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微信如何升级500人群-社群运营:如何让500人的微信群产生有价值的UGC?

发布时间:2018-04-24 所属栏目:经验

一 : 社群运营:如何让500人的微信群产生有价值的UGC?

“社群”即一群以共同情感需要、利益需求等为纽带的社会个体,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构建带有标签属性的集群。常见的社群有豆瓣小站、微博小组、qq群 、微信群,各个社群依照各社交载体的不同,产生细微的差别。今天主要以微信群为例,谈谈有效UGC的产生。

一、社群是收集UGC最系统/便捷的方式?

门户、搜索时代,产品vs用户,用户vs用户的交互,多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点状态形态。移动端互联网时代的产生,产品app的崛起,增加了品牌vs用户、用户vs用户的点、面交互。

用户愿意用回帖留言、拍照晒图等形式参与到产品的评论中来,这种零散的评论可理解为早期的UGC。但是这种零碎的内容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且收集整理起来麻烦。

借助微信平台建立“社群”这一固定的场景形式,将用户聚集并对其进行特定话题引导。让用户围绕产品本身展开“点和面”的讨论,这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和粘性,还有助于系统收集产品UGC。将有用的UGC应用在产品的更新迭代中,有利于增加了用户的“品牌认同感”,进而加速粉丝经济的形成。

二、建立了社群,用户就会按照预定的轨迹产生有价值的UGC吗?

曾经某位运营大牛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社群运营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治,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即可自由产生有用的内容”。呵呵哒,凡是做过社群运营的童鞋都知道。这句话就相当于天天看新闻联播,了解我们伟大美腻的祖国一样。

针对这句话,朱朱有一个痛点要提出来。那就是,如果群友一句话不说,或者说的都是离题万里的“闲话”咋办?所以,获取有用UGC的首要前提是要让群友“开口”。但是,社群人数不同,群友开口说的的形式还有区别。那怎么让群友“开口”呢?

接下来,朱朱根据社群建立——运营前期——运营中后期这三个时期不同的群规模,用实际经验总结的干货说说让群友“开口”那些事。

三、建群初期:明确群目的、群规,网罗 50 人以上的种子用户。

罗永浩将社群主要划分为应用型和情感性,应用类社群是依托于群友具体明确需求建立的群,这类群的目的很明确指向性很强,最常见的为学习干货、电商社群、行业交流等。另一种社群,是依靠情感性建立的社群。产品社群最完美的形式是这两个的结合,即用户以情感为依托建立的产品更新迭代的应用群,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小米早期的粉丝社区构想就是源于此的。

建群之前切不可头脑发热,建之前一定要想好要获取哪些ugc,解决具体问题。想好后,制定 100 字以内包含群目的、群定位、群禁止的群规。

社群建好的第一件事,需要网罗不低于 50 人的种子群友。切记,种子用户一定要不低于 50 人。依照笔者的经验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社群在 50 人以上的时候,群友才会“开口”。否则,就会陷入群主自唱自嗨的一种尴尬局面。

建议从官网、官微、订阅号等原有的用户渠道进行导入,因为这些用户本来就自带标签,更便于转化。如果这些渠道还没有用户的话,可以先拉一批自己的熟悉的好友入群,后期做培养转化。

首批种子用户入群后,群主需重申群目的。并需一定量的话题引导。为引发群友的讨论热度,建群之初的话题不必太硬太精确。可从群友关心的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开始,让每个群友都能有话说。运营一周左右, 鼓励群友修改群备注,并开始逐步引导将话题变“硬”。

四、运营前期:100— 200 人的时候日常内容引导、拉新留存为主。

1、小号切换,营造气氛

这个时期,群友处于100— 200 人之间。社群已经可以开始“闲聊”并产生脱离群目的的“自嗨”内容了。待自带活跃性质的核心群友kol 一出现,社群呈现出首波繁荣假象。但是kol、群主一停止话题引导的话,群内也会立马陷入死气沉沉的局面。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微商、代购最容易迁入的时期。所以,这段时期群主要进行群友的门槛化拉新留存和话题内容的引导。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群主要进行内容的日维护。这种日维护的常规内容,这种内容可具体概括为每日的早安问候,晚安问候。并结合具体的节假日,社会热点等群友关注度高的内容做话题诱导。

其次,群主可进行小号切换,营造氛围。呵呵,这也是笔者的秘密武器之一。补充一点,可以把申请的小号换上美女头像,利用美女效应哦。

“蝴蝶效应”以及“沉默的螺旋”定律都在说一个事实:多于三个的标签化行为,可以带动规模化的跟风效应。这个原理,运用到社群运营上来说就是,“标签化”内容当到达一定量之后,可促使群友产生大量的“跟风”内容。

当群主发起了定位明确的标签化内容但却没人回复。这个时候,用小号模式去切换,营造3- 5 条自嗨内容,之后定会带动群友的讨论。小号切换适合KOL产生之前,kol产生之后,小号可视情况减少这种应用。

2、拉新留存,严格群规,培养转化kol,一人管理变为多人管理。

首先,要删除一切乱发广告的代购、微商,如果进入一个群,满屏都是微商、代购广告的话,说明这儿群陷入了无管理的状态。同时,也说明这个社群开始衰退。

其次,要对新成员做好群审核,对新入群的群友进行一定的精准化划分。和群定位不符合的,不对其进行入群通过。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群成员修改群备注。有新群友入群的时候,群主要进行欢迎。让新人进行自我介绍,必要的时候爆照,增加新人入群的仪式感。一般来说,越是管理严格的社群,新人入群的仪式感越是做的好。

最后,要培养转化kol、明星群友让他们成为帮你管理群的“自己人”。他们自身就是活跃分子发烧友,能带动群氛围、大量拉新。当群内容日产出 5000 条以上的时候,群主可进行2— 3 副群主、值班群主的评选。让kol、明星群友竞争这些岗位,并做一些虚拟的考核,增加一定的竞争感。评选结束后,群主可将部分管理社群权利职责分给副群主,并在群内公式,增加副群主的荣誉感、使命感、参与感。可将管理群的日常部分工作交给副群主们、同时群主召开管理大会,商讨群管理办法,线上线下活动形式以及要讨论的具体话题。让一个人管理,变为多人管理。

 五、运营中后期:严格管理、做好记录、产品转化、活动筛选

这个时期是群友处于300— 500 人之间,群主不用引导,群友已经可以产生大量的内容。此时,群主要做好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管理,管理群友的话题内容。同时定期做好整理、汇总,并将有用的UGC应用到产品更新迭代中来,让群友看到他们的想法、建议变成了现实

1、内容管理,让群友多说“干货”,少说“闲话”

人很多,“自嗨”型内容多。这个时候,群主采用以前的直接的话题引导已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群主可运用“群公告”,将群友引流到具体产品上线上活动。收集用户的意见、建议,选取实用性最强的运用和产品沟通,进行产品优化。

2、用户管理:线下活动增加群友粘性,用户细分孵化子群,采取不同营销手段。

此时的社群,是目标用户和精准用户并存的“母群”,可通过一些精准性的线上线下活动。线上的交流始终是弱关系交流,定期的线下活动,可将这种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同时,线下活动需要付出用户的时间成本,也是检验用户忠诚度的好方法。多次活动,将参与活动的用户划分出来重新建立子群。建立 2 群或精准用户群。以便对不同的群友进行不同的营销转化。

好啦,以上为朱朱胡说八道的个人的浅薄经验总结。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果觉得朱朱说的还不错的话,欢迎持续关注。

注:相关网站建设技巧阅读请移步到建站教程频道。

二 : 微信群里怎么踢人 如何把微信群里的人踢掉

最近听到身边的朋友很多都在问作者,微信群里面如果想踢人,怎么做,我怎么找不到踢人的地方,为此作者示范了步骤供大家看:

首先我们打开手机的微信,点击这个就行了

然后在对话框里找到你想要踢人的群

在聊天的窗口里,我们需要点击右上角的那个按键

点进去之后我们就会显示一个加号,一个减号,我们选择减号

接着我们就点击想要踢出的那个人的头像的上面减号键,就能删除了

最后就是我们在踢出之后的人员了,只有2个了,有没有观察出来呢?

三 : 高贵冷艳的精英人士如何玩微信群?

group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徐志斌,腾讯老员工,《社交红利》一书作者。目前正运营微信公众号:徐志斌和社交红利(shejiaohongli)。

最近整理关于如何在社交中引爆的新书时,涉及到了社群运营。越深入越发现是个庞大的话题,于是一开始着手搜集各个产品的大数据,另一方面做了一些调查。一些初步的结果已经揭示了些有意思的线索。虽然调查没有最终完成,不妨就初步分享下截止到现在的反馈。

调查分别做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以《社交红利》读者群中进行,我们称之为 A 调查好了。截止目前是 124 人参与,参与调查的人群各行各业各地域都有,因为这份调查通过微信公众帐号展开,在手机上面进行,所以大抵是对移动比较熟悉的人群。二是以我好友为边界进行,最终 197 人参与(这个先结束了)。我们称为 B 调查好了。B 调查是典型的重度互联网人群,也可以说是精英人群,恨不得吃喝拉撒都在网上完成。两个人群有一些对比。

一、其实大部分人加入的群不足20个

在做调查之前曾猜测用户加入许多群会是常态,比如我加入的群数量超过 200。QQ 上更多,大约有 500 多个,变态的很。但结果并不是这样。

A 调查里,超过 100 个群的人群只有 15%。而在 20 个以下群的人群占比超过 41%。B 调查里,100 个群以上的 10%,群不足 20 个的达到 46%。

看着这个结果很有意思:

一是,越重度的互联网精英人群(B 调查),对于加入什么群越谨慎,选择更为自主。而泛互联网人群(A 调查)反而加入更多的群的行为要普遍些。具体原因没有跟进调查,但从下面沟通的情况看,是A人群明显商业目的更多一些、多处群发的行为比较普遍。B 人群则怕打搅比较多一些。

二是不管哪个人群,更多还是控制加入群的数量。群多了对于管理和消费、阅读都会造成很大压力。这点毫无疑问。

群的数量和关系链数量的数据差不多。大家误以为微博微信中都有好多好友,其实不然,平均下来80个好友了不起。几千人好友的几乎都是极少数又极少数。

二、每天看的群就更少了,不足 5 个

做这个调查之前,我猜测是不超过 5 个,因为我自己就屏蔽了那些绝大部分群,只保留了几个还不错的群。当然,工作群是其中之一,其他几个是和工作、兴趣紧密相关的群,如阅读、社交等少数几个精英群。

结果和我的猜测很相符。A 调查中 47% 只看 5 个以下。B 调查 45% 为只看 5 个以下。全屏蔽的则分别是 8% 和 7%。相差都不大。

之前还有一个选项,是全都看的人有多少?分别为 4% 和 5%。看 5 到 10 个群之间的都占 25%。

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人都加入的群少,但依然还是屏蔽大部分群。一进入群就屏蔽成为下意识的动作。

那么发言呢?A 调查中 62% 人发言不超过 5 个,B 调查中比例是 68%。如果加上全都不发言,那么两个比例就分别变成了 66% 和 78%。

其实,这两组调查数据有些样本小,如果讲讲一些大平台的数据大家就马上明白了:90% 以上社群参与者都是“沉默人”,不看也不说话。

三、群第一是工作第二是兴趣第三是扯淡

这个就不多展开了。分享一下其中一个调查的结果截图就好。反正结果很类似。因为和大的数据也很吻合。

四、好多人选在小群中活跃

大群好?还是小群好?我在这个问题上开始分裂了。

先说大数据的结果吧。毫无疑问,是大群。大的社群。一般指 50 人以上,但大家更潜意识认为 100 人或 200 人以上是大群。每天活跃社群一般占到全部社群的 10% 左右,几乎都集中在大社群上。今天我还特意向豆瓣的哥们求援,答案也是一样的。

调查结果正好反馈出了一个错觉。即好多人都选择了在小群活跃这个选项。小群指的是 50 人以下的群。

如你在什么群中活跃这个问题,A 调查 46% 说小群多。27% 说大群多。12% 的用户说一半一半。B 调查是小群 44%,大群 10%,31% 一半一半。

这个调查我还细分为看和发言两种,即喜欢看大群还是小群,在大群中说话还是小群中说话,不过结果都类似。

我仔细想过这个数据的差异,为什么个人认为的结果和实际大数据有这么大差异?答案可能和上面第三条有关,即大家加群一是工作二是兴趣三是扯淡,工作和扯淡群多是小群。因此产生了这种错觉。这和互联网人早晚都在干活的特点可能密切相关。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解读。你咋想的?

五、大部分人爱大群

上个问题说分裂,和这个问题也有关系。

B 调查先做,没有这个问题。于是在读者人群中重启新的调查并加入了这个问题。“加入群的话,你喜欢大群还是小群”。答案比较接近于刚说的大数据了,即大家还 是毫不犹豫加入大群,希望加入 200 人以上大群(含 500-1000 人群)比例为 42%。20% 人说只要超过 50 个就 OK。还有 26% 人喜欢小群(50 人以下)状态。

六、群中的时间你怎么分配的?

对于群所占据的时间,这个答案非常均衡。毫无疑问越来越多(26%)、单个群都少了但群多了导致总时间增多了(20%)、减少(31%)、没变化(21%)。基本也反映出群中的状态,即大部分人还是活跃在自己心仪的群中。

不过,这些调查都是很粗浅的小人群调查。当时进行,是希望能配合新书《社交红利2.0:起点即引爆点》(暂定名,预计可能5、6月出版)中的社群运营章节做一定的补充。配合调查,也做了一些用户访问,观察用户是如何被群和社群影响的。

因此,问卷调查 + 用户访问 + 大数据,结合在一起看,引发的思考远比这篇初步结果所揭示的要深入的多,如至少清晰回答了几个关键问题:

大群运营还是小群运营合适?

如何拉升用户在社群中的活跃,并长期维系?

社群运营在无数社群中如何脱颖而出?

用户是如何受到社群影响的?这种影响和社交网络中个人关系链有何不同?

等等。

只是,这些答案还有待推敲和考验,没法今天先丢出来。不如话题先留给读者,如果你有思考,不妨到公众帐号中回复我。咱们一对一先沟通下。

另外一点,这个社群调查面向的是微信中的群,但社群并非仅仅如此。从互联网蓬勃发展以来,BBS论坛就是常青树,也是主要类型之一。借着无线的东风,许多社 区、社群类 App 也迅猛发展。在手机上的用户行为和 PC 时代时截然不同。不同时代、不同产品类型,这对分析和研究社群的要求提的更高了。因此,调查只是补 充,后续还有更多工作要做。如有进度,我争取即时和大家分享。

本文标题:微信如何升级500人群-社群运营:如何让500人的微信群产生有价值的UGC?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409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