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爱情是一种误解的特权_读_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的爱情观

发布时间:2017-12-09 所属栏目:读后感

一 : 爱情是一种误解的特权_读_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的爱情观

第21卷2008年6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FinanceCollegeVol.21Jun.2008

爱情是一种误解的特权

)))读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的爱情观

吴丽琼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1)

摘要:爱情是一种特权,而所有的特权都是不应得到的,应该为之付出代价。而且,爱情的特权不仅是个天堂,也是个地狱。爱情中的生活是在不断的紧张、恐惧和没有间歇中发生的。小说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通过对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萨宾娜两对男女情爱的悲怆或者欢快的奏鸣曲的播放,将我们人类特有的不同于原始性爱的爱情高度特权化。

关键词:爱情;性;软弱;背叛;媚俗;误解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557(2008)S1-0280-03

剖析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萨宾娜的爱情生活,从理性高度透视了每个人物个体意识的各个层面。

一、托马斯的/性0/爱0错位(一)托马斯的个人生活概况

托马斯是布拉格一家医院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成过家,有一个儿子。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着意展示了托马斯生活的三个层面:他对现实(包括婚姻、家庭和职业)的态度;他对性生活的奇特理解以及他的爱情观。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短暂、无爱的婚姻生活的唯一结果就是有了儿子西蒙。为了维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他拒绝被动地接受社会价值坐标系中的位置;切断了与父母和儿子的感情纽带,结束了与前妻的婚姻关系,他从此便挣脱了婚姻、家庭和亲情织就的网罗的束缚,有了一种/突然间,他的脚步轻去许多,他飞起来了,来到了巴门尼德神奇的领地:他正享受着甜美的生命之轻0的感觉。

(二)托马斯/性0/爱0观在托马斯的生命中,婚姻、家庭这种维系个体存在与社会的关系,象征着沉重,他每一次反叛都是对生活中现实的、异己的、吞噬个体的力量的抗争。/托马斯渴望女人而又害怕女人。他需要在渴望与害怕之间找到一种调和,便发明出一种所谓/性友谊0。他告诉情人们: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但是托马斯总是不被理解,对他最理解的算是画家萨宾娜了,她说:/我喜欢你的原因,是你毫无媚俗,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0托马斯陷入了一个怪圈:/去见情妇吧,觉得她们乏味,一天没见,又回头急急地打电话与她们联系。0在托马斯看来/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样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

爱情的最大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了给上帝提供

人肉。,相爱吧,然后生育。一定要明白:这句/相爱吧0的意义是由/生儿育女0所决定的。所以这句/相爱吧0的意思根本不是一种慈善的、怜悯的、精神的或者是激情的爱,意义非常简单。

)))昆德拉5身份6

爱情是什么?自人类有历史以来,这是一个无数人孜孜以求、又困惑不已的话题。首先,人们一般来说没有办法区分/爱0(Love)和/爱情0(Loveaffair)的差异,因为原始的性爱,精神的爱,夹杂着亲情或者友情的爱及根植于斯的情感,往往滋生着漫无边际的误导;其次,任何一种相关的说法都有可能被人接受也有可能被人推翻,因为亿万树叶中也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碎片。

自古以来,爱情总是扮演勾魂摄魄的宠儿,在一些伟大的描写爱情的作品中成功地哗众取宠,那些作者们也因此一再得以流芳百世。所以人们不断地在东西方寻找和塑造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把爱情写得惊天动地。十分奇怪的是,昆德拉轻而易举地摒弃了这个颠扑不破的俗套,他也不断地在写爱情的破裂、情人的分离,然而他没有走极端,而是像刨地瓜一样脚踏实地地劳作,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理解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爱情的实在性存在。

昆德拉的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爱情的精神和物质的形式,/男人追求爱情的方式:抒情的追逐女性者(他们在每个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理想)以及史诗的追逐女性者(他们在女性身上寻找女性世界无穷的多样性)05小说的艺术6。在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中,昆德拉借助奏鸣曲式的音乐表现形式,反复交替地运用两个情节母题(轻与重、灵与肉)揭示了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通过

收稿日期:2008-03-18

作者简介:吴丽琼(1983-),女,福建南安人,文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戏剧戏曲学专业,影视艺术方向.

第21卷吴丽琼 爱情是一种误解的特权#281#

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渴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0他/并非迷恋女人,而是迷恋每个女人身内不可猜想的部分,或者说,是迷恋那使每个女人做爱时异于他人的百万分之一。0因为/性不是人人可以进入的领域0,所以托马斯追求女人的动机/不是求取欢乐的欲望0,而是/要征服世界的决心0。在昆德拉笔下,性总是和心理密不可分,总是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伴随着浓厚的内心感觉与体验。

(三)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爱情1.与托马斯唯一相伴终生的人是特丽莎

在她灵魂的深处一直摇曳着一组鲜明的意象: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巴门尼德神奇的领地、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和/命运0交响曲。在托马斯的梦态意识里,特丽莎就像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她来自于自然,是那样柔弱无助。她内心深处灼人的苦楚和摆脱旧生活的渴望在托马斯心中引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苦0感。正是生活中的六个偶然事件(5安娜卡列妮娜6这本小说、贝多芬的音乐、数字六、黄色的公园长凳、托马斯的名片),这六个/碰巧0,让特丽莎莫名其妙的成为托马斯的妻子,为特丽莎打开了一条通向托马斯内心深处的通道。从此,托马斯的生活就游弋于巴门尼德领地象征的轻盈和贝多芬音乐主题所表现的/非如此不可0的沉重之间。他的性、爱之轻重因而产生了错位。

2.婚姻,使托马斯感到了一种很不习惯的爱

身边有了特丽莎,却无力控制自己不去品味其他女人,而生活的放浪不羁却又无法改变他对特丽莎的感情。一次次地不忠,又一次次地为不忠辩解,托马斯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尴尬的怪圈中:在情人们眼中,他对特丽莎的爱,使他背上恶名;在特丽莎眼中,他与情人们的风流韵事,使他蒙受屈辱。托马斯的生活出现了两个世界,而他在其中双重曝光。建立家庭,显然爱不再是轻飘失重的了,但与特丽莎的相守又不能阻止他与情人们的频繁幽会,因此爱又变得很轻很轻。特丽莎在身边时,他常常感到沉重;一旦离去,瞬间嗅到了自由生活的甜美气息,心情为之轻松,可随即袭来的则是难以承受的忧郁和沉重。独身与成家,情人与妻子,背叛与忠诚,性与爱)))总之,轻松与沉重就,托马斯就像一个钟摆在二者之间回荡。他没有固定的一端,因此也就无所一附,他的生存只能是苦苦体验性、爱之轻与重的悄然转换。

二、特丽莎的世界

(一)特丽莎的软弱

特丽莎与整个世界相抗衡的力量就是她自身的软弱,正如她在迁居乡下后自我反省的那样:

她总是对自己说,她用了自己一生的软弱来反对托马斯。我们所有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强力是犯罪,而软弱是纯真的受害者。,她的软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托马斯)投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了强力,变成了一只她怀中的兔子。

特丽莎在生活中总是从象征着弱小的生命体那里找到感情的共鸣,找到一种失落后的归属感。陪伴她一生的爱犬卡列宁一直是她柔弱无依、渴求同情(共苦)的象征。特丽莎第一次离开自幼生活的小镇,是因为她不堪母亲因生活的不,粗俗和无知。托马斯把她领入了文雅的生活圈子,其实是特丽莎未经邀请来到了他身边,托马斯感到/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他怎么能让这个装者孩子的草篮顺水漂向狂暴汹涌的江涛?0特丽莎第一次离开托马斯,就使托马斯患上了同情症,/没有什么比同情更为沉重了。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样沉重了,而且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际。0托马斯/不断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心屈服,同情则俯首恭听,似乎自觉罪过。但同情心知道这只是他的自以为是,还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阵地0,在特丽莎离别后的第五天,托马斯告诉院长他得马上回去。(二)软弱屈服了托马斯

在特丽莎的世界里能够拯救她的似乎惟有托马斯的爱情。然而,在托马斯的观念里,肉体和灵魂是泾渭分明、漠不关心的。所以,虽然他对特丽莎的爱情无比忠诚,但在肉体上他一次又一次地背叛特丽莎。于是,她被迫又回到那个她避之唯恐不及的无差别的肉体世界里,这使得特丽莎陷入了连绵的噩梦当中,痛苦不已。特丽莎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猜疑、妒忌、焦虑、痛苦。她也曾尝试着适应托马斯的生活方式,去找一个情人。可是灵魂却开始唾骂自己违背了自己的信念。特丽莎很快放弃这种尝试,因为她和托马斯的爱情大厦的唯一支撑就是她的单方面的性忠诚。于是,唯一的出路是一步一步地用同情心软化托马斯,使托马斯变得软弱,她再也不担心托马斯的性游戏了,最终她用她的软弱战胜并使托马斯变得象她一样软弱。她引导着托马斯一步一步退却,最后退到农村。田园和自然净化了人的肉体,提升了人的灵魂。此时的特丽莎逐渐体味到爱的真谛,同托马斯驱车到小镇上尽兴喝酒、跳舞,体验奇味的快乐,却也遭遇了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味着他们处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他们在一起。托马斯和特丽莎最终驶向了不归路,生命随风而去。他们生命的终极感受是轻松的,但他们不是没有沉重而轻松,恰恰是因为沉重而轻松。

三、萨宾娜与弗兰茨的/误解小词典0(一)反叛媚俗的萨宾娜

在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中,捷克出生的女画家萨宾娜是最彻底的反叛者。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媚俗作态0的彻底否定而体验到不能承受的轻。当她还是姑娘的时候,严厉的父亲和集权统治就企图扼杀她对艺术、爱情和人性自由的追求。为了爱情、艺术和个性不被消融,她开始踏上了背叛之旅。从家乡到布拉格,从布拉格到日内瓦,从日内瓦到法国,最后漂泊到美国。她的背叛之旅使她离原始的生命点越来越远。/背叛0是萨宾娜的主题词,成了她人生的全部历史和内容。她成了/背叛0的象征和图解。萨宾娜自发地担当了反叛媚俗的历史责任,她正是用背叛的方式来抵抗媚俗,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而进入未知。萨宾娜对此着迷,因为她看不出还有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从幼年时代背叛清教徒的父亲开始,生活便向她敞开了背叛的漫漫长途,她从此开始了对媚俗的挑战。

媚俗(kitsch),是昆德拉小说世界至关重要的概念之一。中外论者,凡说昆德拉,几必说/kitsch0。这个来自德文的词/俗

#282#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

是有不同层面的。在美学层面上,它意旨迎合伤感类作品的低级艺术情趣;在政治层面上,它似指对既定秩序与既定思想的主动或盲目追从;在文化层面上,它意旨对多数的、流行的、大众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在人类学意义上,它则指人类在无条件地认同生命存在的前提下对媚俗行为的无可逃遁而使之成为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在昆德拉,他则是更多地把媚俗作为人对政治、社会、历史、时代的态度与行为而深入考察的。

萨宾娜反叛政治上的媚俗:当游行队伍里充满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微笑时,萨宾娜却难受的要哭,怎么也合不上大家的步伐,不能够跟着大家一起呼喊口号,不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情绪的激动;她反叛艺术里的媚俗:萨宾娜始终认为美是一个叛逆的世界,艺术是一个充满个性的王国。画展时,面对/争取幸福的斗争0的赞美之辞,她大异其趣,愤怒地回答:/我的敌人是媚俗,不是共产主义!0;她反叛生活中的媚俗:这也许意味着放弃家庭,但萨宾娜也曾有过家庭的幻想,她甚至在移居美国时和一对老年夫妇生活在一起,这也许是她无法摆脱媚俗的一面。但是,萨宾娜最终还是选择了无所归依的轻,再一次背叛了世俗,也背叛了自己。

(二)萨宾娜的爱情1.托马斯的情人托马斯的/性友谊0总是不被人理解,最理解他并给他最多舒坦的是萨宾娜。他知道她为人谨慎,不会把他们的幽会向外泄露。但是萨宾娜纵然有万般风情,无数风月故事,托马斯只是她永远的情人。因为她曾经对托马斯说:/在媚俗的王国里,你是个魔鬼。0

2.萨宾娜和弗兰茨的爱情(1)睿智而英武的弗兰茨始终走不进萨宾娜的生活,他们之间有那么多误解的词汇和对词汇的误解,因为弗兰茨迷醉于/伟大的进军0,是媚俗的热衷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知识分子,弗兰茨满脑子理想、神圣、责任、使命等字眼。弗兰茨痴迷萨宾娜,重要的原因是她来自捷克,来自一个被占领的国家,那里/最崇高的东西存留着:广阔的生活,冒险的生涯,敢作敢为,还有死的危险。他把她祖国的悲剧加在他身上发现她显得更加美丽0,弗兰茨以沉重为崇高,自愿承担她祖国的灾难。

(2)在昆德拉笔下,爱情生活的突出特点是/误词0(误解小词典)。人需要运用语词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但人们的用词习惯和对词语的感觉又无不打上自己的烙印。于是,/误词0就成为人与人交往中永恒的障碍。同时,它又成为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中,萨宾娜与弗兰茨之间的/误解小词典0深刻地揭示了两个人/爱情0的误区。萨宾娜是彻底的反叛媚俗的代表,而弗兰茨却是媚俗的典范。或许弗兰茨爱萨宾娜,爱的是心造的幻影:在他看来,萨宾娜的国家充满了/监狱、迫害、敌方坦克、移民、宣传品、禁书、非法展览0,与自己平庸无聊的精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来自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国度的女性,对他来说也就充满了神秘感。而萨宾娜爱弗兰茨,则是基于另一种幻影的营造:弗兰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又能平静安宁地献身于此,这些都像(3)弗兰茨和萨宾娜的这种建立在/误解0和幻影基础上的/爱情0,在它尚未实现、仅仅作为一种幻影、一种安慰存在的时候,显得格外美好,但它决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生命力。所以,当弗兰茨离开自己的妻子,想要和萨宾娜真正享受/爱情0的时候,他们/爱情0的大厦也就很自然地崩塌了。弗兰茨要进入的/天堂0恰是萨宾娜想逃离的/地狱0;他要构建的世界,是她要消解的国度;他要追求的理想是她要背叛的梦魇。当弗兰茨公开了自己的爱,并且为了萨宾娜而离婚后,萨宾娜却悄然地走开了。因为他将她的情爱纳入了世俗的模式,而萨宾娜反叛的就是一种世俗的规范,/一旦她的爱情被公开,爱便沉重起来,成为了一个包袱0。

四、承载太多误解负荷的爱

有人把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6中的爱情故事分为两条线索:托马斯与特丽莎构成故事一线,弗兰茨和萨宾娜则纠葛而成性爱故事一脉。这种划分显然过于简单了。弗兰茨与萨宾娜相爱的基础并非/性0,而是/幻影0;托马斯与特丽莎相爱的基础也并非是/情0,而是/同情0。而/同情0正是托马斯与特丽莎生活中最大的/误词0。有时,它意味着/共苦0,即不能看到别人受难而无动于衷,要给受难的人以安慰,是对受难者的一种恩赐态度。当托马斯以这种态度对特丽莎时,从而形成两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使托马斯无法摆脱与其他情妇的关系,也不愿中止她的/性友谊合同0。有时,/同情0又意味着/同感0,这时,它不仅意味着能与苦难的人生活在一起,还要去体验他的任何感情)))快乐、焦急、幸福、痛楚,从而形成一种最强烈的感情想象力和心灵感应力。当托马斯用这种态度对待特丽莎时,两个人爱情生活就进入了相对和谐的阶段。可惜,这个阶段往往是非常短暂的。托马斯以为自己一直很爱特丽莎,却不知道自己始终徘徊在这种/同情0之间。特丽莎也是如此,时而感到托马斯是拯救自己脱离/母亲世界0的救星,从而心甘情愿地做他的感情奴隶;时而又强烈要求托马斯给她以平等的爱情,为此甚至不惜偷拆托马斯的信件。

昆德拉通过两个不幸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误词0存在的广度和深度。在托马斯所处的生活境遇中,/误词0是根本不可能消失的。刚刚从政治/媚俗0逃离的托马斯,渴望在爱情生活中得到安慰,根本无法正视这一现实。于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对/误词0加以掩盖,从而在爱情生活中陷入了和政治生活中同样可悲的命运:媚俗(kitsch)。参考文献:

[1]米兰#昆德拉.韩少功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北

京:作家出版社,1995.

[2]米兰#昆德拉.伍晓明,杨德华,尚晓媛译.可笑的爱情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3]米兰#昆德拉.李平,杨启宁译.错位人生[M].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2000.

[4][保加利亚]瓦西列夫.赵永穆译.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2.

[5]米兰#昆德拉.孟湄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三联书店,

1992.

(: )

二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500字

在哲学里面,轻与重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没有重便没有轻。同样的,把轻与重的问题放到生命之中,也必然是轻重相连。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将人们轻松、美好的一面称为“轻”,将困难、煎熬称为“重”,所有的人都在追逐所谓的轻,逃避重。他作了1个假设,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生命的沉重却可以在生命的全部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难道沉重就是残酷,轻松就是美丽吗?如果1个人完全没有负担,比大气还轻,他将会变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却毫无意义。这就出现了1个问题,我们是选择沉重还是轻松呢?这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出的思考。

《叩问存在》是一本解读米兰·昆德拉的书,而“叩问存在”便是其中解读《生命中不能是承受之轻》的标题,但看过整本书,会感觉到1种对生命、对存在最深层次的敬意,这4个字也同样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不断追寻的真理所在。他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对生命的思考,一直在与“神”对话。这其中最直接的1个问题,为什么要写小说?他引用了犹太人的一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笑容里包含的是对人类智慧的肯定。于是,这思考的内容便是小说中的深沉意义。思考是人类最重要的技能,这思考的结果,用昆德拉的话说,“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一本叩问存在的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就离开了人世。而有的人,明明有大把的时间,却在为了那些不存在的“轻”,消耗了自己珍贵的光阴。于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在追逐的到底是什么,追逐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可是,所谓的“意义”又是1个太过于抽象的词语,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被称之为有意义呢?在昆德拉的眼里,人类所有的行为,都不过是1个追逐“轻”,逃避“重”的过程,甚至有的人为了“轻”不择手段,但到头来发现,其实“轻”不过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重”却一直在身边;而另一边,有些人不去逃避现实的苦难,而是笑着迎接它,反而苦难变得不再那么沉重。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另一部小说《不朽》中写的,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偶的存在。存在这个概念太大了,作为个人,我们没办法去感知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感知自我。但就算是这样,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生活,就是在这个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或许很多(www.61k.com]人都不会同意这句话,我也不能完全认可,这观点太悲观了。如果直接就肯定了这世间没有所谓的幸福,那我们所有追求幸福的行为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夸大一点说,我们活着就没有意义了。但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不能选择的还有,我们一出生就必然带着希望。每1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应该得到祝福的,生活或许是痛苦的,但存在就是幸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500字_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我们也经常会去思考,既然我认可幸福仅仅是内心的1种感觉的话,难道这种感觉跟外界毫无关系吗?这与阿Q精神是不是类似呢?我们穷尽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生都在试着摆脱沉重。如果没有了幸福,毫无疑问,这对我们人类来说,一定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幸福不存在了,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受难的,没有人会期望有来世,这样活着,而且还不得不活着,那么,我选择死亡,选择逃避我生来就承担的责任,选择不接触阳光与温暖,因为这一切都太过于沉重。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坚强的选择活着呢,又会是怎样的情况?似乎一切又回到了我们问题的起源,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活在2个女人中间,他从未怀疑过他深爱着特蕾莎,但同时,他又流连于和萨比娜的性爱游戏之中不能自拔。性爱与爱情,无数人激烈讨论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人能真正讲清楚,昆德拉也不能。在特蕾莎的眼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在托马斯的眼里,两者互不相干,这对他们两夫妻来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是世间很多夫妻共同面对的矛盾,但所有的观念都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有没有1个能够作为真理存在的定则呢?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了,我们假设一下,我们所有人生存的目的只有1个,也就是说人类生存的原因只有1个,爱情与性爱。那么,当我们舍弃其中1个,便只能接受死亡。在灵与肉的疆界里,特蕾莎的妈妈是1个只有“肉”而没有“灵”的例子,她鄙视人身上一切属于“灵”的美好的东西。她认为,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毫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1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向,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而特蕾莎则把这一切看作是对她美丽灵魂的亵渎。可见,特蕾莎已经用最孩子气的思维方式思索着人类最难以解开的生存之谜,这也就是昆德拉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吧。对灵魂存在的相信区分了人类世界,而如果舍弃了灵魂,也就自然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只是一具依靠大脑供氧而能够行动的肉体,这样的肉体是不能被冠以“人”之名的。那么,把这个问题设定成1个简单的选择题:A肉、B灵、C灵与肉,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但不可否认,这样的选择题造成了如特蕾莎一样的无数个悲剧的存在。回到最初的假设,我们为什么活着,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肉,也拥有了灵,所以我们活着,我们在追求灵与肉的结合。当假设的前提被取消之后,灵与肉不再是我们活着的唯一意义,那我们可以追逐的东西会更多,那么,自然也就不存在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了。这是特蕾莎的哲学,但我相信,这是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的。

我们追逐的结果是“轻”,我们追逐的过程便是“重”,没理由因为过程太重于是放弃结果,因为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份过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活着说就算有了我们期望的轮回,我们也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在不断加重这个过程而(www.61k.com]已。我们不能没有“轻”在前方的指引,一旦失去了对“轻”追逐的信念,我们的生命便没有了意义;而没有了沉重的过程,便永远也没有“轻”的终点。所以,请将“轻”留在心里,迈上沉重的步子,前进吧。

三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永恒轮回与生命的一去不返,形成了生命的轻重两极。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1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轻也好,重也好,生活本来就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着苦涩。1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都不是生命的绝境地。

昆德拉在小说中提出了一些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在哲学上可以说是无法解决的,但至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缓和矛盾,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害。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昆德拉本人也非常困惑。这种困惑时时在小说中体现出来,他与那些人物符号一起,跌入了自己设定的圈套。他把生命中选择的意义全盘否定,只是为了证明生命之轻。所以,这本小说也只是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而已。应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书中根本没有提供任何的答案。

想起昆德拉对生命的宣言“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得以无限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恒的轮回是1种神秘的想法,生活中总有太多的唏嘘感叹,说不上为哪般?不仅荣耀,事业爱情,加之鸡零狗碎,时间一过扬起的尘土便尘封满处,托马斯和特雷莎始终走不出死亡的轮回,萨比娜始终选择漂泊地把1个个城市甩在背后,弗兰茨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死都承担着对生命本意的解释,尽管荒诞离奇,在轮回的高度上来说,却是如此的合情合理,如果说他们,甚至我们,此生的每一件事都在前生有个经历,来生有个重复,托马斯还会选择那个像是从上流漂过来给他的特雷莎吗?还会再驾着那辆汽车走向黄泉吗?弗兰茨也许会安分守己的当好老师,我们呢?不会再有错误的选择,不会再忽视周遭遗失过的美好,生命在设想中1步步的前进,平淡的像一张白纸,这也许就是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了永恒,却像耶稣一样,背负着十字架,无法承受。

作者认为,生命是轻的,轻得无法承受。它就像一幅草图,甚至连草图都不是,因为无法作任何的修改。既然如此,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其实,书中的人物都始终在沉重与轻松之间作出选择,但他们又根本无法对生命之轻作任何的改变。

既然生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能做的无非就是将重量扛在肩头,在选择中把仅此一次的生命画写完整。也许,当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责任,担当了道义,负起了关怀,给予了呵护,生命承受的这些重量会爆发出强劲的声音和力量,“牧歌”不再是遥遥无及。最起码,在我们早就知道一定会双双死去的托马斯和特蕾莎的呵护下,在其困苦和脆弱之中,最终会出现也已被死亡所威胁的卡列宁的微笑。那(www.61k.com)也很好!

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最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只是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是选重还是选轻,这是1个问题。

四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二)

文/刘婷婷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责任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只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接着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保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因此,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直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颠覆。颠覆生活,颠覆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变态的美丽。在这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www.61k.com)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反复描述了贝多芬的音乐及其四重奏《非如此不可》,有的评论家就说书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可视为四重奏中的乐器——第一小提琴医生托马斯,第二小提琴女摄影记者特丽莎,中提琴女画家萨宾娜,大提琴为大学老师弗兰茨。他们交相呼应,互为衬托,通过轻重抑扬的音调,演奏了一首被压迫民族里几个人的感情纠葛和生活轨迹的乐章。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他变的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无意义。那么轻为积极,还是重为积极呢?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是:轻与重对立最为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本文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爱情是一种误解的特权_读_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的爱情观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619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