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发布时间:2017-08-09 所属栏目:跟着感觉走原唱

一 : 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演唱者:苏芮 类别:流行 格式:简谱

跟着感觉走简谱

二 :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武志红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

《跟着感觉走》是十多年前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出来后,风靡全国,但也遭到了评论界的大肆挞伐,1种集中的意见是人必须做理性的人,感觉是不可靠的。但是,NLP专家、广州朴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培训师舒俊琳说,在一定程度上讲,“跟着感觉走”的确是卓越的人的1种心智模式。

NLP的全称是神经语言程序。舒俊琳说,NLP是研究卓越的心理学,找到卓越者之所以卓越的NLP,即他们之所以卓越的心理机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模式。一句话,就是寻找健康的人的心理模式,它们就是治疗的药方。

舒俊琳说,卓越的人和普通的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评价机制的差异。卓越的人有1个内在的心理评价机制,普通的人有1个外在的心理评价机制。卓越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答案,时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直觉的指挥。普通的人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支撑,排斥或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感觉,做决定的时候,也容易迷失在缜密但摇摆的理性中。

案例:“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

舒俊琳讲了去年秋天他做过的1个心理咨询案例:

1个电信公司的大客户经理Anne(化名,下同),31岁,漂亮迷人又精强能干。几个月前,丈夫卢冽突然提出离婚,她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世界崩溃了。

Anne和卢冽是大学同学,10年前相识并相恋,都是初恋。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折,但两人还是在她26岁的时候走进婚姻的殿堂。Anne一方面是干练的女强人,一方面又是典型的传统女性,非常恋家,认为家比工作重要,对卢冽也从来是言听计从。她很想吃海鲜,但因为卢冽不喜欢吃,她就从不吃海鲜,似乎吃一次海鲜就是对卢冽的背叛。结婚后,在卢冽的要求下,无论有什么工作应酬,她每天晚上都不会迟于10时30分回家。

结婚五周年时,小两口专门从广州飞到杭州西湖度假,那时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完美。但就在回来的第3个月,卢冽就提出了离婚,无论Anne怎么努力,卢冽都无动于衷,铁了心要离开Anne,而且不讲什么原因。Anne偷偷请了1个私家侦探,才发现卢冽是有了第三者,而且那个女孩无论在相貌、气质、家庭背景、收入和持家能力等方方面面都不如她,Anne实在想不明白,卢冽为什么要离开她。

Anne认为,爱1个人就要尊重他的选择,所以很快和卢冽离了婚。但离婚后,Anne整个人立即垮了下来,“既然10年的感情都可以毁于一旦,既然最亲密的人都不可以信任,那么这个世界还有谁可以信任,还有什么可以依靠?”Anne决定自杀,但一次割腕一次上吊都被亲友发现并救了回来。

这时,朋友向Anne推荐了NLPSKY的公益工作坊,她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舒俊琳老师的课给了她很大震撼,她决定请舒老师给她做一次心理治疗。

在工作坊中,Anne已经讲过了她的故事,舒老师知道该怎样对症下药。他邀Anne去1个安静的西餐厅做咨询。

在西餐厅中,简单的寒暄后,舒老师直截了当地对Anne说:“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

听到舒老师劈头扔来的这样一句话,Anne惊讶得目瞪口呆。

“你心中有没有一些遗憾”

舒俊琳说,Anne的身上有2种力量:生的力量与死的力量。死的力量让她两次自杀,而生的力量又让她活下来,不仅鼓足勇气在培训课上袒露了她的伤痕,也决定求助。这2种力量看起来势均力敌,但Anne的亲人朋友和同事肯定都毫无例外地和她生的一面对话,用尽各种办法强化她生的力量,而死的力量,人们却很容易忽略,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敢去碰。但这又是同样重要的力量,所以舒老师决定和它对话。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武志红_舒俊琳

舒老师对记者说,面对自杀的人,和他死的力量对话是很重要的。否则,这股力量会令自杀者和拯救者作对。

舒老师问Anne:“活着太痛苦了,所以你决定去死?”

Anne肯定地点了点头。

“但你想没想过,你选择的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舒老师这一句话让Anne又一次目瞪口呆。接下来,舒老师先描绘了割腕自杀的痛苦和上吊自杀的惨状,又绘声绘色地讲了十几种不太痛苦的自杀方式。

大概讲了30多分钟后,Anne的惊讶完全消失了,开始陷入沉思中。舒老师知道,这是Anne身上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抚,不再认为人们都是来和它作对的。

这时,舒老师知道,是该和Anne生的力量进行交流了。他不再谈自杀方式,一起和Anne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他问Anne:“死是很容易做的选择,但在再次自杀之前,你心中有没有一些最简单的遗憾?把它们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遗憾地去死。”

Anne想了想,说出了2个遗憾:第一,从来没有去吃过海鲜;第二,每天晚上都是10时30分之前回家,从没破过例。

“既然这样,那我们今天晚上就弥补这2个遗憾吧。现在去吃海鲜,你请客,我们大吃一顿,反正你快死了,留着钱也没用。”舒老师对Anne说。

“活着是多么美好”

Anne欣然同意,两人去了广州最出名的一家海鲜店大吃了一顿。饱餐后,舒老师又带着Anne去了一家非常热闹的酒吧蹦迪。其实,舒老师不会蹦迪,只是坐在旁边看,而Anne在舞池里蹦得非常忘我,蹦到最后,号啕大哭起来。以前,她虽然自杀过,但却很少放声痛哭过,但哭是最好的1种治疗,可以宣泄不良情绪。否则,不良情绪郁积下来,最终化成了死的力量。

等Anne的情绪平静下来,已是夜里一点钟了,Anne的2个遗憾都弥补了。在回去的路上,舒老师问Anne,除了这2个已经弥补的遗憾,她还有多少本可以实现的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做?Anne想出了好多个,舒老师建议她回家好好整理一下,把它们清楚地写在一张纸上,列个清单,并规定完成的期限,明天当作作业交给他。

Anne第二天交出了“愿望清单”,都是一些并不难实现的,譬如和顶头上司吵一架,在那个电信公司工作了6年,Anne一直抱着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领导的观念,从未惹领导不高兴过;譬如去北京旅游,工作后,Anne一直有去北京看香山红叶的愿望,但因为刻意要做1个完美的妻子,她总是抽不出时间;譬如痛痛快快地吃川菜、湘菜和东北菜等,卢冽是典型的广东人,只喜欢吃粤菜,所以Anne一直没有吃过这些味道很痛快的菜……Anne一共列了十个愿望,规定是3个月内完成。

第1个愿望很快实现。她向顶头上司请假,并借机和他吵了一架。出乎她的预料,顶头上司并没有怎么生气,而且准了她1个长假。她1个人依次去了四川、上海和北京等地旅游。11月在香山看红叶的时候,她的心境显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的力量显然占据了上风。她给舒老师发短信说:“香山的红叶分外娇艳,空气清冽,活着是多么美好。”

三个月后,她的十个愿望也都实现了,回来后,她对舒老师说,虽然这十个愿望并不复杂,但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实现后,她觉得自己整个人全变了,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决心痛痛快快做自己。至于自杀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离婚的伤痛虽然都还在,但再也不会是彻骨的痛。

分析:她开始做自己,不再以别人为圆心

吃顿海鲜、去趟酒吧、和领导吵一架、到北京看看红叶……3个月内做十几件这么简单的事情,即可这么有效地改变1个人,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舒俊琳说,这是因为,这十几个愿望虽然简单,但都发自Anne的内心。以前,Anne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譬如丈夫,譬如领导,哪怕自己最简单的愿望都不会去追求,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

因为这个外在评价系统,Anne对别人的看法的在乎远远超出了对自己内心的感觉与体验的在乎,所以她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迎合领导、迎合其他人,其中丈夫是最重要的,成了她的支柱。丈夫一离去,就相当于她整个外在评价系统全崩溃了,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外在评价系统对她作出了最严重的否定。这个时候,Anne的世界必然会崩溃。

但是,这十几个简单愿望的实现,让她发现,原来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行我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譬如,以前她把和领导顶嘴当成是灾难性的,刻意压下了自己心中很多怨气,但和顶头上司吵了一架后,她发现天没有塌下来,反而为自己赢得了不少好处。对她来讲,这完全是1种全新的生命体验,这个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她在工作领域的外在评价系统。

其他的十几个愿望,也有类似的功效。它们都是发自她内心,每1个愿望的实现都会颠覆她在某个方面的外在评价体系,因为这十几个愿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累积到一起,就颠覆了她整个的外在评价系统,并帮助她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内在评价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Anne的工作与生活不再以其他人为圆心,而是以自己为圆心。舒老师说,这种内在评价系统不是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最健康的人的心智模式。

我们为什么不敢做自己?

内在评价系统最健康,但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形成了外在评价系统呢?舒俊琳引用他最推崇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观点说,这是因为在成长中,多数人得到的积极关注多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主观赞赏。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1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被伤害。1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1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么才能得到别人更大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Anne的情形正是如此,她极端地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感觉,不去吃海鲜,不去北京看红叶,每天晚上10时30分之前一定回家。这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她这样做,含义就是“我要做1个好妻子”,就是为了得到丈夫的认可。为了做好“好妻子”这个角色,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需要。

体验的扭曲是问题之源

舒俊琳说,他没有和Anne深谈过去,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极端的外在评价系统都是在童年形成。父母,最可能是爸爸给的她一直是有条件积极关注,“你必须做1个听话的乖女孩,我才爱你”、“你必须做1个传统的女孩,我才爱你”、“你要围绕着家为核心,否则就不是好女孩,我就不爱你”、“家里就是男人说了算,所以一定要听父亲的话,否则我不爱你”……

结果,这种有条件积极关注塑造了Anne极端的恋家模式,她对丈夫言听计从,她完全以丈夫为圆心,彻底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与感受……因为她潜意识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的爱”。但卢冽并不是她父亲,他或许对Anne是有条件的爱,但他可能并不喜欢Anne这种完全忘我的自我牺牲,所以选择了1个各方面都不如Anne的女孩。

舒俊琳说,他赞同罗杰斯的看法: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而他对Anne所做的,就是要让Anne丢下外在评价系统,重新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

有新体验才能改变

舒俊琳说,其实,我们都听到过“听从内心的呼声”、“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建立一些“我行我素”的新体验,那么无论我们多么赞同这些观念,都无法建立起新的内在评价系统来。要建立这样的系统,就必须有1个新的体验,只有活生生的体验才能改变1个人的潜意识,而再完美的理论说教如果没有活生生的体验做支持,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所以,他要Anne找出十几个最容易实现的愿望,在实现这些愿望时,Anne会体验到,“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声”是一件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事情,并自动建立起她的内在评价系统,并开始“成为自己”。

三点努力帮助你“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意味着更健康,但“成为自己”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它意味着自由,但也意味着完全的自我负责——“我选择,我负全责。”在这条路上,1个人的内在评价系统经常会发生动摇,要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需要克服一些最常见的障碍。

远离人格面具

因为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中长大,我们只能表露“好的”(或“可被接受的”),并由此形成很多人格面具。走在“成为自己”之路上,1个人会逐渐远离这些不真实的自我,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

Anne的“完美妻子”就是1个人格面具,1个到罗杰斯那求助的美国男孩的人格面具是“性欲旺盛”。他对罗杰斯说:

“我知道我没有性欲,我担心他们那些人会发现这一点。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没有性欲。因此我才做出了那些事情……”

显然,这个男孩之所以有“性欲旺盛”这个人格面具,是因为“他们那些人”赞赏“性欲旺盛”的男人。如果他公开说没有性欲,他就会被嘲笑。这个男孩为了得到“他们那些人”的有条件积极关注,给自己伪装了1个人格面具,但问题是,这个面具越来越难以从脸上揭下来了,他越担心“他们那些人”会发现真相,就会越表演得非常“性欲旺盛”,最终,这种恐惧和表演就成为他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而不只是1个外表。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好的模板”,然而,很多这些模板与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一定相符,我们为了得到奖赏接受了他们,但它们就仿佛是一张没有弹性的面具贴在我们的心中,限制了我们内心的自由,也限制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譬如Anne不只是有“完美妻子”的人格面具,还有“听话的好员工”的人格面具,她以为戴着这些面具可以更能适应家庭、单位乃至社会,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远离“应该”

很多人,因为父母给了他太多的有条件积极关注,最终形成了一些强烈的意念“我应该是好样的”、“我必须是好样的”,但他要在某一件事情做到“好样的”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赢得父母的爱,而不是享受这件事情本身的快乐。

一名高三的女孩给我写信说:

“我一直渴望父亲爱我,但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就是好成绩。只有取得好成绩,他才对我有笑脸。一考砸了,他就会向我大吼大叫,骂我没用,笨……还有一年就要高考了,我必须要取得好成绩,但我总是担心如果考砸了,天哪,父亲会怎样对我。”

如果“应该”太多,1个人的心灵自由会越小。但如果内心的声音越强大,1个人就会越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舒俊琳说,他工作了两年后决定脱产去读中山大学的心理学,当时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反对,说他本来的工作收入很高,又有前途,而心理学又没有着明确的前景,何必去冒险。但是,他内心中有1个强大的声音,告诉他“去读心理学,没错!”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了自己想做的选择,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舒俊琳说,受外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理性,是缜密地去计算成败得失,但受内在评价系统支配的人,他的方法是直觉,是倾听并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从中山大学毕业后,他又自费学了NLP,3年前又破天荒地在业界开创了公益性的NLP培训。做这些决定时,他都没有进行计算,而是内心中有这样的冲动,他服从了,而事实又证明异常正确。

舒俊琳说,这种例子在大企业也数不胜数。譬如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尝试过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因为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特别渴望改变口味。但事实证明,这种缜密的计算是错误的,改变口味后,可口可乐销量急剧下跌,可口可乐公司又立即改变了回来。

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

罗杰斯说,许多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方式。他的1个男性来访者,在治疗结束时感叹说:

“我终于觉得我真的必须要开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不管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我的整个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我一直感到我必须做一些事情,那时因为别人期望我这样做;更重要的事,我那样做事为了让人家喜欢我。见鬼去吧!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就是我——不管富有还是贫穷,好还是坏,理性还是非理性,合乎逻辑还是不合乎逻辑,名声好还是不好。”

罗杰斯认为,真正“成为自己”的人,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父母制定,还是由文化制定。他们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1种可能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任何

三 : 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紧拉着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心情像风一样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跟着感觉走,让他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等我……”,这是八十年代人们纷纷传唱的一首流行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走进了千家万户,我没事也跟着瞎哼哼,却从未品味过歌词的意思。如今,重新翻阅这首歌,忽然感觉歌词比旋律更打动人,“跟着感觉走,紧拉着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可能经过这么多年的世事多变,人海沧桑,心智有了些许成熟吧。

女人是感性动物。“感性”,字典的解释为,“凭感官认知,由个人感情决定,以第一印象做判断”,就像是歌词里唱的“跟着感觉走”吧,这首歌好像专门为女性设计的。

我一路走来,好像也是在“跟着感觉走”,而且越走脚步越轻盈,越走笑容越灿烂,越走越“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开幼儿园多年,我是“跟着感觉”走到了现在。别人的幼儿园,从园长到老师全部专业化,“科班”出身。而我一直戏称我的幼儿园是“草台班子”,。不过“草台班子”,有“草台班子”的好处,我们不拘泥于形式,没有限制,只是用真心对孩子。每年的春秋两季,幼儿园的广告铺天盖地,从服装摊、卖菜的、卖肉的、电线杆上,我从不跟他们凑这个热闹。当他们拿着招生传单去各个路口发放时,而我却在家里“稳坐钓鱼台”。教委领导也多次提出让我去正规幼儿园学习一下,我都以忙为理由,搪塞掉了。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纯净、自由、想象力丰富,我可不想给他们过多的限制,给他们“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弄得跟《病梅馆记》里的“病梅”似的。

对两个孩子,从没要求过一定考多少分,努力就行了。我是动之以情,然后晓以利害,别的就任其发展了。女儿,亭亭玉立,懂事可人,人见人夸,儿子聪明、可爱,也是人见人爱。跟孩子也不像母女、母子,而像朋友,每天说笑、打闹。六年级时,儿子谈“恋爱”了,有个家长告诉我,你可要好好管管,这可不得了,我不以为然,一笑置之。还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大大的赞赏了一番。儿子把这篇文章给他们同学一一传阅,回来说:“妈,现在你在我们同学心里形象特别高大,他们都爱死你了”。孩子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www.61k.com),别的全不重要。孩子的课外班也是,让他自己选择。

过日子也是,从不像别人那么会精打、细算,买东西还要货比三家,东挑西选,貌似省了几个钱,可时间、精力加一起,也不划算。嗨,太累,受不了。我买什么东西就直奔而去,价钱差不多,成交,又省心,又省力,还省去了不少时间,别忘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呀。虽然不会理财,天天糊里糊涂,日子过的还很红火,没比别人差到哪去,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好。

读书也如是,开始时,读言情小说,琼瑶的、岑凯伦的,读了个遍,读的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何处。后来改读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都是我的座上客。可那会上学,家长不让看,说那些是闲书。我就半夜在被窝里看,蒙上被子,打着手电筒,那叫一个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唉,如果把这劲头,用在学习上,考大学也就易如反掌了。读得多了,手有些发痒,想写了,开始只是模仿,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然后东拼西凑。写来写去,真有两篇文章在文学社上榜了,这一下让我心花怒放,飘飘然起来,不知所以,宛如是李清照再世,哈哈哈,有些吹牛了,反正吹牛又不上税。

“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梦想的事哪里都会有,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等我……。。。。”。

本文标题:跟着感觉走-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01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