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高中语文-谜语:杨柳东风云笼月陕西(打一中国地名)

发布时间:2017-11-30 所属栏目:实用工具

一 : 谜语:杨柳东风云笼月陕西(打一中国地名)

谜面杨柳东风云笼月陕西
谜语类型打一中国地名
谜底彬县

二 : 高耀洁:风烛残年流亡海外,何处是归宿?

高耀洁,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曾获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因在河南的大规模防艾宣传工作,遭到了某些人的不断攻击,2009年8月出走美国。高耀洁说:“我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非万不得己,不会只身出走在外,这次盲目外出,不知所从,只是为了把这些资料(艾滋病疫情的三本书)留给后人,苍苍大地,茫茫人海,何处是我的归宿。”

高耀洁:风烛残年流亡海外,何处是归宿?_高耀洁

高耀洁:我想画1个句号

文/黄泓翔

从2011年来纽约上学听说她在这里,并经常和同学去探望至今,已经快两年了。诚然,高祖母有自己特殊的知名度和经历,但是现在回头看来,这两年来,我们更像一帮学生探望一位八十多岁孤独而慈祥的邻家老祖母。比起所谓的“政治敏感度”,她的善良与纯粹,一直吸引着远游此地年轻学子们的慕名造访,也引导远游在自己人生路上的我们频频回头,借她的身姿来矫正自己灵魂无论多么轻微的卑与亢。

——写在陪伴祖母最后的日子里,想记录高耀洁老人真实而最后的澜漪

在围城外的人看来,纽约是一座就算再深的夜色也盖不住灯火的精彩城市,它有象征自由的火炬女神,有象征财富的华尔街,也有世界上最多样化最让人叹为观止的移民群体:在纽约,没有“纽约人”和“外地人”之分,大家不分你我,都是时髦的“纽约客”。

只是,“客”终究是“客”,它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人游子的伤悲里,即是待在不属于自己之所的人。

高耀洁,便是这样的1个纽约客。

一条通往苟活的路

“苟活。”86岁的高耀洁颤颤巍巍而又无比坚定地在纸条上书下这2个字,示意于我。她的卧室昏暗,因为窗户长年紧闭而压抑。虽然是在8楼,窗外视野不错,但是不知道为何,窗外的灯火和繁华却让人感觉仿佛跟这个房间是2个格格不入的空间。

那笔锋仓健有力,棱角分明,透露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底气和尊严。高耀洁常常背诵诗经等经典中的内容,遇到她觉得年轻人可能不熟悉的词句,她就会写在纸上。

“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高耀洁老泪纵横。

这样的场景在笔者面前已经重复了无数遍,1个年轻者和1个年老者携手无言的伤悲蔓延了不知多少个两三天。没有任何的言语可以宽慰老人,也没有任何的言语可以开解老人面前人的无奈。这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被选择了的道路,因而也没有人可以为此遗憾或后悔。

2009年8月,感觉到气氛不对的高耀洁决定离开中国,以躲避可能出现的来自部分地方官员的迫害。踏上飞机时,她并不是不知道,在前面等着自己的是什么。但是,她更知道,生活与道义,两者不可得兼时的取舍。

“我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非万不得己,不会只身出走在外,这次盲目外出,不知所从,只是为了把这些资料(艾滋病疫情的三本书)留给后人。苍苍大地,茫茫人海,何处是我的归宿?”她在当时,就写下了这样的惆怅。

几经辗转,她在2010年3月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访问学者,由黎安友教授充当监护人。从那一刻开始,她搬进了纽约曼哈顿上西区哥伦比亚高地的一处大公寓楼,开始了她作客纽约的生活。

那是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高耀洁睡在卧室2个小床的1个上。虽然她能够生活自理,但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总有1个在读或毕业的学生会在客厅和她一起住着,并陪高耀洁去看病、帮她买菜做饭——直到要离开纽约时,再找下1个(www.61k.com]人替代。

而平时,有不少在纽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会经常性地去看她,这些人是高耀洁在纽约最信任最依赖的人们。按高耀洁的话说,多亏有这帮留学生经常去看她,她还能够做包括写文章、回邮件在内的许多事情。作为这个群体的其中一员,笔者有幸见证了高耀洁老人晚年的点点滴滴。

英雄的琐碎尾声

2012年9月15日。

哥伦比亚大学往北二十条街左右的巨大公寓楼八楼,这一天中午刚出了电梯,便看到老人所住公寓门口堆了床垫与一堆木板。

“小黄你来了!怎么今天就你1个人啊,我还想着你们多来几个学生可以帮我们跟大楼管理部门说一说,我1个老人,他们不怎么理会。来,我准备了3个苹果,先吃!”门开了,看见的是高耀洁老人带笑的皱纹,浓重的河南腔依然声音响亮。

“我的同学们会晚一点点到,怎么了?”

十天前,客厅里出了臭虫。

“我已经被臭虫咬了好多天了,浑身都是包,又痛又痒,现在已经四十多个小时没睡觉了。小弟弟,我真的受不了了!”桦(化名)是现在照顾老人的毕业留学生。

“里面还有张小床,你要不进去睡?我们尝试帮你联系除臭虫的人。”我问。

桦把我拉到一边,“高医生现在有客人从香港来,她让客人睡里面,所以我没有地方。小弟弟,我白天照顾祖母很累,晚上又没办法好好睡觉,真的是很累,要不我搬出去吧,你们也帮我看看,能不能找到接替我的人。”

桦的脸上,写满了“崩溃”。而来探望的学生们在了解情况后也觉得很无奈。

“小黄,你不了解情况,小绍(化名)是真心关心艾滋病的人,很早前为艾滋病人的事情出过力,这次我是第一次跟她本人见面,你千万不能要她出去,一定要让她开心,不能让她觉得我们在嫌她啊!”老人抓住我的手,拿起笔,在我纸上的“请小绍出去外面住”字样上用力地划,用力地划,直到几个字彻底看不见。

“我没事,在这里我一直都是靠自己的啊,哪怕是当时我很喜欢的1个照顾我的人住时,我起床开灯摔倒了,8点多的时候头摔破了,那个人11点钟才能回得来。2个小时,我就这样捂着头上的血过来了。你们帮桦找个另外的住处吧,需要钱从我这里出,我大概还剩几千美金。没事,小绍也会照顾我,这孩子很好。”

那次的臭虫风波,最后在一群留学生的大扫除和游说之后得以平息。学生们回去时,已经是深夜。

身体状况堪忧以至于常常突然入院,需要被琐事如房子卫生状况纠缠,需要面对陪护人员的更换并需要适应新的人,有时还会与同住照顾她的人产生不愉快。英雄的尾声没有太多的大风大浪,更多的是家居琐事,磕磕绊绊,无可奈何,与深深的孤独。

“为了完成最后的书,我在这异国他乡吃了多少苦。”高老人流泪了。

当年揭露河南血祸、艾滋村惨状、被希拉里接见、1个小行星以她名字命名的长篇故事的尾声?就在这里,没有你想像的轰轰烈烈。

君子不党的孤独

面对学生的热情,高耀洁从不拒绝,也总是愿意被搀扶着到哥大与学生座谈,然而,对于来自纽约另1个人群的“热情”,她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请帮我回信谢绝这个人的来访。”

常替高耀洁写邮件的人,多多少少也会有写这种回绝信的时候。

据她介绍,在纽约试图亲近她的人并不少,尤其是海外“民主斗士”群体,他们多次前来拜访、希望拉拢国际名望极高的她,然而高老人从来不愿意跟他们来往。

“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反对过共产党,我不是政客。”高老人只愿意把关注点放在实实在在的艾滋病人身上,不希望掺和到政治里去,更加看不过很多人以“民主”乃至“抗艾滋病”为由招摇撞骗谋取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对事实的夸大,高老人也无法接受。眼里容不进沙子的她,今年多次拒绝了纽约请求她去见陈光诚的人。在她看来,如果眼睛不是完全瞎就称是盲人,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对的。

“假。”她看不惯。高老人多次说了,现在国内的很大问题,就是浸染全社会的假。

有些人觉得高老人有些时候太过偏执,执着于最完美的道德观。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那才是在这片现实嘈杂中的至真至善坚守,有些天真,有些理想化,但是美好。

既不愿意为了自身利益只颂赞歌,也不愿意为了自己受到的苦而投奔反抗政治集团的政治集团。高耀洁老人一生为伍的其实只有道德。因而她必然是孤独的,在这个道德缺失的世界。

“我告诉你,虽然中国的政府里面有人撒谎,但是那些反对政府的人里面有不少也一样!政治,没有那么简单!”她总是对这些“异议者”心存警惕。

作为一名流亡者,人们很容易会想象高耀洁老人跟其他政治流亡者走得很近,何况纽约还是1个“政治活动家”云集的地方。然而真实情况完全不是如此。极高的道德准备,君子友而不党的执着,让高耀洁老人孤独地站在道德高地上,此刻,除了来了又去的学子,大概没有多少人是她的真正同伴。

虽然像香港知行基金会的杜聪等国内国际关注艾滋病领域的人有时会来看她,在美国的留学生有机会也会来看她,但是这些来看望她陪伴她的时间,占不了她时间的多少;国内每年艾滋病日大家总会一窝蜂地关注她,但是,那关注瞬间就会消逝。这样的轮回,我们都见多了。

国内来看她的人,没办法跟她一起待着很久;纽约的中国学生们,除去因为害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不敢来或不关心的人,来过一次的有不少,但是本身就很忙的大家,能经常来的实在也不多。

如果不是还有写书的事情未完成,这位大风大浪了一生的英雄,每天在睡觉与清醒之间,在病危与煎熬之间,到底还有何种心灵的归依?

“我现在就等着这本新书艾滋病照片集完成,签了合同,我的人生即可画上句号了。”无论学生再怎么劝,最近的她总是这么说。

回家?

岁月的白驹悄悄地跳过时间的缝隙,两年前开始聚集在高耀洁老人身边的很多学子也到了毕业的时候。匆匆为纽约客的莘莘学子们,有的回国、回到亲人朋友的身边,有的奔赴远方寻找自己的天地,而让很多人走得不放心的,便是高耀洁老人。

“如果高耀洁的身体状况继续变差,那么终有不得不住养老院的时候。”东亚研究所的黎安友说。

住养老院以获得全程陪护的想法已经被提出来很多次,但是高耀洁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每次有人提及,她都会非常激动,因而后来大家也就不提起了。

关心她的人们也讨论过她回国与家人团聚的事情,但是那条道路的未来会如何,大家都看不见。白雪茫茫,路仿佛是向前延伸、有希望的,却看不见通往的地方。

大家渐渐开始有些着急了,岁月流转,越来越多经常陪伴着高耀洁老人的学生离开了纽约,或是将要离开。

是的,在异国他乡的养老院孤独终老,那大概是一生英雄的她不能接受的悲哀吧?而且她也深知,一旦换到养老院,一旦来看访的门槛稍微提高一点,很多学生可能就不会来看她了,那么,她能做的事情以及活着的依托,就又少了许多。“我想要多为国内艾滋病的可怜孩子做点事情,你们不知道,中国的穷人,真的很可怜啊!”高耀洁多次这么说,眼神里充满执着,那瞳仁里映着天下。

来看望的学生们私下讨论过,对于来访学生减少的这个担忧是非常现实的。虽然不忍心跟高耀洁老人提起,但是学生们自己知道艾滋病哪怕在学子中间、哪怕比起政治话题,也并不是1个吸引人的话题。绝大多数的纽约留学生并没有想来看她的意愿,看过一次之后会坚持来的更加不到来访者的十分之一,想来看她的人中也有很多会忙碌于课业和求职而有心无力,因而越来越不频繁。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于艾滋病的学生们来看她,很多是出于对她人格的敬仰和对她本人的热爱,但是内心里也知道她在今天能做的事情有多么有限,更深知她那高洁灵魂与今日俗世之间的脱节。

“你说,到底有多少人会去看她现在这么用心执着去写的关于艾滋病的书?”那还是去年秋凉时,一次离开老人的寓所,1个朋友这么发问。这个问题不是抛给任何1个同行者,而仿佛像是抛给了季节。

纽约的冬天即将过去,新的树叶又会逐渐顶破冰雪,来闯一闯这个世界。

世界依然蓬勃滋长着,高耀洁老人费尽苦心的书到底会去到哪里,她的战斗和故事又将去到哪里,有没有去到世人的心里,有没有去到现实的改变里,没有人知道。

但是一定有人为此祈祷着,祝福着,坚信着什么。

三 :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上述词风评价的分别是
[ ]
A.柳永、辛弃疾
B.柳永、苏轼
C.李清照、辛弃疾
D.李清照、苏轼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浙江省期中题

B


考点:

考点名称: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

柳永和《雨霖铃》: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苏轼本人在1057年(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反对新法的一些措施,受到贬谪。哲宗时,他任翰林学士等,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又被贬谪。在政治上他倾向于保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他却是赞成的。在文学方面,他是革新的主将。他的词开豪放的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内容,包括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对身世、友情的抒发,达到了“无意不可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他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他的散文明白畅达,同韩、柳、欧及其父弟并称。他还擅长书法,独创一格,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善画竹,主张神似。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北宋晚期学者;母亲系状元孙女,读书很多。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8岁嫁给太学生出身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婚后两人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优裕、美满。她44岁那年,金兵入据中原,他们被迫抛弃金石书画逃往江南。两年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在离乱贫困中漂泊,直至年迈病故。她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练,属婉约派。后期的代表作有《声声慢》《武陵春》等,情调过于伤感。她的作品留下来的有后人辑录的《漱玉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为金人所占。21岁时,他参加抗金义军。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多次上书要求南宋政府收复中原,都未被采纳,反而遭到当权者的忌恨,落职后近二十年,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直到晚年,南宋政府才又重新起用,但仍对他很不重视。年迈的辛弃疾终于怀着收复中原的宏愿,抑郁地离开了人间。 辛弃疾的词里有许多反映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政治斗争内容,并借以表达出词人自己的态度,交织着意气风发而又沉郁悲凉的复杂心情。坚定的抗金意志,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作品里。他的词,同苏轼一样,不把艺术形式放在第一位,并在更大的程度上冲破了词的格律,以文为词,问答如话,议论风生,自由奔放。辛弃疾由于政治上失意,力求从抑郁中解脱,这就给他的词带来了消极成分,表现出追慕庄周、寄情山水的倾向。

豪放派、婉约派比较:

前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后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应注意,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但各有偏重。

宋词及其沿革:

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唐代,民间就已流行这种能够合乐歌唱、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号为“曲子词”。
唐代李白、白居易等人就有词作问世。词发展至宋代而走向辉煌。宋词既是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流传至今的仍有两万多首。
南宋的词,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但却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就在宋代,民间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进入繁荣阶段,词的创作高潮便过去了。
作词就是按照特定的乐调曲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的唱法久已失传,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音乐节奏之美。

宋词:

1、变化:公元七世纪末到八世纪中期,即唐玄宗开元前后,逐渐形成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五代到两宋,是词的全盛时期。
2、兴盛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要派别:
①婉约派:即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风格是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词的内容上,摆脱了咏叹个人悲欢离合或喜悦忧伤的狭小范围,扩展了题材,凡是怀古、咏史、说理、感事、言志、抒情、描绘山水田园,都可用词来表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了音韵格律的束缚,开创了豪迈奔放和清新高远的风格。

宋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故名宋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是一种音乐化和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一般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也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宋词的流派,历来有婉约与豪放之别。宋词流传至今仍有两万余首、一千四百余家,词牌之多,据《钦定词谱》统计,即达八百二十余调、二千三百余体。

四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出典]北宋柳永《雨霖铃》

注:

1、柳永《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2、【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3、【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译文2:

十里长亭,暮雨刚住。对饮于饯别席上,本来没有好情绪。耳边又听到凄切的蝉声,更增添愁丝缕缕。正在依依留恋,开船的呼唤又无情地催促。我二人紧握着手,眼中噙着泪水,相顾抽泣,竟说不出话语!离去!离去!那烟波浩渺的广阔的江南水乡,我将在那里飘泊流寓。

自古多情之人,就感伤离别之苦。又何况在萧索冷清的秋天分手,更让人伤心。今夜告别京华,酒醒时将置身何处?想必船已靠岸,天边还挂着残月,清冽的晨风吹拂着柳树。今后年复一年,纵有美景良辰,也同虚度。即便有千种柔情蜜意,又能对谁倾诉?

4、古来别辞甚众,然抒写离愁之痛,见情之深,当数三变之《雨霖铃》。

别绪皆因情而生,情有深浅。浅者之别,浊酒为饯,惺惺惜语,随各东西,未几识新欢而忘旧识;深者之别,依依切切,痛彻心发,万般言语涌阻喉头,泪眼之下,天地悲凉;

古之饯行,长亭短亭,虽言“都门”,实不知去都门几许矣。但凡送别,绝无艳阳娇花之说,因情入景,景因情生,故蝉亦“凄切”.此情景相促,心神无措,更兼催程,似硬生生由此而断,欲言而止于无端,不得不言而不及情,泪矣已。常言道“可意会不可言传”,此千头万绪充塞心胸,眼光流转,神之相触,岂言语可及。倒好似“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然一时分离,尚有可期;一别永诀,何如以堪。倘泛泛之流,别则别矣,其后而忘乎所谓可也;若心神之交,恐世间难觅其双,伺候纵有相似,勾忆前情止增唏嘘。但见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辄思旧时偕游,物是人非,千种滋味,一心担受,凄凄惶惶,欲诉无端。人本多情,见叶陨而伤,更况清冷萧索之秋。

古有谓“悬解”,超然物外,然未见圣人遍野。可知人孰无情。情不得脱,唯避其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恣狂呼叱以游荡心神,岂不知一醉三秋,终得苏还。触眼残月柳依依,自顾孑然影茕茕,欲离于愁反陷之弥深。年来物换,于己无觉,满副神气,随斯人杳杳,空留槁木之骸,死灰之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句一出,胜却万千情语惟“明月夜短松岗”之句可堪一比。

词则虽短,见情无限。

余以为,此作之解,红颜莫若知己,生离莫若死别。皆因红颜乃皮相所在,羞花之貌,倏忽鸡皮。然神之交接,心之所同,如揽镜自窥,生而有一知己,不敢求其再,失之几同夺人魂魄;

又去日有短长,或一时暂离,或一世诀别。生而若月之圆缺,分合常在,一时之别,情止依恋,去后日日计较以待重逢,山水之远可通鱼雁,此小别而后大甘;若死生殊途永世之隔,则如去人肢体剔人肺腑,痛彻心髓,纵临邛道士不过梦中依稀,此人间大恸。

家有“意境”之说。意之为物,情景幻化,临与斯,则感同身受。柳氏此作,不考其就里,仅以情境论之,当为上品。

5、“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留恋、惆怅、茫然,齐涌心头……

为何又是1个多愁之秋?急雨悄然而止,凄切的蝉声依然不知疲倦地嘶咬着离人的心。抬头望望长天,蔚蓝而清新;俯身看看大地,湿润而美丽。如此的良辰美景,却必须演绎一曲恋人伤别的悲歌。

这个黄昏,晚风、长亭、寒蝉,无不流露着悲凉。

京郊设帐饯别,但此刻,饮酒又怎会有好心情?只不过借酒浇愁罢了。恋人就在眼前,即将长远地离开她。船家又在催促登舟。两人双手紧拉,泪眼相向,欲言却又无语,哽咽,哽咽……此别,可是要远至千里之外、暮霭沉沉的千里江南呀!

我的心开始茫然,就如这江上迷雾般,看不明远处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还是饮了这杯别离的苦酒,让我为你歌一曲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也许,自古以来,离别时才是最让人伤心的,而多情者更其悲伤。可是,最令人痛苦的怕是离别于这冷落清秋时节,让“悲伤”雪上加霜。

我已经不敢想象别后的明天。

残夜,酒醒,举头望天,星儿无奈地眨着眼睛,它们厌倦了。亮不住地打着呵欠,它困倦了。斯人已去,寂静而安详,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歌吹的浮华,只有我这一叶孤舟停靠在杨柳岸,面对着凄凉的晓风,凄清的残月……

是难过?是悲伤?是无奈?是感伤?这一别,不知何日是归期。即使有千种良辰美景也是虚设,斯人不在,此心不在,又怎独赏?万般情怀,与谁倾吐?在身边的,只是扶风弱柳,只是伤心残月!

再饮一杯,即使饮已无绪。再歌一曲,即使泣不成声。

人生本来就是一次孤舟之旅,多少次的冷落清秋节,我必须出发。下一站依靠哪里,我不知道。今晚,我唯一能说的是:祝福你,祝福你,我的爱人!你问我,明天我身处何处?漫漫天涯,千里之外,杨柳岸,晓风残月!

6、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7、晓风残月

近义词:青灯古佛。反义词:繁花闹市。

【出自】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释】

1.拂晓时的清风,残余的月影。形容冷落清凉的意境。常借以抒写离情。

2.“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宋柳永《雨霖铃》词中名句。后用以指代词曲。

3.指婉约的诗词风格。

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此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www.61k.com]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9、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3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1个哀婉动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这三把“盐”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度伤感的氛围。

每当到了春意融融的季节,总会想起这首着名的伤感诗词。曾无数次吟咏,每次的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赋予更深刻的感悟。生命有时很坚强,有时又何等脆弱,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但也会有生命的凋零,会有命运的不公,会有太多人生的无奈。

但无论如何,春天带给人更多的是希望和美好。

也许又强说愁了。

本文作者(来源):柳永
本文标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高中语文-谜语:杨柳东风云笼月陕西(打一中国地名)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497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