窃喜。
黄鹤楼已经不是传说中那个仙鹤离去的地方,游人们只能在诗句中寻找昔日仙人的踪迹。楼梯、地板、墙壁都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漆成古色古香的样子,摸上去硬邦邦、冷冰冰的,找不到一点古朴的味道。曾经有过的喧哗和热烈如今变成了纷沓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吵嚷声,以及闪光灯的频繁响动声。站在楼的最高层,背对着武汉长江大桥笑盈盈地看着照相机,好像就是来到这里的全部动机。
四 : 浮光掠影笑红颜
作者:苏泰源
细雨敲窗,凌乱了多少思绪
寻觅曾经遗落的记忆
时光如梭
再回首已惘然
//(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秋雨淋淋沥沥,是浅秋特有的景致
生活总充斥着忙碌和无奈
唯有用淡淡的书香来温暖心理的寒冷
苦和累在文字的渲染便会活色生香
//
阴雨绵绵,顿然入睡
是谁?误入鄙人梦境
浅显模糊
浮光掠影笑红颜
五 : 浮光掠影看上海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上海是在2005年。那次我的主要“任务”是在南京,事完后决定从上海返京。于是,便由南京-无锡-苏州,一路走到上海。由于此时已临近“十一”,返京的车票非常难买,故只在上海待了一天。主要看了看“东方明珠电视塔”、“海底世界”、外滩,并坐车绕了浦东一圈。由于太匆忙,除觉得“海底世界”较壮观外,并未留下太深的印象。
这次去上海(2010年5月5日--5月10日),一来看朋友,二来看世博。五年后重看上海,还真的很有感觉。
与北京的“大气”相比,上海不能说“小气”,只可说“洋气”。
尽管两座城市都是高楼林立,但显然,上海楼房的外观要比北京漂亮得多,式样的变化也多得多,唯一不如北京的就是楼与楼间的距离太小,略显拥挤(走在上海街头,仰头看着两边的高楼,我常担心,若发生了地震,这人往哪里逃啊?);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很洋气,尤其是女士们,婀娜地招摇而过便飘洒下阵阵清香。到底是南方人,灵巧清秀,透着一股小家碧玉的妩媚;上海的小吃据说很有名,但我却不大喜欢,上海小吃的“甜”,是那种让我不知怎么来形容的“甜”,我不是很习惯。朋友带我去了一家素食店(那是她的最爱),品尝后觉得朋友真是一位“美食家”,这里的素食品种之多味道之美都让我大为惊讶,至今想起,仍觉余香绕口,回味无穷。
05年来浦东时觉得街上空空荡荡,很少见到行人。此次我们就住在浦东,觉得哪儿哪儿都是人,浦东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浦东的宽马路与北京很相像,这让我感觉很亲切,没了陌生感自然感情上就近了很多。
感想很多,还是分别来叙述吧。(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1、外滩
05年去外滩时,感觉人很多很拥挤,而我就怕人多,人一多我头就疼,再美的风景也没了兴致。
为了世博会,上海市政府将外滩进行了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宽加长,外滩“换了新颜”。因此,这次看外滩就有了不同的感觉。
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现象,而外滩却非常干净,走在这洁净光滑的路上,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舒畅起来。漫步外滩,欣赏着黄浦江两岸的风光,感受着“江风”的轻吹柔抚,任谁都会陶醉其间吧?
非常羡慕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黄浦江环绕,一个城市有了水就会变得灵动、生动、鲜活(北京就是太缺水了)。改造后的外滩宽敞了许多,视野也变得开阔了许多。外滩的盛名我想一来得益于黄浦江,二来得益于浦西的西式建筑群。
1840年后,上海作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英国首先抢占了外滩,将它变成其租界。法国紧随其后,也在外滩建立了租界。
这里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贸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都集中在这里。于是,各种式样的建筑——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中西合璧式建筑拔地而起,被称为“外国建筑博览群”,这些欧式的建筑为上海更为外滩增加了别样的风景,上海的“洋气”也体现在这里。
难怪,去上海的游客一定要去外滩。外滩,确实值得人们去观赏去欣赏去体味啊!
2、石库门
朋友是典型的上海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可以说是个上海通。因此,我在上海市区的行程安排就全部交给了她。
欣赏了外滩的西式建筑群,朋友又让我领略了上海民宅的独特风貌。
北京有“四合院”,而上海有“石库门”。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19世纪后期,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做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据悉,石库门是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而出现的。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便应运而生了。
见惯了上海街头的高楼大厦,这些整齐简洁的“石库门”让我刮目相看,我不停地在它们中间来往穿梭,细细体味着它们的独特神韵,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了老北京的“四合院”。我不知道,现如今北京的四合院还剩下多少,只知道仍在不停地被拆,被毁。我面前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已成为“老上海”温馨的记忆,“老北京”的温馨记忆又在哪里呢?
按照朋友的建议,离开上海前我专门去探访张爱玲故居。爱看小说的人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张爱玲,她可是上海的骄傲也是上海人的骄傲。我还算不上是“张迷”,但对张爱玲还是佩服有加的,她的那句“成名要乘早”已被现代的家长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估计张爱玲自己也没有料到吧。她的小说我读了不少,这次来上海看看她曾经住过的地方也在情理之中。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张爱玲故居”,有的只是“常德宾馆”,当年的张爱玲就住在这里的六层(?)。我从车上探出头来向这里的住户打听张爱玲是否曾住在这里,那人很警惕地回答“是”,随后马上告诉我,这里是私人住宅,外人不得进去。我这才发现,门上确实贴着纸条,上书“私人住宅,谢绝参观”。我想,或许曾有不少喜爱张的读者找到过这里,但他们都向我一样,被挡在了门外。看来,张爱玲的名气还是不够大,否则怎么就不能为她建个“故居”呢?这,或许让张迷们失望了。
3、上海博物馆
不论去哪个城市,只要当地有博物馆我都会去“拜访”,这次来上海自然不会放过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的机会。
“上博”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优美的环境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更是拿起相机照个不停,恨不能将周围景色尽收“镜”中。
上博的建筑外形是“上圆下方”,寓意中国传统的说法“天圆地方”。曾先后去过不少城市的博物馆,每次都会仔细观看其外观的设计,它们大都匠心独运,颇具深意,且都与当地的历史紧密结合,若能细细体味定有不少收获。如首都博物馆的外形-硕大的一个青铜器破土而出,寓意“文物挖掘”;河南省博物院的院区分布著大小建筑九座,寓意“九鼎定中原”,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外观着意突出的则是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的建筑群组成。这些寓意深刻的设计,往往让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这就是博物馆的特殊魅力吧。
进入馆中才发现馆内已有不少观众,早就听说上博的名气很大,今天可得好好参观参观。然而,还未参观我就皱起了眉头,馆内的喧闹声“不绝于耳”,人们似乎把这里当成了“市场”,打招呼的,寒暄的,找人的,一片嘈杂。自从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以来,“嘈杂”、“喧闹”似乎已成为各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似乎还不知道该怎样参观博物馆,学生们也很少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于是,我们的博物馆便“人声鼎沸”了,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
尽管馆内的嘈杂让我心烦,但很快丰富的藏品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很多,尤以青铜器、瓷器、、书法、国画为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曾在“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展览中,看到过一精美瓷器——何朝宗款的“达摩立像”,当时,我被它的精美深深折服,在它的面前停留了很久。没想到,我居然在这里又看到了它,这才知道,原来它就出自于上海博物馆,这意外的重逢很是让我兴奋,而更让我兴奋不已的是,我赶上了一个难得的“临展”——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馆内禁止照相,无法提供照片)。
1581年,乌菲齐博物馆由著名的梅迪奇家族创建(这一操纵整个亚平宁半岛金融体系的银行世家,实际统治佛罗伦萨近三个世纪),最初是该家族的私人收藏馆,之后演变为博物馆。此后,随着藏品数量的日益增加,博物馆的建筑也不断改进。至十七、十八世纪,乌菲齐博物馆已集丰富的藏品与优美的古典建筑于一体,成为倍受瞩目的博物馆典范。后,该家族将博物馆赠给了佛罗伦萨市政府。
乌菲齐博物馆的藏品全面展现了从拜占庭风格、哥特艺术、文艺复兴早期、文艺复兴盛期直至二十世纪的艺术发展历史。此次展览共有82幅画作,以风景、静物、人物肖像为题材顺序排列,从中可梳理出欧洲经典写实绘画的一脉相承。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春》是我最喜欢的画作之一,这次又见到了这位伟大画家的《三博士来朝》,而且是这样近距离的欣赏,简直让我欣喜若狂。这幅画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了。画面主景由巨大的岩石堆积而成,形形色色的人们云集在三位圣贤的周围。据悉,这幅作品为称作波提切利生命最后阶段的创作,直至他去世,也未能完成该作的着色。
提香的《维纳斯和丘比特、狗及鹌鹑》同样是展览中引人注目的名画。侧卧的女神维纳斯,因佩戴着华贵的珠宝而显得绚丽非凡。背后的爱神丘比特与其相拥,象征忠诚的狗和鹌鹑,似乎在暗示贪婪的****。
《法国王后玛丽亚.德.梅迪奇肖像》、《灌木丛中的蛇与蝴蝶》、《卡罗斯.杜兰的自画像》等等,如此多的高水平的西方绘画集中展现,带给人们的除了惊喜更多的是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而对我来讲,更是意外的收获。因为,它可遇不可求!
4、豫园
参观豫园是和先生一起去的,真没有想到,在如此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居然有这样一处幽静、精巧的“江南园林”。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为私家园林。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有致,疏密得当”,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与大多数江南园林一样,设计上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追求,而只要是园林,都少不了石和水的点缀、装扮,可以说,园林就是水和石的艺术。瀑布由假山上泄下,泉水则由石洞中渗出,奏出石与水的交响,石硬水柔,风韵十足。行走在豫园曲折的小径上,倾听流水的鸣响,看斑驳的光影从树的缝隙下泄出,觉得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在豫园碰到一群旅游学校的学生,每人手里拿着豫园的介绍,在听老师讲述豫园的景区特色和豫园的历史,我也凑上前去听了听,有讲解就是不一样,可使自己的参观有重点有收获,边走边看边听恐怕是最好的旅游方式了吧?
在我的眼中,江南的园林都差不太多,总之,就是小巧、精致,像一幅浓缩了的山水画。豫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园内的古戏台。其实,曾见识过很多园中的古戏台,但像豫园这么大面积的戏台我却是第一次见到。它的建筑恢弘,藻饰精美,环境典雅,古趣盎然。想象着园主人坐在这样气派的戏台前看戏,心情该是何等的舒畅。有了戏台不仅可以看戏消遣,还可炫耀张扬。戏台既能彰显主人声势的显赫,也可彰显主人地位的显要,戏台实在是一种象征啊!
去上海当然要去逛南京路,热闹、喧哗、熙熙攘攘是南京路的特色,也是外地人体验上海人生活的一处绝佳选择,毕竟上海是个商业化城市;但逛完南京路,你一定要去看看豫园,没了南京路的“闹”,不见了南京路的“喧”,豫园带给你的是一身的清爽和宁静,园内园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本文标题:浮光掠影-逐掠疏光,看浮生过往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