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恶
人性善恶之争
关于人性善恶,历史上存在着四种说法:
1.人性本善
中国有儒家的孔子和孟子,《三字经》也说过:“人之初,性本善”。[www.61k.com)西方有苏格拉底、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马斯洛等哲学家。
2.人性本恶
中国古代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本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霍布斯等人认为人在胚胎中就有罪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人的本性是自私与恶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力图排斥异己,互相谋算、陷害与残杀,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
3.无善无恶
主要表现在告子和道家的思想中。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无所作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保全人性的天然状态,主张人应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中去,人应完全顺应自然。
4.有善有恶
春秋时代的董仲舒认为善出于性,但性中有情,情是恶的。西方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认为人有灵魂,灵魂可善可恶。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而西方人普遍支持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中人性本恶的观点。基督教主张原罪说,指出任何人天生都是有罪的,只有笃信上帝,才可能获得灵魂的拯救。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观点上的传统差异深刻的影响了中西方文化长期以来极其不同的发展命运。
善与恶本来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善,反之为恶,恶象征着个体生命被残杀及被毁灭。从这意义而言,人性善就意味着人生命个体本身有希望生存与发展的愿望。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么就意味着人生命个体注定要被残杀及毁灭,也就是说人类注定是要被灭亡的。
《厚黑学》观点:本我之心
李宗吾的《厚黑学》用两个图例阐述了人性。
甲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从这个圈可以寻出一定的规律:“距我越近,爱心越笃,爱心与距离成反比例。”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并且这种现象,很像磁场现象。由此知:人之性灵,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吸力相同,故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
说明:母亲是乳哺我的人,哥哥是分乳吃、分糕饼吃的人,母亲与哥哥相比,小儿就很爱母亲,把哥哥打开推开。长大了点,出而在外,与邻人相遇,哥哥与邻人相比,小儿就很爱哥哥。走到异乡,邻人与异乡人相比,则爱邻人。走到外省,本省人与外省人相比,就爱本省人。走到外国,本国人与外国人相比,就爱本国人。我们细加研究,才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从本我之心流露出来的。
乙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友,第三圈是他人,第四圈是犬,第五圈是花,第六圈是石,其规律是“距我越远,爱心越减,爱心与距离成反比例。”乙图所设的境界,与甲图全不相同,而得出的结果,完全一样,足证天然之理。由此可知:凡有二物,同时呈于吾前,我心不假安排,自然会以我为本位,视距我之远近,定爱心之厚薄。
说明:假如暮春三月,我们约着二三友人出外游玩,见着山明水秀,心中非常愉快,走到山水粗恶的地方,心中就不免烦闷,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山水是物,我也是物,物我本是一体,所以物类好,心中就愉快,物类不好,心中就不愉快。
我们又走至一个地方,见地上许多碎石,碎石之上,落花飘零,我心对于落花,不胜悲感,对于碎石,则不甚注意,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石是无生之物,花与我同是有生之物,所以常常有人作落花诗、落花赋,而不作碎石歌、碎石行。古今诗词中,吟咏落花,推为绝唱者,无一不是连同人生描写的。
假如落花之上,卧一将毙之犬,哀鸣宛转,入耳惊心,立把悲感落花之心打断,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花是植物,犬与我同是动物,故不知不觉,对于犬特表同情。又假如归途中见一狰狞恶犬,拦着一人狂噬,那人持杖乱击,当此人犬相争之际,我们只有帮人之忙,断不会帮犬之忙,这是甚么原故呢?因为犬是兽类,我与那人同是人类,故不知不觉,对于人更表同情。
我同友人分手归家,刚一进门,便有人跑来报道,先前那个友人,走在街上,同一个人打架,正在难解难分。我闻之立即奔往营救,本来是与人打架,因为友谊的关系,故我只能营救友人,不能营救那人。
我把友人带至我的书房,询他打架的原因,我倾耳细听,忽然屋子倒下来,我几步跳出门外,回头转来喊友人道:你还不跑呀?请问一见房子倒下,为甚么不先喊友人跑,必待自己跑出门了,才回头来喊呢?这就是人之天性,以我为本位的证明。
力有离心同心二种,甲图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现象;乙图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现象。孟子站在甲图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万物,故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喜言诗,诗是宣导人的意志的,凡人只要习于诗,自然把这种善性发挥出来,这即是孟子立说之本旨,所以甲图可看为孟子之性善图。
荀子站在乙图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及至房子倒下来,赤裸裸的只有一个我,连至好的朋友都忘却了,故曰:“妻子具而存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恶性抑制下去。荀子喜言礼,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凡人只要习于礼,这种恶性自然不会发挥出来。这就是荀子立说之本旨,故乙图可看为荀子之性恶图。
何谓人性
孟子和荀子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却因为立场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辨清善恶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白:“何谓人性?”
讨论人的属性,至少有三个层次。
其一:是人的自然关系属性,或曰人的生物根性。
其二:是人的社会关系属性,或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
其三:是人的思维关系属性,或曰人的精神属性,即人对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等等的认识的属性。
简言之,人性分为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层属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作善恶的判别,无论善的定义是如中国古代圣人所言在于克己、礼让、孝悌、忠恕,还是像西方哲人所言在于知识或信仰上帝,我们都可以大体有如下的结论:
1、人性的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
2、人性的第二层,社会性;善恶交错;
3、人性的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
人的生物性层次的恶,主要是表现为恶的潜意识,任何人在这个层次上都具有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潜在可能性或倾向性,人性总体是倾向于恶的,但人性有追求善的精神愿望,有求知的渴望。人的社会性层次的恶,则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恶,以及行为的恶。人们通常说到的恶指的主要是这个层次的恶,如诈骗、奸淫、盗窃、抢劫、杀人等。在这个层次上,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虽然不排除可能会有恶的意识,但却较少可能有恶的行为;而且有意识的恶也往往因环境而变迁,所以难以作出一般性的判断。人的精神层次更多反映善的追求,基本上不涉及恶的意识,当然更与恶的行为无关。
人性的原恶有三:任性、懒惰、嫉妒。任性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中积存的一切规矩、道德、法律、诫条、制度……总之,一切行为的“度”或“条理”的否定。这种否定不外乎两类,其一是因为完全的无知,其二是明知故犯。懒惰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生存意义的否定,是对个体生活体验的拒绝。一个人年幼时养成懒惰的恶习,好比天鹅从小折断了翅膀,将永远失去高空翱翔的生命乐趣。懒惰更是一切恶行的最深邃的原因。贪污、偷盗、抢劫乃至杀人等罪恶无不深深扎根于懒惰之源——不劳而获。嫉妒的本质是对永恒、终极、自由的精神追求的缺失,是完全沉浸在偶然性机遇得失之中的人们的一种潜在绝望的心理,这种绝望的心理很容易转化为对他人的恶意,甚至恶行。
人性的原恶如同人性的原欲:食欲(生存)、性欲(繁衍)、知欲(文明),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圣人、伟人、还是一般人,谁都不可能仅仅以有限几次努力便一劳永逸的根绝自己身上的原恶。人们可以在一时或一事上表现出克服自身原恶的毅力或勇气,但要永远根绝原恶,除非死亡。
人性原欲与人性原恶是一个生命体的两面,一个是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原动力,又可称之生命动力;一个是阻碍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又可称之为死亡动力。人生来即是多重的矛盾体,原欲与原恶,生命动力与死亡动力,知欲与任性,食欲与懒惰,性欲与嫉妒,更有它们交叉的互动,从而使得人性呈现出比魔方还更复杂万分的多变的生命属性。
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人的特性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人的自由不是盲目任意、为所欲为的,而是以“良知”作为引线的。人的行动中,有部分与良知无关,比如出自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我们经常在判断别人,也在判断自己;我们常为某些人的行为觉得遗憾,也常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后悔。我们当然也有欢欣快乐的时候,但是真正的满足往往并非得之于外,而是得之于内的。真正能推进善的价值、提高善的成就水准的还是人的精神性,也即人类对自然、社会、他人、自身,尤其对自身人性的知性的洞察。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有句神谕:“认识你自己”,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古希腊哲人以这一句格言作为终生的警句。中国的古代圣人老子也曾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认识自己,最深刻的莫过于认识自己的人性。自知者明,了解人性才能明辨善恶;自胜者强,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抑制自己人性中潜在的恶念才能真正强大。
《德川家康》中说:“人的心中,佛祖和魔鬼并存,无人心中只有佛祖,也无人心中只有魔鬼。千万不可和魔鬼打交道,否则,自己也会变成魔鬼。”克里希那穆提也说,“观察你的心,不要让任何一个念头逃跑,不论它有多丑,多残酷。只是观察而不要有任何选择、衡量和批判,不要给它任何特定的方向,也不要让它在心中生根。”
达到精神性层次的人,可以把被动的克制原恶变成主动的自觉的克制原恶,甚至把人性升华到最高的爱的层次。人要取得进步,要实现自我价值;人类要推进社会,要从事更高级别的文明的创造,首先必须面对的,即是自己身上的原恶,普遍存在于一切人身上的人性的原恶。这是任何人从生至死都必须与之战斗的最不可轻视的敌人。这就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认识你自己”给予人类的最伟大的启示。
二 : 本性中的纯真,邪恶中的善良
有时,本性的纯真在邪恶中愈发善良,哪怕他最为弱小。
——题记
他,足有二十五英尺,身体与两层楼差不多高,是人们眼中不折不扣的巨人。可在他的国度中,他最为羸弱矮小,却也是最为善良的一个。他从不以人类为食,哪怕有多么的美味,他仍在自己的山洞中倔强的啃食那难以下咽的“大鼻子瓜”尽管因此而营养不良,显得又黑又瘦,被那些膀大腰圆高达五十多英尺却专以人类为食的的丑陋巨人叫做“小矮子”,受尽屈辱,却从没动摇过。
他最大的爱好便是捉梦,用一只巨大的网,在“梦乡”中将一个个虚无而又奇幻的梦捉住,看他们在玻璃瓶中显现他们应有的面貌,并将一个个美梦用神奇的小号浸入孩子们的梦中,看着他们圆满而又幸福的微笑。
而有一天,这种平静却被打破。
他在播梦时被一名名叫索菲的小女孩看见,他将索菲带回山洞中,与其他巨人斗智斗勇,终于有一天,他与索菲一起勇敢的编制了一个虚拟却十分真实的梦,并在女王的帮助下,将其它吃人的邪恶巨人捉住,并永远囚禁,从而解救了无数生命,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而他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好心眼巨人”。
“好心眼巨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以及邪恶的压迫时,他毅然决然的保留自己最初的善良,这着实让我感动。他不以吃人为爱好,唯一的喜好便是捉梦。梦,这个虚幻缥缈的神奇家伙,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在“好心眼巨人”那庞大的耳朵中无处遁形,轻易地被捕入网中,并逐渐在玻璃瓶中显现,他的家中偶这数以万计的“梦”,形形色色。梦分男女,亦分好坏,那些美好的梦境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而那些可恶的恶梦“进旋涡”则被永久的封入瓶中。
灵感来源于生活,而作品则来源于灵感。关于吹梦作者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作者给两个女儿讲“人的梦境由巨人吹入”时,两个女儿却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刨根问底得问是如何吹入的,他只是简单敷衍几句便出去,随后爬上屋顶将木棍伸入窗中,将木棍上的粉末吹落,从而恶搞女儿。但就是这个恶作剧为《好心眼巨人》打下基础,成为他晚年的又一力作。
罗尔德·达尔,英国着名儿童作家,一生只着有十八部书籍,却部部精品,家喻户晓。在有着丰富的写作功底的同时,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英国空军,任战斗机飞行员,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十分有趣:“滑稽,机智,又有趣又吓人”
在读完时,我常幻想着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巫师出没时刻”与“好心眼巨人”一起在“梦乡”捉梦,在坐在他那宽大的耳朵中,用神奇的小号将美梦传播,与他一边欣赏形形色色的梦境,一边喝着美味的“下气可乐”,幻想着各种美好,但当真正读透时,我才发现,在这个吃人的国度中生存下来而不使本性迷失,依旧快乐纯真是多么不易,在这本滑稽的童话背后,我读懂了本性的纯真是多么的可贵。
一切美好的背后都有艰辛,即使处处充斥着邪恶,也要保留最初的纯真,哪怕处处艰难,只要无愧于本性纯真便可,而这,便是我的启发。
初三:陈百燚
三 : 本性中的纯真,邪恶中的善良
有时,本性的纯真在邪恶中愈发善良,哪怕他最为弱小。
——题记
他,足有二十五英尺,身体与两层楼差不多高,是人们眼中不折不扣的巨人。可在他的国度中,他最为羸弱矮小,却也是最为善良的一个。他从不以人类为食,哪怕有多么的美味,他仍在自己的山洞中倔强的啃食那难以下咽的“大鼻子瓜”尽管因此而营养不良,显得又黑又瘦,被那些膀大腰圆高达五十多英尺却专以人类为食的的丑陋巨人叫做“小矮子”,受尽屈辱,却从没动摇过。
他最大的爱好便是捉梦,用一只巨大的网,在“梦乡”中将一个个虚无而又奇幻的梦捉住,看他们在玻璃瓶中显现他们应有的面貌,并将一个个美梦用神奇的小号浸入孩子们的梦中,看着他们圆满而又幸福的微笑。
而有一天,这种平静却被打破。
他在播梦时被一名名叫索菲的小女孩看见,他将索菲带回山洞中,与其他巨人斗智斗勇,终于有一天,他与索菲一起勇敢的编制了一个虚拟却十分真实的梦,并在女王的帮助下,将其它吃人的邪恶巨人捉住,并永远囚禁,从而解救了无数生命,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而他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好心眼巨人”。
“好心眼巨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以及邪恶的压迫时,他毅然决然的保留自己最初的善良,这着实让我感动。他不以吃人为爱好,唯一的喜好便是捉梦。梦,这个虚幻缥缈的神奇家伙,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在“好心眼巨人”那庞大的耳朵中无处遁形,轻易地被捕入网中,并逐渐在玻璃瓶中显现,他的家中偶这数以万计的“梦”,形形色色。梦分男女,亦分好坏,那些美好的梦境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而那些可恶的恶梦“进旋涡”则被永久的封入瓶中。
灵感来源于生活,而作品则来源于灵感。关于吹梦作者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作者给两个女儿讲“人的梦境由巨人吹入”时,两个女儿却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刨根问底得问是如何吹入的,他只是简单敷衍几句便出去,随后爬上屋顶将木棍伸入窗中,将木棍上的粉末吹落,从而恶搞女儿。但就是这个恶作剧为《好心眼巨人》打下基础,成为他晚年的又一力作。
罗尔德·达尔,英国着名儿童作家,一生只着有十八部书籍,却部部精品,家喻户晓。在有着丰富的写作功底的同时,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英国空军,任战斗机飞行员,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十分有趣:“滑稽,机智,又有趣又吓人”
在读完时,我常幻想着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巫师出没时刻”与“好心眼巨人”一起在“梦乡”捉梦,在坐在他那宽大的耳朵中,用神奇的小号将美梦传播,与他一边欣赏形形色色的梦境,一边喝着美味的“下气可乐”,幻想着各种美好,但当真正读透时,我才发现,在这个吃人的国度中生存下来而不使本性迷失,依旧快乐纯真是多么不易,在这本滑稽的童话背后,我读懂了本性的纯真是多么的可贵。
一切美好的背后都有艰辛,即使处处充斥着邪恶,也要保留最初的纯真,哪怕处处艰难,只要无愧于本性纯真便可,而这,便是我的启发。
初三:陈百燚
本文标题:人本善性本恶-人性本善or人性本恶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