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民俗特色旅游-潮州特色民俗

发布时间:2018-04-20 所属栏目:民俗旅游

一 : 潮州特色民俗

潮州的民俗特色

浓厚的地方色彩,潮州的民俗文化独特,潮州音乐,潮州剧,潮州绣艺术,木雕艺术,潮州剪纸艺术,花灯功夫茶。(www.61k.com]潮州民俗、潮州民俗文化正是这样渗透融汇、传承发展而形成明显特色。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潮州凤凰山盛产名茶,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凤凰山潮州工夫茶文化原生态游,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的茶艺技术,再如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的千年古寨——龙湖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潮州地区人民,他们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茶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爱喝茶,入口甘甜,但这甘甜却能够在喉咙逗留很久,让人回味。

潮州民俗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的游神灯会,潮人宗亲观念较为强烈,不少在海内外工作、经商的潮人,总要利用新春等节庆,回乡团聚。在正月四乡六里都要自己祭拜祖先或名人的诞忌日(俗称为“老爷日”)。其时,几乎所有村民都前来观礼或祭神,沿途人山人海,游人如织。所经之路各乡村民齐聚各自宗祠的“神前”,罗列香案祭品恭迎圣驾。之后,有很多的游行队伍,他们敲锣打鼓把人民游客带进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当中,感受当中的家庭氛围。当天还会举行大型的大戏表演,观众席总是坐满着村民!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粿品,有甜粿、发粿、菜头(萝卜)粿、鼠壳粿、红桃粿等,以备过年之用。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逢初一都有属于自家特色的素斋宴。

潮州人都当地特产:凤凰单丛;岭头单丛; 石鼓坪乌龙 ; 蓬莱茗; 枫溪陶瓷; 抽纱;金漆木雕; 玉雕; 香包;麦杆画;竹制品;茶叶;水果凉果;潮州柑; 潮州菜,还有各色各样的甜品。

潮州歌册是潮州俗文学中最流行的说唱文学,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潮州歌册之所以成为千家万户,一代代妇女百唱不厌的缘由,则是它以恢宏完整的故事内容,浓重的场景渲染和扣人心弦的人物心里活动刻画,给歌者或听者留下恋恋之情,听一卷潮歌如同观赏一出大戏,潮州歌册对潮州妇女的精神熏陶、普及文化教育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 : 浅谈地域特色民俗旅游

浅谈地域特色民俗旅游

现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风格以及朴实性、地域性、神秘性与充满文化味道等特征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色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当下旅游市场环境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有着丰富的地域资源和人文风情特色资源,不同地区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遭遇、环境变化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色彩独具的民俗系列。就是这样的特色资源,形成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民俗旅游资源。

如何开发地域特色民俗旅游业,把极高的民俗旅游资源都挖掘出来?又以什么原则?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实践者都在摸索着方向,看过很多资料,收集很多信息,市场环境在变,思路也要跟着行走,把一些想法、思路整理,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然而,这个“点”应以地域独有特色文化为中心,这个“面”应进一步拓展地域性富有价值的系列文化综合挖掘。

一、开发原则

第一,独特性原则。地域性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一些独具文化特色、土著居民的民族特色。由于每个地域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而旅游者往往感兴趣的是反映当地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的东西,在开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突出个性原则并不是单一地开发,应把突出个性与丰富多彩相结合,这样就完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多元化、多面化集中展现在旅游者视野当中。

第二,参与性原则。旅游者不仅观光,且直接参与体验。开发参与性活动,主要靠发掘当地特色文化及附属文化的文化内涵,要强化地域乡土气息,要突出地域性文化表演,避免矫揉造作和为表演而表演的做法。要把真实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参与性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活动。

第三,文化性原则。以地域独有特色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每个地域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每个地域的民俗旅游更应突出这个文化特点,坚持高品位开发,开发具有进步意义[www.61k.com)的地域民俗文化现象的良俗,防止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倾向,那些伤害人们身心健康、毒化思想的原始、愚昧、迷信的陋俗应加以革除,把好的一面展现在旅游者面前。

第四,“土”味原则。以民俗民味根本为核心的地域民俗风情应展现属于地方的历史和现状特色,尤其是区域性、传统性这些“土”味。在开发时,应以“土”为主,不要“洋化”,也不要模仿他人,呈现原汁原味,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的特色。注重原生态的开发很重要。

第五,审美情感性原则。地域民俗为现有的旅游业提供了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如语言文化、信仰文化、年节习俗、婚礼习俗、饮食风格等,透出本地人的情感,折射着本地人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心理和性格,为旅游者提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第六,多渠道开发原则。在国家提倡全面开发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大环境下,有条件的乡、镇、村点可办以独具特色的文化为民俗旅游项目,如建设民俗文化村、文化博物馆等。此外,要注意发挥个体的力量,如民间老艺人的绝招亮相等。发挥其主动性,展现丰富多元化的旅游内涵,让旅游者感知民俗的魅力。

第七,保护为先原则。地域特色文化是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的宝贝,在当今旅游市场环境下,我们要开发其文化的经济价值,但不是丢掉文化的隽永意义的全面走向经济的行为。一面要开发,一面要注重保护。地域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它不能再创造,一旦被破坏,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所以要时刻敲响头脑,不能乱开发,要善于发掘及保护。

第八,经济效益原则。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影响久,可持续。首先通过地域独有文化产业带动当地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等地区经济形态共同发展;其次深度上、广度上开发多元化文化产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除了经营管理因素之外,区位是关键,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地域特性,尊重习俗,统筹把握,独具特色,持续长久的思路模式,在未来才能立足于旅游市场。

二、开发思路

首先,利用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民俗资源,开拓多元化旅游领域。

(1)、以语言文化、信仰文化、饮食文化、舞蹈风格、婚礼习俗、年节文化这条发展脉络为线,纵向进行拓展,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地域民俗文化不同历史时期,还应刻意投入必要的物质基础,再现古场景,塑造一个文化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环境的存在。作为一个具有着丰富文化形态的地域风貌,国内外旅游者迫切需要通过旅游了解地域风貌的古老历史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要结合现在旅游市场环境的变化,旅游者的内心,并围绕其进行相关民俗产业的开发。

(2)、利用地方民间传统节日和奇风异俗,增辟旅游项目。一年四季地域乡村的节日表演风俗均可利用,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欣赏异样风情的机会。年间的舞蹈、年末的活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等均可作为资源进行开发。

(3)、利用地域独有的文化信仰,为地方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推展新的空间,将具有丰富内涵、丰富资源的地方建设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把民俗特有的民族信仰仪式可作为特色旅游项目,在这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其次,多层面、多用途、多元化发展地域特有文化风貌的相关民俗旅游项目。

(1)、建设原始型民俗村、民俗博物馆,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可在本地域建立“XX文化中心”,村落建筑风格展现,庙堂殿宇、房舍、厅堂和棚子等等。“村民”也穿着属于本民族的服饰,从事着或编织、或染色、或雕刻等劳作,供游客观看。应建立“民俗博物馆”,通过比例展现的实物、模型、照片,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诸多事宜。还应建立“特色文化村”,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充分展现各种民俗文化。

(2)、可兴建地域特色文化民俗度假村,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当地的民俗民味活动,体验民俗文化风情。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对于生活于城市的人们都颇具吸引力,而民俗村、度假村能让人感受到地地道道的民俗民味文化。

(3)、可定期并长久的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和活动。如少数民族服饰展览,民俗民间工艺品展销,举办各种庙会活动、民间杂艺活动,同时,可以举办民间戏曲、民间舞蹈会演等。

(4)、联合开发,开辟民俗旅游线。一般围绕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中心点,结合周边环境,在数个地区联合开发,将各民俗旅游点串联成线,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尾,好像看一部有头有尾、高潮迭起、趣味横生的情彩戏剧一样。

再次,搜集、整理、出版地域民俗文化文献,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地域风貌文化民俗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依靠景点的建设等物质的硬件设施,很重要的方面还有赖于当地神话传说、故事、戏曲、语言、信仰、节庆、穿着打扮、婚丧嫁娶、饮食习俗等软件的开发。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文献中的人文和地理景观民俗,对开发和丰富一个地方的民俗旅游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贝。

三 : 天南地北 特色民俗迎立春

打春 天南地北 特色民俗迎立春
土家人的“社饭”

地点:山东济南

打春了 给鸡吃春米

寓意:新的一年,鸡能多产蛋

山东人管立春叫做“打春”,一个力道十足的词。[www.61k.com)这个节气与农耕有着最密切的关联,山东有立春“打春牛”的说法,意思是耕牛要开始下田劳作了。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耕牛愈发少见,但在普通人家,仍保留着“吃春米”的习惯。

“吃春米”不是人吃,而是在每年立春的早上,给家里养的鸡抓上几把小米,预示着新的一年,能够多产蛋。

现在,尽管禽流感不时发作,但我的家里始终养着几只鸡,并非产业化的运作,更多的是自给自足。自打我记事起,就从母亲那里听说了给鸡“吃春米”的习俗。昨天一大早,母亲打开鸡舍,撒上几把小米,几只芦花鸡便争相跑过来,品尝这打春的犒赏。

巧合的是,在山东不少地方,在立春这天,还有给孩子“戴春鸡”的习俗。人们将彩色棉布和棉花缝制成的公鸡饰品,钉在儿童的衣袖或帽子上,名为“春鸡”,祝愿“春吉(鸡)”。佩戴时要求男左女右,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无论如何,立春总是一年中最富有希望气息的节气,人们在这一天的种种习俗,无不寄予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记者 王子明 发自山东济南

地点:湖南祁东

焚香祈福:交春大似年

寓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气。但天公不作美,随着一股强冷空气来袭,湖南省前天发布今年首个寒潮蓝色预警,全省气温大幅“跳水”,直接从前天的最高温27℃降至9℃。

我的家乡在湖南祁东县。据村里老人介绍,古代“立春”几乎和过年一样重要。这一天村民大多要吃春卷,因为金黄的春卷象征着收获,寓意一年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但现在,不少村民家都不自己做春卷了,大多是买些春卷尝鲜。

祁东农村一般把立春称作“交春”,有“交春大似年”的说法。每到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接春仪式,这是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人们通过这一方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按照接春风俗,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张桌子在大门前,桌上放置糕点、水果、米和一枚鸡蛋,还要焚香,祈愿春神来临。把那枚鸡蛋立在地上,燃放鞭炮烟花,谓之“春到福临”,并将“福”字倒贴在大门上,意为“福到家门”。现在的仪式简化了不少,但人们对美好年景的祝愿并未缩水。

傍晚5:00,奶奶将一张百元大钞、一个鸡蛋、一些豆子和大米放进一个铁盘里,然后在一个装满大米的瓶子里插上香烛,还将一张写着“迎春接福”的红纸贴在堂屋墙上,两旁则贴着“岁岁康泰,四季平安”。

5:30,父亲在门外的空地上点燃了一大串鞭炮。几乎同时,整个村子的鞭炮声也噼噼啪啪响起。

随着鞭炮声响起,春来了!

记者 刘昌云 发自湖南祁东

地点:甘肃天水

“说春”提醒早耕种

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及时耕种

说来惭愧,像我这样的80后,对年俗的记忆已不那么清晰了;对于立春这个节气,也觉得只是春天开始的号角罢了。往年,到了立春都会想到春天已不远,寒冷的日子将越来越少;而今年,由于天水市的气温同样居高不下,竟有了春冬倒置的错觉。不过,天水的老人们对“立春”仍然有众多讲究。

对民俗有多年研究的一位老师傅刘文生告诉记者,甘肃农村人非常重视立春。那些留在传统民俗中的“说春”、“打春牛”、“咬春”、“吃春宴”,大部分就是农民们准备耕作时举行的仪式。而在城市里,这些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一丝痕迹。据介绍,“说春”的目的是告诉农民们,春天不远了,别耽误了农时。说春人处处唱二十四节气歌,同时拿着农耕用具,提醒农民们及时耕种,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的仪式如“打春牛”,也已经不多见了。据介绍,“打春牛”就是将耕种的牛唤醒。从仪式的含义来看,这些都与农耕息息相关。

在天水,也有“咬春”的说法。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当属春卷,而它就是“咬春”这一仪式的“主人公”。在记忆中的上世纪90年代,春卷可以是豆沙馅的,也可以是韭菜馅的。它们的形状相同,都是卷起来的长条,味道虽然不尽相同,吃的讲究却是一样:这标志着春天要来了。不过现在,很多人家几乎见不到春卷了,更不用说在立春这天吃春卷了。

在天水的街头巷尾,已经鲜有人谈论立春的民俗了。不少农民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而选择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一辈们越来越少,这些和农业息息相关的“老讲究”,似乎也渐渐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民俗的日渐式微,也许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缩影。

记者 邵伟 发自甘肃天水

地点:江苏常州

家家吃春卷和馄饨

寓意:团团圆圆、财源滚滚

今年的2月4日是“立春”,也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的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表示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昨天,记者在常州老家,与村里的老人说起了“立春”的风俗。

记者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春卷和馄饨。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其实今年的立春比较特殊,恰巧赶上大年初五,所以包了馄饨,寓意春节“团团圆圆”、“财源滚滚”。“在常州,立春之日有‘咬春’、‘打春’的习俗,吃春卷、咬春饼、打春牛,还有些人会到郊区或者公园去踏春、寻春、探春,这些都是常武地区每年立春时重要的迎春风俗。”

老人告诉记者,“咬春”指在立春之日吃春卷、咬春饼。春饼起源很早,到了唐代已十分兴盛,不仅百姓家里自己做,饭店、早点店还有春饼零售,直到民国年间,仍可买到店家做的春饼。春饼馅多用时令野蔬,若用薄面皮包馅油炸后,便是大家熟知的“春卷”了。

“今天去买春卷都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呢!”记者家中的老奶奶说,卖春卷的摊位前有很多村民在排队,“听说有些摊位一天就卖了好几千张春卷皮,春卷也卖出去几十公斤呢!”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老人表示,在江南一带,在立春日抽打耕牛,寓意“春来了”,人们开始春耕前准备;民间艺人用泥制作“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以前我们这里还有田地的时候,还是会鞭春牛,但是现在这个活动基本上没有了。”老人告诉记者。

记者 何晶 发自常州武进区林南村

地点:江苏邳州

大人小孩吃萝卜“啃春”

寓意:没灾没病,祛走瘟神

在我的老家邳州,乡里乡亲称立春为“打春”。自记事起,家人就告诉我“打春”有吃萝卜的习俗。

1982年的立春之日,恰是我的出生之日。记事后,家人屡向我提及,我出生之时,第一口吃的不是奶,而是吸吮的萝卜。据说,“打春”之日含萝卜,寓意没灾没病,祛走瘟神。

昨天,家里买来了青皮红心的萝卜,切成了一片片,每人吃几片。吃萝卜时,家中的孩子好奇地问,为什么非要在打春这一天吃萝卜?于是,我向孩子们讲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年立春,家乡不少乡村瘟疫四起,所有人都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一位乞讨经过乡村的白发老者,得到了村里人的照顾,一时感动,留下了几只萝卜,大家切开分吃,病竟神奇地好了。从那时起,年年“打春”,大家都要吃上几片萝卜。

如今,乡村人迎春的心情不减,也多不再拘泥形式。但或是因为立春之日出生,吃萝卜求平安的习俗,我年年都会坚持。

记者 孟俭 发自江苏邳州

地点:湖北巴东

土家人春社吃“社饭”

寓意:友邻彼此相赠,以示和睦

昨日是正月初五,也是立春节气。对记者家乡—湖北省巴东县的父老乡亲们而言,这个日子,过去和现在是两种过法。过去,立春后,人们开始下田“撼地”(耕田);而现在,由于耕作方法先进,人们在立春显得比较悠闲,纷纷走亲访友,欢声笑语过春节。

70多岁的杨克芝,是巴东县溪丘湾乡的一名长者。她介绍说,巴东土家人在立春这天并没有特别之处。不过,过去人少地多时,许多土地年前来不及翻耕,只能放在年后翻耕。因此,很多人过完初一、初二和初三后,初四就开始下田耕地,而这时候刚好就是立春前后。“立春后,一般还会有一场降雪,这就叫返春。只要及时翻耕,田地经过冰冻后,土壤更疏松,害虫更少。”

“现在,人们对立春并不太看重。”杨克芝说,“耕地一般都是机械或耕牛翻耕,不像过去,主要靠人力耕地,因此一般年前就翻耕完了。”

不过,人们依然会牢牢记住立春的日子,因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土家人重大的节日—春社。

据介绍,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在春社这天,主要活动有上坟祭祖(但不祭扫新坟)、吃“社饭”,即用蒿菜末、野蒜、地米菜、豆干粒、腊肉丁为佐料蒸制的糯米饭,亲朋好友彼此以社饭相赠以示和睦。解放后,春社祭坟已不多见,代之以清明扫墓,但吃“社饭”的习俗却沿袭至今,而且“社饭”是越做越精,色、香、味俱全,堪称佳肴。

记者 向家富 发自湖北巴东

还有这些立春民俗

祭祀春神句芒

【地点:浙江、山东、广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

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民间流行春字歌

【地点:山西】

立春前用泥塑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生病。山西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民间艺人立春时制作许多小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有的地方在墙上贴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女孩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晋东南的女孩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运城地区娘家要接回新嫁女,称为“迎春”。

撒炒熟黄豆驱鬼

【地点:日本】

在日本,立春的前一天叫节分。据说每逢节分时鬼要从阴曹地府出来,给人带来灾祸,这天要把沙丁鱼的头插在棟树枝上立在门口,驱除不祥。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风俗。人们首先把炒熟的黄豆供上神龛,到晚上打开门和窗户,一边儿喊“鬼出去,福进来”,一边撒豆子驱鬼。为了不让福逃走,撒完豆子要马上关门关窗,然后全家一起抓剩下的豆子,最好抓比自己年龄多一个数的豆子,然后把它吃掉,这一年就会福星高照。 (新华社)

四 : 民风民俗,美在特色

  吴江的民风民俗,有袜底酥,有青团子,有粽子糖,有八宝鸭,有腊八粥,还有有春节吃的年货……袜底酥

  袜底酥,一个像椭圆形的饼,咬上一口,里面的味道甜甜的,酥酥的,会有饼屑站在嘴巴上,这可是同里古镇的特产。外面的皮上偶尔一些,比皮稍微小一点的红印章,别以为,它有“毒”,其实,这种红色的印章并没有“毒”,还是可以食用的。里面松松的,软软的。前面几口没有什么味道,到中间有一点甜蜜蜜的甜味,可以吃出来一共有三层。如果,咬的不怎么幸运,还会断掉,更会有“碎片”掉下来,这样就浪费了!

  青团子,俗话说就是青色的团子。外面滑滑的,软软的,柔柔的,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口,哇没有一点的清凉的感觉,稍微有一点空心,面粉不会故意放的很多,而是,把中心的位子留出来,感觉有什么液体会流下来一样。清凉的青团子,吃了以后,会使浑身都是汗水的你,不会继续流汗,会凉爽一阵子,如果你是男生,那么就没有效果咯!

  粽子糖,俗话说就是像粽子的形状一样的糖。甜甜的,硬硬的,酥酥的,当然也有一点黏糊糊的。在外面咬上一小口,会感觉有一点像酥

  糖,就是那种麻麻的感觉。

  粽子糖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有黄色,有紫色,有蓝色,还有绿色……

  八宝鸭,俗话说就是鸭里面,把它的五脏六腑掏空,放上八宝饭,在锅里面的蒸。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八宝饭,因为它糯糯的,香香的,很美味。

  太湖三白,俗话说有白丝鱼,白虾和银鱼。白丝鱼,柔嫩,滑滑的,最适合清蒸了!

  白虾,白色的肉,嫩嫩的,用白煮也是最适合不过的了。银河,应该是银鱼炒蛋,那当然是最好吃的!

  水八仙,俗话说有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慈菇)、荸荠、莼菜、菱八。又称“水八鲜”。茭白一般都是跟毛豆一起炒着吃的,莲藕脆脆的,水芹和肉丝一起炒。我最喜欢吃的是鸡头米炒虾仁,还有莼菜汤……

  春节的年货有,猪蹄肉,腊肠……这些都是中国风味的年货,很是经典。

  民风民俗,美在特色。

    一年级:王丽媛

本文标题:民俗特色旅游-潮州特色民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26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