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著名的电影《东归英雄传》描写电影以东归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俄的压迫,不远万里回
著名的电影《东归英雄传》描写电影以东归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俄的压迫,不远万里回归祖国,保护东归线路图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应该是 |
[ ] |
A、渥巴锡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郑和 |
A |
考点:
考点名称: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二 : 当扈,何归
城郊小道上,落叶已铺满大地,太阳的余晖从已近光秃的树枝中穿过,洒在落叶上,一切显得那么荒芜、凄哀,时而有大风席卷而来,卷起满地落叶纷纷扬扬。
“已经入秋了!”季岚看着窗外一片颓废景象,叹道。
“我最讨厌秋天,一入秋,我便要离开这里了,可是我想与你在一起。”季岚脑中突然又冒出了这样一道声音。
“这是谁?”季岚喃喃道,揉了揉脑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走进屋内,季岚看着墙上那副江干雪霁图,又想起那个几乎日日会做的梦。
“阿阮,我想看北方的雪。”那是一个豆蔻女子满含期许的声音,可这话语里却又多了几分无奈。(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当扈,真的一定要离开吗?”男子温润的声音带着浓浓的不舍。
“阿阮,等到了冬日,这里下了雪,你一定要把它画下来,我想看看雪是什么样的,哪怕,只是一幅画!”女子并未直接答话,只是有些落寞的说道。
“好,那来年春日,你要早早回来,我会画很多雪景图,等着你!”······
“想好了吗?”一道苍老的声音突兀响起,打断了季岚的思绪。季岚抬头只见一位华发白须仙风道骨的老者屹立于门外,目光深邃,仿若洞悉一切。
季岚连忙整好衣装走过去恭敬跪于老者面前,“弟子愿行。”季岚终于下定决心,这几日他已想通,既然是自己的过往,便要自己去弥补其中的错失。
老者欣慰拂须,点点头。
浮曲境内,季岚一路前行,所见之景仿若四季更替,桃园芬芳,夏荷净直,秋枫如荼,冬雪皑皑······
穿过雪地,愈往里走,却只有一片蛮荒,黄沙漫天,草木稀疏枯萎,毫无生气。
季岚突然感觉到一丝异气,季岚立即警惕起来,小心翼翼的朝着里走。
终于,在一枯木旁,季岚寻到一个人影。
一头华发垂直落地,如雪如霜,女子半跪半倚在枯木旁,白衣红纱,身姿曼妙。芊芊玉手挑起一束雪丝,用玉梳一一将其理顺后再次垂条而下,偶尔有几枚枯黄的叶子飘零而下,落于女子身旁。
这绝对不是人,季岚第一反应便事如此。是啊,能入这浮曲境,满头华发还如此安然置若又怎么会是常人?
季岚并未有所动作,只静静地看着这抹身影,思绪万千。
女子蓦然转过头,措不及防,一副再熟悉不过的绝世容颜印入季岚眼帘。
“当扈?”季岚不确定的喊道,小心翼翼。
“阿阮!”女子激动万分,刚要站起却再度瘫软于地上。
季岚心下一软赶紧走过去,就要将那女子扶起,当扈却只紧紧抓住了季岚的衣角,柔声道“阿阮,没用的,我再也站不起来了!”
季岚四下看了看,并没有任何人,心中了然,无奈道:“姑娘,在下季岚。”
“季岚?你不是阿阮?”女子惊讶道,又失望下来,转过身子,“看来我又入了魇了。”
季岚不知如何是好,便也在当扈旁边坐下来,静默不语。
又过了好久,当扈突然开口,“你想听我和阿阮的故事吗?”
季岚笑笑,不可置否。
“若我说我是妖,你会怕吗?”当扈又问答。
“不怕!”季岚立刻说道,他其实早已知晓了。
季岚好像看到当扈微微笑了一下,天地失色。
“当扈本就是一只鸟,只是多情遇见有情,注定违背天伦,也注定不得善终。”当扈说道,“与阿阮相遇是我的幸,也是我的劫。阿阮家居北国,而我入秋便要南迁,年复一年。直到有一年,阿阮被陷,身处险境,虽时值冬日,我还是去了,我救下了阿阮,却也被寒气侵蚀,又动用太多灵力,才落得这番景象。”
“可你为何落入此处?”季岚不禁问道。
“我已无用!”当扈轻轻的说道,目光逐渐涣散。
“你们再未见过?”季岚又问道,心中某处有所悸动。
“没有。”当扈黯然道。
“你是阿阮吗?”当扈突然又回到了最初的激动,盯着季岚的眼睛。
不是,季岚感想回答,却不知怎么竟不受控制的将当扈紧紧抱住,说道:“是,当扈,我一直在找你!”
当扈的身子瘫软在季岚的怀里,她抬起纤弱素手,拂上季岚的棱角分明眉眼,那个她日夜牵挂的面庞,此时近在眼前,真好!
季岚紧拥着当扈,感受到当扈的身子渐渐僵硬,直到当扈的手从他的脸庞滑落,直到当扈再无声息······
季岚不明白自己为何会伤心,他只知道那时他抱着当扈的尸体仰天大喊,痛哭涕零,他只记得他亲眼看着当扈的身躯渐渐透明变成粉末消失于天地间时,他是多么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他就是阿阮,当扈的阿阮······
“天地之间,人各有命,这是当扈的劫。在魂飞魄散之前能再见心系之人,也算了了她的一桩心事。你无须自责!”华发老者不知何时出现在季岚身后,看着季岚这番失魂落魄之象,叹道。
“师父什么都知道?”季岚抬起头看着华发老者,问道。
“你怨为师也罢,可你是当扈的劫,当扈也是你的劫,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得道,抛却红尘往事。”华发老者说道。
良久,季岚才咬唇道:“弟子定当谨遵师父教诲,日后专心修道,再不管万丈红尘!”
是啊,世间再无当扈,又何来可以悸动他的红尘。
三 : 东归英雄——土尔扈特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中一支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公元1646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和硕特部顾实汗甲胄和弓箭,委托他负责管理厄鲁特蒙古。此后准噶尔部首领和土尔扈特部首领等随同顾实汗一同到北京,明确表示归顺清朝政府,以后不断向清政府朝贡。四 : 土尔扈特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名称的由来和涵义,土尔扈特部落-早期的历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林中百姓_土尔扈特部落 -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我国北部西部的森林和草原,是1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1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1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叫“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叫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2种:1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1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1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1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1个部落。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页。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1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1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1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在西蒙古专门使用的1种蒙古文字托忒文中,“土尔扈特”一词的词根中还有“强大、强盛”的意思,在蒙古族普遍使用的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也有“强大”、“强盛”之意。土尔扈特一词从客列亦惕一词演变而来,土尔扈特无论从哪1种蒙古文字中,都能找到“强大”、“强盛”之意的词根。还有的史学家认为,土尔扈特人善于骑马作战,缴获俘虏较多,并融合于自己的部落,逐步形成了1个强大的部落,部落实属强大,因而有了“强大、强盛”的名称((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上卷,第一册,第97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汉文原来翻译“土尔扈特”一词还有“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1个部落。对“土尔扈特”一词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但第1种说法学术界认为,有一定的理由,更接近事实。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8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东方文献编辑部主编《巴托尔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土尔扈特部落,而没有回准噶尔的部落人。据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第一节《给卡尔梅克人起的各种名称》一文中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他写的《有关17—18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3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布莱特耐德尔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第5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www.61k.com)林中百姓_土尔扈特部落 -早期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7世纪,祖国北方的森林中,克列特部的祖先,就有生产和生活的踪迹。她的人种、语言、民族和哲学文化都属东胡和蒙古系统,与我国许多古老的民族鲜卑、契丹相近。
公元9至10世纪,克列特部生活和生产活动详尽的记载,保留在《蒙古秘史》中。当克列特部走出森林,和蒙兀室韦部——蒙古部落一起进入了水草丰盛的克鲁连、土拉、斡难河流域。
克列特部有1个传说。BFP1克列特部有1个君主,他有七个儿子,肤色全部是黑红的,因此他们被称为克列特部,后来这七个儿子的后代逐渐获得了专门的名号,最后克列特部就用来称呼其中的1个君主的那个部落,其余的兄弟都做了那个兄弟的仆从,他们都不是君主。这个传说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由无阶级的氏族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的一般历史轨迹。
克列特部逐渐成为肯特山和杭爱山中间的草原上1个人数众多、畜群成片的畜牧部落
(内蒙古蒙语文史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第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史集》列举了克列特部属下的只尔斤、董合亦惕、撒合亦惕、土别亦惕、阿勒巴惕等六个部落。1092年克列特部首领马儿忽思(王罕的爷爷)反抗辽朝对部落的压迫,击杀了辽朝的西北路招讨使耶律达卜也于镇州之地。1110年马儿忽思的起义被辽朝契丹人所镇压,马儿忽思被塔塔尔首领纳兀儿—不亦鲁黑汗所俘虏,送到契丹首领处,契丹首领将马儿忽思钉在木驴上杀害了。
克列特部和草原上其它部落一样,都被辽朝统治,辽王朝是1个以契丹族为主,联合一部分汉族地主和其它各族上层分子组成的政权,在草原畜牧部落中曾经设政权机构进行管理,并且派遣官吏对部落人民进行统领。但遭到了草原部落人民的反抗,到1115年,辽王朝就灭亡了。
?马儿忽思有2个儿子,1个叫忽儿札忽思—不亦鲁黑(王罕的爸爸),1个叫古儿汗。忽儿札忽思—不亦鲁黑有六个儿子:
?脱斡邻勒,就是王罕额儿客—合剌
?
?台—贴木儿太师木花—贴木儿
?
?亦勒合—桑昆客列亦台
忽儿札忽思—不亦鲁黑死后,古儿汗与王罕之间,王罕兄弟之间为争夺克列特部的统治权发生了内讧和战争。王罕作为长子,按氏族社会秩序应有当然的继承权。而且王罕7岁时被米儿乞人捉去舂米,13岁又被塔塔儿人抓去放牧骆驼(《元朝秘史》卷二、卷七),几经辗转,靠机智和勇敢才回到部落。他因为受过生活的磨难,对部落的下层人民艰难的生活比较同情,并且经常接近和了解下层人民,深受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还得到了成吉思汗的爸爸也速改巴阿秃儿的帮助。王罕从而战胜了他的叔父和弟弟,取得了克列特部的统治权,因而他和成吉思汗的爸爸结义为兄弟。以后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三姓蔑儿乞奴隶主抢去,成吉思汗联合王罕和札答兰部落的首领札木合薛禅消灭了三姓蔑儿乞奴隶主。口口声声称王罕为罕父,建立异常亲密的安答父子关系,并且将三姓蔑儿乞部众掠夺为奴隶送给王罕。
乃蛮部不亦鲁黑汗派军队洗劫了王罕部和他弟弟亦勒合—桑昆部,王罕向成吉思汗求援,成吉思汗派孛斡儿诺颜、才华丽国王和赤老罕巴阿秃儿,援助王罕和王罕2个弟弟,并取得了胜利。
1201年奴隶主们看出了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推举札木合(古儿汗)为天下之主,联合合答斤部、撒勒只兀部、豁罗剌恩部、朵儿边、塔塔儿部、翁吉剌部、蔑儿乞部、斡亦剌惕部、泰赤乌部,在阿勒灰地方聚会,组织征伐成吉思汗及王罕(《蒙古秘史》141—144节)。成吉思汗和王罕联合迎战于阔于田的地方,蒙兀室韦部和克列特部2个部落紧密配合,奋勇反击,打败了奴隶主们的联合进攻。王罕沿额尔古纳河追赶札木合等,成吉思汗沿着斡难河追赶泰赤乌部。把有的奴隶主部落给击溃了,有的给杀掉了,并俘虏这些部落的属民充实自己的部落,2个部落更加强大起来。
林中百姓_土尔扈特部落 -早期的居住地
大约在公元7世纪,在唐朝望建河的地方,即现今我国版图内的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森林中,土尔扈特蒙古的先民,便留下了活动的踪迹。他们当时和《旧唐书》称之为“蒙兀室韦”蒙古族部落,过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
大漠南北广阔的草原,一些游牧部落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拓展领土,发展畜牧业,他们征伐森林部落。而森林中的民族部落,他们也不断和草原畜牧部落交易,并认识到畜牧业较他们先进的生产力。他们开始向草原部落拓展,森林民族走向了草原。
根据《蒙古秘史》记载,公元7世纪,蒙古族的先祖带领各部落离开额尔古纳河向西迁移,渡腾汲思海(即呼伦湖。腾汲思,蒙古语,湖泊的通称),到了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大肯特山)驻牧。
这个大漠南北草原的历史舞台上,远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存。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统一了草原,第一次把这块牧地上不同种族,不同部落,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的发展水平的各部,置于1个奴隶制政权之下,成为统一的匈奴族。公元1世纪末,匈奴分裂,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入塞,鲜卑贵族入主草原,柔然族又兴起主政。公元6世纪,突厥奴隶主又控制大漠南北。主要的统治者先后更迭不已,原来的统治者领着一些臣民先走了,相当一部分臣民留在故地接受新来的奴隶主统治。在这块草地上,匈奴、柔然、鲜卑、突厥、蒙古在不断地接近、交往、融合。
唐王朝统一全中国以后,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受唐中央政权管辖。唐朝在今北京市的蒙古各部落中设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在辽代,即公元10世纪,土尔扈特部落最早的史称“克列特部落”出现于文献记载中。据《蒙古秘史》载:“克列特部的居住地在杭爱山和肯特山之间,是人口众多的部落(内蒙古蒙语文史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第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辽王朝曾在克列特部设置官吏统治部落,蒙古族其它部落也都在史籍中有所记载,她们和土尔扈特部落一起,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广阔的草原上驻牧。在土尔扈特部西边靠近阿尔泰山的地方,是文化较为发达的乃蛮部,往西北的在叶尼塞河下游的是斡亦剌惕部。
克列特余部和斡亦剌惕余部为什么要向西迁移到这个地方呢?原因是成吉思汗部与秃马惕部的一次战争。成吉思汗曾允许巴阿邻的豁儿赤那颜娶三十个妻子,巴阿邻的豁儿赤那颜听说秃马惕部落的女子长得美,便去秃马惕部挑选美女,激起了秃马惕人民的反抗,被秃马惕人抓住。成吉思汗知道后,因忽都合别乞熟悉林中情况,便派他去镇压,忽都合别乞也被抓住。1217年成吉思汗派四杰之一的右翼第二千户孛罗忽勒去征讨,这时秃马惕部的首领歹都秃勒已死,其妻孛脱浑塔儿浑领导部众进行反抗,杀了孛罗忽勒。成吉思汗大怒,准备亲征,被人劝阻,命令朵儿伯朵黑申再去征讨,其采取抄小径放大批军队,而正面放小股部队迷惑秃马惕部的战略战术,等正面秃马惕部大部队一出去迎击正面部队。小路的朵儿伯朵黑申在后边突然袭击占领了部落,秃马惕部猝不及防,朵儿伯朵黑申出奇制胜。秃马惕大败。
乃蛮部不亦鲁黑汗派军队洗劫了王罕部和他弟弟亦勒合—桑昆部,王罕向成吉思汗求援,成吉思汗派孛斡儿诺颜、才华丽国王和赤老罕巴阿秃儿,援助王罕和王罕2个弟弟,并取得了胜利。
1201年奴隶主们看出了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推举札木合(古儿汗)为天下之主,联合合答斤部、撒勒只兀部、豁罗剌恩部、朵儿边、塔塔儿部、翁吉剌部、蔑儿乞部、斡亦剌惕部、泰赤乌部,在阿勒灰地方聚会,组织征伐成吉思汗及王罕(《蒙古秘史》141—144节)。成吉思汗和王罕联合迎战于阔于田的地方,蒙兀室韦部和克列特部2个部落紧密配合,奋勇反击,打败了奴隶主们的联合进攻。王罕沿额尔古纳河追赶札木合等,成吉思汗沿着斡难河追赶泰赤乌部。把有的奴隶主部落给击溃了,有的给杀掉了,并俘虏这些部落的属民充实自己的部落,2个部落更加强大起来。
1203年,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兀室韦部落日益强大,寻求借口消灭克列特部落。一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向王罕的女儿求婚,王罕未准,王罕的孙子向成吉思汗的女儿求婚,王罕没答应。二是札木合听说成吉思汗当了蒙古部的首领,就组织兵力3万攻打成吉思汗,王罕没有及时出兵援助成吉思汗。三是成吉思汗听到2个奴隶巴歹和乞失黑的告密,说王罕准备联合札木合、阿勒坦汗、忽豁儿赤汗部要进攻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乘机去进攻王罕,经过两次激战,打败了王罕,将克列特部的一些部众向西派遣给了自己的属下。另一些部众做了成吉思汗的护卫军。
蒙兀室韦原来也是草原上的1个部落,以后又称蒙古部落,其统一草原后,蒙古这一名称就成为草原各部落的通称(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91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克列特部被蒙兀室韦部战败后,成了蒙室韦部的一部分 。
林中百姓_土尔扈特部落 -早期的社会生活
土尔扈特部落的先民生活在我国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森林中之际,森林、草原、高山和河岸栖息着众多的野兽猛禽,其中有虎、狼、豹、野猪、隼、鹰、鹞等。野兽虽然是“林中人”获取食物的1种重要来源;但森林部落的人民随时都会受到这些野兽猛禽的侵袭和骚扰,甚至被当作食物吞噬。所以部落的人们必须结合成群,否则就无法生活,这种自动结合的原始群落,是部落最早的社会结构组织。
公元7世纪,蒙兀室韦和土尔扈特部落的祖先领着部落的人们来到草原后,因各部落战乱较多,他们随时都可能被其它的部落打垮而被奴役,去做奴隶。为了保护部落不受侵害,部落人推选酋长,一是作为军事统帅,二是担任主祭(祭天地2种),三是定期召开部落小酋长的会议,或不定期召开紧急会议,四是由此选出部落的总的酋长。一切都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这就是氏族部落军事民主主义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公元10世纪,史书对部落酋长世袭制度,“在克列特部有了较详尽的记载”。
马儿忽思(王罕的爷爷)传位给忽儿札忽思—不亦鲁黑((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14—216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王罕爸爸),之后又传位给脱斡邻勒(王罕)。酋长之位原来传给贤才改为传给子孙,古老的民族部落制度被奴隶制所取代。酋长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1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从此以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走向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
①“薛禅”(贤者、谋士、知识分子),②“巴特尔”(勇士),③“都里因古温”(平民)。平时独立生产为己,战时骑马御敌为部落。
奴隶分为四种:
①“合兰”(室内奴隶,即奴婢),②“札剌兀”(世袭奴隶,做长年工役),③“引者”(陪嫁奴隶,即赠赐奴隶),④“兀贴古孛斡勒”(战时俘虏为奴,这种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往往平时给主人放牧,战时为部落作战(内蒙古蒙语文史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第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在牧业经济的条件下,奴隶主不可能将大批奴隶集中起来管理,只能是让奴隶一家一户跟着畜群走。在这种情况下,氏族的血缘关系对奴隶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氏族的血缘纽带在土尔扈特部落中保留了很长时间,而且极其牢固,不论是奴隶主、自由民、奴隶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出身的家庭,每个人从记事起,要向爷爷遗留的小刀磕头,吻小刀的刀背,舔小刀的刀刃并向小刀宣誓:牢记先祖的业绩,背诵氏族的系谱,弄通亲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氏族中的长支受人尊敬,老人也受到尊重,同部落的人有互相援助的义务。这些掩盖着奴隶主统治的实质,维护着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有力地起着把奴隶束缚在奴隶主统治下的作用。奴隶主把自由民做为本部落的人来统领。有了氏族组织,奴隶主还可以把被打败的氏族部落的头目当做奴隶主的代理人来使用。像土尔扈特部落和斡亦剌惕部落被成吉思汗打败了,部落的牧民都成了成吉思汗的奴隶,但部落奴隶主忽都合别乞、王罕的子孙,仍然承袭部落,替成吉思汗管理奴隶,并使土尔扈特部落承袭制度绵延不息。因奴隶主们竭力要保持这种世袭制,如一位部落的奴隶主被擒后,给成吉思汗带口信:“乌鸦擒鸭子,奴隶擒主子,我们可汗安答(大王爸爸)请不要这样做;小鸟抓野鸭,奴隶害主子,我们可汗安答请不要这样做((内蒙古蒙语文史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第1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在奴隶主看来,奴隶主神圣的世袭制是不可侵犯的,奴隶主只能世世代代世袭,仿佛这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天条。
部落奴隶主凭借自己手中无上的权力,对外掠夺,对内镇压,如果奴隶敢于反抗奴隶主,就把他们的“脚筋挑了,心肝割了,性命断了”。
但是,广大的奴隶和自由民,强烈反对奴隶主的压迫和奴役,反抗对内镇压,对外掠夺的政策。奴隶们大批逃亡,或杀死奴隶主,自由民冲破氏族血缘纽带离开同族奴隶主。
一些有新思想的奴隶主主张用新的方式来统治部落,他们往往是以保护奴隶和自由民的形象出现,收留保护这些逃亡和反抗的奴隶,这部分人和部落首领间的关系就成了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关系。部落的首领得到了属民,扩大了部落,而被保护者,也不再是奴隶,而是部落中的“合剌除”(属民),室内奴隶也成了那可(伴当、朋友)。部落奴隶主统治分崩离析,由此,部落为走向封建社会准备了条件。
林中百姓_土尔扈特部落 -早期的经济生活
关于土尔扈特部落早期的物质生活,历史文献中没有什么直接的记载,只能通过史诗、传说、神话,间接地了解土尔扈特部落人早期经济生活的情况。人们从流行于我国西北边疆土尔扈特部落民族史诗《江格尔》中,可以看到土尔扈特部落“林中百姓”的早期生活和部落人为了生存,勤劳勇敢地搜集食物的情形。
从其它蒙古族部落林中生活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到部落早期林中生活的情形。1个猎人在森林中狩猎时,发现了1个婴儿躺在树下,那棵树的形状像1个弓形的管子,从中流出树汁哺养婴儿,旁边有号鸟守护,于是传说弓形树就是婴儿的妈妈,号鸟就是他的爸爸,他们认为这孩子是天的外甥。喝树汁,树为母,号鸟为父,这则传说可以看出林中人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氏族社会的生活踪迹。
《蒙古秘史》中说:“林中百姓的狩猎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符拉基米尔佐夫说:“森林居民主要从事狩猎,但也没有放弃渔捞,他们住在用桦树皮和其它木料搭成的简便棚子里……‘森林居民’驯养野生动物,特别是西伯利亚鹿和小鹿,吃他们的肉和乳,虽然他们在森林游动时用西伯利亚的鹿来驮载日用器具,但他们也知道使用马,马似乎曾被森林居民用于狩猎,而酋长、富裕者和贵族更可能是使用马的……森林的蒙古族部落缝兽皮做衣服,使用滑雪板,喝树汁(符拉基米尔佐夫著,刘荣俊译《蒙古社会制度史》第54—5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这位史学家描述的林中人,他们已经学会了驯养动物,使用马匹,搭建棚屋。已经在和林外民族的接触中,逐渐地踏上了历史文明的脚步。但也看到了他们生活物资极其匮乏,穿兽皮衣服,喝树汁。
五 : 土尔扈特部:土尔扈特部-简介,土尔扈特部-部落史(节选)
本文标题:土尔扈特部东归-著名的电影《东归英雄传》描写电影以东归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俄的压迫,不远万里回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