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了”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衬托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呼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戎装铁甲,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写这首词那年苏轼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出头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水中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怀掩挡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简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二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后一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后一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不同的中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后一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后一句应是“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及“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文载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发行的《唐宋词鉴赏词典》。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选用的版本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发行的《唐宋词鉴赏词典》完全一样。
3. 在现代汉语中“尊”可通“樽”。
4. 关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的“生”与上文中的“间”、“尊”与“樽”之别,
来自“河南美术出版社”的《书家墨场必携》。其文只有“故??裼危?嗲??ξ摇⒃缟?A?,人生如?簦?婚走?酹江月。”一段,并且以繁体字出现,显然是为“书家墨场”提供的,不足为“实考”。
——学者常言:“读书要选择好的‘版本’以及正规的出版社”。这句话针对现在众多的“盗版”书籍而言,是再正确不过了。
注:“版本”比照以佐证“是”与“非”,谨供提问者参鉴!
三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干争议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 人们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文章对该词中“故垒”所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所指等争议问题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争议问题 综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坡仙”这篇传世九百余年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旷达中暗蕴悲郁,豪放中饱含苍凉,着实称得上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自其问世以来,人们围绕这首词所发生的争执可以说绵延不绝、热闹非凡。本文试对其中的“故垒”所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所指等争议问题研究情况,作简要综述。
一、“故垒”
历来注释家对“故垒”所指何处都未言明,仅解释为:“旧时营垒”。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亦如是。而张裕庚《“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则说得颇为具体,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废旧的营垒”。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说法,即“黄州城”和“黄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遗址”。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便认为只有“曾发生过激烈战争的邾城故址,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
潘良炽和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成立。理由是北宋以后才建黄州城,而且从方位上来看,赤壁位于黄州西北方,而不是西边。至于女王城遗址,赤壁位于其西南方,亦不是西边,且相距十余里。认为苏轼在东坡构思创作这首词,并由《东坡八首诗》序及其第一首诗知,“东坡原来是‘故营地’,苏轼把它称为‘废垒’。因此,毫无疑义,‘故垒’确实是指东坡。”
饶晓明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中对潘、刘两位先生对方位的精确要求不以为然,觉得不论是“西北”,还是“西南”,都没有离开“西边”这个大方向,并提出一个更综合的说法,即“‘故垒’既应泛指‘邾城’(或称‘女王城’、‘西阳城’),又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
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们对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成了赤壁之战发生地。如《辞海》1979年版“赤壁”条释云:“宋时苏轼游湖北黄冈赤鼻矶,作有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误以为赤壁之战处。”潘良炽和刘孔伏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苏轼不识周郎赤壁,“仅是人云亦云而已”。虽然他贵为文豪,学识渊博,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不知道“周郎赤壁”,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第二种认为苏轼并没有搞错。如朱彧《萍洲可谈》“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记尔”。同意朱氏此看法的人占多数,只不过有的人以为作者用“人道是”“卖弄狡狯,巧设疑词”,有的人觉得“人道是”用得巧妙,因为这样既可借地“怀古”,又不会犯历史常识的错误。比如王灿和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就认为苏轼采用了“借地发挥”的手法,即把黄冈赤壁作为怀古抚今的工具,“既不是‘误用’,也不属‘错用’”。
苏轼《与范子丰书》云:“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苏轼显然知道所谓的黄州赤壁是否就是曹操兵败所在存在争议,只不过他未加考证而已。笔者认为,说到底,文学创作和编撰史书、地志不是一回事,即便苏轼不知道“周郎赤壁”,即便苏轼错用又何妨?清代的朱日浚曾作《赤壁怀古》诗,其中就言道:“赤壁何须问何处,东坡本是借山川。”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里说道:“东坡不过是‘借山川’来抒怀罢了,周郎赤壁到底在不在黄州,无关紧要。”
三、小乔初嫁“了”
“小乔初嫁了”的“了”字属上还是属下?是否勘误?人们众说纷纭。周汝昌在为孙正刚《词学新解》所作序中,从“念奴娇”这一词牌的“正格”角度考虑,视将“了”字放在上句为笑谈,认为应属下,即读为“了雄姿英发”,并将“了”释为“全然”。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提出如果把“了”意为“全然”,就把它当作表范围的副词,问题在于副词“了”不能修饰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所以“了雄姿”压根就讲不通。但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却举出了一例,和“了雄姿英发”一模一样,即段宏章《洞仙歌》的首句:“一庭晴雪,了东风孤注。”对于和周汝昌类似的看法,清代工词善曲的万树早在他编著的《词律》中就曾批评过:“更谓‘小乔’句,必宜四字,截‘了’字属下句乃合,则宋人此处用上五下四者尤多,不可枚举,岂可谓之不合乎?”
先著、程洪《词洁辑评》认为:“‘了’字上下皆不属,应是凑字。”即“了”没什么意义,苏轼凑个“了”字是为了满足词格的要求。王季思《从两(www.61k.com]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认为“了”字属上,是语气词,表示完成时态,即“小乔初嫁了”意谓周瑜娶了小乔,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认为不论“凑字”抑或“语气词”,“了”字都不表达实际的意义,并“以为这大概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对“了”字的句读问题之所以会众说纷纭,王崇明认为是由于乐谱的丧失,人们只能依词谱的词格来判定造成的。加以词格的不确定,有正格与别格的区别,而且人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争议就在所难免。毛先舒说东坡《念奴娇》云:“‘小乔初嫁了’,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此意见比较折中,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对于“了”字的勘误问题,人们有争议。认为其有误的,以为当为“与”字或“正”字。清人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认为:“‘与’旧作‘了’,‘嫁了’是嫁与他人也,故改之。”即“小乔初嫁与,雄姿英发”。对此观点,近人郑文焯笑谓“此正是湘绮不解词格之证,即以音调言,亦哑凤也”。施蛰存也认为王闿运“好妄改字,全不解宋人语”。郭沫若在《读诗札记四则·大江东去》中深为称许:“‘了’字,王闿运校改为‘与’字,至确。二字草书,形极相近。”至于认为“了”字当为“正”字的,主要有洪静渊、叶圣陶和谢世魁等人。洪静渊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认为后人错写和误植“正”字为“了”字。即应为“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叶圣陶先生赞同此看法,觉得用“正”字,“句式与文意俱顺适”。谢世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中认为“了”字可能为“正”字误,且属于笔下误。而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则认为不管从音、形、义哪个方面讲,“正”字误为“了”字都是不可能的。洪静渊所采用的《苏东坡全集》为明代天启壬戌版梅庆生注本,而现存最早的苏词注本是南宋傅干《注坡词》,最早的苏词刻本是元代云间本《东坡乐府》,在这两个本子中,该句均为“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且此二本显然都早于洪氏所采用的版本。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中认为明代梅本《苏东坡全集》中的“了”字作“正”字是“明人妄加改篡的,不足为据”。
四、“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所指为何人?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是指周公瑾,比如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擅长词学的俞平伯;有的则认为指诸葛亮,比如师从况周颐、朱祖媒且深得二人赏识的刘永济。主张前者的主要着眼于苏轼这首词专咏周瑜。如彭秀模、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认为苏轼既然写“周郎赤壁”,“则人物一人而已,似不可横生枝节”。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认为词的下阕从“遥想”到“烟灭”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公瑾”便是这幅画的中心形象,“不容横生枝节,又岔出一个诸葛亮来”。
主张“羽扇纶巾”指诸葛亮的重在强调“羽扇纶巾”的历史演变和词的写作艺术。“羽扇纶巾”作为一种服饰习俗,在东汉时兴起,虽然一开始并非诸葛亮专用,但当他穿戴使用之后,渐为其专有,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效仿的对象。从创作角度看,前面写“小乔初嫁”,意在借小乔来烘托周瑜的风华正茂,此处写“羽扇纶巾”,意在借诸葛亮来彰显周瑜的胆识韬略。李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管见》认为“羽扇纶巾谈笑间”前省略了介词“与”,“羽扇纶巾”一句采用陪衬和烘托的手法,艺术效果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潘良炽、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周瑜只有与诸葛亮在谈笑间退敌取胜,才能映衬出他的风雅闲散、举重若轻。笔者认为有了诸葛亮这么一个配角,周公瑾这个主角的形象才愈发显得流光溢彩、气概非凡。
参考文献:
[1]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J].文学评论,1983(6).
[2]潘良炽,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饶晓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J].作家,2011(10).
[4]王灿,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5]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J].乐山师专学报,1988(2).
[6]谢世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2).
[7]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J].西藏教育,2012(2).
[8]彭秀模,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9]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J].黑龙江财专学报,1986(2).
[10]李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管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