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发布时间:2017-10-14 所属栏目:春望杜甫赏析

一 :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1)“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2)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3)简要分析中间两联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4分)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1)借代。(1分)“风尘”代指战争。(1分)

(2)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中间两联写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尾联点出野望的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3)心忧国事,报效国家;兄弟离别,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疾病年老,有愧国家。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作者身居草堂,以“野望”为题,表现了一种感伤时局、忧国忧家、怀念诸弟的沉痛感情。本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远望苍茫的岷山,终年积雪,松(今四川省松潘县)、维(今四川省理县)、保(今四川省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都有重兵驻防;近看南郊外百花潭清澈见底,锦江碧水东流,万里桥横跨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海内连年战乱,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的几个兄弟音讯断绝;彼此漂泊天涯,远离家乡,只我孤身一人在此,好不凄楚。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与多病的身躯;在国家存亡的危机时刻,我至今尚未能为国家尽一点绵薄之力。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我独自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事一天天地萧条,不禁令人神伤。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二 : 杜甫 · 春望,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赏析,古诗的意思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

注释

①春望: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②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幵,攻下。因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占领,这里可解释为“沦陷”。这句的意思是:京城陷落了,但山河依旧存在。

③城:指长安城。深:茂盛,繁多。这句的意思是:春天来了,但京城里不见游人,更显得草木深密,一片荒凉。

④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这句的意思是:因感伤闻家的时局,见到盛开的花朵触景生情而落泪。

⑤恨别:悲恨离别。这句的意思是:因悲恨与家人的无奈离别,听到鸟声竟心惊烦乱。

⑥烽火:战火。这句的意思是:京城沦陷,战乱已经延续了整整一春(三个月)。

⑦家书:家信。抵:值。

⑧头:指由发。搔:用指甲挠。汚人心绪烦乱焦急或荷所思考时,会有搔头的动作。这句的意思是:内发越搔越短(越稀疏)。

⑨浑:简直。欲:将要,就要。簪(zān):用来别住发髻使不散乱的条状薛饰[www.61k.com),用金属、玉石等制成。不胜簪:插不上簪。

解读翻译

京城陷落了,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到来,城里草木深密,不见游人,一片荒凉。

感伤国家纷乱的局面,看到盛开的花朵触景生情就会落泪,

悲恨战争使我与亲友离别,鸟叫声都能惊扰(我)那颗烦乱的心。

战火已经延续了整整三个月,

家信变得无比宝贵,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发越搔越短,越来越稀疏,

几乎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赏析

本诗于安史之乩期间,作者看到长安城沦陷,国破家亡产生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感伤时世、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感情。

开头两句描述了战乱带來的灾难:国家破败,春天到来,人烟稀少,只有草木深深。接着作者因看见花鸟而感到悲伤,为国家的纷乱和亲友的离別而伤心落泪。战火已经连续了三个月,传递家书更加艰难,作者此时心绪烦乱而又焦急,搔头时发现头发越来越少,更加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

诗歌写景由远及近,抒情从含蓄到明显,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情深沉、真切,意味深长。

作业题

想象一下本诗中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发表在下发给的评论处。

扩展阅读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杜甫三十多岁时来到长安,在长安呆了十年,后来唐玄宗封了他一个官,但这时安之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尝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杜甫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回了长安。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看到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非常欣慰,就封了他一个官职。

三 : 古诗词鉴赏: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古诗词鉴赏: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2012荆州)

古诗文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www.61k.com].(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来源:Zxxk.Com]

9.(2分)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答对一半得1分)

9.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古诗词鉴赏: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四 :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51.【2013年•湖南省[www.61k.com]湘潭市】
(三)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2分)
1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7.融情于景,表现了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 (2分)
18.国家残破(忧国) (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1分)春望杜甫阅读答案

本文标题:春望杜甫阅读答案-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杜甫》阅读答案鉴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09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