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从昆明PX项目论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4-25 所属栏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 : 从昆明PX项目论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期中论文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耿羽 123520085211005

从昆明PX项目论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 要:如何平衡好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

问题。我们在发展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昆明市政府与中国石油签订炼油项目引起的公众反映和PX项目实施的利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注意自然观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科技的利弊;可持续发展;自然观;昆明PX项目

一、关于昆明PX项目的背景介绍

2013年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过石油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科研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该项目选址地安宁市市委书记李树勇曾向媒体表示,将确保该项目年内正式开工。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00.8亿元,设计原油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年。据悉,此次的项目将涵盖PX与PTA项目。按照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的分析,项目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

昆明的中石油炼油项目的上马引发了当地民众与众多网友对周边环境的担忧,有超过1000人走上了市中心的街头进行抗议。而官方强调项目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这个最新例子表明,官员们认为大型工业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公众担心这些项目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那么,PX与PTA到底是什么呢?

在冶炼石油的产业中,石油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石脑油,从石脑油中提炼出MX,再提炼出PX。得到PX后,经过一系列的精制加工即可得到PTA成品。PX即对二甲苯,它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和溶剂,可作为合成聚酯纤维、树脂、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PTA即精对苯二甲酸,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1

自然辩证法期中论文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耿羽 123520085211005

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前文对PX和PTA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化学产品均是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化工原料,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炼油项目不仅能解决石油短缺问题,还能通过它的附加生产带来更多实惠。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带动GDP,如此大的工程项目必定还能为当地解决一些就业问题。

在这么多的好处下,么为什么还会遭到众多民众的反对呢?

这两种原料为低毒性化学原料。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长期接触会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月经异常并对皮肤有影响。属于危险化学品。尽管PX本身毒性很小,但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种剧毒的副产物。在生产与使用石油化工产品时,经常会释放大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导致酸雨、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而这些变化终将导致人类的健康恶化、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尽管政府与中油都坚持项目的安全性,但并不能保证不会发生化学品泄漏事件的偶然性。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与居民癌症发病率也在增加。由于人们对工业发展的需求,一部分只惦念既得利益的人类便贪婪的索取大自然的馈赠,导致了地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在现代化步伐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正在以飞速发展着。正因为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才使得社会前进,人民生活便利,我国才得以挺胸抬头屹立于世界之中。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它在带来方便赢得财富的同时也能伤害人类自己,这些科技产品绝大部分既可以为社会造福,也可以危害社会,伤人害命。

三、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确实,科技的发展着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为代价,必须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

2

自然辩证法期中论文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耿羽 123520085211005

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类自身的难题。环境是不能被交换和买卖的,对环境的破坏难以逆转,环境的再生代价巨大。如果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最后势必会使一个地方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条件,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也会停滞甚至倒退。

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我们的经济不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发展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精细经营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我们需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态度

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科学史上,一个真正有才能的科技人员,对科学事业可以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意识,并积极研究、探索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肩负起为实现中国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责任。

我们应该努力的发展科学、改良技术,以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共赢发展作为己任。同时,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能仅为了财富等眼前利益就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去做一些害人害己的事情。

当今社会面对全球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之间存在的不相协调发展的现状,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以科学的态

3

自然辩证法期中论文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耿羽 123520085211005

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同时还要以求实负责的工作精神,努力不懈地做好有关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精对苯二甲酸[EB/OL]. [2013-05-09].

?fromId=532432.

[2] 百度百科. 对二甲苯[EB/OL]. [2013-5-9]. .

[3] 中国经营网. 中石油昆明PX项目争议地方政府拟拉动千亿GDP[EB/OL]. [2013-05-09]. .

[4] 陈弋. 昆明民众抗议PX项目引关注[N]. 参考消息, 2013-5-6(15).

[5] 胡雪梅, 仇文江, 巴雅尔.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内蒙古乌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3-09.

4

二 : 需要可持续发展论文材料,在线等关于“生态环境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

需要可持续发展论文材料,在线等

关于“关系子孙后代的生存”的论述,详细点。


1998年7月9日,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湖北、湖南抗洪救灾工作时指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防汛抗灾的紧迫需要,而且对带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防洪问题的措施,全面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大江大河以及中小河流的治理;当前首先要抓好大江大河干流堤防的除险加固,集中财力、物力,从现在就开始,连续干上几年,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

做好江河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对减少江河湖泥沙淤积,提高江河防洪能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各地一定要下决心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

1998年8月28日至9月2日,朱镕基总理在东北考察灾区重建工作时指出:大灾之后,要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根治洪涝灾害,要从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做起。

1999年8月5日至8月9日,朱镕基总理在陕西省考察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黄河防汛工作时指出:搞好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治理力度还不够,一些地方边治理、边破坏,天然林砍伐并未完全停止,绿色植被继续减少,水土流失还在扩展,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如果这种状况不从根本上改变,必将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贻害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防治水土流失,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对人民、对历史、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下定决心,持之以恒,植树种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根本改善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治理黄河,让黄河造福于中华民族的一项根本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但是,黄河洪水威胁仍是心腹之患。根本原因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快了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洪水威胁,给黄河防洪治理和水利工程运行带来严重隐患。因此,防治黄河洪水灾害,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加大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减少下游泥沙淤积,增强排洪能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除害兴利,让黄河永久安澜。

做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重要的是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在过去粮食短缺时期,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地方,在山顶、陡坡开荒种粮,缓解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成功,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供给平衡有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在山顶、陡坡开荒种粮,不仅投资大、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而且加剧水土流失,势必严重危害黄河下游的防洪治理和经济发展。因此,黄河中上游地区不要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而是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下游治理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各有关省区一定要及早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植树种草,扩大绿色植被,搞好水土保持。由此而减少的粮食产量,完全可以通过减少水土流失,减轻下游洪水灾害而增产的粮食得到补偿。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坡耕地退耕后农民所需的口粮问题,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1999年9月6日至12日,朱镕基总理在四川省考察时指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要下决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力争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长期艰巨的事业,必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要把停止天然林砍伐同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荒山荒地结合起来进行。

1999年10月21日至30日,朱镕基总理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不加紧、加快实施在西部地区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那么,长江、黄河日渐淤积,洪水灾害不可能得到根治,广大中下游流域将永无宁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建设,把它作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切入点。为此,必须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这些措施是贯彻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和荒山荒地方针的具体化,也是一些地方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全国粮食供应充裕、库存多,是以粮食换林草的极好时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而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遇。这样,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缓解目前粮食总量相对过剩造成的一些矛盾,还能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把以粮食换林草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也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件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务必周密筹划,精心组织,做过细的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防止一哄而起,更不能做表面文章。各地方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抓紧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首先选择条件好的地方进行试点,树立样板,取得经验,逐步扩大。

2000年10月19日,朱镕基总理在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是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十五”期间,关键是抓好开局,突出重点。……从工作讲,重点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西部开发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要抓紧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和江河之源的生态保护,是关系西部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尤其要下功夫搞好。西部开发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力争经过“十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在1厘米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而仅因土壤退化每年就要损失耕地约46.6~53.3万公顷,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万公顷。耕地面积在减少,可是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盐渍化、沙化、瘦瘠化、渍涝化(成因动画)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退化而丧失了生产能力。目前,全球15亿公顷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每年要损失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将会达到1000万公顷。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全球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会逐渐减少状况.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

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罗马帝国、巴比伦王国的衰亡,都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而亡国。希腊人、小亚西?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些地方变成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近几十年来因沙化导致撒哈拉大沙漠多次南侵,迫使邻近国家不得不放弃大片宜农宜牧的土地;我国也有许多地方,因水土流失使耕地岩漠化、沙漠化等成为不毛之地。

因此,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和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十分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竭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三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蚌埠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环境现状、环境问题成因,得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认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现状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污染图片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 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 与化石 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 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 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建筑 和建筑环境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 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 今天的智能化建筑,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

乐和舒服的同时, 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 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

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 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 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

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风能

太阳能

三、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

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1、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

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

汽车尾气污染

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4、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城市居民水污染 噪音污染宣传标语

(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问题,西方学者称为“

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

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人口压力

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三)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首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农业污染 谁来阻击“农业污染”?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1.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

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

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状布局,

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

2.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宣传图

3.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国际环境法

中国节能认证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倡导绿色消费宣传图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3-7.

[2]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刘富刚.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1(4):77-79.

[4] 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12):67,69.

[5]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

本文标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从昆明PX项目论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21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