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超敏c反应蛋白-全面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09 所属栏目:超敏c反应蛋白高

一 : 全面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超敏c反应蛋白 全面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首先来说说C反应蛋白,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指标,无论是诊断学的教科书,还是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学的教科书,都将这个指标描述成“炎症指标”。换句话说,外周血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较为强烈的炎症反应。因此,C反应蛋白常常用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现在我们来说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脂质沉积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赛、脑出血、冠心病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了各种降脂药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然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单独降脂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就说明:脂质沉积学说并不能完全阐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肯定还有别的发病机制存在。为此,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很探索。近几十年来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支持这一学说的一个证据就是很多研究发现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这些证据大多来自一些队列研究,也就说,研究者先找一些普通人来(当然是很大的样本),检测一下他们的C反应蛋白(此时的C反应蛋白暂且称为“基线(baseline)C反应蛋白”),然后对这些人进行随访,分析是不是当初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的人,将来发生心脑血管时间的概率越高。结果他们确实观察到了,如果一个人平时的C反应蛋白水平很高,将来发生心血脑管事件的风险也越高。也就是说,C反应蛋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子。

然而,在开展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令研究者感到很“不爽”:就是大部分健康人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检测下限(10mg/l),但是他们仍然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检测下限(10mg/l)以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有关。

关于检测下限的概念,容我啰嗦两句。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只要你放标本上去,他肯定能出一个数,给你报一个检测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低浓度的样本,检测结果的变异就十分巨大。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血红蛋白检测,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是100g/L,检测系统一不小心检测成了101g/L,变异才1%,显然是无伤大雅,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标本的血红蛋白是1g/L,检验系统一不小心将其弄成了2g/L,误差就是100%了,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人们常把检测下限定在变异为20%时的浓度。有些医院出的普通C反应蛋白报告,虽然浓度在10mg/l以下,但结果可能就是不可靠的。当然,不同的C反应蛋白检测系统的检测下限略有差异,一般都在5-10mg/l。

接着说检测下限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患者A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1 mg/l,患者B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8mg/l。如果用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去检测,他们的C反应蛋白都应该是<10 mg/l,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一样的。问题是:如果真的有一个技术能检测到10mg/ll以下的C反应蛋白水平,A和B的发病风险真的一样吗?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技术,去把A和B分开,看看A和B的发病风险是不是一样的。

后来这种技术就诞生了,也就是所谓的“高敏C反应蛋白”。为了区别,我们暂且把前面提到的检测下限为10mg/l的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所检测的东西称作“普通C反应蛋白”。当然,不同的检测系统检测下限也略有差异,但大多都在0.5mg/l以下。

高敏C反应蛋白发明了以后,人们当然会很好奇地去看看A和B的发病风险是不是一致的。研究结果很令人兴奋,A和B的发病风险果然是不同的。说到这里,各位看官也就应该明白了,高敏C反应蛋白的价值就在于他能检测到低水平的C反应蛋白,把常规C反应蛋白无法划分的那些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人划分出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显然就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了。

2008年,Paul M Ridker领衔的JUPITER研究(N Engl J Med. 2008359(21):2195-2207.)公布了一些振奋人心的发现:首先,他们发现他汀类降脂药物(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这个发现进一步强化了炎症反应学说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机制的关系,同时也不得不使人们去反思,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原因到底是“降脂”还是“抗炎”;其次,他们发现如果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2mg/l),即使LDL-C正常(<130mg/L),患者仍然可以从他汀类治疗中获益。

当然,后来还有一些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JUPITER研究的结果,说到底就是一句话:高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risk factor)”,更是治疗的“监测标志物(monitor)”。相关的研究和评论在Lancet,NEJM, JAMA, Annual of Internal Medicine, BMJ, Circulation, JACC, ClinicalChemistry上都有报道,大家可以参考下,版面上也有很多讨论,在此不一一赘述

最后,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

1、高敏C反应蛋白和普通C反应蛋白既然检测的是同一物质,为何彼此难以换算?

回答:确实检测的是同一物质,但是检测方法不同,加之由于采用免疫检测法,影响因素太多,无法溯源,因此目前尚无法换算。再说这种换算本身也没有多大意思(详见下述)。

2、什么时候该查高敏C反应蛋白,什么时候该查普通C反应蛋白?

回答:如果一个患者有明确的感染性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倾向,建议查普通C反应蛋白。如果一个人只是健康查体,或者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建议查高敏C反应蛋白。也许有人会问,统一查高敏C反应蛋白不就得了。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首先,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相对昂贵。

其次,以往研究C反应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价值大多采用的是普通C反应蛋白,其结论是否适合高敏C反应蛋白还不明确。

第三,如果一个人的炎症反应很强烈,高敏C反应蛋白会超过线性范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不同的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上限差异很大,绝大部分在60mg/l以内。

总之,高敏C反应蛋白与普通C反应蛋白的关系好比狙击步枪与shouqiang的关系,如果敌人在100米开外,当然最好使用狙击步枪,那是狙击步枪的特长;如果你敌人在25米以内,当然最好使用shouqiang了,因为近距离作战显然是**的特长。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临床医生,不管敌人多远,一律使用狙击步枪。

3、为什么二者的参考范围不同?

回答:第一,既然检测方法不同,参考范围当然不同;第二,这类指标的参考范围意思不大,最重要的应该是合适范围!现在化验单上列绝的高敏C反应蛋白的参考范围,理论上讲,都是合适范围。请各位看官正确理解参考范围和合适范围的概念!!!因为我最近在一个聚会上听说某医院搞15189认可的时候,性能验证里面有一项内容就是验证血脂和血糖的参考范围,评审专家看了以后还不停地点头,说这个参考范围的验证做得很好,真让人唏嘘不已。参考范围说明的问题是:病人的这项指标和大部分人是否一样,合适范围强调的是:如果你的这项指标超过了这个界限,就应该采取措施来降低他了。

超敏c反应蛋白 全面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4,如何正确理解”炎症“与”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先把话题扯远点,讲讲免疫学吧。上帝赋予了人免疫系统,是人体最精细,最玄妙的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就是”清除异己,维持自稳“,简而言之就是“外查内审”。当然,这个“异己”可以是入侵的病原生物,比如流感病毒,也可以是自身的成分,比如双链DNA。所谓炎症,本质就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异己而发起的免疫反应过程。当然,在免疫学里面,炎症更侧重于指固有免疫应答过程。当然,对于炎症反应,病理学家也有不同于免疫学家的定义,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病理学家侧重于从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上去讨论炎症,二免疫学家喜欢在细胞和分子层面去讨论炎症。炎症反应是双刃剑,虽然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利于抗原的清除,但是失控的炎症反应就会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者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呵呵,很多搞免疫学研究的学者论文的开场白都是这句话)。所以,当个体发生感染性疾病(外源性抗原)是肯定有炎症反应的,而且是剧烈的炎症反应。但是这种炎症反应有个特点,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抗原被消灭后,炎症反应就消退了。如果不消退,那就麻烦了,因为可能会引起免疫病理损伤。以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例,其发病的根本机制就是体内一直有持续的炎症反应。亲,请关注”持续“这两个字,不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哦!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与炎症反应有关,但是这中炎症反应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炎症还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时间上来讲,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持续的炎症反应“有关,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或者说与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炎症反应强度有关。所以感染性疾病患者虽然有炎症反应,但是由于持续时间不长,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就不大了(其实还是有点关系,只是显著而已);第二,从强度上来讲,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炎症反应是低水平的炎症反应(以至于其CRP水平只能由检测下限较高的hsCRP测得),而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的炎症大多是高水平的炎症反应,从上面那张图大家就可以看出来。第三,从诱发因素上来讲:导致感染性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源(引起炎症的原因)“通常是很清楚的,要不就是外来抗原,要不就是自身抗原。但是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炎症反应中,炎症源到底为何物,现在还搞不清楚,有人说是血脂,也有人说是其它,总之众说纷纭。

各位看官,我说了这么多废话,兜了那么大圈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虽然同为炎症,但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炎症与我们传统理解的炎症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此炎症非彼炎症也“。

5、有人说高敏CRP在感染性疾病中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他发现很多感染性疾病患者普通CRP不高,高敏CRP增高。

这个现象是肯定存在的,高敏CRP在感染性疾病中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价值如何,能否取代普通CRP我们还不得而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在讲求循证医学的时代,在最佳证据没有产生以前,我们还是暂且认为普通CRP才是判断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程度的最佳指标吧。

但是单独就这个现象而言,可能有一个误区:高敏CRP报告单上的参考范围其实是合适范围,普通CRP上的参考范围才是名副其实的”参考范围“。所以我可以保证95%的健康个体普通CRP都是在参考范围以内,担不是不能保证95%的健康个体高敏CRP在所谓的”参考范围“(其实是合适范围)内。换句话说:您所看见的”很多感染性疾病患者普通CRP水平正常,但是高敏CRP增高“这一现象并不是说高敏CRP就一定优秀,因为高敏CRP之所以增高是因为参考范围(其实是合适范围)下限设定得太低,以至于很多人都高出了“参考范围”。您是否考虑过,随便找几个健康个体来检测一下,hsCRP水平都是增高的呢?如果是这样,把hsCRP作为诊断标志物或者病情活动度标志物,会不会”有失偏颇“呢?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当然是要强调敏感性(避免漏诊),但是也不能忽视特异性(避免误诊)啊。

6、普通CRP正常的患者,才能接受hsCRP的检测。

这个观点我起初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发现也不太好。

首先,在临床实践中,如果让一个患者先接受普通CRP检测,之后再接受hsCRP检查,总感觉很别扭,这明摆着是为了拉动GDP的增长而开的检查啊。

其次,如果一个患者有急性炎症反应,那最好避开这段时间再查高敏CRP,毕竟这种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也不急这一两天吧,先把急性炎症反应解决了再说。

第三,其实仔细看看那些关于hsCRP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研究,我还没有发现先查普通CRP,再查hsCRP的案例。这些研究,很多都是在general population中开展的研究,并不强调要先查普通CRP去排除炎症。虽然一般认为与心血管事件有关的炎症反应属于“低水平炎症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低水平的炎症反应不会被普通CRP探测到。事实上,在高敏CRP诞生以前,人们早已发现普通CRP与心血管事件是有关的。

7、医生对感染患者开出了高敏CRP的检查,检查结果其高,与普通CRP对不上,不知道该怎么报。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报,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怎么报告结果,而是要正确开单的问题。相信有很多临床医师也在看这个帖子,我想借这个帖子和各位坐诊医生沟通下: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是不需要高敏CRP的,不要再开这个申请了,不要认为高敏就一定好。碰见这种事情,检验科医生最好与开单子的医生沟通下。毕竟各自的专业不同,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同。当然,如果这个医生开这个检查有“你懂的”原因,抑或很多医院领导拍了下脑门就规定所有病人都测hsCRP(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检验科游说的结果),那就没有办法了。

本文原标题《超敏C反应蛋白和普通C反应蛋白的关系》

作者:丁香园检验版版主 hzdlj

二 :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核心提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nbsp;protein,nbsp;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nbsp;[1]nbs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因其能和肺炎双球菌的细胞壁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而得名 [1]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KD的血清β球蛋白。CRP持续增高提示机体存在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疾病,CRP在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其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2]。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采用超敏感方法检测到的CRP被称为超敏CRP。大量的文章研究显示,它在冠心病、中风、周围血管栓塞等疾病诊断和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心血管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3]。

1 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CRP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平均值约为

3.5 mg/L),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冠心病时CRP会升高 [4]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结合为盘形多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对CRP的生成有调节作用。CRP的生物特性主要表现为能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的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细胞间粘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在血管粥样硬化损害的早期还发现CRP与细胞膜形成的复合体附着在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由于各种原因的组织损伤血清中CRP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等急性时相反应,CRP的水平与炎症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5]。

2 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

张吉平等[6]对1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的研究显示,颅脑损伤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伤情越重,升高越明显。这说明超敏C反应蛋白不仅是一种疾病标记物,同时也参与创伤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且创伤越严重,肝细胞在IL-6等细胞因子诱导下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的速度越快,并释放入血液中。伤情越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下降速度越慢。这是因为决定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唯一因素是合成速率。当可刺激超敏C反应蛋白增加的因素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循环中超敏C反应蛋白也不会很快消失,会随伤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可见,颅脑损伤后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是反映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理想指标,对判断伤情轻重、预

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3 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具有调节单核细胞聚集作用,超敏C反应蛋白是补体激活剂,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可刺激组织因子生成,并且聚集的超敏C反应蛋白可激活补体。组织因子主要启动血凝过程。由于慢性微量炎性因子激活补体而引发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通过浸润、聚集,造成血管损伤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7]。 研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可在血管硬化损伤处趋化单核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产生组织因子,激活补体,诱导内皮细胞产生黏附因子,使内皮功能受损,加速动脉硬化进展。超敏C反应蛋白也能与脂蛋白结合,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继而产生大量终末复合物,造成血管内皮损伤 [8]。

4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

美国内科健康研究(PHS)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在最高组别的患者将来疾病发作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倍,将来发生心肌梗死(MI)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将来发生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4倍。欧洲MONICA 的Augsburg研究显示:最高组别的人群高的超敏C反应蛋白人群将来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6倍[9]。

奚耀等[10]对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心肌受损的程度。因此,这项指标有助于对冠心病发生、发展和预后做出准确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病情加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认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临床价值。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无直接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这一结果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虽然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尚不能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11]。

5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病

炎症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情的一个敏感指标。其作为反映血管炎症状况的非特异性指标在评估脑血管疾病患者危险性及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12]。

周伟君等[13]的研究显示:急性脑卒中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体重指数、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相关; 超敏C反应蛋白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血压、空腹血糖与血脂是影响超敏C反应蛋白的主要独

立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4]。对40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组在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经治疗一周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CRP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早期CRP的显著增高是提示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15]。还有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判定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16]。另外,研究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早期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有警示意义[17]。

综上所述,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个灵敏指标,它的应用已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报和监测等多方面,随着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这个指标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以发挥其在更广泛的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三 : 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2-10-15 22:21 来源: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作者:张 晓慧 等

C反应蛋白的发现、结构

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1930年美国洛克菲勒研究院AVERY实验室的Tillett和Fransi

c发现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和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C多糖发生沉淀反应,后证实参与反应的是一种蛋白质,故称之为C反应蛋白。CRP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q23,序列上高度保守,CRP属于穿透素家族成员之一,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03,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形式结合,形成对称的环状五球体,中间环绕一孔型结构,其凹面含有配体结合位点,每个亚单位有20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3×103。正常状态下,CRP分子以五聚体形式存在,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也可分解为单体,从而引起某些免疫反应,但由于CRP单体存在于细胞膜而非血清中,故很难检测。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在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下,CRP主要由肝脏生成,并可在其他组织局部,如神经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合成。CRP在血中半衰期稳定,约19 h,其浓度主要依赖于肝脏的生成量。

CRP的生物学作用

CRP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参与多种自身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CRP与磷脂胆碱残基具有高度亲和力,并且可以和多种自身配体(如浆细胞脂蛋白、损伤细胞的细胞膜、小核糖体蛋白颗粒、调理素细胞等)或外来配体(如多聚糖、磷脂以及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组分)相结合。CRP与这些配体结合后,被C1q识别,可以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但经典途径的激活仅限于其初级阶段,即产生调理素C1~C4,几乎不能激活晚期补体蛋白C5~C9,因此不激活C5~C9膜攻击复合体的强烈促炎作用,限制补体激活晚期炎症反应的发展及强度,同时CRP还能通过H因子的介导抑制补体激活替代途径及MBL途径。可以看出:一方面CRP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CRP对补体激活后的炎症反应所带来的潜在破坏性具有限制作用。

此外,CRP还具有和IgG及补体相似的调理和凝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对各种细菌和异物的吞噬功能,从而减少由于外来抗原暴露所带来的异常免疫反应。CRP还可诱导白介素-1受体的表达,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的释放并阻碍干扰素-γ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CRP可以结合自身抗体,有助于凋亡细胞的清除,可能在SLE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保护作用,注射CRP也可使小鼠肾炎发病明显延迟。

CRP的测定

传统的CRP测定方法有多种,如免疫沉淀法、免疫浊度法、标记免疫法等,其中以免疫浊度法最常用。通常情况下,新生儿血清CRP<2 mg/L,儿童和正常成年人血清中CRP≤10 mg/L。种族、性别、年龄、肥胖、妊娠等因素均可能影响CRP的水平,CRP基因选择性多态性也可以影响其在健康人群中的水平。

超敏C反应蛋白( hypersensitive-CRP,hs-CRP)与普通CRP属同一种蛋白,只是由于其测定方法更敏感而得名。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测定CRP时,检测的线性范围一般为3~200 mg/L,因检测方法缺乏足够的敏感性,无法测出血液中含量更低的CRP。早期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hs-CRP,近年来相继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投射比浊法、免疫发光法等技术使检测的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检测低限延伸为0.005~0.10 mg/L,使得低浓度CRP(如0.15~10 mg/L)的测定更加准确。但是,不同方法测定的hs-CRP结果会有一定差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都已制定了相关参考标准,为hs-CRP的测定提供参考。

由此可见,hs-CRP和CRP实际上测定的都是C反应蛋白,只是测定方法、灵敏度、精密度以及可测定的线性范围不同。

CRP、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关于CRP、hs-CRP的研究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感染、心脑血管性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外周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肿瘤等多种疾病中用于指导临床诊疗。目前已经知道,CRP和hs-CRP的临床意义并不完全相同,CRP在感染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hs-CRP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感染性疾病

血清CRP水平是指示细菌感染的一项敏感而客观的指标。细菌感染时,血清CRP的水平可以中等度至明显升高,阳性率可达90%以上。而病毒等感染时CRP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因此可以帮助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此外,定量测定脑脊液、胸腔积液中的CRP水平亦可以对脑膜炎、胸膜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不仅如此,CRP水平还与感染范围和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各种细菌感染均可引起CRP水平的升高,10~99 mg/L提示局灶性或浅表性感染,≥100 mg/L提示败血症或侵袭性感染等严重情况。另外,血清CRP水平还可以用来预测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的长短、预后及复发。

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为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尽管其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和治疗各不相同,但自身免疫性炎症在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CRP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大多数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等)的活动期均可升高,CRP水平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关节破坏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然而研究发现,在SLE、系统性硬化病、皮肌炎等某些结缔组织病中,血清CRP水平仅轻度升高或反而不高。以SLE为例,即使疾病处于活动期,患者血清CRP水平也并无显著升高,其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基因多态性:CRP基因多态性在SLE易感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5种类型CRP,CRP2和CRP4与低水平CRP有关,且CRP4等位基因与SLE发病及抗核抗体产生相关。②生成减少。③血浆清除加快:抗CRP抗体在SLE患者中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并且在免疫复合物中可检测到CRP,因此推测可能伴随免疫复合物的清除,血浆CRP清除加快。④SLE患者体内有2种不同的单核细胞激活,或许可以解释此炎症反应与CRP水平分离的现象,而RA中单核细胞对这两种刺激均有反应。

特别重要的是:在SLE疾病活动及感染时CRP均可升高,但升高的水平有所不同。感染时CRP升高往往非常明显,而在SLE即使非常活动期的患者中CRP也仅轻度升高(一般<60 mg/L)。然而,无论是否合并感染,SLE合并浆膜炎时CRP却可呈现中度以上升高(平均76 mg/L)。因此,在不合并浆膜炎的SLE患者中,CRP水平对于鉴别SLE疾病活动抑或感染有重要意义,CRP水平越高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越高。

此外,在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活动期,血浆CRP也可以升高。文献报道,CRP还与结缔组织病中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等多种并发症相关。

心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事件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发现慢性炎症在其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是脂质核心和纤维帽,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这些炎性细胞往往因心脏缺血被激活,使斑块因稳定性受到破坏而破裂,大量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释放,刺激肝脏产生CRP。因此,CRP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并预测斑块破裂的可能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往往明显升高,如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清CRP可以急剧上升并达到100 mg/L以上,其升高水平与冠状动脉梗阻程度、冠心病终末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等均有显著相关性。目前,CRP已经成为健康人及冠脉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因子之一,也是监测疾病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Blake等指出:很多人在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坏死指征时,已经处在心肌局部缺血事件的高度危险中。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陆续报道了CRP的微量变化对心血管事件的有力预报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证明:在“正常人群”中,hs-CRP的水平与之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200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判断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性的新标准,即hs-CRP<1mg/L为低度危险,1~3 mg/L为中度危险,3 mg/L以上为高度危险。研究表明,hs-CRP≥2.0 mg/L是中国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预测因子。

如何降低血清中的hs-CRP的水平呢?目前研究较多的有:①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清hs-CRP的水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延长生存期。②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CRP水平。③抗血小板药物。此外,降低体重等亦可有助于降低血清中hs-CRP水平。

与心血管疾病一样,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管病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血清hs-CRP不仅是脑血管意外的预测因子,也是预后与评价疗效的指标之一。

代谢综合征

CRP或hs-CRP的升高与代谢综合征的特点(如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密切相关。此外,近年来认为:糖尿病也是一种由细胞因子介导的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CRP等许多炎症因子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血清基础CRP的水平与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密切相关,CRP基因多态性也与糖尿病的发病相关。

此外,CRP和hs-CRP的测定还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妇科、产科、外科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对于临床中协助疾病诊断、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发挥重大作用。但应注意CRP及hs-CRP的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临床T作中,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合理的应用该指标来指导临床工作。


四 : 超敏C反应蛋白

性别:男

年龄:25

病史:无

我血常规检查,我的超敏C反应蛋白有100mg/L之多,请问,除了有炎证,还有什么问题吗?谢谢。


检查时间:2007.12.11患者目前感好觉良

目的:请问患有何病??急

问题补充:




参考建议:

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主要是反映炎症反应的,也会因动脉硬化、肿瘤等其他原因增高。

五 : 50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产品信息:

临床意义:

C反应蛋白(CRP)是人体血浆中的一种正常蛋白组分,含量甚微。当组织损伤或炎症发生时,CRP在肝脏的合成和分解率增加,血清中的CRP浓度会显著上升,是一种急性相的反应物。在临床上,CRP浓度的测定非常有助于炎症和感染的检测,是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表现健康人:90%<3mg/L,99%<10mg/L,由细菌感染或创伤引起的急性炎症>10mg/L。

近期研究表明,长期反复的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扩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状态下CRP呈低浓度升高(10mg/L以下),只能用超敏CRP(简称hsCRP或hCRP)来检测(普通CRP检测低限为8-10mg/L,不能检测低浓度)。对无症状的人,基础CRP值可预示将来6-10年或更长时间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程度。随着对低浓度的CRP准确测定要求的增加,定量测定低浓度的CRP作为防治早期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的主要工具之一,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测定方法和说明。

LEADMAN公司生产的hCRP测定试剂盒是以胶乳免疫比浊测试为基础的高灵敏度的检测试剂。 在使用LEADMAN生产的hCRP试剂盒时,样本与缓冲液以及胶乳试剂混合。样本中的CRP与胶乳试剂中的抗人CRP抗体标记的胶乳颗粒特异性的结合,产生一种不溶的聚合物,导致溶液的浊度增加。溶液混浊的程度可以通过光学仪器进行检测,并与标本中CRP的浓度成正比。

LEADMAN生产的hCRP试剂盒具有优良的性能。精密度测试显示当样本的平均浓度为2.13和8.0mg/L时,CV值分别为0.76%和0.56%。本试剂盒的线性范围是0-160.0mg/L,可以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05mg/L。 按照以上所述的步骤,对一组CRP浓度范围在0.10-48.30mg/L的388个血清样本进行了测试,另外还采用了一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浊度计检测的方法进行参考。这两组数据比较的相关系数为0.996,相关方程为y=0.96x+0.0125。

我们的试剂盒适用于日立系列、奥林巴斯系列、Cobas、东芝、贝克曼系列以及雅培系列等各种自动生化仪器。

做为判断感染和观察疗效的指标

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时CRP的含量可急剧增加,甚至可达250mg/L以上,且与组织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在病理状态恢复期,CRP含量迅速下降,而且不受其他急性相指标如血压、呼吸、心率等因素的影响和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类固醇)的直接影响,因此可做为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观察的首选指标之一。可作为细菌感染的鉴别:微生物感染后血清CRP大多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细菌又比病毒感染CRP有明显的升高。作为风湿症有无活动的指标:急性风湿热的血清CRP升高明显,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多数也升高。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即使患者症状不明显但血清CRP可持续增高。提示手术中组织损伤程度和术后感染情况:在大手术后血清CRP在6-8小时开始上升,48-72小时达到高峰,3-4天后开始下降,7-10天降至正常范围。如果CRP持续不降或再次升高,则提示术后有感染或血栓性栓塞症。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在活动期CRP多数升高。肝硬化和慢性进行性肝病CRP也增高,血液病如CRP升高应考虑合并感染。心肌梗塞者CRP多有升高。烧伤时CRP的水平可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和组织损伤程度,有助于估计预后及选择去痂植皮的时间。在肾移植中血清CRP显著上升,提示移植后有排异现象。全身性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CRP明显升高,而良性肿瘤不增高。

CRP只在某些疾病的急性期才在血清中出现,其在脑脊液中出现和血脑屏障有关。脑脊液中CRP阳性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发作期。其恢复期CRP可消失。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CRP含量相当高。浆液性脑膜炎或脑炎时,CRP仅在脑脊液中出现,血清中缺少为阴性反应。

C反应蛋白—新的、强烈的心血管疾病的指示物

在许多的国家,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仍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但是常规的危险因子诊断将会漏掉相当数量的将会得心肌梗塞的患者。事实上,在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进行治

疗的心肌梗塞患者中,仅有50%的血清中的胆固醇的含量明显的升高。幸运的是,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所认识的由于动脉硬化症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C反应蛋白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非常好的指示物。以前,我们认为冠状动脉疾病仅仅是由于脂肪沉积在动脉壁上引起的。但是,今天,这种疾病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其中慢性炎症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是炎症的非常好的指示物,当显著增加时,它也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很好的指示物。事实上,几个美国和欧洲的预期的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的浓度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时,在明显健康的个体中,可以预测将来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

预测可能发生的冠状动脉疾病

虽然CRP的浓度值在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病症的患者中已经被证明具有预兆的作用,高灵敏度的CRP测定方法最有前途的应用是在早期的预防中。多项危险因子的影响性测试(MRFIT)表明

CRP和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引起的死亡率间存在直接的阳性联系,四分位数最大的患者的死 亡率几乎是四分位数最低的患者的三倍。令人吃惊的是,在参与多项危险因子的影响性测试(MRFIT)

的患者中,这种关系只有在吸烟者中是明显的。但是,来自美国公共卫生署(PHS)的数据显示无论在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中,CRP的浓度和将来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疾病都存在阳性的联系。这项研究表明CRP浓度四分位数最高的个体将来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2倍,将来发生心肌梗塞和外周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3倍。其他的研究中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另外的数据显示在女性中CRP是将来是否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强烈指示物,四分位数最大的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是四分位数最低的患者的三倍。有趣的是,研究结果还表明CRP可以在低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率的人群中(例如: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症、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家族史或者糖尿病病史的个体以及不吸烟者)预测将来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事实上,当妇女的LDL-CHO浓度低于130mg/dl并且CRP浓度增加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的几率是LDL-CHO浓度低于130mg/dl并且CRP浓度比较低的妇女的3倍。因此,这项研究表明高灵敏度的测定CRP浓度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将来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个体,而仅采用传统的脂肪检测方法,他们往往会被漏掉。因此,这些关于在初期防治冠状动脉心脏疾病(CHD)的研究结果在医学界和大众传媒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所以实验科学家可以预见,开展高灵敏度CRP检测的医疗机构将会大大增加。

对于处于危险状态下的个体的治疗

虽然目前还没有用于降低CRP浓度和/或者那些由于CRP浓度上升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标准方法,初步的证据显示阿司匹林和statins在这方面的治疗中可能会有用。来自美国公共卫生署(PHS)的数据表明CRP浓度高的个体,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之后,他们将来得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下降了60%;而CRP浓度低的个体,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之后,他们将来得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下降了15%。这些结果表明阿司匹林不仅是一种抗血小板药剂,而且也是一种抗炎症药剂。

本文标题:超敏c反应蛋白-全面了解超敏C反应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346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