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7-12-18 所属栏目:知识分子

一 : 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党员干部要把学习王光国“愚公支书”精神与“两学一做”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www.61k.com。

篇一: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王光国同志人生观、价值观的天平上,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永远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大家,可以舍小家,顾群众这个大家。

王光国心中装着群众,吃苦、吃亏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绝壁凿路,他带头冲锋在最险峻的路段;扶贫帮困,他结对最贫困的家庭;发展产业,他奔走在内引外联的最前沿;民生建设,他常驻在工程项目的第一线,办了许多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

王光国时刻牢记入党誓言,忠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村民的信任、群众的笑脸作为自己最大的财富,作为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力量源泉。他坚持“好处让群众先得”,不仅自己带头“吃亏”,而且绝不让亲友“占便宜”,绝不与群众争利。他要求自己的兄弟只准做“零工”,不准包工程;把妻子卖肥猪的钱“哄”到手,为村里工地缺钱救急;考上公务员,不图安逸、不慕官职,不肯去乡政府工作,坚持回村当村支书,坚守在村里,带领群众致力改变村容村貌,像磁铁一样把群众吸引在村“两委”班子周围,把民心凝聚在党的周围。

王光国同志是全国人大代表,认识很多领导,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利益找过领导。他结识了江阴一个富裕村的村支书,该村为了王光国给店子坪村投资300万元,修了一所远近闻名的高标准幼儿园。村里推进新农村建设,家里跟他说,“村里就我们的房子差一点了!”他说,“不要紧,先搞他们的,我们的慢慢来,以后再搞。”

在王光国的事迹里,我们被他信念坚定、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本色精神所吸引,被他不畏艰险、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所震撼,也被他心系群众、服务群众、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王光国同志是我们恩施各族干部的典型代表,是我们恩施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可贵精神是在我们恩施这片土壤生长出来的,是我们的骄傲和荣誉,是我们恩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王光国同志的本色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紧紧围绕精准脱贫、全面小康,早日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宏伟目标,奋力打造恩施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凝聚起热爱恩施、发展恩施、维护恩施的强大气场和巨大力量!

篇二: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10日上午,望远镇组织全体镇干部召开了“学先进、抓工作、促实效”思想动员会。会议结合乡镇工作实际,集中收看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电视系列片《人民的好儿女》之《生命的力量---文建明》、《愚公支书---王光国》两个纪录片,学习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会议上,大家看的认真、听的仔细,被誉为“治乱专家”、“灭火队长”,与病魔抗争,始终心系群众,总结提炼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的文建明;被誉为当代“愚公支书”,带领党员群众绝壁凿路,誓将天堑变通途,解决村民“与世隔绝”、发家致富难问题的王光国,他们的先进事迹让与会人员深受感动。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观看纪录片,让他们受到了“心灵”洗涤,形成了强烈共鸣,以后定将继承发扬他们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形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开拓创新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

会议要求,全体镇村干部要切实将此次学习化为工作动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2012年全镇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精神,明确发展思路,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全面营造学习先进、勇于争先、弘扬正气、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弘扬在本职工作、平凡工作岗位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

篇三: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7月18日,在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恩施州地税局组织局班子成员、各县市地税局、直属单位及机关科室负责人,邀请“愚公支书”王光国一起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党组中心组学习活动。

王光国,2002年9月至今任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坚守山村,带领700多名父老乡亲,不畏穷山恶水,将武陵山区最高寒、最偏远、最贫困的穷山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桃花源”。如今的店子坪村,组组通了水泥路、户户用上自来水,盖起了富有土家特色的小洋楼,猕猴桃、烤烟、魔芋等绿色产业初具规模,民俗旅游、“红色旅游”正在悄然兴起,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样板村。今年6月,湖北省委、恩施州委先后发号召向“愚公支书”王光国同志学习。

当天,30余名税务干部重走了红色绝壁天路,参观了新农村建设现状,聆听了王光国带领村民修路致富的先进事迹,了解了店子坪村未来发展规划和辉煌前景。当来到王光国家,看到店子坪村致富引路人却还住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本色,让大家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把学习“愚公支书”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效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转化为内生动力,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该局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发挥职能,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力以赴支持店子坪村打造全省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精准脱贫示范村、小康示范村建设。

二 : 学习李连成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连成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www.61k.com]

“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带头干事、带头致富、带头吃亏上,当干部,只有吃亏吃苦的义务,没有特殊的权力。”

213年 12 月 29 日,中共河南省委专门作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向李连成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李连成同志多年一门心思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艰苦创业。坚守信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贫贱不移、无私奉献等我们这个民族所推崇的优秀品格,在李连成身上充分展现。作为一名居委会书记,我认为,要认真学习李连成同志的先进事迹,时刻保持思想认识的先进性。他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触动和吻合了世道人心。社会转型期,多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交汇交融,意识领域的多元作用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样呈现多元状态。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势彰显更加渴望,对道德信仰等精神层面强劲引领的期盼更加迫切。李连成同志这个活生生的样板所体现的崇高品格,恰恰契合了一种庞大的社会心理诉求,也就当然地引发了很多人的心灵感应和情感共鸣。李连成的典型意义在于,多元思想观念下,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多种价值取向下, 道德品格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先进典型来引领,迫切需要崇高精神来推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心随责走,责随职走,充分发挥好冲锋在前的先锋带动作用,更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个体的恪尽职守,担当奉献。这里,李连成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标杆。我们要以先进为榜样,努力成为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先进分子。具体来说,就是: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候能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豁得出来。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李连成同志的高尚精神和先进事迹,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为广大党员、同志树立了榜样。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认真学习“党章”,坚持党性原则,切实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先进分子。他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触动和吻合了世道人心。社会转型期,多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交汇交融,意识领域的多元作用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样呈现多元状态。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势彰显更加渴望,对道德信仰等精神层面强劲引领的期盼更加迫切。这个活生生的样板所体现的崇高品格,恰恰契合了一种庞大的社会心理诉求,也就当然地引发了很多人的心灵感应和情感共鸣。李连成的典型意义在于,多元思想观念下,理想信念的引领作用;多种价值取向下,道德品格的 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先进典型来引领, 迫切需要崇高精神来推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 经济区关键在做。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强化自己的宗旨意识和责任自觉,心随责走,责随职走,充分发挥好冲锋在前的先锋带动作用,更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个体的恪尽职守,担当奉献。这里,李连成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标杆。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向典型学习,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党员、同志先进性,更要深刻领会这次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在提高思想认识上见成效,要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成果指导实际工作,推动我局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三 :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前些日子看了林俊德院士的纪录短片,他在生命最后关头仍不忘工作、与死神相搏斗的情景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震撼人心。(www.61k.com)

林俊德,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 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

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我想,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我想,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己文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党和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意义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成就党的伟业,还是实现个人价值,都需要用一辈子来拼搏,一辈子来积累,一辈 子来奉献,一辈子来度量。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辈子很短,我们只有像浪花一样融入党的事业的洪流之中,把个人抱负与祖国的需要对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回报祖国。我们应以林俊德院士的精神为镜子,时刻检验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信心、决心。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之于文学,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祖国和家乡上。他走到人生尽头时, 已经有资格说一声: 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希望我们走到人生尽头时,也有资格这样说一声!向令人尊敬的前辈致敬!

四 : 学习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校长,首席教授,云南本土农业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系统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普通的名字,因为诸多头衔而让人敬仰,在佩服惊叹之余又心生敬畏。他是我们每一个农大人的骄傲,是我们云南农大的一张金牌名片,是我们云南为之骄傲的农民科学家。

1955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卡房镇的一个地道的农民子弟,如今已经是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 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863项目、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在Nature,PLoSONE,Phytopathology,BioSic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校长从一个农民成长到院士用了30年的时间,坚持一个科学梦想,在试验中默默度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正是这份执着使他的试验成果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现,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他今天的一切。

从事农业科研不是朱校长的初衷,甚至当年被云南农大录取,来到当时位于穷乡僻壤、校舍破旧的云南农大上学也非他所愿。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既来之,则安之。在学习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深深被植物的生命历程所吸引,从此开始了他植物保护研究的生涯。古人云:“学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朱有勇院士的生平事迹正是这一句话的最好阐释。尽管开始或许并非我们所愿,但只要我们愿意去学习,去研究,终究你会从中体会到乐趣并爱上它。而它也会不负所望,带你走向成功。

从云南农大毕业后,朱有勇留校任教,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如果农作物有了病虫害,当时的人给出的答案几乎只有一个——打农药。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难题之一是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害流行,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而且大幅度增加了农药用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的潜在危机。以前的田里随时都可以听到蛙鸣蝉噪声,现在都很难听到。这就让朱有勇在反思一个问题:病虫害不是今天才有的?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明的农药,到今天的使用不足一百年,而我们的农耕却已经有几千年了,那过去的人是用什么方法防治病虫害的?显然打农药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为解答心中的疑惑,他开始在家乡红河石屏建立试验田,开始自己的科研之路。成功都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而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才,很多时候还需要运气。 有人说,上帝赐给人类3个苹果:第一个给了亚当、夏娃,第二个给了牛顿,第三个给了乔布斯。这3个苹果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上帝没有第四个苹果给朱有勇,却给了他一块种错的实验田。正是这块种错的试验田歪打正着的给朱校长开启了成功之门。所以在我们面对失败、面对错误时,老人总是教导我们不要只关注事情的不利面,这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这件失败的事情能给我们带来的有力影响,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改进,我们才会进步,才会离成功更进一步。

十二字的研究,三十年才完成。“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的论文2000年在全球权威杂志,英国的《自然》上作为封面全文发表,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的研究,可朱有勇只用简单的12个字就总结了:“天拉长,地拉宽,排好队,换好位。”即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

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产。这样跟农民一解释,谁都听得懂。”朱有勇笑着说。12个字完成了一次科学的革命和创新,但这12个字,朱有勇和他的团队却是用了3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间套作技术并不是朱有勇所创,也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在民间农民早已见惯不怪的技术,为何如今反而成了时髦词。这就是农民与农民的区别,尽管广大农民都知道这项技术,也都有意无意的在使用这项技术,但千百年来没有人仔细的去研究它,去追溯它的根源,去研究它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带来如此好处。只是用而不做就只能是农民,但去研究了并解剖了其中的奥秘,那么你就是不一般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多问几个为什么并着手去解答这个问题,这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基本素质。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他自己几十年坚持的信念,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朱有勇的研究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的成功范例。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大会和国内植物保护大会都邀请他去作报告,美国《新闻周刊》、《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十余个国家的媒体都对他进行过报道……但面对着所有的荣誉,朱有勇都会在一切场合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是一个团队智慧的结晶。 朱有勇说:“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省里的领导多次到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地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坚韧不拔,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的普通一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就是我最欣慰的事业,也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没有这一切,就不会有我的研究,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真的是要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农民,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所有的一切,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及我的事业。”朱有勇说得很认真,很诚恳,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一个人,他怀揣着的是一颗感恩的心。

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更加详细的了解了这一位令人敬仰的农民教授的生平事迹、点点滴滴。如果说在此之前仅仅是道听途说的随大流,佩服我们的校长,他有如此多令人望洋生叹的成果,那么现在更是发自肺腑的敬佩他,他不光是我们口头上的名片,更是我们做人、做事、做科研的一个方向标。

本文标题: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王光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079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