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苏辙-苏辙

发布时间:2018-03-03 所属栏目:六国论 苏辙

一 : 苏辙

苏辙(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苏辙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苏辙代表作品:
《孟德传》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其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之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翻译】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不能实现。宋仁宗嘉佑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休掉妻子,把他的儿子也给了人,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多次遇到猛兽,也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
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筠州州宅双莲》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盖红房共一池,一双游女巧追随。
镜中比并新妆后,风际携扶欲舞时。
露蕊暗开香自倍,霜蓬渐老折犹疑。
殷勤画手传真态,道院生绡数幅垂。

《东西京二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其古诗全文如下:
亲祀甘泉岁一终,属车徐动不惊风。
宓妃何预词臣事,指点讥诃豹尾中。
犀著金盘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唐相二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王灭后少英雄,犹自澄思却月中。
已得惠妃欢喜见,方头笑杀曲江公。
朝中寂寂少名卿,晚岁雄猜气益横。
心怕无须少年士,可怜未识玉奴兄。

《次远韵》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其古诗全文如下:
万里谪南荒,三子従一幼。谬追春秋余,赖尔牛马走。
忧病多所忘,问学非复旧。借书里诸生,疑事谁当叩。
吾儿虽懒教,擢颖既冠后。求友卷中人,玩心竹间岫。
时令检遗阙,相对忘昏昼。兄来试讴吟,句法渐翘秀。
暂时鸿雁飞,迭发埙篪奏。更念宛丘子,颀然何时觏。

文言文《齐州泺源石桥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翻译】
泺水,发源于齐州(济南)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入护城河,河水浅得提衣就能渡过。城的西门,跨河建了一座桥。从京城过往海上的人,都取道这座桥。每一年只要连下几天的大雨,南山下来的雨水暴涨,汇集到城下,桥不能抵挡暴雨的冲击,就坏了。熙宁六年(1073年),七个月没下雨,第二年夏天到六月才下雨,过量的大雨连下几天,桥被完全冲坏了。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官建议说:“年年桥都被洪水冲毁,建议造一座石桥,来缓解桥毁后重复造桥的劳役之苦。距齐州城的东面十五里的地方,有一座废弃不用的河堤,那里废弃的石铁可以取来造桥。”府官采纳了他的建议,把(建石桥的计划)报告了转运使,得到(官府)二十七万两银子,作为用工和伙食的费用。到山上去采石,到府库拿来建材和工具,让军队出工出力。从九月至十一月桥就建成了,百姓还不知道(此事)。(这座桥)有三个桥墩两扇门,安稳得像座小山,洪水分道而泄,不再造成危害。
在这座桥还没有建成时,太守李肃之每天都到城墙上,视察工程的好坏和劳动量的轻重,并且鼓励施工人。历城知县施辩准备并供给各种施工材料,兵马都监张用晦实际监督管理具体的事务。桥的南面五里处,有一条大沟,与四条小河相连,(原来是)用以减少洪水的冲力,废弃很久没有治理了,(这次)疏通被堵塞的河道,填筑河堤让它完整无缺口。桥的西面二十步远有一条沟,一个裴姓居民用石头堵住它,并且在上面建了房子,洪水不能够流泄,桥因此受到冲毁的危害,就让他拆除房屋,要求复原像最早那样。又过了一年,洪水再次来了,桥没再受到损害。
从事苏辙说:建桥这种事虽小,但从前郡县行事的方法,是把好处与百姓分享,劳役的费用按数量分派给百姓,这种法令宽大,所以它容易成事;现在的法令严格要求要体恤百姓,(这样的话)一切事务和费用全仰仗官府,官府不能把所有事务办好,如果郡县想有所作为,要成事比从前更难。如果不是太守李肃之富于治政经验和两位官员(施君和张君)有办事能力,这座桥或许建不成。建桥这种事虽小,但建好它比从前更费心更难几倍,不能不把它写下来。因此就写了这篇记。

文言文《东轩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翻译】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余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沽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去就已经筋疲力尽,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这样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自从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至于孔子周行列国(www.61k.com)游说,最高的官职是做了鲁司寇,最低的时候还做过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他都能做好。他所做的都是达者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平常学者能够办到的。
我已经被贬谪在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候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现在是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所作。

二 : 苏辙在化州

陈红胜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谪驻化州,留下足迹。《化州县志》记载:化州有古建“苏泽堂”,位于州署西侧,一座三间,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堂壁有“苏泽堂”额,楹联“棋对斗天藏老叟,珠垂甘露忆坡公”,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胡宝贤撰。堂前有老橘树一棵,相传为仙人罗辨所种,为化州橘红的原始种树,按楹联“忆坡公”(苏东坡)有误。旧州志载:“苏辙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苏泽堂为纪念苏辙而建。此堂久圯。

据笔者考究,苏泽堂原是一座三间平房书斋,为苏辙谪居化州之所,后毁坏。清乾隆年间,州人为纪念苏辙,便在旧居地重建苏泽堂。至于“忆坡公”三字,疑为“忆苏公”。苏辙这样的大文人,为什么会从中州来到位于粤西南的化州呢?苏辙,字子由,四川眉山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卒年74岁。19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先后授商州军事推官、河南推官。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时,他力陈不可。哲宗时,召苏辙为右司谏,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年(1094)苏辙因上疏谏事,得罪朝廷,落职汝州知事,累谪化州别驾,雷州安置。何谓“别驾”、“安置”?别驾,乃汉制官名,是州刺史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别驾。宋代改佐史为通判,职守相同,与知州共理政事。故别驾即通判。安置,是一种处罚的手段。宋时官员被贬谪处罚,最轻者称送某州居住,稍重者称安置,更重者称编管。苏辙被谪罚情况,可想而知。宋徽宗当皇帝后,苏辙受召,离开他生活了五年的南方,北归中州后筑室于许都,号颖滨遗老。他在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其父洵,兄轼,号称“三苏”,旧时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苏辙任化州别驾,但留居时间不长。在任期间,他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知州推粮,所以又称“推粮官”。笔者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了一篇短文,题为《颗橘石粮——苏辙谪居化州的逸事》,多家报刊登载,并收入本人散文集《秋思》一书。该文写的是:州地有个枯瘦老头,其妻子患喘咳症,于是老头到州署苏辙住舍前摘了一颗治咳圣药橘红果,被衙役发现,拉到知州处,要罚老人一石粮(相当于现在100市斤粮食)。老百姓连自家吃的都没有,哪有粮食交官府?这件事被苏辙知道了,他便利用“颗橘石粮”这个幌子,让老百姓去山中采摘野生橘柚来抵官府粮税,一颗橘柚抵一石税粮。老百姓皆大欢喜,知州有口难言。苏辙到郊野考察,叫老百姓除种粮食外还在荒野种植橘红树。苏辙不仅关注民生还将中原的文化,风土人情带进化州。他与州地文人学士一起吟诗作对,抒怀抨时。他的住所,即后来的“苏泽堂”,成了当时州署的“文化中心”。在任化州别驾、雷州安置期间,苏辙写了一些诗文,都是述怀之作。譬如《东楼》诗云:“明从海上涌金盆,直入东楼照病身。久已无心问南北,时能闭目待仪麟。飓风不作三农喜,舶客初来百物新。归去有时无定在,漫随俚俗共欣欣。”

清道光六年(1826),化州知守赵荣(四川宜宾人)对纪念苏辙的苏泽堂及橘红树很感兴趣,写了《苏泽堂橘红八咏》,其中《护橘》一首云:“闻说风雨暴欲狂,竹藩篱落早提防。怜君却为书臣籍,可接髯苏一瓣香。”赵知守借咏橘,主张对像苏辙这样有才华敢于直言的文官应加以爱护。

三 : 苏辙名言名句

  1、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3、不为易勇,不为崄怯。

  4、涅于浑浊而不缁。

  5、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6、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7、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9、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10、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1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12、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13、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14、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15、贵而犯法,义不得宥;过而知改,恩不废叙。

  16、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17、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18、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19、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20、示之以形,禁之以势,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无所得。

  21、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22、以烦手烹鱼,则鱼必溃;使学者制锦,则锦必伤。

  23、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24、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25、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26、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27、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28、非举无以知其贤,非试无以效其实。

四 : 苏辙名言名句

1、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3、不为易勇,不为崄怯。

4、涅于浑浊而不缁。

5、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6、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7、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

8、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9、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

10、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11、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

12、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13、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14、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15、贵而犯法,义不得宥;过而知改,恩不废叙。

16、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17、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

18、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19、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20、示之以形,禁之以势,使之望而不敢犯,犯而无所得。

21、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22、以烦手烹鱼,则鱼必溃;使学者制锦,则锦必伤。

23、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冷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24、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25、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26、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

27、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智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28、非举无以知其贤,非试无以效其实。

本文标题:苏辙-苏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41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