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www.61k.com)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贤告诉大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明知道迷恋网络不好,还要放纵自己,这就是“以妄为常”,就是专往“贼道”上走。最关键的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第一篇不是单纯从医学角度告诉大家怎么治病,而是先告诉大家怎样能够不得病。那么,怎样才能不得病呢?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这可是个很高的境界。现在,各种这个“家”、那个“家”都在谈论我们人一定要追求一种淡定的状态。淡定怎么追求?谁能定下来?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很有修为,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干。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吹不动”,意思就是说无论人间的贪、嗔、痴、名、利、毁、誉等,还是宇宙之风、四面八方的风都吹不动他。苏东坡认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于是就让书童把文章送到江对岸的一个老和尚那儿。老和尚看后,回写了一个字——屁。苏东坡看了非常生气,马上过江去找老和尚评理。他愤愤地对老和尚说:“我如此淡定之境界,竟然让你说了一个‘屁’字!”老和尚一听就笑了,并在上面又加了一句话:“一屁过江来。”老和尚嘲笑说:“你认为自己非常淡定,但我只写一个小小的‘屁,字,就让你跑来了。”这就体现了苏东坡对名的欲念和强大的好胜心。风和屁哪儿能比呢?一个小小的屁就可以让他马上跑过来,那么他所认为的定力在哪儿?所以说,淡定是很不容易达到的境界。
思想的妄动引发了形体的妄动,然后是精气的妄动,人焉能不病?那么,怎样才能够淡定呢?答案就是“精神内守”。精是肾,肾精要足才可以定心神。这是一种心肾相交的能力,这种能力增强了,我们才能淡定。而想让这个功能强大,就必须要锻炼我们心肾相交的能力。如何去锻炼呢?有一种方法很简单,就是用我们的手去搓我们双脚的脚心。因为心包经的脉是通过劳宫穴的,劳宫穴在我们的手心里。而肾经是斜走于足心,在我们的足心有一个穴位叫涌泉。如果想让我们的心肾相交,就可以用我们的劳宫穴和涌泉穴对搓。总而言之,精神内守就是当你的精和神都特别足的情况下,你才可以淡定,才可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总之,“精神内守”是方法,“恬淡虚无”是境界,“真气从之”是结果,没有病是目的。一旦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真气就可以从之。真气就是元气,“真气从之”就是说元气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运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控制。“病安从来”,意思说,如果你心肾相交能力很强的话,你的病还从哪儿来呢?其实,这句话也是中国古代所有修炼身心方法的一个总原则。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闲而少欲”,“闲”在古代是界限的意思,“志闲”就是说人的理想和抱负要有一个界限,不能什么都追求;“少欲”就是人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要让所有的欲望有一个界限,这样就能做到“心安而不惧”。肾主志,自己不动肾精了,心也会安定下来,就不会恐惧了。
恬淡虚无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形劳而不倦”,就是让身体经常地有所劳作。[www.61k.com]这里涉及体育锻炼的问题。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锻炼呢?中国古代锻炼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不主张出大汗,因为“汗为心液”。在这里,我们要说说五脏所对应的五液:心对应汗,肝对应泪,脾对应涎,肺对应涕,肾对应唾。我们舌头上白白的东西就是唾液,它是从肾精来的,是太阳膀胱经气足气化而带上来的。如果唾液很少,口唇比较干燥,这是因为膀胱经气不足,也就是太阳的经气不足,不能炼精化气,肾精上不来。眼泪是从哪儿来的呢?肝开窍于目。所以泪水都是从肝那儿来的。如果迎风眼睛老流泪,那就说明肝有问题。肝在中医里属厥阴,迎风流泪就说明厥阴不收敛。鼻涕是从哪儿来呢?鼻涕是肺气的外现,我们感冒的时候打喷嚏是属于肾,但是流鼻涕是属于肺。流鼻涕是肺受寒造成的。还有一种东西就是涎,就是口水,涎从脾来。小孩特别爱流口水,中医认为脾属于后天,小孩脾胃发育尚弱,故有此相。脾最喜欢甘甜类的东西,小孩子脾胃虚,所以他的脾胃需要用甘甜类的东西来进补,因而小孩子爱吃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人体中还有一种液就是身体的汗,它是心血的变现。由于心主血脉,血全身无处不有,汗水也可能全身都出。所以中国古人的锻炼原则是“形劳而不倦”,再怎么活动也不能让人体超负荷地去运转,所以不可以大汗淋漓。
中国古代锻炼方法的要求是微微出汗,叫“沾濡汗出”,出一层细汗,对人体是最有好处的。因此,请大家在锻炼的时候注意保持这个原则,不要出大汗,这样的话就会“气从以顺”。我们人体的气脉如果非常畅通,那么各个脏腑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二 : 自由的思绪之七(真实的虚无)
也许,所有的书写都需要的是一种心灵内在的冲动吧。当我在这几日沉溺于我笔下的人物之中时,当那些文字注满我的大脑时,我感到了与小说浑然的快乐。
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我在建立一种连接的纽带。现实是想象的出发点,正是在这现实的存在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虚构的世界。也可以说,在建立着一种虚无。这使我想起博尔赫斯的《沙之书》。那不可能的虚幻和真实的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他似乎在用这个意象来隐喻生活中许多不可能也无法预测的存在。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仿佛,好像,也许,可能,如果,假设”等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指向不确定。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往往后面的内容表示在前面某种情况或条件之下产生的结果。从修辞的角度来讲,则是有效丰富内容,增加内涵的手段。从生活伦理的角度讲,则往往表明一个人的犹豫狡猾,或者软弱无力。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一类词语是建立在一种虚无之上,因而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就显出一种真实的虚无来。)
是的,就是“真实的虚无”。
就是在这种建立在抽象思维之上的虚无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诱惑。“比喻是一种危险的文字游戏。”那么,假设何尝不是一种危险的文字游戏?任何一个假设都可能引发一个或一串无法预知的事件——美国和苏联都把对方假设成为假设的对手,因此带来了长期的冷战。并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到现在和将来的冲突和暴力。当美国把许多的民族国家当作(隐含假设)想象中的恐怖主义时,就会引发一场有一场阿富汗伊拉克那样的战争。如陈染《与假想的恋人在禁中守望》一般,一个心灵上的假想火化所引发的是一场残酷的心灵战争——而经过战争后的心灵就变得比万劫后的圆明园更加的不堪观望。
假设是一种源自欲望的冲动。而人类欲望的根本按照美国作家格林莉斯的《性面具》的说法,都是一种野性的危险的阴暗的侵略性与破坏性强大的力量。这种人类本性的萌发会导致人性中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的生理表现形式就是血流加快,神经敏感,心跳加速,以及血压升高;表现在思维方面的形式就是——欲望,就是假设。(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而正是由于人类的假设特性才引起了人类的不断进步。假设源于欲望,但假设又给人填充了新的欲望,欲望引发了假设——这种结构就像尼采所说的“永劫的回归”一样永复循环,再无停息。
这正是人类自身的悲哀之处。
回到“真实的虚无”中,这个看似悖论的结构中确实包含了人生命运之核的一些秘密——我们真实生活或者说存在的目的不过是一种别致的虚无。像由沙建立起的城堡,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却不能进入它的内部。人生的过程不过是在这个比喻之上又形成另一个比喻。也可以说,是这个比喻在镜子中折射的一个虚像。而人生终其一生的奋斗就是真实地接近着虚无。这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当我进行前面那些形而上的文字游戏时,我突然间明白了我许多年执著地痛苦的根源了。也许也是深根于一种对痛苦本身的欲望,像那些苦行僧一样实践着痛苦的神秘含义。)
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欲望,是建立在对现实不满之上的欲望。每一次情感的冲动本质上都是人性内核深处的喷发,都是源于人性本身的不完整和不协调。所以才会用一种又一种地虚构来改变现实存在。如果联系米兰-昆德拉的《声明中不能承受之轻》,就会发现出现在男主人公身上的困惑同样也出现在我们身上:否定是对生命的反叛还是对“轻”的反叛?改变就意味着反叛!改变的本质就是否定。甚至可以说,否定是叛逆的异名。所以,我的结论是:否定是对“轻”的反叛。反叛的构成就是在真实存在之上再建立一个虚无的真实,就是说,选择一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也许,这个结论可以打开托马斯和特里沙的心灵世界。
当痛苦不再沉重,变成了漂浮在人们头上的云气,或者人们从痛苦中体味到了人生的甜蜜时,已经表明痛苦是人本身无法承受的对象了。
三 :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一语出自《庄子-刻意》。其完整语句为:“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白话翻译为:假如有人不砥砺心志却成为高尚,不讲求仁义却能修身,不汲汲功名却能治理好国家,不处于江海却能闲游,不通过导引的方法却能高寿,他没有什么是不能忘却的,也没有什么是不会拥有的,他恬淡无极,然后所有美好的都来汇聚于他。这就是因为他懂得天地的大道,圣人的成德。在此之前,庄子列出五种人士,分别 为山林之士(高士),平世之士(君子),朝廷之士(官兵),江海之士(隐士)和导引之士(养生者)。然而,庄子对这五种人一一加以否定,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刻意,仁义,功名,闲游和长生。这些都只是外在的目的,或者说目标,而不是生命本身。庄子真正寻求的是个体的生命,而这生命是充盈天地之间的,被大道所规定的生命。
那么,该如何获得这种充盈的生命,如何获得美?庄子为我们开出了处方,即忘却。那么,首先是谁在忘却,其次是忘却什么,最后是如何忘却。
谁在忘却?显然不是庄子所说的上述五种人,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圣人,或者至人,神人,真人,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里,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他们不是有分别的不同人,其实都是同一类人,都是懂得忘却之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无己,不是指没有自己,而是指不以个人为中心,不拘拘于小我;无功,不是说没有功劳,而是指不执著于功利的获得;无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不汲汲与名誉的享有与传播。一句话,他们都是主动抛弃日常我们主动追寻的东西:既有内在的自我认知,又有外在价值追求。
忘却什么?忘却的就是上述所说的己、功和名。也要忘却刻意,仁义,功名,闲游和长生。这里,仁义和功名属于道德价值,刻意属于自我认知,闲游和长生属于情感寄托。然而这些都是需要被忘却的。为什么?因为无论是道德价值、自我认知,还是情感寄托,这些都不是个体追求的终极对象,它们反而成为一方面阻碍人自身生命的保全,一方面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
如何忘却?关于忘,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在《人间世》的寓言中,颜回向孔子请教何为“心斋”,孔子回答:“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也就说,心斋就是把心空虚起来。如何空虚呢?也就是要把所有的意见,成见和偏见统统去除,然后以一颗空明的心去体悟自然之道。而“坐忘”即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颜回在忘掉仁义和礼乐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坐忘”,也就是说首先得忘却道德价值,其次是忘却躯体和知识,如此才能通于大道。庄子告诉我们忘却的方法即是“心斋”和“坐忘”。 当我们忘却了自我认知和道德价值的时候,忘却了个人情感寄托的时候,就有可能趋于大道了。忘却,意味着把已有的都抛弃掉,空出自身。而这空出的自身,恰好可以让道来亲临。因为道在庄子看来,道是虚无(可以参看彭富春:《论庄子的道》《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刊)。这种道的虚无是无法用语言和思想来把握的,然而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并规定了天地和人。因此人也要成为一个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善于忘却的人,就是真人。所以我们要像真人那样,能够淡然无极。
什么是“淡然无极”呢?其实就是前面讲的“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对认知和道德淡然,它们不足以成为辖制生命存在的样式,那么就能做到“高、修、治、闲、寿”等等。也就是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汇聚而来,天地万物照临于我,我与万物合一。即达到“与物为春”的自由境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四 : 虚无的纯真
沉寂许久的笑容
因你而绽放
不眠忧愁思念的夜里
多了你多了份欣慰
灰暗追求的路上
多了一束久违的光明(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以为心目中也有了一朵
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我愿把这份蓝莲花
永远冰封在心中守护
因为我的的世界
早已被梦想笼罩
依然渴望心里还有一份纯洁的美
刹那间的光明
刺伤了我的眼睛
原来我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追求
因那瞬间 看到
你已凋零在淤泥中
我用遥不可及的梦想 遮蔽我世界的光辉
只因我不想看到世界的黑暗与沦落
本文标题: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