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
摘 要: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经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势头。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国内学者主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发展的评价、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着重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评价体系、制度体系、低碳能源及技术、具体区域和行业以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趋势展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促进各创新主体互动,完善制度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了及时总结已有成果,节约文献阅读时间,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将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和国内外政府的实践探索综述如下,以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碳税和碳交易市场、低碳城市建设以及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探析。
(一)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研究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见于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该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①]。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②]。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③]。“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的大变革,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对碳税和碳市场交易的研究
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在本国开征碳税,并建立碳交易市场。碳税实际上是一种矫正税,有的国家称为能源税,其本质都是为了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④]。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瑞典、丹麦、荷兰四个北欧国家先后开征碳税,1999年意大利开始征收,2007年和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先后开征碳税,又为碳税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外学者对于碳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税的可行性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Andrew(2010)等人指出,碳税作为一种治理污染的政策手段源于社会和经济活动对碳减排的需求,碳税基本上对经济结构中各个行业的产出都会产生影响[⑤]。Bureau(2010)通过情景模拟分析了碳税对法国不同收入、不同地区家庭的影响及其分配效应,碳税对穷人的影响要大于对富人的影响[⑥]。为降低减排的成本,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约,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碳交易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全球的碳交易市场[⑦]。英国政府曾提出建立个人碳交易制度,尽管构建和运行个人碳交易制度的成本是高昂的,但个人碳交易制度能够为整个经济社会带来更多收益[⑧]。无论是征收碳税或建立碳交易市场,都需要政府干预。建立碳市场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为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征碳税也需要政府立法来确保其合法性,并制定合适的税率等[⑨]。由于企业是减排主体,无论是开征碳税或建立碳市场,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税率的固定性会使企业面对更加确定的结果,这对于企业相对有利;而在碳交易机制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导致的价格变化,将使得企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⑩]。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并不导致两者彼此冲突,恰恰相反,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实践情况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除碳税之外,促使排放主体自主减排的重要推动力,两者可以形成有益补充。
(三)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
目前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建筑等。国外学者主要从建筑或社区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期国外的相关研究更多地关注草根创新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草根创新(grassroots initiatives)依赖于个体有限的能力、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低碳社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内部,草根创新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区间的界限[11]。在实践层面上,Canelo Project项目属于典型的草根创新,它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主要是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建造房屋,最大限度使用当地比较容易获取且价格低廉的自然和中碳材料建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足迹,有效地避免水泥材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12]。根据IPCC的报告,在发达国家,建筑大约消耗了40%的能源,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大约占到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6%。EIA的报告显示建筑大约消耗了全球30.8%的能源。因此,发展低碳建筑对于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可以分解为建造、装修、室外设施建设、运输、经营、废物处理、物业管理、拆迁和建筑处置等9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材料、设备和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因此,低碳建筑要求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材料、设备等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13]。Chen(2010)等认为可以有效加强管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费量,并指出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相比,建筑物的后期运营管理所消费的能源量更大[14]。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在新建筑中采用传统的节能技术,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20% -3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40%[15]。
(四)对低碳经济发展途径的研究
英国能源白皮书要求建立市场体系和政策机制相互充实的低碳经济体。包括建立自由竞争的能源市场和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行能源效率标准和条例,降低可再生能发电成本,解决制约核电发展的成本、核废料、财政拨款以及投资长期性问题,加强电网建设等。斯特恩报告提出全球减排政策的三个要素,即通过税收、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消除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障碍。有一些学者认为发展新能源或能源战略调整有助于促进转型,如Abdeen(2007)认为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16];OECD(2009)报告指出欧洲面临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挑战,应通过能源政策和战略调整来促进转型[17];Parrish(2009)指出企业家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进行战略设计对低碳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支撑意义[18]。还有不少学者从发展低碳技术角度提出了具体路径,如Sunikka(2006)提出应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技术促进城市转型[19];Kelly Sims Gallagher(2010)认为发展碳捕捉和存储技术(CCS)有助于向低碳经济的战略转型[20];Winkler(2007)认为应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并指出平板太阳能收集器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部署做好技术准备[21]。也有学者从碳金融角度提出促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如Till Requate(2005)通过回顾环境政策工具为促进先进减排技术发展产生的激励方面的相关进展,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情况下,采用碳价等市场手段通常比指挥和控制手段具有更好的表现,碳税要比碳排放限额更具有促进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效果[22];Morrison和Yoshida(2009)通过比较研究中国、美国和韩国提出应设立适当的公共基金来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排放[23]。上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都为我国低碳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
国外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操作方面大规模实施战略,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后又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并发布实施《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1月,美国白宫发布“经济恢复和再投资计划”报告,提出将能源列为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报告中指出,未来3年内将把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能力提高1倍,未来10年内政府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以减少石油消费量,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新型沙漠太阳能阵列和绝缘材料等;推行绿色建筑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24]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从而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日本于2008年提出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其减排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并高度重视能源多样化,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德国于2009年6月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文件,将保护气候和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其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在未来1 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启动一系列环境政策、法律把低碳经济提高到战略高度并建立配套的法律体系。另外,还有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进展,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发展的评价、发展的路径以及发展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解和探析。
(一)对低碳经济内涵的研究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5]。鲍健强(2008)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26]。王韬(2008)认为,狭义的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去碳化),广义的低碳经济扩展为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27]。张坤民(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以及开发利用去碳技术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8]。李胜、陈晓春(2009)指出,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核心是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29]。冯之浚和金涌(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30]。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术界对低碳经济倡导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认同,不论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将是大势所趋。
(二)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
张坤民(2009)认为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31]。冯之浚等 (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32]。潘岳(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高碳模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33]。胡鞍钢(2008)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34]。孟德凯(2007)指出我国低碳经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但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35]宋德勇等(2009)指出,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继续走高碳工业化的道路,我国极有可能被“锁定”或“固化”在高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之中,成为发达国家转移高碳产业的基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顺乎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国情[36]。金乐琴(2009)指出中国的发展现状对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一定的潜在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技术合作潜力大[37]。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38]。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这是我国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为重要的意义[39]。
(三)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省市级的区域性城市,并且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进行构建。胡大立、丁帅(2010)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40]。李晓燕(2010)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41]。郭红卫(2010)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42]。肖翠仙、唐善茂(2010)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低碳经济各评价指标权数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43]。毛玉如、沈鹏等(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44]。张学毅、王建敏(2010)运用物质分析方法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45]。王斌斌(2010)在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46]。谢传胜、徐欣等(2010)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47]。
(四)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对于如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2008)提出,要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推行试点示范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48]。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2008)在“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庄贵阳(2007)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六种可能途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加大碳汇和国际合作[49]。任力(2009)认为,应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50]。孙佑海、丁敏(2008)从法律的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加强立法、建立健全法制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51]。徐冬青(2009)认为应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开发利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52]。杜明军(2009)提出通过以低碳财政资金为先导平台,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项目为载体,引导、拉动低碳经济龙头企业对现代节能项目的投入,整合各类低碳发展资金,逐步形成低碳经济转型的“聚宝盆”效应[53]。李胜、陈晓春(2009)建议创新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创新国家产业、金融和财政等经济政策,创新公民参与的社会政策,创新国家科技和人才政策,创新消费政策以及文化政策,促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54]。龚建文(2009)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减排;最优路径是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55]。李友华等(2009)提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搞好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56]。
(五)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胡鞍钢(2008)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绿猫”模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猫”模式的发展思路[57]。付允(2008)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简称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58]。邢继俊(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上而下调整发展、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发展;晚期发展模式包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59]。朱四海(2009)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于高碳能源的依赖[60]。毕军等(2009)认为,低碳发展需要技术,但低碳发展不能依赖技术,碳排放影响几乎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因此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低碳社会发展模式至关重要[61]。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2009)提出了“绿色+资本+网络”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62]。裘苏(2009)在借鉴日本和台湾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63]。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概念,对于具体如何保证模式获得成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宏观性较强,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分产业的研究,比如农业、工业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区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六)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都把降低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作为重要指标。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在2008年“两会”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并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据中国能源研究会2011年2月25日公布,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6%,能源消耗强度则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由此,减排指标约束与能源消费的严峻形势促使低碳经济转型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该领域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众多、研究资料丰富、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方式多样的景象。国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仍处于前列,研究比较深入,尤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路径、应用实践等方面为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探讨,对于深化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水平、拓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梳理国内外近期的研究,本文认为未来在低碳经济的研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合理的将其应用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的研究要立足国情。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加强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确立我国低碳发展纲领的基础。低碳经济转型研究虽然已经起步,但是,还没有构建起系统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缺乏纳入发展经济学的坚实理论基础,从而使各国或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目前多数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可行性、政策建议等方面,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为少见,对于低碳经济的内部运行机理、评价及路径等问题的研究比较欠缺。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揭示低碳经济最本质的内容,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
二是加强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研究。政府的政策、实证研究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外的研究则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如低碳能源、碳排放等方面,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产出法、成本—效益法等,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评价低碳经济,进而加速和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先进评价方法,侧重于区域综合性的评价研究。
三是加强低碳经济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技术亟待升级,我国已经逐渐呈现出从以引进技术和模仿为主逐步向自主研发转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逐步增强的发展趋势,并逐渐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加快以“产权界定”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建立企业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等制度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方向。所以,如何在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超越国内外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以及文化等角度提出一套更加契合我国国情、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体系,逐渐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迫切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是加强低碳能源及技术研究。由于我国人口过多并且持续增长,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比较大,碳排放量也比较大。必须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从过去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两高一低”的产业高碳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的“两低一高”的产业低碳发展模式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碳处理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目前关于碳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所有权和转让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技术转让进展十分缓慢。因此,要进一步开发低碳能源,研发低碳技术。
五是加强具体区域和行业的研究。目前,低碳经济研究在国外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而国内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入手,侧重于制度、政策、战略研究。未来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国情,继续进行完善宏观研究外,还要强化微观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省、市、县、企业,因此,加强微观研究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内许多学者虽然提出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缺乏针对性。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借鉴国外低碳经济转型经验,对我国具体区域和具体行业的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耦合产业结构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必将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六是加强低碳城市研究。低碳城市包含范围广泛,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未来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适性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项目“促进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编号:2010ZK3053)
作者简介:毛星芝(1985—),男,河南新乡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UK Government·White Energy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economy[EB/OL].2010-03—12.http://www.Berr·gov·uk/file10719.pdf.
[②](美)尼克.达拉斯.低碳经济的24堂课[M].王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③]CCICED.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41-1067.
[④]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3-190.
[⑤]JaneAndrew, MaryA. Kaidonis, Brian Andrew,“Carbontax: 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change”,Critical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 21, No.7(October2010), pp. 611-618.
[⑥]Benjamin Bureau,“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acarbon tax on carfuels in France”,CERNA working paper series,Paris, October, 2010.
[⑦]Samuel Fankhauser,Cameron Hepburn.“Designing carbonmarkets, Part II: Carbonmarketsin space”,EnergyPolicy,Vo.l 38, No. 8(August2010), pp.4381-4387.
[⑧]Timothy J. Foxon, Geoffrey P. Hammond, Peter J.G. Pearson, Developingtransition pathways for a low carbonelectricity system in the UK,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Social Change,Volume 77, Issue 8, October2010, pp.1203-1213.
[⑨]MarcelBrinkman:《重新审视碳补偿》,《麦肯锡季刊》2010年4月, https://china. mckinseyquarterly. com /A_ new_look_at_carbon_offsets_2533.
[⑩]JaneAndrew, MaryA. Kaidonis, Brian Andrew,“Carbontax: Challenging neoliberal solutions to climatechange”,Critical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Vo.l 21, No. 7(October2010), pp. 611-618.
[11]Lucie Middlemiss, Bradley D.Parrish.“ Buildingcapacity for low-carbon communities: The role of grassroots initiatives”,EnergyPolicy,Vo.l38, No.12(December2010), pp. 7559-7566.
[12]Gill Seyfang,“ Community actionfor sustainable housing: Building a low-carbon future”,Energy Policy,Vo. l 38, No.12(December 2010),pp. 7624-7633.
[13]G.Q. Chen, H. Chen, Z.M. Chen, Bo Zhang, L. Shao,S. Guo, S.Y. Zhou, M.M. Jiang,“ Low-carbonbuilding assessment and multi-scaleinput-outpu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in NonlinearScience and NumericalSimulation,Vo.l 16, No. 1(January 2011), pp.583-595.
[14]Susie Moloney, RalphE. Horne, John Fien,“Transitioning to low carbon communities-frombehaviour change to systemic change: Lessons fromAustralia”, EnergyPolicy, Vo.l 38, No.12(December2010), pp. 7614-7623.
[15]Joshua Kneife,“Life-cycle carbon and cost analysis of energyefficiency measures in newcommercial buildings”, Energy andBuildings,Vo.l42, No. 3(March 2010), pp. 333-340.
[16]Abdeen Mustafa Omer. Focus onLow Carbon Technologies: The 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4):1-27.
[17]OECD. Energy policyand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economy. OECD EconomicSurveys: EuroArea,2009,(13):89-130.
[18]Parrish, BradleyD., Foxon, TimothyJ. Sustain-abilityEntrepreneurship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s to aLow-CarbonEconomy[J].Greener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009,(55):47-62.
[19]Sunikka, Minna.Energy efficiency and low-car-bontechnologies in urban renewal[J].BuildingResearch
&Information,2006,(34):521-533.
[20]Gallagher, KellySims. Catalyzing strategic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neconomy: A CCS road-mapfor China[J].EnergyPolicy,2010,(38):59-74.
[21]HaraldWinkler,Energy policies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 Africa[J].Energy Sustainable,2007,(1):26–34.
[22]Till Requate.Dynamic incentives by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a surve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2-3):175-195.
[23]Morrison, Geoff. Yoshida,Phyllis. China,UnitedStates,Korea Take Lead In CleanEnergy and Low-Carbon Initiatives[J].Research TechnologyManagement,2009,(52):2-4.
[24]曹风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要参,2009(49).
[2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
[26]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7]王韬.中国的低碳经济未来,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27-142·
[28]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67-81·
[29]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4.
[30]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31]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2009(23):50-52.
[32]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瞭望,2009(08):39-41.
[3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
察,2009,(08):8-10.
[34]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59.
[35]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综合管理,2007,(9):125-126.
[36]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3):85-91.
[37]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100-101.
[38]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48-49.
[39]郭万达,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开放导报,2009,(8):5-9.
[40]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41]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42]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43]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44]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11).
[45]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
[46]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47]谢传胜,徐欣,候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48]吴晓青.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1-24.
[49]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50]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48-49.
[51]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J].世界环境, 2008,(2).
[52]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15-116.
[53]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2009,(6):59.
[54]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1-43.
[55]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7-33.
[56]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6.
[57]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J].世界环境,2008(2).
[58]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9]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0]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61]毕军等.自下而上的低碳社会建设,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852-864.
[62]杨志.绿色+资本+网络——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国际融资,2009(11).
[63]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开放导报,2009(12).
(该文章发表在国家级二类期刊《经济学动态》上)
二 : 生物入侵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入侵外来生物(invasive alien species)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的巨大危害与经济损失无可置疑地得到国际社会(CBD,IUCN,UNEP-GEF,UNESCO,ICSU等)与科学家的高度重视(Mooney & Hobbes, 2000; Perrings et al, 2000; LovEi, 1997; Schmitz, et al. 1997)。(www.61k.com)外来生物的入侵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种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威胁因素。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万方浩等,2002)。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和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370亿美元(Pimental, et al, 2000),我国几种主要外来农林昆虫和环境杂草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74亿人民币(万方浩等,2001,网上发表资料)。扩展:中国生物入侵研究 / 外来入侵生物研究 / 生物入侵
扩展:中国生物入侵研究 / 外来入侵生物研究 / 生物入侵
扩展:中国生物入侵研究 / 外来入侵生物研究 / 生物入侵
扩展:中国生物入侵研究 / 外来入侵生物研究 / 生物入侵
三 : 2013-2018年中国更衣柜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洞察网
2013年8月份
第一:中国产业洞察网研究员对市场调查报告的解读
第二:什么样的市场调查报告才是合格的?
第三:什么样的市场调查报告对更衣柜行业有价值?
第四:更衣柜市场调查报告目录结构
第五:更衣柜市场调查报告常见问题有哪些?
第六:更衣柜市场调查报告特点
第七: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五要素是什么
中国产业洞察网研究员对市场调查报告的解读
市场调查报告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市场调查报告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准确来说是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以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
2013年8月份
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帮助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
什么样的市场调查报告才是合格的?
市场调查报告的核心目标主要有两点:
其一:让项目发起方自己明确项目运作模式与经营计划;
其二:用于引资或者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因此,市场调查报告的质量标准也要围绕有效实现这两个目标来衡量。
我们认为,一份合格的市场调查报告至少应注意如下几点:
(1)产品与服务介绍清晰准确;
(2)商业模式清晰
(3)目标市场分析清楚
(4)本项目的目标市场定位有效
(5)团队组合具有能实现计划书所称之目标的能力与要素
(6)资金运用合理,现金流分析令投资人信服
(7)项目估值合乎行业规矩,要为投资人安排合理
(8)项目风险分析详细,风险规避措施合理有效
(9)文字处理精要准确,错误的地方要少,包装简洁大方,体现认真之精。
2013年8月份
更衣柜市场调查报告目录结构
查询请登录:www.61k.com可以咨询我们的客服帮助查询 标题:2013-2018年中国更衣柜市场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版
[交付形式]: EMA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纸 质 版]:8000元 [电子版]:7500元 [纸质+电子]:8500元
〖 描 述 〗
更衣柜,顾名思义,更换衣服、存放衣服用的柜子,英语为:LOCKERS,以前人们在生活中都选用木制更衣柜或钢制更衣柜,但虽着使用场所的不同及潮湿环境的要求,近几年诞生了ABS更衣柜(防水、防腐更衣柜),因其采用塑料制做而成,具有防潮、防腐且耐磨、无毒无味、色泽鲜艳(可做成多种色)而不褪色(色母融与原料内)、永不生锈(材料是塑料)、使用寿命长等特性。
塑料更衣柜原材料使用ABS塑料颗粒采用钢铸磨具,通过大型注塑机注塑成型。
塑料更衣柜以abs塑料生产的质量为最佳,目前国内大多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生产销售的ABS更衣柜,大部分采用的是回收塑料制做,产品质量与真正的原料ABS生产出来的相差甚远,所以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此产品时,尽量选择用知名厂家的产品。
更衣柜从选材上可分三种:其一,是钢制更衣柜,其二,是木质更衣柜,还有一种以前并不常见的塑料更衣柜,还有投币式更衣柜。
塑料更衣柜(ABS locker),又称为全塑更衣柜或塑钢更衣柜。塑料更衣柜以其独特的材质,防潮、不生锈、耐冲击、耐热、耐酸碱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特殊场所,如游泳馆、体育馆、各大高校浴室、海滨浴场、健身会所、洗浴中心、车站、地铁站、大型工矿企业、百货、超市、图书馆、运动场、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众多场所。
更衣柜摆放空间易干燥和避光,潮湿环境易使钢制更衣柜表面塑粉脱落导致生锈,塑粉对紫外线敏感,易褪色影响美观。可用湿布清洁,再用干布擦净水分,不易清洁部分可先用牙膏涂抹后在清洁。
新型的塑料更衣柜可以直接用水冲洗,简单方便多了。不再怕潮湿生锈,放在有水潮湿的环境下简直就是一劳永逸。想使钢制更衣柜恢复光泽的简易方法是在热水中加入少许食醋,然后用软布蘸醋水轻轻,不要太用力,否则会损伤漆膜。亦可用牛奶清除家具异味:先将一杯煮沸的牛奶放置在家具内部(柜橱类),把柜门关紧,待牛奶冷却后取出,家具内原有的异味就会消失。
.
本报告是根据中国产业洞察网研究中心多年来对中国细分产业的研究,结合对行业历年供需关系变化规律,对我国本报告行业的市场环境、生产经营、产品市场、品牌竞争、行业投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系统地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
2013年8月份 合的分析预测。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通过市场调研、国家统计局、全国海关信息中心等数据资料,以及期刊及网上信息二手资料进行桌面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可利用的数据包括行业数据以及企业数据;全国海关信息中心包括进出口数据;再加上自身公司的调研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
〖 目 录 〗
第一章 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市场格局深度研究
第一节 2012-1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二、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政策法律分析
三、 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发展技术环境
第三节 2012-2013年全球更衣柜行业发展研究
第四节全球主要国家更衣柜行业发展格局解读
一、美国
二、意大利三、法国
四、德国
五、澳大利亚
六、加拿大
七、...............
第五节 2012-2013年全球更衣柜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第二章 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消费者调查研究
第一节中国更衣柜产品市场调查对象情况
一、调查对象性别构成
二、消费者年龄结构调查
三、消费者主要更衣柜问题调查结果
第二节中国更衣柜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结果
一、更衣柜消费者购买频次深度调查
二、消费者对更衣柜产品价格认同情况
三、消费者购买渠道实地调查
四、更衣柜专卖店对消费者吸引程度调查
第三节中国更衣柜消费者品牌选择实地考察调研
一、消费者对行业品牌认知度宏观调查
二、消费者对行业产品的品牌偏好调查
三、消费者对行业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
四、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品牌调查
五、更衣柜产品品牌忠诚度调查
六、更衣柜行业品牌市场占有率调查
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
2013年8月份 第四节 2012-2013年年中国更衣柜消费者消费趋势预测
第五节 2012-2013年中国不同客户购买更衣柜产品态度及影响
一、价格敏感程度
二、品牌的影响
三、购买方便的影响
四、广告的影响程度
五、包装的影响程度
第三章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竞争对手实地监测
第一节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行业前五名市场占有率
二、行业集中度分析及未来趋势
第二节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企业竞争态势与行为监测
第三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品牌竞争对手调研结果
1、品牌A
2、品牌B
3、品牌C
4、品牌D
5、品牌E
6、品牌F
7、.............
第四章 2013年中国更衣柜产品区域市场深度考察分析
第一节华北地区(天津、北京、河北、山西、内蒙)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二节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三节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四节华中地区(河南、湖北、湖南)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五节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
2013年8月份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六节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七节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一、区域市场动态数据监测
二、区域当地更衣柜品牌调查
三、国内更衣柜市场盈利状况调研
四、华北区域更衣柜发展潜力研究
第五章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产品品牌调研排名结果
第一节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份额排名情况(一线二线城市考察)
第二节中国更衣柜品牌知名度排名结果(全国实地调研)
第三节中国更衣柜品牌销售额前五名(官方数据支持)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营销模式与渠道策略剖析
第一节中国更衣柜市场营销模式深度分析
第二节中国更衣柜市场分销商形态透析
第三节中国更衣柜市场销售渠道剖析
第四节中国更衣柜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
第五节中国更衣柜行业广告策略与促销方式
第七章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供需状况预测
第一节中国更衣柜国内区域市场情况
第二节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结构分析
第三节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供给状况预测
第四节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需求形势预测
第五节未来三年更衣柜市场发展空间研判
第八章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品牌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第一节中国更衣柜产品历年市场价格回顾
第二节中国更衣柜产品当前市场价格监测
一、产品市场价格驱动因素分析
二、产品未来价格预测
第三节中国更衣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总体经济环境走势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三、更衣柜市场国家宏观发展规划调控影响
第四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产品价格走势预测
2013年8月份
第九章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未来发展形势预测
第一节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发展环境预测
第二节2009-2012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市场规模状况
一、更衣柜行业相关性分析
二、更衣柜销售收入预测
第三节 2009-2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市场盈利状况
第四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发展形势预测
第五节 2013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
二、不利因素分析
第十章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盈利前景与投资潜力
第一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投资环境研究
第二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投资商机分析
一、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二、行业投资吸引力分析
三、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
第三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投资风险展望分析
一、宏观调控风险
二、行业竞争风险
三、供需波动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六、其他风险
第四节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盈利前景预测
第十一章 2013-2015年中国更衣柜行业内专家点评与指导规划
第一节中国更衣柜技术应用专家点评
第二节中国更衣柜项目投资专家分析
第三节中国更衣柜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第四节中国更衣柜市场销售模式专家建议
第五节中国更衣柜发展战略专家指导规划
更衣柜市场调查报告常见问题有哪些?
1、我公司的市场调查报告主要是用于面向企业、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资金申请评审机构申请资金或者融资。
2、市场调查报告也可以作为您团队建设与项目执行的指导方案。
2013年8月份
3、市场调查报告重点是论证项目的市场价值、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团队的执行力、项目的投入产出预期。
4、优秀的市场调查报告不在于文字多少,而在于抓住项目精华,以合适的文字图表和图形展示项目投资价值。市场调查报告传递的信息、理念、创新思维、独到的盈利模式等是其价值所在。
5、市场调查报告需要重点分析历史财务数据、管理运营情况、整个企业市场现状、未来拟投资项目带来的价值增长和投资需求,投资项目可以是多个或者仅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财务评价要考虑历史数据及财务制度的延续性。
更衣柜市场调查报告特点
更衣柜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是对企业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外部环境。
更衣柜行业结构分析:行业结构分析主要涉及到行业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等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是行业进入障碍和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分析。
更衣柜行业市场分析:主要内容涉及行业市场需求的性质、要求及其发展变化,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的分销通路模式、销售方式等。 更衣柜行业组织分析:主要研究行业对企业生存状况的要求及现实反映,主要内容有:企业内的关联性,行业内专业化、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水平,组织变化状况等。
2013年8月份
更衣柜行业成长性分析:是指分析行业所处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些内容还只是常规分析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些分析中,还有不少一般内容和特定内容。例如,在行业 分析中,一般应动态地进行行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尤其是结合行业周期的变化来看公司市场销售趋势与价值的变动。
更衣柜纵深研究
更衣柜行业研究分为一般性研究和专业性研究、浅表性研究和纵深研究,只有进行纵深研究才能真正发现公司的价值形成和来源构成。进行行业的纵深研究,必须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实证分析。例如,不同行业间的技术传递和转移过程,是直接关系到不同行业的兴衰和转化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是纵深研究的范围。
市场调查报告撰写的五要素是什么
一、详细介绍产品
在市场调查报告中,应提供所有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关的细节,包括企业实施的所有调查。这些问题包括:产品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它的独特性怎样?企业分销产品的方法是什么?谁会使用企业的产品,为什么?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多少,售价是多少?企业发展新的现代化产品的计划是什么?把出资者拉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中来,这样出资者就会和你一样对产品有兴趣。在商业计划书中,撰写
2013年8月份
者应尽量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每件事。商品及其属性的定义对撰写者来说是非常明确的,但其他人却不一定清楚它们的含义。
二、竞争企业的说明
在市场调查报告中,要细致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竞争对手都是谁?他们的产品是如何工作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本企业的产品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竞争对手所采用的营销策略是什么?要明确每个竞争者的销售额,毛利润、收入以及市场份额,然后再讨论你相对于每个竞争者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商业计划书要使投资者相信,你不仅是行业中的有力竞争者,而且将来还会是确定行业标准的领先者。
三、营销计划方案
市场调查报告要给投资者提供企业对目标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要细致分析经济、地理、职业以及心理等因素对消费者选择购买本企业产品这一行为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市场调查报告中还应包括一个主要的营销计划,计划中应列出你打算开展广告、促销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的地区,明确每一项活动的预算和收益。市场调查报告中还应简述一下你的的销售战略:是使用外面的销售代表还是使用内部职员?是使用转卖商、分销商还是特许商?将提供何种类型的销售培训?此外,市场调查报告还应特别关注一下销售中的细节问题。
四、制定执行方案
你的行动计划应该是无懈可击的。市场调查报告中应该明确下列
2013年8月份
问题:你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如何设计生产线,如何组装产品?生产需要哪些原料?拥有那些生产资源,还需要什么生产资源?生产和设备的成本是多少?企业是买设备还是租设备?解释清楚与产品组装,储存以及发送有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情况。
五、精炼的计划摘要
市场调查报告的计划摘要也十分重要。它必须能让投资者有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它将给投资者留下长久的印象。市场调查报告中的计划摘要将是撰写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却是出资者首先要看的内容,它将从计划中摘录出与筹集资金最相干的细节:包括对公司内部的基本情况,公司的能力以及局限性,公司的竞争对手,营销和财务战略,公司的管理队伍等情况的简明而生动的概括。
本文标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展望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