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7-09-03 所属栏目:谓言之不预

一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这是出自《中庸》里的一句话.急需!跪求!有全文翻译更好!感谢!下跪!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的参考答案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

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

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

,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

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决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得决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决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决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二 : 谓之三年

  人生,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继续。

  ——题记

  谓初中之三年,记忆也。这三年的步履,从轻浮走向沉稳,从杂乱无章走向井井有条。此三年,是懵懂童年最后的隐忍,流光溢彩青春最初的绚烂。

  在记忆的苦海里泛舟,再来检出一些过去的痕迹。曾经风雨,曾经明媚;抑或颓靡,抑或奋起。那些熟悉的脸庞,那在风雨中为你撑伞的感动,在艳阳里与你分享光明的喜悦啊,激情仍在。可那曾与我造就岁月的诸多人,早已是飘扬远去,了无踪迹了,甚至不等我送上一句“珍重”。然而,我知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那冗杂但新奇的梦想,已成为引导我走向另一片海域的灯塔。

  梦与希望啊,久违了!曾经周围的人儿,对于我的梦想,鼓励和猜忌着,赞许而或嘲讽,亦有信任和怀疑。从那时,我便清楚洞悉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知道那些才是能与我风雨同舟的真诚。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在遥远的另一个天地,是心灵深处的求索。

  当年,我第一次踏入这片海域时,“暴风”喧嚣在急骤的“狂雨”中,电闪雷鸣。是父亲用他平凡而安逸的人生告诉我伟大的生命哲思:在暴风雨中扣住两颗石子——顾准先生的境界,而今我也从中获取了精神的力量。得益于这句话,以后的航路上对感情的沉沉浮浮,世事的颠颠倒倒,我也能一笑置之。谓“两颗石子”者,然也。

  高中之三年,继续也。此三年,流金年华。虽我还未曾泛舟这广袤的海洋,然而也是马上便要经历。这正值青春的三年,早是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那空前绝后的气魄了。但也有不可抑制的虚无感和恐惧感,展现在前面的是一条最为泥泞、坎坷和艰难的路。思忖后,也是明白,那上面将留下最为清晰地脚印。还是多做准备,以免措手不及。载一份巴金式的智慧,再做一艘拒绝沉没的船。

  在这个茫茫世界上,有那么一条船,曾138次撞击冰山,116次触礁,加上27次桅杆这段,13次起火,但仍拒绝沉没。在感叹造船师巧夺天工的技艺时,对于船呢?

  人生如船,人生如戏。伤痕累累依然勇往直前、百折不回,拒绝沉没,这是一条船的启示,这是一部戏的内涵,这是一个人的精神。

  谓之三年,与凋谢处领略繁华,与喧闹处品读静谧。人之生也!

  后记:

  谓之三年,而非六年。唯有二者相加,才是中学生涯的全部。回忆占了大量篇幅,也是预料之中——毕竟,对于未来,空谈些大道理已是无意义了。

  枣庄八中初三:孙骁

 

三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下内容为转载

北宋程颐说认为《中庸》首章是“孔门心法”,孔子的孙子子思因担心它在流传中出现偏差,于是“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中庸》是儒家思想中较为深奥的一部书。它的主旨在于探讨人性的内在条件与外在行动之间的关系,由此涉及属于本体的根源性问题。事实上,任何学说,只要是为人类指出正当途径者,在它背后必定都有一套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儒家的基本理论,可以在此找到。

《中庸》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它的含意却自古以来未能说得十分清楚。为什么如此?因为它不是针对现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长远的传统与独到的见识,对于人性的本质所作的论断。这是一种信念,但不是没有根据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由经验归纳而得,但却可以用来说明人的主要经验。换言之,人之所以构成如此的人类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恶,又要求行善避恶,好像真有一种命令在其中主导,其原因正是《中庸》说要说明的。

“天命之谓性”至“修道之谓教”这一节,劈头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作者认为,人各有性,做事有道,圣人有教,这三者名称的由来必须交待清楚: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运用这道理来修成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这就叫“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 “道”。圣人拿这人应当实行的道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教”。在作者看来,先有“性”,后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钱穆先生在有一次名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学术文化讲座中,曾不经意的解释《中庸》开卷的三句话。由于所阐释的义理较口语化,特全文节录于此,以供参详,如其所言:“四书里中庸的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命所与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此‘性’字。我此次来讲中国的国民性,就是这意思。为什么你的性这样,他的性那样。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样,西洋人又不这样。这需要拿天时气候、山川地理、历史传习种种,会合起来讲。简单说来,这即是所谓‘天命’。天在那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们人就代表着天了。可是一个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阴。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阳。人分阴阳,天亦分阴阳,如昼夜寒暑等。中国的阴阳家便喜欢从这里讲去。此处不详说。

现在讲到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谓道’。性可以讲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讲是天道人道。率,遵循义。遵循你的天性而发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魏晋清谈将坦白,讲直率,把你的内心坦白直率表现出来,这就偏于道家义。儒家言遵循,功夫便要细密些。但儒道两家还是一义,都是通天人。或许一个种田人更比一个读书人较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个读书人则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讲修身,而道家在此则不多讲。换言之,道家重在讲自然,儒家则更注重在讲人文。率性之谓道,亦即是天人合一。

现在再讲第三句,‘修道之谓教’。人道需包括天时地理及社会人群,故需随时随群而修。周公所讲的道,孔子出来修,以下仍需不断有人起来修,此便是修道之谓教。亦即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有变便需有修。但尽有修,还是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义,有修正义。周公讲的道,孔子起来修正,又继续有孟子、董仲舒起来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说,庄子、老子亦来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实是含义无穷。”(《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90-92页)

“天命”即《大学》所称的“天之明命”,亦即是“明德”。人的这个“命”,虽然是父生母养的,可也是自然给的,所以叫做“天命”。“天命之谓性”,指出人性并非凭空而来或由低等动物演化而来,而是受天所命。天是由古人所相信之万物的大本,也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人的生命既由天所赋,此生的目的即在回归天命,亦即向着超越的理想界开放,实现内心向善的要求。

“率”是遵循的意思。“性”指的就是这个浑然天成的生命。怎样才能找到、掌握吾人的这个浑然天成生命呢?《大学》说“明明德”,是自明其明德,所谓“顾□ 天之明命”也。传文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明则诚矣。”(《中庸》第二十一章)。“率性之谓道”一语的“率性”,透露玄机,告诉我们人有自由,可以依循或顺从本性的要求去行动,也可以逆向而为。因此,人只要顺着善良的本性去走,就是人之“道”。

人的浑然天命本来就是真实而光明的,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考量,使得天命由是而昏,修行之人就应该进德修业、“终日乾乾”,主敬存诚,光明正大,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以恢复天命的诚明(即明明德也),这就叫做“教”。在《中庸》看来,人之“道”是择善固执(二十章),所以要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这种功夫即是“教化”。

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顺此发展以择善固执就是人生正途,依此而有的一切修行工夫即是教化。儒家强调教化,相信人的外在行动皆有内在条件做为依据,两者若能配合,则人生目的可以达成,进而圆满天命的要求。
本文标题: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174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