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心静读书好(随笔)
我愿学深山幽洞中一滴清泉,无须为谁而忧怨,更无需思考光阴之深浅,幽静中修炼柔中见钢,不计岁月的长短,做着点水穿石之功,在书山中寻觅,去网海里打点。风来且沐浴,月倚枕边书;雨临相对盏,醉饮唐宋赋;邀上几许兰草相伴,遣得两盆吊兰为邻,便可问盏邀明月,磨墨书屋香。打开青葱时光之窗,吸纳清风绿野中的绚丽多彩,架起烟波雨雾之舟,停泊在江南春早的口岸,在荧屏上绘声绘色、腾龙翻飞,写就自己吃下去的草,消化成奶的纯真记忆。
人生,只要耐得住寂寞,孤独的时光就不觉得长,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你就会常常去唐宋逗留,与李杜相遇,或许你一个人会独自喜笑,或许有人说你是神经质,其实那正是你找到了其中的味道;也许有人说你孤僻,连交朋友都要择之底高,其实你是喜欢把浮躁的心事沉淀,将山山水水的幽谧况味细嚼,摊开云雾的晒心台,解读聆听心灵深处的回音,从领悟中收获一些喜悦和欢乐。
都说人生百味,总也抵不过书中的甜味。再狂放之人,只要你进得书页,就会有一颗谦逊澄澈之心,就会把自己这道风景装点得多姿多彩,就能善待他人温良自己。这世间万物,最美之景,一在自然,二在书库,若你懂得,你就爱求得清静幽雅之心,钻进书海,寻找装点自己的饰材。
人,当生活的磨砺达到一定厚度时,自然学会沉淀自己的心思,静下来思考,更知道际遇只是人生磨砺中,一个自我跨越的台阶,跃过了,会觉得十分的舒心,十二分的酣畅淋漓。
人说望穿秋水无尘日,其实不然,只要寻得一席安静,静心枕在光阴一角,息心品读,闻秋语苍翠,听风起雨落,各种繁锁穿流,东西南北中,尽收眼底,任凭季节起浮,只展温和与三分浅笑,凭借岁月,独选适合的阳光之地栖居。
人,能装饰自己一切的,不是徇丽多彩的外貌,而是生活中各方面历练的积累,或在书本知识海洋里的熏陶,才能达到眼光和思维境界的开阔,呈现出一种自信风骨,这种风骨散发着由内而外的自然气质,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度,呈现出一种气场,这种气场,足够倾倒你身边的一切。这就是书为人之胆,识为人撑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 : 读书随笔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读书随笔_随笔怎么写
(www.61k.com]三 : 读诗随笔
??读简明的《雪花》????又将莅冬时,读此《雪花》,一下子又让我回到了今年春节。我们地处川南,少有下雪的。我知道今年春节那场雪带给了中国很多不便,也可以说是场灾难。但我仍爱她。十多年才一见,能放弃欢呼吗?“在零度以下真相大白”,正是雪的坦坦荡荡飞飞扬扬,看似平静的语境揭开了运动的序幕。“虚拟的芬芳,距水最近/距果实最远”这是怎样一种意境啊,触不到,摸不得。我以置身于虚拟之中,看到窗外天鹅羽的坠落。这一切都是水雕刻的结果,却不是水的荣耀了。????“从立冬的门前经过/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沿着最懂得羞涩的一面慢慢伸展/男左女右,像旱路包围水路/农村包围城市”,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式诗句没能让我走出自己的乡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多少农事压在父亲母亲的肩头。麦苗青了,一叶,二叶……该添肥了。猪养肥了,该宰杀腌起来做成了腊肉,就等着过年了。辛苦了一年,就过年是令人高兴的事。什么工作都可以放下,帖对联,放火炮,祭家神。求得“瑞雪兆丰年”,是每家都渴望的希冀。“男左女右旱路包围城市”多少俗定的事。戴孝的方式,停尸的方式,活着的人的尊卑关系,一路杀来的是雪花的纯白。整个生存空间与思维空间无一幸免地陷入一场雪中。雪中的花瓣,晶莹玉洁。勤劳的人无限的赞美久违的雪,而寒号鸟们却要在一场切中哀叹死亡。????“离浇灌最近/一生只爱一次”,雪化之后,属于浇灌万物的彻骨的疼痛,那是雪花的凋谢,墓地的湮灭。为了季节的延绵不绝,死亡是雪恋的最高境界。白的来化着无而去。为了繁华的锦绣,它最终借水的形态发出穿石的声音。庄稼因少有病痛而使秋天陡增了含金量。如此,一生只爱一次,足也。??读王崇党的《孤独》????人海中,我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工作,我生活,我奔波,我累——我与个体之外的一切存在冲突。因为别人与我一样经受着物竟天择的残酷,我与他们或他们与我都在比着,一刻都不得放松。“今天不好好活着,明天就努力找活”。于是,我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人。在心之外的一切都假着,敷衍着。心是自己的,真的装在心里,回家去,对着一堵墙的裂缝说话,墙就像我的肉体,将我紧紧拽进腔内,裂缝也在所不惜,因为我是墙的心。墙能听懂我的意思。我们就经常这样,默默地交流着。寂寞,却也很真诚。????一天,或许是外部的因素,或许是什么力量,或许什么都不是,是墙本身出了问题,竞然对着我水汪汪起来。我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这怎么了,好端端的一堵墙壁,硬是被榨出了水来。原来阳光也是水做的,阳光常长出灰紫色的羽毛,带着霉菌,似好看却藏着阴险。墙裂缝里长了青苔,我明白了那并不是青春返童,而是如铜绿一样,绿里腐蚀着铜的肌骨。铜生病了,我的墙也不例外。我顿时哽咽着,我也生病了,我病出了泪来。我不想去补救什么,是什么就让它是什么吧。缘来缘去,自有它的份。我记着刻骨铭心的一个指动,一个眼皱,灵犀一点通彼此。我们继续对坐着,交流着。撑不住了,就垮下来吧,或许我能替墙扛着,或许我和墙一起倒下。或许,我还能走出去,回望墙一眼,擦干了眼泪。????且听风走出树义的情感走向????玉蟾山中,面对黄庭坚醉书的玉蟾二字,那一个王字左胸上的一点,让我衣袂飘飘,参悟浮雕中的禅意。林中各异的和尚坟,是庙宇不存之后伴佛的惟一默契。刻石成艺的那批人早已失传于风化,瞻着这些露天的音貌,我真切觉得自己体内有一股剑气,挺直我的背脊。我以蟾自居于玉做的骨骼,像建文帝走出皇权之殇,出游四方。“鱼擦着月亮之背滑翔而去”,我擦过鱼的背,试着锋刃。于是,我像一个清高的剑客,背着手,任剑在腰间晃荡。手里翻着《听风且走》,口里吟咏着冰魄般的句子进入空灵轻逸的意境。????火山。弓弦。虬树。曲子。成熟的苹果……??我看到侄女丽莎没齿的微笑,傻傻的天真,对着我呀呀的交谈。“婴儿的微笑像冬天的玫瑰”,是诗人的敏感即时地赋予了语言温馨的场景,干净,干练。????于是,我年轻地寻找自己。蜀道之险,草堂之难,推敲之苦,隐忍不发。我寻找自己,由掌纹发端而去,口吐剑气,羞红一叶秋风。石以明晰的轮廓方正我的名字,压向挥毫的留白处,竞然泣出血来,让平面的阅读一下子立体成童年时代后山的一线瀑布。松涧的牧童,找到丢失的竹笛,如“一串钥匙静静躺在湖底”,他平静地找到了自己,他还不是一个剑士。但他踩痛了一株菊花,金黄色的,我记忆犹新。????远方的诗人,我是否糟蹋了你的意蕴呢?我的确是受到《情感走向》一诗的语言刺激而生发出了上面的文字,让我清瘦俊朗,侠骨柔肠。我以我的立场做足一场梦,手里捏着水的印迹,缕缕青丝留在了枕头上,醒来已是霜降。我的剑也炼就了寒光,待命出发。
四 : 读书随感
读书随感
写下这几个字,突然有了一种怀旧感。
到如今,读了十几年的书。往昔的校园生活,时时溜出,停在记忆的横面。似乎,记忆上的校园生活,并不都是读书,多是师生们的交往,同学、朋友的聚会,或在“情谷”,或在“情坡”,似乎课余比课时更充足。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的一年里,更是那样。偶尔静下心时常问自己:是否往日读书太不用心了,怎么竟没留下太多读书的印记?细想,又不是,往日除了吃饭睡觉,专职一事:读书。傍着白光,确也翻阅了一些书卷;于是,也知道了一些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洋外中内。
很奇怪,却又的确如此。读书,就像下雨一样。该渗透的,已进入人生,成了眼界、智慧、方法,成为涵养的一部分。渗透不进去的,亦如汹涌而过的河水,继之入江入海去了,了无记忆,亦了无痕迹。
会读书的人,存在一种潜意识促成他们去阅读比别人更多的书籍,以致他们与常人相比多半有一种读书的癖好。会读书的人,大凡一见印了文字的纸张,总要拿来翻翻,读完之后,或觉有用,细细地折存起来,或觉无用,随手扔掉作罢。读书应该是很随便的吧。
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熟烂了的诗句可信也可不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贫困命运者也可寻见。用一种期冀来鼓励自己愤读也未尝不可。(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有些书,隐约感到读之无用,但心中有种欲望,就是想读,甚至达到不可不读的程度;
有些书,当初读不下去,当某一天突然读去一大半,顿觉彼乃一本难得的好书,常有佛教中的一种顿悟之感。
你有过那些经历吗?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摆脱无知;
有些人是怕别人辱骂自己无知,便在自家摆上几个书架的书,一两年来,只看到几本书里藏着位于第十几页的书签。他们读书是为了装帧家门,装帧自己的面子;
有些人刚开始,读书确有装帧门面之意,但随着日子的推移,就入境了。读书成了他的爱好,有书就读。也许你正处在这个转变阶段,我似乎已经转换过来了。
我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虚空。这种读书人未必读书上瘾。偶尔,边上冲一杯茶,端坐在宿舍,随手翻开一本书,精心地读了下去……书我两忘。此时,万般烦心俗事,皆随书而离。心似乎是空的,只有书香、茶香,和之自鼻而下,又自心而上。纵有宿舍纷繁杂事,我自悠然无视之。真有一种将要“羽化登仙”之感。
读书之至如此境界,我等是自不能比的。引以自藉的是,偶尔似曾尝过其中滋味。我很爱看书,小时候,不管怎么贪玩,书总是要先读完。只是家里的书并不多,因此,每次只要我姐给我买了新书,不管在干什么,我都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先把他看个大概再说。从中我看到了昔日北大荒“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鴙飞到菜锅里”的他域风情,真是让幼稚时的我遐想不已;从中我反复哼吟着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一直是我最为敬仰的文者;从中我身受着一位伟大天才爱因斯坦的艰难成长历程,这位奇才成为我永恒的崇拜者……
看着封面漂亮的装帧,嗅着书页淡淡的墨香,心都醉了,这时真的是爱不释手啊。
夜深人静,在昏黄的灯光下,郑重地翻开它,细细地品味上几小时……一本书,就好像一个朋友在对你履行承诺,他让我得到他想给我的东西。
爱看书。看了各种书,看了十几年的书,包括动笔之前也在看书,看过之后,突发感悟,信手几笔,即成此篇读书随感。
五 : 李修建兄读书随笔八则
李修建兄读书随笔八则
李修建兄,1980年出生,山东临沂人。1998年-2002年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2008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现为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秘书长。出版专著《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与刘悦笛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艺术人类学》(与方李莉合著,三联书店2013年版);主编《美学读本》(担任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译著《君主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译者)(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艺术公司——审美管理和形而上营销》(合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理论。
编辑推荐:黔人赵威
一、
六月二十四回盘,发现一个奇葩现象,过生日、结婚、白喜事舍得花三四千元请人摄像,做口述历史则没发现一人。这几年我做了将近十多人的口述史,盘县这一奇葩现象则是我无法想的,口述历史的意义,是用文字、音、像三者结合起来,把一个人的一生大概记录下来,它能反映出个人与家庭、家族、他人、社会时代等的轨迹,对后来的人们保存下珍贵的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研究价值!对即将逝去的老人,于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来说,口述历史是他们留给子孙后代和社会的一笔丰厚遗产!做口述史之起因,年认识前贵州省委书记、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先生,二零一零年朱厚泽病逝,二零一二年认识张道藩私生子张克勤(别名罗马),二零一三年十月病逝,对于这些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老人,逝去了,则没有记录整理出他们生前丰富的史料,于我是一种遗憾,于社会是种不可弥补的损失,于是我开始行动做口述历史,一年做十个,每年选择十个具有丰富人生阅历、从事不同行业职业背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脑子清晰,语言表达逻辑清楚的老人来做口述历史,至今已经做了近二十人,打算做三百六十五人为此!
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天热烦闷,乱读闲书。葛兆光的《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导论部分,看了约30页。葛兆光是非常有学术个性,出入文史,著述甚丰,以《中国思想史》《道教与中国文化》《禅宗与中国文化》等知名。他出身古典文献学,又精通日文和英文,对于国外汉学有很好把握,视野开阔,文笔畅美,足可成一家之言。治中国古典学术者,最好能够阅读日文著述,因为对方的研究多有值得关注之处,想此不觉汗颜。又翻看张之洞《劝学篇》数页。又于知网看到李云雷的一篇文章,题为《魏晋风度与学问及酒之关系》,奇怪云雷怎么戏仿起鲁迅。下载来看,却是写的孟繁华。再仔细看,原来是一系列的文章,有10多篇,全部写的孟繁华与酒,同时发在一个文学刊物上。作者阵容非常强大,诸如陈福民、贺绍俊、蒋寅、肖鹰、陈剑澜、李云雷、石一枫等等,除了知名学者,便是知名作家,似乎亦多好饮。十多篇文章,全下载了,一篇篇地读,实在有趣极了。像老孟那样极有趣味和情味的,实在太少了。
三、
联系上云南大学的张晓萍老师,她做旅游人类学研究,翻译了很多她在美国访学时的导师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的论著。格雷本先生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的教授,专治旅游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年近80,神采奕奕,时常到中国来。选了张晓萍老师译出的两篇文章:《艺术及其涵化过程》以及《从审美功能到社会功能:物质材料、展演及消费者——以加拿大因纽特人的雕刻艺术为例》。前者以三个民族志个案为对象,探讨了民族艺术主动迎合西方市场,成功转化为旅游艺术的的过程,进而分析了艺术涵化的可能性。后者以因纽特人的雕刻艺术为案例,论证了盖尔的艺术能动性理论。
四、
翻阅明人徐(火勃)《红雨楼题记》,颇契人意。所作题识,多有精赏。如《鹤林玉露》题云:“古今模写山林丘壑之乐者,以罗景纶《鹤林玉露》“山静日长”一篇为最,闲中披玩,真如身在山边水涯,不复知有人世。谈者戏谓此篇但得浊醪数杯,尤为佳境。不知一涉微醺,便伤清况,不如增入好香一柱,更觉幽绝。”遂找《鹤林玉露》此篇赏读,深山、落花、松影、禽声、山泉、苦茗、读书、山径、长林、流泉、竹窗、弄笔、法帖、墨迹、画卷、吟诗、溪边、园翁、桑麻、剧谈、倚杖、牛背、笛声......令人飘飘作天际真人想!此真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最佳写照。徐(火勃)乃明代藏书家,手头尚有其著《笔精》。他一生未仕,常寄食四方。其父徐㭿,其兄徐熥,其子徐陸。观四人姓名,知其乃以五行相生之理取名,昨日恰与友人谈起此事,秦桧父子亦以此命名。这种方式,五代即一周期,重名率很高,“火”字旁尤不易起,所以多用生僻字。
五、
昨日精神有点委顿,闲读《邓之诚文史札记》(上下)(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实为邓之诚先生1933-1959年间的日记,由其子邓瑞整理。内容多涉购书读书和师友往还。邓之诚还著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清诗纪事初编》等,邓之诚是个旧派文人,其购书之勤,读书之富,我辈只能看看书目,望洋叹之。30年代,他在燕京大学教书,同时在他校代课,收入应该尚可,日记中却时见赊欠,以书账最多,日用之物亦常拖欠。碰到中意的书,却不管不顾,必欲买之。他颇有些生活情趣,时常招聚朋友门生小饮。张孟劬是他的知友,时时晤坐长聊。他买上百竿竹子种在院里,又买25只蝈蝈放在里面。一边感叹居不可无竹,一边抱怨竹价太贵。日记中出现人物极多,其门人弟子,多有大家,如谭其骧、王钟翰、周一良、侯仁之等。复翻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将中国文化精神总结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点,以刚健有为作纲领,力陈刚健有为之于柔静无为的主导性。
六、
昨天下午,骑车在附近转了转。新修的围墙上,刷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绘画。对面的小河里,流着臭水,河堤上种满了蔬菜和庄稼。桥头的广告栏上,有人招聘放羊的,有人寻找偷车贼。旁边一个村子叫肖家务,到处是果园,梨子挂满枝头,葡萄正在生长。果树掩映处,有一个垂钓园。进去观望,中年大叔是个高手,已经钓了很多。另有两个小伙,差不多一无所获。围着几个女的,放肆地大笑着。湖边搭了两间简易小房,里面密密地铺着席子,住着一伙农民工。我问其中一位老者,住在里面太潮吧?他回答说,出门人,不容易,让住哪里就住哪里。
七、
书,常有买重的时候,因为买回来就束之高阁,没有翻看。记住一本书的最好办法,就是大概看一下,看看目录,主要内容,最好能做个题记之属。翻看了一会清代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的“天人解”,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医更以此理解身体和疾病,一以贯之,生出万千变化,足称博大精深。东晋殷浩,精于医道,中年弃废。一日某仆叩头流血,浩问其故,言其母年近百岁,久患疾病,生命垂危,若殷浩能代为诊治,或可延寿。浩感其孝心,遂为其母诊脉处方,一剂即愈。殷浩悉焚经方。后人遂不知殷浩之精善医术。黄元御《玉楸药解》卷四“冬瓜”条,云:“冬瓜去皮,切片,酒水煮烂,去渣熬浓,器收,每夜涂面,变黑为白,光泽异前。”这种冬瓜面膜,倒是经济实惠,有兴致者不妨一试。
八、
我居住的这个地方,以老年人为主,生活节奏极为缓慢。老人们,天天坐在楼下乘凉、下象棋,在公园遛鸟、跳舞。住了几十年,都熟悉了,生活习惯也已固定。看到一个陌生人,就在背后指指点点。我往楼下停自行车,坐在旁边的老头说:“小子,这是我的地方。”说完拍拍他的三轮车。我往一侧挪一挪,“放这儿行不行?吃个饭我就走。”老太太说:“不行,你放那边吧。”我便放到另一边。等吃完饭出来,他们还在一旁聊天,三轮车并没停进去。有几拨下象棋的,一群老头围观,我也凑上去,看了半天,看不懂。一个下棋的把棋子摔得啪啦响,盛气凌人。怎奈棋艺不精,只是虚张声势,一会就认了输。围观的,操着各种方言,有人对输棋的大加讥讽,有人回味刚才的棋路。他们用一张白布自制的棋局,上面写着“不要使用不文明语言。”
本文标题:读书随笔-心静读书好(随笔)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