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周旭吉
好的书让人受益匪浅,有可能终生受益。读散文集,更是能让你的情操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陶冶。
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毕淑敏了。她的作品,一扫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琐碎平庸的文风,被人称赞为是“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拯救”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余年,拯救过无数垂危的生命,帮助过无数来访者走出生命的低谷,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故事的起伏,精湛的文笔,让我不得不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受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感悟至深:
“为什么不读书”?夏导问。“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钱在我妈妈那儿”。“你妈妈在哪儿”?“我不知道,我妈妈跟着人跑了,她不要我了,她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卷跑了。就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说他一个人也要供我读书,他就上山挖药材,他在最陡的崖上看到了一兜贝母,人家都看到那兜贝母了,可是谁也不敢去采,只有我爸爸上去了,他就再也没回来。”这篇《源头朗》在描写火石到大城市生活、求学的同时,亦表现了苦难人物心中理想和现实压迫的种种矛盾。
著名作家贺绍俊曾经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源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里隐秘的洞悉。”
读毕淑敏的书,能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爱,让我沉思许久……
二 :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读毕淑敏《行走人生》有感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是在旅途感受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
初次看《行走人生》这本书,是被一幅幅毕淑敏阿姨在旅途中的照片所吸引的,都是一些我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的景物。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发觉毕淑敏真是一个真诚的、谦虚的、亲切的阿姨。她写的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做作之情,满溢着的都是一股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毕淑敏阿姨会写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没有。整本书记录着的都是在漫漫旅途中的一点一滴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一点一点的感悟到人生。
不得不说毕淑敏阿姨真的很细心,她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旅行需要预习。”的确,如果你要到一个地方去,你是否应该事先多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风光,向已经去过的先驱者打探有关的注意事项呢?答案是肯定的。随心所欲,不做功课,贸然出动,赶上什么算什么,风吹雨打都是缘分。碰上什么吃什么,餐风露宿全为乐趣。闲云野鹤自由自在,流浪漂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大框架,没有细心安排,那么你会因此而错过多少美景啊,到头来只留下满腔的后悔……
人生也是这般如此,在做一件事前,如果举棋不定,瞎子摸象似的,那么你必然会与一些机会失之交臂,这可是不预习的坏处啊!
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大概都会给你留下一份印象吧。而那些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你会在脑海中展开无穷的想象,想象那里的繁华与绝美,对那些充满了想象的地方,有意地不去查找资料。就让它们在想象中沉浮,享有海阔天空的余量。倘若有什么好心人好意地要告知你,你就迫不及待地捂住他的嘴,然后,像一个不想直接听到足球比赛结果的球迷一样告诉他,请让我自己去看吧,知道的愈少愈好。
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前,即使未来对你来说,是一片未知、一片茫然,但请不要慌张,选择那条你最想走的路吧,不要去在乎明天会怎样,未来会怎样,请毫无保留地过好今天、过好这一刻。未来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闯,自己去体会,不要肆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要相信自己。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这样一句话:“旅行使我们谦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好像隐隐有一些共鸣。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时间,强烈的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它使我们日渐狭小的视野、胸怀再度开阔起来,像再生一样。
当我们居于人生的高处,在意气风发、洋洋得意和一路顺风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把自己放低点儿,学会谦虚、冷静,不张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我们居于人生低洼时,我们是否也要不自卑,不气馁,不妄自菲薄,一任自己消沉下去,而是高扬起人生积极向上的风帆,敢于挑战暂时的黑暗和挫折,从拼搏中奋起,亮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的人生风景?
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盒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未来的路需要自己去开创。那么带上自己小小的梦想和大大的坚强,就上路吧。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
千岛湖初级中学初三:缅因
三 : 名著阅读:毕淑敏散文集
毕淑敏散文集
【背景助读】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我们一直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诅咒与煽动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分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文学欣赏】
毕淑敏作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向来颇受关注,她的一些名篇被广泛转载,尤其是青年读者中流传深广,如同一例温润的心灵鸡汤,于不动声色之中,让人们的心灵受到春风雨般的滋润。毕淑敏的多重社会身份,为她提供了多维的写作方向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与精深的文化知识使她的散文创作一改“小女人”散文的那种平面化、世俗化写作模式,成为当今散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读者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她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灵活驾驭语言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于妙趣横生中见哲理。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我很重要》记叙的就是这位智者对生命的拷问——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 ……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 ……
我很重要。
…… ……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人们,总是过多地羡慕别人的伟大,而忽略自我的存在。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恰如一声响雷,惊醒了平凡人生中走过的平凡的人们,使他们在流淌的岁月的一瞬,突然意识到个体生命闪亮的意义——“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这是作者惊世骇俗的内心表白,亦是作者留给读者的警策之语。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细腻的笔触,从三个层面,向读者剖析了其个性意识复苏的流程和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亲情层面:仰对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因而,“我们”独特,“我们”重要。此处,作者连续三段运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的情和倾注于“我们”的爱。“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我们”的身上,聚满亲人关注的目光,“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爱的承载,唤起单薄生命个性意识的觉醒。俯对孩童,“我们”是他们生命的惟一和依托;“我们”是“他们的宇宙”、“他们的海洋”;“我们”为他们包扎伤口,把握方向。文中博喻的运用,道出了呵护的责任,使孩子面前“我们”的形象高大起来;“我们”很重要,“我很重要”。爱的传递,昭示出单薄生命的存在价值。“我很重要”,不止是为父母,还为孩子;不止是为爱的接受,还为爱的付出。
友情层面:朋友间的友情,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它“如同沙漠中的古陶”,那般稀少与珍贵。友情崩溃,如同珍品破碎,难以弥合与寻找。朋友的心中,“我”烙下的情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能残缺与黯淡。浓浓的友情,让“我”品出自己在密友心中的分量,告诉“我”一个人生的真谛:“我”不可或缺,“我很重要”。
事业层面:“我”不是循规蹈矩地工作,而是独出心裁地创造;不是机械重复地演算,而是大胆奇特地设想;不是消极懦弱地回避,而是英勇无畏地向前。人生的履历,写满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我”让“我”的工作出色,“我”为“我”的事业增辉,于是,“我”的心灵上空,回荡着这样的一个声音--“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是作者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与评判,更是一个单薄的生命对芸芸众生发出的响亮的宣言:“我们”或许地位卑微,或许身份渺小,但人格尊严的天平,从来都是平等的。作者于经历的反思中,彻悟到“我很重要”;于生存的责任中,彻悟到“我很重要”,并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情感强烈的对比和许多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长期积压在心头的快语,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呐喊--“我很重要”。这一个性意识觉醒之后的大声呐喊,这一生命价值审视之后的响亮宣言,让枯萎的人性之树,萌发出碧绿的嫩芽;让被疏忽的个体生命,放射出灼人的光辉;让许多人生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幡然领悟到:活着,应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生命的过程;活着,不仅为自我,还为他人;活着,自己就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弃的一棵小草,而是一方独特的风景。因为,“我”真的很重要。
毕淑敏的散文讲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小事,给人的感觉像是她在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然而她的故事虽平凡但不琐屑,她能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请看她字字含情的《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 ……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作家在这些发生在平常生活中,平常人家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平常事里,领悟到“孝”的蜕化,发出了赶快为父母献上一份孝心的真诚呼喊。是的,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令亿万中华儿女自豪的民族气节,也是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灵性的最高闪光点。作家在文中真实深刻地点出孝的真正内涵。好一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短短一句精辟的话,就道出人乃至所有生命精神境界中的至高顶点,它是人生的真谛,有多少生命曾跪服在它脚下,它就是生命的信仰。在“孝”字前,有多少人会热泪盈眶,又有多少人会慷慨激昂,问心无愧?它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灵,带给所有生命以内心真实情感。
孝心其实正像一颗硕大而晶莹的超新星,悬于茫茫宇宙而绽放光芒于恒星之上,众星拱月般高高在上,傲视群臣一如往日秦皇汉武;又像一株凝聚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的奇葩,香气飘于万里荒野之外,非人为之所能比,绽放于天地之间,百花皆受其恩泽。而作家正是用一些平凡的题材提醒天下的儿女: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友情,一个现实生活中讲烂了的字眼,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名词,一种人类之间普遍的情感,在毕淑敏的笔下这种情感就被赋予了不普通的意义,她将信任比作是友情树上结的果子,既充分体现了质感的艺术形象,又反映了她独到的不同寻常的艺术见解,不信请看她对友情的独特见解《友情:这棵树上只有一个果子,叫做信任》——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难忘。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
友谊之链不可继承,不可转让,不可贴上封条保存起来而不腐烂,不可冷冻在冰箱里永远新鲜。
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 ……
在作家实在中肯的叙述下,我们认清了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坚固与脆弱——“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有信任为纽带集结的友谊之果,是香甜润喉的,我们只有摒弃利害关第这一交友大敌,珍视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才会让自己和挚友拥有的友谊之树亘古长青,就如作家所言“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拒绝,一种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利,这世上有谁去研究过它的价值、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平凡到几乎被人忽略的地步。而国民的劣根性使得中国人学会了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可毕淑敏不仅发现并且还挖掘出了别人看不见的拒绝哲理,读她的文章,让自己也学会《行使拒绝权》——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不为”,就是拒绝。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拒绝之中,它出现的频率,远较我们想象得频繁。你穿起红色的衣服,就是拒绝了红色以外所有的衣服。
你今天上午选择了读书,就是拒绝了唱歌跳舞,拒绝了参观旅游,拒绝了与朋友的聊天,拒绝了和对手的谈判……拒绝了支配这段时间的其他种种可能。
你的午餐是馒头和炒菜,你的胃就等于庄严宣布同米饭、饺子、馅饼和各式各样的煲汤绝缘。无论你怎样逼迫它也是枉然,因为它容积有限。
…… ……
拒绝的本质是一种丧失,它与温柔热烈的赞同相比,折射出冷峻的付出与掷地有声的清脆,更需要果决的判断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你拒绝了金钱,就将毕生扼守清贫。
你拒绝了享乐,就将布衣素食天涯苦旅。
你拒绝了父母,就可能成为飘零的小舟,孤悬海外。
你拒绝了师长,就可能被逐出师门,自生自灭。
你拒绝了一个强有力的男人的帮助,他可能反目为仇,在你的征程上布下道道激流险滩。
你拒绝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人的青睐,她可能笑里藏刀,在你意想不到的瞬间刺得你遍体鳞伤。
你拒绝上司,也许象征着与一个如花似锦的前程分道扬镳。
你拒绝了机遇,它永不再回头光顾你一眼,留下终身的遗憾任你咀嚼。
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
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拒绝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
因为拒绝,我们将伤害一些人。这就像春风必将吹尽落红一样,有时是一种进行中的必然。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拒绝犹如狂飚突进,孕育天马横空的独行。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
拒绝更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一种直面淋漓鲜血惨淡人生的气概。
拒绝也不可太多啊。假如什么都拒绝,就从根本上拒绝了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辉煌生命。智慧地勇敢地行使拒绝权。
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是我们意志之舟劈风斩浪的白帆。
作家在文中给了拒绝一个哲理性的定义:拒绝非常重要,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我们不会拒绝,那么就无法跨越生命。她告诉国民,拒绝是我们的权利,我们有权利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去行使拒绝权。她也使我们普通人明白了拒绝其实是时刻伴随我们的一种选择,虽然它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但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否定性的选择,它对于我们普通人更重要!只有勇于拒绝,我们的生命才能避免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蓬蓬勃勃地侵袭我们的生命,如致人非命的癌肿,一天比一天更为难医。
作家还指出,“在人生所有的决定里,拒绝是属于破坏而难以弥补的粉碎性行为。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在作出拒绝的时候,需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在明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才会审慎地处理生活中的“拒绝”,让自己周密决断后的拒绝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并像一柄巨大的梳子,快速地理顺那些杂乱无章的日子,使自己的天空恢复明朗。
因为毕淑敏的散文取材方面相对特殊,于是有人说毕淑敏的散文有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其实毕淑敏散文篇篇都赋予了真情实感,读她的文章感觉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在细读她的散文,就会发现她的以小见大的取材特点与她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观察细致的人格精神是分不开的。她除了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外,她更有重视心灵效应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她的散文也极易走向读者的心灵深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 ……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这篇散文,像潺潺流水,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像悠扬的小夜曲,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她将一个母亲打儿子的心情向人展露得淋漓尽致:“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就是要让你以后再与错误接触之时,会感到切肤之痛。”她道出了天下为人父母者久郁于心而又无以表达于外的心声,她希望儿子成才的良苦用心打动和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并在两代人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细细品味,余香满口,美不胜收。
作者巧用对比手法,为文章精心设计了一个别致的开头。作者与朋友聊天时,津津乐道于文化大革命中没打过人,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正当作者为此炫耀时,孩子冷不防插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孩子的这句话,像平地一声惊雷,将“我”的那份“得意”一扫而尽,使文章顿起悬念,吸引读者看个究竟。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打孩子时的心理感受,多处运用比喻来刻画这种感受。如乍听孩子“那固执的一问”时,“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这一比喻将作者遭受孩子误解时心里的痛楚逼真地表现了出来。再如“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无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这一比喻表现了作者打孩子的万般无奈。“我”打孩子从不用戒尺、鞋底、鸡毛掸子等工具,而是用手打,“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这一比喻道出了作者殴打孩子时的痛苦和不安。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母爱的善良、细腻、无私而又不失严厉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充分揭示出“我”打孩子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缘由,作者独具匠心,设计了两组比较:孩子小时候,尽管淘气,搞恶作剧,“我”不忍心打孩子;当孩子渐渐懂事后,“我”为了让孩子“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不得不打孩子。这一比较突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希望孩子远离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别人打孩子,借助戒尺、鞋底、鸡毛掸子这些打人工具,而“我”却用手打,承受孩子相等的苦痛。这一比较突出了母爱的善良和圣洁。
作者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视角,以对话方式叙事、抒情,填平了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亲切自然,如沐春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毕淑敏的这番发自肺腑的真诚告白,定会给天下所有的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定能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灵,使他们深深地理解和接受这份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珍贵的母爱,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母亲祝福吧!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就是如此真挚,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然后将她所领悟到的心得以散文的形式传授给她的每一位读者。她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染了人们,她的哲理韵味不仅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更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魅力。
【阅读体悟】
1、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所以读了《毕淑敏散文集》,你对人生一定会有很多新的认识,下面就请集合她的散文谈谈你对家或父母的看法?
点拨:
1号嘉宾——读了毕淑敏的文章,我感到整个人都长大了一样。以前我并不了解家的真正含义,但读了《当我们想家的时候》之后我才明白它是爸妈携手撑起来的天空,我就好像一个风筝,家是牵扯风筝的轴线,无论我走到哪里,飞向何方,都要被父母牵挂在心中。家,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我爱家,我更爱我的爸爸妈妈。
2号嘉宾——我一直以为爸爸打我是在为他自己撒气,所以每次他打我的时候我都很恨他,恨他把自己的痛快建立在我痛苦的基础上,仇恨让我每次都把眼泪狠狠逼进眼眶,告诉自己我不能哭,我不能让爸爸看到我的泪水,否则他一定更加得意了。但今天当我读了毕淑敏《儿子,我为什么要打你》之后,我终于泪如雨下,原来爸爸每次打我的时候,心都在滴血。“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不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这番话交待出打孩子的原因,冷静、深刻地剖析了“我”万般无奈,“被迫”使出“打”这一招的痛苦心理。这难道不就是爸爸打我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吗?父母永远都是那个最爱我们的人呀!
你也做嘉宾——
2、有人说,毕淑敏是一本书,这本书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生活在平常人中间,给读者展示的是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读她的书,掩卷深思,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书中不仅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写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的哲理,这是她的散文独具魅力的原因。那么你能说出她的散文包含了那些生活哲理吗?
点拨:
1号嘉宾——读完《孝心无价》我知道:“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正如作者所说: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2号嘉宾——《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让我明白: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友谊之链不可继承,不可转让,不可贴上封条保存起来而不腐烂,不可冷冻在冰箱里永远新鲜。所以要想使友谊之树常青,我们就必须不停地灌溉。
3号嘉宾——读完《行使拒绝权》让我收益匪浅,原来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一样。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你也做嘉宾——
3、有人说,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不能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的散文把日常生活中似乎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似乎人人所经所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宋人所推崇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所以说她的散文有五美:哲理美,人情美,想像美,语言美,修辞美,对此大家有怎样的看法?
点拨:
1号嘉宾——她善于综合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富有文采,读来挺美的。所以我同意那个语言美、修辞美的评价。
2号嘉宾——我想补充一下。她的语言句式很特别。例如《我很重要》就有多处“我不重要”与“我很重要”的段落,不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读来也非常整齐,富有节奏感。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3号嘉宾——我想说的是毕淑敏文章中的人情美,大家还记得她在《孝心无价》开头所写的那段文字吗?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尚潜伏着一个善良坚定的愿望,爸爸妈妈,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会将你们付给我的爱,加倍地偿还,让我们一道期待那一天吧。是呀,让我们在这暖暖的文字中深情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吧!
四 :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读毕淑敏《行走人生》有感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是在旅途感受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
初次看《行走人生》这本书,是被一幅幅毕淑敏阿姨在旅途中的照片所吸引的,都是一些我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的景物。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发觉毕淑敏真是一个真诚的、谦虚的、亲切的阿姨。她写的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做作之情,满溢着的都是一股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毕淑敏阿姨会写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没有。整本书记录着的都是在漫漫旅途中的一点一滴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一点一点的感悟到人生。
不得不说毕淑敏阿姨真的很细心,她说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旅行需要预习。”的确,如果你要到一个地方去,你是否应该事先多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风光,向已经去过的先驱者打探有关的注意事项呢?答案是肯定的。随心所欲,不做功课,贸然出动,赶上什么算什么,风吹雨打都是缘分。碰上什么吃什么,餐风露宿全为乐趣。闲云野鹤自由自在,流浪漂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只有大框架,没有细心安排,那么你会因此而错过多少美景啊,到头来只留下满腔的后悔……
人生也是这般如此,在做一件事前,如果举棋不定,瞎子摸象似的,那么你必然会与一些机会失之交臂,这可是不预习的坏处啊!
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大概都会给你留下一份印象吧。而那些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你会在脑海中展开无穷的想象,想象那里的繁华与绝美,对那些充满了想象的地方,有意地不去查找资料。就让它们在想象中沉浮,享有海阔天空的余量。倘若有什么好心人好意地要告知你,你就迫不及待地捂住他的嘴,然后,像一个不想直接听到足球比赛结果的球迷一样告诉他,请让我自己去看吧,知道的愈少愈好。
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前,即使未来对你来说,是一片未知、一片茫然,但请不要慌张,选择那条你最想走的路吧,不要去在乎明天会怎样,未来会怎样,请毫无保留地过好今天、过好这一刻。未来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闯,自己去体会,不要肆意听取他人的意见,要相信自己。
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这样一句话:“旅行使我们谦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好像隐隐有一些共鸣。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时间,强烈的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它使我们日渐狭小的视野、胸怀再度开阔起来,像再生一样。
当我们居于人生的高处,在意气风发、洋洋得意和一路顺风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把自己放低点儿,学会谦虚、冷静,不张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我们居于人生低洼时,我们是否也要不自卑,不气馁,不妄自菲薄,一任自己消沉下去,而是高扬起人生积极向上的风帆,敢于挑战暂时的黑暗和挫折,从拼搏中奋起,亮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美丽的人生风景?
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盒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未来的路需要自己去开创。那么带上自己小小的梦想和大大的坚强,就上路吧。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
千岛湖初级中学初三:缅因
文章来源:
本文标题:
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读《毕淑敏散文集》有感周旭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