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龙象之争》(微小说)

发布时间:2017-10-21 所属栏目:作文

一 : 《龙象之争》(微小说)

中国龙和印度象是邻居。一直以来龙总是潜心修炼,梦想冲天。而象总认为自己体能很强大,一值想当老大,希望能影响邻居的生活,甚致有侵占邻居土地的野心。

很多年前,大象凭着自己的体重让很多邻居臣服。大像总以自己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自居,看不惯其他体型较大的动物,想尽办法去征股他们。而龙却想邻里和目,合作共羸,共同发展。龙的目光较远,理想鸿大。务实的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象想,龙一但修炼成功,对自己不利。于是象就办法挑战龙,想打乱龙的生活。龙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轻吸了一口气,就把大象打得落花流水,并没收了大象的武器。龙本着和谐共存的原则并没有计较大象的所作所为,归还了大象的武器。龙又开始潜心修炼,努力地发展自己。在龙的眼里,那次事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在象的眼里,那就是人生重要的篇章。

55年后,象认为自己的进步很大,体重增加,还有几个臣复自己的小弟,又交了几个土匪的大哥,忘乎所以,就想插手更多邻居家的事务,总想指手划脚地指挥乡邻。而龙任然很低调,稳键地发展着自己。其实龙的本事要比象强很多倍。

而盲目的大象认为自已不再是55年前的大象。所以仗着几个土匪大哥和几个小弟,又想挑战龙。而龙根本不把大象放在眼里,大象却错误地认为龙不敢也没能力和胆量跟自己较量。大象错误的判断,有可能是想重温55年前被打的滋味。(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是巧合,中印洞朗边界对持任在进行,珍爱和平,远离战火,和个人无关,切勿对号入坐。背景:中印洞朗边界对持一个多月了,印度仗着美国和日本的势力侵占中国洞朗地区。55年前也就是1962年,就打了一仗。印军全败,为了和平,中国军队主动撒兵,并归还了印度武器。55年后,印度又重起战端。中印洞郎边界对持3种满意的结局,(1)印度无条件撤军,(2)接受无任何附加条件的谈判,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谈判,维持地区稳定。(3)自卫还击,彻底推翻不合理的麦克马洪线, 重新划定中印边界线。)

二 : 生之鼓手——评《鼓神》一文人物形象

  在陕北高原上,到处洋溢着豁达与不羁,这样的豁达与不羁中,还有一群豪放的打鼓汉子。而生活困窘的作者来到这样的气氛中,感觉到的依旧是荒芜,于是作者笔下并没有这豁达的景致和激情洋溢的人群,而是“更加的凄惶悲哀,孤孑孑”。而后来又是什么使作者为之“惊愕”和“醒悟”呢?正是那位叫做张伯的民间艺人。

  张伯貌似平凡,甚至在作者眼中是一个“像我一样怕过年的落魄人”他“即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皮棉袄”,这样的外表现得可怜。当被壮汉们点名上去打鼓时,他还推辞道“别,别……”并“羞愧地直往后缩”。这样的言行看上去卑微。这卑微和可怜唤起了作者的sympathy,同时,也让作者起了一丝疑虑:这样一个瘦老头身上究竟有什么值得让他们那样期盼呢?此时的张伯脱胎换骨般亮相了:“布满皱纹和胡楂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忽然间像天神一般顶天立地地站在了大家的面前”。他的鼓声石破天惊,神圣有力的鼓点不仅震响了大地,还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这纯熟的技艺不仅是在演奏陕北大鼓,更是在演绎生命的繁华和希冀。张伯的形象一下子从一个“瘦老头”“蔫耷汉”到“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个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再到顶天立地的“鼓神”,作者亦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作者通过对张伯这一既平凡又伟大的民间艺人的生动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作者这一既深沉又崇高的主题。张伯形象的反差折射出作者思想的蜕变,即对生命的认识的蜕变:“声明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生命是伟大的,生活是精彩的,这决定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应该热爱它,并像陕北高原般豪放的去演绎它,给它以最不羁的自由,尽情地释放精彩,再华丽的语言在生命这一主题面前都显得苍白卑微,而作者却用质朴的文字通过对张伯这一用鼓来演绎生命的艺术家对生命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鼓神”这一形象意味深长。

 

三 : 小说阅读——军人之家

    
    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妻子维拉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中通知说,她的丈夫巴都林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
    医生带维拉走进病房,指着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单,仅露出圆圆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维拉醒过来后,少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巴都林受伤的全部情况: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目,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子的信,根据信人们才确认出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生活,但没有使她屈服,她悉心地照料着丈夫,盼着丈夫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务,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是活生生的、健壮的巴都林吗?
    ……
    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你以为他就是我?”
    “当然!”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耳边说着:“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巴都林突然想起,“你说在他身上找到一封信?给我看……”
    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为防万一,我们互相交换了信。这样,如果一个牺牲了,另一个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巴都林抹了抹眼窝里的泪水,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声对伤员说:“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阿廖沙微微点了点头,巴都林兴奋地接着说:“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听懂了吗?”
    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出了含糊不清的声音:“谢——谢,通知——我母亲,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新故事》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3.为使“伤员不是维拉的丈夫”这一情节合理,作者在小说中埋下了伏笔请你找出来。(3分)
    14.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有何作用?(3分)
    15.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妻子维拉或者丈夫巴都林的性格特点。(只选一个)(3分)
 
    【答案】13.①双眼已无眼珠,脸上有白而大的伤疤,脸以破相,失去了双手和双腿,无法辨认。②临时不能说话。③身上没有证件,仅凭一封给妻子的信确认了他的身份。
    14.①烘托人物心情。夫妻团圆、战友团聚使三人心情都非常兴奋。②预示事态发展。伤员会得到很好的医治,三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③“阳光”“艳阳”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
    15.妻子维拉:①热爱丈夫,意志坚强。“丈夫,’严重残疾,战争夺去幸福,但她没有屈服。②心地善良,心灵美好,伤员虽不是丈夫,她仍然坚决地要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丈夫巴都林:①热爱妻子,牵挂家庭。执行任务前想办法把信传回家。②心地善良,心灵美好。毅然决然地要他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本文标题: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龙象之争》(微小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31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