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大班科学探究操作活动:怎样使纸落得快
活动背景二 : 科学活动区从科学小制作开始——以科学小制作为例探究大班科学区材料的
钱塘春晓幼儿园钟月明【摘要】班级科学区是为幼儿创设的、可以自由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的空间。针对大班幼儿,应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游戏性,以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科学区材料的投放以及投放形式的适合与否,影响着幼儿科学情感态度的养成及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本文尝试以科学小制作的形式,探究大班幼儿科学区材料的投放策略,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获得相关经验的提升与成功感,同时提高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幼儿科学区科学小制作投放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聪聪来到科学区,拿起万花筒,这边照照那边望望,时不时发出“哇!真好看!”还不停用手旋转着万花筒。过了会儿,又去拿磁铁,用磁铁隔着纸板吸着小青蛙移动,这面吸不住换一面吸住了,一边玩一边说“小青蛙来了,小青蛙来了!”看到同伴在玩电子积木,又放下磁铁……
分析:从聪聪不时变换工作可以看出,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专注、坚持性不够,而是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没有太大的挑战性,看过、玩过也就失去了兴趣。类似的操作过程不只聪聪一个。
思考:
1、材料丰富但只停留在表面操作,不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
2、更换材料或是将原有的这些材料进行有效调整,以满足大班幼儿的探索与求知需求。
我们知道,科学活动区是班级活动室内为幼儿创设的、可以自由进行实验操作的科学探索的活动场地。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开展活动,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探索。
《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启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科学活动区问题现状分析
科学区活动内容来源与活动开展状况:
(1)结合主题教学活动
很多书本都提到,做在主题活动开展前,为主题教学活动积累经验;也可以是主题活动后的延伸活动,满足每个幼儿动手做和探究的欲望。
但这样的内容或取材,更多的限于科学类主题活动,如《神奇电世界》。但大家都知道,大班的主题活动领域性倾向非常明显,如语言领域的《文字大观园》、艺术领域的《美丽线世界》、社会领域的《甜嘴巴》、科学领域的《快乐数学》等,这样的内容要投放到科学区,很牵强或根本不合适。
(2)结合科学小实验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可以尝试。如有趣的磁铁、沉与浮、融化与溶解等等。但大部分实验都是以教师的指导操作或操作演示为前提。如果是这样,作为区域活动而言,就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指导性时间,那么其它区域活动的指导势必就会受影响,教师分身无术。因此,在区域活动时间里,科学小实验实际操作性不强。
于是,科学区总是“科学”不起来。不是内容、材料不够吸引人,没能激发探究的兴趣;就是教师没足够的时间给予幼儿指导。
(三)科学小制作的优势
通过科学小制作,寻找自我满足感。
美工区为什么总是受幼儿青睐,是由于它除了画,还有手工制作,活动结束后会有可视的成品呈现,幼儿更能享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事实上,很多美工区的小制作里藏着值得探究的科学小学问,而很多与“制作”相关的内容,被我们潜意识地投放在了美工区,其科学探究价值也被“埋没”了。于是,它们俨然只是幼儿和教师眼中的“艺术品”,其科学探究价值也被彻底地“忽视”了。比如做好了风车的形就基本完成了制作任务,能不能转动就等自己去琢磨了。但事实上,做好的风车能转起来才算是成功的,而能不能转、怎样才能让它转得快,其实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所追求的,不就是要寻找并创设一个能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与环境吗?!
因此,为了改变以往的科学区“动”不起来的现象,我们试图以科学小制作为科学探究载体,在激发幼儿操作、探究兴趣的同时,更希望他们从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在充分挖掘科学小制作中所隐含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前提下,我们从两方面努力:一,解决操作材料投放的问题;二,体现教师指导的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活动准备
1、选择并确定科学小制作的内容
鉴于大班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科学探究载体的科学小制作,它应该具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游戏性等特点。通过讨论与平时的观察,在贴近幼儿的生活中,我们选择了三类科学小制作,以及相应的目标定位,以激发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如:
光与镜子——千变万化的万花筒
空气和风——风车转转转、火箭上天
沉与浮——会沉浮的潜水艇
2、科学区环境创设
营造科学探究氛围。利用教室阳台的有利位置(活动空间大、有水槽、有光源),且与其它区域相比相对独立。墙上张贴与科学相关的图文,如科学家的人物画像、科学发展、科学探索的宣传画、图片、人类航天研究成果等;科学小制作的制作过程示意图、操作或实验记录表等等。
3、材料的提供
提供与这几个科学小制作相关的材料,如成品、示意图、原材料(纸张、剪刀、可乐瓶、报纸、纸盒、吸管、小棒子)等等。
4、活动设计流程
投放相应的材料,分三个阶段:
(1)看一看:根据成品及示意图,让幼儿观察,启发制作兴趣。
(2)做一做:根据示意图,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3)玩一玩:通过自己制作的成品,在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科学秘密。
(二)实践操作
第一阶段——看还是玩?
1、教师通过观摩,发现问题:幼儿会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或借助某些材料让成品“动”起来。如表格:
内容 | 风车 | 万花筒 | 火箭 | 潜水艇 |
方法 | 用口吹气 用扇子扇 拿在手里晃 向前跑 | 向不同的方向望 拆开来看 | 向上扔 比划谁的火箭飞得高 | 不知道怎么玩 |
幼儿的兴趣在玩,沉浸在对成品的摆弄之中,对于教师预想的“幼儿看到成品及示意图能直接引发制作兴趣”,没有实现。因此,有必要调整思路。
2、调整指导策略
(1)调整思路
成品的出现,激发了幼儿摆弄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顺着幼儿的兴趣,从玩的过程中挖掘并探索,改变“看——做——玩”的思路,而是“玩——做——玩”。让幼儿玩透,玩出“问题”。
(2)让幼儿“玩”,玩出价值。
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幼儿自主选择一个内容,玩一玩、动一动,并能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小秘密,激发探究兴趣。在材料上,针对相同事物,教师有意识地在材质、大小、类型上进行丰富,让幼儿在无意识地操作中进行对比,并发现其差异。同时,教师需以观察为前提,围绕探究目的作适当的引导性提问。如“你是怎么玩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飞起来”等。同时增加有利的辅助材料,如吹风机、气球、饮料瓶等,可以帮助操作材料飞、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就如玩自己的玩具一样放松、愉悦,一会儿这样摆弄,一会儿那样摆弄。同时也主动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出现了积极的对比与交流。如“你的风车是怎么转起来的?”“我的风车转得比你快!”而老师则做积极引导,如“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是怎么回事?”,帮助幼儿带着思考去玩(www.61k.com]、去对比,玩出“内容”,发现秘密。但教师只作经验总结,不下定义。另外,活动中记录表的投放也很关键,幼儿可以根据图表意思进行自我操作、自我发现,起到了隐性指导的作用。如表:
内容 | 幼儿的发现 | 隐性原理 |
影响风车转的因素 | •风的大小 •风车本身的材料 •制作的方法 | 材料与空气的流动 |
影响火箭飞的速度的因素 | •底部的冲力大小 •风力是否集中在一起 •火箭的大小 •制作火箭的材料 | 本身的重量与空气的流动 |
影响万花筒成像的因素 | •镜子的数量 •投放照射物的数量 •照射物摆放的位置 | 镜面折射成像 |
影响潜水艇沉浮的因素 | •里面的空气和水的多少 | 空气压力 |
案例:万花筒
片段一:引发探究兴趣
幼儿拿起万花筒:“哇,我看到好多图案啊,真漂亮!”老师:“有什么发现?”滔滔:“看到了好多图案,而且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能看到这么多图案?”叉叉:“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秘密,拆开来就知道了。”老师:“好,你拆吧。”两个孩子将万花筒的外壳都拆卸下来,发现里面有镜子,很吃惊。为什么要用三面镜子更是想不通。于是不停的摆弄……
片段二:为什么万花筒里要装镜子?
老师提供了操作记录表(不同大小角度),让幼儿用镜子及棋子做成像实验。通过操作,老师:“你知道棋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叉叉看了看三角板,和镜子,拿起镜子从三角板的大小一个个的摆过去:“啊,我知道了。两面镜子的距离越小,棋子的数量就越多。”老师:“恩!你再想想万花筒是怎么回事?”叉叉拿来万花筒,恍然大悟,“哦,因为要有好多图案,所以要用多的镜子!
分析:平时幼儿只知道这个就叫“万花筒”,因为里面有很多“会动”的图案。但还没试过探究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会动的图案。教师的引导以及材料的提供给幼儿搭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实践操作第二阶段——做
1、设计意图,如表:
项目 | 内容 |
重点 |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制作以及制作方法。 |
投放材料 | 原材料(增加投放多种材质的材料,可供幼儿选择。) 半成品(增加投放半成品材料,供幼儿观察,结合图示,提供幼儿制作灵感。) |
教师 | 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材料进行制作。 |
2、观摩、讨论
通过上一次对成品、半成品的摆弄,加上示意图,幼儿很快就进入了制作状态。除潜水艇需要教师协助外,其余幼儿基本能制作起来。而在材料选择的时候,我们也能发现,幼儿已开始有意识地选了。如:彤彤“我想用硬一点的纸做风车,不然,太软了不好转”;团团“我用薄一点的纸做火箭头,这样轻一点的力也能飞上去”等等,这就是前期的经验。(活动次数看幼儿的操作能力而定。)如表:
小制作名称 | 预期目标 | 添加材料 |
风车 | 通过观察,学看制作图示,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 不同材质的纸张、制作图示、相关工具等 |
火箭 | 不同材质的纸张、饮料瓶,制作图示,相关工具等 | |
万花筒 | 圆珠、镜片、小彩珠,制作图示,相关工具等 | |
潜水艇 | 饮料瓶、吸管、橡皮泥,制作图示,相关工具等 |
案例:风车制作
片段:老师提示幼儿已增加的材料,雯雯、着着、滔滔选择做风车,并一致认为用卡纸做风车比较坚固,也会转得快。雯雯一边做一边说,“风车的叶子不能压扁的,否则就转不起来了。”过了一会儿,风车做好了。雯雯、着着高兴地吹着气,滔滔的风车转不起来。雯雯:“你看,你的风车叶子都剪得有大有小的,难怪不好转了!”滔滔看看,的确剪得有点毛糙。他看看着着说:“着着,你的也转得很慢,肯定也有问题。”雯雯比较仔细,靠近一看说:“我知道了,你把风车中间的地方按太紧了,放松一点。”真的转得比之前快了。他们高兴地玩起来。
分析:基于“玩”的经验,幼儿在材料的选择及制作方法上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付诸于行动。同伴间的对比、交流显得自然、顺畅,互动效果较好。
实践操作第三阶段——玩
1、作品展示
当幼儿努力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自己的小制作完成的时候,特别希望大家看到他的成功。因此,作品的呈现是个很好的展示,而这个展示又不同一般,不只是摆设,更是要能“动”起来的。那么,是不是每个幼儿的成品都能动起来呢?动起来或者动不起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把问题再次抛给幼儿,与之前的成品进行对比,继续进行探究。如表:
小制作名称 | 预期目标(成品展示) | 添加材料 |
风车 | 探究如何借助外力让风车转得快,获得经验提升 | 扇子、电吹风、打气筒、吸管等能制造风力的辅助材料。 |
火箭 | 探究如何借助外力让火箭飞得高,获得经验提升 | |
万花筒 | 获得成功体验,明白万花筒的趣味所在 | |
潜水艇 | 获得成功体验,感悟潜水艇的设计原理 |
2、经验提升,增强自我效能感。
通过对自己的小制作的操作,发现问题,并总结失败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各方面有了极大的转变:
(1)对材料的选择有了自己的想法。通过对制作材料的选择以及正确的制作方法,他们感受到了小制作中存在的科学道理。
(2)制作过程显认真、仔细。或许是怕自己的风车等转不起来,所以制作
的时候,在努力避免一些之前发现过的问题,如太紧、太大等。
(3)同伴交流密切。由于有前期玩的经验,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同伴间的
交流更频繁了,且都有自己的见解,在表达中更显自信了。
案例:让火箭飞起来
片段一:
老师:纸做的火箭用口吹气飞起来了,模型的火箭没能飞起来,为什么?
幼:太重了,气不够大。
师:怎么样让气大一点?(教师示意借助区域里的辅助材料)
幼儿找来了吹风机,一吹火箭飞了起来。
师:为什么吹风机可以帮火箭飞起来?
幼:吹风机一吹就有风了。
师:吹风机把空气装到一起,吹出来就变成了风。
幼:哦,风是空气变的。
师:风是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得快,就有了风;空气流得慢,我们就感觉不到了。
片段二:
师: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火箭飞得更高更快?
(幼儿先选择了吹风机,发现火箭飞得不是太高。第二次他选择了气球。)
师:为什么选择气球?
幼:把气球的气放掉。(他对准火箭,火箭真的飞高了。)
师:吹风机和气球那个让火箭飞得更高?
幼:气球。
师:为什么?吹风机风力也很大啊?
幼:因为气球的气,我是一下子放掉的,所以火箭飞得更高。
师:那吹风机呢?风是怎么吹的?
幼:往四周吹的。
师:原来,气球把集中起来的气放掉了就让火箭飞得更高。还有方法能让火箭飞得比气球还高?
幼儿想了一下:气要集中,我去找找看。(他找来了吸管,用力的吹了一口气,吹之前还特意让吸管和火箭对准,说这样可以让气更集中。)
幼:真的飞得更高了!
师:为什么?
幼:因为气都集中在了气管里,直接跑到了火箭,一下子让火箭飞了出去。
师:那我吹的气再大一点呢?
幼:那飞的得更高!。。。。。
师:火箭尾部不断地喷出大量速度很快的气体,使火箭在飞行方向上获取很大的动力,从而获得巨大的前进速度。如果飞行的宇宙飞船减速或着陆时,则向其前方喷气使其减速。
分析:教师及时地抓住某个现象而展开讨论很有必要,且教师的提问很关键,需层层深入,把幼儿引向核心问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其科学原理。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科学小制作的尝试,发现:
1、幼儿操作、探究的主动性与欲望提高了。
小制作就是通过一系列地制作完成一个手工艺作品。以往的程序基本就是教师示范,幼儿学习制作。而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的方式方法,是在让幼儿玩、摆弄成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等,发现其中转或不转、转得快或慢等的内在原因,从而推进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及制作方法的探究,。也即在了解了小制作本身隐藏着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让幼儿尝试运用这些原理,因此,具有强烈的挑战性。而这种好奇与疑问充满了整个过程,幼儿主动性也被完全地激发出来。这在之前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来。
2、围绕科学小制作,教师的观察、指导、材料的投放等更有目的性了。
对小制作作品的解读、制作、探究等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任务”也更加清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目的性更明确了。如,第一阶段主要围绕材料及辅助物的差异使得同一小制作呈现不同状态。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幼儿对使用材料的认识,以及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的表现,也即前期经验的运用。第三阶段主要围绕成品的成功与否,并使自己的小制作更完美,如飞得更高等。因此,当真个事态是顺着幼儿的想法、思维的时候,教师的指导也变得更加明确而“轻松”了。
3、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增加了。
当一个幼儿没办法将火箭飞起来的时候,另一个幼儿说“我帮你拿着,你来拿吹风机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助、合作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有很多,不是我主动帮你忙,就是你请我帮忙。“为什么你的飞起来了,我的飞不起来?”同伴之间因为同个事物而发生不同现象的时候所引发的讨论、交流是最真实的,更是拉近了同伴间的情感。
4、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
围绕一个幼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过玩、发现、制作,再玩,从中获得的是好奇、惊喜、感叹以及成功的喜悦。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动手能力以及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有效地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以科学小制作为载体的科学区活动,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提出“为什么”,主动投入到“怎么样才可以”,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到了“原来是这样”、“原来还可以那样”。就如《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一书中提到的:“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儿童感知那些人们普遍认可的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这些理解构成了“科学”;而另一个目标则是,帮助儿童体验这些理解的产生过程:观察、实验、认真记录信息以及乐于创造性地思考。”
以科学小制作为载体的探究面还可以更拓宽,对不同小制作的探究还可以更深入,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儿童像科学家一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美]阿林·普拉特·普莱瑞.幼儿园科学探究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丁翎.多元智能观指导下的活动区教育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4杨小蔚.浅谈区域活动幼儿自主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三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蜡烛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火”,如:划火柴或玩打火机,或者用火点燃纸,破布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成人所不允许的。看到这一现象,一方面我感到不让幼儿“玩火”会扼杀幼儿对火的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学会自我保护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我也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所以我结合了“空气在哪里?”设计了这样一节课。主要让幼儿通过探索观察蜡烛燃烧时的一些有趣现象,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发现许多的有趣的现象
2、产生观察兴趣,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三、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玻璃杯,一支蜡烛,一张画纸,一盘颜料,一块碎蜡。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师:昨天晚上停电了,屋里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怎么办?
(幼儿自由回答)蜡烛可以照明,今天我带来了很多种蜡烛,请小朋友看一看。
2、幼儿观察、发言、都有些什么蜡烛。
(工艺蜡烛、喜庆蜡烛、杯烛、生日蜡烛等)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蜡烛会在什么地方用到。
3、小结:蜡烛可以照明,可以做蜡笔,蜡纸。
(二)燃烧蜡烛
1观察燃烧的蜡烛
(1)师:蜡烛可以照明,点燃的蜡烛还有许多的现象(点燃蜡烛)我们来看看蜡烛的火焰是什么颜色?(幼儿自由说)
①蜡烛的火焰中间和外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中间是蓝色的火苗,外边是黄色的火焰。
②蜡烛的火焰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2)感知蜡烛发出的光和热
①请一名幼儿前来用手拢着火苗,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②师:蜡烛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它的火苗在不停的跳动,忽上忽下。
2、实验一:《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1)师:点燃的蜡烛不要把它吹灭,它会怎么样?(一直燃烧不会熄灭)如果给点燃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杯,蜡烛会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言,讲述)
下面我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这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①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②蜡烛的熄灭是因为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被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的空气被蜡烛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③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3、实验二:《吸水的杯子》
(1)师: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盛水的盘子中,再把蜡罩上玻璃杯会有什么现象?(幼儿讨论发言)
(2)幼儿操作,观察现象
(3)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蜡烛会熄灭,彩色的水会被吸到杯子里,(幼儿讨论其中的原因)
(4)小结:点燃的蜡烛被罩上玻璃杯后,玻璃杯里的空气被点燃的蜡烛燃烧完了,杯子里的大气压变小了,外面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里的水挤压到杯子里。
4、实验三:《蜡烛花》
(1)师:蜡烛燃烧时,周围会流下很多的蜡烛油,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下面请小朋友把蜡烛油盛水的盘子里。
(2)幼儿观察蜡烛油滴在水中的现象。
(3)小结:蜡烛油滴到水中,它会像荷叶那样漂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所以我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蜡烛花”。
(三)总结
通过实验一,观察燃烧的蜡烛这一环节,让幼儿知道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中间和外边的颜色不同的,充分让幼儿自由想象火焰像什么?从而知道蜡烛在燃烧时是会发出光和热。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六、活动延伸
蜡染画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四 : 好玩的转动----大班科学教案
好玩的转动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陀螺、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三、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大胆表述。
(2)教师发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展示。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我们能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它的转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 让幼儿尝试把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2) 交流:说一说自己让自己身体的那个部位转动了起来?如果某一部位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四、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