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楚王陵-楚王陵游记

发布时间:2018-03-05 所属栏目:红山文化

一 : 楚王陵游记

  星期六上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着名的狮子山楚王陵。看了墙上的介绍,我才知道这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墓,它“以山为陵,凿石为藏”,工程浩大,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威风凛凛的楚王像了,只见他驾着一匹很有气势的黑色骏马,左手执缰绳,右手拿利剑,身披铠甲,足蹬战靴,气宇轩昂,望着他威风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他在指挥战士们浴血奋战,战场上尘土飞扬,人喧马嘶的激烈场景。

  接着,我们随着老师走进长长的墓道,刚走进去顿时感到一股寒气逼来,阴森森的,让人害怕。我用手摸了摸里面的墙壁,感觉很平滑,据说这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用铁锤、铁凿等简陋的工具一点一点开凿而成的。我不禁感叹:这得需要多少人的付出啊!

  我们随老师边走边看,看到许多陶罐、铜钱等物品,还看到了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金缕玉衣是由4000多片玉片做成的,所用的玉片晶莹剔透,堪称绝品,镶玉漆棺更是精雕细刻,上面的双龙戏珠图案在灯光的照射下,栩栩如生。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水下汉兵马俑。那些汉俑线条明快,生动传神。有的神情悲伤,有的姿势洒脱,有的威严肃穆…….这支地下陪葬部队,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令人赞叹。

  参观完楚王陵,我和同学们就互相议论,古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能建成这么伟大的建筑,真令人佩服。通过这次秋游,令我大开了眼界,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江苏徐州泉山区淮海西路中心小学五年级:薛天景

二 : 大汉楚王陵

2008/07/10

国家博物馆陵墓展(稍做整理,添加内容,差色处理,以免混听)


提到1个时期的文化不能不提其历史形态。
楚汉战争结束后,为巩固刘氏政权,刘邦开始剪除异姓诸王,大肆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王。西元前201年,他废楚王韩信,封少弟刘交为楚元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楚国共有12代刘姓楚王,历经190余年。西汉初年,楚国经济发达,是与吴、齐并称的实力大国。楚王们深受厚葬之风的影响,凭借王国丰厚的财力,在徐州周围的山体中为自己修建了宏伟的冥宫,并把生前的财富和荣耀带进陵墓,希望在阴间继续做王国的统治者。


永生之梦
汉代,人们认为只要尸体不腐,死后即可继续过与生前一样的生活,非常重视形魄的保护。王侯们坚信玉凝聚天地精华,不仅可以彰显其高贵的身份,更可使尸体不朽。因而不惜倾王国之财力,精心编织着通往永生的美梦,使得丧葬用玉得到高度发展。薨逝的楚王不仅躺在富丽堂皇的镶玉漆棺里,身着令人惊叹的玉衣,头枕巧夺天工的玉枕,手握各式玉制品,甚至连嘴巴、眼睛、鼻孔、耳朵等都要用玉填塞!
金缕玉衣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玉衣出土时散乱,编缀玉片用的金丝被盗墓者抽走。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罩、左右脚罩等十余部件组成,使用玉片均为新疆和田美玉,总数为4248片,穿缀玉片用的金丝重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
镶玉漆棺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复原后镶玉漆棺实际使用玉片的总数达2095片,多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由棺体和棺盖两部分组成。从尺寸和出土情况看,该镶玉漆棺为外棺,其内还有一套彩绘漆木棺。内棺称为“棺”,外棺也被称为“椁”。古人对棺椁的使用十分在意,不同木质表达了不同的身份等级和生前的思想取向。孔子的1个弟子死后,其父曾恳请孔子用他的车改作死者的椁,以显示死者孔门弟子的身份和对孔思想的追求。
彩绘漆木棺内放置包裹楚王尸体的金缕玉衣。如果把金缕玉衣看作是一副亲尸的棺材,狮子山埋葬的这位楚王使用了三套棺材,符合礼制关于诸侯王三棺的规定。

《后汉书》有言“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有人认为棺椁两头的圆形图案意为日月,而正对观者的一面中心处的五孔儿为五星。
鎏金铜架玉枕
西元前2世纪 1991年后楼山一号汉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玉枕属长方盒形玉枕,由枕身和枕架组成。枕架青铜鎏金,由四龙形器足和底座组成,龙身及龙尾相交铸于枕架底部,边框刻有纤细的卷云纹。枕体上的龙纹图案和枕架上的4条龙充满动感,枕身和枕架以卯钉固定,可以随时拆装。该墓是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玉枕仅次于玉衣、玉面罩,墓主生前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谷纹玉璧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玉璧青白色,用名贵的新疆和田玉制成。玉璧正面满饰谷纹,排列有序,背面无纹饰。这件玉璧虽然雕琢精细,但背面素面,属佩戴玉璧的可能性较小,很可能是放置在玉衣里面的楚王敛尸用璧或礼玉。

奢华岁月
楚国王侯贵族们相信,死亡只是生前一切的延续。因此,每座楚王陵墓都模仿地面宫殿建筑,设有庖厨间和宴乐室,随葬有大量的粮食、肉类、果实、琳琅满目的炊器、盛酒器、饮酒器,以及男女侍俑和乐舞俑。它们的出土似乎让时光倒流,楚国王室宴乐的胜景挣脱岁月的束缚鲜活起来: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灯光摇曳,熏香袅袅。在侍卫和贴身侍女的簇拥下,身着盛装的楚王与宠妃们走进宴会大厅;忙碌的宫女们把珍馐佳馔摆满了漆案;飘香的美酒在耳杯中荡漾;婀娜的舞者和着乐师吹奏的优美曲调翩翩起舞……
曲裾衣陶舞俑
西元前2世纪,1989-1990年驮篮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这种舞俑身着右衽曳地长袍,上体前倾,左臂自然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举,长长的衣袖如瀑布似地垂落,双腿微微前曲,好似1个舞蹈结束后的施礼动作。俑为头、身分制,颈下端有圆锥形插榫,可插入空洞的体腔内。舞俑原施有彩绘,现大部分彩绘已剥落。她们应是当时楚王宫舞者的形象。
绕襟衣陶舞俑
西元前2世纪,1989-1990年驮篮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这种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西汉时期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此类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女跽坐陶俑
西元前2世纪,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15件这种形制的女跽坐俑,发髻后挽,双手拢膝跽坐,臀下两足相对而置。身穿三重右衽深衣,中衣与外衣黄色,内衣红色,衣袖外翻。外衣为曲裾袍服,上描绘黑色花纹。领、袖皆有宽缘,并饰有纹饰。领、襟边缘皆镶珠,后背及前颈下饰流苏。从其华美艳丽的衣饰来看,其身份较高,可能为楚王的近幸,如宠妃或夫人之类。女跽坐陶俑,大量出现于秦汉。
铜铺首
西元前2世纪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铺首为兽面衔环式样。兽面双目突出,双耳外撇,额似山尖形。整个兽面遍饰鳞形纹、三角纹、回形纹和麻点纹等。背面有两竖长方形鋬。这种铺首尺寸较大,兽面威严,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应是楚王墓室门上的装饰。可能是饕餮铺首。

生活时尚
古人所处的时代,对我们谓之“古”,所以他们的生活用品,对我们是老古董。其实对他们却是生活时尚。


楚王的冥宫以其复杂的形制和精准的设计而冠盖其他诸侯国。这里每一处精心的布置与安排,都让我们清晰地感触到当时王宫生活欢腾的脉搏。紧邻主墓室的厕间和浴室透着讲究与先进。各种洗浴用具展现了楚王与佳丽们欢快而复杂的沐浴场景。捣药杵臼与浴具同出,提醒我们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保健药浴。戴有嵌贝项圈的猎豹少了平日的凶猛,多了几分温顺,飒爽英姿的楚国王侯们就是在它的协助下,策马飞箭,射杀猎物的。楚王那豪华嵌贝腰带的金带扣,迸射着浓郁的北方草原特色,它们可是西汉诸侯王们的最爱!那些由昂贵的和田美玉制成的装饰品,精美绝伦,楚王和后妃们佩戴上它们一定会成为时尚潮流的引导者。相信即使在帝都长安,这些瑰丽的饰物也一定会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吧。
银鉴
西元前2世纪 ,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银鉴腹下部刻有阴文篆书“宦眷尚浴银沐鉴容二石一斗五升重一钧十八斤十两第一御”,铭文记录了银鉴的具体用途、重量及容量,表明其是楚王及内眷沐浴用器。《说文》释曰:“鉴,大盆也。”用于盛水,在铜镜未出现之前,古人常用鉴盛水映照容貌。此外,鉴还可以用来盛冰,以贮存食物。《庄子·则阳》记载:“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由此可知,先秦时期,鉴就曾是沐浴用器。灵公沐浴的铜鉴可容纳三人同浴,体量应当非常巨大。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件银鉴的体量似不能容人进去沐浴,应是用来盛沐浴用水的。

“鉴”的原意是镜子,古人用这种浅槽装水,可作为镜用,后来也将这种器皿称为“鉴”。往往用于沐浴,底部常刻有容量。


铜扁壶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铜扁壶与银盆、银鋗、铜鉴等沐浴用器同出,当属沐浴器具,是沐浴时用来舀水或往身上浇水用的。扁壶始现于春秋时期,为汉代较为常见的器物,质地有漆木器,也有铜器。铜扁壶有蒜头形的,也有圆直口带盖的,还有带提梁的。有学者认为扁壶在中原地区的出现可能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传播有密切关系。这件铜扁壶造型独特,与常见扁壶区别较大,很可能是楚国工匠吸收草原游牧文化因素设计制作的。这种扁壶也是楚国王室用器中比较有特色的器物。
搓石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搓石是西汉时期普遍使用的沐浴用具,多为圆形和长条棒形。质地粗糙,重量很轻,适于沐浴时搓去身体污垢。
金带扣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了2条形式相同金扣腰带,腰带重叠放置,通长97、宽6厘米,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中间由用丝带编缀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做成的花饰。两副带扣厚度和重量不同,但尺寸和纹饰基本相同。展出的这副黄金带扣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扣舌组成。其中一块带板背侧錾刻“一斤一两十八朱”,另一块侧面錾刻“一斤一两十四朱”。带板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体为猛兽咬斗场面。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带扣是目前所见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扣,带扣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带扣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汉楚王的墓葬中金器较少,一方面是由于玉是主要的厚葬礼器,另一方面金器常被盗墓贼所看好。为掩饰其盗墓恶行,金器常被倒卖者熔成金条,当作一般仅有经济价值的金属买卖。
石豹镇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汉代流行在室内铺席子,镇用于压席子四角。制作镇的材料有玉、石、铜、铁、琥珀等,有的镇体上还错金银。造型有人物、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在未经盗扰的汉墓中,压席的镇为四枚,多排列成方形。汉代流行以豹、虎等凶猛的动物为形象的席镇,有辟恶避邪的用意。

按照古代礼法,君王铺五席;诸侯三席;大夫、士大夫两席。两席中,上层叫筵,下层为席。所以古语云“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来形容有聚有散。
比如说前述的跽坐俑,其实也是席上的坐姿。而后来在唐佛像中看到的“盘腿坐”叫做“跽居”是唐以及南北朝时期较流行的1种坐法。而像现在同学在教师里上课,坐在椅子上,双腿自然下垂,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坐姿。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胡文化传入产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胡人的椅子很像是现代的折叠马扎儿,中原人加以改造,安上了2个扶手,就成了交椅。在《水浒传》中常提到什么“宋江哥哥坐第一把交椅”指的就是中原人的马扎儿改装版。也就是从此,席子从文化上讲,今时不同往日了。作为学生,再不能敬称老师为“西席”了(师者坐席,位西面东)。

玉熊镇
西元前2世纪,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玉熊镇为青玉质,采用圆雕和局部线雕相结合的手法,线条圆润洗炼,将熊刻划得生动传神。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之句,王逸注:“以白玉镇坐席也。”玉镇用于镇坐席,多以动物为模仿对象。徐州出土的玉镇都为楚王御用,形体硕大,气势不凡。玉熊脖颈上戴有项圈,表明熊在当时可能是楚国王室驯养的宠物。

玉龙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此玉龙造型为单体龙,身体腾卷呈“S”形,又叫“S形龙”,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刻划得淋漓尽致。这种形制的“S”形玉龙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玉龙的形象逐渐脱离战国玉龙的多曲折造型,采用镂雕、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凹弧面多视点”技法,使玉龙在平面中显现出较强的立体感。西汉早期的玉龙着力于龙的力量、气势的表现,与西汉中期以后突出表现龙的温顺、静谧的艺术风格迥异。该玉龙眼角处有一穿孔,说明它是佩戴用玉。

中国古玉常不是纯色,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史前普通石头与玉石没有严格的界限,玉石的涵盖范围比现在更广,一些有漂亮花纹的石头也被人珍藏、雕琢。二是透亮的玉石长期埋藏于地下,地下有色金属等物质扩散入玉体,使玉面失去光泽,内部出现后成的纹路,这又叫为“沁”,取“沁入”之意。比如说红山文化的玉鸽,遍体红色,就是严重沁入的结果。
有的器物经过了较长时间却还晶莹,也有2个主要原因。一是“传世”玉,所谓传世就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没入过土的。所以时期越早,越难见传世玉。其实,即使是传世的玉件也很难经久保持剔透,表面常有“(皮子)包浆”,就是一层薄的有色物质,所以不得不提第二个原因。像借助人的湿气可以保存珍珠光泽一样,人的佩戴可使沁外吐。就像化学平衡的进行,玉外金属离子浓度相对小,平衡向外吐移动,离子输出成为主要趋势。
此玉龙暗色的部分是重沁色。

龙凤纹玉璜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该玉璜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璜中最精美的一件,玉质为新疆和田白玉。璜体两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蟠绕之龙。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两个兽面,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构图奇妙,工艺精湛。(不知诸君是否能数清这些龙凤,不过我的建议数眼睛。)

玉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西周时期成为高级贵族复杂的组玉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唐代丰满美人杨玉环(杨贵妃)由于体态臃肿,每每登台访阁,木质楼梯都会发出很大的声响。为掩盖这一“不雅”之声,她便将一组玉饰挂在身侧。就这样1步三摇,玉珰声响,仪态万千。多数玉璜两端有2个系穿用的孔,玉璜在组玉佩中多是水平佩戴,拱部朝下。春秋以后,多数玉璜在璜体中部拱顶处只钻1个孔,佩戴时璜拱部朝上,与早期正好相反。

玉佩
西元前2世纪,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

该玉佩用透闪石制成,由于受沁呈鸡骨白,上有黄白色包浆。玉佩正面透雕蟠绕三螭,左上部螭首张口瞠目伸出体外。玉佩上部正中雕一双面螭首,螭口即为佩挂时穿系之孔。背面亦雕有蟠绕虬曲的两螭,整体造型生动,刻镂精细。重仅18克。

和田、岫玉、独玉和绿松石同被成为中国4大名玉。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出土大量玉器,尽为岫玉透闪石类等。


王国沧桑
楚元王刘交倍受汉文帝尊崇,拥有生子封爵可以与皇子相同的殊荣。当时的楚国辖有管辖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西汉早期楚王陵墓规模宏大、随葬的堆积如山的铜钱、象征现实军队的兵马俑、成捆的兵器和甲胄,以及众多反映王国官职的印章和封泥等等,时刻都在向后世的人们昭示着楚王国兵强马壮、国库殷实的状况。吴楚“七国之乱”后,随着汉景帝与汉武帝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政策的施行,楚国封域只剩下彭城及其周围的小片地区。楚王已不得参与政事,成为只享有衣食租税的富有阶层。晚期的楚王陵墓规模骤减,象征王国军队的兵马俑消失,随葬品也失去了昔日的奢华和瑰丽,楚王国的辉煌岁月随着时光的飞逝成为尘封的历史。
“飞骑”陶俑
西元前2世纪,1984年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
大汉楚王陵

这件“飞骑”陶俑因马下腹部刻划有“飞骑”而得名。“飞骑”表明楚国骑兵的剽悍与快速,与史书记载“楚兵剽轻,难于争锋”相吻合。
彩绘执兵陶俑(4件)
西元前2世纪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执兵俑151件,其中戴帽执兵俑104件,戴冠执兵俑47件,均为双手执兵陶俑。执兵陶俑的面部细眉长目,留有各种式样的八字胡须,神态各异。穿二重右衽曲裾深衣,胸前配长剑或环手刀。双手所执兵器为木质长戟,仅剩朽痕。这些彩绘执兵俑形式各异的眉、须,五颜六色的服饰,各不相同的剑鞘纹饰和玉具剑,纹样丰富的箭箙,不同的组带、绶带系结形式等等都超过以往已发现的帛画、壁画、木俑和服饰等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汉代早期的服饰资料。陶俑的服饰、形制的不同表明其身份亦有差异。部分陶俑所佩绶带下端均有半通印,印文多为郎中,少数为中郎。“郎中”,亦即廊中,指宫廷之廊,战国即有,秦设郎中令,“掌宫廷掖门户”[www.61k.com]。中郎的地位较郎中稍高,郎中既可以是武职,亦可以由文士充任。未佩郎中印的彩绘俑大概是没有官职的一般执戟卫士。这批彩绘执兵陶俑都应是楚王的宿卫侍从。唯一一组出土却没有褪色的彩陶俑。
玉戈
西元前2世纪,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大汉楚王陵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阑侧三穿,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螭虎,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而戈内两面纹样不同。戈内一面浅浮雕猛虎,另一面则浅浮雕朱雀纹饰。戈是1种攻击性兵器,一般都以铜、铁等金属材料铸成。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但器形和装饰都较为简单。汉代,玉戈罕见。这件玉戈的刃部未见使用痕迹,当属于玉礼兵器,可能是楚王专门用作祭祀或出行的仪仗用品。
体验新版博客
本文标题:楚王陵-楚王陵游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617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