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丧葬文化-小谈渭北丧葬文化

发布时间:2018-02-15 所属栏目:丧葬文化

一 : 小谈渭北丧葬文化

渭北民间丧葬文化中有许多具体的礼仪/服饰及程序,基本上继承了历史风俗,多年来没有大的革新。只因地域不同而程序上大同小易,所以有一句俗语:“十里同乡不同俗”。笔者就其中有关礼仪动作含义做了考究,供大家探究。

一是孝子手中的‘孝棍’。在澄城/合阳/大荔一带又针对所葬对象(男女有别)不同而分为实木和空心的孝棍。孝棍最初的用意是害怕孝子们伤心过度走路吃力,用来保护身体平衡的。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里,男女分工非常明晰,‘女主内男主外’。一年四季男人大部分时间在外劳作奔波,而抚养儿女照顾老人的活计主要靠女人完成,日久生情,严父慈母之说也与此有关。所以从亲情上讲儿女们对母亲感情最深,当母亲去世是真真正正的感情流露---悲痛欲绝,必须用实木(柳棍)拄地;而对于父亲是敬而远之,只需要空心棍(芦苇)做个样子而已。演变到今天都成了样子拖拉着意思意思。

二是孝子脚上的‘鞋子’都是趿拉的。趿拉着鞋用意无非的是走路要慢,但这里有三种意思:1,孝子真的悲痛欲绝,期间不经意把鞋趿拉了而没心思去动它;2,家长害怕不孝子孙趾高气扬而遭到乡邻耻笑故意吩咐做作的;3,阴阳两重天,孝子们趿拉着鞋故意拖延时间而将亲人多在人间留一会儿,以示恋恋不舍的亲情。

三是出殡时孝子头上的‘纸盆’。纸盆实质上是一个小瓦盆,里面装了面食,是古代人吃饭的家伙。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亲把我们带到了人间,教给了生存做人的方法和道理,也就是说依靠父母长大成人;现在父母走了,要收回‘碗’了,生活只能自主谋生,再也不能依靠最亲近的人了。所以头顶‘纸盆’以谢父母养育之恩,且把其摔的碎碎的,以证明父母的教子有方,后辈完全可以自食其力。

二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黑龙江大学

“人口社会学”课程总结报告

题目

学院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

成绩

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 2014年05月20日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俗简介

第一章 丧葬文化简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www.61k.com)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

殡葬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殡葬文化就是人们在殡葬的观念、殡葬的操作和殡葬的实物中所隐藏或寄托的某种“含义”。由此,殡葬文化也有三类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也就是说,人们关于殡葬的观念(如对死亡的称谓)、殡葬的操作(如丧礼)和殡葬实物(如纸钱、棺、墓地)中都隐藏或寄托了某种含义,如对人生的归宿、生命的价值、对永生的追求、对现存社会的反映等,它们就是殡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本文将对中国的丧葬文化中的葬法及礼裕两方面分别对加以简述。

第二章 葬法

2.1 土葬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www.61k.com)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2 火葬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宋史·礼志二十二》说:今民人俗有所谓火化者,??河东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许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圣政国相典章》记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于柴薪之上,以火焚之,这一时期的火葬,往往与家境贫穷,无钱或无地埋葬有关。有的属客死异乡,路途遥远,难以扶尸回乡而火化;个别情况属战死沙场,军情紧急,火焚了事。在民间,对部分传染病死者,也采取火化方式,这时间,汉族火葬也曾受儒学干扰,宋大祖赵匡胤、南宋高宗赵构,都曾下诏禁止火葬。

2.3 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广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枢,安放尸体。

广义的悬葬又指在石崖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的一种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结构形式。在四川三峡崖洞中,曾发现战国时代此类崖墓,这一阶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业于缓坡崖上,有的开于悬崖峭壁之中。墓分为单室墓,夫妻合葬有双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种,通常在墓室内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铭刻有铭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语。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2.4 天葬

天葬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人民采用的一种很特殊的埋葬方式。[www.61k.com)天葬有专门的场地,那里地势平垣、开阔,中心点上得有一块平坦的石头。送葬的家属把死者抬到这里,就远远地避开。天葬场有专门的师傅。他先将尸体用绳索捆绑在石头上,然后举起锋利无比的刀子,将尸体剖开,皮肉、内脏。骨骼各自分为一堆,一般分八大块。骨骼(包括头骨)必须用石头,细细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这些工作做完后,天葬师围绕着那石头,点燃一堆堆柴禾,并在火上洒上酥油。这时,整个天葬场烟雾滚滚,酥油的气味四下飘,不一会儿,大批的秃鹫就从四面八方飞来。性急的拥在火堆旁边,性悠的展开巨大的双翅在空中盘旋。当天葬师估计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决问题后,便扬起双臂,向天空“呜嘎!呜嘎!”地呼唤。还不等天葬师退离葬场,成百只鹫鸟就从天上、地下一齐扑上尸堆。整个葬场你争我夺,残烟缭绕。一片啄食吞咽的声浪令人惊心动魄。再过半小时,天葬场留下几丝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认为尸体不被吃净,死者不会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总是等秃鹰饿时才举行。

送葬的人在远处目睹这个场景,心里是平静安宁的。他们认为死者已被鹫鸟带上蓝天,他的灵魂安然无恙地回到佛祖身边去了。他们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园,路上没有一个人抽泣和号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参加天葬)。

2.5 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发 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6 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www.61k.com)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第三章 礼俗

汉族人丧葬礼俗繁复,此处仅举几例以飨读者。

3.1.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

关于寿衣(也称殓衣、老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关于寿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2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

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www.61k.com)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

饭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3.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3.4起杠

起杠,就是将棺木栓好后往起。出堂时用小杠,抬到大街时换大杠和大罩。贫户则一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种类,皇杠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前清时,皇家、王爷、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员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见用杠也是根据官品等级的。

富贵人家出殡,换最后一次大杠,大罩为正式起杠。贫户不换杠、换罩。起杠时,富户烧“阴宅”(纸制房屋),一般户只烧一堆纸。多数人家在这时连灵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头要拆开,把里面的荞麦皮倒出,连同枕头套一起,放在门外大街上,由留在家里的人(未去送殡者)烧掉。

3.5摔盆、打幡

与起杠同时,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还要有摔盆之举,这个盆是一个底下带窟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窿眼儿的瓦盆。(www.61k.com]摔的时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儿子太小,需大人帮助完成动作。

在汉族的许多地方,杠幡的孝子们还要拿着一根“哭丧棒”(南方有些地方称“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丧棒”),哭丧棒多为木条,裹上白纸即可。据说哭丧棒的来源是因为孝子一般都哀伤,有的更会因此身体不支,于是用拐杖助走动。后来大椴发现用拐杖足以表明哀伤之深,于是形成例规,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丧棒。

总结

人类生育、婚姻和丧葬礼俗,在我们看来,都是些生活琐事,每个人都会经历,而且都是依习俗办事,往往并不多想。但在这些每个人都要经历和遵从的平常生活习俗中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历史意味和文化意味。死亡是人作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终结,也是人一生的社会文化因素序列符号之一,而丧葬文化标志着其社会文化属性的转承。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丧葬文化是后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我们不应把它完全当做封建糟粕,也无需从迷信的角度来看待它,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 : 豫西丧葬文化实录

人到中年,参加丧事的比重渐渐的多于参加喜事的机会。家遇白事,悲伤之余肯定还要置办丧事。许多人由于常年在外,根本不懂当地的风俗,闹了不少笑话。通过细心观察,还请教了一些“先生”,抛繁去杂整理出了这份家乡的简易化丧葬流程,算是为豫西地区的一些“老规矩”做上一份实录!

在以礼仪著称的中国“人死为大”,丧葬格外的讲究,豫西地区也不例外。中原地区的丧葬文化,以土葬为主。虽然国家实行了火葬政策多少年了,但是人们的潜意识里还是有“入土为安”的情结作祟。即便是按照火化程序走了,最终还是要再买口棺材把骨灰盒放进去,再入殓一次才算心安。本文以土葬为例,并无推崇之意,观者自鉴。

“百善孝为先”,丧葬文化处处体现着孝道文化的影响。当有族人死亡后,首先要立丧主、丧妇和司礼,丧主一般为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为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

死者断气后,首先要给死者沐浴、理发、整理遗容,脸盖黄被纸,穿上寿衣后停尸。寿衣分中式(长袍)和西式(中山装),习惯用单数,五件、七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脚穿棉鞋。然后将死者遗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夏季天热,一般租赁冰棺放置),脚前头后,俗称小殓。

棺前设灵堂,案上两侧点长明灯,中设香炉,灯不许灭,香不许熄。上香时要烧纸,哭灵。案前设陶制瓦罐(一日三餐都要往里倒饭,入葬时拎至墓穴)、火盆,灵案下绑一只引路鸡(男的用母鸡,女的用公鸡)。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持单数忌双数。身系草绳穿白色粗布孝衣,着白面布鞋,男带白孝帽,女披白孝巾,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堂前守灵。

停柩完成之后,就要选日子报丧。现在通讯发达了,一般都是电话通知,有的在死者单位和家附近贴几张讣告,有身份的人也通过电视媒介通知。此处不再详述,但要切记,死者直系亲属不能进入亲友家门,有事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要跪门迎接。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大殓仪式。棺椁用料以松、柏、楸木为上,桐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外形一头大、一头小。棺材外雕二十四孝等花纹,好的棺木一般只内外刷桐油,次一点的棺木刷土漆,呈深黑色或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棺内底部洒石灰、铺柏树枝、棉花籽、花椒等,用以防虫、鼠、蛇等小动物。末上垫纸或褥,身底置7枚铜钱成北斗七星状。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在身体下面铺黄绸绣花的棉褥子,俗称铺金,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入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口中含铜钱或珠玉,左手持金,右手持银(现在一般都用硬币和铜钱代替),再在身上盖上白绸绣花的棉被,俗称盖银。最后用死者旧衣物(禁用皮毛)将身体固定牢靠,盖棺后用7枚镇钉封口。

尸体入殓之后就要选择出丧择日仪式,对出丧日期的选择非常慎重,需要有专门的阴阳先生确定,一般在亡后三日。墓穴的确定、开挖,棺材的朝向都要涉及到风水知识,非常复杂,不太好说清楚,归纳了一下,基本上要具备两个条件:就是祖坟的坐向和死者的出生年月。葬前打井坑,须一次挖成。也有父母健在时提前箍好墓穴的。下葬的日期和时间最终要符合一个目的,就是保佑后世子孙后代富贵平安的意愿。

择日之后,在挖墓穴的过程中,有个哭丧仪式,现在基本上和吊唁合并在一起了。然后就是出殡,出殡时在屋外空地上铺一层柴草,将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殡之际,亲友全体举哀,专人赶引路鸡在前,一步一打鸡一叫唤,俗称“引路”。起棺由司仪主持,鞭炮、鼓乐齐鸣,孝匾、挽联、挽幛为先导,丧主扛招魂幡,长孙手捧亡者遗像紧随。途中如有亲友设路祭,须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谢。一路上过桥、过村、过岔路口要不停地撒纸钱,意为“买路钱”。

棺至墓地后,先由丧主在墓穴内略躺片刻,谓之暖坑。坑内撒五谷,将一定数量的陶、石器、钱币等随葬,俗称散财。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设灵堂时倒饭的那个),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长儿媳要在墓穴前角落两侧各种一棵葱、一头蒜,并在墓穴抓一把土带回,放在家里厨房水缸后面。下葬时棺落坑小头朝前、大头朝后,由风水先生定好棺位,众乡亲拽着棕绳将灵柩徐徐放下,由专人封填墓口,封最后几块砖时,再往里烧一把黄纸耗尽墓穴内的空气,然后封严,填土圆坟。招魂幡插墓头,花圈等物平铺坟四周,用土压牢,众亲友按辈分祭拜,烧纸、放鞭炮,仪式基本结束。众人离去后,丧主抱亡者遗像绕墓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然后遗像贴怀抱回,进家门由女婿接过放在供桌上,三年不得移动。

入葬三日内,每日下午由亲眷到坟上送饭。第一日必须送到坟前,第二日送到半路,第三日送到村口。从亡者死亡之日起,每七日为一期,过单不过双,一般“一七”、“三七”到灵前焚香化纸。“五七”时,到坟前烧纸,并将死者出殡时的引路鸡杀掉祭祀。孝子守父母之孝为三年,三年内上坟由清明节改为正月,丧主家头年春节不贴春联或贴白色对联,不外出拜年,第二年贴黄色春联,第三年贴绿色春联,三年后方可贴红色春联。满三周年时,隆重祭奠后孝子除孝服。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风俗、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等诸多领域。不能简单的以封建迷信一言否之,也不能照本全收。当以寄托哀思,宣扬孝道为主线,有选择摄取。有些地方丧葬文化变异,利用丧主的孝道心理,成了奢侈浪费和捆绑消费的平台。还有一些地方丧葬文化被佛、道、基督文化侵蚀,逐渐演变成一种“四不像”文化,看后不禁为华夏几千年的孝道文化延续担忧,这也是撰写此文的目的之所在。

本文标题:丧葬文化-小谈渭北丧葬文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221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