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摩托日记-摩托日记:初评黄龙BJ600GS的骑行表现

发布时间:2017-10-09 所属栏目:汽车资讯

一 : 摩托日记:初评黄龙BJ600GS的骑行表现

  [61阅读 汽车生活]  10年前,我孤身一人从山东来到北京,开始了高呼自由万岁的大学生活。经历了如笼中困兽的高中生活后,我和所有后青春期的男孩一样,在自由奔放的生活环境下,点燃自己对于机械着迷的热情,特别是在那段迫切需要吸引女孩关注的岁月里,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比摩托车更拉风。就这样,我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

61阅读

  失去理智的第一次

  2001年,我不到20岁,正处于后青春期阶段。在“赶快行动”的内心感召下,我用当时半年的生活费,购入了人生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摩托车。

  然而,这是完全被冲动主宰的第一次,如今看起来,和青春期的每一次大胆尝试一样,无论过程如何,最终都要为自己成长中的冲动“埋单”。我至今还记得那年开学季,刚刚安顿好自己的行李,我便顶着北京秋老虎的残酷烈日,拿着四位数的存折本子取了钱,约上寝室同学到了摩托门市。没有过分的讨价还价,摩托车的魅力促使肾上腺素达到了顶峰,心跳150次的默念:必须买,马上骑走!

  结果最让我意外的是,本来陪我去看车的6位室友,最终竟然一人跨回了一台。显然,摩托车之于男人,就如同奢侈品之于女人——没有人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

  就这样,这台四冲程100cc的小踏板成了属于我的第一辆摩托车。6位同样青春洋溢的朋友,忽然变成了惺惺相惜的车友。原本就不羁的心,因此更加桀骜。那会儿,一头长发的我常常和室友们拧着油门从路边呼啸而过,彷佛成长的烦恼也就此被我们远远抛到身后。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那时卷起的风声混杂着排气的味道,那绝对是我人生中引人注目,赢得掌声的时刻,至少对于20未满的我来说,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结缘大排量

  时间在小踏板的车轮下恍惚而过。到了2001年年末,当时我所在的校区附近渐渐出现了售卖必须俯身“撅着屁股”骑的赛车,这可是过去只能在日剧里看到的。与“趴赛”的初遇,就像是初恋一样令人沉迷。随后,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利用周末和闲暇时间,找了两份发传单和商场返券记录员的工作,节衣缩食只为早日实现“趴赛梦”。翌年7月,我花了苦心积攒下的4500块,买了一台生于上世纪80年初的雅马哈FZR250,无牌、无本、无任何手续,但有一副赛车的型,而这在当时看来是最重要的。

  我与FZR250“厮混”在每一天的日子里,都是痛并快乐的。因为,每天不是在擦车,就是在修车,却很少在骑车。过了些日子,我才知道自己被车行老板蒙了,自己买到的其实是一台年事已高的事故车。后来,我理直气壮地跟老板交涉:事故车、无手续,我要求退车。面对愣头青的正气凛然,老板爽快答应了我的要求,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假如警察来了,他要承担的后果会更严重。

  虽然车退了,但养车、修车的开销,还是为我自己的冲动交了学费。与FZR250相处的日子,让我对摩托车有了更多的了解,而我内心这颗奔腾的心并没有因为FZR250的离开而停止。2003年的春天,我买了一台在当时看来年份很新的96款XJR-400,直列四缸,油冷。之后,陆续又换过川崎的ZZR系列,本田的CBR系列,铃木的GSX系列。那时候除了买车以外,卖车也成了某种乐趣,我更因此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摩友”。他们简单、直接、讲义气,而且这样的特质在时隔10几年后,我们重逢的今天依然没有改变。

  车轮上的时光回忆起来尤其快。时间来到2004年年初,有一天我打完球骑车出门上路,因为面对警察的恐惧,十字路口贸然地闯了红灯。慌乱间,我摔车了。万分庆幸的是,速度慢,所以人无大碍。在女友苦口婆心的劝解下,再加上内心对于即将择业有着那么一点儿危机感,我选择了彻底放弃。就这样,我在大学时代的机车生活,被画上了句号。

  忠于理想

  在这之后的近10年时间里,我跟很多人一样,娶妻生子,耕耘工作。在我的传统观念里,成家立业意味着告别青春时的冲动不羁,转而过起那种稳定踏实、安全第一的日子。对于摩托车的着迷源于我的内心,这样的喜欢支撑着我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喜好与生活的境遇无关,与年龄成长无关。

61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子的诞生重新点燃了我对于摩托车的热情。这其实与我前面提到的稳定生活并不悖逆,因为我希望能与他分享我的成长经历,等他长大一些,我的爱好能够成为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这样的愿望来自于电影《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故事讲述的是传奇车手伯特-孟若在修理和改装了他的1920年印第安牌侦察摩托之后,冒险来到美国犹他州,以完成他毕生追求的愿望,并且最终创造了陆地速度的世界纪录。影片传递出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仅激励了我,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未来能将梦想的力量与儿子分享,让他意识到,身为男人,就应该忠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61阅读

  相较于10几年前的春心蠢动,我这一次选购摩托车理性了很多。如今的我,再不会为了迷人的外形和出色的性能将安全抛在脑后,去买“性价比超高”的水货走私车,也不会因为耍酷,不戴头盔和护具。因此,我在购车之初,就锁定了现阶段适合我的车型,黄龙600。在此,我想用自己过往的教训,严肃地告诫各位喜欢摩托车的朋友们:不管买的是多大排量,什么品牌的何种车型,一定要买合法上路,有牌有本的正规渠道车。环顾身边,实在有太多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在中国跟着政策走,吃香喝辣,与政策相悖一定是凄风楚雨。

  可能有很多朋友,会问黄龙600到底是台什么车?我特别做了一些功课,跟大家分享。简单说,黄龙600是钱江摩托收购意大利贝纳利摩托之后,以原型车形态借助贝纳利的成熟技术在国内生产的车型,它属重型机车范畴,排量为600cc,采用直列四缸设计,水冷散热。从车型的设计类型看,属于典型的意大利式的街车车型,与传统的日系街车车型相比,它的坐姿设计,俯倾感更强,骑行坐姿介于跑车与街车之间。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同为600cc级别的春风650?答案很简单,春风650为直列双缸设计,尽管整备质量相比黄龙要轻了27kg(总重约为193kg),但双缸引擎不够浑厚的引擎声音,是我实在难以接受的。再者,从技术源头上看,我对贝纳利的百年技术积累的信任感要远高于完全自主的从零开始。

  另外,很多朋友可能比较关注关于黄龙600上牌的问题,对于大排量摩托车的管控究竟是否会影响正常的上牌?以北京为例京A、京B都可以上。前者属于城八区京籍户口的必选项,后者为京郊+外省市来京人员(需持有暂住证)的朋友可选。从A和B的通勤权限看,京A可在北京城区内随意通勤(部分路段有时段限制),但主路禁行,目前牌照价格在5万元左右。京B则只能四环以外的非主路区域行驶,上牌费用在1000元左右。

  在北京上摩托车牌为啥有公户和私户两种?简单说,公户指的是将车辆挂靠在具备合理经营资质的公司名下,理论上车辆的持有人是所挂靠的公司实体,而非车辆的实际购买者。好处是,可以“躲开城八区对于京A必选的要求“,但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车辆挂靠的公司一旦出现变故,会麻烦缠身。私户,就很容易理解了,车辆是谁买的挂靠在谁名下。安全,保险,麻烦少。

  趣味相投

  选定了车型,摸清了政策要求,令我十分意外的惊喜出现了。在编辑部内一聊,竟然组起了一个车队。其中,比我还着急的是原创视频节目的主持人闫闯,他比我提前两周拿到了黄龙600。

61阅读

  说起闫闯,禁不住爆料他的学习成绩了。坦率地说,闫闯是我认识的所有朋友中,学习成绩最好的。初中毕业后满心想着下海经商的他,被强势老妈的要求下不得不继续学业。本科四年清华镀金,之后英国剑桥读完了研究生。用闫闯的话说:“你们可能会觉得是我在吹NB,但我的高中学习生活,确实是想考第几就考第几。”我听完心里琢磨着,朋友,你这个我也能啊。区别是,我是从后往前数,想考倒数第几就考倒数第几。

  日常交往中,闫闯是一位责任感很强且善于感知周围环境氛围变化的“胖子”。也正是凭借这两个独特的行事特质,在2011年主持人选秀的主题活动中,他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与陈震一起成为了最佳拍档,开始担任原创视频节目的主持人。很多人觉着闫闯家境优越,事实比家境好重要一万倍的是,闫闯的勤劳、努力,所换来的成绩,在当下这个“拼家、拼爹”的环境里,倒显得弥足珍贵。

  拆箱提车

  说了一段儿闫闯,言归正传。2013年5月13日,我的车到了,闫闯陪我一起去拆了箱。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61阅读

  在本文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很想跟大家聊聊摩托的安全性。在很多人眼里,摩托车是危险的代名词,俗称肉包铁。然而,热爱摩托车运动的人恰恰就是沉迷于这种所谓的“危险”——将身体直接暴露在高速奔跑的户外,感受着撞风时的那种痛快直接,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真正理解这样的速度与激情,是很难被拒绝的。然而,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安全,我必须在本文结束前郑重地劝告所有骑行者:骑车戴盔、穿戴护具,是对自己和他人主被动安全的基本保护措施,切勿因一时痛快,而遗憾终生。作为,摩托日记的开篇,陆续还将释放动态驾驶评价,出游山道表现,赛道体验等系列内容的更新,喜欢摩托的朋友敬请关注。 相关于黄龙600及相关摩托车的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或新浪微博中@61阅读_刘涛提问,我会尽所能回复大家。

  [61阅读 汽车生活]  这一次应大家要求上线黄龙BJ600GS的骑行感受及问题点评。目前车辆已行驶300公里,整体表现符合对国产车的质量预期。如果将对比车型放在同排量、同级别的日系街车车型,我给黄龙600的动态评价是:“处在日系街车90年代中期的水平”。

61阅读

 ◆以下为了便于阅读黄龙BJ600GS,简称:“黄龙”。

提车当天小故障引起的大麻烦

61阅读

  新车提车当天,行驶还不到20公里,转速升高,水温115度。停车熄火,我打电话给店家救援。店家师傅到现场,首先怀疑防冻液亏损,但添加未果后,因此继续排查是否真空管破损导致怠速传感器工作失效,从而引发转速高,引起的水温快速升高。店家师傅将油箱抬下,露出节气门,检查管路一切正常。

  于是,进一步排查,师傅判断有可能为水泵工作故障,导致水循环出现问题。拆掉水箱水管卡扣儿,将水管拔下着车后蓝色防冻液跟“趵突泉”似的喷涌而出,水循环正常,检查未果。然而,恰恰是这次拆卸水管,为后面的折腾埋下了伏笔……

  彼时正值北京的5月,正午太阳毒辣,检查到这个份儿上,店家师傅也有些挠头了。他甚至自顾自地念叨着:“邪门儿,到底是什么问题啊?”万般无奈,我只能求助贝纳利客服,碰巧,正赶上厂商售后技术人员全国走市场,人就在北京!与对方联系上之后,厂商技术人员立马开车上路,大约1个小时后赶到。在这期间,我和店家师傅一起在街边儿无奈的等待。这个情景,让我恍惚穿越到了2003年的夏天:同样的遭遇,我当时骑的是ZZR400,也是遭无端水温升高。那个时候,我也和店师傅一样,找不出原因,所以每次高了,就熄火路边儿小坐,喝瓶可乐,等它降了温继续上路。

  在等待技术人员到来的这段时间里,往来的路人纷纷驻足询问,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位年纪不过20岁的清新女学生,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问我:“大哥哥,这是你的车吗?这是杜卡迪吗?这车很快吧?”哟嘿,第一次遇到女学生搭讪,我反倒有点不好意思,问她:“姑娘,你也喜欢摩托车?”小清新回答:“是啊。”我说,好好学习,你毕业后也可以骑摩托,肯定特英姿飒爽。她听后,还特认真地琢磨了片刻,然后回了我一句:“你说的靠谱儿?”“当然了,你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我说。

  就在我鼓励小清新的时候,店家师傅蹲在地上继续一筹莫展。就在这时,远处过来一台方头捷达,然后从车上下来了三个人——专家终于来了!

  专家来后,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把水管给拆了?”店家师傅说,为了看水循环是否正常。专家:“哎呀,天那,水循环是否正常,摸一下水管不就能判断出来?”专家说要检查故障,先要把水管儿装上将防冻液补齐。悲剧的是,因原车标配的水箱卡扣是一次性的,无法重复使用。怎么办?只能去西郊汽配城买螺丝卡子,而我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等待。

  这期间我跟厂商人员聊了起来,关于众多黄龙车友提到的水温高问题。厂商人员说,黄龙的水温高问题,多数都是因市区拥堵工况下,低速蠕行和怠速造成的。正常跑起来之后,参考夏季工况,合理正常水温在105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电子扇的启动温度是92度,早期黄龙,设置有水温高的过载保护,设定值为120度,但后来给取消了。所以,我在此给各位摩友提个醒儿:夏天骑车更换高沸点的防冻液十分重要。

61阅读

  买卡子的人回来了,带螺丝固定的一块钱一个。买来的卡子比原车的“一次性卡子”好太多了,我不明白厂商是怎么想的,难道是为了好看,所以完全放弃实用?这不是胡来吗?

  水管重新被固定好之后,加满防冻液着车,水温以半分钟一度的速度蹭蹭往上涨,电子扇正常开启,运转的风向正常。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专家将故障排查的重点放到了油门拉线上。先是检查了一下油门回位,之后重点检查位于发动机左侧,用以控制油门拉线回位的限位器。一把螺丝刀,外加丰富经验,不消5分钟,专家就告诉我:故障排除了!我问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专家说,油门拉线回位有问题,转速高,导致的水温高。“你骑一下试试吧。”技术人员很有把握地说。

  我上车跑了2公里,水温保持在93度左右,属于合理温控区间,故障被排除。这次故障给我的最大感触是:摩托车维修行业,销售方与厂方,在维修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我也在现场跟对方提了建议,希望厂商能够重视产业下游销售、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厂商说有培训,店家的维修师傅表示,没有什么高深的,没必要培训。由此可见,国内摩托车行业的发展,不仅是各地政策的限制,重要的是对于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的专业意识/意愿/能力的影响与建设。道理很简单,相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家没必要重点扶持这样的“残疾”行业。

骑行姿势

61阅读

  黄龙的骑车姿势,属于典型的欧系街车设计。鉴于传统跑车与日系街车之间,有一定的前倾角度,体现战斗气质。但时间长了,后腰和胳膊容易疲劳。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买黄龙的朋友,后天做了升高手把的改装,以便于适应长途驾驶,用于缓解疲劳。

动力响应及油耗表现

  黄龙600的发动机,采用了直列四缸设计。为钱江自主研发生产,是根正苗红的国货。至于坊间传闻,此发动机是逆向了雅马哈还是本田,无从探究。至于为什么不用V型双缸或直列三缸,厂商朋友说是为了:“照顾国人对于四缸机的情节。”出于对发动机寿命的考虑,黄龙600的发动机极限转速被厂商限定在了11000转,相比于民用级的汽车发动机而言,这是一个让人High到天的数据,但在大排量有竞技属性的摩托车发动机行业内,11000转只是“刚起步”。从官方提供的参数看,最大功率60kw(82马力),官方标定最高车速218KM/H,0-100KM/H加速时间为4.5秒。

61阅读

61阅读

  相对双缸发动机,同排量、技术含量下,四缸发动机的低扭输出的能力是要逊于双缸。城区工况的起步阶段,静止状态下一挡给油提速,5000转以下,黄龙600的表现并不让人提神。转速爬到5000转以后持续到9000转,是扭矩和功率输出的兴奋区间,发动机对于油门儿的响应,可以让你体会到大排量发动机的酣畅,相比日系同类机车,欠缺的是那种醍醐灌顶的通透。

61阅读

  六速“脚动变速箱”,踩一挑五的设计,上脚没难度。对于新手而言,因为黄龙有空挡指示灯,初期“上手”并不困难。因为变速箱采用了湿式的设计,换挡冲击不像干式设计那般冲撞激烈,进挡、退档都很容易找到节奏。只是,换挡杆的操控行程较大,“挑踩”的动作,需要脚腕儿大幅度上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换挡速度。除上述纯机械硬实力的评价之外,换挡质感给予骑行人的反馈,同样十分重要。黄龙的换挡质感,有些松垮,换挡机构的阻尼设置不够紧致。好比一把瑞士军刀的开合所给你的关节回馈与一把街边廉价货的区别。

61阅读

  黄龙的氧传感器管路与发动机壳体粘附在一起,怠速水温上到80度,氧传感器的橡胶管路表面已有明显的软化粘手问题。不会影响氧传感器的工作?看管路外形就是普通的橡胶管,不是耐300度高温的硅胶橡胶筋材料。对氧传感器管路受热后是否会影响工作质量,了解的朋友可在评论中与大伙儿分享一下。

操控点评

61阅读

  黄龙600的转向阻尼调校偏活跃,街道行驶并线较为线性。尽管整备质量达到220公斤,但不错的车身刚性为车辆的循迹性所带来的稳重感加了不少分数。时速在100km/h下,凭借骑车人的重心转移,游走在车流中不显笨拙吃力。在之前的文章中,曾讲到黄龙使用的象牌轮胎,其性能取向在抓地和耐磨性之间平衡的较为理想,因此弯道中的抓地表现,能够满足日常驾驶需要。

刹车制动

61阅读

  在谈及黄龙600的制动性能前,对于中量级/重量级重型机车的制动技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在买车时,销售商及现场车友,纷纷忠告少用前刹多用后刹,因为速度快前轮刹车过重有可能发生前翻的危险。然而事实上,摩托车的刹车技巧,多数情况下都应使用前刹多于后刹。首先,从制动力分配及刹车机构的设计上看,前刹的力度及强度要高于后刹。其次,前刹车制动状态下,其稳定性要高于后轮重刹后导致的甩尾钟摆。对于摩托车而言,一旦后轮发生甩尾钟摆,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控车训练,极容易摔车。

61阅读

  言归正传,黄龙的后刹车纷纷被车友诟病。实际体验,能够明显感受到后刹车偏软。相比之下,前刹车则要稳定很多。日常驾驶中,我更习惯于刹车配合降挡,通过发动机的牵引力控制配合刹车,如此能够更好的控制车身姿态,避免因为单纯依靠刹车带来的车辆失控危险。也许有车友会问,刹车系统能否后天升级?之前,在与经销商的交谈中得知,目前黄龙前刹车系统(盘/片/上下泵/钢吼)有Brembo的升级产品,但价格很高,在1万元以上。

声音

61阅读

  对于骑手而言,摩托车的行驶噪音,是一种“享受”。当初选择黄龙,看重的是它采用直列四缸设计,它没有V型双缸、水平对置双缸、直列三缸/双缸,所拥有的“突突突”的散碎,换来的是紧凑有力、浑厚低沉的音质。传动部分,原车的链条很紧,我想目的是为了保证传动的效率。轮胎噪音忽略不计,因多数情况都会被高亢的排气声浪所掩盖。也许是个别车辆的问题,前轮的行驶噪音很大,有种因刹车片间隙小,与盘片摩擦,发出的“嗡嗡”声。同样的问题,在闫闯的车上也存在,但声音要小一些。

  但凡买大排量摩托车的朋友,没人会忽略排气的声音。这点与买运动型汽车人的消费趋向是完全一样的。我的车比闫闯的车,从生产日期上看,晚了1个月,但因排气尾管的直径加粗,相较闫闯之前所骑行的车辆在声音上,要低沉厚重许多。有很多车友,对黄龙600的排气声音不满,后天升级了国产手工仿造的“天蝎”排气,价格在2000元左右。除了国产手工排气外,也可以选择荷兰品牌Laser生产的原装位产品,价格在6000元左右。山寨产品,便宜,但做工和声音调校相对粗糙。Laser属于改装厂牌,长期为雅马哈、阿普利亚、宝马等大品牌提供原装位产品,材质涵盖了碳纤维、钢制等,技术和工艺成熟,但缺点是价格比较高。

水温问题

61阅读

61阅读

  即便经历了提车故障,但在后续的使用中,黄龙的水温仍然偏高。15分钟的骑行、80%工况处在动态50km/h的车速,20%工况等灯,水温还是快速的飙升到了104度。对于黄龙水温问题,我会继续跟踪。期间,有车友呼吁厂商正视此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希望厂商不要辜负这帮如此有宽容心、耐心、力挺国货的可爱车友。

与机动车的路权关系描述

61阅读

  在很多人眼中摩托车是交通环境里的不安定因素,在北京骑摩托的日子里,谈到与汽车的路权,有两点感想与各位分享。路上行驶,骑手必须要以机动车的行车规则要求自己。超车、并线、红绿灯起步位置最容易导致汽摩路权争斗。很多朋友骑摩托超越汽车,不打灯,导致汽车驾驶员无任何预判准备。因摩托车的尺寸较小、提速快,跨多条行驶线,连续并线的行为屡见不鲜,同样让汽车驾驶员怨声载道。在城区,面对红绿灯启停工况,摩托车因车身很窄,喜欢在同一条行驶线上,越到同线停车的汽车左右两侧,这让汽车在起步时安全感极差。

  除此之外,因摩托车骑行的坐姿较高,城区驾驶时摩托车骑手应提前判断,尽可能远离女性司机。此观点,不代表对女性汽车驾驶者存在歧视,要点是女性驾驶者多数没有摩托车驾驶经验,在路上行驶时对于摩托车的路权理解多以物理尺寸作为判断标准,经常出其不意跟你并行突然一把轮并到你斜向前方。

结语

  300公里的骑行体验,对黄龙整车的最终表现下定结论为时尚早。然而仅就期间的骑行质感联系遭遇,正如开篇所谈到的,黄龙的整车素质与日系同类型机车有10年以上的差距。如果给它的骑行质感打个分,我给70分。相关于黄龙600及相关摩托车的问题,欢迎大家在评论或新浪微博中@61阅读_刘涛提问,我会尽所能回复大家。(文/61阅读 刘涛)

 61阅读摩托车论坛:

61阅读

61阅读

>>点击61阅读·文化频道,进入汽车趣意世界<<

二 : 观《摩托日记》

  这是一个在路上的真实故事,一段年轻的格瓦拉成长的旅程。

  1952年1月4日,23岁的格瓦拉和朋友艾伯特骑着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历时8个月,穿越南美洲,行程2万多公里。那时他还不是后来被同志们亲热呼唤的“切”,而是一个家境优裕、正主攻麻风学的医学院学生“恩尼斯托”,临行时还没有结束三门课的毕业考试。青年格瓦拉,是一名狂热的橄榄球爱好者,也是个不时发作的哮喘病患者。伙伴艾伯特,29岁的生物化学家,一个风趣好玩的家伙,有点世故有点油滑,自命“游荡的化学家”,这个角色使影片充满了活泼和戏剧性。两个朋友的坐骑是一辆诺顿(Norton)500型的摩托车,被格瓦拉家人戏谑地称为“女人车”,他却叫它“强壮者”。这两个精神梦想家跌跌撞撞地驶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面对广袤的美洲大陆,他们满怀激情地要去探索世界、追寻梦想。正如片头艾伯特边收拾行囊边哼唱的:去灵魂带我们去的地方!

  《摩托日记》并非以革命为主题,而是一部有关成长的公路电影。不少主人公在原野上驰往往天际的镜头异常壮丽,以格瓦拉的日记旁白为线索,而视角却是客观、纪录性的,真实地还原了格瓦拉作为一名热爱土地和生活的青年之本色面貌,淳朴、真诚,不谙世事又对复杂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勇敢与热情。这又是他不同于处事圆滑的同伴艾伯特,亦不同于大多数常人的不凡之处。一路上他和同伴穿越了广阔瑰丽的美洲大陆,也经历了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摸索探寻理想的曲折历程。

  与格瓦拉的未婚妻道别后,旅途伊始充满了浪漫色彩。天际的雪山融入云端,茫茫大草原,牛羊成群,宁谧如诗。阿根廷的安第斯山脉,雨季的亚马逊河大诗人帕斯在着名长诗《太阳石》中所热烈歌咏的秘鲁高峰……乡间音乐会的喧闹欢快,把酒豪饮的农庄男人,热烈多情的拉丁女人……天地间人世斑斓的风景,他们一一尽收眼底。格瓦拉欣悦于自己与土地更接近了。

  风餐露宿是沿途经常有的事。“强壮者”一再抛锚,终于报废后只好当作一堆废铁折卖了。不得已他们徒步、搭车、乘船,没钱了沿途行医,借宿于穷苦的底层人民。一开始,他们并不爽快地挤住在工人的棚窝里,因为他们是医生,是从上流社会的宅邸和舞会上离开的有身份的人。可越多接触到各行各业普通的人们,两位年轻人的胸怀越开阔,逐渐关心起社会的现实。在智利的马奇古矿山过夜,他们与一对矿工夫妇彻夜长谈,格瓦拉深深同情矿工被压迫的命运,而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因此所受的迫害愈甚。得知他们的儿子也旅行去了,接着那位母亲说出了令他动容的话:你们旅行是为了旅行,而我们儿子是为了寻找工作。格瓦拉的日记里说,这是我一生最冷的晚上。他一路珍藏着未婚妻临行时给他的15块美金,哪怕是哮喘病发作时也舍不得花了医治,而这次他悄悄地送给了这对矿工夫妇。

  他们目睹了众多无名的苦难与不公。养病牛的牧人,瘸腿的洗车工,和他无钱医治、孤寂赴死的老母亲;原住民印加人懂得医学、天文学和数学,却为操武器的西班牙殖民者奴役。

  “这条河病了。”格瓦拉凝视着窗外。在秘鲁的圣帕堡,他们摆渡前往河流对岸被隔离的麻风病人区,拒戴手套并毫不避嫌地主动握住病人的手。在小木屋里,格瓦拉耐心劝说一名绝望的女子动手术。谈到他自己的哮喘,他说: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注射剂”……手术后,他又彻夜陪坐在她床前安慰。他们和麻风病人一起盖房子,击鼓,踢足球,像兄弟般鼓舞着病人们重生的信念。

  在为他们送行的晚会上,人们也为格瓦拉庆祝生日。“我们拉丁美洲人应该团结起来。”他的慷慨陈词预示着他日渐孕育的梦想:为美洲大陆的人们解放自由而斗争。

  旅途结束时格瓦拉在日记里写道: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这是两个生命相遇走在一起,有共同梦想的经历。我们的见识狭隘吗?也许。可这次旅行后,美洲大陆改变了。我不再是我,从前的我。

  之后他是切?格瓦拉,一个在颠簸的路上走向非凡人生的赤子。这个人用双脚丈量了土地,并立志要改变整个大陆的命运。如此广博胸怀的人物,在途中他已把自己抛给了民众,抛给了大地。

  影片的结尾在字幕中,又穿插重现着主人公在旅途中拍摄的黑白旧照,镜头前的普通人:工人、农民、孩童、牧人、卖水果的女人……如第三只永不厌倦的眼睛,注视着尘封的历史中无数鲜活的生命,艺术使他们不再被湮没。青春和理想,也在这部《摩托日记》的颠簸中永远定格。

 

三 : 观《摩托日记》

  这是一个在路上的真实故事,一段年轻的格瓦拉成长的旅程。

  1952年1月4日,23岁的格瓦拉和朋友艾伯特骑着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历时8个月,穿越南美洲,行程2万多公里。那时他还不是后来被同志们亲热呼唤的“切”,而是一个家境优裕、正主攻麻风学的医学院学生“恩尼斯托”,临行时还没有结束三门课的毕业考试。青年格瓦拉,是一名狂热的橄榄球爱好者,也是个不时发作的哮喘病患者。伙伴艾伯特,29岁的生物化学家,一个风趣好玩的家伙,有点世故有点油滑,自命“游荡的化学家”,这个角色使影片充满了活泼和戏剧性。两个朋友的坐骑是一辆诺顿(norton)500型的摩托车,被格瓦拉家人戏谑地称为“女人车”,他却叫它“强壮者”。这两个精神梦想家跌跌撞撞地驶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面对广袤的美洲大陆,他们满怀激情地要去探索世界、追寻梦想。正如片头艾伯特边收拾行囊边哼唱的:去灵魂带我们去的地方!

  《摩托日记》并非以革命为主题,而是一部有关成长的公路电影。不少主人公在原野上驰往往天际的镜头异常壮丽,以格瓦拉的日记旁白为线索,而视角却是客观、纪录性的,真实地还原了格瓦拉作为一名热爱土地和生活的青年之本色面貌,淳朴、真诚,不谙世事又对复杂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勇敢与热情。这又是他不同于处事圆滑的同伴艾伯特,亦不同于大多数常人的不凡之处。一路上他和同伴穿越了广阔瑰丽的美洲大陆,也经历了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摸索探寻理想的曲折历程。

  与格瓦拉的未婚妻道别后,旅途伊始充满了浪漫色彩。天际的雪山融入云端,茫茫大草原,牛羊成群,宁谧如诗。阿根廷的安第斯山脉,雨季的亚马逊河大诗人帕斯在着名长诗《太阳石》中所热烈歌咏的秘鲁高峰……乡间音乐会的喧闹欢快,把酒豪饮的农庄男人,热烈多情的拉丁女人……天地间人世斑斓的风景,他们一一尽收眼底。格瓦拉欣悦于自己与土地更接近了。

  风餐露宿是沿途经常有的事。“强壮者”一再抛锚,终于报废后只好当作一堆废铁折卖了。不得已他们徒步、搭车、乘船,没钱了沿途行医,借宿于穷苦的底层人民。一开始,他们并不爽快地挤住在工人的棚窝里,因为他们是医生,是从上流社会的宅邸和舞会上离开的有身份的人。可越多接触到各行各业普通的人们,两位年轻人的胸怀越开阔,逐渐关心起社会的现实。在智利的马奇古矿山过夜,他们与一对矿工夫妇彻夜长谈,格瓦拉深深同情矿工被压迫的命运,而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因此所受的迫害愈甚。得知他们的儿子也旅行去了,接着那位母亲说出了令他动容的话:你们旅行是为了旅行,而我们儿子是为了寻找工作。格瓦拉的日记里说,这是我一生最冷的晚上。他一路珍藏着未婚妻临行时给他的15块美金,哪怕是哮喘病发作时也舍不得花了医治,而这次他悄悄地送给了这对矿工夫妇。

  他们目睹了众多无名的苦难与不公。养病牛的牧人,瘸腿的洗车工,和他无钱医治、孤寂赴死的老母亲;原住民印加人懂得医学、天文学和数学,却为操武器的西班牙殖民者奴役。

  “这条河病了。”格瓦拉凝视着窗外。在秘鲁的圣帕堡,他们摆渡前往河流对岸被隔离的麻风病人区,拒戴手套并毫不避嫌地主动握住病人的手。在小木屋里,格瓦拉耐心劝说一名绝望的女子动手术。谈到他自己的哮喘,他说: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注射剂”……手术后,他又彻夜陪坐在她床前安慰。他们和麻风病人一起盖房子,击鼓,踢足球,像兄弟般鼓舞着病人们重生的信念。

  在为他们送行的晚会上,人们也为格瓦拉庆祝生日。“我们拉丁美洲人应该团结起来。”他的慷慨陈词预示着他日渐孕育的梦想:为美洲大陆的人们解放自由而斗争。

  旅途结束时格瓦拉在日记里写道: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这是两个生命相遇走在一起,有共同梦想的经历。我们的见识狭隘吗?也许。可这次旅行后,美洲大陆改变了。我不再是我,从前的我。

  之后他是切?格瓦拉,一个在颠簸的路上走向非凡人生的赤子。这个人用双脚丈量了土地,并立志要改变整个大陆的命运。如此广博胸怀的人物,在途中他已把自己抛给了民众,抛给了大地。

  影片的结尾在字幕中,又穿插重现着主人公在旅途中拍摄的黑白旧照,镜头前的普通人:工人、农民、孩童、牧人、卖水果的女人……如第三只永不厌倦的眼睛,注视着尘封的历史中无数鲜活的生命,艺术使他们不再被湮没。青春和理想,也在这部《摩托日记》的颠簸中永远定格。

本文标题:摩托日记-摩托日记:初评黄龙BJ600GS的骑行表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80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