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路边看到的钱不要乱捡-旭辉地产朱瑜:房企捡不到钱了 要转变模式去拼

发布时间:2017-11-16 所属栏目:上海现捡钱包诈骗

一 : 旭辉地产朱瑜:房企捡不到钱了 要转变模式去拼


在2014博鳌论坛上,专家和学者们更多的是在论剑行业未来的发展,而对于房企来讲,最为关心的便是如何生存下去和怎样赚到钱的问题。

虽然谈钱略显俗套,但是旭辉地产副总裁朱瑜并不吝啬去分享他的经验。在搜狐焦点提到怎么看待上半年旭辉集团交上的漂亮成绩单之后,朱瑜只是云淡风轻的说了句,“排行榜算什么,我们不在乎。”

排行榜算什么?旭辉不在乎

2014一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50排行榜发布,旭辉集团凭借清晰的战略导向和快速的市场反应,发展势头强劲,跻身“2014年一季度房企销售金额TOP50排名”第21位, “2014年一季度房企销售面积TOP50”第29位。

这个成绩在小房企融资困难、大房企都有肯能被收购的当下还算骄人,而对于未来旭辉集团是否会冲刺排行榜TOP10或者更好的排名,朱瑜则摆出一副“任人评说、特立独行”的态度,“排行榜仅供参考,不过我们并不在乎。”

“我们不会去为了排名做一些战略和经营计划的调整。”朱瑜说。

其实旭辉一直坚持“可持续、有质量的增长”,其优异的表现日益受到投资者和业界关注。有关数据显示,5月16日,2014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TOP10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旭辉地产凭借近年来快速稳健的发展,荣获2014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稳健性第6名和投资价值第5名。

满天飞猪的日子没了 弱肉强食的时代来了

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从黄金十年转变到白银十年的转变,业内一致高唱“阿猫阿狗都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房企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革,如何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虽然有观点认为住宅市场未来的发展未来30年依旧是非常好的,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未来住宅市场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对于住宅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开发商如何在住宅市场上获取更多的盈利空间,旭辉在这方面的思考是什么?

对此,朱瑜从五个方面做出分析,他认为房地产行业已经从春秋时期在向战国时期转变;从捡钱十年到挣钱的十年转变;从卖房子到卖服务转变;单一房产向多元化房产转变 ;房产要去投资化。

对于春秋向战国时期的转变,朱瑜解释为,春秋之初的时候170多个国家,到战国初期的时候就剩10%,这个数字意味着,通过不断的整合,强者恒强,对于开发商而言,可能会有一些小开发商会转向专业的领域,大开发商会更强,中型开发商也可能不进则退。

就如同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一般,这个江湖里从来不会同情弱者。

“满天飞猪,不想赚钱都难的日子过去了。”朱瑜说,从现在开始从捡钱的十年进入到争钱的十年,这就要靠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去拼。

定价随行就市不排除以价换量

在大会上,有专家质疑商业地产空置率问题,也有专家看好商业地产未来发展,朱瑜介绍,旭辉在将来会更多的关注商业板块,通过不断地提升加大商业在整个产品结构当中的比例。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不断追求转型,而旭辉地产也并不例外,朱瑜介绍了旭辉地产的发展模式,旭辉集团虽然主打的是住宅,但是在商业办公还有一些休闲度假产品在产品结构当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旭辉一直坚持高周转和可持续有质量的增长,但是在楼市下行的通道情况下,旭辉集团会不会采取以价换量的手段来促进销售?

对此,朱瑜表示,旭辉一直是坚持随行就市,房子是一个商品,商品本身价格是会起伏的,起起伏伏是很正常的,单边向上疯涨十年是不可能的,旭辉对价格的认识一贯都是坚持随行就市。

二 : 李开复的创业建议:创业者不要只看到钱的来源

【核心提示】:我对中国今天的创业是充满了热情和信心,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年多前,决定在中国做创业。不过,我觉得今天中国的创业者有一些误区,我想对这些误区也做一些点评和建议。

第一:就是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依然在蓬勃成长。中国的创业,中国的无论是从初期还是上市的公司,都得到全球的认可,因为中国的每一个市场都在快速地成长,当然我处于的互联网市场成长更快,这个非常容易看到,最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些公司都表现得非常好,大家可以看到,可以预估中国未来的互联网市场绝对会超过美国,从人数已经超过了,从未来的人均消费,也会慢慢地赶上。

第二:我们想到的就是人才,中国的人才是非常优秀的,非常刻苦,非常的有毅力,而且对成功有非常强大的欲望。这些都是造成美国硅谷成功的理由,那么这些理由,在中国也慢慢地在孕育出来,让我们有非常大的未来的期望。而且这些创业者,他们有很多成功的榜样,比如郭广昌先生、马云、马化腾等等,他们是中国的成功创业者,而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得到很大的成功,给了这些创业者非常大的激励。

第三:我们早上也听到了政府对创业有非常大的支持,我们看到来会场的这些国家领导,还有地方政府领导,都是对创业充满了激情和热情,政府也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在创新工厂的这一年多我深深感觉到,在北京市和其他的城市也好,都对创新创业有相当大的支持。

第四:互联网的创新和创业,现在面临一个历史的时机。因为我觉得互联网创业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有特别好的机会。还有很多的行业,比如新能源,绿色方面的这种投资,也很好,而且也得到了很大的政府支持。

第五:互联网,还是美国走在前面的。那么中国的创业者可以看到,美国创业者的灵感、点子、成功和失败。而从中学习,这里我并不鼓吹直接抄袭,但是很多美国的成功和失败,还有别的国家成功和失败,都可以帮创业者走更少的弯路。

希望每一位创业者,不要只看到钱的来源。

三 : 路边的iPad不要捡尤其是在这个国家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别人告诫,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没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假如你在马路中间看到一部崭新的iPad或者一个iPhone ,你会怎么办?是视若无睹,从它们身边华丽的走过去,还是左顾右盼看着没有人赶紧将其捡到怀里带走呢?

在我国,你将路边的iPad或者iPhone捡走,顶多只能落入不法分子的骗局之中,损失点金钱而已(相关的骗局大家其实可以了解下,不过我相信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上当受骗),但是在尼日利亚,你为了贪小便宜所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要你付出唯一的生命。

尼日利亚警察局局长警告说,有恐怖主义极端分子,正非常努力将iPad和iPhone和笔记本电脑等智能产品改造成炸弹,然后诱导经受不起诱惑的路人拾起它们。然后......

之前尼日利亚方面已经逮捕了5名嫌疑人,他们承认正在制造危险的轰炸工具,其中就包括这些高科技产品。

因此Solomon E. Arase将军警告尼日利亚的老百姓,为了你的人生安全,千万不要拿起那些莫名其妙被遗弃在路边的iPad、iPhone,或者任何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仔细想想,尼日利亚的老百姓也蛮可怜的,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些智能产品还得绕路走或者报个警通知警察叔叔,万一人家只是好心想捡起手机寻找失主呢,这让人不禁要发出感叹,活成这样真的蛮累的。

好吧,因为贪小便宜而丢掉性命的事情其实不在少数,虽然我们不在尼日利亚,但是一些好的道德行为,该养成还是得养成。不过俗话也说得好,好奇心害死猫,路边赤裸裸的躺着一个新的iPad或者iPhone,你要做到视若无睹,真的有点难度哦,并不是说我们要将路边的产品据为己有,但是好奇心嘛,人总是会有的。

路边的iPad不要捡 尤其是在这个国家

路边的iPad不要捡 尤其是在这个国家

四 : 地上一毛钱不捡,网上几分钱的红包为何要抢?

现实中的红包,是一种正式的人际契约,而网上的红包,则是网络灌水的一种延续。但这种灌水,多少是有一点点现实性的。这是来自网络的人情。为什么地上的一毛钱不捡,网上的一毛钱却要抢?我们抢到的并不仅仅是那一毛钱,而是联结之后的某种确认。

地上一毛钱不捡,网上几分钱的红包为何要抢?

在一次讲座中,有一位朋友提问:「定期给那些从来不联系的朋友打电话,又没有话可聊,怎么办?」听众都觉得挺好笑的:没有话题,干嘛要联系。仔细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天南地北的人,久久不联系就淡忘了。但是又没有条件去细心打理,只好集中编为定期一次的任务。就算无话可聊,也要勉为其难维持下去。如此说来是有点荒诞:人际关系本来是发乎自然的一种需求,现在却成了敷衍差事。这恐怕也与网络时代脱不了关系。正因为信息交换的速度太快,人与人沟通的成本几乎为零,地球才日渐变成了一个村,而我们的社交也超出到日常工作生活的圈子之外。

翻一下你的手机通讯录、微信、邮箱、陌陌,数一下你现在有多少联系人?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根据猿猴的智力推算人类社交能力的上限,能稳定维持的关系不会超过150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可是今天,超出这个数字的大有人在。

不是因为我们脑容量变大了,而是因为有了更简便的技术手段,那就是点赞和群发。手指动一动,根本不需要花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就能收到提醒,知道你还没忘了他,这样岂不美妙?——在我看来,在网络关系向现实侵蚀的过程中,「点赞」是里程碑式的一个节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超出了人脑所能处理的极限,不得不依靠网络手段进行维系。毫无疑问,它最终会变得像所有虚拟关系一样,轻飘飘的,无质量可言。就像有人丢了钱包,误了火车,在朋友圈里哭诉,还有人拼命点赞呢。

人与人的联系就这样被网络所稀释。你群发,我点赞,虽然都不一定相识,但彼此都不必浪费生命,又都能收获人际联结的幻觉。两相便利,却也两相空虚。这个时代,我们通讯录上的名单越来越长,彼此一诉衷肠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网上如火如荼的「抢红包」活动,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忽然火爆起来的。

我以为,红包从来不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社交行为。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微信和陌陌等社交工具上的抢红包心态,不讨论支付宝和微博。前者是财务工具,后者是媒体,想不通它们干嘛要趟这浑水。——当然,那里有了红包我还是要抢的。

发红包是因为快过年了。其实不止过年,婚丧嫁娶,都会用到红包(丧事叫奠仪,但跟红包的实质是一样的),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在于:人们会聚到一起。

人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这是千万年演化形成的特性,永远改不掉。我小时候,家里住平房,晚上老停电。一停电,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推开门走出去。邻居也纷纷现身,彼此确认:「又停电了?」「麻烦!」我虽然年幼,置身在人群之中,也会感到周身通泰的一阵安心。——想想看,要是某天邻居全不在家,一个人都没有,该是何等的恐慌?人性天然如此:大事小事,喜怒哀乐,聚到一起总会有更好的感觉。在古代是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现在是上饭店订个几十桌。形式在变,本质不会变。

请注意,就是在人们聚集到一起的这些仪式中,产生了收发红包的环节。

这个环节非常的严肃,说它是画龙点睛也不为过。

为什么严肃呢?因为红包就是钱。相比于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掏钱当然有份量得多。作为一种极具形式感的,「有份量」的社交行为,它对于人际联结的质量给予了严肃的认证:看!这可是真金白银!就算我们平时关系不密,我可是拿你当回事的!——这种庄严程度,仅次于歃血为盟。收红包的人开心就不用说了,发红包的人其实也很开心。这一行为让双方同时确认:「我们之间是有联结的,我并不孤独」。

但是现在,微信和陌陌把这种行为搬到了网上,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表明,人们在网上的关系,也需要一点真金白银的认证。网上有群,这是一种特有的集会形式。但它和现实中的集会不一样,缺少那种呼吸相闻,能让人感到「安心」的实体感。前面说了,网络关系轻飘飘的,无质量可言。热闹倒是热闹的,但是很难有人情:几百人的群,随时都有人在说话,有时烦得我不得不屏蔽提示音。——这就可以看出来,我的心并不能寄托于此。时常也会打字,但并不会因为有千百个不知道在哪里的人,可能收到(也可能屏蔽掉)我的消息,就有安心的「置身人群之中」的踏实。但是一到线下聚会,立刻就会觉得温暖起来。网上的热闹,有时真是浮光掠影的一层表皮,热闹完了什么也没有。该空虚的还是空虚。还是多管齐下才好。不然,新年夜大家在群里乐乐就好了,何至于有那么多人非去外滩凑热闹。

如此说来,微信引以为豪的「熟人社交」反倒是一种倒退。陌陌好歹是从零关系进入网络关系,微信则是把「现实中的关系」变成网络关系,虽然方便了,未必是好事。有两口子睡在一张床上的,还在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话。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沉迷BBS的时光,我们的嘴长在了键盘上。一个在版上发帖:冷,快去关门另一个回帖:自己关!……我们管这个叫「灌水」,关个门就能水上好几屏。

我认为这些产品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它们一定也在考虑进一步的突破。否则,只会像当年的BBS一样,从热闹的极点慢慢流失人气。微信还好,退潮之后毕竟还有现实的联系。像陌陌的群组,一般是因为兴趣或地理位置聚到一起,尤其需要具有现实感的媒介对彼此的关系进行确认。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用户打字打得厌了,就会开始有所反省:「玩到现在也挺无聊的……」除非搞几次线下聚会,否则,仅仅只靠网络上的信息交换,就像喝海水止渴。无论看多少分享,点多少赞,跟多少人在群里插科打诨,心里还是会缺一块。这一块,就是人情。

现在快过年了,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年工作,开始聚集团圆的时间。这时候,尤其凸显出网络人际的虚无。按早些年的传统,只能是群发短信,或在群里复制粘贴送祝福。大年三十,刷屏(那一晚上手机只能静音);初一,刷屏;十五,刷屏……可是有谁真把这些当回事呢?到了日子,不还是现实中的走亲访友才是正经吗?

网络的便利,也正是网络的限制。它太轻易了,没法当回事。前两年有一句流行语:「群发的短信我不回」。你反正也没有多认真,我凭什么要真心相待?

于是在这个时候,人类——也许首先是产品经理——想到了红包!

红包,红包是多么有诚意的一种表达啊!在网上的关系中,我们不能传递体温,传递眼神,传递关心(非口头的),我们能传递的只有冷冰冰的数据。好吧,我们想办法让数据有一点体温。最终,我们真的有了一种带体温的数据,就是钱。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我送出的祝福不会显得虚弱无力了;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潜水的用户被炸出来了;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我终于找到了冒泡的理由;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搭不上话也不用担心被群里踢出;

……

归根到底,网上的红包与现实中的红包不同,却带有相通的元素。现实中的红包,是一种正式的人际契约,而网上的红包,则是网络灌水的一种延续。但这种灌水,多少是有一点点现实性的。这是来自网络的人情。为什么地上的一毛钱不捡,网上的一毛钱却要抢?我们抢到的并不仅仅是那一毛钱,而是联结之后的某种确认。

我们在拼手气中联结,在接龙中联结,在比手快中联结,在猜数字中联结……

一毛钱或是一块钱又怎么样?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真的,我与他人的互动就是真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新春游园会,奖品不值钱,却总能收获比钱更多的快乐。新时代的人类想出这种新的联结方式,应该也算一桩好事吧?网络是越来越好了。素昧平生的人,可以藉由网络相识、相交,甚至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情况下,通过一点点金钱的交流,感受到彼此的善意。但我对于这种网络的人情,仍旧有一点担心:会不会因为它的功能越来越强,有一天人们真会忘掉面对面的重要?过年时各自埋头对着手机,就能沉浸于网上的交情,而无视现实中的彼此隔断?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一边走亲访友,收发现实的红包,偶尔上个网,和群里的朋友玩玩抢红包的游戏吧。

如果你在群里点开一个红包,忽然感受到久违的节日的喜庆感,这不是因为你的贪婪(总共才多少钱呢?),而是它因为激起了潜藏于我们心底的,对联结的渴望。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为网络关系增加一丝现实的份量。无论如何,这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写完全文,尤其觉得,要是把赞改成发红包该多好。

五 : 地上一毛钱不捡,网上几分钱的红包为何要抢?

  摘要:现实中的红包,是一种正式的人际契约,而网上的红包,则是网络灌水的一种延续。但这种灌水,多少是有一点点现实性的。这是来自网络的人情。为什么地上的一毛钱不捡,网上的一毛钱却要抢?我们抢到的并不仅仅是那一毛钱,而是联结之后的某种确认。

  

地上一毛钱不捡,网上几分钱的红包为何要抢?

 

  在一次讲座中,有一位朋友提问:「定期给那些从来不联系的朋友打电话,又没有话可聊,怎么办?」听众都觉得挺好笑的:没有话题,干嘛要联系。仔细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天南地北的人,久久不联系就淡忘了。但是又没有条件去细心打理,只好集中编为定期一次的任务。就算无话可聊,也要勉为其难维持下去。如此说来是有点荒诞:人际关系本来是发乎自然的一种需求,现在却成了敷衍差事。这恐怕也与网络时代脱不了关系。正因为信息交换的速度太快,人与人沟通的成本几乎为零,地球才日渐变成了一个村,而我们的社交也超出到日常工作生活的圈子之外。

  

 

  翻一下你的手机通讯录、微信、邮箱、陌陌,数一下你现在有多少联系人?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根据猿猴的智力推算人类社交能力的上限,能稳定维持的关系不会超过150人,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可是今天,超出这个数字的大有人在。

  不是因为我们脑容量变大了,而是因为有了更简便的技术手段,那就是点赞和群发。手指动一动,根本不需要花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就能收到提醒,知道你还没忘了他,这样岂不美妙?——在我看来,在网络关系向现实侵蚀的过程中,「点赞」是里程碑式的一个节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超出了人脑所能处理的极限,不得不依靠网络手段进行维系。毫无疑问,它最终会变得像所有虚拟关系一样,轻飘飘的,无质量可言。就像有人丢了钱包,误了火车,在朋友圈里哭诉,还有人拼命点赞呢。

  人与人的联系就这样被网络所稀释。你群发,我点赞,虽然都不一定相识,但彼此都不必浪费生命,又都能收获人际联结的幻觉。两相便利,却也两相空虚。这个时代,我们通讯录上的名单越来越长,彼此一诉衷肠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网上如火如荼的「抢红包」活动,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忽然火爆起来的。

  我以为,红包从来不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社交行为。所以本文主要针对微信和陌陌等社交工具上的抢红包心态,不讨论支付宝和微博。前者是财务工具,后者是媒体,想不通它们干嘛要趟这浑水。——当然,那里有了红包我还是要抢的。

  发红包是因为快过年了。其实不止过年,婚丧嫁娶,都会用到红包(丧事叫奠仪,但跟红包的实质是一样的),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在于:人们会聚到一起。

  人是喜欢群居的生物,这是千万年演化形成的特性,永远改不掉。我小时候,家里住平房,晚上老停电。一停电,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推开门走出去。邻居也纷纷现身,彼此确认:「又停电了?」「麻烦!」我虽然年幼,置身在人群之中,也会感到周身通泰的一阵安心。——想想看,要是某天邻居全不在家,一个人都没有,该是何等的恐慌?人性天然如此:大事小事,喜怒哀乐,聚到一起总会有更好的感觉。在古代是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现在是上饭店订个几十桌。形式在变,本质不会变。

  请注意,就是在人们聚集到一起的这些仪式中,产生了收发红包的环节。

  这个环节非常的严肃,说它是画龙点睛也不为过。

  为什么严肃呢?因为红包就是钱。相比于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掏钱当然有份量得多。作为一种极具形式感的,「有份量」的社交行为,它对于人际联结的质量给予了严肃的认证:看!这可是真金白银!就算我们平时关系不密,我可是拿你当回事的!——这种庄严程度,仅次于歃血为盟。收红包的人开心就不用说了,发红包的人其实也很开心。这一行为让双方同时确认:「我们之间是有联结的,我并不孤独」。

  但是现在,微信和陌陌把这种行为搬到了网上,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表明,人们在网上的关系,也需要一点真金白银的认证。网上有群,这是一种特有的集会形式。但它和现实中的集会不一样,缺少那种呼吸相闻,能让人感到「安心」的实体感。前面说了,网络关系轻飘飘的,无质量可言。热闹倒是热闹的,但是很难有人情:几百人的群,随时都有人在说话,有时烦得我不得不屏蔽提示音。——这就可以看出来,我的心并不能寄托于此。时常也会打字,但并不会因为有千百个不知道在哪里的人,可能收到(也可能屏蔽掉)我的消息,就有安心的「置身人群之中」的踏实。但是一到线下聚会,立刻就会觉得温暖起来。网上的热闹,有时真是浮光掠影的一层表皮,热闹完了什么也没有。该空虚的还是空虚。还是多管齐下才好。不然,新年夜大家在群里乐乐就好了,何至于有那么多人非去外滩凑热闹。

  如此说来,微信引以为豪的「熟人社交」反倒是一种倒退。陌陌好歹是从零关系进入网络关系,微信则是把「现实中的关系」变成网络关系,虽然方便了,未必是好事。有两口子睡在一张床上的,还在微信群里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话。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沉迷BBS的时光,我们的嘴长在了键盘上。一个在版上发帖:冷,快去关门另一个回帖:自己关!……我们管这个叫「灌水」,关个门就能水上好几屏。

  我认为这些产品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它们一定也在考虑进一步的突破。否则,只会像当年的BBS一样,从热闹的极点慢慢流失人气。微信还好,退潮之后毕竟还有现实的联系。像陌陌的群组,一般是因为兴趣或地理位置聚到一起,尤其需要具有现实感的媒介对彼此的关系进行确认。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用户打字打得厌了,就会开始有所反省:「玩到现在也挺无聊的……」除非搞几次线下聚会,否则,仅仅只靠网络上的信息交换,就像喝海水止渴。无论看多少分享,点多少赞,跟多少人在群里插科打诨,心里还是会缺一块。这一块,就是人情。

  现在快过年了,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年工作,开始聚集团圆的时间。这时候,尤其凸显出网络人际的虚无。按早些年的传统,只能是群发短信,或在群里复制粘贴送祝福。大年三十,刷屏(那一晚上手机只能静音);初一,刷屏;十五,刷屏……可是有谁真把这些当回事呢?到了日子,不还是现实中的走亲访友才是正经吗?

  网络的便利,也正是网络的限制。它太轻易了,没法当回事。前两年有一句流行语:「群发的短信我不回」。你反正也没有多认真,我凭什么要真心相待?

  于是在这个时候,人类——也许首先是产品经理——想到了红包!

  

 

  红包,红包是多么有诚意的一种表达啊!在网上的关系中,我们不能传递体温,传递眼神,传递关心(非口头的),我们能传递的只有冷冰冰的数据。好吧,我们想办法让数据有一点体温。最终,我们真的有了一种带体温的数据,就是钱。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我送出的祝福不会显得虚弱无力了;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潜水的用户被炸出来了;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我终于找到了冒泡的理由;

  因为是货真价实的钱,搭不上话也不用担心被群里踢出;

  ……

  归根到底,网上的红包与现实中的红包不同,却带有相通的元素。现实中的红包,是一种正式的人际契约,而网上的红包,则是网络灌水的一种延续。但这种灌水,多少是有一点点现实性的。这是来自网络的人情。为什么地上的一毛钱不捡,网上的一毛钱却要抢?我们抢到的并不仅仅是那一毛钱,而是联结之后的某种确认。

  我们在拼手气中联结,在接龙中联结,在比手快中联结,在猜数字中联结……

  一毛钱或是一块钱又怎么样?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真的,我与他人的互动就是真的!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新春游园会,奖品不值钱,却总能收获比钱更多的快乐。新时代的人类想出这种新的联结方式,应该也算一桩好事吧?网络是越来越好了。素昧平生的人,可以藉由网络相识、相交,甚至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情况下,通过一点点金钱的交流,感受到彼此的善意。但我对于这种网络的人情,仍旧有一点担心:会不会因为它的功能越来越强,有一天人们真会忘掉面对面的重要?过年时各自埋头对着手机,就能沉浸于网上的交情,而无视现实中的彼此隔断?也许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一边走亲访友,收发现实的红包,偶尔上个网,和群里的朋友玩玩抢红包的游戏吧。

  如果你在群里点开一个红包,忽然感受到久违的节日的喜庆感,这不是因为你的贪婪(总共才多少钱呢?),而是它因为激起了潜藏于我们心底的,对联结的渴望。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为网络关系增加一丝现实的份量。无论如何,这比点赞和群发诚恳多了。——写完全文,尤其觉得,要是把赞改成发红包该多好。

本文标题:路边看到的钱不要乱捡-旭辉地产朱瑜:房企捡不到钱了 要转变模式去拼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789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