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网络流行语研究-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2

发布时间:2018-02-14 所属栏目: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一 :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2

网络流行语研究

摘 要:网络流行语来自于网络语言,即最初出现于网络并在网络上流行,由网民创

造或者引用并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词语和句子。这里的特殊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

它表达的是网络上特有的在某个时期内流行的虚拟事物和虚拟行为以及与电脑网络技术相

关的事物;第二层意思是指它表达的是与日常自然语言体系中截然不同的,独有的含义,这

种含义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网民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对网络流行

语分类以构成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根据前人的理论观

点分析总结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是时代性和动态性。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可以从社会、语言

动因、人的心理三方面分析总结。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别;特征;原因;

Abstract:Network buzzwords originate from the prevalence of the network

languages,referring to those words and sentences created or quoted by the users which were given

the special meanings. The special meanings have two connotations: the first means the unique

virtual things and virtual behaviors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and the things relative to network

technology; the second means that the unique meanings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al language

system, which were the results of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a certai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n classification form, buzz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ategories of homonym, reduction, pictographic .The characters of network buzzwords are of

popular and dynamic. The cause of network can be concluded from social, language dynamic,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Key words:Network Buzzwords; Category; Characteristics; Cause;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富有特色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平台生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播语境。网络流行语的产

生、流行、蔓延、消亡各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及其社会各阶层对

待当前时代的价值观。作为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

素的综合产物,网络流行语要么和社会现象及社会事件相契合,要么和人们的集

体情绪或大众心理相关联,因此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影响力。网络流行语的

频繁使用及广泛扩散,不仅是一种传播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其分析,

透视当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学科、多角度来研究网络流行语,以

语言学的视角,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型及其构成特点出发,对其进行简单的疏

理。其次,运用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因素进

行分析、阐释。最后,以后现代的网络亚文化以及影响网络文化的因素来进行分

析,使人们更好的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逐步丰富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领域,从而激发大众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社会是鲜活的,新生事物总是在不断涌现,而作为语言也是鲜活的,总是不

断向前发展衍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大多是这种社会变化的一种反映,他们经常

是某种新生事物或者某个社会事件所直接带来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种新的心理感

受或者社会心态,比如我们熟知的“神马都是浮云”、“囧”、“你妹的”、“表叔、

“我爸是李刚”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都与具体的社会事实相关联,他们发端于

网络之上,然后又从虚拟的网络空间走向传统媒体,甚至走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流行语既是网络语言的一个分支,也是流行语的一个分支。

流行语的历史悠久绵长,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踪影。网络流行语

则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方才产生的,中国于1994年正式加入互联网,这便意味

着,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历史近乎20年,到了如今的网络时代,便演变出网络

流行语这样的新形式来。网络的传播坏境给流行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极大

的提高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并且扩大了传播范围。

三、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研究,汪磊(2007)通过考察分析近年来网民对

网络上热门网络流行语的投票评选结果发现网上与网下、不同媒体间的语言传播

形成了互动,相互渗透,词语的意义或者形式并非仅仅源自虚拟的网络媒体,而

有一些是来源于现实的语言生活或其它媒体,网络流行语正逐步走向非网络化。

他指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网民心态的日益成熟,以网络词语为显性特征的网

络语言总体上将趋向日常通用语言传播的常态。①

危艳丽在《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分析网络

热词“杯具”一词产生的来源,其推动发展的因素,认为网络语言不只是谐音和

比喻的巧妙结合,也满足了人们新奇求异的心理。他指出网络语言已经趋于理性

化、规范化,单纯的字母缩写词、符号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现在更

热衷于表达思想,炫耀文采,开始喜欢造复杂而有深度的句子体现个性化,因此

创造有个性且富有哲理的句子是网络流行语的新趋势。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

流行语和其它语言文化一样,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尹平平(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有着存在时间越来越短、

语义越来越偏离、兼容性越来越大等发展趋势。她指出网络流行语的“新鲜感”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合

作,地域性的差别越来越小,流行语对外来词的接纳也会越来越宽容,数量越来

越多,各种形式都会被广泛接受。③杨维东(2009)在《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

趋势分析》中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自然而然地进行新陈

代谢,自我防范。它也逃不脱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演化规律,随

着时间推移和网民素质的提高,网络流行语中的一些不文明,与正统文化相抵触

的粗俗、轻佻的语言现象将逐渐被淘汰。④

四、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及特点 ①

② 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07(3). 危艳丽.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J].毕节学院学报,2010(2).

④ 尹平平.2010 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 杨维东.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1.谐音类

所谓谐音①,是指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借助词语的音同或者音近的词音条件,

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一个词语,形成的一种同音替代关系。引起与自身语音相谐的词语为本体,与本体的词音形式相谐的词语为谐体。根据谐体和本体的不同,

可以将其分为汉字型谐音;数字型谐音和英语型谐音三类。

(1)汉字型谐音,本体和谐体都是汉字。例如:大虾——大侠;斑竹——

版主;

(2)数字型谐音,本体为汉字,谐体为数字。例如:7456——气死我了;

1314——一生一世;88——拜拜;

(3)英语型谐音,本体为英语,谐体为汉字。例如:粉丝——fans;芬特

——faint;

2. 简缩类

所谓简缩即语流中一些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词、短语等固定形式在意义不变的

前提下,说话人为了省便,用其中的部分形式代表原来的全形式,把它作为一个

话语的基本单位使用。它是句中某一常用的语言单位中部分有代表作用的语音形

式组成的与原形式等义的新形式。②例如:BT——变态

3. 象形类

使用各种标点和特殊符号来表示五官和其他事物,并组合起来表示人体动作

或者表情、态势或事物形状的符号语言。它是网络流行语所独有的形式,但由于

存在意义和形式,没有读音,因此只作为辅助性的非语言符号。例如:%>_<%

——哭

4. 拆分类

讲汉字中单一汉字的部首偏旁分别拆分开来独立成字的构词形式。主要通过

拆分产生视觉混淆来表达意义。例如:弓虽——强;女子——好。

① 陈岳.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D].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11-12.

② 俞理明.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和制约作用[J]. 语文建设,1999,(6):24.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 时代性

鲜明的时代性是流行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流行语,也就是“流行”的一种,

和其他流行事物一样,有其流行的阶段。而不同的时间段内,所流行的事物是不

同的,用来反映这些流行事物的流行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时代性即指流行语

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7] 。

随着现世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早期的网络流行

语来看,主要来自2001年王骁炜编著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它聚焦式地放映了

网络这个虚拟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例如“大虾”、“伊妹

儿”、“BT”等。而2004年以后的年度网络流行语,则聚焦式地反映所处年代的

网民对社会生活飞反映,如对社会风貌的认知,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知名人物观点

看法等。例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的“海选”、“节约型社会”;2007年网络流行

语中的“熊猫烧香”、“人肉搜索”;2008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范跑

跑”;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网络流行语

中的“屌丝”、“高富帅”。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时代性表现之一是聚焦式地反

映社会生活。

2. 动态性

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性和时代

性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永不停息地运行着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一同前

进动态性特点。从我们前面所总结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这点。每

一年的网络流行语都有不同的变化,基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网络流行语具有

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赖以流行的主客观条件要么消失,

要么发生变化,导致网络流行语自身要么消失,要么融入普通语汇中,不再作为

流行语存在。这是不稳定的网络流行语的必然结局。流行语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

语言,尤其是在出现之初,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它们得以流行的重

要原因之一。而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在于它自我的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自我创造

主要表现为其所具有的构成形式。在前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时,分析了其构

成形式是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同时,还有分析其来源中有自我创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2_网络流行语言

造类。网民自我创造类则是对旧有语言形式的完全创新。这些词语形式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突出的创新。

五、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几年,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由于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所以其能够为网民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交流空间,这也就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必要条件。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更多体现了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时的热情以及网络时代对话语权的掌握程度。① 网民从新兴的网络媒体中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媒体一贯所拥有的绝对的话语霸权地位,从而则形成了跟传统媒体话语表达相互制衡的力量。这种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话语权的转变及其影响力从个体层面逐步蔓延到群体层面,从而形成热点舆论并影响着大众传媒。一些社会大事的发生,社会著名人物的具有影响力的发言和文化思潮的流行,也在网络流行语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接下来将根据前面对于网络流行语流行时间的分类加以说明:2005 年网络流行语:“海选”和“粉丝”来自于当年轰轰烈烈的“超女”选拔赛;2007 年网络流行语:“熊猫烧香”是当年影响极其恶劣,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的一次病毒爆发事件;“你太有才了”和“纸包子”中,前者来自于当年的春晚小品,后者来自于一则记者自编自导假新闻事件,都隐含了对于假新闻炒作地讽刺。2008 年网络流行语:“艳照门”来自于当年香港娱乐圈一则大地震式的丑闻;“很黄很暴力”来自于央视某则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山寨”则是对于当前盛行不追求自我创新而纯粹模仿行为的嘲讽;“打酱油”来自于广东电视台某次对于市民的采访,表达了网民对于当前网络上充斥的过多信息的拒绝态度,即我有可以选择不想知道的权利;“三个俯卧撑”来自于 2008 年瓮安“6·28”事件;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屌丝”是中国网络文化兴盛后产生的讽刺用语,起源于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吧毅丝的恶搞称谓。总的来说,虽然网络流行语存在于虚拟网络世界中,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事件、人物以及出现的文化思潮等,都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并留下痕迹。

网络,是一个由网民组成的真实的“虚拟社区”,其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社会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网络流行语的独特之处。网络中人际关系存在于一种近乎绝对的平等性,这种平等性源自于网络上的交际主体——网民的匿名性,即网民之间互相的交流建立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不需要提供准确、真实的个人资料,也无需缔结相互的责任契约。它的存在,使得网络流行语中,对网民的称谓语非常随意。从上面所总结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不像现实汉语中存在“先生”、“小姐”、“女士”等具有严肃意味的尊称。其所有的尊称很少,仅有的两个尊称“大虾”和“老鸟”都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而剩下的要么是自我嘲讽,要么是纯粹讽刺,如“菌男”、“霉女”、“菜鸟”、“青蛙”、“恐龙”、“版猪”等。同① 马倩倩. 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研究[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1).

时,这种平等性引起的相互责任契约缺失,使得网民在创造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由于不需要对自己说过的话担负太多的责任,因而更加得随意而不会刻意遵守汉语语法规则和礼貌原则。这也导致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众多不规范词语现象和粗俗语言现象。

(二)语言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因素,本节讨论 的就是后者,即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语言动因。

人类语言的创造运用都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即省力原则。这个原则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Zipf 的专著《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中得到了精辟的阐述。按照他的理论,我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就会感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即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的共同作用,既希望简短明了又要让人能够理解,使每个概念都能用一个对应的词来表达,从而让听者理解起来最省力①。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形式正具备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因为通过前面对于网络流行语构词方式地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流行语构词方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字母缩略、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谐音和符号表情等。而且它们中的大部分词汇并非是常规语言中已有的规范形式,而是由网络交流者创造并为网民们共同认可的。如简缩类中的字母简缩语和借形缩略语,前者以首字母缩写和字母数字混合使用表达复杂意义,后者则以语素义地替换表达大量复杂的意义;数字谐音则以数字的谐音来表达复杂的意义;语码混用中则不管中文英文,只寻求最简便的表达方式;而象形类则以简单符号的组合形象地表达复杂的情态动作。由这些构词形式所产生的词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这正体现了语言经济学中言语配置的最优化要求。因此,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符合语言经济学原则中的省力原则。

(三)心理因素

作为被网民创造并被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必定与网民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网民的心理状态、观念和复杂的思维。当然,要准确描写网民的心理是很困难的事情,这里只能粗略地概括一些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关的网民心理因素。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源自于网民求新求异的创新心理和模仿心理的综合。从前面关于网络流行语分类和特点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首先表现出了网民极度强烈的追求新奇的创新心理。举例而言,网络流行语中的谐音构词形式是汉语中已有的构词方式,但其中的数字谐音,是纯粹以数字读音来谐汉语读音表义,这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出现过,但没有网络流行语中这样大的规模和系列化,所以这是网络流行语所独有的。而简缩类的字母缩略词中的英语字母、数字混合使用缩略语和借形缩略语,也是网络流行语所独有的。前者创造性地将英文字母和数字混合简缩,无视汉语构词规则,完全利用了网民自身所掌握的语言符号来构造新词语;后者则根据网民的需要对已有词语构成语素的意义加以解构变化,使其内容与意义的搭配呈现超常规的特色,对于汉语现有词语语义给以极富创造性的颠覆。至于象形类和拆分类,则完全是对现有汉语语法规则的彻底违背。前者以符号组合来表达情态动作和事物,后者则直接拆分汉字偏旁,① Zipf,G.K.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Human 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 1949:17-44.

以视觉障碍的产生表达意义。虽然违背了汉语语法规则,却产生了许多形式新奇,颇具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都是网民求新求异的创新心理的产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网络流行语体现了网民的模仿心理。模仿心理,指的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言语模仿的动机有好奇心理、仰慕心理和创造心理。”要注意的是,网民的创新心理和模仿心理是混合存在的,共同对网络流行语起着作用。即网民出于创新心理创造出了新的词语,立刻就有其他网民出于模仿的心理仿拟新词语。

网民以颠覆恶搞的心态创造网络流行语。以网络流行语简缩类中的借形缩略 语为例,它正是网民以颠覆恶搞的心态,通过对汉语现有词语形式和语义的超常 规搭配而产生的,具有荒诞不经的娱乐效果。与之类似的还有 2008 网络流行语 中的“很黄很暴力”,它本身的出现,是对于互联网中非法内容的指责,并不具 有娱乐色彩。但在被网民流传使用的过程中,首先是被作为广告用语,用来宣传 各种产品,包括了笔记本、显卡、厨房用具等。本来是用来指责的具有严肃意味 的词语,慢慢被网民所颠覆和恶搞,具有了一丝荒诞的娱乐色彩。然后在一篇用 于专门搞笑的帖子《很黄很暴力联想》中,被网民完全娱乐化,其表现的意义极 度荒诞不经。这些正说明了网民颠覆恶搞的娱乐心理。

六、后现代网络亚文化及其其他文化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语言所承载的权力枷锁使人们屈服于传统语言的震慑,人们只能按照主流阶级规定的方式言语自己。这种规束力在社会现代化的诉求中变本加厉,而进入后现代社会,伴随理性大厦的轰然倒塌,狂欢化的副语言力量再次得到发声的机会,其能量的瞬间释放,无法阻挡。对于日常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痕迹的关注,改装过的汉语语言、无英语语言、图像语言、数字语言共同汇流成一股强大的文化狂欢力,召唤出整个社会的话语潜能,对主流话语构成围城之势。互联网在其间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它为话语的狂欢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例如,把周星驰的图片截一段上面放另外一句话,对图片进行解构,重新建构其语义。这些都是大众狂欢的方式,大众通过这些手法消解了权力话语的严肃性,从中寻找新的话语乐趣。话语的狂欢在无穷的造语运动中,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它所指称的对象,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无穷尽的粉饰与夸张,权力话语的建构与解构,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语言的狂欢盛宴把人类自由创造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些边缘化的副语言形式的价值和意义在

于对传统语言交流构成一种消解的异在力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新的可能造成一种不同凡响的效果,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新鲜的冲击力、在感官上予人一种会心的震撼力。在传播观念上对原有的语义深度拼贴化、差异性和类象化,使网络流行语更靠近认同人群的形式审美因素、游戏因素和视觉因素。这种语境的形成,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在种种生存困惑、焦虑面前,寻求解脱,实现自我超越,以“虚构的一个空间”,达到人性的自卫和自由,不使个性完全淹没而变成一个他者。1920而,伯明翰学派所阐述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从权力和抗争与亚文化关联的角度来考察亚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抗主流文化并将其自身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来,但同时也努力去适应主力文化的某些方面”。①

当我们选择网络流行语进行交际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认同和加入该语言所代表的社团的交往方式。视觉文化的兴起已成为全球性的景观,它是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主义艺术是话语的文化,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形象的”。这是由于“视觉的直观性和诱惑力比文字更具有优越性,因而构成了当代社会文化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和支配。”②从后现代看来,网络流行语的主体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自主界定的客体,网络主体行为个性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这使得语言的述行性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流行语是对精英语言和平民语言的解构和重建,网络流行语是模仿现代汉语的造词结构而逐渐产生的,由原来的精英文化转向平民文化。传统文化都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是人人都可享受的雅俗不分、亦雅亦俗的文化;在大众传播时代,文化水平高的受众有较多的知识储备,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宽广的社交范围、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比较高效地解读陌生信息。在网络时代的网络流行语中,却出现了倒置的奇怪现象:高文化水平的人如果经常脱离网络集群反而看不懂网络流行语,无法真正融入网络,无法用平民化视角解读的信息和观点,获得网络论坛等最具活力、最新鲜、最真实的信息;

第二,传统文化都是致力于人文理想或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文化创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体验和反思后的创造,是带有形而上价值的严肃的精①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② 能向群 .对出版文化从“阅读”走向“视觉”的思考.[DB]:2007.

神产品;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是热衷于对现实的戏仿与嘲弄,热衷于对乌托邦信仰的消解。没有深度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仅仅反映瞬间体验的批量复制式的快餐产品;

第三,传统文化都具有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缺乏完整的叙事和主题,或者说只有自我拼说的叙事和主题,也不讲究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或者说只有那种移心的、零散的结构,是一种拼贴的、片断组合的产物;

第四,传统文化都与人的时间存在体验密切相关,充分反映了人的时间意识和主体意识;而网络流行语文化则是高度空间化、视觉化、类像化、图像化的,甚至是无摩物化的;

第五,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欣赏都要求主体以严肃的、高雅的、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其文化产品,而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生产与消费则是与游戏的、调侃的、日常的态度相对应的;

第六,传统文化都刻意追求深层的意义或永恒的价值,因而要求欣赏者反复玩味甚至痛苦思索;网络流行语文化的阅读是非解释性的、消遣的、轻松的,并且是简单性消费的。

网络作为多元意识形态的博弈场,双方互相牵制,都不能为所欲为,力量对比亦此消彼长,甚至网络意识形态也能在某些时候占上风,但边缘的总是边缘的,谁也不敢保证,几年之后的“躲猫猫”,仍然含有对荒诞事物的调侃意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话语的抵抗生命力不长久,但意识形态的抵抗会长期存在下去。有主导意识形态的压迫,就有边缘意识形态的反抗。①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话语权之争这种抵抗性的消解,在“草泥马”例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真正将这样一个充满对审查制度的讽刺意味词语推广开的是其巧妙的语言解构形式,这种将一句脏话转化为形态可爱的动物的手法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观,将脏话堂而皇之地表达出来,带来了打破禁忌的快感,从而造成其流行。

七、对网络流行语的反思

① 祖明远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话语权之争[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2_网络流行语言

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频发及盛行,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文化特征,公众借助这些词句表达着个体的情绪和意见,并制造了一起起舆论声浪,其间充满了理性或非理性的声音,回顾过往,我们发现在有意或无意间网民的力量曾推动事件得到了公开合理地解决,但也曾伤害过无辜或干扰过现实,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人类的理性之光更好地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第一,政府和媒体面向:树立受众中心理念。笔者将政府和媒体同置于一个面向来分析,更多是出于现实的一个考量,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政府和媒体都代表了权力方,它们的话语往往是一种精英话语,并且政府与媒体间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考察近年来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有的出自于媒体的新闻报道,如“很黄很暴力”、“周老虎”、“心神不宁”等,有的出自于政府权力机关的信息通报,如“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媒体或政府机关在新闻报道、信息公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诚意或诚信缺失,导致公众逆反情绪引发。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政府和媒体在信息公开上因积极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现代传播理念。

在人类的新闻传播历史长河中,大约经历了三种传播理念,即以传者为中心,传受平等,以受众为中心。在现代工业文化的时代,文化已成为一种消费品,接受或不接受,理解及如何理解更多由受众自主决定,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者并不能单独决定其作品的意义,作品究竟有何意义要由读者来决定,这正如托多罗夫所说的,“作者带去语词,而由读者带去意义”。①接受美学理论对我们的新闻信息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新闻信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受众在接受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并会进行自发的意义解构和建构。因此,为了实现较理想的预期传播效果,传者在新闻信息发出之前就应该树立起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则是充分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做到新闻报道、信息公开真实有效,并恪守话语的“诚意原则”。② ① (意)艾柯.诠释与历史[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8.

陈绍富 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②

第二,社会公众面向:提升媒介素养。在我们国家,社会公众不缺乏信息的接受和二次传播能力,但缺乏较好的信息分析和研判能力,因此才会出现“流言四起”、“盲目跟风”等现象。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随着事件的爆发,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和扩散,参与网民呈现盲目跟风、群体狂欢等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下网民媒介素养的薄弱。所谓媒介素养,通俗地讲即公众正确、有效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信息的判断能力等方面。

我国网民媒介素养的薄弱主要是由网民整体学历结构偏低造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 年 1 月)》数据显示,截止 2010 年底,我国网民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达到了 76.9%,而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仅为 23.1%。虽然学历和一个人的媒介素养并不一定完全能够划上等号,但作为媒介素养重要方面的信息分析和研判能力却与一个人的学历有着较大的关系。另外,媒介素养的薄弱也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薄弱有关。媒介素养教育是 20 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在欧洲一般称为 Media Education (媒介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则多称为 Media Literacy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具有健康的媒介使用和判断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课程之中。而在我们国家,目前该方面的教育还未起步,因此,为了提升社会公众理性、科学、有效地使用媒介资源,引入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07(3).

[2] 危艳丽.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J].毕节学院学报,2010(2).

[3] 尹平平.2010 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8).

[4] 杨维东.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5] 陈岳. 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D].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11-12.

[6] 俞理明. 词语缩略中的任意性基础和制约作用[J]. 语文建设,1999,(6):24.

[7] 马倩倩. 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研究[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1).

[8]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9] 能向群 .对出版文化从“阅读”走向“视觉”的思考.[DB]:2007

[10] 祖明远 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话语权之争[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 (意)艾柯.诠释与历史[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8

[12] 陈绍富 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1

[13] 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Human 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 1949:17-44.

二 :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应运而生,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自2013年以来,网络社区交际中的四字格流行语高频出现,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挖掘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以求探析其形成的规律性和理据性。

关键词: 四字格 网络流行语 成语 缩写造词法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活跃、涵义最丰富的部分,也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自2013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一类四字格的网络词汇,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这类词语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网络词汇的构词方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新质要素是语言变异,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也是语言变异。笔者将对四字格网络词语进行计量统计,对其进行类型分析,对比古代成语的结构及旧的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模式,探究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及动因,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估。
一、四字格词组化网络词语的计量统计及其类型释义
据笔者统计,2013年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四字格词语共有十个,即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细思恐极、男默女泪、说闹觉余、啊痛悟蜡、火钳刘明。本文按其成词方式将其分为两类:句子缩略类和词语缩略类。除“喜大普奔”属词语缩略类以外,其他九个词均属于句子缩略类。
“喜大普奔”,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也作“普大喜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表示一件让大家欢乐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共同庆贺。
句子缩略类词语的意思分别为:“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细思恐极”:仔细想想,觉得恐怖至极;“男默女泪”: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啊痛悟蜡”:啊,多么痛的领悟。后面的“蜡”是因为网友说这句话时,常在最后加个“蜡烛”图标以示“杯具”;“火钳刘明”:“火前留名”的意思,通常在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刚出来时使用,表示看好这部作品会火,而在前排留名。
其他一些词,如“体亏屁思”、“裤脱我看”、“图种熊菊”等,含义粗鄙、低俗,在网络社区中偶有出现,笔者未对其做出详尽式统计。
二、区别于古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词汇形式从外观上看类似古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成语是汉语语言语汇中一类极其重要的单位,语言学界对成语的研究由来已久,综合各家观点,笔者总结出成语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成语产生和发展的总趋势是四字格化。
(www.61k.com]成语以四字格作为典型的格式,是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根据的。从成语开始大量形成的先秦时代看,四字格语式已经作为固定的格式为当时的汉语所采用。究其源头,可从《诗经》谈起。《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先秦时代,位列“五经”之首,在其所收的305首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有四字格的诗句。四字格的诗句形式符合汉民族形成既久的重偶轻奇的言语心理,《诗经》以其凝练典雅的语言、齐整的韵律在散文潮汹涌澎湃的春秋时代占据一席之地,奠定其作为四字格雅言范式的基础。其后,《论语》等著作对四字格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四字格成语多从这些经典著作中产生,有的是直接截取原文,如“赳赳武夫”、“求之不得”、“精益求精”等,有的经过剪裁形成四字格成语。剪裁就是从既有的语句中加以取舍,选取四个字。有的裁去个别虚词,有的裁去个别实词,有的裁去较多词语,如“弄璋之喜”、“千仓万箱”、“泣血稽颡”等。还有一部分用追加和更换字眼的方法构成四字格,追加,就是就既有的不足四个字的词语增添到四个字;更换,就是就既有的四个字更换个别字眼,依然是四个字,如“大腹便便”、“笑里藏刀”、“天壤之别”等。另外,还可用融化、综合和概括的方法构成四字格。融化,就是把出处不同的典故、词语熔成四字格;综合,就是把同一上下文但是相隔较远的词语揉在一起而成四字格;概括,就是把一个故事概括在四字格的成语里,如“尸位素餐”、“守株胶瑟”、“邯郸学步”等。
(二)成语需要经历一个“成”、“语”的过程。
成语从被创造出来到成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先秦之后造出的成语经过了由未“成”到“成”的过程,近现代新造出的成语同样需经历由造出到被人广为征引的过程。根据相关学者对《论语》中成语的研究,今天出自《论语》的255条成语,绝大多数都是从汉代开始逐渐为人引用,被人看做成语,鲜有在先秦即为人引用的。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成语,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成语,一时兴起的、流行的、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词语不能称其为成语。
(三)成语为书面语体,语义典雅。
与其他词汇单位相比,成语的突出特点是其具有浓重的书面语色彩及古雅严谨的语义色彩。一些歇后语或惯用语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四字格的特征,但并不能称其为成语。如“等米下锅”、“眼馋肚饱”、“混吃等死”等。这类词语大多具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有些可称为俚语,这些词语无一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不能称之为词汇中的恒定单位。成语的书面性源于其语义的古雅性,成语中古朴、典雅的成分一是由于古人创造该成语时的“文言”成分,二是由于历史的前进与发展,当时的口语成分在后人心中成了文言的成分。晚近以来产生的成语数量有限,且大多是具有深厚旧学功底的文人大家的刻意仿古行为。
(四)成语是全民语言中的语汇单位。
成语是经历长期历史发展保存下来的词汇珍品,凝结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方言中或个人言语中的词汇单位不属于成语,成语具有汉民族共同语言词汇单位的资格,如北京方言中的“老大不小”、“话到是礼”只能算是方言中的惯用语。   综上所述,分析时下的四字格网络流行语,除具有类成语的四字格形式外,均不符合成语的基本特征。“不明觉厉”类四字格网络流行语是2013年以来新兴的网络词汇,并未经历“成”、“语”的过程,看似书面语体,其语义并无典雅成分,甚至有些词语还带有粗鄙的含义,如“体亏屁思”(这一定是体制问题,最终吃亏的总是屁民,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脱裤我看”(我都脱裤子了,你让我看这个)等,且此类词汇仅流行于网民之间,不具有全民性,在不接触网络的人看来,这些词让人一头雾水,因此这类词语只能算做网络社区内的一种语言变体,不属于成语。
三、区别于旧的缩写造词法的特征
这种以缩略的形式造词的方法并非独创,在旧的网络流行语中就有缩写造词这一方法,但旧的缩写造词法多为“英文字母缩写造词”,作为一种造词方法,虽然不是当今网络语言的新创造,而是一种原有方法的运用,但它利用英文词组首字母缩写的拼合创造新词,如“女朋友”(girl friend),缩写成GF;“男朋友”(boyfriend),缩写成BF;美国ADOBE公司出品的著名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缩写为PS;“顺便说一句”(by the way),缩写成BTW,等等,这些都是网络交际交流中常用的“英文字母缩写词”。另外,杨小平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第三章中提出“缩略类新词”这一概念,并将缩略类新词分为双音节缩略类新词和三音节以上缩略类新词。如“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缩略,“无知少女”是“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的简称。缩写造词法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网络表达追求高效率,追求彰显个性,这种缩写造词符合网络交际的便捷性、个性化原则。
自2013年以来出现的新的四字格网络流行语同样利用缩略形式构词,词语缩略类“喜大普奔”一词的构词法就是借用了“无知少女”这类词的构词法,但“无知少女”这一词条本身可看做定中偏正短语,而“喜大普奔”一词本身不符合语法规范,既不成词又不能算短语,仅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简单拼凑。句子缩略类“人艰不拆”等词本身也不符合语法规范,且许多来源于时下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如“人艰不拆”源自台湾歌手林宥嘉《说谎》中的一句歌词“人生已是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啊痛悟蜡”来源于台湾歌手辛晓琪《领悟》中的一句歌词“啊,多么痛的领悟”。有一部分来自某个事件,如“十动然拒”源于“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这封情书的内容包括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内容主要是回忆两人在一起做的事或借景抒怀。他将其装订成册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一事件。有的源自某些热映的经典电影,如“不明觉厉”一词百度百科将其源头指向1996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电影《食神》,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史蒂芬?周(周星驰饰)给鹅头(李兆基饰)和双刀火鸡(莫文蔚饰)讲解撒尿牛丸从开分店到上市,鹅头说:“虽然不明白他(指周星驰)在说什么,但听了觉得很有意思。”
四、结语
四字格网络流行语不是成语,其形成机制亦有别于旧的缩写造词法,不符合语法规范,亦无规律可言,仅仅是网民们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一种语言游戏,通过这种对传统的反叛传达一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四字格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们追求语言韵律美、结构美及刻意仿古的文化心理,这种四字格的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还有待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但很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笔者将继续对其保持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小平.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高明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2006.
[4]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6).
[5]劲松.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
[6]吴礼权.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法及其流行传播的理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7]任凤梅.网络语言传播的模因论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10(5).

三 : 网络流行语研究

作者简介: 白延令(1981.08-),女,汉,籍贯:平顶山市湛河区,助理讲师,本科,单位:平顶山市工业学校,研究方向:语文。

摘 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信息时代潮流下的产物,大众、媒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语言形式,它的流行与其本质属性和影响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我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内涵;特点;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 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时代性。鲜明的时代性是流行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流行语,也就是“流行”的一种,和其他流行事物一样,有其流行的阶段。而不同的时间段内,所流行的事物是不同的,用来反映这些流行事物的流行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时代性即指流行语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语言时尚和民众心理,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随着现世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就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来看,主要来自2001年王骁炜编著的《实用网络流行语》,它聚焦式地放映了网络这个虚拟社区自身的变化以及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例如“大虾”、“伊妹儿”、“BT”等。而2004年以后的年度网络流行语,则聚焦式地反映所处年代的网民对社会生活飞反映,如对社会风貌的认知,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知名人物观点看法等。例如2005年网络流行语的“海选”、“节约型社会”;2007年网络流行语中的“熊猫烧香”、“人肉搜索”;2008年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范跑跑”;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网络流行语中的“?丝”、“高富帅”。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时代性表现之一是聚焦式地反映社会生活。
动态性。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态性和时代性之间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不停息地运行着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时代性决定了它必然与时代一同前进动态性特点。从我们前面所总结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这点。每一年的网络流行语都有不同的变化,基本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赖以流行的主客观条件要么消失,要么发生变化,导致网络流行语自身要么消失,要么融入普通语汇中,不再作为流行语存在。这是不稳定的网络流行语的必然结局。流行语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尤其是在出现之初,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它们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在于它自我的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自我创造主要表现为其所具有的构成形式。在前面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时,分析了其构成形式是谐音类、简缩类、象形类、拆分类。同时,还有分析其来源中有自我创造类。网民自我创造类则是对旧有语言形式的完全创新。这些词语形式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突出的创新。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
网络流行语是汉语言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的产生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其存在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流行语并非中国特产,实际上,在世界各 地都有网络流行语/网络俚语现象。例如2006年香港“巴士阿叔”事件中,“我有压力、你有压力”、“未解决”等就成为香港流行用语,不但网友借机恶搞, 海报、广告商、传媒新闻也争相借用这些流行语,甚至推出相关产品。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精神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宣泄情绪、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戏谑调侃的话语 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是不失为现代人缓解精神压力、转移焦虑的无害途径。大陆的网络流行语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稍有不同的是,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事件 高发,负面情绪累积,因此在政治领域的流行语喷吐量最大,多是“准公共参与”的语言游戏,这种语言游戏客观上促进民主的公共空间的拓宽,另一方面充当了“ 社会情绪泄压阀”,无意中起到了宣泄不良情绪、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是社会集体意志约定俗成的产物,蕴含了大众普遍的爱憎情绪和价值判断,网络流行语甚至成为一种大家彼此心领神会的认同标签。因此,流行语现象很 难以个体意志或政党意志为转移,虽然存在网络敏感字词屏蔽等规范技术,但事实证明,网民不但发展出字母缩写(如zf指代政府,xz指称西藏)等反语言规范 的策略,而且会激起更猛烈的心理反感和语言抵抗。
(二)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价值
网络流行语展现的是一种创造。网络流行语简单明了,大量使用谐音法衍生出新词语,灵活添加幽默诙谐的元素,为原有词语赋予了全新的涵义,这种新鲜有趣的创造广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但大多数流行语的最早使用者,起初并没有料到一个词句能够如此快速地流行起来。流行语的形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可谓是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相反有意“栽花”者,花未必肯为其盛开。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背后是一张巨大的文化之网。可以说,每句流行语背后都是有故事的,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反映及社会心理的揭示都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
网络流行语记录的是一种声音。近年来,透过网络流行语而凝固的事件与片段得到迅速传播并产生了较大影响。“范跑跑”、“躲猫猫”、“织围脖”、“我爸是李刚”、“给力”、“正能量”、“Hold住”、“?丝”、“高富帅”等等的流行语,勾勒出了中国的时代表情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同生活侧面。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上是舆论的体现,但这种体现是表面化的,我们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深入挖掘出其背后所隐藏的宏大问题。而这种深入,则需要历史沉淀的智慧。透过历史的记载,忆古思今,我们的社会才能在反思中去伪存真。
实际上,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网络技术加速了新词语的诞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词语消亡的周期。随着时间推移,一哄而上的跟风以后, 新鲜感消失,网友注意力转向更新鲜的事件,一些词汇无须规范,自会因使用减少而慢慢消亡;而有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并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功能和生命力的,可能会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经过沉淀,词意和用法逐步明确下来,成为汉语言系统中固定的常用词汇。总之,伴随新闻事件诞生的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种无法回避和规范的既成语言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遵循网络传播和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路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汪磊.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2011(3).
[2] 危艳丽.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www.61k.com)J].毕节学院学报,2011(2).
[3] 尹平平.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2011(8).
[4] 杨维东.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5] 陈岳.网络语言交际特点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四 : 研究显示:一周中周三网络流量最高周日最低

8月18日消息 据荷兰互联网分析公司Onestat.com最新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周三通常是一个星期当中全球网络流量最高的一天,这一天网络流量占到访问总量的16.9%。

  周一是网络流量仅次于周三,网络流量占总访问量的15.8%。其后依次为周二、周三和周四,访问量分别占总访问量的15.3 %、14.9%和14.1%。

  不足为怪,周末网络流量出现下滑。周六和周日访问量分别占总访问量的11.9%和11.2%。

  Onestat.com说:“该研究显示,互联网用户工作日花费在网上的时间要比周末在家时花费在网上的时间要多。”

  该研究以过去两个月平均网络流量为基准。
本文标题:网络流行语研究-浅析网络流行语研究12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14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