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贝多芬的介绍
贝多芬的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贝多芬生平介绍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晚年失聪,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欢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编辑本段]贝多芬英文简介
Ludwig van Beethoven (IPA: [ˈlʊtvɪç va:n ˈbe:tovən], baptized December 17, 1770[1] – March 26, 1827) was a German composer. He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and was the predominant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His reputation and genius have inspired — and in many cases intimidated — ensuing generations of composers, musicians, and audiences. While primarily known today as a composer, he was also a celebrated virtuoso pianist and conductor, and an accomplished violinist.
Born in Bonn, Germany, he moved to Vienna, Austria, in his early twenties, and settled there, studying with Joseph Haydn and q《犇_嫑》uickly gaining a reputation as a virtuoso pianist. In his late twenties he began to lose his hearing gradually, and yet he continued to produce notable masterpieces throughout his life, even when his deafness was almost total. Beethoven was one of the first composers who worked as a freelance — arranging subscription concerts, selling his compositions to publishers, and gaining financial support from a number of wealthy patrons — rather than being permanently employed by the church or by an aristocratic court.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
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
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
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非常错误,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音乐抽象到了无形,只存在于时间中,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趋向于音乐的形式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已经超过的所有艺术的形式)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交响曲中的极品中的极品.《第三交响曲》的结构最为严谨,复杂,《第五交响曲》的思想性最为深刻,《第九交响曲》的气势和规模最为宏大,同时也为后世指明的音乐发展的方向.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他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交响曲创作中的首位.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绘了英雄的活动与思想、英雄与革命斗争、英雄与大自然、英雄与人民、英雄与胜利、英雄与他的内心世界等等,这些富于英雄性的音调,把英雄塑在人民中间,表现了他们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战斗,甚至牺牲自己,直到赢得斗争的胜利.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16日病逝于维也纳.
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
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
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
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
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
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编辑本段]陵墓地址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地址:Beethovenplatz, 1010 Wien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交响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 D大调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 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悲怆)
贝多芬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
协奏曲: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 曲:
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
贝多芬 《莱奥诺拉》序曲
贝多芬 《菲岱里奥》序曲
贝多芬 《爱格蒙特》序曲
其 他:
贝多芬 G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热情》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黎明》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田园》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贝多芬 钢琴曲《致爱丽丝》
贝多芬 钢琴曲((月光曲))
奏鸣及练习曲:
作品49之2(G大调)
之1(g小调)
作品79(G大调)
作品14号之1(E大调)
作品2之1(F小调)
作品14之2(G大调)
作品10之2(F大调)
作品10之1(C小调)
作品10之3(D大调)
作品13号(C小调也叫悲怆)
作品26号(降A大调)
作品27之1(降E大调)
作品28(D大调)
作品22(降B大调)
作品2之2(A大调)
作品2之3(C大调)
作品78(升F大调)
作品90(E小调)
作品7(降E大调)
作品31之3(降E大调)
作品54(F大调)
作品31之2(D小调)
作品27之2(升C小调月光)
作品31之1(G大调)
作品109(E大调)
作品110(降A大调)
作品81a(降E大调告别)
作品53号(C大调,华尔斯坦)
作品57号(F小调热情)
作品101(A大调)
作品111(C小调)
作品106降B大调(锤子钢琴)
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
1《约翰.克里斯多夫》
2《名人传》(罗曼.罗兰)
3《复制贝多芬》
4《音乐巨人贝多芬》(被载入中学课本)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 事例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想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但贝多芬爱他们;他说过一些话,显示他心里对他们的感激,但这种感激并不授权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其他故事
二 : 张允和:张允和-人物生平,张允和-人物作品
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 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张允和的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张允和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联络小组组长,工作属义务性质,故允和自称“家庭妇女”。晚年致力于写作,着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允和1933年结婚,育一子晓平、一女晓禾(早夭)。
张允和_张允和 -人物生平
佳人已逝
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安然去世,享年93岁。
她曾说过:最喜欢由绿叶变成红花的枫叶
我们的约定没有实现。这年的夏天极热,允和先生居然永远地去了……
8月时,气温连续数日保持在40℃以上,家里不得不开空调,于是允和先生感冒了。14日上午,护士照例来输液,她感到不舒服,连中饭都没吃。下午,精神好些了,吃了晚饭,还到周先生的小书房里说了一会儿话。晚上8时,护士准时再来输液,没多久,她又说不舒服,家人扶她坐起来,咳嗽之后,虚汗不止,突然向前倒下。护士急忙拔掉针头,打电话叫救护车,但一切都晚了。在抢救的过程中,周先生一直在旁边守候,紧紧攥着她的手,似乎想给她起死回生的力量。可是他没有成功。
他一直送到楼下,目视救护车载着相伴69年的她渐渐远去。
18日,人们与她最后告别。她仍然是一袭紫衣,盘发依旧,阖目如睡......
8月24日,家人与亲友将允和先生的骨灰撒在西郊永定河畔雁翅镇观涧台山中,并在安置骨灰的地方种了一棵小小的枫树。她曾说过:最喜欢由绿叶变成红花的枫叶。她的确如同一片飘然而去的枫叶,给人们留下了1个永远无法忘怀的优雅背影。(陈光中)
家庭妇女
张允和自称是1个“标准的家庭妇女”。
这位“最后的闺秀”,被人形容为“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亲友们用“侠肝义胆”来赞誉她,她却称自己是1个“标准的家庭妇女”。但这个“家庭妇女”却是标准的不同凡响。张家原籍安徽合肥,可算当地名门望族。爷爷张树声为晚清重臣、淮军名将。爸爸张冀牖在“五四”运动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创办了著名的“乐益女子中学”。他与蔡元培等人交往颇深,聘请了许多思想激进的各界人士来校任教。中国共产党在苏州的第1个当地组织———苏州独立支部就是在乐益女中秘密建立的。
张允和有姐弟十人,从小便生活在安逸富足的环境中。但是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成为遭人厌恶的纨绔子弟,而是各有所成。大姐元和1907年生,喜爱文学,尤擅昆曲,现定居美国;二姐允和1(www.61k.com)909年生,现在北京;三姐兆和1910年生,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四姐充和1913年生,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书法及戏曲教授,现定居美国。接下来是六个弟弟。大弟宗和与二弟寅和已经去世;三弟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宇和是张家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十姐弟的名字有1个特点:女孩子都有“两条腿”,注定要跟人家走;男孩子都有“宝盖头”,应当留在家里。但是,实际上只有五弟寰和是唯一“留守”苏州的。
张家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九如巷的4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
1933年4月30日,他们结婚了。如果听老人们的话,这个日子不吉利,正是月末,是个“尽头日子”。当时家里的保姆还悄悄地拿着他们两人的“八字”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2个人都活不到35岁。”但是允和先生说:“我相信旧的走到了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他们并肩走过了将近70年的人生之路。那位算命先生如果知道了,只怕要羞得钻到地底下去了。
周有光比允和大四岁。他的妹妹与允和是“乐益”的同学,相互之间多有来往。后来允和到上海考入中国公学,接着转到光华大学,周有光也正在光华大学读书,此后他回到杭州,主动给允和写信,2个人开始书信往来。1931年允和到杭州之江大学借读,2个人已经正式进入“恋爱季节”了。
最老的主编
86岁时,允和先生成了“世上最小的杂志”的“最老的主编”
张家4女6男,70年前,这些水做的女儿们组织了1个“家庭文学团体”──“水社”,开始筹划办自己的《水》杂志,与兄弟们的另一本刊物《九如巷》抗衡,后《水》实力日渐雄厚,《九如巷》的成员们也被拉拢了过来。《水》每月一期,共出了25期,发行范围虽然只限于张家的成员以及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但是大家都踊跃为它投稿,并积极地刻版、油印、装订、分发,忙得快乐而有趣。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但《水》在停刊近60年之后,居然又更加红火地复刊了。那发起者,就是允和先生。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这一弱小个体要想永不消失,就须将一点一滴汇入涓涓小溪,流入滔滔大江,最后涌入无边无际的海洋。1995年,白发才女张允和忽悟出这点,觉出了有续办《水》杂志的必要。
说来这事的起因还与周有光先生有直接的联系。在他83岁之际,日本一家公司送他一部中英文电脑打字机,对他的写作很有帮助。后来,他们的儿子又买了一部新的,功能更强一些,那部旧的就被闲置起来了。1995年2月21日,允和先生说那天“是1个好日子”,因为她突然想试试那部打字机好不好玩,她想用它写写信。
尽管时年86岁的允和先生是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脑打字机,不会任何输入方法,但是眼前有一位现成的老师———周有光。每当出现问题,听到她慢悠悠的一声喊,90岁的周先生就会从自己的小书房里颠颠地跑过去,耐心地帮她处理。
不久以后,她居然可以慢慢地打出连贯的文字了,尤其是在掌握了使用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后,速度明显加快了,她最先使用的是“亲爱的”这个词。1995年10月28日,她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1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
(补充:允和的白内障共作了两次手术,后植入人工晶体方才有些微弱的视力。为了使《水》能长流不息,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点有益的东西,她86岁开始学习打电脑,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有时,还是半夜时分,她就起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为了不影响老伴的睡眠,她就用衣服遮着灯光。除了办《水》,允和又续写《昆曲日记》,研究昆曲的唱腔、音韵、吐字、行腔,着有几十万字,历时几十年)。
58年后复刊
《水》就是这样在停刊58年之后复刊了。
1946年日本投降后,张家10姐弟在上海难得一聚,照了十家欢后又风流云散,如今,除仙逝的二人外,他们又能在这本充满亲情的家庭刊物上重逢了,并在这里叙旧谈心。《水》有16开大小,20来页,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也充满了灵性,有诗词、随笔、日记、书信、乐谱、书法、绘画甚至蜡染等,除了部分是原始材料复印,大多数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水》从不收订阅费,每期都是由集主编、撰稿、打印、校对、发行于一身的允和自费去邮局寄出。
这真是一份十分有趣的刊物。用“自封为主编”的允和先生的话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最老的主编”。复刊后的第一期《水》只印了25份,但它的读者越来越多,传阅范围已经穿越了国界,远及欧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变化之际还及时打电话通知“编辑部”,以免收不到。允和在《水》上的文章《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中,以见证人的身份,记述了沈从文与张兆和顽固相恋的种种细节,时间跨度近50年。有1个镜头令人难以忘怀:1969年冬天,即将下放的前夜,在凌乱得难以下脚的屋中,70岁的沈从文找出了珍藏着的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他把它放在怀中温热许久,又小心地放进衣兜里,口中还喃喃着“这是三姐(张兆和)的第一封信,第一封信”,同时唏嘘不已。
允和常说,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人更好。在79岁上,她提笔写出了与爱人定情全过程的美文《温柔的防石浪堤》,记叙了“蓝蓝的天、甜甜的水、飘飘的人、软软的石头。”文章一经发表,引得那些越来越不知情为何物的后人啧啧惊叹。1928年,吴淞江边,张允和和周有光私定终身于那个长长的石堤上,1个是红粉丽人,1个是翩翩少年。四妹充和在二姐结婚那日唱了首昆曲《佳期》助兴,咏叹着似水的良辰。在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65年后,他们的感情依然浓烈。
周有光先生发表在“复刊第十九期”上的那篇《走进世界》针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历史性的大事,由《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谈起,说到中国传统的“出世”思想直接阻碍了中国走向世界,巧妙地把加入世贸组织与走进“尘世”结合起来,阐述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与必要。周有光先生原来是专攻经济的,曾在金融界任职多年,并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年近半百之际却改行研究语言文字,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他是汉语拼音的首创者之一,也是《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他的文章以涉猎广泛着称,据说报刊的编辑们对他的稿件基本一字不改,说是如果作者的稿子都达到他这样的水准,自己只有失业了。
遇到“难题”
“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1个人。”
允和先生说了许多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她是如何在盛夏暑热中出生,由于一声不吭而差点被当成死婴,只有老奶奶不相信,让人用喷烟的偏方抢救,在所有的人都失去信心之际,她突然鼻子嘴巴动了动,活过来了!还有她是家里最爱哭的“小二毛”,有时天不亮就开始哭,一哭起来就不得了,没完没了。她还说到在大学时因为性格开朗活跃,而被选为女同学会长。在女同学会成立一星期年之际,田汉专门为她们写了一出全是女人的戏,她演1个资本家的丫头。那时她已经是南国社的成员,一次临时演1个女工,田汉说她鼻子高,不必再装假鼻子了……
1937年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与周有光辗转逃到四川,女儿小禾因盲肠炎救治无效而不幸夭折;她带着儿子迁回成都后,小平又被流弹打中肚子,肠子穿了六个洞,幸亏手术及时,保住了性命。那粒子弹在她保存了半个世纪之后,交给小平的女儿作为纪念。而小禾的一块小手绢则始终留在她的身边,那是未及6岁便离开人世的小女儿唯一的遗物。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出身大地主”的允和先生居然成了“老虎”。写“交代”、挨批判,连他们夫妇多年的通信也被抄走了。后来她硬着头皮去要,居然又还了回来。对她来说,这次运动的结果是“下岗”。从那时开始,她就变成了1个“标准的家庭妇女”。
话又说回来了。有时“祸”是会变成“福”的。正如允和先生说的:“‘塞翁失马’,时间越长我越体会到这是1种幸运。如果我没有早‘下岗’,如果‘文革’时我都还在工作,那我必死无疑,不是自杀就是被整死。”
在她柔弱的外表后面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坚毅与刚强。小时候有人说她瘦得像林黛玉,很美,她不高兴。她不喜欢林黛玉,她说林黛玉是痨病鬼、小心眼。事实证明,她是能够经得起大事、经得起苦难的。不仅如此,她那娇小病弱的身躯中还掩藏着强过男子的“侠肝义胆”———亲友们就是用这4个字来形容她的。抗战前夕,发生了“七君子事件”,沈钧儒等7位著名民主人士因宣传抗日被捕,其中6位关在苏州监狱,允和先生不顾危险前去探监,送去被褥等日用必需品,还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点”和“接待站”,6位君子的家人来苏州探监,往往都是先住在她的家里。她说,直到君子们获得释放,“我才觉得尽了一份‘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天职”。抗战期间,与周有光先生经常不在一起,她独自率领自己和亲戚家老少十几口人辗转迁徙,后来又经历了丧女伤子的劫难,她硬是撑下来了。
允和先生还是1个“胆大包天”的人。解放后,由于元和等几位姐弟旅居国外,与他们联系有“里通外国”之嫌。允和先生告知家人:在国内她是最年长的,和国外的联系由她一人负责,有什么事由她承担。从“反右”到“文革”,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反革命”,没人敢与他们接近,允和先生就敢把人请到自己家里吃饭!
“文革”中,周有光先生发配甘肃,儿子、儿媳下放湖北,只剩下允和先生带着小孙女留守北京。她曾说:“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1个人。”但她又一次坚持下来了。
后来,那一切总算过去了。
早在1959年,允和先生因为严重的心脏病而被两位权威的医生“判处死刑”,认为她随时都会死掉。几十年过去了,她还顽强地活着,而且做了许多事情,那两位医生却已经去世。
研究昆曲和编辑《水》,是她晚年最感兴趣的两件大事。允和的白内障共做了两次手术,后植入人工晶体方才有些微弱的视力。为了使《水》能长流不息,同时也为后人留下点有益的东西,她86岁开始学习打电脑,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有时,还是半夜时分,她就起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为了不影响老伴的睡眠,她就用衣服遮着灯光。除了办《水》,允和又续写《昆曲日记》,研究昆曲的唱腔、音韵、吐字、行腔,着有几十万字,历时几十年。后来她又开拓了新的天地:开始写书了。她说,写书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由于她的书引起了很大反响,引来许多媒体采访,“名气”之大不亚于着作等身的周有光先生。她笑言道:我比有光更有光,成了老明星了!……
允和有1个三不原则———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94岁时的周有光则笑称自己才14岁,他觉得真正的人生应当从80岁开始,他常对着自己的光脑袋说,我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呢!周有光有个三“自”政策,即“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这与老伴的三不原则一唱一和遥相呼应。他认为自己平生的第一趣事是在“文革”中下放批斗之际,天空中的大雁集体排便,腌了整个会场上,唯独周有光戴顶大帽子幸免于鸟粪。
张允和_张允和 -人物作品
《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 等
《温柔的防浪石堤》
张允和_张允和 -姻缘
防浪石堤
张允和与周有光: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之际,她就把心交给了他坐落在上海吴淞口炮台湾的中国公学是按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大学,当时的新启蒙运动主将胡适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而这时的女同学会主席正是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她容貌秀丽,在所有女孩中显得出类拔萃。家里10个兄弟姐妹中,她虽然身材最为瘦小却风趣好动。以后成为汉语拼音方案设计者之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的语文学权威周有光,1929年那年还是个英俊腼腆的青年。但他早已心仪秀美的允和,所以常常找借口去看她,希望能够赢得她的芳心。张允和却总是躲着这个痴情的男孩,她从东宿舍藏到西宿舍,还吩咐管理员说张小姐不在。周有光每一次出击都没有得逞,只能失望而归,张允和因此在同学中间得了1个“温柔的防浪石堤”的绰号。
开始恋爱
张允和十六岁时,暑假里到周有光家玩就认识了周有光,那时他在大学里念书,而张允和正读初中三年
级。他们一起到江边散步,开始了甜蜜的爱情长征。他们在石堤上坐下来,两人都紧张得没有一句话。周有光拿出一本小书来,张允和看了一眼,心想:这个人真坏啊,拿了一本莎士比亚的书,英文本的,怕我不懂英文啊。书上面写着一句话: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尽管允和没有让有光达到在一吻中消除“我的罪恶”的目的,但允和对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周有光在他的第一封情书里还是担忧地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1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有光,更令他鼓舞的是允和的父母思想开放,支持他们的自由恋爱。
由于周有光在杭州教书三年,张允和从光华大学借读到杭州的之江大学,与周有光也就靠得更近了。周末,他们相约在西湖的花前月下,这对洋文呱呱叫的新式青年,身子保持着一尺的距离,心中充满了甜蜜,却怎么也鼓不起手牵手并肩走的勇气。
喜结连理
1933年,2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举行了婚礼。婚礼新式而简单,来的人却非常多。结婚一星期年的那一天,允和生下了他们的第1个孩子小平,接着小平又有了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睦睦,平静安详。然而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允和与周有光带着2个孩子开始大逃亡的艰难岁月。六岁的女儿小禾不幸病死,儿子小平又被流弹打中,差一点丧命。
命运相连
颠沛流离了十多年,先后搬家三十次,一家人终于盼来了解放与和平的年代。1952年,张允和受叶圣陶先生的推荐,从上海调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工作。
喜欢写作的张允和事无巨细都会向在上海的丈夫汇报,一次她在信里坦白说她收到了1个相识了几十年的小朋友的来信,来信说对方已经爱了她十九年。允和让丈夫猜他是谁,周有光在回信里一本正经地猜了起来:是W君吧?是H君吧?那么一定是C君了。不料,这些夫妻间嬉戏的书信却在1953年的一场“三反五反”运动里成为特务的证据,审查者说那些英文字母都是特务的代号。从未蒙受过这种耻辱的张允和精神崩溃了,像1个行将就木的病人。她为自己的坦白和忠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也赢回了天长地久
的恩爱。
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孩子们都要来祝贺老两口的这份天伦之乐,令许多年轻人也看得眼馋。张允和八十岁之际这样回忆她与周有光在上海吴淞的第一次握手,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之际,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从此以后,不管人生道路是崎岖还是平坦,她和他总是在一起,她一生的命运紧紧地握在了他的手里。
三 : 吉芬物品:吉芬物品-简介,吉芬物品-吉芬作用
吉芬物品(Giffen goods)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吉芬官网_吉芬物品 -简单介绍
(www.61k.com)定义
没有特殊的定义哪个是吉芬物品。没人要的一般都是吉芬物品,比如我国什么供过于求,那这个应该就是吉芬物品。吉芬物品首先必须是劣等物品(Inferior good),并且是可以被替代的,在静态的价格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
但是吉芬物品与其说是1种商品,不如说是1种现象,到底什么才是吉芬物品,正确的吉芬品例子如下: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1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之际,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之际,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即可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10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8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10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8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10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物品!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所以吉芬物品并不是指其需求曲线永远向上,而是需求曲线带有这种反常现象的商品。
来源
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1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他的需求量增加。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对于这种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经济学家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加以解释。吉芬物品是1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吉芬官网_吉芬物品 -吉芬作用
吉芬效应
吉芬效应(GIFFEN GOODS EFFECT):
英国经济学家吉芬针对某些产品“价格升销量大、价格降销量小”的现象,得出某些情况下出现的“买涨不买落,买贵不买贱”的消费心理。通常也是商家投机满足顾客虚荣心的1种手段。
案例说明
例如,消费者需要购买肉和土豆。此时土豆价格上升,人们相对变穷了。然而,由于土豆是人们必需的食物,并且它相对肉来说是低档品,因此土豆的价格上升会产生很强的收入效应,而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下降的反映是削减奢侈品——肉,从而更多的购买土豆这种主食。因此,可以认为土豆的价格上升实际引起了土豆需求量的增加。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由无差异曲线在价格变化的情况下做收入补偿线来确定的。
不过,无差异曲线理论是错的。
争论的原因
“吉芬商品”争论的原因是混淆了“意图需求”和“实际需求”的区别
对于需求定律的“例外”情况,引起了经济学家激烈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学家忽略了 “意图需求”与“实际需求”(实际购买量)的区别。
这是因为,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心理之量,是无法验证的,需求定律作为1个心理规律,是无法推翻的(证伪)。而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实际观察,发现一些物品会出现价格上涨、需求增加的现象,如投机品、奢侈品、吉芬物品等,因而这些经济学家认为需求定律还有例外情况的存在,因此需求定律并不成立,争论也由此产生。其实,这些经济学家观察到的是“实际需求”。
也就是说,一些经济学家说的是:价格上涨,人们的“意图需求”会减少。——这是A。
另一些经济学家争论的是:价格上涨,“实际需求”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如“吉芬物品、奢侈物品、投机物品”等。——这是B。
从上面A和B的区别可以看出,两边争论的事情不是一件事情,而且都是成立的事情,A是心理规律,B是实际现象,这其实并不互相矛盾,因为人的心里所想并不必然产生实际的行为。这也反映了人本身是1个内心和外在互相矛盾的动物,如有的人看见美女,明明是喜欢,却羞红了脸,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更不会有什么行动。因此,A说“意图需求”会减少,B说“实际需求”可能会增加,是不矛盾的,说的是两件事情,而且是可以同时发生在1个人身上的两件事情。
对于A来说,作为心理规律,大家是不会有什么争论,因为是无法验证的。关键在于B,大家混淆了A与B的区别,直接拿B套用A,认为A就是B,“意图需求”就是“实际需求”。显然,经济学家混淆了“心理”与“实际”的区别,这才是争论的主要原因。
因此,仅仅A成立,这只是1个心理规律,这个规律对人们认识真实世界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是没有什么实用意义的,人们真正需知道的是现实中的B会怎么样。而且,由于A是无法验证的,并且有些情况下B也是符合事实的,这就误导了人们,认为B也总是成立的。由此可见,A成不成立对人们本身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却会误导人们,这是引起需求定律争论的1个主要原因。
需求定律作为1个心理规律,是没有错的,也不会错的,是无法证伪的,但这种“意图”的理论根本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误导作用却很大,在实际应用中,经济学家们却有意无意的“忘掉了”这是“意图”定律,而直接用于“实际”分析中了,把这种“意图”等价于“实际”,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更是混乱不堪。
四 : 多芬:多芬-品牌简介,多芬-产品介绍
多芬(Dove)是联合利华旗下的品牌之一。自1957年在美国诞生,一直以全球突破性护肤科技呵护每一位女性的真实美丽。40多年来,多芬一直用真人来做广告。就像多芬的英文名字Dove一样,这是一个象征着希望、快乐、和平以及所有积极事物的名字。其旗下产品包括护肤品,洗发膏等。
dove是什么意思_多芬 -品牌简单介绍
从事美容行业将近50年历史的多芬是全球著名的女性品牌,是联合利华最有价值的品牌。多芬推崇的美是自然的,是由女性自己积极创造的、可以带给自己自信、并且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多芬的美是自我定义的、有思想的美,它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
[www.61k.com]首次在中国推出“专业秀发损伤理护系列”:针对秀发损伤的3个阶段,度身定制个性化理护方案,并携手明星董璇,时尚造型师淳子和女性心理专家陶思璇,现场分享爱美的女人如何“无惧损伤,尽享所爱”!
40多年来,多芬一直用真人来做广告。就像多芬的英文名字Dove一样,这是1个象征着希望、快乐、和平以及所有积极事物的名字。它非常真实,带1种简约之美,还能坚定信守自己的承诺。
dove是什么意思_多芬 -产品介绍
多芬柔肤乳霜系列
蕴含1/4滋润乳液,细致滋润每寸肌肤,带来柔嫩触感,滋养肌
肤,令您光彩闪现。持续使用,您的肌肤更加滋润,触感柔滑。
多芬活肤乳霜系列
蕴含独特的超微按摩柔珠和1/4滋润乳液,能轻柔去除暗哑老化角质,同时滋养娇嫩肌肤。持续使用,您的肌肤更加柔嫩光滑,尽享每天沐浴的乐趣。
多芬紧肤乳霜系列
温和洁净,让1/4滋润乳液,细致滋润肌肤,补充水分;蕴含独特的锁水配方,帮助保留紧致肌肤所需的水分,带来丝般柔滑触感,及紧致弹性,配合全新怡人香氛,令您每次沐浴倍感呵护。持续使用,您的肌肤感觉更有弹性,更加紧致柔滑。
多芬清透盈润系列
全新轻盈水润配方,蕴含清新黄瓜和天然绿茶的独特香氛,能再有效清洁同时,带给肌肤清透水嫩的触感,让您倍感舒爽畅快、清新有活力。今天,就让肌肤享受一下柔嫩水润的新惊喜!
dove是什么意思_多芬 -品牌历史
香舍臻品讲述历史:1957年,Dove美容香块在美国市场露面。它向女性承诺,
不会像普通香皂那样使她们的皮肤干燥,而且确实如此(感觉很像沐浴露很温和)。因此,Dove品牌和使用者之间开始建立起十分信赖的关系。
1979年,1个独立的临床研究显示Dove香块的温和性比十七种主要香皂都高。因此,皮肤科医生大力推荐,报纸文章争相报道,朋友之间纷纷相告。一年后,Dove在美国开始了它正式的医学项目。
1999年,多芬开始其在全球的推广,并于2002年来到中国。现在,多芬已成为世界第一清洁品牌,在全球80多个国家销售,年销售额超过25亿欧元。Dove多芬以其“简约而真实的美丽理念”带给消费者真实可信的
承诺,并始终如一地保持这个承诺。
多芬已成为世界第一清洁品牌,在全球80多个国家销售,年销售额超过25亿欧元。Dove多芬以其“简约而真实的美丽理念”带给消费者真实可信的承诺,并始终如一地保持这个承诺。多芬相信美丽的定义不应当局限于狭隘的标准,每个女性都是1个充满个性的特殊存在,真
正的美丽存在于不同的外形,身材,年龄和肤色中…… 多芬,从产品到每一项行动,都不断致力于激发女性深层次美的潜能,享受呵护,宠爱自己的过程,让美真实呈现。
2008年,联合利华携手湖南卫视,将其多个品牌广告植入湖南卫视自制励志喜剧《丑女无敌》剧情之中,使得它们纷纷登陆中国市场,闯进中国消费者的视线,多芬就是其中一员。
dove是什么意思_多芬 -品牌荣誉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四百二十二。
dove是什么意思_多芬 -甲醛事件
事件介绍
2012年7月,联合利华旗下“力士”“多芬”等品牌洗发水近日被曝光检出致癌的甲醛游离物,对此联合利华回应其洗发水配方中从不添加甲醛,而是添加了1种叫“DMDM乙内酰脲”的成分,中国及欧美标准均允许使用,该物质在“力士”“多芬”洗发水中的含量及释放出的游离甲醛量均符合中国国标。
据悉,日前台湾“消基会”在一项化妆品抽检中发现力士柔亮洗发乳(纯净去屑)、Dove(多芬)去屑护理洗发乳以及舒妃有机草本萃取洗发乳的成分中含有DMDM Hydantoin,并有检出游离甲醛,但释出量均合乎当地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台湾“消基会”官网上看到,最新发布的一则25件抗屑、止痒、生发洗发精功能测试的消费提醒中提到,化妆品中不得添加甲醛,若化妆品中使用DMDM Hydantoin等成分作为防腐剂时,其总释出的游离甲醛含量不得超过1000ppm。
相关回应
对此,联合利华方回应称,“力士柔亮洗发乳(纯净去屑)”“多芬去屑护理洗发乳”等洗发水中并没有添加甲醛,而是为了抑菌和防腐,使用了“DMDM乙内酰脲”,该成分有助于产品储存及防止微生物污染,确保产品的安全性,该成分在制造、保存或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分解、缓慢释放游离甲醛。不过该物质的含量在不同地区的化妆品标准中都有着明确要求,联合利华旗下产品为全球化生产,游离甲醛含量均符合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欧盟的相关标准。其洗发水产品释放出的游离甲醛量在中国《化妆品卫生规范》标准限定范围内,请消费者放心使用。
专家建议
对于洗发水中含有毒致癌的甲醛游离物,化学环保专家董金狮表示,洗发水、护肤品、沐浴露等,一旦打开之后,便处于有菌状态,在细菌的作用下,这些产品可能变质甚至失效,所以这些产品才加入了一些具有防腐蚀或者杀菌作用的化学药剂,但对于这个化学药剂,国家对其限量有着明确规定,比如游离甲醛,在化妆品中的限量,规定每公斤不超过2000毫克。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需要注意,尽量不要买包装过大的产品,一旦短时间使用不了,在放置的过程中,就可能引起产品的变质。另外,也有专家指出,生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将产品所含的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及标准在外包装上明示,并注明是否存在健康隐患,提醒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购买。
五 : 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影响
|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