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童年的望峰岗小街
童年的望峰岗小街不宽,长不过几百米,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世界。
小街的西边是跃进门和火车站,东边是工厂,梧桐树点缀在街道的两旁。粗壮的梧桐树枝叶繁茂,这些树依偎在一起,几乎遮住了半边天,小街变成了一条阴凉的林荫道。人们惬意地走在树荫下享受着阵阵阴凉。
街头住着一个老豆腐西施,她会准时拖着装满一板车的豆腐从这条街上走过,伴随着豆腐西施的吆喝声,宁静的小街一下子热闹起来。
来了各种各样的手艺人:理发师傅挑着剃头挑子;补锅师傅的担子,一头是一座火炉,一头是装铁锅的筐,里面装了好多的铁锅;还有走街串巷的货郎……
小街的南边有一大片空地,经常有不知从哪儿来的玩杂技的,还有说大鼓书的。曾经有一个玩杂技的中年人赤裸着上身,在众目睽睽下把一个大铁蛋吞进肚里,并让人摸摸他肚子里的大铁蛋,证实没做假。经过他一段时间的运功发力,居然从嘴里吐了出来,并带有胃里的食物,围观的人都瞠目结舌,以后再没见过这样的功夫。
我最喜欢的是说大鼓书。只要说书人把它那一个牛皮战鼓一支一敲,两块铁板一响,很快就会有人聚拢来,我也会跑过去。因为是小孩子的原故,我每次都挤在前面。说书人讲着《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等古代故事,还有《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现代战争故事。我的心好象被说书人抓去了一样,对英雄人物充满钦佩,幻想长大了也能成为那样的英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每当说书人讲到最精彩的地方,总要拿着腔调,故意停下来,把鼓一敲,说一声“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往这个时候很是着急,不听到故事结束,是不愿意走出来的。
小街两边散布着一些公家店面,因里面的商品大都是凭票定量供应,所以少有人光顾,时常会有一些做工的人在门口抖抖身上的灰尘,进到店里,在酒桶里舀一碗酒放到柜台上,并打开自己带的纸包,里面是下酒的菜,在柜台边吃边喝,享受劳累之余的快乐。当他们看到有小孩在场,会收敛些恣意,故作正经状,小孩们都被逗笑了。
小街东边的机厂门口有个大礼堂,里面经常重复演着话剧和放映电影。进去不需要门票。我拉着弟弟和其它小孩一样顺着人群拥进去。里面座位上和过道上已满是人,不少是前几场演完却没有出来的人,他们对剧情和人物已熟悉,并热情地对新进场的人绘声绘色地讲解着,并不时说出些花边新闻,感觉这里像是个大聚会,热闹而有趣。
街面上还会经常有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他的脸和手都是漆黑漆黑的。小孩子特别喜欢,因为他能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特别香特别脆。
一看到有爆米花的,弟弟会立刻欢呼雀跃,从家里挖一碗米,飞也似地冲向爆米花场地。现场早就围满了大小的孩子们,大家有秩序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将爆米花的摊子围在中间。各家的原料也都装在不同的容器中,依次摆成长龙放在爆米花机前面。不管等的人再多,爆米花的老人总是坐在矮矮的板凳上,带着棉线手套的手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地摇着。
米花爆好,拿回家,弟弟会拿出三个碗,姐弟三个每人一碗,边吃边笑。
也许望峰岗小街并不美好,但它有着童年的记忆。
二 : 盼年
盼 年
朱德双
春节(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最喜庆、最重要的节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下的人们(包括孩子们)对年的期盼远不如对5S热衷,年味变得白开水般的平淡乏味。记忆里,儿时的年味是那般的香甜浓烈,盼年的感觉犹如烙画烙在年的影像里,挥之不去。
黑龙江的冬天来的很早,每年国庆节前后第一场雪就如期而至。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身上的衣服愈来愈厚,盼年的感觉慢慢地开始滋生。进入腊月,几乎是每天都掰着手指头盼年,那种心情绝不亚于港澳回归前看着倒计时牌的数字一天天递减。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做的每件事都和过年有关,包括借东西。回想起来那时的生活确实清苦,平时过日子借东西司空见惯,除了“柴”没人借过,从“米”到“茶”没有借不到的,不知道是大人们真的忙不开还是碍于面子,借些琐碎的小物件儿往往安排孩子们跑腿。办年时候,借的东西就更少不了了,从杀猪用的刀子,到拉磨使得毛驴,每样都得去借,而且是排着号借。那个时候一个村也没有几家杀得起猪,但只要是进入腊月哪家杀年猪,差不多半个村子的人都能吃上肉。杀猪当天就得请上几桌,吃完还得每家带走一块肉或是端上一大碗杀猪烩菜。父亲是个孝子,每年都要给奶奶杀年猪。每当家里杀年猪的时候,我都要跑上大半个村子去请客,吃肉的时候小孩子是上不了桌的,只有等到客人们酒足饭饱散去后,在妈妈的召唤下和弟弟妹妹们一块美美地开上一会荤,经常是上了桌发现最爱吃的血肠早已吃完了。
猪不是家家都有的杀,但豆腐基本上是家家都要做。生产队的毛驴有限,排号到谁家谁家就去拉磨。记得八岁那年父亲在本村借毛驴没能排上号,就在离家八里之外的连家村借驴做豆腐。寒假时,农村孩子没什么可玩的游戏,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河面上滑冰。放了寒假以后每天只吃两顿饭,吃过快到东南晌儿的早饭就领着弟弟和姑姑家的表弟到村东的河套里滑冰,几个小孩子一边玩一边聊起了毛驴,忽然想到父亲早上出门时候和母亲说了一句晚上从连家借上毛驴回来,就决定带着两个小的沿着河套北上找父亲骑驴。这个决定得到了两个小弟儿的赞同,于是三个孩子顺河而上,一路向北,直奔连家村进发。那年弟弟才五岁、表弟也只有七岁,算上我三个人的年龄加起来刚好二十岁。弟弟还穿着开裆裤,没走到一半就要窝头回家,我和表弟一边劝一边吓唬,连拉带拽托着弟弟前行,直到太阳都落山了我们才刚刚进入连家村南头,远远的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大人,车后边还跟着一头毛驴,我们三个一起喊起来:“爸爸(大舅)”。果然,当骑车人到了眼前才看清了正是父亲。父亲没有问话,将弟弟放到自行车的大梁上、表弟放到自行车的后座儿上,我是随了心愿——骑驴。
那是骑驴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到家没等奶奶和母亲问话,父亲就将我和弟弟按在炕沿儿上,在屋门外找了我平时滑冰用的冰椎,对着我和弟弟的屁股一顿猛抽。弟弟就挨了两下便杀猪般的嚎叫,母亲赶忙儿一把拽了过去。我就没那么幸运了,三个人里我最大,自然就是主谋,每次我要挨揍的时候奶奶总是护着,这次没有。直到我的屁股肿了、冰锥折了、父亲累了才算完事,一连好几天没能下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拉磨的驴是有的借,压豆腐的盒子就没地方借了。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没有盒子就用筛子,筛子家家都有。用筛子压出来的豆腐就仿佛用小铁锅熬好的皮冻一样,看不出棱角,但不影响口感。豆腐亮上两天后就开始过油。过油是腊月里比较热闹的事儿,除给豆腐过油做成豆腐泡,还要炸麻花、丸子、大果子等吃食。过油的当天孩子们是最快乐的,从吃的意义上说就是过年了,想吃什么吃什么,能吃多少吃多少。过完油第二天就不行了,所有的吃食全部放进了仓房的大缸里(以防老鼠偷吃),缸口还用面板等物件盖得严严实实。那时大多数人家的仓房都不上锁,多半是用一根大钉子或铁丝一插,只是防牲畜。这就方便了孩子们进出拿东西,偷冻梨、瓜子和过完油的各种吃食,但所有的东西只能在外面冻着吃,不敢拿到屋里缓好了再吃,虽然是冻的,但吃起来格外的香甜,直到现在我吃冻梨仍然不用水缓。
一直盼到大年三十了,终于可以穿新衣服了。很多孩子一直盼着这一天,结果大多数孩子的新裤子都短了一块儿(做好大半年了)。吃过饺子后要贴对联,那时候的对联都是自家或找人手写的,虽然字迹不甚工整,但大门、房门、仓房门乃至猪圈的门上均贴有对联。虽然房舍很旧,但被红红的对联映衬的满院子的喜庆、年味儿十足。
现在孩子们的压岁钱已经涨到上千乃至上万元了,最少也得以百元为基数。儿时的压岁钱少得可怜,拜了大半个村子的年,挣的压岁钱还不到两块,大部分人家就给一点糖块和一小把瓜子。不过那时候的两块钱很是抗花的,三分钱的冰棍儿可以省着买上大半个夏天了。
儿时过年的唯一遗憾是鞭炮不能尽情的放。央求大人好半天才答应买上一挂二百响的小鞭儿。鞭炮买回来的第一件事是小心翼翼地将整挂鞭炮拆成单个的小炮儿,便于一个一个地放。一不小心把炮捻儿弄掉了,剩下的哑炮儿也舍不得丢弃,攒起来,没有炮儿放了还可以放呲花。
年,是一年好于一年,年味儿却逐渐的变淡,不知道这是发展的规律,还是一种缺失……
三 : 长大的童年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儿子咿呀学语的时候,这首童谣曾是他的最爱。儿子想不到的是,有那么一天,他也成为了童谣中的小弟弟,成为了亲人眼中的淘气包。
1 淘气包砸蛋
儿子一岁,能够到处走动了。一天,大人们都在屋里说着闲话,一直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儿子不见了踪影。四下里寻找,发现儿子躲到了东厢房里。儿子蹲在地上,丝毫没有察觉有人进来。近前细观,老天,儿子跟前一堆鸡蛋浆!儿子一只手在蛋黄、蛋清、蛋壳中搅来搅去,另一只手正拿着一只鸡蛋,往盛鸡蛋的筐子边上撞击着。赶紧抢走鸡蛋,抱起儿子,儿子却将身子挺得直直的,两手伸向鸡蛋处,显然没玩够。“这个小家伙,悄没声的,不干好事儿!”母亲一边收拾着鸡蛋浆,一边嗔怪着。
2 淘气包抢蛋
儿子一岁半。一天,儿子讨要煮熟的鸡蛋吃。一蛋在手,儿子蹲下身子,全神贯注地剥着鸡蛋皮。“你也吃一个。”母亲的声音传来。儿子抬起头,看到母亲拿出一个鸡蛋,递给他的小伙伴小杰。儿子飞快地起身,从伙伴手中抢走了鸡蛋。“给小杰一个吧?”儿子摇摇头,把蛋抓得紧紧的。“你能吃得下吗?”儿子点点头,张开嘴,小半个鸡蛋把小嘴堵得满满的。母亲转过身,从锅里又取出一个鸡蛋递给小杰。儿子“哇”地一声哭了,嘴里的鸡蛋全吐了出来。母亲弯腰抱起儿子,“宝宝不哭,宝宝吃鸡蛋。”
3 淘气包喂羊(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儿子两岁时,邻居家新买了两只小羊。我拔了几棵青草,一手抱着儿子,一手喂给小羊吃。小羊温和地看着我们,伸长了脖子,一会儿就把青草卷入了口中。小羊有滋有味地吃着青草,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小羊。小羊吃完了,儿子拉着我,一起拔青草,我把青草放到儿子手中,示意儿子送给小羊吃。儿子怯怯地看着小羊,把青草塞到我手中,示意我去喂小羊。我让儿子拿着草,我拉着儿子的手,递给小羊吃。小羊把脑袋伸过来了,儿子怕了,手往后一缩,小羊吃了个空。小羊抬起眼睛,困惑地看着儿子。儿子回头看看我,我拉着儿子的手,又试探地向前伸了伸,小羊这次吃到青草了。儿子满脸喜色地回头看看我,高兴地拍起了小手。
4 淘气包开船
儿子两岁半。母亲屋里有一口蓄水的缸,缸上盖着一个竹盖子,家里吃水都从缸里取水。一天,母亲在炕上包饺子,儿子下了地,哼哧哼哧地把缸盖取下,儿子又悄悄地进屋,取了母亲的拖鞋扔进了水里,呀,母亲的拖鞋沉到了水底。儿子又脱下自己的鞋,扔进了水里。儿子的鞋是塑料泡膜的,飘在了水面上。哇!儿子好兴奋。儿子找来一根小棍子,击打着水面,儿子的凉鞋在水面上飘呀,飘呀。母亲包完饺子,找不到拖鞋,赤脚下地,看到了乐不可支的儿子。“我的小祖宗!”母亲把儿子的凉鞋取出,儿子将鞋子又扔了进去,高声叫着:“我要开船!”
5 淘气包杀生
儿子三岁。那年初春,母亲买了十几只小鸡,在炕上纸箱里喂养着。小鸡羽毛软软的,颜色黄黄的,簇拥在一起,唧唧唧地欢叫着。儿子好喜欢,儿子有了新玩伴,儿子可以跟小鸡玩上好半天。一天,儿子喂小鸡米粒,一只小鸡跳起来,啄痛了儿子的手。儿子顺手攥住了小鸡的脖子,小鸡挣扎了两下,窒息身亡。儿子松开手,发现小鸡躺下不动了,“小鸡,小鸡”儿子叫。小鸡不答应,小鸡一动不动。“小鸡,小鸡”儿子大叫。
儿子的叫声惊动了母亲,“小鸡不会答应了,小鸡死了。” 母亲对儿子说。“小鸡怎么死了?” 儿子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小鸡不会动了,小鸡不会叫了,小鸡死了。”母亲说。 “咱们把小鸡埋了吧?给小鸡安个新家。”母亲拉着儿子的手,与儿子一起,把小鸡埋进了土里。“这儿就是小鸡的新家。”母亲说。“小鸡有新家了,可是谁跟小鸡一起玩呀?”儿子有了新疑问。“小鸡会有新伙伴的,你也可以常来看看小鸡。”母亲柔声说。“哦。”儿子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6 淘气包打猫
儿子三岁半。一天,母亲发现贪嘴的流浪猫正在偷吃她新买的肉。母亲顺手抄起一根棍子,追赶那猫。儿子抓起一根棍子,紧随其后。猫飞身上房,一瞬间便没了踪影。“该死的猫!”母亲恨恨地骂着。儿子拿着棍子,跑到街上,四处寻找那作案的猫。“哈哈,你躲这儿啦,吃我一棍!”儿子奋勇向前。猫灵巧地一转身,与儿子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猫逗引着儿子走了很远很远。儿子迷路了。儿子找不着家了。儿子哭了。猫冲着儿子喵喵地叫,好像在唱着胜利的歌儿。儿子看也不看猫一眼,只管咧着嘴哭。村里一个熟识儿子的乡亲,领着儿子回了家。见到母亲,儿子乐了,大叫:“姥姥,姥姥,我把猫打跑了!”
7 淘气包分苹果
儿子五岁半。我给儿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想试试教育的效果。一天,特意给儿子两个大小不一的苹果,让他分给表妹。儿子看了看,把那个小苹果,递到表妹手里。我问儿子:“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记得。”儿子点点头,一脸的天真。 “孔融是怎么做的?”“妈妈,我分的是苹果,不是梨。”儿子脱口而出。
我笑了:面对无邪的童真,苦心经营的教育,往往会落空。
8 淘气包捉鱼
儿子六岁。儿子和他的表妹一起去河里捉鱼。河离家里有将近两里路。兄妹俩有说有笑,很快到了河边。两个人先是在河岸上搜寻,“哥,这儿有一条!”妹妹喊儿子。儿子闻声近前。“哇,好几条呢!”兄妹俩大喜。可那鱼儿偏偏在水湾深处游来游去,儿子看了看水,又瞅瞅那鱼儿,穿着布鞋的脚伸进了水里。 妹妹也学儿子的样子,下了水。两个人在水里好一阵忙乎,又是挖泥巴,又是扔石头,好不容易把一条小鱼逼到了浅水处,忽听得一声熟悉的“在这儿呢!”,兄妹俩一分神,小鱼趁机夺路而逃。满身泥水的兄妹俩被拉上了岸,“干什么呢?”父亲问。“捉鱼了。”
妹妹答。“捉到了吗?”“被你吓跑了!”儿子愤愤地答。“我倒捉到了两条鱼。”“在哪儿?”兄妹俩异口同声。“你们俩呀!”兄妹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头满脸的泥水,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还滴滴答答地淌着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9 淘气包烤蝉
儿子七岁。父亲捉了好多只蝉,生了一堆火,用铁丝把蝉穿起来,在火上烤着。儿子紧紧地依着父亲,小手伸到父亲的大手上,一起烤着蝉。一会儿,烤蝉发出“滋滋”的声响,儿子的口水要流下来了。父亲将烤得黑不溜秋的蝉递给儿子,儿子却迟迟不肯下嘴。“能吃吗?”儿子的目光中带着疑问。父亲张嘴吃掉一只,摇头晃脑地砸吧着嘴,一副很受用的样子。儿子这才小心地张开嘴,尝试着咬了一小口,嗯,味道很妙!只一会儿工夫,烤好的几只蝉就下了肚,小嘴小脸上满是黑乎乎的灰。儿子又在眼巴巴地盼着下一串烤蝉了。
不久后的一天清晨,儿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院子里的老杏树。我走过去,发现一只蝉正在脱壳。那蝉身子软软的,通体娇嫩的黄绿色,缓缓地蠕动着,一点一点地将那层旧衣服脱掉,蜕变出一个崭新的自己。新蝉轻轻拍打着透明的翅膀,迎着红红的朝阳,愉快地飞走了。儿子目送它远去,回过头来,用手轻轻摸了摸脱掉的蝉壳。蝉壳硬硬的,温温的。“蝉为什么要脱壳?”一直不说话的儿子突然问。“因为它要长大。”我说。“我再也不吃烤蝉了。”儿子轻轻地说。
10 淘气包等妈妈
儿子七岁半。星期天,儿子去特长班学英语。儿子11:00下课,我和儿子约好12:00见面,不见不散。因为单位里的事没办完,快到12:00的时候,我给儿子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我晚点到,让儿子在那儿等着。12:20,我匆匆赶到了儿子的教室,教室空无一人。老师告诉我,她去找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走了。我赶紧坐车回家,家里不见儿子的踪影。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手足无措。
就在这时,门“吱”地一声开了,儿子回家了!一见到我,儿子血往上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妈妈,我在那儿等你,你怎么提前回家了?你说话不算话!”我很内疚,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儿子。我试着解释了一下,没想到却越描越黑,害得儿子嚎啕大哭。
一个七岁的孩子,独自一个人,等了妈妈将近一个小时,实在没指望了,只好独自回了家。换了我,我能等儿子那么长时间吗?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还会让儿子经历那样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吗?
11 淘气包卖报
儿子八岁。暑假,报社发起参加社会实践的卖报活动。儿子欣欣然报了名,兑换了零钱,领着表妹,当起了小报童。第一天,皆大欢喜。兄妹俩兴奋地数着自己赚的钱。第二天,风云突变。晚上下班回家,兄妹俩轮番向我倾诉各自的烦恼。原来,在卖报过程中,儿子开辟了一个新领地——一群有固定摊位的摊主们。儿子正打算一一攻克,妹妹捷足先登,卖掉了几份报纸。兄妹俩因此吵起来,各说各的理儿,谁也不服谁。我给他们讲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道理,兄妹俩谁也听不进去。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最后我问:“报纸卖了吗?”“都卖了。”“挣了多少钱?”“5元钱。”兄妹俩争先恐后。“真不简单,这么小就能赚钱了!”兄妹俩一脸的自豪,惺惺相惜起来。
12 淘气包玩电脑
儿子九岁时,迷上了电脑游戏。家里没买电脑,儿子就到同学家玩。丈夫和我三令五申,儿子表面上惟命是从,背地里我行我素。一日,儿子玩过了头,被我们逮个正着。说什么也要给他点厉害瞧瞧,让他长长记性。两个人一拍即合,按照事前与儿子达成的协议,我们把儿子关在了门外头。儿子在门外百般乞求,千般认错,我俩横竖不开门。
楼上楼下的邻居看不过眼了,轮番帮儿子敲开门,我们礼貌地解释了之后,依然将儿子拒之门外。 四个多小时过去了,门外悄无声息。我趴在门口,侧耳细听,听不见一丝声响,儿子该不会离家出走了吧?我心里一惊,悄悄打开门,只见儿子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可怜的孩子!
我有一种想拉儿子回家的冲动,轻轻地虚掩上门,我问丈夫,是不是让儿子进来?正在我俩进退两难之际,又一个邻居敲门了,我们顺势让儿子进了屋。我不清楚这件事会在儿子心中留下怎样的回忆,也不知道我和丈夫这样硬起心肠是否达到了教育的效果,我只知道在我内心深处,我非常感激那些好心的邻居们,是他们的热情和关心让我们摆脱了尴尬,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爱,是无处不在的。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十岁的儿子沉浸在《童年》轻松而又略带伤感的旋律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那个聪明又淘气的小弟弟, 走过了游戏的童年,盼望着长大的童年。
四 : 童盼
每到春节临近,我的心紧缩中随着血液地冲击而心痛。我会为自己的过失暗自流泪,想为一颗幼稚的心灵抚去孤独的阴影。
女儿二周岁那年,因为生活压力,我和妻了把呀呀学语地女儿留给爸妈,提着包踏上了打工旅程
坐车时,爸妈抱着哇哇大哭伤心嘶咧地女儿来送行泪水无法克制地涌出来,心如刀割样痛,随着车子地开动,视线离女儿越来越模糊一直看不见。车子身后留下一条风尘泥沙地阴霪
在外漂泊一段时间,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我俩工作有着落,进入工作后,思绪慢慢地占据了大脑,时常拖着疲惫不堪身体回到宿舍。思念的情感慢慢淡化,偶尔只有在休息假日里想起,勿勿到小商店铺拿起电话拨通邻居家里电话,通过漫长时间焦急地等待思念地亲情,特别是女儿那幼稚的声音。
时间在点点滴滴地转动,一年辛苦的酬劳太少,回家地来回开支又大,加上来回坐车拥挤。我和妻子决定不回家,我们在外地过上了第一个春节。
在外春节期间,冷冷清清地街道让思念悄悄爬上心头,眼前仿佛就是可爱的女儿。(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新的一年里,思念有点清淡,又在忙忙碌碌疲惫辛苦无为地日子里工作着,岁月无情地转动,漫长又像在瞬间,春去冬来,一年又接近发声。我无法形容自己心态,一颗想家地心早早回到亲人身边
在经过漫长行程车了终以停靠在家乡道路上,兴奋地喜悦忘记了一路旅途疲劳。下车在行旅找出自己包。一路提着包顺着街道往回家走。
舒畅欢快心情也不忘记帮女儿挑选礼物。眼睛左顾右盼在街面上寻找着理想的礼品,顺带给辛苦的爸妈买几件衣服,以表达我俩敬意。
真巧,我和妻子看见在一家食品店里,我妈带着女儿在买年货,和妻走过去,跟妈打过招呼叫着女儿名字。“薇”。女儿欣喜若狂一直没有开口躲藏妈地身后。就是疏离不靠我俩。
妈放弃要买年货,帮我们一起提着包往家里走。一路上讲些女儿地故事。特别是一句话让我们撼动:‘xx爸爸妈妈回来了,我的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可以想像当时女儿伤心和期盼。
路上脸上挂满笑容的女儿回到家一溜烟地跑去告诉伙伴们:“我爸爸妈妈回来了”。望着女儿地身影,我有一股心酸。自己地孩子心里想着地是什么——亲情。从那以后,我便每年再辛苦,再拥护也要回家。让孩了有一个良好地心情。过上一个和诣地新年。
2009-10-0118:32
五 : 仰望童年
重读《故乡》,朦胧里渐渐明白鲁迅的怀念,不仅仅是一份对故土思念的寄托,也是一种对岁月沉淀的崇敬,更是对逝去童年的仰望。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即使不堪回首,也定是我们百读不厌的。
我的童年是闰土的样子,无拘无束,正是鲁迅向往的自由。北方乡村的孩子,春夏秋冬都有数不尽的乐趣,那时候没有上学的压力,没有规则的约束。春日,自己裁几张硬纸,做成最简单的雨燕形风筝;夏天,池塘里有采不完的莲子,捡不尽的野鸭蛋;秋日,果园里挂满水果,黄澄澄的酸梨,晶莹剔透的紫葡萄,红扑扑的苹果,跟闰土家一样,路人摘点解渴是不碍事的;冬天会有卖货郎走街串巷,拨浪鼓、麻糖、干枣各种小玩意。最温馨的是父亲为我们做糖葫芦,每年冬天,他会亲自挑选最好的山楂,熬最稠的糖稀,然后蘸成糖葫芦分给我跟伙伴们,在不富裕的日子里,这是比过年还让我期待的时候。虽不及闰土海边生活的的洒脱,却也是一种温馨。
而今,过年父亲依然会做糖葫芦,只是早已成家的闺蜜不会跟我一起企盼糖稀熬成的时刻,倒是她的女儿每次回外公家都会吵着要糖葫芦。那是一张曾经熟悉的面孔,我仿佛看见十几年前的自己牵着她的手走在果园的小道上。
时光把鲁迅带到异地谋食,他记忆的闰土也早已不在。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每天都在新的起点,做着或许不曾计划过得日子。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的,与其一直寻找记忆的影子,不如把握现在。渐渐地我们都会发现,世界的某个地方,会有另一个曾经的你,过着与你类似的生活,就像鲁迅和宏儿,闰土与水生。生命的延续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成就或苦难而停歇。
当然也有闰土、鲁迅不曾体验过的。母亲生我那年也就20岁,是我们现在的年纪,过早的承担了生活的艰辛,无暇过细地关心我的生活。我的童年自然也就被粗犷地放养着。那时父母的日子的确苦涩,记忆里8岁以前的春节就没有年夜饭的概念。每到年关,家乡必会下一场很大的雪,每户都要不间断的放鞭炮直到凌晨,我家无力承担这不菲的鞭炮费。每次父亲都会披着一身的雪赶在我要睡着前回到家,手里会拎着几棵菠菜或者几个鸡蛋,然后母亲煲汤做给我们爷俩吃,算是年夜饭,连水饺都是奶奶送来的。这时,母亲的眼角会有很深的泪痕,把被窝里抱了半宿的暖水袋放在父亲的胸口,把蛋放在一个碗里全都给我。第二天一早父亲又会起早找零活。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岁月把我们带到生活的十字路口,要记得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并不孤独,每个人都能歌善舞,也许曙光就在下一个转角。感谢童年给了我宝贵的生活财富,这是我一生都受用不尽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再后来实在没有工作,他便自己贩卖地瓜,因为人手不够,也会带上我,用父亲的话就是“我家有女当儿养”,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爷俩守着地摊冻了一天,最后一算账,赚了27块钱,父亲开心地要买个烧饼给我吃。他离开的几分钟里我卖了三块钱的地瓜,收了一张50的假币。那个烧饼我是就着泪吃的,倒不是因为害怕。即使那种情况,父亲都不曾骂我,也是那一次我看见寒风里父亲无助的眼神,当龟裂的手指默默地擦干我的眼泪时,我分明看见父亲的背有点佝偻。今天那张假币依然被我固执的挂在相框里,放在床头。母亲说那是我的嫁妆,要记得曾经的自己。
童年的美丽有可能跟明媚无关,但肯定是赤诚的。孩子的心有天空的辽阔,当年闰土和鲁迅断然是贴近过的,有过一起捉鸟雀的梦,有过相知一生的热忱。生命的原则,身份的悬殊,既然不能改变,能让童心去融化也是一种公平吧。
“豆腐西施”是婶娘的样子,小时候她是那么多孩子心中的女神,端庄、大方、美丽,因为她是村里为数不多学历高中的人。守着全村唯一的超市,一年又一年。暑假回家一家人聚餐,餐桌上话语最多的是她,从东家小吵小闹到我家油盐酱醋,她都能详细道来。偶尔我看见一绺白发还有眼角深深的鱼尾纹,虽然市侩却依旧有种久违的亲切,这是看着我长大的亲人。不会有鲁迅对圆规的鄙夷。谁又能想象二十几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岁月能把“豆腐西施”变成圆规,同样会把你我变成不可思议的模样。我们是幸运的,能在鲁迅的字里行间读到这种无常,然后善待自己、原谅他人。
不同于鲁迅先生的是,我我希望朦胧中,眼前能展开一片平原青葱的草地,上面淡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白云里飞翔着童年的风筝,我想:童年是一本已经读完的书,不管过程怎样,心底都会有最柔美的角落将它供奉,以便时时来仰望。
本文标题:盼望长大的童年-童年的望峰岗小街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