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

发布时间:2017-09-06 所属栏目:沁园春长沙课件

一 : 沁园春·长沙

陕西延安中学胡彦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主导线索,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加深对本诗的深入理解。

2、阅读目标:(1)通过诵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诵读体验和诵读能力;(2)通过对描写的意境、往事的回忆的描述,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通过写景、记事把握诗歌的景物和诗人形象特点;(4)通过重要词语的语境分析解读本词的语言表现力;(4)梳理和总结本诗欣赏积累的方法。

3、表达目标:学习本诗意象的选取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从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4、素养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培养教师诗歌类文本导学素养和学生诗歌阅读的学习素养。

课前预习指导

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的相关内容和自主训练的内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一、自主阅读文本:了解性阅读。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初步理解诗歌;用相关标记,划出阅读中不懂的内容。

二、自主获取知识:了解性阅读。

信息提示:提供相关知识,筛选重要信息。

1、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3、自主训练:熟悉性阅读。完成下列填空和问题的思考。

(1)本课的鉴赏的内容主要有: 、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 和 的语言。鉴赏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思想生平。 , , , 。

(2)词有哪些别名?如何理解词牌、词调?说说“沁园春” 词牌名的由来。

(3)说说写作背景对本词的生成有哪些重要影响?在诗中有哪些体现和反映?

提示:涉及词体知识、生成要素、内容风格。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完成熟悉性阅读,赏析上片,培养诵读能力和赏析技能。

课堂检查学案完成情况(2分钟)。

1、提问或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每班提问2-3人,提出训练题答案。来回巡视预习课训练完成情况。

2、训练: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弄清中国新诗,同时训练下定义的表达技巧。

途经:(1)教师指导:定义的功能、下定义的表达方式,即明确“对象+是+内涵+外延”。(2)训练:让学生采用下定义方式完成本题。(3)展示成果:学生2-3人。(4)提供答案:中国新诗是“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白话文为基础,结合外来的诗体模式,并对旧体诗有所吸收的诗歌形式.

三、新诗阅读与鉴赏指导(2分钟)

1、鉴赏内容:诗歌意象、情感、表达技巧、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2、鉴赏方法:生成解读法(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思想生平)、载体解读法(找出比喻性和描述性意象,解读载体意境、承载情感、观点);技巧解读法(解读表达、表现、修辞和章法技巧)、抒情方式。

四、诵读体味,初步感知(熟悉性阅读)

诵读训练,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0分钟)

①名家诵读:播放名家经典性诵读,纠正字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学生诵读的技术层面的指导:首先,找出本词的韵脚,本词押OU或IU)韵,韵脚为: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其次,找出本词的节奏;第三,注意领字“看”“恰”领到的字的结束。

③学生诵读的思想内容层面的指导: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充满进取、高昂的激情,表现青年毛泽东积极进取、发奋作为的饱满的心理状态和敢于作为的精神品质。

④学生诵读训练:自主朗读,读熟,再诵读,最后,齐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五、诗词欣赏(上)(熟悉性阅读,30分钟)

(一)阅读、理解、翻译,理顺句意,把握文意。

阅读指导:借助于注解,阅读诗句,理顺句意,把握文意,然后,进行散文式转换性表达或翻译。

课堂训练:先自主翻译,再交流梳能;然后,提问展示学生翻译成果,最后,用多媒体展示。

规范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激流中游泳,用力拍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奔而来的船舟?

(二)整体把握

提出问题:本词中共写了哪几幅画面?说说几幅画面有何内在联系?

导学提示:词上下片写作的主要对象分别是什么?

先看上片主要是以哪两个对象为主构图的?有哪两幅画面?请用四个字准确概括。

再看下片主要是以什么对象为主导画面构图的?有哪两幅画面?请用四个字准确概括。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再提示:上片首先以诗人为对象构图,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构成怎样的图画(画面)?或者说上片先写诗人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有何表现?再写了何季节何景象?请用五个字准确概括。

再提示:下片首先以人或诗人为对象构图,主要以什么时候的事件构成怎样的图画(画面)?

下片写出了谁在什么时间的什么事情?请分别用五个字进行准确概括。

明确答案:①四幅画面(主要载体概括):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②上下片的内在关联:上片是诗人独立湘江所见的壮美秋景,面对大好河山抒发伟大的抱负,下片借助回忆往事表达想主宰天下,改造旧山河的政治抱负和宏大愿望。

(三)理清思路

主要问题:本词上片以写湘江秋景为主,写出了湘江秋季怎样的景物特点?上片结尾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下片采用什么方式描写了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情?上下两片的内在关系如何?

导学提示:抓主要内容,总结诗歌上下阙的内容:上片抓秋景和诗人情感两个内容点,下片抓两大往事所承载的内容,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内容,然后,再联系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记事在内容上的内在关联,理清本诗写作的内在思路,最后,总结归纳本诗的主要内容或内容要点。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①答题模式提示:上片“何景+何情”“何事+何情”。进一步解读:“什么特点的景+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下片“什么时候的事+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②规范答案:上阕写眼前壮美的景物和抒情主人公自己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出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政治理想,同时侧面回答了上阕的提问。

(四)上片赏析(探究性阅读)。

1、诵读:诵读诗词的上片,试找出作者在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这个“看”字,总领几句?

答案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整体把握上阕内容。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答案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角度分别进行描绘。

2、小组讨论:诗人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的?

导学提示: 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词中描写的意象把握,先找意象、再看画面,把握诗歌景物形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

导学过程:

(1)找载体,展想象,描画面,点氛围,充分把握湘江秋季壮美的景观——意境欣赏。

问题导思法:从“看”所统领的句子,作者看到哪几组景象?请用明白的话进行转换性概括性描述。

启发思考:用鼓励语言激励思考:难度不大,请同学们原诗句回答:一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二看到的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三看到的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转换性描述:提问让学生充分展示想象和描写才能。远望山上,西岳麓山及附近群山枫林经霜色彩艳丽,境界开阔。远观山下,湘江之水澄碧溢满,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场面壮观;仰望天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脚下的河水,鱼儿在水中轻快的游动。一幅色彩艳丽的壮美的湘江秋季展现眼前。

(2)深思考,细欣赏,微观透析,充分把握湘江秋季壮美景观的具体特点——意象欣赏。

①途经和方式:采点问题设计和问题导思法。

②欣赏对象:欣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和结句。

③欣赏内容:设计表格,采用表格导学法导学

问题类型

导学问题:欣赏点问题设计

问题答点:透彻欣赏重要修饰性(即由限制性和描绘性组成的)词语

主问题1

1作者看到山的什么景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的色彩,即岳麓山诸峰绚丽和斑斓的色彩(景特点)

2诗是怎样具体描绘这种景象的?

诗人主要运用宏观采景法和采用色彩描绘法描绘山上的秋景的(描写方法)

支持性微观问题

1“万”字表示什么?

山之多,即为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客体、表层)。

2“红遍”写出山的哪些特点?

既写出色彩艳丽(内容),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结构)。

3“层林尽染”四字表现了什么景象?表达上有何作用?

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成或“染”成红色(客体、表层)。

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主体、意图、作用)。

主问题2

作者看到水的什么景象?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的静态、动态相承的江色(客体特征分析)

支持性微观问题

1“漫”是什么词?具体指什么?描写了怎样的水景?在描写上有何作用?

“江”是形容词,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客体表层)。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描写了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功效特征解读)。

2“碧透”写出哪些特点?在描写上有何作用?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客体、功效)。“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客体、功效)。

3“百舸”指什么?“争”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百舸”指船很多(客体)。争流指争着行驶(客体)。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客体、功效)。

关系把握

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两句关系如何?

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两句的两景形成相互映衬的特点(客体、功效)。

主问题3

作者抬头看到天空有怎样的景象?

作者抬头看,看到天空中“鹰击长空”的雄伟景象(客体、功效)。

支持性微观问题

诗句中的“俯首”“长空”“浅底”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俯首”指看到水底。“长空”指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三词都是客体、功效)

“击”在诗句有何作用?

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主体、功效)。

“翔”在诗句用法有何特点或写出了怎样的效果?

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主体、功效)。

小结性诗句问题

“万类”“霜天”和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思是什么?

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

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作用何在?

最一句作总括,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

方法小结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1、描写方法,作者选取了12个描写性词语,用描写性词语对秋末湘江的景物意象进行了描绘客观描述,欣赏时要从客观描述(表层)、主观表达功效(深层)为主进行欣赏,主要包括色彩性词语、动词和形容词等主要表达实体内容的词语。2、在思路上,先分别描绘,最后一句作总结。

如何分析解读并欣赏诗句和重要词语?(词态描写法有联绵词/叠词等)

首先,认真阅读诗句,把握诗句内容;其次,根据诗句内容确定欣赏点——重要词语;第三,确定描写类型、方法(如静态色彩和形态描写法、五官描写法、词性描写法、词态描写法),准确理解它们在语境的表层意思;第四,进一步思考分析,根据情况可分别描写的情态义、深层义与表达功效、结构功效、塑造形象功效、表达主题功效等两个层面的相关要素上进行分析。

3、提问:这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又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培养学生解读描写景的方法)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词中画面构图的思路和特征来把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1)内容定位: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何谓诗情画意)的秋色图。(2)特征定位: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3)写法定位:在写法上它做到了巧妙地做到了远近结合,产生了动静相宜的效果。(4)思路定位:写景思路上,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由万山到漫江,由仰视到俯视,从天上写到水里等方式。(5)景物形象定位:词的上片通过对湘江山水和空中大意象的选择性组合和描绘,描绘了湘江秋天壮观的美丽景象,承载或抒发了作者的一片豪迈之情。

4、提问: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秋景写得这样出色?(探究性问题)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词中画面构图的思路和特征来把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答案明确:作者在选景或采集意象上,充分体现了地方性特色与特征性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具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5、提问:末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探究性问题)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注意句式类型及其功能,并根据句式判断功能。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规范答案:主要用了反问句抒情法,表达青年毛泽东面对祖国大好的河山、美丽壮观的景象,国家却四分五裂,希望改造旧山河的宏伟愿望和宏大抱负。

答题思路模式: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怀。

6、小结:这节课我们赏析了词的上阕,作者将“寒秋”景色描绘的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7、写作练习:课时足够训练,不够课下训练

(1)结合自己的想象,将诗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2)把握诗词的情感和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词,并背诵诗词。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赏析下片,总体把握,研读特点,培养诵读、研读能力和研究性阅读技能。

六、诗词欣赏(下)(30分钟)

1、诵读活动

(1)指导诵读:找出领字(恰)和领句(首句),说出它有何作用(过渡,转入回忆);读出三个层次的层次或过渡,首句读出舒缓的充满回忆的语气,后面两件事要读出积极作为、参与改造社会的有所作为的风格。

(2)学生齐读下片,进入词所创造的情景中,进行二次体味。齐读并进入情景。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zhēng róng。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遒:qiú。遏:è。

2、导学问题:找出下篇内容是由哪个字引出的?弄清下片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写事的?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对下片词的阅读把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导学问思:提问学生对下片的感受和理解上有哪些的问题。

教师引导明确相关内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规范答案:下片由“忆”字引出,下片主要采用对往昔的回忆法记写或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那段往事。

3、材料展示:多媒体播放词句所涉及的材料——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

时间

经历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活动

1911年

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①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②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③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

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问题:紧扣哪个诗句?“峥嵘岁月”。

4、人物形象:下片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试联想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形象。

导学提示:2-3分钟的自主思考,根据对下片词的整体把握理解。

导学思考:首先,将第一件事译解成一段表达完成、内容连贯、意思通顺的散文;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思路指导:(1)首先,结合注解,抓住并理解重要词语,理顺句意关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的内容,通过生活阅历和相关历史及影视知识,想象两件事的具体情景或内容;(3)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把握青年毛泽东活动的特点和表现出的政治倾向;(4)最后,联系上片结句,结合对事件内容,概括提炼作者的形象特点。

引导阅读:(1)词句意思梳理:①过渡句梳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恰”为“正值”之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③这里“江山”指代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

(2)诗人形象:问题导引思考法。

问题导思: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诗句的重要词句和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中,你看怎样的一群青年?弄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层寓意是什么?结合两件的解读,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群像?

规范答题:诗人回忆了青年时期“同学”“书生”的往事,再现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形象。

5、探究性阅读:深层思考,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构思技巧和主旨。

方法指导:结合社会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诗中画面或事实,小组讨论完成。

展开思路:采用问题导引,丰富拓展要点,学生展示,教师多媒体播种放的方式。

内容项目:找出本词中的两个问句,结合全诗内容,分别理解各句的内容和在词中的作用。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巡视指导,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广远的宇宙。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拓展思考(1):将历史与画面内容结合,进行拓展思考,以开阔视野和思维。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它紧承上片结尾的第一问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问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

拓展思考(2):将历史与画面内容结合,进行拓展思考,以开阔视野和思维。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勇敢地担负起革命的重任,为彻底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无限光明美好的新中国而英勇奋斗!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6、拓展探究:在多数古典诗词秋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为何作者眼里的秋景却充满无限的生机?

导学提示:结合课前预习的写作背景回答。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明确答案: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

七、把握词人形象

思考提示:结合全词内容,指导学生对诗人形象的把握。描绘了湘江秋天壮观的美丽景象,

1、诗歌的首句写道,“独立寒秋”请问是谁 “独立寒秋”?

设置意图:此问使学生明确抒情主人公,从而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导学过程:难度不大,学生都能答上。

明确答案:抒情主人公——毛泽东本人。

2、默读诗文圈点勾画,找出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的关键词,结合上片写景特别是在下片的记事,总结归纳词中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形象。

导学思考(1):找描写抒情主人公动作和神态的字词,说明它们的作用如何?

明确答案:词中“立、看、怅、问、携、忆、记”再现了词人的行为和心理,统领了相关内容。

导学思考(2):上片的写景创造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下片的两件往事表现了词怎样的抱负?全词给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导学过程:自主思考、启发引导、前后交流、提问展示。

学生展示:提问及二三个位学生展示。

明确答案:上片“独立寒秋”的毛泽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壮丽的湘江秋景图,表达式了词人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情;下片面对祖国如此多娇的江山“浪遏飞舟”的毛泽东同志回忆了往昔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岁月的往事,抒情了以天下为己任,于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全词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积极进取、发奋作为,胸怀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远大抱负的词人的伟大形象。

七、诗词写作特色点:探究性学习专题。

问题导学:本诗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思考提示:鉴赏诗词要注意景、事与情的关系;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意象;注意诗词中的用词。

1、第一点:从写法角看概括—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问题导引:本词的写作内容涉及了哪三个要素?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叙事?哪些抒情?三者是怎样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

思路把握:(1)类型:课题式探究;(2)途经: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要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施,要求结合上片的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时间:5分钟。(4)教师巡回指导。

代表展示: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媒体展示参考答案:(1)梳理内容:上阕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着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文“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个“看”字承首句“立”,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2)结论: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结尾抒情,形成写景、抒情结合的模式。

(1)梳理内容:下阕叙事,是上阕感情的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直贯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2)结论:下片以记事为主,事中藏情,巧妙回答上片结尾的问题,形成借记事结合的方式。

结论:全词通过写景,隐含豪情,结句运用抒情表达情怀,叙事为载体,运用问句回答抒情性提问的方式,将全词的景、事、情巧妙的统摄在一起,实现了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2、第二点:从构成内容的角度概括—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问题导引:本词的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或意境?有何作用或意图?

思路把握:(1)类型:课题式探究;(2)途经: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要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施,要求结合上片的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时间:2-3分钟。(4)教师巡回指导。

导引思考法完成:问题或系于问题导引思考法展开。

(1)上阕使用的意象主要有哪些?请列举。山、树、水、船、鹰、鱼。

(2)上阕涉及意象的句子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

(3)分析思考这些是怎样构成一个画面的?最后一句有何的作用?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按照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的方式构设画面。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引人深思。

3、第三点:从语言表达效果角度概括性—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问题导引(1):本词的领词有哪几个?分别领哪些句子?在句中有何作用?

问题导引(2):本词的有哪些重要的描写性词语?分别出现在哪些句子?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把握:(1)类型:课题式探究;(2)途经: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要求: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施,要求结合上片的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时间:2-3分钟。(4)教师巡回指导。

导引思考法完成:问题或系于问题导引思考法展开。

问题导引结果:参考答案(1):上阕中有“看”,统领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等句子,下阕中有“忆”“恰“,分别统领了两件事和”“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问题导引结果:参考答案(2):描写性词语集中在上片,主要有“万”“层”“漫”“遍”“尽”“透” “争” “击” “翔”。分组分析作用:①写景意象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的作用如何?它们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的优美。②“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雄姿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

八、想象力培养:有时间训练,没有时间放弃。

诗歌鉴赏,丰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下列训练,从而培养自身的想象力。

训练项目

问题式启发思考

成果展示:思考结果

勾勒形态

诗是如何勾勒景象或对象形态的?

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染上颜色

诗是如何给景象染上颜色的?

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使画面动起来

诗是如何使画面动起来的?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

诗是如何让画面更细致、逼真的?

脑海里设计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教学反思:

1、诗歌阅读方法:(1)读的素养培养:三读法习惯培养,诵读技术与内容要素或项目;(2)技能训练素养培养:诗歌载体、线索、结构、形象、语言、手法)解读的实践训练。

2、教师导学素养:导学设计和课堂导学素养。(1)技术层面:①问题提出方式:提问、项目、交流;②导学要素的应用与开发:提示、说明、引导、启发、引申;③技能指导与训练:诵读技巧培养、诗歌散文文本转换、意境分析概括法、景物与人物形象把握法、主旨或情感解读、构思或思路要素把握方法;④课后或同步技能迁移训练;(2)实践层面:①指导阅读、启发思考、引导表达;②合作交流和探究;③成果展示:板书展示、媒体展示。

3、学生阅读素养(诗歌阅读):(1)技术层面:①了解性阅读内容要素的完成(文本、知识);②熟悉性阅读内容要素的完成:再读文本、诵读技术与技能、意象类型的选择和组合的解读技术、事件载体含义的解读、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欣赏与评价、文本思路线索的思考;③探究性阅读内容要素的完成:表达特点、意境风格或类型、语言表现力;(2)实践层面:①课前预习、课前训练;②课堂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诵读训练;③课堂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集体展示;④成果展示:自制媒体展示、表达展示、表演展示、演示展示。

十、课后作业

1、完成《创新设计》文本对应的相关内容或题目。

二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导学创意】:采用点拨式教学法,在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跟进,加强阅读理解,把握诗歌主旨。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鉴赏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来理解毛主席诗词的思想感情。通过齐读和默写填空来加强识记,强化语言学习。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一188班

第一课时

[www.61k.com)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 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毛泽东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扩展: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沁园春长沙教学视频 /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尽染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尽染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战斗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以及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毛泽东。

【实施目标】观看历史文献资料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一集和第二集——《宏程心路》和《青春意气》。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读书笔记。

【作业】

1.与同学交流观看所得。

2.背诵自己喜爱的毛主席诗词,为背诵比赛做准备。

扩展: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 沁园春长沙教学视频 /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三 :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所以,在这“寒秋”的季节里,他分明地感受到阵阵的“寒意”。这个“寒”字又与下文的“怅”字遥相呼应,如果不是寒气袭人,诗人又怎会“怅望”茫茫的宇宙,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虑而发出“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乱云飞渡仍从容”,“独立”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傲霜斗雪、顶天立地、巍然不动的伟大形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眺望远处,深秋时节,山上层层叠叠的枫林经霜渐染,群山变成一片火红;湘江的水幽深清澈, 无数的船只在激流中争相向前。①漫江:满江。②舸:ɡ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鹰在广阔的天空里振翮翱翔;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弋,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蓬勃生长。①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②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③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鲜艳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经霜遍染,一片火红。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在急流中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振翮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这段景物描写,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美的意象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看”字总领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有力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壮丽的山河,素有雄才大略又以救苍生为己任的诗人怎能不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望无边无际的宇宙,禁不住发问:这神州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兴衰荣枯?①怅:chànɡ,怅望。②寥廓:liáokuò,形容宇宙的广阔。③苍茫:旷远迷茫。④主:主宰。⑤沉浮:同“升沉”,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怅望无边无际的宇宙,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表露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无限关注和深深忧虑,也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要真正理解这个诗句的深刻含意,对这个“怅”字不可不探究一番。“怅”,有人注释为“惆怅、失意”。课本上注释为“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这些似都欠妥。其实,“怅”的原意既不是“惆怅”,也不是“失意”与“怅惘”。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望恨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为“望其还而不至为恨也”。可见,“怅”的本意应该首先是“望”,“望其还而不至”,才产生了心理上的恨,“惆怅”、“失意”、“怅惘”,都是由“望其还而不至”引申出来的,并非“怅”的原意。后来人们把“怅望”组成一个复合词来用,是我们汉语词义的发展与丰富,李白有“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折荷有赠》),杜甫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怅望”在旧诗中已是一个常用词。“怅望”的本意当是:“落寞之际有所想望也”,也就是说,“怅望”还当“望”讲,但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并且不是一望即止,而是较长时间的望,还必须是一个寂寞冷落时候的望。毛泽东独立“寒秋”,在飒飒秋风中站立橘子洲头,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中国的前途,忧心着人民的命运,“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种“大地苍茫”的心境,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崇高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在“怅寥廓”时产生的,也正因为有此心境才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扩展:沁园春长沙课文 / 沁园春长沙解读 / 沁园春 长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从前,我曾经携同许多的朋友来这里聚会、游览,度过了许许多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①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②峥嵘:本指山陡峭险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③稠:多。)[这个句子在词学上称为过片,也就是所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本词通过这个句子自然地由“看景”过渡到“忆事”,由上片写今游、独游过渡到下片写昔游、众游。“峥嵘岁月稠”五字概括了下片内容。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故地重游,自然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时候,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当茂盛之时;一个个意气奔放,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①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②遒:qiú,强劲。③江山:代指国家。④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⑤粪土:名词活用作动词,视……如粪土。⑥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恰”字领起七句,具体地描写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美的光芒。]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①击水:游泳。②遏:阻止。)[词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里有对同学的亲切遥问,深情怀念,同时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言下之意是:你们还记得当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革命豪情吗?你们还记得历史的责任,敢于充当时代的弄潮儿吗?诗人用这一问句激励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让劳苦大众成为天下的主人而奋力拼搏。对这句诗要注意的是,它虽然没有什么难解的词,各种选本,少有注释,但偏偏又是这一句人们争议最大。一种看法是臧克家的讲解:“还记不记得?当我们游泳江中,奋力击水,激起的浪涛,几乎把身旁飞一般的船只阻止住了。”还有一种是向明的看法,他认为“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还有一种是诗人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本资料采用了诗人的这一说法。]

扩展:沁园春长沙课文 / 沁园春长沙解读 / 沁园春 长沙

四 : 《沁园春·长沙》中的典故化用

《沁园春·长沙》向读者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独特的秋天情怀,词中雄伟魄大的气势,不仅是词人博大胸襟的再现,更是他对中国命运前途的热切期待。而词中创造性的化用古诗词以增加文化底蕴,来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意,让词的韵味更见农致。古为今用的灵活运用,让词中的景物更多的承载了作者的深思与忧虑。下面笔者将简要分析本词中的几个典故,希望能对大家更加准确地理解全词有所帮助。

百舸,泛指船只众多。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在扬的笔下,舸只有体积的量化,没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呈现出一种静态的思索。而毛泽东笔下的“百舸”不仅有扬笔下的形状,更有百千的数量,千帆竞发,浩浩荡荡,多么阔大的意境,有一种积极向前的动态美,恰好表现了毛泽东笔下秋的灵气。

争流:见于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是一种自然界的奇特景象,是诗人被动的映射。而毛泽东的词中则赋予了船以极强生命力,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壮志豪情,反映了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真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鹰击:见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杀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又《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搏杀凡鸟。而毛词中“鹰击长空”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衬托出秋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命力,这是当时的形势使然,更是诗人广阔胸怀的体现。

翔: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地飞行。可参看《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又见于三国魏曹植《情诗》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是一幅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画,它反衬出了曹子建内心的苦闷与恐惧。而毛泽东笔下的“鱼”则在清澈见底的江中悠然自乐,自得其所,何其快哉,从而引出平等是万物都享有的权利,间接的表达了作者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

峥嵘岁月:出于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又见于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中:“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二句,皆为感叹流年之辞。而毛泽东同志则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将辛酸历程以豪放气语概括之,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度的展现。

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杜甫所说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如今大部分都功成名就,自己却穷困潦倒,毫无建树,体现了一种思索的无奈。而在毛泽东笔下则充满了忧国忧民的革命情怀的色彩:当年中流击水的“同学少年”,现在还能“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吗?

击水:语出于《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原文大意是:鹏南翔时,九万里而南为,与其他鸟雀不一样,以此展示鹏的鸿鹄志向, 非燕雀可比。而词中的“中流击水”体现了能“主沉浮”的青年一代迎难而上、视死如归的凌云志,毛泽东在自己的词中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整首词意境雄浑,气势豪迈,读来让人激情澎湃,这不仅是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的集中展现,更是词中文化蕴含的光辉照耀。

附:曹植《情诗》、鲍照《舞鹤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

曹植《情诗》

[www.61k.com)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鲍照《舞鹤赋》

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澘日域以回骛,穷天步而高寻。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姱。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羁。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

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骫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回,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惊身蓬集,矫翅雪飞。离纲别赴,合绪相依。将兴中止,若往而归。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逸翮后尘,翱翥先路。指会规翔,临岐矩步。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长扬缓骛,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众变繁姿,参差洊密。烟交雾凝,若无毛质。风去雨还,不可谈悉。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离而云罢,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

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守驯养于千龄,结长悲于万里。

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

腊雪瑞丰登,春雨相发生,二者皆可贺,爱此打窗声。披衣起静听,萧萧乱疏更。岂惟肺渴苏,耳目为一清,孤灯不结花,相对翳复明。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

扩展:沁园春 长沙 / 沁园春长沙朗诵配乐 /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五 :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61阅读
本文标题: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1049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