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对卢卡奇思想的浅析
对卢卡奇思想的浅析
摘要: 卢卡奇一直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深化了他的物化思想。总体范畴是卢卡奇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作为哲学规定的总体性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科学方法,它所追求的是与社会历史的契合。卢卡奇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主张存在问题与生活、实践同在, 提出了“回到存在去”的口号。因此,卢卡奇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 思想观点;意义
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一) 物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卢卡奇的思想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西美尔、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相结合,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有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晚期《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西美尔《货币哲学》中的主体被客体化以及抽象论,以及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理论这三种理论直接促进了物化理论的形成。
(二) 物化思想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物化是一个物的世界,一个商品的世界,与人的关系疏远,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从来源上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则来自于晚期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以及马克斯·韦伯和西美尔的观点。而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来源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从基本内容上看,卢卡奇没有把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开,只用物化代替,物化分为对象化和异化,对象化不一定是异化过程,只有对象化统治了人们才是异化。从消除途径上看,也存在着不同。卢卡奇的物化同马克思的异化都是为了揭示批判资本主义人的自由解放。而卢卡奇独特的贡献在于他指出了物化意识,分清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把物化同理性结合起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卢卡奇所谓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人越来越数字化。他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来了巨大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人们越来越能够精确地用数字来预测生产过程和结果,不仅产品能被数字化,就连工人本身也不例外。
其次,主体被客体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管理越来越技术化,泰勒制的发明使得管理进入到了科学阶段。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与其它的生产资料一样,人就相当于一个环节,被当作是管理的对象,纳入到管理制度之中,“合理化不断增加,工人的特质、即人的个体的特征越来越被消除。
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
(一)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理论前提
卢卡奇是在系统地总结近代哲学的思想成果, 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对马克思的新本体论形成的重大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卢卡奇把活动实践的本体论的有目的的实践创造原则从黑格尔体系中分离了出来,以目的性与因果性相统一的劳动概念为核心,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二)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历史决定论本质
卢卡奇在考察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过渡过程时,就深刻认识到社会存在中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介入, 他通过对劳动中因果性与目的性关系的分析, 强调了社会存在的历史决定论基础。
1、社会存在的因果决定性。卢卡奇说:“因果性的普遍统治,是一个事实上人类任何一种实践都没有动摇过的古老经验。”[1]
2、社会存在的因果规律是趋势规律。卢卡奇在充分肯定社会存在的因果决定性本质的基础上, 提出社会规律是一种以趋势规律起作用的因果决定性。他指出,自然科学中古典意义上的因果性, 即绝对的必然性已经被否定,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具有统计性质的因果性。后者并没有否定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 但是它表明不可逆过程中占优势的是趋势性质, 而不是绝对必然的性质。
3、人的类属性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卢卡奇则用“自然限制的退缩”这一概念来说明人的类属性形成的历史性。“自然限制的退缩”是指人的自然发展的不断社会化。具体地讲,“退缩”表现为人以劳动和语言为中介,使人的单纯生物性消失,获得社会性的类本质。
三、卢卡奇的总体范畴思想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自始至终都在强调的总体范畴是20 世纪哲学家卢卡奇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
(一) 总体范畴的历史生成
总体作为一个历史哲学范畴,它的核心含义是历史变化的“过程的统一和主体” “总体范 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的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本的方法的本质”。[3]卢卡奇坚持认为 “《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意义”,[4]诚然,只要把总体性理解为“过程的统一和主体”,我们便能从其中生发出批判的立场,因为过程的观念、生成的观点正是对凝固僵化的非历史观点的否定。
(二)总体范畴和社会历史的契合
在卢卡奇看来,辩证总体观所追求的是对人类现实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和理解。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的片面化,导致现实世界被二重化和分离为本然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本然的世界被表象的世界的假象所遮蔽,使得人对其把握变得困难和复杂[5]。卢卡奇的总体性是历时性视角中相对有限历史存在的全程总体,这使社会生活的具体发展显示出特殊的定在性。因而辩证的总体观是具体地把握社会现实的科学方法。
四、卢卡奇思想的伟大意义
卢卡奇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兴起的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核心地体现在他的“物化”理论及阶级意识理论方面。物化概念是卢卡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给予揭示和批判的理论基石,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物化本质说明其非人道的品质,正是在这里,资本主义制度才是不合理的。与此相应,社会的解放也就是人性从物化状态的回归。卢卡奇认为对物化的克服,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也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以其人道主义特征展现了自己的优越。进而,无产阶级运动的关键就是无产阶级自身意识的觉悟,具有成熟的阶级意识,也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卢卡奇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这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异化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具有广泛的影响。诚如卢卡奇所言:“人的异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卢卡奇从马克思作品出发,借助黑格尔哲学提出并阐发了异化思想,并使之成为二十世纪的重要的理论结晶。我们认为,卢卡奇以人道主义精神重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扩展和推进。卢卡奇之后,异化理论被思想家进一步的推广和运用。通过对社会异化现象的分析,人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种种非人道的存在。比如马尔库塞针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反省,提出的“单向度的人”思想等。
中国社会在经历 30 余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之后,虽然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很多社会
领域已经表现出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特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问题,我们也有了切身的感受,或者说当代中国正在面对这些社会困境。比如,企业出于资本的需要,按照效率的原则设置的工作程序,导致员工处于卢卡奇所揭示的只是作为生产中的一个要素的地位,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被简化为量的数码,是一个机械化了的、合理化了的零件。从而导致个人的惶恐、焦虑的心理,进而发生了很多生活的悲剧。其实,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对物质的巨大的依赖。使目前很多中国人可以在丰富的经济基础上所享受到以往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幸福,它的真正基础还是以对物质的依赖为前提的。目前中国社会中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此。我们认为,形成和谐社会的一个进路,就是如何超越对物质的依赖,重新建设社会和个人的“精神家园”。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优秀文明的结晶,锻炼出更具包容 性和时代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1] 卢卡奇:《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导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1972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第18页
[3]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6,
[4]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15
[5] 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8
二 : 浅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摘 要】在对卢卡奇的诸多研究中,“总体性”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思想是支配《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一条主轴,总体性包含多重原则,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还是辩证法上的总体性,也是本体论维度上的总体性,更是对人实现自身完整统一的理论关切。
【关键词】卢卡奇;辩证法;总体性思想
一、总体性思想的提出
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思想首先是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的。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认为马克思所作的预言都是正确的,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教条。这种将马克思主义极端实证化的倾向,强烈激起了卢卡奇的不满。因此,为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使得理论与实践真正能够结合,成为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思想的直接原因。
另外,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卢卡奇一直苦苦思索中西欧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资本主义的危机、战争。在探讨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卢卡奇认为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阶级意识,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丧失,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沦为“物化意识”,而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物化已经遍及任何领域,这必然也会反应到无产阶级的观念中来,导致丧失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丧失了把握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消除“物化意识”、恢复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只有指导无产阶级的总体的、全面的把握问题的能力,强调总体性,通过运用总[www.61k.com]体性思想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总体性思想的涵义
总体性是一种有着某种共同理论基调的多元化概念,呈现出许多纷繁杂乱的理论特点。究竟何为“总体性”?总体性思想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是辩证法的核心,更是方法论的精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包含诸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概括起来,总体性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总体统率部分。“总体性”是着眼于整体、全部、相对于部分、局部而言的。整体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并不是每个片段的机械相加,或单纯的拼凑。无论是在认识论还是本体论上,总体始终都保持着对局部的优越性。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并获得意义。如果使整体与部分分离,局部则变成不可理解的东西。因此,从认识论上说,只有从总体的角度才能认识局部。正如卢卡奇认为孤立的事实只有在总体中理解才有意义,笔者认为总体性方法首先强调的就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部分要放到整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总体对事实的真正认识才有可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
第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曾经的资产阶级哲学并没有将客体看作是与主体相关联的,也没有把主体看作是与其他个体相结合的,因此,主客体的关系是僵裂的,是不能得到真正解决的,更别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意识到“实践”这个根本的问题。因此,真正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放到社会历史中加以把握的只有马克思历史观的唯物辩证法,即把主、客体的关系放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来考察。卢卡奇也说,总体的人是作为历史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片面的、孤立的、抽象的客体而存在,辩证的总体是能动性的产物,是主客体的统一,因为社会历史最终来源于一个同一的主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说社会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
第三,历史的趋势和过程。何为历史性?历史性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切活动,只有将其置入历史的总体中,才能真正理解当下人的活动。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可见,历史本身没有绝对的界限,过程和被把握的具体的历史现象都表现在社会存在中,历史的不断动荡就是具体的历史形态,过程就是历史的环节,历史在辩证地前进着。历史是最基本的问题,历史是总体的历史,总体是历史的总体,它包含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过程,要想正确把握历史的本质,只有将历史主客体的同一的理解置于辩证的总体的方法之中,从而实现历史主体、客体与历史的统一。
三、总体性思想是辩证法的支柱
《历史与阶级意识》之所以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与此书对总体性辩证法的深刻而全面的阐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卢卡奇是第一个把总体性辩证法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根本标志。不仅如此,他还强调,马克思的所有结论和思想都可以抛弃,唯独总体性辩证法不可以抛弃。如果抛弃了总体性思想,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了。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建立在黑格尔同一哲学基础之上的。同一哲学旨在建立一种把主体和客体、自然和必然、思维和存在、“应该”和“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而这种哲学的逻辑体系是:世界是一个总体,因此,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总体来把握。卢卡奇正是以总体性为出发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用历史的方法去统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并把历史这一实体看作具体的,把人的实践看作社会存在的中心问题。”可见,要从实践出发,才能对社会、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同样,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辩证法不是对立统一规律,也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应该置于辩证法的核心位置,而是总体性的辩证法。因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将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总体来加以阐明,在这里,它不仅要把握社会历史的部分,还要把握社会历史各个部分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在卢卡奇看来,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说,只有坚持它们的历史性质、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上来、站在传统理性主义立场上的实证科学,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客体和对象。只有真正透过它的直接存在的方式深入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本来的历史制约性,才能打破资产阶级的实证科学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物化结构的迷信,因此,就需要站在历史主义的角度上运用辩证的总体性的方法来把握客体和对象。只有辩证的总体性的认识方法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隐秘内容,它是把客体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而不是着眼于孤立事实的表面关系。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些“事实”就成了不可理解的。因此只有认识了总体才能认识局部,反之则不然。这一理解方式把握了总体性方法与辩证法的同一性,体现出对总体性理解的独特性。 四、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意义
总体性思想的点睛之处,就在于历史存在论的根基和实践的视野中恢复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地位。他的辩证法挽救总体性概念的方式,无疑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张力。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总体性思想有一个评价,“《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恢复了总体性范畴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中心位置,它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但却被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的‘科学主义’取代了。”卢卡奇的这个评价准确地反映了他当时提出总体性思想的理论与历史背景及其用意,重点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就是总体性思想。它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一门科学的基础方法论,它说明了整体对各个部分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它是一定要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去理解的,绝不能放弃对现实的认识。“这种辩证的总体观要求准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是实际存在与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与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马克思辩证总体观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它追求的是对整个世界的完整的把握,通过总体范畴赋予一切个别认识以现实性。”另外,相对于超越了传统体系的哲学的马克思,卢卡奇用一种包容一切的总体把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相契合,在理论上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主客统一体,他将主体和客体重新统一于一种抽象总体的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可见,总体性思想因此有着不可抹煞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样,这也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丰富、深化和发展。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总体性有着多层面的含义,他们将总体性看作是一种方法、看作主客体统一、看作一种实践活动过程、看作是一种先于事实而存在的思想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各个角度理解这一思想,他们都试图以此观念来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机械化的倾向,客服人的异化状态,最终达到人的解放。总之,无论从本体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上,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韩秋红,史巍.现代性批判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
[3] 汤剑龙.卢卡奇“总体性”范畴述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04.
作者简介:郑虹(1988- ),女,吉林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 : 卢卡奇:“总体性的辩证法”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著名思想家卢卡奇(1885—1971)青年时代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是他反思西欧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的理论产物,同时也是他以一种独特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在这本书中,青年卢卡奇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如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的“总体性”本质的论述、实践本体的历史观、物化、“被赋予的阶级意识”、党的组织等。虽然晚年卢卡奇称这本书带有“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特征,是不成熟的作品[1],但实践证明,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著作。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所示,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重点。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是“总体性”方法。它表明主体与客体的同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自然的统一。通过对总体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卢卡奇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从而突出了其革命性、实践性,开辟了一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面向时代的理论反思
虽然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大银行家的家庭里,卢卡奇在三十岁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反资本主义的思想倾向,并积极探索能够改变现实的哲学理论。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这为许多象卢卡奇一样渴望根本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西欧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1918年至1919年间,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政党,并组织了革命,但相继遭到失败。
这个严峻的事实引起了一切有志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识之士的严肃反思,包括积极参与这次革命活动的(www.61k.com]卢卡奇。卢卡奇是匈牙利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在匈共早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匈共成立不久,他成为中央委员;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教育人民委员;在匈牙利遭受外来侵略时,他作为红军的政治委员指挥作战。共和国失败以后,卢卡奇流亡维也纳继续参加匈牙利共产党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并作为代表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革命失败后,卢卡奇结合革命实践,认真研究马克思和列宁著作,反思西欧革命失败的教训,并针对第二国际领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进行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工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就是卢卡奇这一时期反思的结果。他引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作为全书的引子,开始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与方法的重新解释。
二、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理解、把握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他指出,(当时)无论是资产阶级学术界,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于“哪些论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存在着颇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具体地提出捍卫某些论点,以此表明自己属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那只能陷入永无终期的争论中,甚至会在争论中完全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之庸俗化。能够超脱这种争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被马克思己经得出的结论所束缚。所以他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2],即辩证的方法。
卢卡奇着力于恢复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在当时普遍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轻视,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辩证法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修辞装饰,为了‘科学的精确性’,应该尽可能坚决地把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中彻底清除出去。”[3]这样,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联系就被完全割断了,使得马克思主义倒退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水平。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它的辩证法,并且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副标题定为“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在当时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卢卡奇认为,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4]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从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诞生出来的。作为一种彻底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把一切局部的东西看作整体的一部分,从而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辩证过程中,所有现有的事物都必然表现出暂时的性质。这种方法的革命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彻底革命性,改变了黑格尔不能深入理解历史的真正动力的状况,发现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就把头脚倒置了的黑格尔哲学重新颠倒了过来,也正是由于这种颠倒,无产阶级的革命就获得了“能够给行动指明方向的认识现实的唯一方法”。[5]
这种辩证法的本质被卢卡奇称为具体的总体范畴,因此总体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正是根据这种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由此可以看出卢卡奇提出总体性问题的历史契机和动因: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运用、庸俗化理解,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把革命原则提到理论的显著地位。
三、对总体性的界定
总体性是卢卡奇提出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哲学范畴。由这个范畴,他发展出一整套的以无产阶级的命运为中心、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
卢卡奇认为,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哲学所走的道路就是在哲学上探索一种方法和途径,以建立一种同一哲学,去克服康德的“自在之物”。这种同一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图景。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概括为一个过程,并企图揭示这一过程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总体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感,但黑格尔的总体范畴是绝对精神的别称。马克思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基础上,创立了真正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科学。
可见卢卡奇所理解的“总体性”,是反对单纯考察社会的某一方面,主张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总体的相互作用中所呈现出来的联系作为考察对象,从而在总体上把握社会。
卢卡奇对“总体性”概念作了三层界定。
首先,总体性是标志社会存在的范畴。
总体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与社会性相互贯通。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总体观,但不是把总体理解为精神实体,而是从经济范畴出发去把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正确地指出了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存在、发展的根源都应该到人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根据人与人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人的物质存在的实践性、社会性。因此,辩证的总体性概念所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事实,而是纳入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存在。社会历史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的历史,历史作为总体又有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整体性。总体性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具体的社会范畴。
其次,总体性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最根本的方法论。
卢卡奇认为,要研究一个时代或是一个专门学科,首先必须对其历史过程作出统一的理解,“只有辩证的总体观能够使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6]。因而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核心作用。
卢卡奇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实质和规律,就在于他把总体性作为历史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认识开始的阶段就把所谓“孤立的事实”看作总体的部分和历史发展的环节,从总的联系的运动发展中去认识它们。借助于这种总体性方法,《资本论》做到了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
而资产阶级社会科学和修正主义的理论崇尚孤立的事实和自然的规律,求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把事实看成是静止的东西,否认了事实的历史性质,从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由自然界和理性的永恒规律决定的、并永远存在的。究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总是从个人的、而不是总体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和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有掌握总体性的方法,因此他们无从掌握社会的真理。
所以,在卢卡奇看来,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一个局部去认识,这不是一个枝节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问题。
最后,总体性是制定革命原则的最重要依据。
总体性范畴不仅具有理论上的认识功能,而且还具有实践中能动的革命性特征。卢卡奇认为,伯恩斯坦等人之所以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最终目标分离开来,否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抛弃了辩证法的总体性观点,把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看成永恒的自然规律,结果只能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与此相反,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理论家之所以能坚持革命立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中心加以考察,揭示了资本积累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危机,从而必然产生无产阶级革命。
因此,只有从总体性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革命策略。革命党人制定政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所产生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是由是否掌握了总体性辩证法引起的。
由此可看出,总体性是标志社会存在的范畴,并且是制定革命原则的最重要依据,那么以总体性为核心的辩证法就不仅是社会的、历史的辩证法,并且是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离开总体、离开人类历史、离开社会存在,辩证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而“如果摒弃或抹杀辩证法,历史就变得无法了解”[7]。
四、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
《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卢卡奇并不是简单地重述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对于辩证法的论述,而是把总体性规定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形成了他独特的总体性辩证法理论。围绕着总体性范畴,卢卡奇论述了他所理解的辩证法的内涵,包括历史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同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三个方面。
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
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法考察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卢卡奇提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论断,并对历史与自然统一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讨。
卢卡奇认为历史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历史是客体,它是主体的产品、结果;另一方面,历史作为实体又可被把握为主体。历史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卢卡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变化》一文中谈到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条件时,从历史的角度详细考察了社会历史和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通过两者关系的演变史进一步确立了历史和自然的概念。
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和他周围自然的关系,二是人和自身自然的关系,但无论是那种自然关系,他都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卢卡奇坚信他的这一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认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一个直接面对的自然是否可能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只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才能回答的问题。有了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就会看到,社会(历史)和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就是一个社会结构不断扩张、自然范围不断退缩的历史,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关系不断向自然渗透、自然不断被人化(历史化)的历史。卢卡奇的这个分析揭示了:人们对自然控制到哪一步,社会历史就发展到嘟一步。
从以上对历史和自然范畴的深入分析中可见,卢卡奇认为历史和自然统一于历史中。因为他对自然的基本界定是“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他对这一命题作了如解释:“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什么被看作是自然,这种自然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而且人对自然的阐明又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因此自然按照形式和内容、范围和对象性应意味着什么,这一切始终都是受社会制约的”。[8]
这样,自然的概念被纳入了社会范畴,它只不过是社会的另一种称谓而己。纯自然的客体不复存在了,被融化到历史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当他提出这一命题时,他想努力从历史去统辖自然,用唯物史观去说明自然,并得出了两条根本性的结论:第一,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证法;第二,只有革命的辩证法,没有科学的辩证法。
无产阶级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中心问题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批判现实,即主体通过干预客体而使客体发生改变。他从总体的能动性出发,认为总体性范畴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当主体自身是一个总体时,才能对客体的总体性加以认识,而主体正是通过设定客体才达到自我认识的。所以,总体性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客体的同一。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同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离开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不存在历史。
主客体同一的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哲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马克思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把主客体关系的从纯认识论转化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其中,只有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阶级以实践的方式干涉整个现实,其行动证明和展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
具体讲,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之所以能体现主客体的同一,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受统治的地位,他要认识自身,即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将要承担的使命,就必须认识作为总体的社会;他要解放自己,也就须解放全人类。这种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把社会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能够认识并改造世界。其二,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只存在于社会历史领域。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就是历史辩证法,不存在自然辩证法。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只是局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只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把理性、思维还给人,把人当作实际的行动主体,才能真正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由此他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其社会地位的一致性,并指出主客体的同一实现的最终力量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因为无产阶级要真正成为历史演进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仅有自发意识是不行的,因为这是物化意识重压下的产物,不可能领悟社会现实的总体。只有当无产阶级对自身存在的辩证本性有了认识,并且达到了成熟形态,即形成了阶级意识时,才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并能在现实中实现对社会总体的改造。有了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既是历史辩证过程的原因,又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既是这一过程的反映,又是这一过程的动力;既是其中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一句话,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分裂被克服了,走上了同一之路。
(党的)组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具有了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从总体上抓住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影响的核心,把对资本主义社会局部的否定纳入到对其总体的批判中,因而这种阶级意识自身就蕴含着实践的力量。无产阶级对社会本质的正确洞见,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不仅成为可能,而且“甚至也许是决定性的武器”。[9]
但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仅仅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批判上是不够的,还要有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实践活动。无产阶级还必须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已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现实,无产阶级意识才真正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卢卡奇把这种成熟形态的阶级意识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并指出其首要的功能在于行动。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才成为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力量。这才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具体体现。
卢卡奇在进一步分析无产阶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时,提出了“组织是理论与实践之的中介形式”的见解。每一种辩证关系都要通过中介才获得具体性和现实性;同样,任何理论,只要希望实现自己,就必然会遇到组织问题。而任何行动,如果是非组织的“纯粹”行动就只能是盲目的,因此一切行动都无法避开组织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要想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就必须把组织作为必然途径,组织不仅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成为现实,而且可以防止错误的理论在行动中导致恶果。
无产阶级最初出现在历史舞台时,是以自发的方式存在的。随着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无产阶级有了自觉的领导组织,“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这种形态就是党”。党组织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现实形态,一方面是无产阶级意识的支柱,另一方面又是一种道义力量的集结点,是革命的领导者。由于党完全是为了给每一次理论应用、每一个策略步骤以组织支持,所以真正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涌现出来的矛盾,使两者实现统一。
五、结论
以上是对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所作的一个大致的梳理。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理论产生于对现实的批判。卢卡奇的直接目的是为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运用,重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当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历史,从而把自然规定为一个社会范畴时,也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一种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设定辩证总体观的目标是改造现实世界,他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正是体现了这一总体性的思维方式。
卢卡奇通过阐述总体性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主体与客体同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历史与自然统一”,得出结论: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法;只有革命的辩证法,没有科学的辩证法。从这些理论阐述中,明显可见卢卡奇把辩证法限制在社会历史领域,这确实突出了其革命性、实践性的职能,开辟了一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把马克思主义仅仅当作一种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就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其基本原理相分离,忽视了唯物辩证法的完整性,实际上是以总体性代替了辩证法。
尽管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解上的一些偏差,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理论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致力于探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各领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理论的活力,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参考书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 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马克思,《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6、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1页。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47-48页。
[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43页。
[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76页。
[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74页。
[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62页。
[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60页。
[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318-319页。
[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10月版,第127页。
本文标题: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卢卡奇思想的浅析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