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学习中国梦的心得体会-教师中国梦学习心得:我的教育梦

发布时间:2017-08-20 所属栏目:工作经验

一 : 教师中国梦学习心得:我的教育梦

    我们的祖先因为有了梦想,才不屈不挠的生活在华夏的土地上,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和富强。人不同与动物的是,人有思维,人会创造。这就决定了人的价值:人会沿着自己的想象(或理想,或规划)努力的去分析,研究,探索……直至成功。正是因为这样,地球人才有了今天的文明,有了现在的辉煌,有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有了今天的繁荣富强。梦,无时不在!莱特兄弟因为有了梦想,经历无数了次的失败,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迎来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爱迪生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他才发明了电灯,造福于人类;
    作为地球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因为华夏民族永远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蜡烛,虽然燃烧了自己,但它却照亮了别人,它的价值体现了。作为老师,我们为了学生的成长付出了,但当我们看到他们进步或取得成果时,我们会因为我们的奉献而高兴,自豪!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我常常这样想:当我像撑船的人把一批批的学生送往河的彼岸时,我会望见前面的孩子正向更高更远处登去;当我头发渐白时,我会看到我曾经的学生正奋斗在各自的事业中,成为工作的佼佼者,他们是那么的幸福,快乐!我也那么的开心。人的价值的不仅在于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美好的事和物,在于参与和体验,更重要的是给别人帮助,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虽然我非常非常的平凡,但我也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念,昏昏然的过日子,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这些孩子稚嫩,童趣,他们很单纯,用我们的已有知识也完全能应付他们…但是,作为一个有修养的教师,我们不能这样。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自己应该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厚的知识,适应时代的需求,塑造自己美丽的心灵和人格,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用自己丰厚的知识来启迪学生,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磨练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为了我们伟大的梦而脚踏实地的,满怀激情的工作吧!愿每一个中国人都为祖国的繁荣之路设计好自己的中国梦;愿每一个教育者为了孩子的成长,都拥有自己的教育梦。

二 :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篇二: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前言:2010年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一、为什么要学国学

看过一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那位土里土气的婆婆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正直慈爱勤劳节俭,最终赢得了洋媳妇的尊敬和依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婆婆是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的典范,如果她一味依照洋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去适应洋媳妇,她一定会输掉这场PK赛。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红杏出墙吧?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又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学国学,乐国学。

二、学国学学什么

当下重庆的教师们学国学热情高潮,因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的,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之一。《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有以下章节:论语、学记、大学、韩愈作品、传习录、黄宗羲作品、孟子、荀子、乐记、中庸、对贤良策、颜氏家训、朱子语类、习性诸论、梁启超作品,全是选读。也就是断章取义,把上述经典书籍里的教条罗列出来,再加上注释和学习提示。可能网考的时候,就是考查大家的背功,看谁记住的教条多。摘抄《论语》学习提示要点如下: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2.倡导培养志道弘毅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学以致用

5.学而时习

6.诚实谦虚

个人以为,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顺天理、尽人心。什么意思呢?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是谁能尽到人心?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读者头脑里,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散乱的词句。就好像文学名著中的名言,离开了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再经典也会令人索然无味。反对解构,反对导读。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国学经典理应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每个人阅读时会不有同的情感体验。在一个国学经典网站上,看到这里开列出的书目种类繁多,分经、史、子、集、其他五大类,在其他一类里,又列出四库全书。每个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取喜欢的书目来学习。这样的收获想必更大,阅读时也会有快感产生,而不是痛苦得像受罪。

九月学国学,十月考国学,教师们的本事真是不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的情形让我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某书记对女部下说:“来,我把精髓传给你!”呵呵~~

三、怎样学国学

学国学,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急功近利肯定学不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学思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学国学的问题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中学的时候,在某一堂自己不喜欢的课上,就偷偷拿出小说书来看,教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教师走到你跟前来伸手取出你放到课本下面的小说时,你才如梦方醒,这可能算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你沉浸在小说描绘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心潮澎湃。我读师范校的时候,一次上马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偷看《射雕英雄传》,也被高度近视的老师发现过,当他走到身边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把一本《读者文摘》主动奉上,金庸先生才逃过一劫。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讲述了宋、明、清的历史,诠释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金庸迷们了解历史、提高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的一条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你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欲罢不能了。去书店选购一本你喜欢的国学经典,或者到国学经典网站下载几本好书到自己的文档里,最好是打印出来,先通读浏览,再慢慢读,这样每天读一小段,沏一壶茶,放上音乐,应该是一桩赏心悦目的事。

我输入“国学经典”,搜索引擎自动将“国学经典书库”首页头条显示,说明该网权威,受到网友追捧,在这里每个国学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诸子百家,二十五史,全唐诗全宋词自不必说,连孙子兵法,周髀算经亦在其中。至于国学经典中与教育相关的,在教师研修网《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中所罗列的文段,在该网站上一定能找到原文出处。如果你去找了,一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但是,这里没有学习指要,大音希声的缘故吧。

四、《道德经》学习体会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代守藏室之史官也。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被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四点:(一)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二)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三)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道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总之,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不断发挥的表现。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摒除老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宗教迷信色彩,《道德经》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和管理社会,仍具有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老子如是说: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那样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拙。很多人教育子女要坚强,不要软弱。老子却教导我们要柔,因为柔能克刚。“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在老子看来,人生也是如此,“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时时争强好盛,结果只能处处遭遇挫折,倒不如做一滴水,与世无争。

(二)老子如是说: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主张圣人(即统治者)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贪欲,贵柔守雌,清静无为。反对儒墨两家倡导礼仪,尚贤有为的政治理学说,认为这是造成道德沦丧,使人争夺难治的原因。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古代小国寡民,风俗纯朴,人民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状态。这些思想反映了老子哲学消极保守的局限性。但是这一思想在历朝历代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西汉初期,正是因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行“无为之治”,才使国力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恢复。老子学说成为汉代最受欢迎的治国之道。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人们公认的对老子学说体悟最深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从所处朝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学老研老,并亲为《道德经》作注,亦即史称的“御注”。

(三)老子如是说: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可见,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

(四)老子如是说: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五)老子如是说: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晓得宇宙间的大道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倾其所有为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天道无私,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圣人顺天道而行,只是贡献施予而不和人家争夺。

读《道德经》,向老子学习!


篇三:国学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篇四: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在学习第三模块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唐宋诗词》《红楼梦与红学》等七部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园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幼儿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幼儿活动,让幼儿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幼儿沟通参与为每个幼儿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幼儿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园特色办园。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篇五:学习国学心得体会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计划,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

三 : 美术学习心得体会之版画中的黑白关系

美术学习心得体会之版画中的黑白关系

摘要:世界充满变化万千的色彩,色彩给我们的生活以丰富内涵,也给人类多种多样的感觉和联想。任何外部物象都可以通过特有造型和色彩对其进行描述表现. 黑和白是颜色中反差最强的颜色,也是色彩中的终极, 黑和白,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如果把黑和白进行穿插和配置,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艺术感觉和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黑 白 手段 依存 对比 特点 风格

我们知道任何画种、画面都有一个黑白灰关系。油画中的色彩是有明度的,国画中的墨色是有浓淡的,而在黑白版画中的黑白灰布局则较明显。

黑白是版画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绘画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重要手段,版画艺术中的黑白,不同于绘画中的黑白,它较之黑白画更具有一种独特的印刷美,是一种版画艺术特有的强度和力度的美感。

与此同时,版画中的黑白,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和处理,古今中外优秀的版画家,在黑白处理和运用上,为我们留下了及其丰富的宝贵财富。在古今中外优秀版画作品中,人们看到了版画家可以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依据,进行黑白处理 ,如瑞士版画家瓦洛顿的木刻作品《少女与白猫》,保加利亚版画家扎哈里耶夫的木刻作品《里尔的牧羊人》,以及我国版画家牛文的木刻作品《欢乐的藏族儿童》。也可以以物象的条件色为依据进行黑白处理,如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自刻像》,法国画家杜米埃的石版画作品《特朗斯挪诺宁街的屠杀》,美国版画家肯特的石版画《在你头上挂着沉重的东西》,以及我国版画家力群的木刻《饮》,古元的木刻作品《各个的假期》,张怀江的木刻作品《方志敏在狱中》,更可以打破物象固有色、条件色的界线,根据艺术需要进行黑白处理,智利画家万德勒里的木刻作品《告别》以及我国版画家古元的木刻作品《刘志丹和赤卫军》,黄新波的木刻作品《年轻人》。

黑白是木刻画面上一个重要的问题。能否很好地处理黑白,是测验一个木刻版画家是否很好理解、熟悉和掌握版画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都知道,版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特点,在于它具有格外强烈、朴实、单纯、典雅等方面的因素。而黑白色感的适当运用,正是起主要作用于这些方面的。黑白色感不是以富丽堂皇灿烂夺目见胜,它像一支简洁和弦的奏鸣曲,仅仅用一两种乐器便构成明快优美的艺术语言。

黑与白两种相反的色素,配置在一起,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形成对比,使黑的更黑,白的更白,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运用黑白,并不排斥中间色调的作用,灰调子融化于整体黑白关系之中,可以组成明快有力又统一和谐的调子。黑白处理是通过以刀刻木产生点、线、面与色度差异而显示效果,体现内容并美化形式。黑白面积的大小、多少, 位置的上下, 或开或合,或聚或散,或虚或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黑白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颜色,但要处理得巧妙恰当,使它能在画面上产生一种特殊美感,并能充分发挥它在画面上的作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黑白关系处理不得当,就会形成画面的单调乏味,形式粗略并使它的艺术性贫乏化。巧妙的黑白构成,不但是组织画面事物的良好辅助手段,也是左右画面轻重强弱部分的重要因素。一幅素描画的远近、轻重、强弱部分,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浓淡色调来解决,但木刻却只能通过黑白两种色彩来体现。因此更需要木刻家通晓运用黑白的规律,要求“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木刻家首先熟悉素描的基本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简”出自“繁”,“少”而精,也是从“多”而“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所谓“简”“少”的获得,也即是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提炼概括的过程。如果我们不熟悉一般素描的基本规律,也难以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黑白感”的眼睛,难以从画面上弹奏出动人的黑白和弦调子。

美国版画家肯特在回答记者时说:“版画的最起点是黑白木刻,最难点也是黑白木刻,如果有谁能攻克这一关,那他从事任何形式的创作都会感到容易得多。”
肯特的这番话里包涵着两个意思:黑白木刻工具简单,稍有美术素养的人,都可制作,说明它具有较大的普及性;而运用色调中的两极——黑与白,缔造一个形色的世界,非有卓越的才能而达不到,这说的是黑白版画艺术的高贵性。可见,有时最简单的东西,也往往是最难的。

在艺术上,版画的黑白具有强烈,单纯、明快、朴素的艺术特点.

1.所谓强烈,是由于巨大的色彩反差造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产生视觉的冲击力,人们从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肯特的版画作品《迎着升起的太阳》完全可以感悟到版画艺术黑白的强烈艺术特性.

2.所谓单纯,从艺术形式上讲主要指色彩上的单纯,只有两种颜色,而这两种颜色巧妙配合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情调和艺术效果,即使这种艺术效果如何丰富、多彩,但仍然具有单纯的风骨.如捷克版画家斯宾斯基的木刻作品《丰收女神》,印度版画家吉塔罗沙特的木刻作品《风俗画》,都充分展现了版画黑白的单纯特征.

3.所谓明快,是由于版画艺术中的黑白对比,黑白穿插与交织,具有一种艺术上的活跃、鲜明的感觉,这种活跃、鲜明的感觉会给予人们一种视觉上的明快的感受,人们从瑞士版画家瓦洛顿的版画名作《少女与白猫》,挪威版画家蒙克的木刻作品《老船长》等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版画黑白的明快性的特有魅力.

4.所谓朴素,是由于版画黑白这种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久远性、古朴性,他没有更多色彩的辅助与烘托,而[www.61k.com]具有一种质朴无华的特殊性.人们从我国版画家古元的木刻版画力作《刘志军与赤卫军》,赵延年木刻作品《弃婴》,以及很多优秀版画作品中都可以领略到版画黑白艺术所独具的朴素的特有神韵。

强烈、单纯、明快、朴素是版画黑白艺术的独特属性,同时也构成了版画语言中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

木刻家也常常借助于“光”的作用来找寻黑白感。在强烈的阳光或灯光下的物体,会出现许多富有变化的黑白色调,可以根据光源去安排黑白,但在某些必要的场合,作者也可以较自由地来处理“光”。譬如说,阳光从后面射来,背着光的面都应该是黑暗的部分,但如果画面上有必要,暗部也可处理成为有光亮的部分。这就是前面谈到的为了突出主题以及服从于画面结构上的黑白对比效果。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版面史上,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艺术继承和发扬了由鲁迅先生培育起来的新兴木刻的传统; 另一方面,它又根据解放区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革命的需要,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积极探寻木刻艺术发挥社会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从而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两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给予了极富创造性的形象表达。

在木刻画的构图上,前后、远近、大小事物的处理,也应该充分考虑到黑白色调的有机组织,而不是按照一般素描规律来解决这些复杂关系。木刻上处理远近不同的事物时,基本上也可运用平面透视的原理,但前后远近事物的色度却是相等的,不像素描的远轻近重、远弱近强,它主要靠黑白地位的妥善部署,来解决远近事物的区别和联结关系。古元的《刘志丹与赤卫军》,人物在前景的较大,在后面的较小,这是运用一般素描的规律,但远近人物在色度上却不分轻重浓淡,都是用同一的黑白色调表现出来,天空也是一片黑色,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之间,都是通过黑白组织得以联结,黑白节奏贯穿在一系列群像人物的各个部分,形成了统一和谐的黑白旋律。

木刻画上,还有一种倾向于装饰趣味的风格,黑白感在这方面也起着颇为重要的作用。木刻上的装饰风,更需要作者巧妙地发挥黑白的功能,因为装饰性的画面,一般都要求结构严谨而有规律,不允许松散零乱;要求每种不同的色调清晰一律,不允许互相混淆;要求块面分明,不容含糊;要求刀法整齐,不容紊乱。这当中,黑白色块在不同线条和刀法组织的穿插中,更应该发挥其“主干”与“调节”的作用。我以为在装饰风的木刻画上,如果研究一下民间剪纸、窗花和印花布图案的结构,是大大有助于我们处理黑白关系的。那些图样,都在十分简洁、朴实、强烈、明确的原则下,组成美丽动人的富有装饰风的画面。黑白对比的运用,在装饰木刻上应该找到更好的发展天地。因为装饰感的画面更宜于运用平面构图的法则,更有可能不受远近透视法则的限制,而自由发挥作者在布置黑白上的创造性。

对于大块黑色的运用,往往也是木刻画所必需的,但也是颇不容易处理的。因为处理得不好,这一大块黑色便成了画面上的沉重负担。木刻画上出现的大块黑色或白色,无非是为了衬托某一局部事物,加强某一事物的集中突出,使观众透过这块黑色或白色,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个重要部分上来。例如,日本木刻家泷平二郎的《割草姑娘》,画面上地下和人物背上的两大块黑色,都是有目的地安排出来的。背上一块黑色是为了突出姑娘的白色头巾和面部;地上一块黑色是为衬托姑娘的双足和左手。试看,如果这幅画面省去了这两大块黑色,整个画面都会感到缺少力量。凯绥·珂勒惠支在处理人物形象时,常为了集中刻画人的面部与手部,而把身上的衣服和其他细节都全部省略成一大片黑色,引导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面部和手部,这样做是十分富有表现力的。

此外,木刻画上点、线、块、面的结合,是构成丰富多变化的黑白色感的重要手段。所谓黑白感,并不简单地指一块黑色对一块白色,黑点、黑线、黑面都是构成优美悦目的黑白感的因素。善于运用这些因素,就会使黑白色感不致变得单调乏味,而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有丰富变化的色调与旋律。这些点、线、块、面在木刻画上是循着一定的规律在进行,每一部分都安排在最适当的地位,相互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而不是互相排斥和抵触。点、线、块、面本身具有不同的色度(深、浅、浓、淡),它们不是以下刀的轻重,而是以不同刀法的疏密程度来显现的。它又是依靠黑白对比效果来互相联结的。有人认为木刻由于简单的黑白色调,会限制它的艺术表现力,岂不知正是由于黑白色调的“单纯性”的特殊要求,才导致木刻家不能不别出心裁地尽量从黑白上去找寻花样,通过对黑白的理解和巧妙运用,从单纯中去体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木刻本身的独特艺术效果。

现代版画的推广教育,自从鲁迅先生领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是中国版画的萌芽时期。由于当时的作者都出自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和广州美专的学生,他们都受到西方现代版画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德果表现派和前苏联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汲取了西欧现代派艺术的营养。这就使我国的新兴版画从一开始就在艺术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很快的融入了社会变化的大潮。

当代的中国版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以西方造型艺术教育体系为主体的专业训练,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附于本民族文化资源,引进了西方现代艺术,是中国版画转入重点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新时期。

四 : 我的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梦”是复兴梦。复兴梦即民族复兴梦。中华民族有上下50xx年的历史,曾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使中华儿女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的170多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这个梦想而孜孜以求,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担下了这个重任,使我们的“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贴近。正如xx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xx总书记也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两位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充满感情和感召力,听来让我们青年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回首中国复兴的漫漫征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代代人,带领全国人民一点点把民族复兴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的中国梦学习心得体会之二: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xxxx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如今广大群众热烈交流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家庭成员相聚、街头巷尾的闲聊、茶社、公园人群汇集都在说“中国梦”。梦想人皆有之,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国籍的人有不同的梦想。如今中国人民要携手共圆伟大的“中国梦”。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比喻,“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发展之梦。以xx为首的人民领袖要依靠人民来实现这样一个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这当然是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也就是如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原因。
我想,xx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我们中华民族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舒适的住房、漂亮的私家汽车、周游全国各地甚至还能走出国门,许多许多过去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的情景,已成为不少老百姓生活的现实了。“中国梦”的过程,就是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为了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得尽最大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我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什么贡献?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思考并用实际行动作答的问题。最概括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各司其职、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事实证明,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千真万确。
作为一名老党员,聆听了习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非常振奋,特别自豪。‘中国梦’与百姓相连、与民生相关,作为一名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利用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做好网宣工作。团结广大网友宣传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反映群众的点滴需求,立足百姓,服务群众,为共同追寻、实现中国梦奉献余热!

本文标题:学习中国梦的心得体会-教师中国梦学习心得:我的教育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21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