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苗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文献综述
苗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每一种节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同时,每一种节日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苗族大小节日众多,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
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
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
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
——http://www.61k.com——二 : 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
每年农历5月24日至5月27日为苗族的龙船节,是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龙船节在苗语中叫做“咋瓮”,是划龙船的意思。[www.61k.com)
龙船介绍
龙,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苗族的龙船很别致,一般是一株大杉树或大梧桐挖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船身长20米左右,船头翘起水面很高,安装上一个大龙头。龙头是由水柳木雕刻而成,雕刻十分精美,上面涂着金、银、红、绿、白各色,犹如鳞片熠熠耀眼,一对龙眼炯炯有神,弯弯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谓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
平时,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绵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万宝来朝”。两个角尖之间拉一根细绳子,挂上小红旗。角后有四根一米多长的野鸡毛立着,显得很威风凛凛。船尾也翘出水面,插着芳草,名曰“凤尾”。
苗族的划龙舟
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手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来风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剽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约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桨。身披蓑衣,头载斗笠,以示祈雨。
划龙舟比赛场面十分激烈,是一项赛体力、比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保团结的体育活动,是苗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的表睐。龙船节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朴的信仰,同时,追叙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再现了当时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勇敢意识和团结历进的精神。
龙船节与端午节
与苗族的龙船节类似的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节日里同样也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也就是龙舟竞渡。
三 : 苗族的传统节日
人们按节令进行庆祝活动,反映了农耕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些节日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在生产力极其低落的情况下,只依靠人力是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只能借助传说或神话来维持生产。人们把抵制灾害的活动寄托在神明的身上,以此来找回生活的信心。但是一味的向上苍祈福,而不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样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四、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一般在三月三举行,是湘西苗族的大型歌会。传说从前苗族住在偏僻的大山中,日常用品都必须用土产到遥远的市场去交换,而且常常受骗上当,于是大家便邀约以清明这一天作为自己赶集的日子,既可互通有无,也可进行娱乐,年代久了,便成了清明歌会的节日。这一天,各寨的苗族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善歌者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参加者常达数万人,白天唱了晚上又唱,一直通宵达旦。
(二)赶秋
赶秋是湘西苗族群众性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立秋之日,其主要活动是打秋千。赶秋最初也是为了便于青年男女交际而兴起的,后来男女交际的内容逐渐减少,而演变为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了。
(三)九月芦笙会
九月芦笙会是贵州黄平县的谷陇、五里墩等十几个地方的节日,以谷陇的规模最大。节日的时间大致为秋收结束之时。节日到来,周围数十里的苗族男女青年都着盛装前来参加。在芦笙会上姑娘们穿着长裙,戴银手镯、银项圈,头盘田螺髻。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
男青年们爱在芦笙差几支野鸡毛,这是战胜邪恶的标志,也是表达爱意的信号。[www.61k.com)姑娘们则把自己精心编织的长带挂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芦笙会规模宏大,观众有数万之多。
(四)意义
这些节日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汉族和苗族之间的交流。汉族与苗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属于相亲类的,节日的举行为广大男女青年创造了结合的条件,青年们借节日表达自己的爱意。从更深的层次讲,交际性节日还有利于苗族地区人口繁衍,壮大苗族人口的数量。
苗族节日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部分。苗族节日的产生是由特定 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它的产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虽然有些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被保留和继承,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陈斌、赵云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2]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生活习俗》中的节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4
[3]《苗族简史》编辑组:《苗族简史》,《生活与习俗》中的节日,民族出版社,2008.4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苗族文化大观》,《风俗习惯》中的节日、娱乐习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6
四 : 苗族的传统节日--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www.61k.com)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花山节的重要标志是花杆,一般要选择高大挺直,滑溜的青松或松柏做成。先把它削去枝叶剥去皮,扎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装饰得五彩缤纷。大家推举一位"良心好"的人当"花杆头",他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太阳出山前把花杆栽好。
花山节这天,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而来,人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群情沸腾。当"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节庆的人们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节"开始。顿时,花山场上锣鼓齐鸣,鞭炮喧天,鲜花彩旗迎风招展。人们围着花杆,踏着芦箪、唢呐、胡琴等乐器的节拍翩翩起舞。有的跳蹬脚舞、三步舞;有的打芦笙架(吹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狮子舞跳得好的,有资格爬上花杆顶端,取下两瓶好酒和一个猪头作奖品。花山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武术表演、斗牛比赛,优胜者披红挂彩。十分荣耀,还会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品或奖金。
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到认识、了解。每当相中了合意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有的还互赠礼物,订下终身。那一对对身着艳丽服饰、打着五彩缤纷花伞对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节日期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组织了许多工农业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农副产品、药材等收购到外地出售。整个花山节的活动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欢乐幸福,购销两旺的景象。
本文标题: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