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语文人教版七上13课《夏感》全部课后题,
语文人教版七上13课《夏感》全部课后题,
13夏感
梁衡
本文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二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冬之色”.
读一读,写一写
黛色灵秀贮满终极匍匐芊芊细草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春日融融,秋波澹澹
夏感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
中间三段是文章的主体.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像.这些描写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先以春天和秋天作比,衬出夏天的金黄色.作者给这里的金黄色下了个独特的定义——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显然是作者的个人感悟.这样的描写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段写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一写农民劳作辛苦,二写农民精神紧张.用农民劳作来显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作者又以春秋天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别出心裁,作者要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
总之,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二、问题研究
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首段仅一句,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旋律”前的三个修饰词“紧张、热烈、急促”,既表明作者意想中的夏天的特点,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由于是独句,显得更加突出而重要.末段既总结上文,又顺承上文的写景进到这里的抒情.对比而言,前四段都偏重写景,此段偏重抒情,景写足了,情自然生出,写景和抒情组合融洽,成为有机整体.
2.文章以“夏”这题,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夏季之来,暑气炎热无所不在.繁华都市何曾不有炎炎夏季?但作者写作的视野只在乡野,一看乡野外景,二看乡野农人.或许是作者以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以为农人的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3.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如“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再有,本文语言富有书卷气,常常是文白相间,显出语言之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还有,本文语言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梁衡散文的语言都有男性化风格,不显造作,风格气质自然表现出来.如第二段在描写乡野的几处景物之后,写道:“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也显出梁氏散文语言的男性化风格.
练习说明
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此题意在训练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要学会归类,避免举例的杂乱.
1.乡野的景物.2.农民的劳动生活.3.夏天的旋律.4.夏天的色彩.5.古人对季节的描写.
二、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三、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教学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课文写夏,不是抽象地概述,而是具体生动地描写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应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以进入课文情境中.每个学生对“夏天”“夏季景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应把这种感受迁移到课文中来,让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
二、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三、引导学生吟诵描写夏季的古诗词.
作者说历代文人极少写夏季,事实上还是有一些的.学生在小学学过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就是描写农民夏天劳作情景的.
补充提问:
1.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是汽车)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逐渐升调)
4.“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
5.课文写夏季乡野白天的景象,想像着写几夏季笔乡野夜晚的景象.
6.如果你来写城市之夏,你将选取哪些景物?准备写出景物的哪些特点?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主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觅渡》《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作品大都收入9卷本《梁衡文集》中.
二、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
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
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对
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
——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
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
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㡡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三、海滨仲夏夜(峻青)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我漫步沙滩,徘徊在我的乡亲朋友们中间.
我看到,在那边,在一只底儿朝上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旁边,是一群刚从田里收割麦子归来的人们,他们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今春,雨水足,麦苗长得旺,收成比去年好.眼下,又下了一场透雨,秋后的丰收局面,也大体可以确定下来了.人们为这大好年景所鼓舞着,谈话中也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二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三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www.61k.com](重点)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难点)
1.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预习(放入上节课尾作业)
1.预习读书笔记(“语言积累”本,第二天交)
(1)标题居中,时间靠右。
(2)作家作品
(3)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要求找出来的词见P5)
(4)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每层层意不少于10字
(5)摘抄优美句段(长抄一句,短抄多句)
(6)评析优美句段 任选一项来写
(7)仿写优美句段(句段要相同或相似)
2.从上述词中任选三个,组成一段100-200字的文章。(放入周记本,用大作文本,每周一交。至于篇数,学几课就有几篇)
格式:第一行中间写课题名字,第二行写所选的词,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3.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家·作品
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yún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缉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下长方形框内的内容。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一)整体感悟。通过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
1
在山的那边 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www.61k.com)
2.引导学生看练习一
3.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带着练习一问题听。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继续体味一练习一的问题。(问题解答放入品析5、6)
5.全班齐读课文。
(二)品析·探究质疑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答见练二1)
2.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答见P2下)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答见练二2)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答见P3右 )
5.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答见P3右 )
6.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指什么呢?(答见练习一)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答见P3右 )
8.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答见练二3)
9.“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感”这诗句是什么意思呢?(答见练习二4)
10.“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答见P4 诗尾)
(三)归纳小结
1.板书内容 答见P4最上面
2.诗旨
3.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仿照示例扩写句子(用“语言运用”本,第二天交)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鹰在飞翔——(答示例:鹰在蓝天自由飞翔——我仰望着鹰在蓝天自由飞翔。)
2。完成第一课作业
2.预习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见第二课预习内容)
2
四 :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月亮上的足迹 课件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
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想。由 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月文化??
学习目标
一、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 知识。 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 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朗读课文,画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 间的词语,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把登 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解说。
准备
1969年7月16日 时间: 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人物: 地点: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 迪航天中心 事件: 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升空
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
眺望火箭升空
从发射架上看火箭升空
一级、二级火箭脱落
登月
7月20日上午 7点32分,登月舱 和飞船脱离
(这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的“鹰”号
登月舱正向月球表面缓缓降落。天空中 悬挂的是地球)
返航
22日上午6 点35分,太空 船与“阿波罗 11号”对接成 功。
(登月小艇正要与指挥舱结合,然后 由指挥舱载运太空人返回地球)
合作学习
1.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 所揭示? 3. 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 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 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怎么理解?
1、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 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2、你还知道世界航天事业或宇宙探索 方面的哪些成就?
人 类 航 天 大 事 记
1957年10月04: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09月12: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 界 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04月12: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 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04月2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 上着陆。 1971年04月09: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 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 空间 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02:前苏联“火星”3号探 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 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6年12月08:美国航天飞机“挑战 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02月20:前苏联发射“和平” 号空间站。 1993年11月01:美、俄签署协议,决 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 座国际空间站。
(苏)月行者2号月球车
月球轨道器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 “鹰”号登月舱
神 州 五 号 升 空
人类
每一步的 跨出都包含了无尽 的艰苦和努力。人 类能够取得这么多 这么大的成功,其 中最重要的,是人 类对知识的不懈追 求。
我们要从现在 起打好扎实基础, 为人类的“每一步 ”做出自己的贡献
火箭
作业
一、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
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 展开 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期介绍月球 奥秘或月亮文化的手抄报。
五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修订概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修订概述
刘真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新近修订完成,今秋使用,后面将逐册修订并面世。
原课本自2001年开始编写和使用,距今已经十多年了。本人作为最早的编写者之一,当时感觉课本面目一新,亮点颇多,与过去课本相比有质的飞跃。但过了若干年再看课本,又深感匆匆不暇、草成遽就,早有修订的必要。目前的修订仍属小幅度,课本架构、主线、板块等一仍旧贯,不过还是大大地提升了课本的质量。总体上本着“理性回归”的原则,在保持课本原有的重视人文内涵、重视语文实践的基础上,增补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内容,均衡合理地配置课本的诸要素,更加有效地发挥引导教学和规范教学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原课本受21世纪初语文教学潮流影响,人文性非常突出,工具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屏蔽,这一直深受语文教学界诟病。这次修订试图扭转这一偏向,在保留和巩固原有人文性的基础上,增添语文工具性内容,真正实现了“两结合”。
首先,更新了单元导语。也许很多师生不太关注单元导语,其实这些篇幅短小的导语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指向,教材编写者非常重视,编写时颇为精心,反复修改。原七上课本单元导语“人文性”倾向明显,工具性目标要么空缺,要么隐晦其辞,唯一可以落到实处的只有“朗读”一项(六个单元中有五个涉及朗读目标)。而修订版的导语则保留人文味浓厚的第一段,同时更换第二段,明确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且前后有一定的关联。各单元导语有着这样一些共同特点:1.关注阅读方法;2.重视程序性知识;3.目标(www.61k.com)表述具体,甚至有数据。只是原第6单元的“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极其富有新课程特色的目标,即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目标消失了,仅剩“快速阅读”一项具体而微的目标,有些遗憾。
其次,重新设计练习题。这次修订适当增加了题量,每课的题在3—4道之间,个别的课是5道题(〈世说新语〉两则》),也就是说,普遍增加了阅读教学的训练量。另外,在题型上也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开放题减少,新增题都是有训练力度的。例如原课本《春》的练习题:第1道是朗读题,第2道是品味语言题,第3道是探讨比喻修辞方法题。3道题全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大意、分析段落层次和分析写法特点的指向,可以说语文味淡薄。修订后变为4道题,从整体把握到语言品味的语文训练题兼备。
再有,增补语法和修辞知识。原课本语文知识缺乏,这次修订新增了“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拟”“夸张”等5篇知识短文,全是一些必要而简明的知识阐述,作为课本的补充内容穿插在各单元,供学生自学,不属于教学内容。
此外,修订后的课本还增补了写作内容,这是新课本的重大变化,后面将详述。
二、调整单元次序,添新文弃旧篇
调整单元和更换课文,是这次修订的1个重要举措。根据十多年来各地教学反馈,对七上深难单元的处理,一是取消,二是往后移动。原第1单元(“感悟生命”专题)移到第4单元,第2单元(“理念信念”专题)取消了。取消者,以其课文偏于深难,学生不易理解其中的抽象意义。至于换课文,原则上每个单元各换一篇,即淘汰难读的、位置不宜的,换成浅近的、位置适合的,例如原课本鲁迅的《雪》换成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文言文换了两篇,《童趣》换成《虽有嘉肴》,《山市》换成《河中石兽》。其中现代文的更换还有1个考虑,是让课本面目稍新一些;文言文是根据新课标推荐篇目更换的。
三、增加写作单元,弥补教材缺失
当代语文课本基本上是以阅读为主线编排的,写作是其附庸,尽管都努力地实现读与写结合,但是结合度仍小,而且结合之后仍是阅读主体、写作附庸。老版课本试图建立“大单元”体系,即在1个人文专题之下,包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语文要素,总名称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与阅读课文并列而存在。这是1种可贵的尝试,只是受当时矫枉过正的教改潮流影响,过度关注语文的“活动性”,忽略了语文的“训练性”,忽略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
此次修改再次“矫枉”,归于正中。就是说让写作部分独立出来,既脱离综合性学习,又与阅读并列。但不完全独立,每1个写作专题都与阅读专题保持一致。全册共六个写作单元,每个单元都由“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构成。导引部分,既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话语,又有写作技法的提示,所引写作范例都来自单元的课文;实践部分,都设3道写作题,小作文和大作文兼备,供师生自由选择训练,3题不要求全做,可以选做。全册阅读专题和写作专题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1.本册写作单元专题设置的依据,一是此一学段的学生理应具备的写作态度、写作技法等,二是与阅读的互动关联。2.本册写作单元涉及面广,大体分为2大方面:一是写作的原则(第1、2单元),一是写作的技法(第3—6单元)。3.读与写相关联,如第5单元拟环保宣传提纲、写自然事物的作文,与此单元学科谱文章相呼应;第6单元写故事、根据要求写想象作文,与此单元学想象文章相呼应。
不过要提醒,这些写作单元难易程度不一,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可能第3单元方便操作,第4、第5单元难操作;虽说读与写有关联,但是二者仍有一定的疏离,如第3单元“文从字顺”的写作目标与“自然美景”的阅读目标没有必然联系;再有,第6单元的“发挥联想和想象”,提到“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因果联想”和“反向联想”四个概念,其难度可能超出了学生认知水平。
使用本册的写作教材时,希望老师们加强读与写的紧密联系,不要等到上写作课时,才援引课文的范例,而要在上阅读课时就引入后面写作的原则、技法等。另外,道理好明白,技能难形成,建议老师们丰富写作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策略指导,例如第4单元专题是“突出中心”,这是初中生作文的高难技能之一,学生学了本专题未必在作文时做到突出中心,还需要老师精心辅导,做一些扶正纠偏的工作。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