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2015版ISO 9001七项质量管理原则对比
2015版ISO9001与2008版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减为七项。现将2015版ISO9001七项质量管理原则对比内容摘编如下,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www.61k.com”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释义】质量管理的主要关注点是满足顾客要求并且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
【理论依据】组织只有赢得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信任才能获得持续成功。与顾客相互作用的每个方面,都提供了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理解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有助于组织的持续成功。
【主要收益】
增加顾客价值
提高顾客满意
增进顾客忠诚
增加重复性业务
提高组织的声誉
扩展顾客群
增加收入和市场份额
【可开展的活动】
了解从组织获得价值的直接和间接顾客
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和期望
将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联系起来
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整个组织内予以沟通
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策划、设计、开发、生产、支付和支持
测量和监视顾客满意度,并采取适当措施
确定有可能影响到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定并采取措施
积极管理与顾客的关系,以实现持续成功
2、领导作用
【释义】各层领导建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够充分与实现目标的内部环境。
【理论依据】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以及全员参与,能够使组织将战略、方针、过程和资源保持一致,以实现其目标 。
【主要收益】
提高实现组织质量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组织的过程更加协调
改善组织各层次、各职能间的沟通
开发和提高组织及其人员的能力,以获得期望的结果
【可开展的活动】
在整个组织内,就其使命、愿景、战略、方针和过程进行沟通
在组织的所有层次创建并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和公平道德的行为模式 培育诚信和正直的文化
鼓励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履行对质量的承诺
确保各级领导者成为组织人员中的实际楷模
为组织人员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资源、培训和权限
激发、鼓励和表彰员工的贡献
3、全员参与
【释义】整个组织内各级人员的胜任、授权和参与,是提高组织创造价值和提供价值能力的必要条件。
【理论依据】为了有效和高效的管理组织,各级人员得到尊重并参与其中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表彰、授权和提高能力,促进在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主要收益】
通过组织内人员对质量目标的深入理解和内在动力的激发以实现其目标
在改进活动中,提高人员的参与程度
促进个人发展、主动性和创造力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增强整个组织的信任和协作
促进整个组织对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的关注
【可开展的活动】
与员工沟通,以增进他们对个人贡献的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整个组织的协作
提倡公开讨论,分享知识和经验
让员工确定工作中的制约因素,毫不犹豫地主动参与
赞赏和表彰员工的贡献、钻研精神和进步
针对个人目标进行绩效的自我评价
为评估员工的满意度和沟通结果进行调查,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4、过程方法
【释义】当活动被作为相互关联的功能练过过程进行系统管理时,可更加有效和高效的始终得到预期的结果。
【理论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理解体系是如何产生结果的,能够使组织尽可能地完善体系和绩效
【主要收益】
提高关注关键过程和改进机会的能力
通过协调一致的过程体系,始终得到预期的结果
通过过程的有效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职能交叉障碍的减少,尽可能提高绩效
使组织能够向相关方提供关于其一致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的信任
【可开展的活动】
确定体系和过程需要达到的目标
为管理过程确定职责、权限和义务
了解组织的能力,事先确定资源约束条件
确定过程相互依赖的关系,分析个别过程的变更对整个体系的影响
对体系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继续管理,有效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
确保获得过程运行和改进的必要信息,并监视、分析和评价整个体系的绩效
对能影响过程输出和质量管理体系整个结果的风险进行管理
5、改进
【释义】成功的组织总是致力于持续改进
【理论依据】改进对于组织保持当前的业绩水平,对其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反应并创造新的机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收益】
改进过程绩效、组织能力和
顾客满意度
增强对调查和确定基本原因以及后续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的关注
提高对内外部的风险和机会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增加对增长性和突破性改
进的考虑
通过加强学习实现改进
增加改革的动力
【可开展的活动】
促进在组织的所有层次建立改进目标
对各层次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懂得如何应用基本工具和方法实现改进目标
确保员工有能力成功地制定和完成改进项目
开发和部署整个组织实施的改进项目
跟踪、评审和审核改进项目的计划、实施、完成和结果
将新产品开发或产品、服务和过程的更改都纳入到改进中予以考虑
赞赏和表彰改进
6、机遇事实的决策方法
【释义】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评价的决策更有可能产生期望的结果
【理论依据】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总是包含一些不确定因素。它经常涉及多种类型和来源的输入及其解释,而这些解释可能是主观的。重要的是理解因果关系和潜在的非预期后果。对事实、证据和数据的分析可导致决策更加客观,因而更有信心。
【主要收益】
改进决策过程
改进对实现目标的过程绩效和能力的评估
改进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
增加评审、挑战和改变意见和决策的能力
增加证实以往决策有效性的能力
【可开展的活动】
确定、测量和监视证实组织绩效的关键指标
使相关人员能够获得所需的全部数据
确保数据和信息足够准确、可靠和安全
使用适宜的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确保人员对分析和评价所需的数据是胜任的
依据证据,权衡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并采取措施
7、关系管理
【释义】为了持续成功,组织需要管理与供方等相关方的关系
【理论依据】相关方影响组织的绩效。组织管理与所有相关方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组织绩效方面的作用。对供方及合作伙伴的关系网的管理时非常重要的。
【主要收益】
通过对每一个与相关方有
关的机会和限制的响应,提高组织及其相关方的绩效
对目标和价值观,与相关方有共同的理解
通过共享资源和能力,以及管理与质量有关的风险,增加为相关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使产品和服务稳定流动的、管理良好的供应链
【可开展的活动】
确定组织和相关方(例如:供方、合作伙伴、顾客、投资者、雇员或整个社会)的关系
确定需要优先管理的相关方的关系
建立权衡短期收益与长期考虑的关系
收集并与相关方共享信息、专业知识和资源
适当时,测量绩效并向相关方报告,以增加改进的主动性
与供方、合作伙伴及其他相关方共同开展开发和改进活动
鼓励和表彰供方与合作伙伴的改进和成绩
信息来源:转版培训教材
二 :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详解(二)
第四节 过程方法
1.怎样理解过程方法
在GB/T 19000-2000中,强调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GB/T19001-2000和GB/T19004-2000也同样强调:“本标准鼓励在奖励、实施质量鼓励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和效率时,采用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2000版GB/T19000-2000族标准不同于1994版的1个重要标志。如何理解过程方法,首先应理解过程。过程是理解过程方法的基础。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GB/T19000-2000中3.4.1)。产品是“过程的结果”。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构成所规定的途径”,任何将所接收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过程可以用图2-1表示:图2-1 过程示意图。输入和输出的是产品,过程(活动)需要使用资源。资源可以包括人员、设施、工作环境和信息等等。过程有大有小,大过程中包含若干个小过程,若干个小过程组成1个大过程,这个大过程又可能是另1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对不同员工来说,构成是不同的。如工人的过程可能只是装一颗螺钉,部门主管的过程可能是整个生产过程,公司经理的过程则是从资本输入到资本的输出过程。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1个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1个大过程。通常,1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1个过程的输入,形成过程链(见图2-2)。图2-2 过程链示意图从组织来看,这种过程链既存在于横向形式(例如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又存在于纵向形式(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到员工),还存在于其他各种形式(例如从科室到车间然后又到科室)。事实上,组织的所有过程通常不是1个简单的按顺序排列的结构,是1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网络。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1种管理办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
2.怎样运用过程方法进行质量管理
2000版GB/T19000-2000族标准实际上就是运用过程方法进行质量管理的1种标准模式.这种方法要求:(1)识别过程。所谓识别过程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将组织的1个大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二是对现有的过程进行定义和分辨。过程的分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流水线上的作业过程,可以分解到每个员工所干的工作为止。对现有的过程的定义和分辨也是这样。(2)强调主要过程。组织的过程网络错综复杂,质量管理对主要过程应重点控制不能放松。例如:对检验过程就应加强,对关键过程就应建立质量管理点等等。(3)简化过程。过程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过程进行简化。所谓简化,一是将过于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子过程;二是将不必要的过程取消或合并。(4)按优先次序排列过程。由于过程的重要程度不同,管理中应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将资源尽量用于重要过程。(5)制定并执行过程的程序。要使过程的输出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应制定并执行程序。没有程序,过程就会混乱,不是使过程未能完成(例如漏装),就是使过程输出出现问题(例如错装)。(6)严格职责。任何过程都需要人去控制才能完成。因此,应有严格的职责,确保人力资源投入。(7)关注接口。过程和过程之间的接口是最重要的。如果上1个过程的输出和下1个过程的输入在接口处不相容或不协调,就会出问题。过程方法特别强调接口处的管理。(8)进行控制。过程一旦奖励,并运转,就应对进行控制,防止其出现异常。控制时要注意过程的信息,当信息反映有异常倾向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使其回复正常。(9)改进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测量和分析,发现过程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以及可以改进的机会;对过程进行改进,提高其效益或效率。这是质量改进的基本手段。(10)领导要不断改进工作的过程。领导的工作也是1种或1类过程。领导对工作过程的改进,可能对组织业绩影响更大。
3.怎样理解过程方法模式图
2000版GB/T19000-2000族标准给出的过程方法模式图,说明了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反映了GB/T19001-2000和GB/T 19004-2000第5到8章的内容。从图1-1可以看到: (1)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是组织整个过程的输入。没有这种输入或组织在确定输入时对他们的要求识别错误,就会使组织的过程失去意义或出现大问题。因此,识别这种输入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2)组织的输出是产品,产品的接受者是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组织应对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程度进行监视,以便评价和确认他们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如果满足不够,则应进行改进。(3)组织内部4大“板块”过程。“管理职责”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那里获得“需求和期望”,根据这些“需求和期望”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奖励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管理职责”的输出是“资源管理”,包括人员、设施、工作环境、信息和财务等。“资源管理”输出是“产品实现”,各种资源经过相互作用形成产品,产品一方面输出到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另一方面又输出到“测量、分析和改进”。通过“测量、分析和改进”的输出,“管理职责”又通过“管理评审”改进自己的过程。这样,质量管理体系就能获得持续改进。(4)组织的所有员工、所有过程都能在这个模式图中得到反映,找到自己的位置。理解了过程模式图,才能真正理解过程方法,并自觉运用这种方法去进行质量管理。
第五节 管理的系统方法
1.如何理解管理的系统方法
英语system既可以译成体系,有可以译成系统。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也可以称为质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全面”两字,也隐含着系统的意思。系统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已广泛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中。系统论要求将任何一件事或任何1个要素,都看作是1个系统的组成部分。TQM正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系统思想,你就无法理解TQM,也无法理解ISO9000族标准,更无法使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奖励起来并有效运行。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1) 对系统提出要求; (2) 根据要求涉及系统; (3)把系统内的所有要素与系统结合起来; (4) 优化系统的机构; (5)对系统进行评价; (6) 对系统进行改进; (7)追求系统的整体最大功效,而不仅仅是追求其中某一要素的最大功效; (8)关注系统中的相互关联的过程; (9)使系统开放,不断接收外界的信息和资源,保持系统的持续运行; (10)充分利用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使系统满足目标的要求。
2.组织如何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
组织本身就是1个大系统,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1个子系统。质量管理中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质量管理设定方针目标组织的质量管理要执行什么样的方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这正如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1个目的。当然,方针目标不一定是书面的。(2)对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的体系进行识别这就是上一节讲的过程方法(3)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的组织体系组织所有的机构都不能游离于组织外。质量管理的职责也要形成系统,涵盖所有的过程,不能形成空白点。(4)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有深刻的理解任何1个过程,任何1个员工,甚至任何一项资源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功能发挥如何,有赖于其组成部分功能的发挥。(5)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不是其组成部分功能简单相加,有时可能是1+1>2,也可能是1+1<2。进行系统管理,就是追求1+1>2的目标。(6)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现质量问题或出现质量缺陷,切忌片面判断,而应放到系统中来认识,包括认识其危险和原因,从而采取系统的方法予以解决。(7)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质量问题要从系统中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往往要动“大手术”。(8)不断考虑组织新的目标或新的发展战略组织应不断考虑新的目标或新的发展战略,并以此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或创新。系统运营一定时间后很可能因各种问题的增加而出现运转失效的毛病,这是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也就是说,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指技术改进之类,更是指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包括重新设计。
第六节 持续改进
1.持续改进的战略意义
持续的质量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正是通过QCC,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才使其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美国近年来经济强劲,也是在技术上、管理上的不断创新的结果。早期的ISO9000标准忽视了质量改进,曾受到广泛的批评。为此在1993年专门发布了ISO9004-4:1993《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四部分:质量改进指南》作为补充。2000版ISO9000族标准虽然取消了上述标准,但对质量改进更加重视。改进与测量、分析一起,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4大板块”之一。而且,ISO9004:2000的标题就改为“业绩改进指南”。持续的质量改进是组织永恒的目标,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上,质量改进更是组织生命力所在,不能荒废。(1)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迫使我们对产品管理、经营和发展战略等进行改进,这一切都可以称之为质量改进。(2)知识经济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或工艺创新、管理或体制创新等等,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进的过程。质量改进为组织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3)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重要手段。顾客总是抛弃质量低的产品,而去追求高质量的产品。质量改进正是使质量低的产品变成高质量的产品的过程,因而是增强组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4)任何1个系统在运行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使该系统日趋混乱,最终导致衰亡。任何组织,以及它们下面部门和各级机构等,都是1个系统。为了避免问题增多造成的混乱,为了使组织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都应进行持续改进。也就是说,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解决产生的问题。(5)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证组织以更好的效果和效率运行,提高组织的利润和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持续改进不但可以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使他们满意,而且可以改进组织的经营状况,使自己更多地获利。(6)组织的前途如何,希望往往在其成员身上。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努力工作,组织才可能得到发展。在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智力的当代更是如此。通过持续改进,为员工做贡献、求进步、争先进、进行创造发明提供机遇可以使组织士气高涨,生机勃勃。
2. 持续改进的原则
(1) 持续改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 (2)持续改进是针对过程进行的。 (3)持续改进是1种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或创新措施)。 (4)持续改进是为了提高过程的效率或效果。 (5)持续改进是1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6)持续改进是本组织全体人员包括各管理层都应参与的活动。 (7)根据改进对象,持续改进可以在不同的层次、范围、阶段、时间和人员之中进行。(8) 应不断寻求改进机会,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再去抓机会。 (9)持续改进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10)持续改进应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3.持续改进的环境持续改进需要有以下的环境条件
(1)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和领导。 (2)各级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和配置资源。 (3)组织之内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4) 确定质量改进目标。 (5)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6) 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7)对改进过程进行鼓励,对成功的改进进行奖励。 (8) 有较高的士气。 (9)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4. 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
(1)由最高管理者授权,由组织内部某一部门(通常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改进的管理工作。若组织庞大,也可以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2)由负责持续改进的部门提出方针、策略、质量改进方案目标、总的指导思想,支持和广泛协调组织的质量改进活动。(3) 确定持续改进的需要和目标。 (4)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采取指定或其他方式,由组织有关的小组或个人实施。(5)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给予资源的和道义的支持和帮助,协调相关的事项。(6) 对持续改进进行测量、评价和奖励。
5. 领导在质量改进中的职责
(1) 制定持续改进的目标和目的。 (2)向被管理者传达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 (3) 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4) 培育1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和尊重个人的环境。 (5)采用必要的手段,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并有权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6) 进行持续改进策划,必要时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7)为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8)对持续改进进行鼓励,对其成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奖励。 (9)及时将持续改进的结果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之中,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6.管理者的质量改进的职责见图2-3。
7.持续改进的效果质量的持续改进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1) 高产品或服务质量。(2)降低成本。(3)改进与顾客、供方、员工、所有者和社会包括政府的关系,促进相互的沟通。(4) 清除工作场所的障碍。 (5) 提高组织的竞争力。(6)为员工做贡献、求进步、争先进创造机遇。 (7) 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第七节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1.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TQM是从统计质量管理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真实的数据既可以定性反映客观事实,又可以定量描述客观事实,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数量概念,这样即可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那种凭感觉、靠经验、“拍脑袋”的工作方法。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在管理中就应当做好(这也是GB/T19004-2000的要求)如下几点:(1)加强信息管理。信息是组织知识积累方面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并能激励人们进行创新。信息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是必不可少的。组织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识别对信息的需求,其次要确定信息(包括内部和外部)来源,然后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并充分利用,以满足组织管理和决策的需要。(2)灵活运用统计技术。统计技术可以帮助测量、表述、分析和说明组织管理的业绩和产品质量发生的变差,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变差的性质、程度和原因,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差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1994版GB/T19000族标准把统计技术作为1个质量体系要素来对待。2000版虽然没有将其再作为1个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却将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1个基础和原则,让其贯穿于机会全部的起因中去。(3)加强质量记录的管理。质量记录是质量活动和产品质量的反映,是信息和数据的来源。2000版GB/T19000族标准强调质量记录,但往往被理解为仅仅为了提供证据。其实,质量记录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为了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不做记录,信息就可能遗失或偏误,数据就不能收集,因而也就难以进行统计。加强质量记录的管理,既包含设立质量记录、准确及时记录等要求,也包含充分利用质量记录的要求。(4)加强计量工作要使质量记录和有关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就应有科学的测量方法。对产品进行测量,离不开器具及仪器。如果计量工作跟不上,计量单位和量值不统一,就会发生混乱,数据也就不真实了。不真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可能更糟。因此,加强计量工作,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
2.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领导的主要工作是决策
所谓决策,实际上就是面对几种方案,决定采取哪1种方案的行为。如果方案本身不是基于事实的,即使很完备、很漂亮,但如果选择了它也会导致悲剧性后果。决策方法实际上是对方案反映事实真相的把握方法。为了正确决策,领导应当做到:(1)不要迷信自己的感受、经验和能力现实中不进行调查研究、主观主义的领导不乏其例,这是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领导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必要的信息和数据后,才有发言权。哪怕你是董事长、总经理,都要用事实说话。(2)要有适当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当领导的一定要头脑清醒,有固定和不固定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固定的如各种质量报表、信息报告等等,不固定的如非正式渠道的员工投诉、实地检查等等。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每周至少要有一次深入现场的习惯或制度,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3)对收集来的数据和信息应持正确的态度数据和信息经多次传递,很可能失真。按信息论的说法,传递过程中受“噪声”干扰越大,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事实上,不少组织的数据统计,例如统计报表、质量指标等,由于种种原因都存在不真实的问题,浮夸、瞒报、虚报、收集数据时不负责任、“神仙数字”(编造的数据)等现象随处可见。当领导的既要依靠这些上报来的数据和信息,又不能绝对化,应当多一点考虑,多一点自己的调查研究,并将两者综合起来。(4)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数理统计的。TQM常用的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如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因果图法等等,领导者最好能够掌握。此外,对一些专用的分析方法,如质量成本分析、市场分析、过程分析、产品质量分析等等也应有所了解。(5)要有正确的决策方法收集并分析数据和信息,时候为了决策,但这只是正确决策的基础,还不是决策的本身。正确的决策固然离不开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也离不开正确的决策方法。领导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还需要掌握诸如决策树之类的决策方法。特别是在2个以上方案各有其优缺点时,更应当运用正确的决策方法,选择最佳的方案。(6)对决策进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决策付诸实施后,领导还要注意收集实施后的数据和信息,对决策进行评价,以发现决策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
第八节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供方是组织的资源
与1994版相比,GB/T19004-2000的重大改动之一,就是将“供方和合作关系”作为组织的1种“资源”,要求组织进行“资源管理”,并且还把供方的互利关系作为质量管理8大原则之一。过去,包括TQM的一些书籍,都只把组织自己作为“顾客”,把供方作为单纯的供货者,只对供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GB/T19004-2000提升了供方的地位,要求组织与供方建立“互利”的关系,很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含义。(1)供方是组织的“受益者”之一。组织业绩的5大“受益者”之中,供方占一席之地。供方典型的期望或需要是“继续经营”的机会。组织应尽量满足这种期望和需要。(2) 供方是组织的“资源”。任何一家组织都需要“采购产品”,都需要或多或少的供方。特别是诸如汽车、飞机之类的大型制造业,其“采购产品”占其总成本的70%以上,更离不开供方。(3)供方的业绩影响组织的业绩,供方的产品质量影响组织产品质量,这不言而喻。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品质量是否稳定,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因此,组织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有指导和监督的义务。(4)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要组织将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清楚地传达给供方,供方通过组织去满足这些要求,可以使组织和供方有共同的目标。(5)组织可以从与供方的合作中获得多种效益例如:减少投资、扩大规模、降低风险、稳定生产、降低成本、改进设计、后勤保障和共享知识等等。供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可直接借鉴,更应注重学习和吸收。(6)供方也可以从与组织的合作中获得多种效益例如:保持继续经营的机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分享知识等等。
2.建立互利关系的基本要求
按GB/T19004-2000的规定,组织与供方建立互利关系,有下列八项基本要求: (1)选择数量合适的供方。组织的供方数量要最佳,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实际情况是,同1种“采购产品”的供方,至少应有2个供方。有2个供方可以竞争,才会使合作也成为供方的愿望。但不要太多,同1种“采购产品”的供方过多,将给组织增加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2)进行双向沟通。组织和供方之间要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及时沟通,从而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避免因延误或争议造成费用的损失。(3)与供方合作,确认其过程能力。组织可以通过第二方审核的方式,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考察和确认。当然,评价其质量表现、对其提供的样品进行确认性检验等方式也是可行的,要针对具体情况来确定采取何种方法。(4)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监视与供方合作并不是对其提供的“采购产品”放任,同样应当进行监视。监视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驻厂检验、进货检验等。(5)鼓励供方实施持续的质量改进并参与联合改进。持续的质量改进可以提高供方的业绩,使供方获益,从而也使组织获益。为此,组织还可以制定联合改进计划,与供方一起进行改进,在改进中增加双方的理解和友谊,并共享知识。(6)邀请供方参与组织的设计和开发活动不断创新、不断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是组织活力所在。邀请供方参与这一活动,对供方来说获得了继续经营的机会,并能共享组织的知识;对组织来说,可以降低设计和开发的风险以及费用,获得更好的“采购产品”的设计。(7)共同确定发展战略与供方合作。共同确定发展战略,可以减少双方的风险,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8)对供方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这种承认和奖励对供方是1个鼓舞,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奴隶。而供方努力的结果,组织可以充分的享受。
3. 小结:8大原则的应用
(1) 8大原则是开启GB/T 19000-2000族标准的钥匙, GB/T19000-2000族标准的每一条文都是基于原则而制定的,要理解GB/T19000-2000族标准的条文内容,首先应理解和掌握这8大原则。8大原则是一把开启GB/T19000-2000族标准的钥匙,不仅当领导的要掌握,任何1个需要使用GB/T19000-2000族标准的人也要掌握。否则,对新标准条文的内容可能形式上把握住了,却未必把握其实质内容。(2)8大原则是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要进行质量管理,就应该用8大原则来做指导思想,不能让任何1个管理项目或管理要求脱离8大原则,与8大原则背离。例如:制定质量方针就应当“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确定管理职责应当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提出任何一项管理要求就应当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等等。(3)8大原则是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基础。组织要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首先要使参与编写工作的所有人员充分认识、理解和掌握8大原则,并用8大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作为基础要求。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编写的好不好,除了其他方面的要求外,是否体现了8大原则应是检查的标准。不能允许任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出现违背、否定、歪曲8大原则的条文。(4)8大原则是对员工进行质量培训的重要内容。对员工进行质量培训,特别是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时,首先应深入理解8大原则。知道了这8大原则,员工才能充分认同组(www.61k.com]织质量方针,才能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自己工作或活动的规定,也才能自觉执行。三 : 项目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项目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第一节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如何理解“顾客”这一术语
英语customer可以翻译为顾客,也可以翻译成客户、用户、买主等。按GB/T 19000-2000的定义,顾客是“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也就是说,顾客不仅存在于组织外部,也存在与组织内部。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下一道过程”就是“上一道过程”的顾客。例如:我们公司采购部是工程部的顾客,客服部是设计部的顾客"。
2.组织与顾客的关系
组织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组织提供给顾客,顾客用货币回报组织,双方形成交换关系。因此,组织是依存于顾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组织和顾客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组织的产品只有顾客认可了、购买了,组织才能生存下去;而组织又不可能强迫顾客认可和购买,这样决定了组织应“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用优质的产品吸引顾客。从这个角度看,组织的地位就应该比顾客“低一等”, 因此,才有“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
3.顾客的需求
A.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本质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
B. 从组织的角度看,要把握的是自己的产品针对的是顾客的哪一层次、哪一方面的需求,是当前的需求还是将来的需求。
C. 需求和需要是有区别的。需要是本身具有的,需求是需要的反映,是需要和实际购买能力相结合的产物,是受条件限制的需要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入,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已呈现五大趋势:
1) 从数量型需求向质量型需求转变;
2) 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
3) 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转变
4) 从统一化需求向个性化需求转变
5) 从只考虑满足自身需求向既考虑满足自身又考虑满足社会和子孙后代需求转变。 比如房子:短缺经济时代以前是有住就行,顶多是过年挂个画,而现在还需要个性化,舒服,美观,漂亮,有档次等
4.满足顾客的要求并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
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就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去满足顾客的要求并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
1) 顾客的要求是顾客需求的反映,包括:明示的(明确表达的)如柜子是什么颜色的?;通常隐含的(虽然没有提出,但可以理解,双方有默契的)如要保护好已有的门,墙面要刷平整,不要有痕迹等和应履行的(例如法律、法规规定的)如厨房,厕所不漏水,装修完后屋内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等。
2) 顾客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是隐含的,但这与“通常隐含的”要求不同。“通常隐含的”要求往往是不言而喻的。“顾客的期望”往往高于顾客的要求。达到“顾客的要求”,顾客可能便认可了。如果满足了“顾客的期望”,顾客可能就大大提高了满意程度。如果超越了“顾客的其期望”,顾客可能“喜出望外”。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努力超越顾客的期望。例如:柜子接口处缝隙达到国家标准---这是达到顾客的要求;接口处缝隙小于国家标准----这是满足了顾客的
期望;接口处没有缝隙而且结合的非常完美,看不到任何一点瑕疵-----这就是超越了顾客的期望。
5.顾客对组织的回报
组织“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最终会得到顾客的回报的。这种回报表现在:
1) 认可组织的产品及产品质量;
2) 购买组织的产品;
3) 为组织无偿进行宣传
4) 与组织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5) 支持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
6.把握本组织顾客的特点
1) 是组织顾客还是个人顾客
组织顾客和个人顾客是不相同的,组织与前者一般处于合同环境,与后者一般处于非合同环境
2) 是成熟顾客还是不成熟顾客
组织提供的老产品,面对的可能是成熟顾客,对成熟顾客,组织当然要更小心更慎重一些;对不成熟顾客也不能放任不管,因为不成熟仅仅是暂时现象,你若欺骗了他,他就会报复你。
3) 是一次性顾客还是长期固定的顾客
对长期固定的顾客,组织当然想方设法将他们留住。对一次性顾客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他们会将组织的质量状况宣传给别人比如公司出现过的事件。特别是那些某一顾客可能只买一次产品的生产组织,例如:装饰行业,很多年后才会再买房,装饰,顾客可能是一次性的,更需要这一次性的顾客给组织作无偿宣传。
4) 顾客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收入状况、消费习惯
组织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就应当对该市场顾客的各种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把握其特点。对特点把握得准确、细致,才能真正“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比如我们以后走高端市场,客户可能最关注的不是钱,而是质量,舒适,方便等
7.组织应怎样“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 组织领导层在思想上真正解决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认识问题
2) 组织的方针和发展战略,特别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充分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
3) 组织的全体员工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已经理解,并已普遍接受。这就是我们培训的这堂课目的
4) 组织的所有工作都真正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方面(方针、程序、要求、过程等)都得以充分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或者说,都是从“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出发的。比如我们建立供应商系统就是为了客户省事,而且得到实惠,在比如我们建立客服回访制度就是为了让客户放心,满意
5) 组织设有与顾客沟通的机构,建有与顾客沟通渠道,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比如我们的客服
6) 组织在调查、识别、分析、评价顾客的需求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并经常进行。比如我们建立前期客户习惯调查
7) 组织能即使获得顾客的意见,并能够组织内部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包括领导层也能即使得到这方面的信息或报告。比如我们后面要建立的客户档案系统
8)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已纳入了组织的管理评审中,定期进行评审并加以改进。比如在管理评审有一个重点就是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
9) 顾客的满意呈上升趋势。比如我们要建立我们的客户满意度逐年提升的目标。
10) 组织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经常有新的举措,包括推出新产品和新的服务项目。比如我们在流程改造完后进行的采购系统和客服系统建立
11) 对顾客的抱怨处理及时,少有诉之法庭的事,尽量让顾客满意。
12) 所有与顾客有关的工作都能得到持续改进,取得显着成效。
第二节 领导作用
1.领导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在汉语中,领导有两个涵义:一是动词,指领导的行为;二是名词,指担任领导的人。2000版GB/T 19000-2000族标准强调的是担任领导的人的作用。在GB/T 19000-2000中有“最高管理者”术语。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3.2.7)。显然,最高管理者是领导,而领导也不仅仅是“最高管理者”。
领导是具有一定权力、负责指挥和控制组织或下属的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领导人员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以下是组织领导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
1) 领导是质量方针的制定者。如果领导未能解决对质量的认识问题,没有坚定的质量信念,在指挥质量方针时未能真正“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那么,即使质量方针中有诸如“质量第一”之类的语言,也难以起到作用。
2) 领导是质量职能活动和质量任务的分配者。组织的质量职能活动和质量任务未分配下去,就不可能有人去做、去完成,质量方针也就不可能落实。如果分配质量职能活动和质量任务不恰当,也会造成职责不明确,协调不好,使质量职能和质量任务完不成。
3) 领导是资源的分配者。质量管理体系要建立和运行,都应有必要的资源和相关条件,如人员、设施、工作环境、信息、供方和合作关系、自然资源以及财务等资源。资源投入不足或资源本身质量强加,都难以使质量管理体系取得预期的效果。领导在此负有重要职责
4) 领导的带头作用。对员工来说,领导的一言一行都是扮演。如果领导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按程序办事,不注重自己的工作质量,就会影响一大片使员工也迅速感染,结果规章制度就会心痛虚设,程序酒会混乱,工作制酒量会下降,组织就难免走向衰败。
5) 领导在关键时候的决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难免不发生种种矛盾和分期,例如:发生质量与数量、进度的分歧时,往往需要领导决策。如果领导不按既定的质量方针处理,牺牲质量以求数量或进度,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如此,上行下效,员工一次为例,很可能一发而不可收。
6) 领导承担着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的责任。组织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靠持续不断的改进,而改进是领导的重要职责,包括改进管理和为改进创造适宜的环境两个方面。如果领导没有这种意识和心态,得过且过,组织就可能在下一次竞争中落后。
2.领导作用: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
按GB/T 19000-2000的规定,领导的作用主要是创造全员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也不仅仅是指一般的工作环境,而是指人文环境,是组织内部的情况和条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规定。组织不论大小,都是一个群体,一个社区。员工在组织中的行
为是受群体心理制约的,是受社区环境影响的。一个没有良好的质量分期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要正常运行是不可能的。良好质量风气的形成,固然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质量风气状况,但最重要的还是组织领导的责任,包括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如何去创造一种良好的质量环境呢?主要步骤如下:
(1) 确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这种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总目标和经营发展是协调一致的,具有针对性,又有先进性。
(2) 将质量方针和目标与组织内部环境统一起来
方针和目标既要适合组织的现状,又要对现状有改进或促进作用。要让全体员工都能知道、了解和理解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质量风气。凡有违背质量方针、目标的行为,凡有不遵守质量规章制度的现象,都能受到员工自觉的抵制
(3) 要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实现方针目标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如果没有全员参与,是不可能有效运行的。要使全员参与,领导应做到:
a) 带头参与;
b)激励员工参与
c)扫除员工参与的各种障碍,包括组织障碍和思想障碍;
d)给员工参与创造条件;
e)对员工参与后作出成绩给予评价和奖励。
这五条,就是全员参与的环境条件。
3.质量:领导应当知道些什么
领导,特别是组织的高层领导,多懂一些质量和质量管理知识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从其承担的职责来说,领导并不需要成为质量管理专家,只要求领导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质量管理知识:
(1) 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
例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领导应当知道,产品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对顾客的人身财产造成了伤害,就将对顾客进行赔偿。在法制越健全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赔偿金额越大,越不可掉以轻心。在美国,很可能因为顾客索赔诉讼使一家组织破产。
(2)质量成本的基本知识。
质量成本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不能要求领导全部掌握,但领导应当懂得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懂得质量成本四大科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之间的关系。当组织存在消耗高、效益低问题时,适当增加预防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从而大大降低整个成本。
(3)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审核。
领导的最主要职责是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如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知识不清楚,就难以承担自己的职责。此外,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还承担着审核和管理评审的任务,因此还要较为详细地了解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知识,掌握其管理技能。
第三节:全员参与
1.全员性:TQM的一个本质特征
A:全面质量管理(TQM)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三是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既是TQM的一个特点,更是其一个优点。只有充分发挥这个优点,才可能真正取得成效。
B:产品质量是组织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应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的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与质量管理。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日本产品质量之所以能够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与其员工全员参与是分不开的。比如:设计不好客户会不满意,客服不好客户同样会不满意,监理工作不到位客户也会不满意。
2.知识经济: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A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成功与否更多体现在有无适用的人才上。不能说组织的所有员工都是人才,但人才却是在员工中产生的。组织不仅需要科技开发人才,还需要管理人才、操作人才(如工人)等等。关键性的人才是可以用高薪去“买”来,但却不能“买”到组织所需的全部人才。管理人才、操作人才往往靠组织自己培养。没有全员参与的环境,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不仅要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而且要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员工的聪明才智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可能被激发出来,才可能表现出来,否则就只能是自生自灭。全员参与又是组织领导挖掘人才、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
3.全员参与,组织获益
员工充分参与,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获益的首先是组织。这表现在:
1) 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关心产品质量,可以大大降低质量损失,从而使组织获益。
2) 员工参与质量改进是一种少投入多产出的活动,组织从质量改进中获得极大的效益,这是其它收难以达到的。
3) 员工参与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可以使他们与组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组织产生认同感,从而热爱组织,组织内部更加团结。
4) 员工充分参与,使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可以大大减少员工之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之间以及劳资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使组织内部融洽亲密。
5) 员工充分参与,可以极大地鼓励士气,使人人都争先创优作贡献,从而使组织的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完成
4.全员参与:组织应当作什么
为了使员工充分参与,组织至少应当做好下面的工作:
(1)正确对待所有的员工。
从组织领导的思想认识到组织的规章制度,都不能将员工当作“奴隶”,而应当把员工视为组织的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资源,在管理思想上来一场革命。没有这样的“革命”,即使有了制度,也有了形式,依然难以使员工满意。
(2)确定员工参与什么。
全员参与并不是让员工不分主次、不讲程序地参与组织的所有活动。承担不同职责的员工参与的活动是会有所不同的。例如:组织架构的建立,岗位职责的确定!
(3)敞开员工参与的渠道。
组织和应当有相应的沟通渠道,使员工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领导或管理人员反映。必要时,组织应公开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4)给员工参与提供机会
例如:分解组织的方针目标、设置质量改进课题、评选优秀员工等等,还可以通过诸如员工代表会议、“招贤榜”、“课题招标”等形式吸引员工参与加强质量改进管理活动。比如:老连长提出的桌面5S评比
(5)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例如:质量自检、互检活动,QC小组活动等等。组织在进行内部质量审核时,也可以吸收员工代表参与。特别需要吸收员工参与加强质量改进管理活动。
(6)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7)严肃处理压抑员工参与的人和事。虽然一个组织总不可能完全避免“官僚主义现象,但对这种现象,不管涉及的是“人”(个别管理人员还是“事”(规章制度不完善),都应严肃处理,从而畅通员工参与的渠道。比如说:老连长以前提到的如果我做会怎么样
第四节:过程方法
1.怎样理解过程方法
A:在GB/T 19000-2000中,强调鼓励采用过程方法管理组织。
B:如何理解过程方法,首先应理解过程。过程是理解过程方法的基础。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C:产品是“过程的结果”,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构成所规定的途径”,任何将所接收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都可视为过程。
D:过程有大有小,大过程中包含若干个小过程,若干个小过程组成一个大过程,这个大过程又可能是另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对不同员工来说,构成是不同的。如工人的过程可能只是装一颗螺钉,部门主管的过程可能是整个生产过程,公司经理的过程则是从资本输入到资本的输出过程。
E:过程具有分合性。任何一个过程,都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过程;而若干个性质相似的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形成过程链
2.怎样运用过程方法进行质量管理
(1)识别过程。
所谓识别过程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将组织的一个大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二是对现有的过程进行定义和分辨。过程的分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流水线上的作业过程,可以分解到每个员工所干的工作为止。对现有的过程的定义和分辨也是这样。
(2)强调主要过程。
组织的过程网络错综复杂,质量管理对主要过程应重点控制不能放松。例如:对检验过程就应加强,对关键过程就应奖励质量管理点等等。
(3简化过程。
过程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过程进行简化。所谓简化,一是将过于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子过程;二是将不必要的过程取消或合并。
(4)按优先次序排列过程。
由于过程的重要程度不同,管理中应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将资源尽量用于重要过程。比如:现在我们先做流程优化,在做采购系统
(5)制定并执行过程的程序。要使过程的输出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应制定并执行程序。没有程序,过程就会混乱,不是使过程未能完成(例如漏装),就是使过程输出出现问题(例如错装)。
(6)严格职责。任何过程都需要人去控制才能完成。因此,应有严格的职责,确保人力资源投入。比如每一份程序文件上都会有职责确定一段
(7)关注接口。过程和过程之间的接口是最重要的。如果上一个过程的输出和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在接口处不相容或不协调,就会出问题。衔接的问题,比如:设计与客服的衔接,工程与设计的衔接
(8)进行控制。过程一旦建立,并运转,就应对进行控制,防止其出现异常。控制时要注意过程的信息,当信息反映有异常倾向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使其回复正常。比如建立:纠正与预防控制措施,内审程序等
(9)改进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测量和分析,发现过程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以及可以改进的机会;对过程进行改进,提高其效益或效率。这是质量改进的基本手段
3.怎样理解过程方法模式图
(1)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要求是组织整个过程的输入。没有这种输入或组织在确定输入时对他们的要求识别错误,就会使组织的过程失去意义或出现大问题。因此,识别这种输入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2) 组织的输出是产品,产品的接受者是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组织应对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程度进行监视,以便评价和确认他们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如果满足不够,则应进行改进。
(3) 组织内部四大“板块”过程。“管理职责”从顾客和其它相关方那里获得“需求和期望”,根据这些“需求和期望”制定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奖励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管理职责”的输出是“资源管理”,包括人员、设施、工作环境、信息和财务等。“资源管理”输出是“产品实现”,各种资源经过相互作用形成产品,产品一方面输出到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另一方面又输出到“测量、分析和改进”。通过“测量、分析和改进”的输出,“管理职责”又通过“管理评审”改进自己的过程。这样,质量管理体系就能获得持续改进。
(4) 组织的所有员工、所有过程都能在这个模式图中得到反映,找到自己的位置。理解了过程模式图,才能真正理解过程方法,并自觉运用这种方法去进行质量管理
第五节 管理的系统方法
1. 如何理解管理的系统方法
A:英语system既可以译成体系,有可以译成系统。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也可以称为质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全面”两字,也隐含着系统的意思。
B: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1) 对系统提出要求; 比如质量目标,公司使命等
(2) 把系统内的所有要素与系统结合起来; 公司所有的文件都应该围绕质量目标,公司使命来制定
(3) 优化系统的机构; 流程优化
(4) 对系统进行评价;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5) 对系统进行改进;
(6) 追求系统的整体最大功效,而不仅仅是追求其中某一要素的最大功效;
2. 组织如何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
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质量管理中运
用管理的系统方法,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为质量管理设定方针目标.
组织的质量管理要执行什么样的方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这正如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个目的。当然,方针目标不一定是书面的。
(2) 对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的体系进行识别
这就是上一节讲的过程方法
(3)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的组织体系
组织所有的机构都不能游离于组织外。质量管理的职责也要形成系统,涵盖所有的过程,不能形成空白点。组织架构的建立
(4)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有深刻的理解
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员工,甚至任何一项资源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功能发挥如何,有赖于其组成部分功能的发挥。程序上的职责确定与划分
(5) 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发现质量问题或出现质量缺陷,切忌片面判断,而应放到系统中来认识,包括认识其危险和原因,从而采取系统的方法予以解决。对质量问题要从系统中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往往要动“大手术”。
(6) 不断考虑组织新的目标或新的发展战略
组织应不断考虑新的目标或新的发展战略,并以此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或创新。系统运营一定时间后很可能因各种问题的增加而出现运转失效的毛病,这是应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改进。也就是说,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指技术改进之类,更是指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包括重新设计。 管理评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节 持续改进
1. 持续改进的战略意义
持续的质量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正是通过QCC,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才使其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ISO9004:2000的标题就改为“业绩改进指南”。
2. 持续改进的原则
(1) 持续改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
(2) 持续改进是针对过程进行的。
(3) 持续改进是一种措施 例如:纠正措施、预防措施,PDCA循环
(4) 持续改进是为了提高过程的效率或效果。
(5) 持续改进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6) 持续改进是本组织全体人员包括各管理层都应参与的活动。 全员参与,谁发现问题都要提出,并讨论改进
(7) 根据改进对象,持续改进可以在不同的层次、范围、阶段、时间和人员之中进行。 比如:战略改进,质量目标改进,流程改进,工作方法改进
(8) 应不断寻求改进机会,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再去抓机会。 须在任何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方法,流程,所以讲究预防措施
(9) 持续改进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10) 持续改进应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见第七节
3. 持续改进的环境
持续改进需要有以下的环境条件:
(1) 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和领导。
(2) 各级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和配置资源
(3) 组织和内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4) 确定质量改进目标。
(5)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
(6) 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7) 对改进过程进行鼓励,对成功的改进进行奖励。
(8) 有较高的士气。
(9) 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4. 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
(1) 由最高管理者授权,由组织内部某一部门(通常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改进的管理工作。若组织庞大,也可以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
(2) 由负责持续改进的部门提出方针、策略、质量改进方案目标、总的指导思想,支持和广泛协调组织的质量改进活动。
(3) 确定持续改进的需要和目标。
(4) 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采取指定或其它方式,由组织有关的小组或个人实施。
(5) 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给予资源的和道义的支持和帮助,协调相关的事项。
(6) 对持续改进进行测量、评价和奖励。
5. 领导在质量改进中的职责
(1) 制定持续改进的目标和目的。
(2) 向被管理者传达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
(3) 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
(4) 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和尊重个人的环境。
(5) 采用必要的手段,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并有权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
(6) 进行持续改进策划,必要时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7) 为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8) 对持续改进进行鼓励,对其成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奖励。
(9) 及时将持续改进的结果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之中,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6 持续改进的效果
质量的持续改进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a) 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b) 降低成本。
c) 改进与顾客、供方、员工、所有者和社会包括政府的关系,促进相互的沟通。 d) 清除工作场所的障碍。
e) 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f) 为员工做贡献、求进步、争先进创造机遇。
g) 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第七节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1. 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TQM是从统计质量管理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真实的数据既可以定性反映客观事实,又可以定量描述客观事实,给人以清晰明确的数量概念,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那种凭感觉、靠经验、“拍脑袋”的工作方法
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在管理中就应当做好(这也是GB/T19004-2000的要求)如下几点:
(1) 加强信息管理
信息是组织知识积累方面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并能激励人们进行创新。信息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是必不可少的。组织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识别对信息的需求,其次要确定信息(包括内部和外部)来源,然后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并充分利用,以满足组织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2) 灵活运用统计技术
统计技术可以帮助测量、表述、分析和说明组织管理的业绩和产品质量发生的变差,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变差的性质、程度和原因,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差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1994版GB/T19000族标准把统计技术作为一个质量体系要素来对待。2000版虽然没有将其再作为一个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却将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基础和原则,让其贯穿于机会全部的引起中去。
(3) 加强质量记录的管理
质量记录是质量活动和产品质量的反映,是信息和数据的来源。2000版GB/T 19000族标准强调质量记录,但往往被理解为仅仅为了提供证据。其实,质量记录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为了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和数据。不做记录,信息就可能遗失或偏误,数据就不能收集,因而也就难以进行统计。加强质量记录的管理,既包含设立质量记录、准确及时记录等要求,也包含充分利用质量记录的要求。
(4) 加强计量工作
要使质量记录和有关数据真实反映客观事实,就应有科学的测量方法。对产品进行测量,离不开器具及 仪器。如果计量工作跟不上,计量单位和量值不统一,就会发生混乱,数据也就不真实了。不真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可能更糟。因此,加强计量工作,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
2.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领导的主要工作是决策。所谓决策,实际上就是面对几种方案,决定采取哪一种方案的行为。如果方案本身不是基于事实的,即使很完备、很漂亮,但如果选择了它也会导致悲剧性后果。决策方法实际上是对方案反映事实真相的抱窝方法。为了正确决策,应当做到:
(1) 不要迷信自己的感受、经验和能力
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必要的信息和数据后,才有发言权。哪怕你是董事长、总经理,都要用事实说话。
(2) 要有适当的信息和数据来源
一定要头脑清醒,有固定和不固定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固定的如各种质量报表、信息报告等等,不
固定的如非正式渠道的员工投诉、实地检查等等。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3) 对收集来的数据和信息应持正确的态度
数据和信息经多次传递,很可能失真。按信息论的说法,传递过程中受“噪声”干扰越大,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事实上,不少组织的数据统计,例如统计报表、质量指标等,由于种种原因都存在不真实的问题,浮夸、瞒报、虚报、收集数据时不负责任、“神仙数字”(编造的数据)等现象随处可见。决策者的既要依靠这些上报来的数据和信息,又不能绝对化,应当多一个考虑,多一点自己的调查研究,并将两者综合起来。
(4) 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的方法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数理统计的。TQM常用的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如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因果图法等等最好能够掌握。此外,对一些专用的分析方法,如质量成本分析、市场分析、过程分析、产品质量分析等等也应有所了解。
(5) 要有正确的决策方法
收集并分析数据和信息,时候为了决策,但这只是正确决策的基础,还不是决策的本身。正确的决策固然离不开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也离不开正确的决策方法。领导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还需要掌握诸如决策树之类的决策方法。特别是杂两个以上方案各有其优缺点时,更应当运用正确的决策方法,选择最佳的方案。
(6) 对决策进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决策付诸实施后,领导还要注意收集实施后的数据和信息,对决策进行评价,以发现决策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必要时,还应修正决策甚至改变决策,使决策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八节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 供方是组织的资源
与1994版相比,GB/T 19004-2000的重大改动之一,就是将“供方和合作关系”作为组织的一种“资源”,要求组织进行“资源管理”,并且还把供方的互利关系作为质量管理八大原则之一。过去,包括TQM的一些书籍,都只把组织自己作为“顾客”,把供方作为单纯的供货者,只对供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GB/T 19004-2000提升了供方的地位,要求组织与供方奖励“互利”的关系,很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含义。
(1) 供方是组织的“受益者”之一
组织业绩的五大“受益者”之中,供方占一席之地。供方典型的期望或需要是“继续经验”的机会。组织应尽量满足这种期望和需要。
五大受益者:供方 客户 社会 股东 全体员工
(2) 供方是组织的“资源”
任何议价组织和,都需要“采购产品”都需要或多或少的供方
(3) 供方的业绩影响组织的业绩
供方的产品质量影响组织产品质量,这不言而喻。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品质量是否稳定,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因此,组织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有指导和监督的义务。
(4) 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满足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需要
组织将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要求清楚地传达给供方,供方通过组织去满足这些要求,可以使组织和
供方有共同的目标。
(5) 组织可以从与供方的合作中获得多种效益
例如:减少投资、扩大规模、降低风险、稳定生产、降低成本、改进设计、后勤保障和共享知识等等。供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可直接借鉴,更应注重学习和吸收。
(6) 供方也可以从与组织的合作中获得多种效益
例如:保持继续经营的机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分享知识等等。
2. 建立互利关系的基本要求
按GB/T 19004-2000的规定,组织与供方建立互利关系,有下列八项基本要求:
(1) 选择数量合适的供方
组织的供方数量要最佳,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实际情况是,同一种“采购产品”的供方,至少应有两个供方。有两个供方可以竞争,才会使合作也成为供方的愿望。但不要太多,同一种“采购产品”的供方过多,将给组织增加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2) 进行双向沟通
组织和供方之间要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及时沟通,从而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避免因延误或争议造成费用的损失。
(3) 与供方合作,确认其过程能力
组织可以通过第二方审核的方式,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考察和确认。当然,评价其质量表现、对其提供的样品进行确认性检验等方式也是可行的,要针对具体情况来确定采取何种方法。
(4) 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进行监视
与供方合作并不是对其提供的“采购产品”放任,同样应当进行监视。监视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驻厂检验、进货检验等。
(5) 鼓励供方实施持续的质量改进并参与联合改进
持续的质量改进可以提高供方的业绩,使供方获益,从而也使组织获益。为此,组织还可以制定联合改进计划,与供方一起进行改进,在改进中增加双方的理解和友谊,并共享知识。
(6) 邀请供方参与组织的设计和开发活动
不断创新、不断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是组织活力所在。邀请供方参与这一活动,对供方来说获得了继续经营的机会,并能共享组织的知识;对组织来说,可以降低设计和开发的风险以及费用,获得更好的“采购产品”的设计。
(7) 共同确定发展战略
与供方合作,共同确定发展战略,可以减少双方的风险,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8) 对供方获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
这种承认和奖励对供方是一个鼓舞,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而供方努力的结果,组织可以充分的享受。
四 : 质量管理八项管理原则详细解释
1. 八项管理原则详细解释五 :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背景介绍,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产生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所有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一个组织应具有怎样的组织文化,以保证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呢?ISO/TC176/SC2/WG15结合ISO9000标准2000年版制订工作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制订成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为了能对质量管理原则的定义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编制了仅包含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新文件ISO/TC176/SC2/WG15/N130《质量管理原则》。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36个投票国以32票赞同4票反对通过了该文件,并由ISO/TC176/SC2/N376号文件予以发布。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背景介绍
[www.61k.com)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所表述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规律,可以指导1个组织在长期内通过关注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而改进其总体业绩的目的。它是质量文化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产生背景
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产生的背景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所有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1个组织应具有怎样的组织文化,以保证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呢?ISO/TC176/SC2/WG15结合ISO9000标准2000年版制订工作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制订成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最初以ISO/TC176/SC2/WG/N125号文件《质量管理原则及其应用指南》发布,在ISO/TC176召开的特拉维夫会议前以绝对多数的赞同票得到通过。为了能对质量管理原则的定义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编制了仅包含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新文件ISO/TC176/SC2/WG15/N130《质量管理原则》。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3六个投票国以32票赞同4票反对通过了该文件,并由ISO/TC176/SC2/N376号文件予以发布。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作用
1、指导ISO/TC176编制2000版ISO9000族标准和相关文件;
2、指导组织的管理者建立、实施、改进本组织的QMS;
3、指导广大的审核员、咨询师和企业一线的质量工作者学习、理解和掌握2000版ISO9000标准。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原则
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他们的顾客,因而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全面地理解顾客对于产品、价格、可依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谋求在顾客和其他受益者(所有者、员工、供方、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之间的平衡。
◆将这些需求和期望传达至整个组织。
◆测定顾客的满意度并为此而努力。
◆管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使得整个组织都能理解顾客以及其他受益者的需求。
◆对于目标的设定能够保证将目标直接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关联。
◆对于运作管理能够改进组织满足顾客需求的业绩。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保证员工具有满足组织的顾客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原则2领导作用
领导者建立组织相互统一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所创造的环境能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努力进取,起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了解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响应。
◆考虑到包括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和社会等所有受益者的需求。
◆明确地提出组织未来的前景。
◆在组织的各个层次树立价值共享和精神道德的典范。
◆建立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
◆向员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在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方面的自由度。
◆鼓舞、激励和承认员工的贡献。
◆进行开放式的和真诚的相互交流。
◆教育、培训并指导员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推行组织的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组织的未来有着明确的前景。
◆对于目标的设定将组织未来的前景转化为可测量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通过授权和员工的参与,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支经充分授权、充满激情、信息灵通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
原则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的根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实施本原则员工要开展的活动:
◆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主动地寻求机会进行改进。
◆主动地寻求机会来加强他们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在团队中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
◆关注为顾客创造价值。
◆对组织的目标不断创新。
◆更好地向顾客和社会展示自己的组织。
◆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
◆作为组织的一名成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员工能够有效地对改进组织的方针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对于目标的设定员工承担起对组织目标的责任。
◆对于运作管理员工参与适当的决策活动和对过程的改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岗位更加满意,积极地参与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活动,符合组织的利益。
原则4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对过程给予界定,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识别并测量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根据组织的作用识别过程的界面。
◆评价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果关系以及内部过程与顾客、供方和其他受益者的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冲突。
◆明确地规定对过程进行管理的职责、权限和义务。
◆识别过程内部和外部的顾客、供方和其他受益者。
◆在设计过程时,应考虑过程的步骤、活动、流程、控制措施、培训需求、设备、方法、信息、材料和其他资源,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整个组织利用确定的过程,能够增强结果的可预见性、更好地使用资源、缩短循环时间、降低成本。
◆对于目标的设定了解过程能力有助于确立更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采用过程的方法,能够以降低成本、避免失误、控制偏差、缩短循环时间、增强对输出的可预见性的方式得到运作的结果。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可降低在人力资源管理(如人员的租用、教育与培训等)过程的成本,能够把这些过程与组织的需要相结合,并造就一支有能力的劳动力队伍。
原则5管理的系统方法
针对制订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1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通过识别或展开影响既定目标的过程来定义体系。
◆以最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方式建立体系。
◆理解体系的各个过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通过测量和评价持续地改进体系。
◆在采取行动之前确立关于资源的约束条件。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制订出与组织的作用和过程的输入相关联的全面的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目标的设定将各个过程的目标与组织的总体目标相关联。
◆对于运作管理对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广泛的评审,可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适时地进行改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加深对于在实现共同目标方面所起作用和职责的理解,能够减少相互交叉职能间的障碍,改进团队工作。
原则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1个组织永恒的目标。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将持续地对产品、过程和体系进行改进作为组织每一名员工的目标。
◆应用有关改进的理论进行渐进式的改进和突破性的改进。
◆周期性地按照“卓越”的准则进行评价,以识别具有改进的潜力的区域。
◆持续地改进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鼓励预防性的活动。
◆向组织的每一位员工提供有关持续改进的方法和工具方面教育和培训,如:
━PDCA循环
━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重组
━过程创新
◆制订措施和目标,以指导和跟踪改进活动。
◆对任何改进给予承认。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通过对战略和商务策划的持续改进,制订并实现更具竞争力的商务计划。
◆对于目标的设定设定实际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并提供资源加以实现。
◆对于运作管理对过程的持续改进涉及组织的员工的参与。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向组织的全体员工提供工具、机会和激励,以改进产品、过程和体系。
原则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乎逻辑和直观的分析基础上。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对相关的目标值进行测量,收集数据和信息。
◆确保数据和信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可靠性和可获取性。
◆使用有效的方法分析数据和信息。
◆理解适宜的统计技术的价值。
◆根据逻辑分析的结果以及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根据数据和信息设定的战略方针更加实际、更可能实现。
◆对于目标的设定利用可比较的数据和信息,可制订出实际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由过程和体系的业绩所得出的数据和信息可导致改进和防止问题的再发生。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对从员工监督、建议等来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可指导人力资源方针的制订。
原则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2个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实施本原则要开展的活动:
◆识别并选择主要的供方。
◆把与供方的关系建立在兼顾组织和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基础之上。
◆清楚地、开放式地进行交流。
◆共同开发和改进产品和过程。
◆共同理解顾客的需求。
◆分享信息和对未来的计划。
◆承认供方的改进和成就。
实施本原则带来的效应:
◆对于方针和战略的制订通过发展与供方的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赢得竞争的优势。
◆对于目标的设定通过供方早期的参与,可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运作管理建立和管理与供方的关系,以确保供方能够按时提供可靠的、无缺陷的产品。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供方的培训和共同改进,发展和增强供方的能力。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1个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总体原则,这些原则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体现。其应用可分为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2个层面。
就质量保证来说,主要目的是取得足够的信任以表明组织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因而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涉及:测定顾客的质量要求、设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最终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参见表1的中间栏)。
质量管理则要考虑,作为1个组织经营管理(这里说的不是营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组织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和效益,当然离不开顾客,离不开质量。因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要开展的活动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要远胜于质量保证所需开展的活动。
质量管理的价值观
质量第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一切的基础,企业要生存和盈利,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从始至终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零缺陷
零缺陷是以抛弃缺点难免论,树立无缺点的哲学观念为知道,要求全体人员“从开始就正确地进行工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以完全消除工作缺点为目标的质量经营活动。
源头管理
质量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将不良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不仅能保证质量,而且能减少不要的问题发生,降低变更次数,使企业整体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顾客至上
现代企业掌握在顾客手中,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把顾客需要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企业要树立好“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把为顾客服务摆在第一位,想顾客之想,急顾客所急。
满足需要
质量是客观的固有特性与主观的满足需要的统一,质量不是企业自说自话,而是是否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只有满足了顾客需要,顾客才会愿意买单,企业才能实现盈利。
一把手质量
企业一把手的一言一行从始至终收到全体员工的特别关注,他对质量的认知、观点与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工作质量的好坏,一把手应确保企业的质量目标与经营方向一致,全面推进质量工作的开展。
全员参与
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它不仅仅是某个人、几个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1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整体业绩是企业永恒的话题,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原则和基础,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管理者应不断主动寻求企业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改进机会,持续改进企业的工作质量。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质量管理要求尊重客观事实,用数据说话,真实的数据既可以定性反映客观事实,又可以定量描述客观事实,给人以清晰明确的直观概念,从而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下工序是顾客
作为企业的员工,工作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方便,要明确自己对上工序的要求,充分识别下工序的要求,及时了解工序发来的反馈信息,把下工序当做顾客,经常考虑怎样做才能使下工序顾客满意。
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企业每个人都要树立规则意识,敬畏规则,规则不合理,甚至不正确我们可以或者争取改变,从内心树立起规则意识,学习、遵循、监督和执行规则。
标准化预防再发生
问题发生了,就要去解决,并且确保同样问题不会再因同样的理由而发生。问题解决后,要标准化解决方案,更新作业程序,实施SDCA循环。
尊重人性
很多时候,质量工作需要与人沟通,企业经营者为了持续发展和提升质量,就要充分尊重从事的工作人员,使员工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快乐工作才能更好地提供顾客满意的工作质量。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管理原则
原则1 以顾客为中心 与所确定的顾客要求保持一致。了解顾客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和期望。测定顾客的满意度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
原则2 领导作用 设立方针和可证实的目标,方针的展开,提供资源,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环境。明确组织的前景,指明方向,价值共享。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加以实现。对员工进行训练、提供帮助并给予授权。
原则3 全员参与 划分技能等级,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资格评定。明确权限和职责。利用员工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决策和对过程的改进,让员工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为己任。
原则4 过程方法 建立、控制和保持文件化的过程。清楚地识别过程外部/内部的顾客和供方。着眼于过程中资源的使用,追求人员、设备、方法和材料的有效使用。
原则5系统管理建立并保持实用有效的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识别体系中的过程,理解各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将过程与组织的目标相联系。针对关键的目标测量其结果。
原则6 持续改进 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审核以及纠正/预防措施,持续地改进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设定现实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配备资源,向员工提供工具、机会并激励他们为持续地为改进过程做出贡献。
原则7 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以审核报告、纠正措施、不合格品、顾客投诉以及其他来源的实际数据和信息作为质量管理决策和行动的依据。把决策和行动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消耗。通过采用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技术,努力降低成本,改善业绩和市场份额。
原则8 互利的供方关系 适当地确定供方应满足的要求并将其文件化。对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进行评审和评价。与供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其在早期参与确立合作开发以及改进产品、过程和体系的要求。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承诺让顾客满意并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图书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作者:陶维胜
出 版 社: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5日
讲师简单介绍:陶维胜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曾获ISO 9001 /14001国家注册审核员、美国RAB注册QS9000、TS16949主任审核员资格,曾任昆山好孩子集团有限公司IE工程师、安徽蚌埠华光玻璃集团塑钢型材有限公司生产副厂长等职,陶老师擅长于MSA、抽样检验与计划、APQP+CP、PPAP、QC7大手法、FMEA、SPC统计技术、新QC7大手法、QCC、DOE、企业合理化规划培训,了解主要汽车厂(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富康、广州本田、福特等)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总培训学员超过1万人次,培训风格以活泼、互动、启发、体验、研讨方式见长;授课学员满意率超过83%,学员遍布全国各大省市。
内容简单介绍 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应具有怎样的质量管理理念?本教材就是从最为基本的质量管理方式和管理原则开始,阐述国际化标准组织对于质量管理原理,用通俗易懂、简单浅显的语言,描述质量管理原理的内容与实际的应用说明,提升管理者和全员的质量观念和意识。 第一讲: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一) (一)推广、实施质量管理原则的3个重要方面 (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持续改进(三)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二: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第二讲: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二) (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三: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四:领导作用 (三)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五:全员参与 第三讲: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三) (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六:过程方法 (二)过程方法之识别过程 (三)过程方法之过程之间的关联性 (四)过程方法之控制和管理 第四讲: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四) (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七:管理的系统方法(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八: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三)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重要性
本文标题:质量管理八项原则-2015版ISO 9001七项质量管理原则对比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