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北京鲁迅故居-砖塔胡同84号院 北京西城区“鲁迅故居”将拆迁

发布时间:2018-02-27 所属栏目:参观鲁迅故居

一 : 砖塔胡同84号院 北京西城区“鲁迅故居”将拆迁


本报讯(记者张永生)木门斑驳,屋檐落草,庭院宁静,位于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因鲁迅先生于此创作出《祝福》而闻名。但日前,该院门外贴出通知称将要拆除。昨日,该项目拆迁办介绍,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居民

“鲁迅住过的不能保护吗”

“说拆迁从2005年就开始了,但一直没拆。看门外的配售办法,这回可能得搬了。这是鲁迅先生住过的院子,不能保护吗?”昨日下午1点左右,砖塔胡同84号院门外,一位70来岁的居民说。

院门外,墙上写着“拆”字,门上贴着一张“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配售办法”,上面写明: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的配售房源位置为丰台区张仪村。其所列举的配售范围中,砖塔胡同84号院在列。该“配售办法”的落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

“这两天一直有拆迁办的人给我打电话,要我过去谈拆迁的事。”居住在砖塔胡同84号院的居民称。

“砖塔胡同有胡同之根的称号,拆之可惜。”昨日,一名文保爱好者听闻砖塔胡同内被涂上了“拆”字,焦急地说道。

西城区政府

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昨日,据驻扎在砖塔胡同84号院不远处的丰盛西区拆迁办公室介绍,拆迁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

“这个房子已经翻建过多次。”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办砖塔社区岳姓书记表示,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拆迁所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并无文物身份。该说法得到西城区文委的证实。

昨晚7点5分,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称,经他们了解,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目前虽胡同两侧建筑已面目全非,但胡同肌理尚存,不可能拆除。此次准备拆迁的80、82、84、86号院部分在规划中是绿化用地。

约半小时后,该微博再次发布称,砖塔胡同为实现风貌协调区规划需拆除的80、82、84、86四个门牌号,均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追访

84号院常有鲁迅研究者参观

“这个院子常有鲁迅研究者来参观。”昨日,居住在砖塔胡同84号院50余年的王女士介绍,院子里北侧的一间房屋便是鲁迅的“故居”。

王女士翻开家里一本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照片是1976年前,日籍鲁迅研究者来参观时拍下的。记者看到,照片上,鲁迅“故居”的窗户是用纸糊上的,屋檐也是老式的。

王女士说,以前,鲁迅居住的房间外墙是青砖,大门则是对开的两扇。不过1976年地震后,由于房屋受损,后来的房主就将房子翻建了。翻修后,现在成了单扇门,砖也变成了红砖。

“不久前,还有日籍的鲁迅研究者来,又拍了照片,刚好能表现这个院子的变迁。”王女士指着相册中的另一张照片说,她已将照片全部扫描成电子格式保存,“拆后,就看不到这个院子的样子了。”

■背景

名著《祝福》诞生于84号院

昨日,鲁迅文学院研究员王彬先生说,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在砖塔胡同84号院,鲁迅创作了著名的《祝福》,“其他3个地方都在保护中,如果砖塔胡同84号院被拆,意味着研究鲁迅在北京活动和创作的地点就断了线。”王彬说。

二 : 我眼中的北京之鲁迅故居风景图片

我眼中的北京之鲁迅故居图片

我眼中的北京之鲁迅故居图片

提示:
1.本文提供我眼中的北京之鲁迅故居旅游景点相关的风景图片及山水图片欣赏。
2.图片经过缩放处理,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原图,或将图片存盘至电脑中查看。
3.本风景图片为网友推荐而来,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在本站展示仅为网友借鉴、欣赏他人作品时提供方便。
4.图片上如有本站站名或网址字样,仅起标示作用,不代表本站版权所有,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三 :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概述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简单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叫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1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故居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妈妈,也是住在这里。

故居介绍


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站在鲁迅故居的后园里朝远处望,我没有看到枣树,看到的是楼房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处,倒是有两棵枣树,由于无人采摘,枣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枣子,许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烂了。
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去鲁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1个愿望。
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大门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铺地板,灰头土面的。博物馆负责人说:“我们原计划赶在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现在恐怕是要推迟了。鲁迅故居的门从5月份就关闭了。等博物馆修缮好后,一起对外开放。”
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门果然关着。一番纠缠后,终于准我进去看看。从正门进去,是很小的1个院子。北边是他的母
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故居的接待员说:“这不算什么很好很讲究的四合院。但鲁迅当时急着搬进来,就顾不得那许多了。”
的确,鲁迅顾不得那许多了。因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离开从前的八道湾11号——那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还有池塘,有兄弟,还有妈妈。
整个宅院都由他亲自设计
鲁迅想着搬家,但他那时候经济拮据,没有钱,不得不临时搬到1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九个月后,他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400银元,买下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院子,
也就是现在这座宅院。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妈妈和自己1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妈妈、妻子住到了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亲自打凿的苦井。但是周围围上了白色的栅栏,非常的显眼。只是井上被两块大石板盖住,不知道是否还有井水。故居接待员笑着回答说:“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没水了!”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1个旧式闹钟和1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即可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
他的妻子独自守护在这里
在鲁迅故居里转了一圈,在南房里看到有青年给鲁迅画的像挂在墙上:人依然是瘦的,眼神似乎在笑
,又似乎有些哀伤,也似乎有调侃和讽刺地看着每个来的游客。
在“老虎尾巴”上,接待人员指着窗下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说:“鲁迅看书累了,就睡在这里。他和朱安不睡在一起。”
关于朱安,曾经住在阜成门内横四条2号的张大爷有一些印象。他说,他们家就和鲁迅故居隔着一道墙,只是到了1953年,要建鲁迅故居博物馆,他们家的房子被政府收购,这才迁往别处。
张大爷说:“朱安女士是缠足,而且不会说北京话,因此外出办事不太方便。作为邻居,朱安女士常托我爸爸代她向上海邮寄包裹,主要是图书、资料等。有时也请求代笔帮她写信。她常给我们小孩一些糖果,还叫我们‘小宝宝’,我们很喜欢她。背后,我们小孩子称她为‘小宝宝祖母’,不过她那一口绍兴话,我们是一点也听不懂的。”
在鲁迅1926年离开北京后,朱安一直陪伴在鲁迅的妈妈身旁。鲁迅妈妈1943年去世后,这个没
有得到爱情的旧式女子独自守护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像影子一样消失在这个寂寞的世间。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1个不幸,而这种不幸似乎不是某1个人造成的。
前去拜谒的人数都数不清
鲁迅离开这里已经80年,追寻前来的拜谒的人数不胜数。
接待员说:“许广平回北京,在这里住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现在也常来。有的时候,他还带着孙子来。那个老头,头发都白了,挺有意思的。”
探访指南

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妈妈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妈妈和自己1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妈妈、妻子住到了这里。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妈妈,也是住在这里。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1个旧式闹钟和1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即可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妈妈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上海故居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上海鲁迅纪念馆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讯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1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终年56岁。鲁迅去世至今已60多年,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价值, 不但没有被历史冲淡,而且愈发明晰、愈益增辉。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建有鲁迅纪念馆,同时供人瞻仰。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交通指南:旅游10号线、轨道交通三号线(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下、机场四线鲁迅公园终点站,公交18、21、70、51、52、97、139等。
鲁迅先生的墓在附近的四川北路2288号的鲁迅公园内。鲁迅故居边上的6号住宅即是茅盾寓所。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绍兴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今鲁迅路208号),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台门易主前后这里均为五间楼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变。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辰时,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为卧室。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楼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铺面,天井里种着一株高大的桂树,每到深秋,桂香扑鼻,因而又称桂花明堂。过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花格门窗。东首楼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称“小堂前”,后半间是鲁迅妈妈鲁瑞的卧室。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奶奶蒋氏的房间,后半间是过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鲁迅孩提时代常到此处看书、习字、画画,他影写的《诗中画》就诞生在这里。一到夏天的晚上,鲁迅总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缠着奶奶给他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的故事。鲁迅13岁之际,爷爷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妈妈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爸爸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
出过道往北经过走廊,与鲁瑞卧室相隔1个天井,就是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运水的爸爸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过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了。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这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一切陈设均按当时实际情况原样成列。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家里的客厅(通常用来吃饭和会客的)、卧室、厨房、菜园(百草园)等。

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就是当年鲁迅的。书屋后有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课余游玩之处。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
地址:鲁迅故里步行街47号交通:从杭州乘车往绍兴约一小时,然后乘2、4、5、11或12路公交车前往鲁迅故里。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广州故居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广州鲁迅纪念公园白云路西段的白云楼西侧的26号(现7号)二楼,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著作。此后一直到离开广州前,他每天闭门整理旧作。

在这里他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一气写了1个新的杂感系列:《辞大义》、《答有恒先生》、《反“漫谈”》、《忧“天乳”》、《革“首领”》、《谈“激烈”》等,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略谈香港》等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1927年9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乘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进行另一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文史专家们正在努力争取让白云楼恢复鲁迅故居的原貌,让它和鲁迅纪念园遥遥相望,增强鲁迅纪念园的纪念意义。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将被拆迁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在84号院外墙上的拆迁通知木门斑驳,屋檐落草,庭院宁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因鲁迅先生于此创作出《祝福》而闻名。但该院门外贴出通知称将要拆除,该项目拆迁办介绍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院门外,墙上写着“拆”字,门上贴着一张“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配售办法”,上面写明: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的配售房源位置为丰台区张仪村。其所列举的配售范围中,砖塔胡同84号院在列。该“配售办法”的落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

西城区政府驻扎在砖塔胡同84号院不远处的丰盛西区拆迁办公室介绍,拆迁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拆迁所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并无文物身份。该说法得到西城区文委的证实。

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称,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目前虽胡同两侧建筑已面目全非,但胡同肌理尚存,不可能拆除。此次准备拆迁的80、82、84、86号院部分在规划中是绿化用地,后来该微博再次发布称,砖塔胡同为实现风貌协调区规划需拆除的80、82、84、864个门牌号,均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鲁迅故居_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的展望


鲁迅故居,鲁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是亿万人民所尊敬的学者,思想家。鲁迅的故居也成为人们瞻仰的极具历史价值的遗迹。所以鲁迅故居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可观。而其在先进文化传播方面贡献也将十分巨大。无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

四 :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鲁讯_鲁迅故居 -概述

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鲁迅简单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叫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1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故居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妈妈,也是住在这里。

故居介绍


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在这里,鲁迅完成了许多战斗作品,《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在散文《秋夜》一开头说的两句话。
站在鲁迅故居的后园里朝远处望,我没有看到枣树,看到的是楼房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故居的前院和后小院的通道处,倒是有两棵枣树,由于无人采摘,枣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枣子,许多都掉落在地上,在土里腐烂了。
一旁的接待人员说:“那两棵当年的枣树都没了,这几棵,是后来补种上去的。”
枣树没了,鲁迅也没了,留下来的是那些立在原地、傻呆呆等着主人回来的房子,以及鲁迅当年手植的丁香。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枝繁叶茂,快遮挡住了院子里的天空。
去鲁迅生前的故居看看,是我的1个愿望。
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大门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有工人正在忙碌地铺地板,灰头土面的。博物馆负责人说:“我们原计划赶在10月19日鲁迅逝世70周年前完工,现在恐怕是要推迟了。鲁迅故居的门从5月份就关闭了。等博物馆修缮好后,一起对外开放。”
鲁迅故居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
故居的门果然关着。一番纠缠后,终于准我进去看看。从正门进去,是很小的1个院子。北边是他的母
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鲁迅故居的接待员说:“这不算什么很好很讲究的四合院。但鲁迅当时急着搬进来,就顾不得那许多了。”
的确,鲁迅顾不得那许多了。因为和兄弟周作人的失和,他不得不离开从前的八道湾11号——那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很大的院子,还有池塘,有兄弟,还有妈妈。
整个宅院都由他亲自设计
鲁迅想着搬家,但他那时候经济拮据,没有钱,不得不临时搬到1个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住了九个月后,他向老朋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400银元,买下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的院子,
也就是现在这座宅院。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妈妈和自己1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妈妈、妻子住到了这里。
后院的中心,果然有一口他亲自打凿的苦井。但是周围围上了白色的栅栏,非常的显眼。只是井上被两块大石板盖住,不知道是否还有井水。故居接待员笑着回答说:“北京近年地下水都普遍下沉,井里早没水了!”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1个旧式闹钟和1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即可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
他的妻子独自守护在这里
在鲁迅故居里转了一圈,在南房里看到有青年给鲁迅画的像挂在墙上:人依然是瘦的,眼神似乎在笑
,又似乎有些哀伤,也似乎有调侃和讽刺地看着每个来的游客。
在“老虎尾巴”上,接待人员指着窗下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说:“鲁迅看书累了,就睡在这里。他和朱安不睡在一起。”
关于朱安,曾经住在阜成门内横四条2号的张大爷有一些印象。他说,他们家就和鲁迅故居隔着一道墙,只是到了1953年,要建鲁迅故居博物馆,他们家的房子被政府收购,这才迁往别处。
张大爷说:“朱安女士是缠足,而且不会说北京话,因此外出办事不太方便。作为邻居,朱安女士常托我爸爸代她向上海邮寄包裹,主要是图书、资料等。有时也请求代笔帮她写信。她常给我们小孩一些糖果,还叫我们‘小宝宝’,我们很喜欢她。背后,我们小孩子称她为‘小宝宝祖母’,不过她那一口绍兴话,我们是一点也听不懂的。”
在鲁迅1926年离开北京后,朱安一直陪伴在鲁迅的妈妈身旁。鲁迅妈妈1943年去世后,这个没
有得到爱情的旧式女子独自守护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像影子一样消失在这个寂寞的世间。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1个不幸,而这种不幸似乎不是某1个人造成的。
前去拜谒的人数都数不清
鲁迅离开这里已经80年,追寻前来的拜谒的人数不胜数。
接待员说:“许广平回北京,在这里住过。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现在也常来。有的时候,他还带着孙子来。那个老头,头发都白了,挺有意思的。”
探访指南

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妈妈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鲁讯_鲁迅故居 -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是鲁迅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这本是一座破旧不堪的院子,但为了给妈妈和自己1个良好的环境,鲁迅亲自设计并绘制了草图,对院内原有的6间旧屋进行了改造翻修。原来只有老屋6间,北房、南房各有3间;他买下后做了一番改造:东西各加了两小间厢房,使小院布局更加合理、实用;同时又挖了水井,种上刺梅、丁香、碧桃等花木,使这座小小的北京四合院别具一格,有了南方可人的景观。同年5月,鲁迅带着妈妈、妻子住到了这里。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妈妈,也是住在这里。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1个旧式闹钟和1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即可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妈妈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鲁讯_鲁迅故居 -上海故居

鲁迅在上海先住在虹口区横浜路景云里,1933年4月鲁迅搬至现山阴路132弄(原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这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上海鲁迅纪念馆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鲁迅当年身伏书桌,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他在藤椅上沉思,许多杂文就在这里诞生。靠东墙是一张黑铁床,床上的薄棉被、印花枕头,均按原样布置。1936年,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来鲁讯就在这张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上挂着1个旧时的日历牌,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那一天。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鲁迅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九年。在上海期间他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1929年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担任“左联”领导工作。期间,还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时期坚决的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终年56岁。鲁迅去世至今已60多年,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价值, 不但没有被历史冲淡,而且愈发明晰、愈益增辉。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鲁迅故居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的鲁迅公园内,建有鲁迅纪念馆,同时供人瞻仰。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交通指南:旅游10号线、轨道交通三号线(明珠线)--虹口足球场站下、机场四线鲁迅公园终点站,公交18、21、70、51、52、97、139等。
鲁迅先生的墓在附近的四川北路2288号的鲁迅公园内。鲁迅故居边上的6号住宅即是茅盾寓所。

鲁讯_鲁迅故居 -绍兴故居

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今鲁迅路208号),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这里原有的正中大门是六扇黑漆竹门,改建后已不复存在。新台门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它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1742~1821)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同时建造的还有过桥台门。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台门易主前后这里均为五间楼房,只是房基和格局稍有改变。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辰时,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的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为卧室。

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楼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铺面,天井里种着一株高大的桂树,每到深秋,桂香扑鼻,因而又叫桂花明堂。过天井有两间南北向的楼房,前后楼披,花格门窗。东首楼下中间用板壁隔开,前半间称“小堂前”,后半间是鲁迅妈妈鲁瑞的卧室。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继奶奶蒋氏的房间,后半间是过道。小堂前里方桌、太师椅、条案、茶几仍照原样摆放着,鲁迅孩提时代常到此处看书、习字、画画,他影写的《诗中画》就诞生在这里。一到夏天的晚上,鲁迅总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缠着奶奶给他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的故事。鲁迅13岁之际,爷爷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妈妈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爸爸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
出过道往北经过走廊,与鲁瑞卧室相隔1个天井,就是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当年运水的爸爸曾在此为周家做一些杂务,还为鲁迅做过竹器玩具。过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了。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这是一幢中式两层楼房。一切陈设均按当时实际情况原样成列。这里可以看到鲁迅家里的客厅(通常用来吃饭和会客的)、卧室、厨房、菜园(百草园)等。

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距故居100米左右。书屋系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房内正中墙上挂有“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房柱上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是当时原物。在书房的东北角有一张桌面上刻有“早”字的书桌,就是当年鲁迅的。书屋后有小园,为鲁迅及其同学课余游玩之处。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俱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
地址:鲁迅故里步行街47号交通:从杭州乘车往绍兴约一小时,然后乘2、4、5、11或12路公交车前往鲁迅故里。

鲁讯_鲁迅故居 -广州故居

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广州鲁迅纪念公园白云路西段的白云楼西侧的26号(现7号)二楼,在这里他写下了在广州期间的大部分著作。此后一直到离开广州前,他每天闭门整理旧作。

在这里他编订了《朝花夕拾》、《野草》,一气写了1个新的杂感系列:《辞大义》、《答有恒先生》、《反“漫谈”》、《忧“天乳”》、《革“首领”》、《谈“激烈”》等,写下了《可恶罪》、《小杂感》、《略谈香港》等30多篇富于战斗性的杂文、散文。1927年9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乘船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进行另一场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文史专家们正在努力争取让白云楼恢复鲁迅故居的原貌,让它和鲁迅纪念园遥遥相望,增强鲁迅纪念园的纪念意义。

鲁讯_鲁迅故居 -将被拆迁

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在84号院外墙上的拆迁通知木门斑驳,屋檐落草,庭院宁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西头的84号院,因鲁迅先生于此创作出《祝福》而闻名。但该院门外贴出通知称将要拆除,该项目拆迁办介绍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西城区文委表示,该院并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院门外,墙上写着“拆”字,门上贴着一张“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配售办法”,上面写明: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项目定向房的配售房源位置为丰台区张仪村。其所列举的配售范围中,砖塔胡同84号院在列。该“配售办法”的落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

西城区政府驻扎在砖塔胡同84号院不远处的丰盛西区拆迁办公室介绍,拆迁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及附近区域,将要建回迁楼和学校,丰盛危改小区西区C区拆迁所涉及的砖塔胡同84号院,并无文物身份。该说法得到西城区文委的证实。

西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称,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目前虽胡同两侧建筑已面目全非,但胡同肌理尚存,不可能拆除。此次准备拆迁的80、82、84、86号院部分在规划中是绿化用地,后来该微博再次发布称,砖塔胡同为实现风貌协调区规划需拆除的80、82、84、864个门牌号,均非文物或挂牌保护院落。

鲁讯_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的展望


鲁迅故居,鲁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是亿万人民所尊敬的学者,思想家。鲁迅的故居也成为人们瞻仰的极具历史价值的遗迹。所以鲁迅故居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可观。而其在先进文化传播方面贡献也将十分巨大。无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鲁讯 鲁迅故居:鲁迅故居-概述,鲁迅故居-北京故居
鲁迅故居

五 : 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北京西三条的鲁迅故居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宫门口二条19号。进了博物馆大门,往左拐,就是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鲁迅故居门前原先是一条叫西三条的东西方向的胡同,现在,这条胡同已经不存在了。

1924年5月25日,鲁迅和朱安女士从砖塔胡同搬到西三条21号这个四合院,不久又把妈妈接来。这一年,他44岁。“晨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屋”。(《鲁迅日记》)鲁迅是上一年的12月2日购定这个小院的。因房子破旧不能居住,鲁迅设计了图纸,于1924年初重新翻修。他找包工,买材料,看下灰,直到配玻璃,上油漆,都一丝不苟。院子翻修至5月中旬完工。

这是1个保存完好的院落。院子很小,四四方方。“走进黑漆的大门,经过点缀着两三棵枣树之类的不很宽大的院子,朝南就是三开间……”(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现在,院里有两棵已长得歪歪斜斜的白丁香树,其中一棵用两根木棍撑着它的斜枝。树上挂着小牌,上面写着1925年4月5日鲁迅手植等字。

院内有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面朝南的三间北屋:西屋是鲁迅妈妈的卧室,中间屋是吃饭间,东屋是朱安女士的卧室。两间卧室都不大,均用木版墙挡开。现在的两间卧室还是鲁迅逝世以后,鲁迅妈妈将其向北扩建的,原来的空间比现在还要小一些。鲁迅妈妈去世以后,朱安女士就搬到了鲁迅妈妈的卧室居住。中间屋的北边,建了一间小屋,那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不到10平方米,人们称之为“老虎尾巴”。鲁迅曾向人介绍说:“在房子的后面搭出一间平顶的灰棚,北京叫做老虎尾巴。这是房子中最便宜的1种。”(许钦文《学习鲁迅先生》)

鲁迅的卧室,靠北墙放着一张木版床,西墙放着一张茶几,两把木椅。靠东墙是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书桌上放着煤油灯、毛笔、砚台、小钟等用具。关于床铺,许钦文在《老虎尾巴》一文中说:“鲁迅先生的卧铺,是用几块硬板搁在两条长凳上搭成的。这样的卧铺,显然也是起码货。这在当时,于鲁迅先生的社会地位是很不相称的。”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兼职教课和去教育部上班的同时,在这间小书房里创作和翻译了230多篇文章,即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同时还主编了《语丝》、《莽原》、《未名》等周刊、半月刊杂志;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

小院的南屋是会客室兼藏书室,会客室也就是能坐下三、5个人的样子。1925年8月,章士钊在武装接收女师大以后,许广平曾经在这南屋躲避了五、六天,有时帮鲁迅抄写文章。许广平回忆说:有几个警察也来过西三条胡同,但都被鲁迅坚决顶回去了。东房是一间女工住室,女工有时是两人,有时是一人。西房是一间厨房。在厨房和北屋之间有1个小门,进了小门往右拐,走十余步,是1个小后院。院内有一眼鲁迅亲自打凿的井,被白色栅栏围着。这眼井当时就不能使用,鲁迅一家靠买水饮用。井旁有一棵鲁迅1925年4月5日种植的黄刺梅。鲁迅卧室的两扇大玻璃窗正对着小院。小院里碧草茸茸,凝静而美丽。看到这个小院,我才觉得这里太适合写作了。整个院子,不豪华,不气派,不阔绰,然而安静。我能想象得到,在四遭空寂,阒无人响的时分,鲁迅或推窗远望,或抽烟默思,或泚笔作书的情形。许广平在第一次到了鲁迅家之后,立即给鲁迅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秘密窝’居然探险(?)过了!归来的印象,觉得在熄灭了的红血的灯光,而默坐在那间全部的一面镶满玻璃的室中时,偶然出神地听听雨声的滴答,看看月光的幽寂;在枣树发叶结果的时候,领略它风动叶声的沙沙和打下来熟枣的勃勃;再四时不绝的‘多个多个’、‘戈戈戈戈戈’的鸡声:晨夕之间,或者负手在这小天地中徘徊俯仰,这其中定有一番趣味,其味为何?”许广平在《两地书》中对这间小屋也有过生动的描写:“坐在那间一面满镶玻璃的室中时,是时而听雨声的淅沥,时而窥月光之清幽,当枣树发叶结实的时候,则领略它微风振枝,熟果坠地,还有鸡声喔喔,四时不绝。”

这期间,青年学生、文学作者也经常来看望鲁迅。鲁迅妈妈也喜欢同青年们谈谈,尤其是从老家来的人。鲁迅在1924年9月24日致李秉中的信中写道:“我这里的客人并不多,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所以有青年肯来访问我,很使我喜欢。”朱安女士一直少言寡语,每当鲁迅有客人来,她总是以礼相待,泡茶、弄点心,十分尽力。剩下鲁迅和她时,他们就很少说话,即使同桌吃饭也不声不响,晚上则各回各的屋里睡觉。他们互相伤害着,而他们又都说不清道不明。鲁迅在《秋夜》一文中说过:“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学者以为,这枣树是借喻,第一棵枣树可以理解为是鲁迅的象征,“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借喻朱安女士,他们只是“形式上的夫妇,既然全不相关”,自然就分开说。这些枣树,现在已经死掉看不到了。

在北京,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四合院。作家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一文中曾描绘过这类北平的四合院,他说:“中产之家,除了大院1个,总还有一2个小院相配合。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还有“藤萝架、葡萄架”之类的,这些在鲁迅的家院里都没有,看来鲁迅还没有达到张恨水所说的“中产之家”的水平。鲁迅的小院,从建筑到室内陈设都比较简朴,他不愿意使自己的生活安逸起来,他喜欢简单、简洁。他曾对人说过:“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许钦文在《老虎尾巴》一文中也说:“鲁迅先生自己的生活,在老虎尾巴的玻璃窗的光亮下可以看清楚,裤子的2个膝头上都是缀着大膏药一般的补丁的,据说还是在日本留学时穿的制服。在硬版的卧床上,被褥都是薄薄的。”鲁迅一生安贫矫志,不失素风,这是他成为一代文化巨人的生活根基。

鲁迅还称他的书屋为“绿林书屋”,这是由于正人君子们攻击他是“学匪”、“土匪”的缘故,取其名也表示了他与统治者及其文人不是同类。

鲁迅在北京住了14年,有故居四处。第一处是宣武门外的绍兴县馆,第二处是西直门八道湾11号,第三处是西四南大街砖塔胡同61号。这里,阜城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是鲁迅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先生在京四个故居中惟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处文化遗址。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去南方,他在西三条生活了2年零三个月。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妈妈,也是住在这里。鲁迅妈妈和朱安女士分别于1943年和1947年在这里去世。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广平和周海婴将这处故居极其遗物都捐献给了国家。

感谢这小院,感谢这满院芬芳。感谢这位曾经最早疾呼“救救孩子”的中国文化革命先驱!

2005年12月5日

本文标题:北京鲁迅故居-砖塔胡同84号院 北京西城区“鲁迅故居”将拆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030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