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难忘的-难忘的法卡山

发布时间:2018-01-18 所属栏目:难忘的爱

一 : 难忘的法卡山

——纪念法卡山战斗胜利32周年今年5月5日是法卡山战斗胜利32周年纪念日,尽管硝烟已经远去,中越两国又握手言和,人们对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包括收复法卡山、老山等战斗已渐渐淡忘,可作为当年的参战老兵,作为法卡山战斗的见证者和保卫者,我却是终生难忘这场举世瞩目的战斗,更是难忘这座用烈士鲜血染红的英雄山,今天就以“难忘法卡山”为题追忆法卡山战斗和法卡山的一些往事,也作为对法卡山战斗的纪念吧! 异常激烈的战斗  首先,还是简单回忆法卡山战斗的概况。法卡山位于中国广西凭祥市夏石乡板旺村,海拔511.3米,由法卡山、叫卡、浦六德等3个高地组成,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法卡山、叫卡山、浦六德三个高地相连,形成天然屏障。是中越边境骑线点上的制高点,只要控制了它,就能与周边的高地遥相呼应,控制对方境内数十平方公里的地区,是中越边界军事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战术要点。  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后的1980年1月,越军占领我法卡山,并在法卡山顶我方境内修筑工事、观察哨,埋设雷障,利用有利地形经常向我国境内开枪开炮.并派遣特工人员渗透、袭扰和破环我国边境前沿哨所阵地,甚至袭击我边民。截至1981年4月止,越南军警、特工对我国边境各种挑衅活动39起,发射枪弹2300余发,枪杀我国边民,破坏民房,我国边民因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流离失所。  面对越军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我广西边防部队决定发起收复法卡山的战斗,以保障边境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战是广西边防部队继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  法卡山收复战自1981年5月5日凌晨六时打响至6月31日,历时共57天。这是一场拔据点、守要点、阻击反扑、炮战及反特工袭扰等五种形式的综合性战斗。为配合收复法卡山的战斗,战前将驻扎在广西宁明县的广西军区边防三师九团、师直、边防7团、师炮团、广西边防独立师炮团、3团、驻贵县(今贵港市)的41军123师师直、123师367团、368团、369团(欠2营、3营9连)、炮团,55军163师495团,广州军区炮25团,隐蔽调防至法卡山周围。宁明、凭祥组织的34个担架运输连(民兵),同时还将131师598团调入参与对法卡山的作战行动。主攻法卡山以及其后的防守任务主要由对当地地形、敌情较为熟悉的广西军区边防3师9团、7团肩负,其余参战部队给予配合。其中,边防3师9团2营肩负最核心的主攻任务,在这场战斗中,越军先后投入步兵一个团零两个营,炮兵六个营零三个连,337师坦克营,198特工团一、二营,工兵514旅两个营。各种口径火炮百余门。越军用坦克,火箭炮,160迫击炮等各种火炮,向我法卡山地区倾泻了两万多发炮弹。整个法卡山阵地被翻起了几尺深的松土,随便抓一把泥土就有几块弹片。越军还采取强攻,偷袭等手段,以一个连,一个营直到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先后几十次向我军进行反扑。特别是5月10日,5月16日,5月19日,6月7日,越军对我进行了规模强大的反扑。我参战的步兵和炮兵部队密切配合,拼死守住了阵地。在57天的战斗中,共打死越军705名,打伤513名,摧毁各种火炮135门,击伤坦克二辆,摧毁汽车14台,缴获各种步兵武器弹药和其它作战物资一批。我边防部队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 英雄辈出的地方  在收复法卡山的战斗中,由于敌人先后发动了从连到团规模的几次反扑,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担任主攻的我师九团二营官兵发扬我军敢打硬仗和“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精神,与越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牢牢守住了法卡山,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至于这次战斗涌现多少英雄,我没有作过详细的统计,我只想重提几个我熟悉的英雄与大家分享。5月5日,收复法卡山战斗一开始,担任主攻的二营四连在连长罗国宙的带领下一马当先,对法卡山上的越军阵地发起冲击。2班副班长李怀琼负责开辟通路,冲在最前面,第一个拉响爆破筒,和全班一起仅用九分钟就扫除了三米宽,一百米长的雷障,为部队打开了通路。并第一个冲上法卡山山顶,占领了3号阵地,战后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战斗英雄”。李怀琼与我相识是1982年在桂林陆军学院政治队,我们同时进政治队学习,看到这位战斗英雄,我敬慕几分,有一次在公共澡堂洗澡,我看到他浑身都是伤疤,我就问他:怎么身上都是伤疤?他答道:这都是让越南鬼子的枪炮给打的,也算是留下疤痕作个纪念吧!正是有许许多多象李怀琼那样的英雄冲锋陷阵,才使四连仅用不到两个小时就攻克了法卡山3、4、5号阵地。当天我军共击毙越军26名,击伤43名。 失去法卡山后的越军不甘心其失败,不断向法卡山及周围阵地进行了报复性炮击,分别于5月10日、5月16日、5月19日、6月7日先后进行从连到团规模的四次反扑。特别是5月16日越军发动了团规模的进攻反扑,九团二营五连、六连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伤亡也比较惨重,阵地一度失守,但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特别是五连长丘谭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指挥战斗。然而这位默默无闻的战斗英雄英雄战后却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直到我在网上看到“激战5.16”的战斗文章才真正了解他,因此我也重新转载了这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无名英雄。  还有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战斗英雄梁天惠,他是九团六连原连长,在5月16日打退越军发动团规模进攻的战斗中,他表现特别突出。当时,战斗异常激烈、伤亡特别惨重,五连处于十分危急关头,四、五号阵地相续失守,他主动请战,肩负起指挥五连、六连的重任,指挥五连、六连的剩余人员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牢牢守住法卡山主阵地,战后,他成为“战斗英雄”,并成为法卡山守备营第一任营长,后来还当了某军分区司令员。  在这场战斗中,还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集体,如“法卡山英雄营”——九团二营、“孤胆英雄”袁焕高等,更值得我们怀念是有154名烈士在这场战斗中光荣献身,长眠在祖国的南疆。可以说法卡山是烈士们和英雄们用鲜血染红的英雄山,1984年春节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九团二营(法卡山英雄营)检阅部队时,欣然为法卡山题词“法卡山英雄山”。 军营人才的摇篮  法卡山收复战结束不久,我边防七团组建法卡山守备营,由一连肩负起守卫法卡山的光荣使命,当时的一连共有13个驻兵点、5个食堂、有近180人,其编制在我军也是罕见的,在长期的守边御敌中,我守备连官兵发扬“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做到保卫法卡不怕流血牺牲,建设法卡不怕艰难困苦,把法卡山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钢铁长城,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仅1981年至1991年10间涌现的模范人物就有10多人,比较有影响的有全军“模范指导员”冯炳浩、“模范军医”王彦才、“阵地模范排长”曾生等,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中校、上校、大校军官,据我所知,有两位还当上正师级干部,一位是“战斗英雄”梁天惠,一位是法卡山守备连原连长李土湘,他是我同年入伍的湘籍战友,我们曾一起守卫过法卡山,还有冯炳浩、曾生、唐石山等10多团级干部,由于我1993年就转业回地方,1993年后提拔重用了多少人我就不太清楚。总之,法卡山是人才的摇篮。  法卡山还是无数军旅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我记得“我爱法卡山”一歌是我团宣传股原干事李社金创作的一首军营歌曲,当时在法卡山部队广泛传唱,一度成为法卡山战士守边御敌的精神动力,去年我重上法卡山时,这首歌仍放在法卡山荣誉室并成为《法卡山守备连连歌》。我自己在守卫法卡山中,也发表了处女作《法卡山战士的心愿》及《致法卡山的界碑》、《啊,美人蕉》等诗歌。更有许许多多的军旅作品在这里产生,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人们向往的圣地  战后的法卡山倍受各级领导、全国人民和老兵的关注,成为国人向往的圣地,原中央领导胡耀邦、赵紫阳、李鹏、胡启立等先后视察法卡山,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区都先后组团慰问法卡山战士,不少大中专院校组织师生到法卡山参观、学习、慰问,还有不少热心人士到法卡山种植果树、寄慰问品、慰问信,可以说,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是边防战士守边御敌的力量源泉。  现在,虽然硝烟早已远去,边疆也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许许多多老兵,特别是参战老兵在故地重游时都想到法卡山看一看,现在许多爱心人士也还关注着这座英雄山,向往着这座英雄山。愿法卡山永远是一座英雄山,永远是祖国南疆的一道钢铁屏障!法卡山精神永存!在此,也向守卫在这英雄山的边防官兵致以崇高的敬礼!难忘的法卡山
难忘的法卡山
难忘的法卡山
这是1984年春节前夕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法卡山的留影
难忘的法卡山

这是胡耀邦总书记检阅法卡山英雄部队的题词“法卡山英雄山”-本文出自军魂网,

二 : 难忘的“8.15”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战胜利7O周年有感

伟大的中华民族,

英雄的华夏儿女,

历经不懈的浴血奋战,

赢得八年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是四万万同胞难忘的一天——

神州大地到处都是——

锣鼓喧天,

载歌载舞,

万众欢欣,

热泪满面,

终于迎来了八年抗战胜利的一天,

驱逐鞑虏,

打败列强,

神州大地得解放——

1945年8月15日

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就像一座丰碑,

矗立在神州大地上,

看着它……

华夏儿女感慨万千,

血与火的洗礼,

千千万万同胞为了中华民族——

抛头颅洒热血,

捐躯抗战的事业,

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9.18东北的沦陷,

多少华夏儿女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

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

7.7卢沟桥事变,

蓄谋已久的强盗,

举起带血的屠刀指向亿万中华同胞,

一幕幕血腥的杀戮,

一桩桩惨不忍睹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

三十万同胞惨死在强盗手中,

……

山河破碎,

江河呜吟

神州大地处于血雨腥风中,

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

整个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中,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举起抗日的大旗,

开创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美梦,

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

抗日的怒火熊熊燃烧,

激励着四万万个热血同胞,

前仆后继,

顽强拼搏,

万众一心,

谱写出一曲曲抗战的壮歌,

“百团大战”全民皆兵,

凝聚成血肉“长城”,

“台儿庄之战”,

“飞虎队”的参战,

……

世界反法西斯友人组成联盟,

共同反击反人类的法西斯战争,

……

中国人民历经沧桑,

饱受煎熬,

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强大打击下,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赢得八年抗战的胜利,

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沉重的历史教训,

火与血的洗礼 

爱好和平的人怎能忘记。

虽然战火硝烟已过去70年 ,

历史的伤痛依然存在,

我们绝对不能忘却历史教训,

牢记历史,

警钟长鸣,

珍爱和平,

反对战争,

把反人类的疯狂行径——罪恶的战争,

消灭在萌芽中!

所有爱好和平的人,

手挽手,心连心,

凝聚成钢铁的“长城”,

共同打击邪恶势力,

维护世界和平,

让美丽的和平鸽翱翔长空,

就像“奥林匹克”精神,

五环旗高高挂起,

和谐相处的旋律,

在这个世界上空回荡。

1945年8月15日,

一个永远令人难忘的日子,

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不会忘记,

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不会忘记,

因为胜利成果来之不易,

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遗志,

凝聚着生者的寄希。

中华儿女热爱和平,

世界人民热爱和平,

牢记历史,

反对邪恶战争,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警惕别有用心的“野心家”,

挑起邪恶的战争,

世界人民不答应!

深受其害的中国人民不答应!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

向所有爱好和平的人呼吁——

牢记历史教训,

珍惜胜利成果,

共同构建世界和平,

放飞和平鸽,

共享和谐发展环境,

让人类社会充满活力,

充满友爱的阳光。

三 : 难忘的罗锅桥

久违的罗锅桥,今天我又一次地看到了你,抚摸着你那铁骨铮铮的躯体,我思绪万千,感慨地风铃在一次地摇醒了我童年的梦,更摇响了我童年的歌,我童年地歌声都留在了罗锅桥上,那歌声,像是一缕缕清香在桥的四周蔓延着.....稚嫩的歌声和桥下的小溪融为一体,那哗拉拉的流水声,像是一位鼓乐手,不厌其烦地敲打着同一个不变的鼓点,让我亲亲切切,永留心底,罗锅桥是唯一能让我寻找到快乐的地方。

多少年过去了,你依然弓起你那残缺不全的躯体,为人们搭建起了,爱的桥梁,更无怨无悔地,让人们从你的脊背上踏过,默默地奉献着,和忍受着夏日的酷暑,和冬日的严寒,一天天,一年年,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你的支撑和奉献之下,越过了河的彼岸,去实现了理想和愿望,回头望一望,你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让人心疼和挂牵。

罗锅桥我童年时的桥,你是我童年的伙伴,桥上成留下了我,儿时太多的足迹,还有笑声,也有水泪, 我没有太多的伙伴,有话我只想对你说,因为我对你说的话,你不会对任何人讲的,你有宽阔的胸怀。和宰相的肚子,我把你视为我最好的知己,当我有委屈的时候,我就来到桥上站一站,让滴滴的泪水滴入河里,流向远方。

蒙蒙的细雨轻揉地散在了我的脸上,也淋湿了我的衣裳,可我却找不到烘干处,任凭雨水将我淋的越来越湿,一颗潮湿的心也无处安放,太头看去,那灰暗的天,那里会有晴朗的一角。我寻找着,企盼着。。

而今我已长大了,为了生活我飘离了家乡,但家乡的罗锅桥,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脑海,罗锅桥它不仅是通向对岸的唯一,它也是清晨的早市,每天早上桥上就涌来了很多,卖各种东西的商贩们,那阵阵的叫卖声,和吆喝声,给沉睡的清晨,奏响了一曲新生活的篇章。我走过看过了,多少大桥和小桥,但在我心中最爱的依然是你,家乡的罗锅桥!!

四 : 难忘的1984

“小平您好”,似乎是1984年最难忘的记忆。那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中,当游行队伍中“小平您好”的横幅出现时,用现今的思维看,我以为是当时大多数人们的心声。那是毛泽东时代的光辉与改革开放时代美妙交汇时人们情感的自然而然的流露······

后来······

鄙人公元1962年生,孩童时代是“回回上街——诸事不问”,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概是不知道的。后来,每每看到父母发工资,除了人民币外,还有一叠花花绿绿的票据:粮票、肉票、布票、煤球票、油票、豆制品票等等。我是长子,所以从1970年以后难免就有一些记忆了。

那时米面都是按人头定量供应的,大概是每人28斤吧。听说出大力的工种,定量要多一些。菜籽油每人每月半斤,煤球每人每月50斤,至于豆制品票、布票等每人每月是多少,实在记不得了。

父母1960年大学、大专毕业,教师职业,每月工资合计91.5元,二十多年一直这个价。一家五口。我是弟兄的老大,要做家务的,所以大概记得1975年到1979年间的米、油、肉,煤球的价格。那时,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稳定的,稍微涨一点,哪怕是五分钱,就可能人心慌慌。现记录如下。

米价:上熟米,每斤0.166元;中熟米,每斤0.144元,合肥叫小米的,每斤0.142元。此小米也是米,非北方的小黄米。(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菜籽油,每斤0.79元。

蜂窝煤,每100斤1.6元。

五花肉,每斤0.75元。当然,肉也分类,具体的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0.75元的肉价是一定没错的,我亲历过的事。那时人们买肉不像现在要瘦的,越肥越好。为啥?炼油呀。

所有的商品除了要钱外,还要票。钞票加相应商品的票,两票合一才能购买。没有钱当然不行,没有票,则八仙过海了,有“黑市”买卖,记得邻家粮票不够,每月只能花高价买米了。

文革时,所谓的粮食定量供应也不完全是米面,要搭配一定量的大麦面、山芋干、高粱米等粗粮。现在人可能会说那好呀,粗粮有利于健康呀。但我们那会儿,见到这些粮食可是头痛的——不好吃呀。肚里没油水,再天天吃这些,实在不是幸福的事。如若不信,你天天不见油荤再吃这些粗粮试试看。别说吃一年,就是连吃三个月,见到大米白面你若眼睛不放绿光我算你有种!

1975年到1979年,我记得家里还是每个星期吃一次肉的。当然是芹菜炒肉丝或豆腐干炒肉丝之类的,所谓红烧肉等“大肉”那是一定要等到过年才能吃到的。那时吃菜倒是简单,没有现今菜这么多以致你反而不知如何选择。反正没有反季节菜,最常见的就是青菜和咸菜两样。青菜炒好后放点猪油再加点味精,弟弟常说的一句话至今犹在耳边:“好吃,有肉味”!

我家五口人。每月米油煤开支大约为:(5人*28斤米*0.144元)+(5人*0.5斤油*0.79元)+(5人*50斤煤*0.016元)=26.135元。还剩65.365元。每月寄给老家爷爷奶奶10元,还有55.365元。这样平均每天的生活费是:1.8455元。至于水电费、每天的菜金等费用,实在我是不知道的了。只记得那几年每月月底要借钱,否则日子难以为继。

无论如何,早上尴尬的一件事是倒痰盂,因为家里不像现在有卫生间的,只有学校操场一角的公共厕所。当然,是旱厕,夏天苍蝇蛆虫满目。久入浊气不闻其臭,鼻子倒是坚强了······

那时,家里有一台找人组装的只能收两个电台的收音机,宝贝似的。没有电风扇。夏天热,晚上在学校操场上架个凉床睡觉。数着天上的星星,吹吹牛皮,看看流星,倒也平和。床边要放个脸盆,那是西瓜子吐出后收集起来盛放的地方。西瓜子收集多了,炒炒,好吃的······

香蕉味冰棒,3分钱一只;豆沙的,4分钱一只;奶油味的冰棒,5分钱一只——冰棒中的奢侈品。

1977年恢复高考,我1979年上的大学,每月18元助学金,不要学费等杂费,一年只要交10元的书本费。于是家里渐渐的宽裕了,就在这前后时间吧,买了电风扇,17吋黑白电视机,第一只手表······

学校的老校长,当年一天和鬼子拼过八次刺刀的抗日老兵,无意中说出家里有数百元的存款,引得大家非常羡慕······

饿过的人每到饭时,情不自禁地就有饿虎扑食的欲念。以致每每看到女儿数着米饭一粒一粒的吃饭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

再后来,物质进一步丰富了,空调也普及了,以前象征身份、象征尊贵的轿车也是寻常之物了,于是人们渐渐地忘了饿着肚皮的滋味了。一边享受着物质的快感,一边愤恨着当今的腐败,又怀念起过去蓝天碧水的好时光了······

无论如何,我活在当下,喜欢当下。

若按那时的标准,现今喜欢玩文字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要进监狱,至少其中10%的人要见阎王了。莫言?大流氓!黄色下流的东西!······

五 : 难忘的钟声

每当我回到故乡,我都抽出一点时间到我的启蒙小学--胜利小学去走一走看一看。我走在小时候上学的路上,那悠长的上课钟声好象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悦耳,又是那样的亲切......

我的六年小学生活,是在朱河镇的胜利小学度过的。我的家离胜利小学不远,大约一里来路,如果走简家湾的小路去上学,大约四五分钟就走到了学校的后门,加之那时候的小路两边没有多少房屋,周围比较空旷,所以上课的钟声传得很远,有时候走出家门就能听到。每当听到上课的钟声响起,我都拿着书包,飞以似的沿着小路跑进学校,当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教室坐好以后,上课的钟声正好停止,这时候总是庆幸自己没有迟到罚站。

记得读小学时,学校对迟到旷课抓得是很严的。迟到的要站到教室后面墙边罚站,而且还要进行处罚,教室的清洁卫生,一个星期由你打扫。对于旷课的那就管得更严,不但要批评处罚,还要把家长请到学校,当面勾通情况,共同进行管理教育。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害怕老师把家长请到学校。在我的映像中,我迟到罚站过一次,而且还是和上课钟声紧紧相连的。记得那还是读小学四年级,春暖花开的五月份,池塘里有小蝌蚪的时候。中午吃完饭,我和两个男同学一起去上学,有一个同学说,这时候上学还早,我带你们到新河边的池塘里抓蝌蚪玩,大家一听,当然高兴,于是就随他一起去河边池塘里抓蝌蚪。那时池塘里的蝌蚪真多,池边水草里黑压压的一片,我们赶紧拿出墨水瓶,把没用完的墨水倒掉,把瓶子洗干净后,把抓到的蝌蚪装进瓶子里,一会儿瓶子就装不下了。正在这时,上课的钟声响了,我们来不及洗去手上和脸上的泥花,就往学校里跑,当我们跑进教室时,老师早已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课了。同学们见我们一个个都是五花脸,发出一阵笑声。老师见我们这个样子,没说多的,就叫我们到教室后面去罚站,最后还处罚我们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

自从那次迟到罚站以后,我对学校的钟声更加专注了,不但听它长短不一的钟声,还注意起了敲钟的老师。学校指挥上课.下课.集合.做操的钟,就挂在操场边的一棵楝树的横枝上,一根敲钟的绳索斜绑在树干上。这只钟可能是铜质的吧?因为声音响亮,传播很远。敲钟的老师在我的记忆里好象姓罗,人比较矮瘦,戴一副眼镜,由于家庭成份不好,学校没有安排他教学,只要他负责打钟和其它的勤杂工作。罗老师看上去总是畏畏诺诺的样子,但对分管的工作总是兢兢业业的。就拿他负责的敲钟来说吧,不但准时,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敲出不同的声音:上课的钟声是当.当当.当.当当.....下课的钟声是当.当.当......集合的钟声是当当当.当当当.......早晨上课和课间的上课钟声也不相同,长短不一,时间久了,就能从钟声中听出学校里正在开展什么活动。正是这样的钟声,伴我度过了六年的小学生活。

五十多年后,当我又来到小时候的启蒙学校——胜利小学。学校的大门,被后砌的民居,变成了一截小巷。走进学校的大门,一切都没有了原来的模样。记忆中的平房教室,现在变成了高高的楼房;那口挂在楝树上的铜钟早已不见了,电铃已经代替了钟声!我站在那棵楝树原来生长的地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呵,迷人的母校钟声,它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

本文标题:难忘的-难忘的法卡山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380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