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治大国如烹小鲜-解读“治大国如烹小鲜”(心乐书话55-58)

发布时间:2017-12-18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解读“治大国如烹小鲜”(心乐书话55-58)

55、解读“治大国如烹小鲜”

古代的男人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好像是恭维女人,其实是风凉话。因为接下来,他们又补上一句“君子远庖厨”。看看几千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恍然了,好像“治大国”的永远是男人,而“烹小鲜”的呢,永远是女人。我问,男人里不也有袁枚的《随园食单》、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吗?从苏轼到张岱、李渔、沈复,从周作人、林语堂到汪曾祺,更是高举“生活的艺术”,雅到极点了。可我得说,那只是吃的艺术、饭来张口的艺术,不是洗菜做饭的艺术,更不是厨房里的艺术。

56、书之启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浙东山村一个临溪的大祠堂里,我背着书包上学堂,开始我的求学生涯。因为得到老师的喜欢,就让我有机会常常走进老师的房间,以我一年级的阅读水平去翻阅老师房间里让我读起来还似懂非懂的不少书刊画册,特别是那些连环画曾经强烈地吸引过我,为一个幼小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57、读书之痴迷

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之后的几年,我白天劳动,晚上读书,痴痴迷迷。回首当年所读书籍的书来源有以下4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1、重读和复习高中读过的各科课本,在校时用零花钱买下的各类小书;

2、“革命大串连”中,用低价贱买回家的部分大学教科书,诸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美孚灯上自制一个硬纸的罩,微弱的一路光线下,用功了三年多;

3、同村老学究家仅有几册书,记得向宣宅兆丰先生借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就读过一个冬天;

4、矿亭根土当年的藏书,几乎全部读过,二天一册、三天一本,包一个封面,不污损、不拖延,按时归还;跟根土同村还有一个藏书更丰富的何永昌(记得他的书上都盖有“永昌藏书”的椭圆形图章),因为我与他不熟识,通过一条间接的“秘密渠道”,向他借读过不少的书,如巴金的《雾·雨·电》、《家·春·秋》等等。

58、读名著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名著从内容形式都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典型认识,典型意味着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内容。名著自有不绝的生命力,极强的亲和力,不因时代的距离与人生疏。

因此,对名著的理解也就永无止境,总是会随着人们阅历的丰富而发展不断,常读常新。任何时代,任何人对名著的理解都是相对的,都是片面的。所以对名著的阅读,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实际也根本到不了位)。阅读从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对某一个人来说,孩提时代是一种理解,青年时代又会是一种理解,中壮年、老年也许又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境界。如果期望孩子也能有成年人那样的理解,乃是一种错了位的要求,结果只会引起孩子对名著、甚至对读书失去兴趣。

二 : 如烹小鲜:如烹小鲜-拼音,如烹小鲜-解释

烹小鲜_如烹小鲜 -拼音

[www.61k.com)rú pēng xiǎo xiān

烹小鲜_如烹小鲜 -解释

烹:烧煮;鲜:活鱼。像烹煮一条小鱼一样。比喻轻而易举。

烹小鲜_如烹小鲜 -出处

《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者若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1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这种解释虽然接近本意,但没讲到“妙”处。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伺侯。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那么,怎么掌握火候,大国又如何可以被比作小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可以大而化之道来。

三 :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如烹小鲜-释义,治大国如烹小鲜-出处

治大国如烹小鲜,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治大国若烹小鲜_治大国如烹小鲜 -释义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是《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大国如烹小鲜-释义,治大国如烹小鲜-出处_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

(www.61k.com)对于这句话的意思,有不同的解读,1种说法是“治理国家就像是在烹制小鱼一样,不要在锅中时常搅动,否则小鱼将会被捣烂。”另1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治大国若烹小鲜_治大国如烹小鲜 -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原文内容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_治大国如烹小鲜 -名家注释


《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淮南子·齐俗训》说:“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

玄学家王弼则注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注家范应元对于“烹小鲜”说本作“亨小鳞”,并注:“小鳞,小鱼也。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

南怀瑾解读:

为什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呢?是告诉我们,处理大事要特别小心,要慢1步,不能匆忙大意。青年们前途无量,将来如果做什么大事,不管工商界、学术界,1个大问题到手之际不能大意,要谨慎小心。但谨慎小心又不要过分,太过分用心,火又太大了,味道就不同了。如果完全不管,则火熄就不成功,所以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烹小鲜”的道理。

其实我们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烦恼问题时,在很困扰之际,记住老子这一句话,治大问题“如烹小鲜”,冷静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艰难。大部分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当问题来时就被烦恼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所以,要懂得“如烹小鲜”的道理。

王蒙解读:

2009年3月,著名文学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在佛山市机关大礼堂给佛山各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干部讲课。王蒙表示,“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历史上有各种解释,合理的应该是不折腾,而不是“红烧几十条活鱼”。他表示这是老子五千言中的一句奇特之言、精彩不朽。在历史上这句话有各种解释,他认为合理的应该是不折腾,也就是不要像“文革”那样。这句话的意思既谨慎小心又举重若轻。

治大国若烹小鲜_治大国如烹小鲜 -里根引用


1987年1月27日,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阐明他的施政纲领。

治大国若烹小鲜_治大国如烹小鲜 -习近平引用表明治国态度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采访时,针对治理国家之道时提出:

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1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四 :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说的。其实,大到国,小到家,很多事都必须“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小鲜者,小鱼也。这个“小鱼”很可能就是毛草鱼——一两寸长的小鱼。很嫩的,稍微火候不对或翻动不慎,成鱼糊糊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治理大国要像厨师烹调毛草小鱼一般,不能随意翻动、随意“作为”。告诫人们有所作为的时候也要“无为而治”——不作为,就是作为。

人,自喻为天之骄子,凡事都想插一手的。不作为,仿佛就如蠢猪般难受。其实,有时作为才是猪呢!常见病人过敏性皮疹就诊,告之不管他,过几天再说。诧异:怎么不治疗?回答:不管他,就是治疗。因为病因不明,故无为而治。病人释然。

一位哲人画了个圆,说:“圆内表示我所知,圆外则表示我不知。我知道的越多,我不知道的也越多”。数学的集合论有这么一条定义:任何集合包含空集。翻译成哲学语言就是:有包含无。是为、无为的另一种表述。 恩格斯说过: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至少是在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人类中完成的。这句话两层含义:1,世界是可知的;2,世界也是不可知的——人类灭亡的那一天,未知与已知仍是如影随形。无穷无尽,就是不可知的意思。

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是:在未知的领域里作为,恰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是大伯子背儿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

忽然想起德国人对三种人的用法:勤快而聪明者,重用;聪明而懒惰者,驱赶着用;勤快而笨蛋者——滚蛋!——坏事的往往就是这种人,中国人常说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也。 这种人无知无畏,凡事有一手,可怕。刚参加工作,闻一笑话: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不禁莞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有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另一个说法。遗憾的是,人类“猫屁眼胆大”,常常是恣意妄为的,比如医生对干扰素的应用便是一例。(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于是现在的医生对于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广泛使用。其结果,毒副作用大,效果并不理想,约40%的疗效——面粉团、安慰剂的疗效,但毒副作用却大得多。

究其因,是医生不知道或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干扰素是细胞因子之一。目前发现的细胞因子有数十种。两种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之间可以是互相拮抗,可以是相加效应。”——摘自《医学免疫学》第二版,龙振洲主编。看到这里,具有中国哲学思维的我这样想:干扰素是细胞因子之一,细胞因子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种,而且并肯定还会继续发现。但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已发现的和未发现的细胞因子肯定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互相拮抗、一类是互相协同——很像阴阳的关系。如果不加辩证地使用某种细胞因子(比如干扰素),一定会打乱现有的免疫系统的平衡而导致疗效不佳甚至有巨大的毒副作用。哲学重要啊!

人类社会亦然。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时代,固定在乡村的有组织的挣工分的农民无论怎样的劳作,领导无论怎样关心,温饱倒是个奢求了。现在,没人管了,农村丰衣足食了,大姑娘、小媳妇也比以前漂亮多了——没有日晒雨淋的结果。以前荒凉的山也都郁郁葱葱了······

“知识就是力量”,人们迷信作为的佐证。然而,“惑是在多惑是在少”越来越显现力量。即便是在已知领域,不考虑与未知领域的关系,人类的任意作为也危机重重。比如现在自然环境的恶化,就是人类恣意妄为的结果。

有了哲学的知识才是力量!1869年,人们已经知道了63个元素的原子量的大小等。但这只是关于化学元素的知识,还不是科学,不能有什么力量。门捷列夫根据已知的63个元素制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有效地指导了未知元素的发现。所以化学元素周期表——预测化学元素的科学——才是力量!

任何学问,处理好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与否,后果完全不同。

康熙字典收录了个汉字。我们常用的汉字约3500个。而英语据说有50万个以上的词汇,并且在不断增长。世界上无论什么新鲜事物,无须增加汉字,我们都能表达,而英语则非造新词不可!说到底,汉字很好地解决了有限与无限、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一个趣事:汉字零到十,11个数字就解决了无限的数字表达。英语呢?从零到20才发现不能再造字了,否则,英语将全是数字!即便如此,还是造了twenty,thirty,forty,fifty,sixty,seventy,eighty, ninety 这8个字词。就这一点看,汉民族不愧为最聪明的民族!

由于阴阳五行的哲学指导,中医较好地解决了有限与无限、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一门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医学至今仍有一席之地。西医,只是在已知领域中耕耘,就像一个永远往上盖而不能封顶的大楼一般——哲学的缺陷——只看到问题的一面。

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原委不明时,谨慎以待、无为不动——最好的作为。即便胸有成竹,考虑阴阳两面,考虑未知的世界,才有可能达到尽可能的完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 ”的无奈······

本文标题:治大国如烹小鲜-解读“治大国如烹小鲜”(心乐书话55-58)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527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