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的成长经历一波三折-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发布时间:2018-01-31 所属栏目:c-17

一 : 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时针拨回三年前,那时的三星经历了S3的疯狂、S4的辉煌,一时风头正劲,可与苹果争光辉。就在这样的光环下,三星推出了Galaxy S5。但就是从Galaxy S5开始,三星陷入了盛世危机。这与Galaxy S5实在缺乏亮点关系莫大——设计继续平庸,原本强悍的配置也不再过人。

  就是在那一年,面对「销量锐减、利润下降」,三星一改之前几年的「守」,主动求起了「变」。这个「变」始于Galaxy Alpha,兴于Galaxy S6/S6 edge。也正是从Galaxy S6这代旗舰开始,三星获得的好评无数。各方面都精进的Galaxy S7/S7 edge更是「拿奖专业户」。

  三星的「求变」让S7 edge之后登场的Note7一度成为「最接近完美的」手机,只是,突如其来的「燃损」,让Note7机皇陨落。苹果也在2016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榜登顶……三星的一切似乎又回到S6/S6 edge发布前的时代。不,应该说情况更糟。在这两年间,中国国产品牌群雄并起。他们在全球市场与三星展开了激烈竞争。而在中国——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他们已经将三星挤下了TOP5。

  

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如此境遇下的三星,一再推迟发布时间的 S8,自然是一记大招,威力也足够吓人。毕竟产品是三星此前跌倒的地方。

  如果说三星 S7/S7 edge的设计相比 S6/S6 edge是细节补完的升级,那么 S8相对于 S7设计的进步可谓跨越。

  三星 S8的正面没有了「SAMSUNG」Logo(国行版等几个版本 S7此前已经没有了 Logo),没有了 Home键/指纹识别模块,也没有「返回」、「多任务」键,所以这也让手机的上下边框压缩到了最小,并且由于曲面屏从视觉上为手机的左右边框极窄打下了基础。于是,三星 S8双机的正面基本只剩一块18.5:9 的屏幕——三星的官方说法是屏占比为84%。总之,三星 S8 这个上下弧线设计和高屏占比带来的效果无疑是十分震撼的。至于高屏占比带来的「误触」问题,或许值得商榷,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至少 Note7 时代的「误触」问题已经不那么夸张了。

  

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此前,由于三星一直坚持和 iPhone一样的正面 Home键,在指纹识别逐渐普及的时候,三星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功能做到了实体 Home键上,而当时的国产手机基本都把指纹识别模块放到了机身后背。只是因为后置指纹识别在使用时,需要把手机抬起,所以国产一众厂家们又将指纹识别模块放到了手机正面,并用起了实体 Home键。

  现在,三星的指纹识别模块却从正面来到手机的后盖。S8 的正面相对 S7 是跨越,而其后盖,对于追求简洁设计的人来说,是「退步」,毕竟多了一个指纹识别模块,算是破坏了后盖的一体性。这一方面或许是三星为了追求超大屏占比的「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则是指纹识别本身重要性的下降。因为 S8 可以使用「虹膜」解锁——这一功能在 Note7 时,解锁体验就已经拔群。最后,在一台售价过5000 元的旗舰上不用再忍受「塑料」Home键,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件糟心的事情。

  来到三星手机一向「无往不利」的配置项,S8 依然是当今市场最强的那一个。

  自享的 Exynos 8895 SoC,自有的「猫鼬」架构、自家的「10 nm」制程工艺……三星 S8 的 Exynos 8895 版的技术含量不言自明。

  

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不过,由于网络制式等原因,大部分地区的 S8 用上高通目前最强的「骁龙835」也在意料之中——推出两个处理器版本的旗舰本来就是三星一贯的策略。而且,虽然三星不是第一个发布搭载骁龙835 的厂家,但 S8 却将是最早大规模上市的骁龙835 旗舰。更不说,国行版三星 S8 已经通过认证的6GB RAM将为这款手机消除又一大遗憾之处。

  三星 S8 系列在配置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或许只在于其3000mAh/3500mAh的电池容量,这在目前的手机市场中鲜有更小的,而其余品牌旗舰中又罕有推出比5.8 英寸/6.2 英寸更小的屏幕。

  三星旗舰的拍照功能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三星 S7 edge 在去年更是无可争议的拍照王者。今年的 S8 则在 S7 系列的基础上把 CMOS 从向定制的 IMX260,进一步升级到了 IMX333。虽然 CMOS 的大小、像素数量和单位像素面积并没有改变,新一代产品改进的地方在于镜头和算法,但作为 S7 系列的加强,这已经足够了。

  

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至于三星主推的 Bixby 语音助手,在爱范儿(微信号:ifanr)还没有正式上手的时候,暂时不好评论。但从三星自家此前的 S-Voice 或者其它品牌语音助手来看,该功能的实用性并不高。当然也许在正式上手后,这个评价会有所改观。

  而三星主推的另一大功能和「手机秒变 PC 的」 Dex 模式。实际上,微软 Lumia 此前曾推出的十分相似的功能。爱范儿在上手微软 Lumia 的类似功能之后,对其的评价是「惊艳但不实用」,因为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很难出现有「显示器」、「键盘」等设备,却刚好只差主机的场景。

  最激进的设计、各项先进(或实用或噱头)功能的整合……这些都让三星 S8 系列显得特立独行,而又技术拔群。这也无可厚非,可以说,内忧外患下的三星,在产品端拿出了最大的诚意。至少标配的99 美元 AKG 耳机很有诚意。

  只是要如何在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突围,这又是考验三星的一大问题了。

二 : 拯救被“冷落在暗无天日冷宫”中的XP一波三折的经历(图解)

拯救被“冷落在暗无天日冷宫”中的XP一波三折

的经历(图解)

某日在电脑里乱翻,忽然发现了C_Pan.gho。这不是俺当年备份的XP镜像吗?唉,想一想,离开XP也有些日子了。自从发布Windows7测试版,俺的“小白鼠之旅”就开始了——不停地下载新版镜像,安装,试用……RTM版发布后,俺愣是学着装了单系统,而那可怜的XP镜像,便无情地被冷落在暗无天日的F盘~1文件夹下,备受煎熬……

想到这里,不禁老泪纵横。XP陪伴咱的日子,那可不短啊!咱不能这么不够意思吧!既然见到了,那就把老友XP重新请回来,好好伺候着!

说干就干。可我应该把它放哪啊?电脑硬盘160G,分四个区,C盘装了win7,D盘全是游戏,E盘一堆数据,F盘不仅有win7和XP的备份,还装着Ubuntu……这事麻烦。不过,困难就是用来克服的!斟酌来斟酌去,我打起了C盘的主意…… 右击桌面上的“计算机”,选“管理”,打开“计算机管理”窗口。然后选“磁盘管理”,系统会列出所有的磁盘信息。经过比较,还是C盘的空闲空间最大(40多G装一个系统的确绰绰有余)。那咱就从C盘开刀!右击C盘,选“压缩卷”,

系统会开始计算可压缩的空间。

一段时间后,出现结果(呃,俺这是完事后才写稿子,C盘已经压缩过了,基本压不出多大来了,最多也就能压出个2000多兆……),当时能压出12G多,俺在“输入压缩空间量”后写了“10240”(=10G),然后开始压缩。

片刻之后,在C盘的右边多出一个10G的“未分配”空间。右击该区域选“格式化”,将其格式化为NTFS文件系统并分配盘符G:,同时指定卷标为“WinXP”。至此,XP的“家”算是基本就绪了!

注意:刚分出的这个区是个主分区,跟C盘类型相同,不同于后面D、E、F等逻辑分区。看颜色!蓝色的深浅指明一切……

PS:有关主分区和逻辑分区的知识,有兴趣的TX请向百度请教……

接下来嘛,插入我的“电脑迷”光盘,重启系统,进入BIOS设置光驱引导,然后进入PE系统,用'“Ghost”将俺那个老镜像写入G盘,然后重启回Win7系统。具体过程不再赘述。

虽然把XP装起了,但那是进不去的~想进XP,还得添加引导。按WIN+R组合键调出运行对话框,输入CMD,回车打开命令提示符(注意!这次操作需要管理员权限,没有关闭UAC的TX可能会有麻烦……要解决麻烦就别这样开,请在开始菜单搜索框中输入cmd,在查找到的cmd.exe上击右键,“以管理员身份运行”)。依次输入以下命令:

Bcdedit /create {ntldr} /d "Windows XP"

Bcdedit /set {ntldr} device partition=C:

Bcdedit /set {ntldr} path \ntldr

Bcdedit /displayorder {ntldr} /addlast

至此告一段落。我们还可以输入bcdedit回车后查看效果。

然后呢,到G盘根目录下找到这四个文件(需要在“组织”——“文件夹和搜索选项”中设置显示隐藏文件和受保护的系统文件):ntldr、boot.ini、

NTDETECT.COM和bootfont.bin。把这四个文件移动到C盘根目录下。

然后要做的是编辑boot.ini文件。由于以前我的XP是在C盘装的,所以这个文件记录的信息现在已经过时了,用它是无法引导XP的。先去掉这个文件的“只读”属性,打开后开始编辑。完成后效果如下:(记着编辑完后保存,并加上“只读”保护属性)

至此所有工作顺利完成。重启计算机后在windows启动管理器中会有XP的启动项,并可以进入。

注意到俺图片中用红笔勾出的那个“2”了吧。那指的是“第二个分区”,一般是D盘。因为C盘为第一分区,然后D、E、F依次为2、3、4分区。俺装XP的盘是G盘,理应是5分区啊!!!呃,俺当年就是那样想的(其实才过了一天??),因此在那两个地方俺写的都是“5”,结果呢,启动XP时老进不去,提示“hal.dll文件丢失??”,然后重启了就,根本进不去。专家said:那根本

就不是丢了hal.dll,而是由于boot.ini的问题使系统找不到它!经过俺的验证,“砖家”的话是正确滴~因为在G:\windows\system32\下的确找到了那个文件。说来惭愧,折腾了一天俺才“开窍”,把5改成2??

为啥子呢???返回去看看俺在磁盘管理器中那张截图,也许你就明白了。图上一清二楚:所谓的“第5分区G盘”,在物理上的位置是在C盘后面的,也就是说,它应该为“第2分区”!!!这就是俺在已经分好区后动手脚给我添的麻烦,导致重启了四五十次(毫不夸张),反复试验才试出来??虽然win7系统和PE系统承认XP在G盘,可ntldr文件就没那么聪明了??如果是正儿八经分的区,逻辑位置和物理位置一致的话,G盘装XP,boot.ini中的确应该写“5”。

PS:进入XP后,“我的电脑”里显示XP所在分区居然是C盘!而真正的C盘(win7)所在的分区居然让它分了个H:的盘符??难道是XP真糊涂?不见得吧~在XP的磁盘管理中可以发现,win7在的所谓的H盘,是真正的活动主分区。啊——原来XP好面子!!!

经过验证,网上很多千篇一律的东西是不正确的。引导XP需要以上我提到的那四个文件,至于IO.SYS、MSDOS.SYS、CONFIG.SYS、AUTOEXEC.BAT这几个0字节的文件,是向下兼容DOS才用的,成功引导XP并不需要它们。怀念DOS黑底白字的一行行命令?俺想大多数人想起来都头皮发麻。既然如此,这几个文件放心删了就是??还有就是bcdedit命令中的一句,网上很多稿子都让把{ntldr}的device值写成partition=XP所在的盘,而实测中这是无效的。“Partition=”后的盘符,应该是ntldr文件所在的盘,而它应该放在活动的主分区根目录下(C盘)。俺测试过,那四个文件放在G盘,{ntldr}的device值定成partition=G:也是不能引导XP的。

结论:装XP系统的分区下不用放任何引导文件,那四个文件放在C盘就是了。

终于写完这篇稿子了,让俺向我的电脑深深鞠个躬——主人不才,劳您重启50余次,辛苦了~~呵呵!!!

三 : C-17历经波折终成正果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提要

美国空军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取代当时已即将达到使用寿命的C-141“星”式战略运输机,开始有了新型运输机的需求构想。1980年美国空军正式提出了重型运输机C-X的需求草案,并由麦道飞机公司获得研发制造合同,新机编号为C-17。在十余年漫长的研发过程中,C-17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也差一点遭到被终结的命运。第一架原型机终于在1991年9月15日顺利升空,美国空军的远程战略运输能力,也从此迈入了新的里程碑。



C-17的诞生

作为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的新一代战略运输机,C-17背后有个长篇故事。任何军机的发展都是既耗费时间又花大钱,C-17的发展是当时美国耗时最长的,从1981年赢得发展合同到1995年完成全部飞行测试共持续了14年。而发展经费方面,当时是美国第三花钱的军机,只输给E-3空中预警机和B-2隐形轰炸机。

C-17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1年,当时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的运输主力是由洛克希德(Lockheed)设计制造、于1964年开始服役的265架C-141“星”式运输机(Starlifter)。这种飞机的原始设计寿命是30,000飞行小时,后来由于美国空军想增加运输容量而加长机身,当时分析显示机体疲劳寿命可达45000飞行小时,但由于繁重的训练任务和高频高速低空飞行任务,使机翼下蒙皮的损伤迅速累积,原设计服役寿命将会提前耗尽。加上机翼主梁和驾驶舱侧窗框缘有裂纹,C-141必须限制飞行,机动司令部的战略运输能力倍受考验。原制造厂洛克希德曾提出延寿和重开C-5B生产线计划,但二者都不符合五角大厦的想法。





2001年一架C-141在孟菲斯基地加注燃料时机翼折断,有9000加仑的燃油流进了附近的小溪,一名空军人员受伤。这起事故加速了C-141的退役进程

1971年美国空军提出先进军用短距起降运输机(Advanced Military STOL Transport)的需求,要求能将大型货物直接运送到战地,在此需求下的产物就是波音(Boeing)的YC-14和麦道(McDonnell Douglas)的YC-15。二者都能装载150名士兵或36450千克货物,且能在570米长度内的跑道上起降。这二种飞机都使用了短场起降的技术,YC-14采用吹气(blown air)增升技术;YC-15则是使用外吹式双开缝襟翼(double-slotted)来增加升力。



采用上表面吹气增升技术的波音YC-14



采用外吹式双开缝襟翼的YC-15



两种技术的区别

波音的YC-14在1976年8月9日首飞,安装两台推力为23000千克的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CF6-50D涡轮扇发动机。麦道的YC-15在1975年8月26日首飞,装载4台推力各为7200千克的普惠JT8D-17涡轮扇发动机。

不过由于C-130H的继续生产已能满足美国空军的需求,因此上述两种机型后来都没有实际生产,但后来当美国空军提出C-X的需求时,YC-15的经验显然对麦道公司有很大的帮助。

发展历程

1980年2月,美国空军提出了C-X重型运输机的需求草案(Request For Proposal),10月份提出正式文件,新的运输机将担负起战略运输任务,先是支持C-5和C-141,最后则是取代C-141。需求中说明新的运输机必需和C-130一样具备短场起降能力,需要加强型起落架和高升力装置,使飞机满载时能在2400米长的跑道上起飞,在900米长的跑道上降落。满载航程至少为4400千米。机身内部须能容纳大型货物,如M1主战坦克。飞机须能在拥挤的停机坪随意进出,且能在满载外加五分之二燃油的情况下,在2°的斜坡上后退。

波音、洛克希德、麦道都提出了C-X的设计方案,波音的设计构型是三发运输机,洛克希德设计的外型则很类似C-141。



波音的方案仍采用上表面吹气襟翼技术,只是改成三发布局



洛克希德的方案看起来就是架缩小的C-5,在增升技术方面表现平平



麦道的方案沿用了外部吹气襟翼,与波音相比更接近传统布局,1981年8月28日美国空军宣布麦道获胜

虽然洛克希德的佐治亚州工厂在制造运输机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不过在1981年8月28日,美国空军宣布最后决定时,雀屏中选的却是麦道。同年9月,落榜的洛克希德公司提议重新生产44架的C-5,不但交机时间快,也比C-17便宜,这个想法获得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ittee)主席的支持。

1982年,美国空军采购了50架重新生产的C-5B,和60架麦道的KC-10A加长型双用途加油/运输机,而长期性的运输机需求则由国会进行研究以安抚国会议员,他们每一位都是运输机的坚强拥护者——只要飞机是在他们的选区制造。为了安慰麦道,空军也拨出部分款项以提前开始C-X的设计工作,并赋予编号C-17。麦道在1983年为C-17取名为“全球霸王”(Globemaster),这个名字符合该公司一贯的命名方式,如C-54为Skymaster、C-118为Liftmaster、C-133为Cargomaster。



麦道在1983年为C-17取名为“全球霸王”(Globemaster),符合该公司一贯的命名方式

1984年C-17完成基本设计,货舱加驾驶舱的全尺寸模型深获空军好评。1984年9月11日至20日,美国空军由一位现役运输机装载长,针对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使用需求进行货舱装载测试。测试装载的货物共有11种组合,典型的装载物有:1、两部装甲人员运输车、两部五吨大卡车加二吨半拖车、三辆吉普车,2、三架AH-1S“眼镜蛇”(Cobra)直升机、三架0H-58C“奇奥瓦”(Kiowa)直升机。

1985年12月,麦道获得总金额34亿美元的经费,C-17进入全尺寸发展(full scale development)阶段,以制造包括原型机在内的6架测试机。



在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测试的C-17风洞模型

制造组装

1985年2月麦道开始制造C-17原型机,当时东西方仍处于冷战时期,国防经费宽裕,美国空军提出的需求是210架,其中48架拨给空警队和空军后备队。麦道从20世纪50年代的C-133之后就没有生产过军用运输机,相比之下,洛克希德公司就拥有丰富的经验,虽然麦道在设计工程上是航空工业中的翘楚,但负责制造C-17的加州长堤(Long Beach)工厂原本主要制造民航机,极端欠缺制造军机时整合各分系统承包商的管理经验。

在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的航空工业是全世界最具生产力的,不论是制造C-124、C-133或是其它飞机,全部的制造过程几乎都在同一个工厂内完成。而在制造C-17时,为了要对众多的国会议员示好,基本工作项目需要尽量分包到每个州,再也没有任何一家飞机制造商能自己独立制造整架飞机了。



在NASA风洞中测试的C-17模型

1986年国会对运输机的需求评估有了结论:美军必需有每天运送3560万吨/公里的能力。而全美包括军事空运司令部(Military Airlift Command)的战略运输机、后续增购的C-5B和KC-10A、国家空中防卫队(Air National Guard)、空军后备部队(Air Force Reserve)、民用后备空运部队(Civil Reserve Air Fleet),只能运送2480万吨/公里,不足约30%的部分未来要靠C-17来补足。

虽然新型运输机的需求已有了定论,但国会的政治干扰仍然阴魂不散,由于当时航空公司营运欠佳,国会议员得协助他们处理老旧波音747,军队就成为最佳的资源回收中心。在里根主政的1981到1987年间,就打算让第105军用运输机联队(Military Airlift Wing)和纽约国家空警队使用二手747(军方编号C-19),但747既无法在战地降落,也无法运送大型货物,引起美国空军的反弹,最后第105联队接收了C-5A,而C-17的设计工作则继续缓慢持续中。

1987年9月20日C-17正式开工,1988年10月24日在一项典礼中,两节全长20.7米的组装定位轨道组合在一起,开始了C-17首次真正组装作业。

C-17的制造分包给23个主要承包商,包括:诺格(Northrop Grumman)、联合信号(Allied Signal)、马可尼(Marconi)、霍尼韦尔(Honeywell)、LTV航空工业公司...等。诺格公司负责制造C-17的发动机罩(nacelle)、副翼、垂尾、平尾、方向舵、升降舵、空中加油插座滑道(aerial-refueling receptacle slipway)。而LTV公司的塞拉分部(Sierra Division)则获得总金额1890万美元的合同,发展定位系统(station-keeping system),提供飞行员导航及方位的信息,让C-17能在任何能见度下进行18架飞机的编队飞行。

C-17的电传飞控系统由霍尼韦尔公司负责发展,但在发展的初期就因为延误,制造合同因此转给通用电气公司。不久之后,美国政府总审计局(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在1989年8月的报告里指出:C-17若再因计划管理不良导致延误的话,对进度、造价都会有巨大影响。当时C-17计划已经花了375亿美元,是国防部最花钱的项目之一,当时的分析家说:每架C-17得花纳税人32600万美元,大约等于16架AV-8B“鹞”式(Harrier),或6架EA-6B“徘徊者”(Prowler)的价格。进入实际生产后,每架C-17的平均造价接近2亿美元,虽然没预期的那么贵,但却是一般大型军用运输机的3倍价格了。

C-17的造价昂贵,部分原因是五角大厦坚持C-17需要具备在战地附近未铺柏油跑道上起降的能力,若能去掉这一项,就可以省下不少的发展经费和时间。只要曾在战场上冒着敌方激烈炮火驾驶运输机起降的飞行员,都能明白这种飞行的危险性,而现在的武器射程远、弹着准,在战地附近起降的危险性高,没有人相信有谁会把一架这么贵的飞机部署在敌方炮火或飞弹的射程内,但这项需求却一直没有改变。



正在安装主起落架整流罩的C-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景气,国防部舍得花钱,就算借钱也要做出新飞机,即使美国政府未来负债因而雪上加霜也在所不惜。单单在1986年,麦道因为C-17就增加了4000名员工。

根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定的进度,C-17应该在1989年完成首次飞行,后来拖延到1990年8月,再延后到12月,最后则是1991年6月,国会对C-17庞大的发展经费和制造进度的一再拖延也颇有怨言。当时将制造工作转移给别的厂商相当容易,但C-17的价格和进度延误却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相比之下,麦道在1991年初为美国海军所发展的A-12攻击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A-12的发展过程也和C-17一样又贵又久,最后落到被国防部取消的下场。

1988年4月,C-17的估计重量比设计目标重量增加了8.2%,因此无法满足合同中的一项性能需求:由于重量增加,C-17的航程由合同中规定的9100公里降低到小于8700公里。不过仍然满足合同中载运76吨的情况下,以830公里的巡航速度,不需空中加油直飞4400公里航程的规定。

1989年9月,麦道宣布将于年底前完成C-17机翼、前机身、中机身、后机身的组合,并于1990年2月进行首次的飞行,不过这张远期支票却跳票了。一直到1990年12月21日,才完成第一架原型机的组装,1991年9月15日,经过至少四次的延误后,第一架原型机进行了首次飞行,由长堤机场直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1991年1月2日,第一架C-17 87-0025 T-1在麦道长滩工厂下线



1991年9月15日,T-1从长堤起飞开始了耗时2小时的首飞

地面测试

第一架C-17(未装发动机)的原型机T1在加州长堤出厂,做为验证机身刚性的增压测试机体。第二架(T2)和第三架(T3)原型机则作为验证结构强度的静力试验(static test)机体,和室外执行2倍服役寿命、60000飞行小时的耐久性试验(durability test)机体。静力试验的目的在测试极限负载(ultimate load)下,也就是150%的设计限制负载(design limit load)时,机体是否具有足够的强度,另外飞行试验也必需在静力试验完成后才能开放飞到100%的负载。耐久性试验的目的在验证机体的经济寿命(economic life)是否大于服役寿命,并以试验结果来核对弥补分析的数据。

1992年10月1日,C-17静力试验发生重大问题,试验机体在施加128%的设计限制负载时,两侧机翼中梁的末端,大约在两台发动机挂架的中间处,发生屈曲(buckling)现象。当时的测试模拟情况是在载重26550千克、速度每小时510公里、高度9750米时遭遇每秒17米的垂直阵风(vertical gust)。这种情况实际飞行时虽然不太可能遇到,不过却是理论上C-17满载且进行空中加油时可能会碰到的状况。



C-17静力测试试验

这项结构损伤是计划开始以来最严重的结构问题,正执行飞行试验的测试机和已出厂的飞机都暂时停飞,等待结构补强,美国空军要求在C-17正式装备前必须要出解决方案,补强后的机翼还必须和未来生产型机翼相同。麦道在发生损伤后,立即着手修复试验机体,并规划出厂飞机的返厂修复(retrofit),除了以机翼加强条(stringer)与机翼上蒙皮搭接部分以钢片(strap)补强外,许多翼肋和翼梁的腹板(web)也都以铝制迭片(doubler)补强,使得C-17的结构重量增加了270千克,不过这只占全机重量的极小比例,因此对平衡重心不会造成新的问题。

耐久性试验于1992年11月开始,模拟飞机在未来20年服役期、30000飞行小时里各种执行飞行任务:空投、空中加油、低高度跳伞、复飞、崎岖跑道起降...时所可能遭遇的负载情况。1995年7月完成了规范规定的两倍服役寿命试验,但为了未来C-17可能会有的延寿(life extension)需求,试验又多执行了1倍服役寿命,机身额外施加了28000个周期(cycle)的最大增压负载,在1997年7月完成全部试验。



在室外进行耐久性试验的机体

耐久性试验发现了两处次要结构件强度不足:发动机挂架与机翼相搭接的螺桩(stub)接头、机翼后侧梯形板(aft trapezoidal panel)与机身隔框搭接处。这两处损伤都是因为局部几何形状复杂、设计不良产生应力集中所造成的,经过设计修改后已无提前损坏的顾虑,且因为都是次要结构,对C-17计划的进度没什么影响。

1988年8月,五角大厦奋力抵挡国会及部内反对C-17的批评声浪,拒绝终止此型飞机的采购计划,有效地扼杀了想终结C-17的念头。国防部仍然维持原来210架的预定采购数量,生产尖峰定在1993年,当年需生产29架,而C-17的初始作战能力(Initial Operational Capability)建立日期,也就是第1个飞行中队12架飞机正式可执行任务的日期,也由1992年4月延后至1992年9月,又延至1993年五月,最后则是1995年1月。

1990年由于冷战已结束,加上美国政府对解决财政赤字一筹莫展,美军开始了瘦身计划。国防部在当年4月宣布将C-17的预定采购数量由210架锐减到120架,讽刺的是这项决定宣布后几个星期,就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沙漠盾牌”(Desert Shield)运输任务,迫切需要战略运输的能量。1999年科索沃(Kosovo)战争后,鉴于美军的空运能量确有不足,国防部在检讨报告里建议国会能批准增加采购60架C-17,使机队总数达到180架。

1991年8月,美国空军第一个C-17运输中队,位于南加州查尔斯顿(Charleston)空军基地的第437联队第17运输中队的飞行员开始接受C-17模拟器训练。1992年初,第17中队开始逐渐停止C-141的飞行任务。

飞行测试

C-17的飞行测试任务由5架飞机执行,分别是原型T1机、生产型P1~P4机,试飞的目的在验证飞机的飞行性能,摸清飞机的飞行包线(flight envelop)。1991年10月17日,T1机的线传飞行系统在第11次试飞时失效,由机械备份系统接手,为此飞控软件进行修改。

1992年1月17日,T1机完成了100飞行小时、35架次的飞行测试。测试过程中,C-17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0.85马赫、最高飞行高度10700米、最低飞行高度1200米,最小空速每小时154公里。测试内容包括在进场时把一台发动机关闭,并在空中重新起动,模拟发动机失效进场及重飞,使用的燃油有JP-4和JP-8。

第一架生产型P1机于1992年5月19日首飞,由长堤直飞爱德华兹(Edward)空军基地,机体表面涂装是空军机动司令部的标准灰色。这架飞机的主要任务是飞行负载试验(flight load test),并验证C-17在未铺柏油跑道路面上的起降能力。1992年底,P1机装载重达41吨的M60主战坦克进行了首次重负载试飞。

1992年6月17日,C-17的货舱门及装卸甲板首次在飞行中缓缓开启及关闭,当时高度为3000米,空速每小时370公里,验证了C-17的空投能力。

第二架生产型P2机于1992年6月20日首飞,机内增加了许多T1和P1原先没有的航电装备。

第三架生产型P3机于1992年9月7日首飞,由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跑道因为修理而暂时关闭,C-17首次降落在干涸河床上。1994年1月,P3经过8个多小时穿越北极圈的飞行后,抵达阿拉斯加(Alaska)的埃尔森(Eielson)空军基地,进行寒冷气候测试。



P3在埃格林空军基地的气候实验室中进行冰冻测试



P3进行防冰测试

第四架生产型P4机于1992年12月9日首飞,几个礼拜后的1993年2月,P4机飞到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进行长期装载试飞,之后的主要任务则是测试飞机在各种气候下的机体情况。



进行电磁兼容测试的P5

1993年5月,第17中队接收第一架C-17,为了练习以前C-141从没飞过的急速降落,查尔斯顿空军基地特别增建了一条宽27.4米、长10700米、未铺柏油的跑道。C-17的飞行性能让飞行员们印象深刻:“飞上天空后,飞机的表现无懈可击”。



小布什在查尔斯顿C-17前发表演说

1995年末,C-17完成了全部试飞,总试飞时数超过4000飞行小时。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第6150中队非常有效率地一步步开发了C-17的飞行能力。C-17发展阶段的进度每每有所耽误,相比之下,各阶段的试飞计划都能吻合原先规划的进度。

C-17概况

美国空军新一代C-17运输机的外观和传统运输机没什么两样:上单翼(high-wing)、四台翼吊发动机、T型尾翼(T-tail)。但飞机内部显示出这是一架全新设计的飞机:它有符合人体工学的驾驶舱、四部多功能数字显示器(multi-function digital display)、二具平显(HUD)(C-17是第一架安装平显的运输机)、任务计算机(mission computer)、综合式无线电管理系统,使飞行员的工作负荷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排的正、副飞行员座位后方还有二张座椅,提供长途飞行时轮换机组的座位。C-17使用飞行操纵杆(control stick)而不是传统的牛角型驾驶盘(yoke),由数字式四冗余飞控系统(quadruply redundant FBW control system)负责操纵29片控制面,另外还有机械式备份系统。



C-17的双座驾驶舱布局



进行长途或训练任务时,驾驶舱可以坐4人

C-17的货舱为洞穴式设计,和一般的运输机没什么不同,采用了20世纪70年代在YC-15原型机上经过验证的输送台装/卸货系统,只需一位装载长(loadmaster)就能进行货物的装卸。前机身两侧有58个侧壁式(side-wall)常设乘客座椅,中央部分有48个可拆式座椅,共可搭载106名武装士兵。这些座椅必要时可以拆除改为安装12组医疗装备,每组有4副担架,进行紧急医疗支持。C-17的装/卸货舱门位于后机身,货舱装载空间长达20.73米,配有动力输送带,可装卸18个标准货柜。



C-17货舱尺寸

C-17的货舱门开口比美军现役运输机都大,独具空投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的能力。在货舱门关闭时,舱门上还能承载重达18吨的货物,几乎是C-130全机的载货量,而一般运输机的舱门通常只能堆放较轻的货物。

C-17翼展长51.75米,后掠25度,采用超临界(supercritical)翼剖面,翼尖有小翼(winglet),小翼具有稳定气流作用,可以提高燃油效率。机翼上共有两片副翼、8片内翼扰流板、4片襟翼、8片缝翼(slat)。机翼重量约占全机结构重量的三分之一。



C-17的超临界翼型是NASA SC(2)-0412



C-17在设计上借鉴了很多客机的成熟技术,如PW2000发动机、发动机舱扰流片,以及翼梢小翼。这个装置可以减少翼尖涡流阻力,提高燃油经济性

C-17安装四台普惠(Pratt & Whitney)的PW2040涡轮扇(turbofan)发动机,美军编号F117-PW-100。该发动机的前身是PW2037,由普惠公司在1979年12月开始研制,推力为17400千克,1983年12月通过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认证,1984年12月开始装在波音757上使用。1988年普惠公司完成推力提升,将推力增加到18900千克,并赋予新型号PW2040。1988年12月获得军方认证安装在C-17上,当时此型发动机已累积了数百万飞行小时的使用经验,可靠且耐用。



测试台架上的PW2037发动机,已经打开了反推装置



发动机正常工作模式和反推模式的对比

发动机以悬吊式挂架(cantilevered pylon)挂于机翼的前下方,每具挂架由数个铸铝螺桩(stub)结构与机翼相搭接,使外挂载和机翼间有连续的负载路径(load path)。由于挂架和发动机靠得很近,在强度及温度的考虑下,挂架主要采用钛合金材料制造。



制造中的C-17发动机挂架

C-17的后机身有两片配平式水平尾翼、4片升降舵、一片垂直尾翼、两片方向舵。尾翼为T字构型,垂尾后掠41度,顶部是可变安装角(variable incidence)平尾。垂尾内有个特殊的设计,内部有一个维修通道,可让维修人员爬到平尾上进行维修。



C-17的操纵翼面



垂尾维护通道

C-17和要取代的C-141相比有一个特别的不同之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未整修的路面上短场紧急降落,原型机试飞员曾表示C-17的落地就和战斗机一样。因此C-17的起落架必须格外坚固与耐震,主起落架除了传统的油气减震支柱外,还采用前后双支架结构,每个支架上安装三个主轮,落地时支架外侧的两个主轮先着地,等避震支柱受压后第三个主轮再落地。



独特的主起落架设计



主起落架向内侧相向旋转90度再向上收起

C-17的主起落架相向旋转90度收进低风阻的起落架舱内,前起落架有二个机轮,具转向功能,起飞后收于机身内。

C-17发动机具有反向推力装置(thrust reverser),发动机罩是向后滑动(slides backward)双罩式,两罩间有一开口。当启动反向推力时,发动机排气经由此开口被导向前上方45度,所以在发动机运转时打开反推,卸货或其他地面工作时都不会受到影响。反向推力装置也让C-17具备一项新的地面操作功能,可以在27.4米宽的跑道上进行180度掉头,也能在2.25g加速的情况下,在倾斜度2%的斜坡上倒车。反向推力装置在飞机静止时也可以启动,不会出现发动机过热问题。



反推装置把发动机排气导向前上方45度

C-17运用了推进升力(propulsive lift)技术,也称吹气襟翼。发动机喷气直接吹向襟翼,通过襟翼的双缝流向襟翼上下方。根据YC-15的试飞结果,襟翼向下偏折时,发动机喷气会产生反作用升力(reaction lift)和环流升力(circulation lift),使飞机能以较低的进场空速(每小时215公里),和较大的下降速率(每秒钟4.6米)迅速落地。全展长前缘缝翼伸出时,可提供最大的升力及失速特性。



外吹襟翼对襟翼制造的要求很高

发展回顾

C-17的发展过程遭遇了许多波折,发展经费与单价过高、常遭受到国会议员的责难、制造组装线屡次发生问题、致原型机的出厂时间一延再延、试验机体主结构损伤,导致国防部在1993年一度要终结C-17计划,取而代之以C-141延寿和重开C-5生产线。在麦道原来的构想里,C-17只是个低风险的开发计划,飞机上所采用的新科技,如数字式飞控系统、平显、吹气襟翼、翼尖小翼...等,都是已经过其它飞机验证的成熟技术,麦道需要做的只是将这些技术整合到同一架飞机上而已,而麦道显然低估了系统整合所需的能力。

C-17的发展可说是先天不良、后天失调。麦道在1981年获得发展合同时,由于之前YC-15的发展和试飞经验,已具备了进入全尺寸发展的能力。但当时国会对这种新飞机的高价和性能颇有争议,又批准空军采购C-5B和KC-10A,因此麦道在1981年至1985年间,平均每年只能得到大约3000万美元的经费,只够进行低程度的发展工作,如风洞吹试(wind tunnel test)和全尺寸模型制造。



C-17在未铺装跑道甚至是沙漠降落时,反推装置有助于防止发动机吸入砂砾,在降落时机翼上表面的扰流板也会升起帮助减速

1985年底,麦道终于得到全尺寸发展的经费,但由于耽搁了4年之久,许多事情都已是人事全非,为后续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例如许多有经验的工程师、管理人员、技术员在这四年中陆续流失,转移到其它公司任职。1985年底突然批准的C-17发展计划和公司的民航机发展挤在同一个时期,麦道很难招募到足够多的高水平技术员。4年中,一些新的需求陆续加到飞机上,如数字式飞控系统、卫星通讯能力,增加了飞机制造成本。

1987年春,麦道公司开始制造第1副C-17机翼的同时,在没有任何预先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在全公司推行全面品管(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进行组织重整改造、管理阶层重新改组。但结果是在开始的最初6个月期间,全公司一团混乱,许多管理人员在各个职位间一再游走,管理出现空窗期。

当时麦道手上共有C-17、MD-11、MD-90、T-45四项计划同时进行,且都在关键时期,公司的新员工数量也在此时达到最高峰,有限的人力资源被四个计划瓜分的结果对C-17当然会有不利的影响。例如C-17计划所需要的近900名技术员中大约有91%未达到航空工业所要求的技术水平。在C-17最初两架原型机所耗费的工时中,大约有40%是用在修理、重新施工、非标准工作上,使这6架飞机的制造成本增加了4%。

另外,美国空军的C-17计划管理也非常没有效率,管理重点只放在划分花费细项,并和预计经费做比较上,没有全盘掌控整个计划的能力。导致计划的进行被管理专家讥为是“舍本逐末”、“见树不见林”(lost sight of the big picture)。由于C-17的计划管理不善,制造成本逐年增加,国会又指控计划办公室在1990年底提前向麦道公司支付5亿美元,而且不适当地挪移经费项目,导致国防部在1993年以“不清楚本身的职责、缺乏判断的能力、未能预见计划将有重大困难”等理由,惩处了美国空军武器采购办公室C-17计划管理高层人员,计划主持人被勒令提前退休,计划行政官、经费管理室副主任、合同室副主任分别被记过处分。



C-17在未铺装跑道起飞

由于C-17计划进行地一无是处,国防部在1993年发给麦道公司一封措词强硬的信函,信中表示:“麦道必需立即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满足合同的规定。如果麦道不能大力整顿管理,并赶上合同中关于进度、规范、试验需求方面的规定,C-17计划将会被终止。”幸好美国空军和麦道保证未来在执行计划时,一定能确实管理进度、经费、技术问题,C-17计划才免除了被腰斩的命运。

优越性能

1995年7月,C-17完成了一项重要的里程碑,通过了美国空军的可靠度、维修度、妥善率评估(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evaluation)。在为期1个月的评估中,12架C-17依照预定的装载和飞行路线,执行了513架次的全球性飞行任务,以评估飞机、机组、基地、基础设施、装载量、装卸速率、战争仿真...等的表现。评估的结果令美国空军非常满意,C-17的载重量是C-141的2倍、C-130的4倍,但C-17的可靠度高达99%,任务完成率为91%,C-17飞行返航后例行检修外的额外检查率只有2%,100架次中只有2次,而C-5和C-141则高达40%。

事实上,由于研发制造过程中风波不断,加上价格昂贵屡受国会抨击,原本国防部只打算采购40架的C-17,但由于C-17在这次评估中优异的表现,国防部才最后确定了120架的采购量。

C-17的实战表现也同样让人激赏。联合国于1995年波斯尼亚(Bosnia)和1998年科索沃的维持和平行动中,C-17都是联军空运主力。在波斯尼亚的空运行动里,12架C-17和10架C-141的任务次数相近,分别为395次和370次,但C-17的总运货量却是C-141的2倍多,载运人数也多出35%。在1999年的巴尔干半岛(Balkans)行动中,C-17也担负了过半的57%飞行任务,飞行次数达到C-141的8倍,C-5的4倍,但C-17的出勤准点率(mission on-time rate)却高达83%,而同时参战的C-141、C-5却分别只有60%和36%。



C-17和C-5大小最直观的对比,虽然尺寸相差悬殊,但C-17的货舱宽度和C-5相同

结语

美国总统克林顿(Clinton)在波斯尼亚战争时,赞誉C-17是“全世界最好的军用运输机。美国有远程运输机,有大型运输机,也有能在最恶劣天候下在崎岖跑道上降落的运输机,但C-17是唯一兼备这些能力的运输机。”鉴于C-17的卓越表现,这些话实非过誉,“全球霸王”的名号的确当之无愧。



美国空军总够订购了223架C-17,最后一架已于2013年9月2日交付。由于没有更多的外销订单,波音公司表示,将于2015年年中关闭C-17军用运输机的生产线,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为了挽救C-17,波音推销该机的民用型BC-17货机,但无人问津

四 : 力克胡哲自述与宫原佳苗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文字转自福音时报

你是否非常好奇,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是怎样追到年轻可爱的宫原佳苗呢?尽管笔者不太鼓励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模式,不过看到“无肢勇士”力克胡哲的一波三折的爱情经历,仍想与大家一同分享。力克胡哲在《势不可挡》一本书里,描述了他与宫原佳苗从相识到相恋,再到得到父母认可的经历。

力克胡哲自述与宫原佳苗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上)

资料图:力克胡哲与妻子宫原佳苗

初次相逢,差点下不了讲台

时间锁定在2010年4月份,当时年已27岁的力克胡哲恐怕对爱情也有深深的期待。不过,他的父母对他并不放心,毕竟,谁会爱上一个没有手和脚,时刻需要他人照顾的男人呢?更令人不放心的是,即使有人爱上了他,万一他们的后代也如他一般天生残疾,那可怎么办呢?

后来,当力克把佳苗介绍给他的父母的时候,他们终于可以放下那颗一直为了孩子吊着的心。从力克在《势不可挡》这本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佳苗或许并不是力克的第一个女朋友,因为力克在书内写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是拖了几个礼拜才向父母提起这次的新恋情,因为只要一谈到女人,我爸爸总是很紧张,又爱问东问西。”不过,这是后话,我们现在要转回头,看一看力克胡哲与宫原佳苗的初会。

2010年4月份,力克前往美国德州达拉斯附近的麦金尼市演讲。在那次演讲的现场,当他看到宫原佳苗的时候,就一下子陷入了爱河之中,甚至差点无法将演讲进行下去。他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当我锁定那双我所见过最美丽、最有智慧、最温暖的眼睛之后,那天我就很难再把注意力放在演讲上了。”

但是,怎么认识他所爱上的这个女孩呢?上帝的安排的确非常神奇。原来力克有一个习惯,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喜欢住酒店,每次演讲都喜欢借住在朋友家里。力克在麦金尼市附近有一个朋友,他那次就借住在那里,以后也常常到那里借住。神奇的是,他所爱上的那个女孩,曾经在他的朋友家里做过临时保姆帮忙照顾小孩,而且关系相当不错,他们终于在那位朋友家里再次相遇。这就是他们的初会。不过,貌似两人都小心翼翼地,并没有擦出太大的火花。

跌落谷底,得知佳苗已有男友

后来,力克才了解到,原来,佳苗那时候已经有了男朋友。不过,那已经是3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力克在描述2010年7月份,当他得知佳苗已经有男朋友的时候,用了“跌落谷底”这个词语。

那次,力克再次来到达拉斯演讲,再次借住在这位朋友家里,他非常期待能够再次见到那个令他难以忘记的女孩,甚至主动问他的朋友,佳苗是否在他们家里。但是,力克得到的回复是:“佳苗也在啊,不过她跟男朋友出门骑单车去了。”

哦,原来,我们可爱的、坚强的勇士力克胡哲,在面对爱情时竟也变得非常脆弱。“我听人说过心往下沉的感觉,但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整个世界的底部彷彿脱落了,我掉进绝望的深渊。”力克如此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峰回路转,无肢勇士还有机会

力克花了多长时间从这种挫败和失落的情绪中走出来的呢?我们无从得知,或许他也特意没有写出来吧。接下来,他记载了峰回路转的一件事情,他并不是毫无机会。

“力克,我可以跟你聊一聊吗?”宫原佳苗主动找到力克胡哲。佳苗的确有一个男朋友,她也挺喜欢对方;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她渐渐发现对方并非她想要共度一生的人,她心有疑虑,不知道要怎么走下去;而她的家人也不赞成他们交往。这种状况,早在她遇见力克之前就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

似乎是上帝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是仍然需要得到更多的验证。不得不承认,力克胡哲的确是一个非常老练的基督徒,宫原佳苗离开后,他立刻向上帝祈祷。而他首先祈祷的并不是感谢上帝,而是“请上帝先平静我的心”。之后,他做了如此的祈祷:“如果你没有要我们在一起,就请帮助我别再心系佳苗。”

但是,这次的经历几乎搞垮了我们这位励志布道家,他描述那段时间的经历时说:“我在情绪上筋疲力竭”。最后,他不得不承认,他能做的只有将一切交给上帝,尽管他的内心仍然很痛。

后来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上帝是怎样将这两个灵魂带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爱情又会经历怎样的考验呢?宫原佳苗怎样赢得力克家人的信任呢?这个奇妙的爱情故事接下来将怎样演绎呢?上帝会如何导演,将这两个主角放在一起,又会让他们经历怎样的挑战呢?

力克胡哲自述与宫原佳苗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中)


资料图:力克最终不仅收获了爱情,还喜得贵子,而且身体健康。

6个礼拜,未有联系皆“沉默”

不过,尽管这已经不是力克胡哲第一次恋爱经历了,力克的表现仍然非常羞涩。虽然在不得不完全交托给上帝的那天,他整个晚上都梦见佳苗,但是第二天,他仍然向佳苗道了别,之后长达6个礼拜没有得到佳苗的任何消息。

或许力克也在等待着什么,或许他在逃避什么,或许他有些许担心,尽管佳苗对他的男友并不满意,但是感情仍然很深?或许他担心自己不够好,配不上那么完美的佳苗?或许他担心自己太深的陷入直至无法自拔最终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力克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6个礼拜的时间里,他们没有过任何联系。似乎上帝的工作总是需要我们忍耐等候,抑或力克应当更加主动,或许他就能早日走出情感的漩涡。不过,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上帝的确给了力克和佳苗6个礼拜的“沉默期”。

终于,有人邀请力克胡哲再次前往达拉斯演讲。力克依然非常羞涩和纠结,他说他为了“该不该打电话给佳苗备受折磨”。力克或许故意避免着什么,他不愿意再到原来那位朋友家里借宿,而是选择了前往另外一个朋友家里。

或许男生应该更加主动吧,可是当一个男孩真的在乎一个女孩的时候,会有许多其他时间完全不会有的担心和惧怕:怕自己会失败,怕给对方造成负担,甚至怕这样做上帝不喜悦……

但是,上帝的带领实在神奇。心烦意乱的力克在前往另一个朋友家里的之前,竟然忘记了事先打电话提醒一下对方,后来才得知那位朋友根本不在家。这样,非常不喜欢住酒店的力克选择了前往上次那位朋友家里。这时,想要避免见到佳苗的想法,已经变成了想要跟她碰个面,哪怕小聊一下也好,就算她男朋友在也无妨。这个想法更加坚定了力克拒绝酒店的决定。

关键时刻,无肢勇士竟“傻”了

接下来这个故事的曲调就急转而上了。

力克说,他在前往朋友家的路上,再次跟上帝聊了这件事情。他对上帝说:“你知道谁在那里。”他自己也感觉到这样做有些好笑。他突然有一个体会,上帝非常幽默。想到这里,力克就很自然地笑了,他觉得上帝好像也在发笑。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改变了力克胡哲下半段的人生,或许也将改变这个世界上数不清的灵魂——力克将在之后的布道会上向他们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

当力克胡哲踏入朋友家门的时候,感情上的起起伏伏,加上旅途的劳累使得他已经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佳苗的确在朋友家里。不过,尽管力克希望将最好的样子展现给佳苗看,但是他只能将一个傻傻的笑容挂在疲惫不堪的脸上。他肯定希望能够表现的更好一些,但是他失控了,在进入朋友家门前,他甚至苦笑而自嘲地觉得:“这肯定会很有趣。”

见到佳苗之后,力克只能怯生生地说一句:“意外吧?”然而,佳苗给了他一个灿烂的笑容。我国古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关键不在于“美人”,而在于“关心则乱”。力克胡哲没有四肢在这个时候恰恰成了他的优势,不然他肯定四肢发软、虚脱倒地了。他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如果我有腿,肯定早就腿软了。”当时力克一定幸福极了,他后来兴奋地描述那一刻的感受,“我彷彿走出黑白的平面世界,进入立体的彩色星球。”

女人的感觉似乎总比男人要快,看来这6个礼拜的时间里,宫原佳苗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太轻松。佳苗主动走到力克身边,将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然后说道:“经过这段时间的祷告,上帝让我内心平安地跟男友分手了。我要和我预见能相伴一生的人在一起。”

哦,上帝啊!你创造了爱情,并将之放在人类心中,用爱情来激发人类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引导我们将这份情感再归回到你那里。当喜获爱情的那一刻,力克再次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如此描绘当时的感受:“我生命中所有的失望、挣扎、挫败、恐惧和泪水都变得不重要,且被抛诸脑后。”

倾心相谈 宫原佳苗的心路历程

当力克胡哲得知宫原佳苗愿意成为他的妻子,跟他共度一生时,他才得以了解佳苗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原来,上帝的确不只是在一个人内心中工作,上帝的工作只能用奇妙来形容。

当佳苗第一次见到力克时,就为他所吸引。不过,被力克吸引的女性太多了,何况当时的佳苗还有男朋友。你怎么判断自己的感情是从上帝而来的呢?佳苗选择了跟力克相似的决定,她向上帝请求帮助,她第一个祈祷也跟力克相似——先冷静下来。佳苗说:“她不想依靠情绪,他想知道这是一时的情绪,还是上帝安排的长久关系。”她选择了持续祷告。力克得知她这段心路历程后夸奖她是“凭信心而非凭感情行事”,并且“将信心化为了行动”。

佳苗的想法是这样的:当有一天你准备好要领受时,上帝会将满足放进你心中,也许是透过让你有幸得到一个爱你的人,或是藉由让你一个人也能感受到满满的喜悦。请将自己准备好,持守信心,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且尽你所能地付出爱。就如此行吧,其他的,上帝会负责。

上帝用一种平常而不平凡的方式,将他所挚爱的两个灵魂牵引到一起。但是,他们的爱情还要经历一大考验,这是力克早应预料到的,但是佳苗恐怕还不太了解:作为力克的父母,怎么放心将自己宝贝的儿子——一个身患奇畸的儿子,交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女孩呢?宫原佳苗是怎样突破力克父母的一道道防线,成功赢得力克家人的信任的呢?

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力克胡哲和宫原佳苗的爱情故事。力克对佳苗一见钟情,后来得知佳苗已有男友而心绪低落,再之后发现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最后更是喜获佳苗的芳心。但是,他们的爱情还需要得到力克父母的认可。

力克胡哲自述与宫原佳苗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下)

全家福:力克+佳苗+儿子Kiyoshi

力克的担心 佳苗能否通过父母的认同?

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力克的软弱再次毕露无遗,他不敢向父母提起他心爱的女人,毕竟他的父母对未来儿媳妇的要求太高,毕竟他们的儿子是个太不平常的人,他们不仅需要确认将来的儿媳妇能够完全接受力克,而且能够接受有可能会生下一个跟力克一样残疾的孩子。

况且,力克的父母对力克的爱太深了,就像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一样深,甚至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力克上小学,遭到同学的歧视而差点在洗手间自杀的时候,他的父母是多么的心痛呢?任何人的父母也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儿女受一点点委屈,力克的父母也是一样。而且,与我们不同的是,力克胡哲毕竟是一个残疾人,尽管他已经非常努力,尽管他可以做许多常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尽管他非常出名、广为人知、影响力显著,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在常人眼中“高级残疾”的病人,甚至我们不知道他能否过正常的生活。

给儿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儿媳妇是力克胡哲的父母最挂心的事情之一了,以至于每次力克与父亲谈话的时候,只要一涉及到女人的话题,力克胡哲写到:“爸爸总是很紧张,又爱问东问西。”佳苗能否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呢?力克胡哲的心中并不是太有底气。

最关键的问题 宫原佳苗给了更美的答案

但是,“纸包不住火”,更何况力克胡哲也不愿意一直“包着”。跟宫原佳苗恋爱几个礼拜之后的一天,力克胡哲终于决定向父母坦白他跟宫原佳苗的关系了。

事情并没有力克预料到的那样糟糕。或许父母的心都是一样吧,他们在谈到这类事件的时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总是表现的非常严厉,但是真实地看到孩子喜欢的对象的时候,会尽量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力克担心的场面并没有发生,他发现父母跟佳苗之间的谈得很好;而佳苗在那一刻也表现的非常出色。当然,在力克眼中,或许佳苗的表现永远都是那么出色。

但是,尽管关系处得不错,那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仍然必须面对。力克胡哲的父母终于问出了那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你们俩有了一个像力克一样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事实上,力克并非因为遗传的原因才没有四肢,因为他的弟弟妹妹都四肢健全,他的妹妹后来还来过香港演讲。但是,谁敢打包票一定不会呢?力克的父母需要确认,恐怕力克自己也需要确认吧,尽管他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宫原佳苗的回答赢得了力克父母的接纳,她给出了更美的答案:“就算有五个小孩都没手没脚,我也会爱他们,全部都爱。而且,我知道我面对这样的状况会比你们轻松一些,因为你们没有预料到力克会是这个样子,而我有力克可以给孩子们做榜样、提供指引。”宫原佳苗告诉力克胡哲的父母,她爱着力克,当然也会爱力克和她的孩子。

佳苗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然她很难想到这样一个回答。力克当时肯定感动死了,他写到:“过去我一直担心自己找不到让父母满意的女子,因为他们总是那么保护我。但上帝赐给我一位年轻女子,她赢得了我父母的敬重、钦佩和心。”

尾声

宫原佳苗不仅如此说,后来更是以实际的行动表达了她向着力克的爱。或许最终打动力克父母的并不是佳苗的言语,而是她真实的行动。

我们并不了解力克在被佳苗的家人接受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他们之间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到此我们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每个人都是一个宝,愿你早日遇见你的爱人,愿你珍惜你的爱人,愿你的爱人也非常非常爱你,愿你的爱人也能赢得你父母的心;更愿你们珍惜上帝的赐予,同度美好的一生。

然后,我们再列一下他们之后的一些事情。

2011年8月8日,时年29岁的尼克宣布与宫原订婚,并在脸谱网页上载了一张与未婚妻的甜蜜合影。

2012年2月12日,尼克与宫原佳苗在加州幸福成婚,正式步入了婚姻殿堂。

2013年2月13日下午,力克胡哲和宫原佳苗的儿子Kiyoshi James vujicic 出生了,力克在脸书上写到:“Thankyou Jesus!!”

力克胡哲自述与宫原佳苗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文字转自福音时报

力克胡哲自述与宫原佳苗一波三折的恋爱经历——文字转自福音时报


五 : 中国KOF第一人“小孩”的成长经历

曾卓君,广州人,外号:小孩。中国KOF著名玩家,日本“斗剧07格斗游戏大赛-KOF98项目”世界冠军,精通历代KOF和问号(随机),人称“东升机神”、“问号之王”

冠军之路
  缘起:与街机偶然的接触
  “我记得大约6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带我去儿童公园玩,那里有一家游戏机厅,我出于好奇走了进去,当天我在游戏机厅玩了很多游戏,玩得有点迷上了。”在采访中曾卓君这样对记者说。
  据曾卓君介绍,他爸爸是一个生意人,家里经济还算宽裕,所以他爸爸就在当时买了100个游戏币给他在游戏厅里玩。卓君用了这100个游戏币在游戏厅里玩遍了当时流行的大部分游戏,例如“三国志”、“街头霸王”等。自从第一次与街机的邂逅后,卓君爱上了街机,他在1997年发现了“KOF96”,之后他又热爱上“KOF”这款格斗游戏,隔天就去一次游戏厅“修炼”。卓君在游戏竞技界的闯荡生涯就从此开始了。
  “成长”之路:从“小孩”到“巨人”
  对于曾卓君而言,每当有新款的格斗游戏推出他都会“捷足先登”,比其他的玩家早些去练去玩,后来居然还学会了单手发招,用一只手按键出招就轻易地击倒双手“齐全”的对手。每次比赛,旁边围观的观众都对其天赋赞不绝口。
  日渐成长的曾卓君开始有了想称霸游戏世界的梦想,于是在2007年参加了由上海举办的“TGB(The GreatBattle)”格斗游戏大赛,并获得拳皇系列的冠军,从此一战成名。曾卓君的辉煌战绩被各大游戏报刊争相报道,后来有同学把有曾卓君夺冠照片的报纸给了班主任老师看。尽管如此,每次参加比赛,曾卓君还是不敢以“参加比赛”的名义向老师请假,只能说明自己另有原因。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曾卓君参加比赛屡次夺冠的消息被级长知道了,这位可敬的级长对他说了一句:“我已经知道了你的一举一动!”鉴于曾卓君不错的学习成绩以及他在游戏竞技界优异的战绩,学校老师对他以后的“比赛请假”申请都视具体情况而定地批假。
  

斗剧盛会
曾卓君于今年8月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格斗游戏大赛——“斗剧”,誓夺冠军的他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世界之巅。其实从斗剧的表现来看,如今已经是高三学生的卓君,“小孩”这个外号对于他来说,已经远远不能和他相称,他是一个“大人”,甚至是一个“巨人”。史无前例地为中国电子游戏竞技界获得格斗游戏系列冠军的卓君成为了一位“民族英雄”,这是中国电子游戏竞技界的一个小进步,也是中国“格斗游戏界”的一个大进步,前无古人。卓君有了自己一大批的游戏粉丝,成为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
  家长的反应:成绩好就可以玩游戏
  在曾卓君成长为电玩神童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曾卓君现在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父亲的那句话,“给钱打游戏的话,游戏也要打好,要玩就玩成世界冠军。”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次,卓君跟别人对打KOF输了20个币,父亲当场给了他一记耳光,他到现在都能感觉那耳光的分量。之后有“压力”的他越打就越认真,想把KOF给练好,争取在跟别人对打游戏时能获得胜利。就这样,几乎逢战必胜的“天赋”就慢慢给逼出来了。
  记者在和曾卓君的父亲聊天时了解到,和别的家长不一样,曾卓君的父亲并没有把电子游戏视作洪水猛兽,他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玩游戏也厉害,两方面都能出好成绩那有什么不好的呢?成绩好就可以玩游戏,父亲一直在关注儿子的学习成绩。曾卓君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初中时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曾卓君表示自己最近的比赛比较多,先后去了北京、上海还有日本,加上高三的时间还是比较紧张,自己的学习多少受到了一点影响,没有以前那么优秀。但是他相信,学习成绩是很快可以补回来的。
  目前全力以赴的事情:明年6月的高考
  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曾卓君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周末假期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和朋友一起去唱K和打游戏,同时他还曾拿过全校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在采访中,曾卓君向记者透露如果条件成熟的话,他也有可能考虑移民去加拿大,在那里一边工作一边接近自己的梦想。但曾卓君也很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光靠打游戏在国内发展还是很困难。所以对于他而言,现在重要的还是要好好学习,争取读一所不错的大学,以便将来找一份理想的工作。
  学校的老师对曾卓君也非常爱护,老师们觉得这孩子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沉迷在游戏中非常难得。目前对于曾卓君来说,努力学习备战明年6月的高考才是最应当全力以赴的事情。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曾卓君是一个很勇于挑战自我、渴望能站到“最高点”的人。这从他在日本比赛夺冠后的那句话也可以验证:“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来拿冠军的。”然而在这种自信的背后,曾卓君也曾有过自己的担忧。用他自己的话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平时玩游戏玩得多么好,到了比赛的时候还是会害怕输掉。圈子内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要想成为‘神’就不能参加任何比赛。”可见曾卓君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压力。
  在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曾卓君表示自己很想跟忠实的粉丝说:“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就没勇气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毕竟我年纪还小,心理素质也不是太好,很害怕输掉。感谢你们一路上对我的支持。”——摘自2007年专访
2010年,街机皇帝今何在?
  希望传承街游乐趣
  三年前的8月,位于日本东京的“斗剧”总决赛现场无比喧嚣,“小孩”就像比他大4岁的另外一名拥有天赋的电子竞技选手SKY那样,战胜了各国街游高手的轮番挑战,最后登上了世界冠军的王座,这是首位在世界重量级格斗游戏电竞大赛中登上巅峰的中国人,海外媒体曾对“小孩”的事迹作了长篇幅的报道。但出人意料的是,2008年他毅然从游戏圈急流勇退,参加高考并进入大学,在中国人眼里,他像一个古代的隐市高手传说,在外国人眼里,他就是中国街机皇帝——“小孩”。
  “我现在很少出去打比赛,有机会的话会和大学同学偶尔切磋”。——“小孩”的话有点像归隐山林的武林高手,身边的同学很少知道他作为“中国街机格斗第一人”的身份,对此“小孩”自己也没有主动提起。对于曾经在日本世界大赛上放出的豪言壮语,两年以后“小孩”首次以少年老成的口吻解释道,“比赛中打败对手的最大法码就是打击对手的心理,心理上输了,什么都会输。”
  谈到游戏,“小孩”称直到现在最喜欢的游戏角色是KOF中的Chris和Kula,“比赛中需要猜到对手的下一步打算,我可以猜到他们想的。”小孩解释自己强大的真正原因:“格斗游戏,首先要知道角色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长处多用,短处避用,以库拉为例,轻脚牵制,升龙对空,只要稳一点,别人想进攻是很难的,像chris,速度很快,正逆向打击全面,多打正逆向、下段,多打几下别人就会有压力,对手防御怕了,就会被打中。”
  对于格斗游戏的发展,“小孩”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其实把街机网游化,可以促进大家的交流,很多好的街机游戏在竞技性、内涵上都不错,只是现在还没有成功的由经典街机游戏衍变而来的网游作品,我很期待《街霸OL》和《拳皇世界》的问世,听说《拳皇世界》今年4月就要进行首测,我希望它能够传承经典。”
  对于“小孩”今天的发展,他表示自己现在正在就读大学,而对于他的身边的人,他更希望做一个朋友而不是明星。这个想法也促使他选择了和SKY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他似乎告诉了我们,每一个GAMER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游戏人生道路。——摘自2010年专访
游戏心得
  第一要熟悉这个游戏,第二就是反应。反应是你对这个游戏的熟悉程度,你对这个游戏不熟悉,你就想不到别人有破绽的时候。怎么去打它,我认为对战最主要就是心理,一个人的反应再怎么快,也不可能每一个细节破绽都能抓住,那怎么来抓住,就要猜到他怎么出那个破绽,要事先猜到他怎么出这个破绽。我会猜到他接下来会怎么打,想好几种方法来对付他,打多了就可以知道他的习惯,猜到他的心理。
  虽说游戏打到一定的份上,就是比熟练的程度了,但小孩认为的熟练不单指对游戏人物和招式熟悉程度,而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心理战术”,所以说在小孩的游戏世界里是相当斗智斗勇的。“要猜到别人想干什么,并要在瞬间的操作中作出反应,达到脑与手完美的配合,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小孩说,想要打赢人家,得明了什么招该出,什么招不该出,要知道什么招式安全,了解什么招最容易让对方“中圈套”,也就是要猜出对手这一时刻的最佳选择招式,“普通的人物有三、四个招式,繁琐的有好几个招式,例如有的角色你打他,他能防御,但是抓他他就不能防御,所以在选择下一步是打或是抓,就是制服对方的关键,而这也取决于玩家对对方心理揣摩的能力”。
  附小档案及部分采访问答集:
  籍贯:广州(07年斗剧代表上海预选赛区出战)
  学历:大本
  进攻类型:意识流
  擅长的运动:乒乓球...
  接触的第一款格斗游戏:街霸2
  接触的第一款KOF系列作品:拳皇96
  最喜欢的游戏角色:Kula和Chris
  平时玩街游的时间:一般周六晚,或者都不玩了
  小孩这外号的由来:很小的时候就在街机厅打游戏,因为当时就打得很好,而大家都不知道我名字,于是就都叫我小孩,这个绰号也被一直沿用到现在了- -|||
  对热衷玩游戏的朋友有什么忠告:我觉得现在年龄比较小的,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中心,学习好了,再下功夫在别的兴趣上,下功夫也要讲究方法。像我玩游戏,我说了我玩游戏主要还是心理,很多人都是死打的,没去总结经验。
  父亲对游戏的态度:学习成绩好就可以玩游戏。爸爸跟我说:“你打这些游戏,因为现在是读书的年代,你多了一个兴趣,可能花的时间就多了,读书的时间就少了,你多花一些时间在别的方面,学习的时间少了,如果你的时间拿来浪费就没有用,想把在游戏的时间不浪费掉的话,把它打好,你打就一定要拿到最强、冠军什么,如果成不了冠军,打了也没有用,他会认为是白费。他觉得你浪费时间在这里,一定要值得,如果达不到最好,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本文标题:我的成长经历一波三折-经历S5的低谷 Note7爆炸:三星S8成了一款救赎之作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311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