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雨后赏牡丹
一夜新雨朝初霁
轻红烟紫著新衣
百花园中谁堪比
梨让馨香桃让姿
该文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二 : _牡丹亭_情节结构论析 96
第31卷第2期2010年5月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ChineseTheatreArtsVol.31.No.2May,2010
《牡丹亭》情节结构论析
■刘淑丽
要:《牡丹亭》在戏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者们对其情节结构却有着或褒或贬的不同
《牡丹亭》的情节结构:以“意”即创作意图来组织故事情节,以“点线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摘
“梦”式”结构来展开戏剧冲突;采用与魂游的方式让作品真幻相生;双线交织以反映更广阔的社会
生活与更深刻的时代主题;作者很注重情节的埋伏照应,整部剧作结构严谨、宏大。关键词:《牡丹亭》情节结构
真幻相生
双线交织
③
,定”这其实也是作家的创作法则,在下笔之先早已在心中布局好了。而在做总体布局时始终围绕
《牡丹亭》,“家传户诵”,诞生后盛名之下非议四起。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于其音律、文辞,其次是结构。众多改编者将原作五十五出缩长为短。
《牡丹亭》臧晋叔改本为三十六出,冯梦龙改本《风《还魂记》流梦》三十七出,徐日曦改本四十三出。《牡丹亭》应该说的结构确有可商榷之处,如臧“第十六出有石姑《道觋》氏评本曰折,全用一篇千
。汤显祖的剧作更注重表达内尤可厌,并删”字文,
心的情感,而且作者有晚明文人逞才使气之风,个
结构总体看来是很出色别场次欠佳。但《牡丹亭》
:“作南传奇者,的。祁彪佳指出构局为难,曲白次
①”:“填词首重音律,之。李渔也说而予独先结②。构”对于戏剧作品来说,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汤
但才情自负之余结构肯定也是显祖虽没有这样说,
很难想象一盘散沙样的剧作会他考虑的重点之一,
受到人们狂热地喜爱。
《牡丹亭》,文人删并从精简场次更适合舞台演
但是从反映生出的角度看这样的修改是可行的,
活、主题、人物形象的深度与广度来看却逊了一筹。
《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至少有这样几方面鲜明的特点:
首先,作者用一个一以贯之的“意”来组织故事情节。戏剧创作是一个整体,剧作家在创作之初先“意”,有了即创作意图,然后围绕着这个“意”去设
人物,对布局作出统盘考虑。正如许之衡计情节、
《作曲法》:“传奇出数既多,分析传奇结构的特点则
未下笔之先,布置全局,悲欢离合,宜将情节大略拟
“意”着来建构情节结构。
《题词》《牡丹亭》一剧的创作意图体现在当中:“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
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而不可复生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要用因情而死,又反“理”的主题。因情复生的爱情故事反映以“情”这一点前人早有评论,如清代洪昇曾这样评价《牡》:“肯綮在死生之际,、《寻梦》、丹亭记中《惊梦》《诊祟》、《写真》、《悼殇》;《魂五折,自生而之死》、《幽媾》、《欢挠》、《冥誓》、《回生》游五折,自死而
④,,之生”洪昇看出了作者用来结构作品的“意”即
死生之际,先描写自生而之死,再描写自死而之生,这是剧情发展的一条中轴线。
“意”有了以后,剧本采用以人物活动的时间来“点线式结构”,组织戏剧冲突的即按事件发生发展
的自然顺序,从头至尾进行叙述。王骥德已提出结构章法的问题,编剧“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
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接,
⑤
”而后可施结撰。汤显祖对剧作的结构是费过苦心
:“填词之道,的。吴梅提出传奇结构要谨严如行文
必须规矩局度,整齐不紊,则一部大文,始终洁然,
净,读之者虽觉山重水复,而冈峦起伏,自有回顾纤徐之致。数十出中,一出不能删,一出不可加,关目
⑥
”《牡丹亭》虽多,线索自晰,斯为美也。的结构虽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淑丽,文学博士,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史及元明清文学。
·75·
没有达到一出不可增一出不可减的地步,但总体上“纤徐之致”的却是应该给予肯定的。而且该剧在情节安排和布局上,注意统观全局,强调前因后果,既有事件的来龙去脉,又着力描写冲突的重点。在——承接———转折———收具体写作中,作者按开端—
煞的思路将一个离奇的爱情故事写得迭宕起伏。
剧作共五十五出,按上述思路分为四部分:
“开端”。这一部分交待了剧(一)第1-8出为
也提出了全剧的矛盾。中人物及关系,
第一出《标目》由副末开场介绍了剧情大意。《言怀》第二出男主人公岭南秀才柳梦梅出场,说半
只欠东风。备,
开端部分,我们可以隐约感到戏剧冲突的潜流。杜丽娘所能接触到的人物,父母、丫鬟、老师。他们对杜丽娘是疼爱的,表面看起来没有矛盾。但她在官衙中生活了三年,居然不知道家中还有一个后花园。白昼午睡也要招来父亲的责怪。陈最良“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
”园。严父、慈母、迂师,加上稚气未脱的春香,杜丽娘的家庭环境令她体会不到一丝自由的空气。这柔顺的姑娘身上,好象也有那么一丝反抗的迹象:师父依注解经引起她的不满,还出口询问花园事
月之前做了一梦,
梅树下一美人,说遇到她方有姻缘之份,发迹之期。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悬念,这个
梦与剧情发展有什么关联?美人是谁?与柳梦梅将来能否相遇?
第三出《训女》杜丽娘一家出场。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母亲甄氏,丽娘是独生女。这一出向读
者传达了一个信息:杜家家教甚严,对女儿管束极严格。为了让女儿知书知礼将来出嫁后父母面上有光,决定给她请一个老成的先生教书。第四出《腐叹》失馆儒生陈最良,去杜府应征教书先生。此戏剧动作使得陈最良一线向中心人物丽娘移动。第五出《延师》陈最良做了丽娘的老师,杜宝令习《诗经》
。陈最良这条动作线确定与主线联结起来。
第六出《怅眺》柳梦梅的朋友韩子才劝他外出干谒,又告之钦差识宝中郎苗舜宾要去香山奥多宝寺中鉴宝,
约好前去。外出干谒是个必不可少的情节,只有柳梦梅外出打秋风,离开岭南,才有可能与
身在南安府的女主人公相遇。
第七出《闺塾》陈最良讲解《诗经·关雎》
。春香告诉丽娘府中有个花明柳绿的大花园,师父走后,丽娘问春香花园有何景致。这又抛出了一个悬念,小姐知道了花园的存在,会不会采取行动前去游园?有了游园的动作才有了惊梦,有了惊梦才有了死死生生的爱情故事。如果说惊梦是一个枢纽事件的话,导向游园惊梦的就是《闺塾》。《闺塾》一
出,
为小姐游园惊梦做铺垫。这出戏展示了女主人公精神世界的烦忧,让观众产生一种预期,这个女主人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戏剧动作来打破这种平静的生活?戏剧冲突(情理冲突)初现端倪。第八出《劝农》杜宝下乡劝农。此出戏的作用,
一来是说明杜宝是个清官,二来是为小姐游园创造机会。如果杜宝在家,以他严厉的要求,温淑的丽娘是不可能迈出闺门去游园的。因杜宝外出,又由春香口中得知花园的消息,那游园惊梦才万事俱
·76·
宜。这一部分除了交待人物关系外,
还点明男女主人公接下来将要发生的动作:一个外出干谒,一个
要去游园。
(二)第9-20出是“承接”。这一部分是矛盾的进展与激化,连接“开端”部分与“转折”部分,由“惊梦”一事引出女主人公伤情病倒至病逝。
第九出《肃苑》春香对陈最良说因讲解“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小姐动了情肠,决定去游园。这一举动引发了一个戏剧高潮动作即惊梦。
第十出《惊梦》写丽娘游园,被园中景致唤起春
情。回房后感慨自己青春虚掷,做梦与一青年书生温存。但美梦被母亲到来惊醒。戏剧冲突渐趋明
朗:情感欲望的活跃要求与现实环境的封闭、冷酷令丽娘痛苦,但女主人公反抗的力量也渐趋明显。
这出戏是自生而之死的序幕。
第十一出《慈戒》因见情思无聊,丽娘独眠香阁,
老夫人责骂春香引小姐去花园。可见“理”的一方戒备很严格。
第十二出《寻梦》丽娘独自去花园重温旧梦,但失望而归。她看到梅树而心生死后葬于树下的念
头,我们感受到一丝死亡的信息。接下来她发出“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的呼喊。戏剧冲突在此已然明了。这出戏是自生而之死一线的正式开端。
第十三出《诀谒》柳梦梅对老园公郭驼说要外
出干谒,
男主人一线有可能向丽娘一线靠拢。第十四出《写真》此出一方面表现丽娘对青春
的留恋,一方对为《拾画》作了铺垫,为男女两条活动线索真正合一作了准备。
第十六出《诘病》春香将小姐的病因告诉夫人,老爷却认为是触污了柳精,请陈最良诊脉。第十七
出《道觋》石道姑出场,介绍了自己奇特的生平。杜府来人请她去为杜小姐祈禳。
第十八出《诊祟》陈最良为丽娘诊脉,道姑为丽
娘禳解。陈最良推算说要捱过中秋才能好。此出
显示丽娘情况堪忧。
第二十出《闹殇》丽娘死前叮嘱春香将春容放
藏在太湖石底,期待有一天能被有情入紫檀匣儿,
:“春香,人捡到。她曾问咱可有回生之日否?”这句
丽娘会不会等到意中人?会话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不会回生?这些悬念在剧情发展至小收煞的时候
给后面剧情的发展带来了几许光明。因金人入侵,杜宝奉旨镇守淮扬,即日起程。吴吴山三妇合评本:“要腐儒葬女于宦邸花园,曰此事甚难,恰有北往。因来不及送女儿之诏以玉成之,真丽娘之幸也”
马上会起波折。里透露出柳杜二人幽会消息泄露,
《欢挠》第三十出柳、杜幽会,石道姑与小道姑来查,“分看,丽娘藏到画后。这段情节很让柳梦梅疑惑
只这轴美女图在此。古画成精了么?”明一个影儿,
真相马上就要大白于天下了。
第三十二出《冥誓》丽娘让柳生盟誓娶自己为妻,然后说出真相,嘱其发掘坟墓让自己回生。此出戏一来显出柳生爱丽娘之真心,纵使是鬼也不理由是柳生如此爱怕;二来让发坟之事令人信服,丽娘,一定会按其叮嘱及早让其回生。戏剧冲突指——回生。向另一个高潮—
回乡安葬,
建梅花庵观,命石道姑和陈最良看守。这一来为杜柳二人相逢制造了机会;二来杜宝与金
人入侵一线联系起来。
《惊梦》、《寻梦》集中展开戏剧冲突,“情”以其
喷薄的状态显示了对“理”压制的不满。杜丽娘中秋之死是小收煞。
(三)第21-35出是“转折”,这一部分是情节
的转折、
矛盾的转化,作者着力要渲染的内容,是杜丽娘对“情”的执著追求,自死之生。死而复生不符
合生活的真实,
却符合艺术的真实。第二十一出《谒遇》钦差苗舜宾寺中祭宝,柳梦
梅求见,得其资助上京路费。这出戏点出了苗舜宾与柳梦梅的关系,
为后文科考迟到受照顾做张本,也为男主人一线向女主人一线移动起了推动作用。第二十二出《旅寄》柳梦梅路过南安病倒,被陈最良
搭救,让他住进梅花观养病。男女两线相交终于要成为现实了。
第二十三出《冥判》丽娘在阴间向判官表明自
己因梦慕色而亡。判官放丽娘出枉死城中,并让花神保护她的肉身,此出丽娘迈出了自死而之生的第
一步。
第二十四出《拾画》柳梦梅游园拾到了丽娘的春容,误当成观音像供养。男女相遇由春容牵线。第二十五出《忆女》丽娘死了三年,杜母与春香在其生辰之日祭奠。
第二十六出《玩真》柳梦梅瞻礼观音像,认出是人间女子,
对画膜拜。第二十七出《魂游》丽娘魂游杜府,听到有人在
叫“俺的姐姐呵!俺的美人呵!”心中惊疑。丽娘现身梅花观,与男主人公见面呼之欲出。二十八出幽媾》柳梦梅在屋内拈香拜画,丽娘鬼魂敲门,柳
梦梅以为是邻女,
二人完其前梦。至此,男女两条线索真正重合了。
第二十九出《旁疑》石道姑因听到柳梦梅屋内有女人声息,怀疑游方小道姑在与柳梦梅说话。这
第三十三出《秘议》柳梦梅找石道姑商议并准备让丽娘回生的事情。这一出石道姑对柳梦梅说:“大明律:开棺见尸,不分首从皆斩哩。”“只怕事发之时怎处?”预设了悬念,我们已经可以料到事情肯定会暴露,那样柳梦梅该怎么办?会不会受到处罚?矛盾冲突的对象悄悄地发生了转移,丽娘所承担的以情反理的任务大部分完成了,下面冲突的核心由丽娘转移到了柳梦梅身上。
第三十四出《诇药》因丽娘回生需要安魂汤,石道姑向陈最良买药,为回生做准备。第三十五出《回生》石道姑与其侄癞头鼋、柳梦梅挖开坟墓,救活小姐。至此,主要情节线索发展
完成。
这里有几个点,一个是冥府,进一步刻画杜丽娘对
“情”的执著,并与现实世界进行对照,凸显现实的冰冷。一个是梅花庵,柳梦梅拾画、叫画,丽娘
现身与之幽媾,
主人公情欲的需求得到满足。接下来,大转折出现,柳梦梅开棺,丽娘复活,二人结成
夫妻。这开启了后来陈最良去杜宝处告状、杜宝移镇、夫妻俩夜走临安、柳梦梅去找岳父、杜母返杭与
女儿相认等一系列的戏剧动作。
(四)第36-55出是“收煞”,这部分是矛盾的解决,各种戏剧线索都汇集到一处,最后戏剧动作终结。转折部分主要刻划男女主人公的痴情与执
著,
从《婚走》出开始,矛盾转为杜、柳与杜父、皇帝等封建势力的斗争。第三十六出《婚走》陈最良约柳梦梅明日去给小姐上坟,众人害怕事发,石道姑劝小姐曲成亲事,夤夜去临安。主副两条线索自此开始向一处汇集。第三十七出《骇变》陈最良以为小姐坟被劫,要
赶往淮扬告知杜老先生。陈最良一线也向中心靠拢。
第三十九出《如杭》杜、柳到了杭州,柳梦梅去赴考。明清传奇大团圆的套路之一就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柳梦梅高中状元是杜、柳二人的愿望,
·77·
《
也是杜宝最终同意女儿嫁柳的一个原因。
第四十出《仆侦》郭驼离家到南安府寻找柳梦梅,听癞头鼋说了柳梦梅的经历,决定去临安寻主人。
《耽试》第四十一出柳梦梅赶考失期,因认识考
朝廷命杜宝前去迎官苗舜宾被收考。因淮扬危急,
敌,暂停科举放榜。这为后文柳梦梅前去寻找丈人
因放榜之期尚被抓埋下伏笔。第四十四出《急难》
远,丽娘求柳梦梅去淮扬打听爹娘消息。柳梦梅与
杜宝两人的矛盾冲突即将产生。
:“因情成梦,其次,汤显祖有一句名言因梦成
⑧,戏”作者采用了“梦”与魂游的方式让作品真幻相生。
(1)作者用“梦”的方式将两个相隔遥远的陌生男女联系在一起,以此让两条线索汇合到一起。《言怀》出柳梦梅出场,说自己做了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
’”这个梦简略交待后就此搁下。按时间推之期。
算,这个梦应在丽娘死了以后做的。所以杜、柳二第四十八出《遇母》杜夫人与春香来到杭州,与
丽娘相遇相认。
第四十九出《淮泊》柳梦梅来了淮城,天晚投
宿。第五十出《闹宴》
杜宝退贼,举行太平宴,令人将前来认亲的柳梦梅拿下,
递解到临安。杜宝钦取回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戏剧线索一步步收拢。第五十一出《榜下》陈最良因封为黄门奏事官,柳梦梅中状元。第五十二出《索元》军校们找不到状元,
碰到老驼,一起去寻找。第五十三出《硬拷》杜宝认定他是劫坟贼,命人吊打。老驼听到柳梦梅叫冤,
带人入门找到柳梦梅。苗舜宾带登科录救下柳梦梅。第五十四出《闻喜》军校向丽娘报喜,虽然柳生中了状元,
但因杜父不认,皇帝令三人驾前勘对。
第五十五出《圆驾》这一段又是一个高潮,杜宝
与女儿、女婿之间的矛盾激化。虽然是大团圆的结局,但一波三折。杜宝先认为女儿是花妖狐媚假托
而成。杜夫人来到,
杜宝不信夫人还活着,也说是妖鬼捏造的。后来皇帝通过照胆镜确定丽娘有影
子是人非鬼。皇帝又责问丽娘自媒自婚,丽娘坦言受了柳梦梅再活之恩。杜宝与夫人相认,但仍不认
丽娘。圣旨命父子夫妻相认,归第成亲,杜宝与柳梦梅均不相认。杜宝让女儿离开柳梦梅,丽娘不肯,见女儿哭倒,杜宝心软。最后圣旨颁下,柳生不依,韩子才再次传旨,勉强团圆。
最后的“收煞”部分,剧中人向一处运动。柳梦梅高中,
杜宝不认女,皇帝召众人来,在金銮殿上,各种戏剧冲突集中到一起,柳梦梅与杜宝之间的翁婿矛盾,杜丽娘与杜宝之间的父女矛盾,陈最良与柳梦梅的矛盾等一一交锋,直至解决。戏曲剧本的结尾叫收煞,是剧情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最能体现作品的思想倾向,也很难写好。臧晋叔评论元人杂剧说“虽马致远、乔梦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
弩之末矣。
”⑦《牡丹亭》是个大团圆结局,但却与众不同。一般剧作到结尾时是欢天喜地、顺理成章地
团圆,但这出戏的团圆却经历了许多波折。
·78·
人的梦,是有先后的,或许丽娘死后精魂所感,或者神灵暗助都有可能。在结构安排上,却将后梦提前。
《惊梦》、《寻梦》两出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的梦,这个梦与柳梦梅的梦有太多相符合之处:花园、梅树、年轻男女、事关姻缘。“惊梦”是全剧的主脑,全剧的许多矛盾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丽娘的生死之爱都与这个梦有关,她的性格成长也是在死生之间得以充分展示。
但作者又不肯将两个人的梦明明白白地说清楚,
在写作时虚虚实实,令人不时心生疑惑。如柳梦梅捡到丽娘的春容以为是观音像,直到《冥誓》出
他才认出丽娘就是画像中的人,
可见他并未将之认作梦中的美人
。《幽媾》出丽娘对柳生唱:“秀才啊,你也曾随蝶梦迷花下。”柳生想了想说:“是当初曾梦来。”这梦真真假假,柳生不曾提,丽娘何由知道
他曾做过一梦?三十九出《如杭》柳梦梅闲来问丽娘何时见的自己,丽娘笑曰:“偶和你后花园曾梦来,擎一朵柳丝儿要俺把诗篇赛。奴正题咏间,便
和你牡丹亭上去了。〔生笑介〕可好哩?〔旦笑介〕咳,正好中间,落花惊醒。此后神情不定,一病奄
奄。”柳梦梅的梦看来是没有这一段的春梦的,他只梦向娇姿折梅萼。”(《圆驾》)杜、柳因一梦结缘,这一惊梦事件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男方为此改名,女方为此病死。梦将两个人联系起来,梦改变了男女主人公的命运。(2)梦境、幽冥(阴司)与现实形成真幻三种情境的对比。
王骥德有一段评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
用之贵虚。《明珠》、《浣纱》、《红拂》、《玉合》,以实而用实者也
;《还魂》、‘二梦’,以虚而用实者也。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⑨许建中在分析真幻相生式作品结构时指出《牡丹亭》是折叠式结
构⑩,
颇有道理。剧中杜丽娘一人经历了现实、梦境、阴司三种情境。
“
《惊梦》“美满第十出中丽娘经历了梦境。梦境
,幽香不可言”芍药栏前、湖山石边,因春梦无边而美好。
第二十三出《冥判》中杜丽娘经历了阴司。幽《冥判》《遇母》冥的恐怖在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在出:“虽丽娘答曰石道姑问丽娘人间与黄泉景致区别,
则是荒村店江声月色,但说着坟窝里前生今世,则”这破门帘乱撒星光内,煞强似洞天黑地。阴司虽然
幽冥显得比人间黑不见天日可由于判官有人情味,还令人感到温暖。
《牡丹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杜丽娘由生到死,又由死复生的爱情主线;一条是李全骚乱,杜宝平叛抗金,南征北战,最后升任宰相的社会矛盾副
更深线。作者通过两条线索表现了更广阔的社会,刻的主题,歌颂至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异族
侵略。
作品中有整整九出与爱情动作线不相交叉的
、、第十九出《牝贼》第三动作线。第十五出《虏谍》
《缮备》、《淮警》、《移十一出第三十八出第四十二出
、《御淮》、、镇》第四十三出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再说现实世界。就戏剧冲突而言,《牡丹亭》描述的矛盾是一个朦胧的个性解放与封建压制之间
的斗争。女主人公没有与任何人形成面对面的冲突,
除了在最后与父亲相认时违抗了父亲让她离开柳梦梅的意志。父亲、母亲和老师、皇帝虽然代表着封建思想意识与势力,但并未和她发生正面冲突。作家将整个社会环境当成是丽娘的对立面来刻划。现实中,家庭令人窒息,严父慈母给了她充
足的物质生活。但正如
《寻梦》出丽娘向春香抱怨:你说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饭?”在富贵如牢笼的
家中
,“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诘病》一出杜宝说了自己请先生的初衷:“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拘
束身心。你为母亲的,倒纵他闲游。”他们对女儿的爱就是让她做个封建淑女,
出嫁后为父母带来荣耀。当丽娘病倒,母亲对父亲说:“看甚脉息。若早有了人家,
敢没这病。”杜宝却认为:“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呢?”
他们不注重女儿的精神生活,不了解女儿的精神需求。杜丽娘有心事也难言。她游园时感到的只是美丽景色中涌动的寂寞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寻梦时感到的是寻梦不着的凄
凉冷落,中秋夜“剪西风泪雨梧桐。”“残生今夜雨中休”。丽娘回生后,柳梦梅想与丽娘成亲,但丽娘不
肯,“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回生后杜丽娘的斗争性没有改变,但现实的社会要求也在她身上“复活”了。她的反抗有些无奈的色彩。
从丽娘伤春病死到死而复生,最后团圆,经历了四年之久。她从现实进入梦境,回到现实,又去了幽冥,复归现实。在空间方面,表现出地点的流动性。出与出之间地点不同,同一出中地点也可变动。如
《魂游》中,她的鬼魂走遍了地府、花园、梅花庵的殿堂等地方。时空的流动性使剧作真幻莫测。第三,双线交织以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更深刻的时代主题。
十六出《折寇》、第四十七出《围释》
。副线备受指责,
有人说这支动作线对杜柳爱情的主线来说,是破坏了整体结构的,使结构变得松散。许多改本都
将副线删除,
如冯梦龙删去了金主(删掉《虏谍》一折),
他认为:“李全非戏,借作线索。又添金主,不更赘乎?去之良是。”这样一来的确“至情”的这条线索更清晰,符合“减头绪”的要求,但副线的加入
有这样一些不可取代的优点:
(1)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划。这几出戏既刻划了杜宝忠于国事的清官形象,也体现了他的无能。杜宝贿赂李全娘娘平乱事,暗中讽刺明代主政大臣对外政策的可笑(张居正支持边将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总的来说,
作者对杜宝在政事上还是持称赞的态度,
为国事殚精竭力,顾不得妻儿。但这样的一个正面的官员,却成为害死女儿的凶手之一,
在女儿回生后,又固执地坚守“理”的立场不肯认女儿、女婿,更让人清楚地认识到“情”、“理”冲突的复
杂与激烈。
(2)有助于剧情的顺利发展。例如《虏谍》出为
杜宝移镇做了埋伏,
而杜宝移镇又为建梅花庵、柳梦梅因病住进梅花庵与女主人公相会开路
。《移镇》为下文夫人与小姐相会制造了机会。(3)有助于调剂舞台气氛,冷热场穿插。李全一线,有的改本全删去了,但在舞台演出中,这几场戏热闹非凡,在缓慢的爱情进程中插入激烈的打斗或者搞笑的语言,可以调剂舞台气氛,文场与武场相得益彰。作为与高雅的诗词相对而言的通
俗艺术,
戏曲要热闹要吸引人,正如王骥德所说:“大略曲冷不闹场处,得净丑穿插一科,可博人哄
堂,亦是戏曲眼目。”瑡瑏?中国戏曲十分重视冷热场子的调济。
最后,作者很注重情节的埋伏照应,整部剧作结构严谨、
宏大。不必举主要人物的例子,只看剧中两个小人物苗舜宾与韩子才就可以明白作者精于照应之用心。
·79·
“
_牡丹亭_情节结构论析 96_牡丹亭的主人公
《戏曲艺术》2010年5月
《怅眺》出韩子才向柳梦梅提起钦差识宝大臣;《谒遇》苗舜宾出柳梦梅外出打秋风,他向苗舜宾作自我介绍,得到他的资助,才有了《耽试》中柳梦梅虽然迟到仍然被试官兼看卷官苗舜宾告收遗才;《榜下》出由苗舜宾交待柳梦梅试卷在附件进呈,不
;《硬拷》想皇帝定了状元出在杜平章府中救了被吊打的状元柳梦梅。可以说苗舜宾是柳梦梅的贵人、
救星,对男主人公这一支动作线起了推动作用。《言怀》,《怅出柳梦梅提到自己有朋友韩子才
出韩子才劝柳梦梅干谒王侯以寻出路,才有了眺》
《诀谒》出柳梦梅决定外出打秋风;至《圆驾》中,韩
《牡丹亭》这里只详细谈了的情节结构,而其排
场结构、音乐结构同样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布置。《牡丹亭》的结构与其曲辞一样出色,共同造就了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注释:
:《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①祁彪佳中国
1959年版102页。戏剧出版社,:《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②李渔中国戏剧1959年版10页。出版社,:《作曲法》,1912年铅印本24页。③许之衡
子才冠带捧诏宣读敕赐团圆的圣旨,
点明韩、柳别后,韩子才到京考中鸿胪之职故有此时相会。难怪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曰
:“结出韩生关目不漏。”另如石道姑、癞头鼋、春香、郭驼在剧中都有其
照应的作用。其他如三妇评本《牡丹亭》批语:“药店为还魂伏案”
(四折《腐叹》)、“花神为冥判折伏案”
(十折《惊梦》)、“中秋为悼殇伏案”(十八折《诊祟
》)、“春容殉葬为考打伏案”(二十折《悼殇》)……这种处处照应也体现了李渔所提出的“密针线”,有了前面的铺垫,才不致让后面的情节发展合
理而不显得突兀。正如青木正儿评论《牡丹亭》所说“至若结构,针线绵密,事件展开,绝无不自然
处……。
”?瑏瑢·80·
④洪之则:《牡丹亭跋》,《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齐鲁书社,1989年版1252页。⑤⑨?瑡瑏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
剧出版社,1959年版123、154、141页。⑥吴梅:《顾曲麈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53页。⑦臧晋叔:《元曲选序》,《元曲选》(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3页。⑧汤显祖:《复甘义麓》,《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1367页。⑩许建中:《明清传奇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217页。?瑢瑏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台北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241-242页。
(责任编辑曲谨春)
三 :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
(结课论文)
院系:计算机学院 专业: 网络工程 姓名: 宋宏闯 班级: 101班 学号:201000824114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www.61k.com]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对其文学成就的粗浅认识:一是《牡丹亭》以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春色的眷恋及对人生的思考,控诉和对抗整个的礼教社会。杜丽娘从宗法礼教的牢笼中发出了较早的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二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古代戏曲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这形象是个性化同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理想色彩非常浓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微弱 呼唤 个性化 典型形象 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历来被许多文学研究家所重视,并有许多文人对这部作品谈出了很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www.61k.com]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作为一个初次拜读这部作品的人,我便因剧中杜丽娘的至爱至情及对个性解放 的追求面而感动,也为汤显祖在其作品中深寓的哲理所叹服,更为戏曲大胆的幻想所吸引,于是便萌发了也要对这部作品写点什么的冲动,在这是我试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主题)
“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注:《牡丹亭题词》)由此可见《牡丹亭》的中心是一个“情”字,或者说是“情”与“理”的斗争。情与理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享用、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情感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理则是对即成教条的被动接受和扼杀人性的遵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守。[www.61k.com)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感情和理智之间,既有可以调和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可调和和不相一致的一面。情近似而不等于感情,理近似而不等于理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同样《乐记》篇说:“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它第一次提示出人欲和天理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是灭天理穷人欲,就是存天理而专人欲,非彼即此,两者必居其一。人欲就是情,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人的本性。“食、色,性也。”“天理”指的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即礼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圣人孔子的言论,它成为封建时代人们必须遵守的信条,异性之间不得往来,自由恋爱。当时所谓男女私情,被严厉禁止。只有听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之情才合乎于礼法,即合乎天理。
少男少女要追求异性,这是人之常情,礼教却禁止男女之间的任何往来。杜丽娘是官家小姐,她有幸读书识字。《诗经》、乐府和其他文学作品对她的启蒙,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识字是人生不幸的起点,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她的反抗,或者如实地说,那只能是一次小小的不顺从的尝试,开始于她向春香探听花园的所在。父母对杜丽娘的宠爱可谓无微不至,却从不对她提起有这样一所花园,只有在父亲下乡劝农之时,她才得偷偷地游一次花园。闺秀小姐除刺绣、识字之外,她的时代和社会地位命定她无所事事。《惊梦》中的游园和紧接的《寻梦》是她一生中仅有的实际行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险记。《牡丹亭》对它们的描写,它们在《牡丹亭》全剧中的地位也确是如此。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深闺中的人只能在若有若无的游丝国窥见春的消息,同时这也是她春情萌发的象征。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以及青春的觉醒,二者合一是《惊梦》的妙用。春光、青春、春情三者合一,相互映衬,而以后者为主,在游园中得到含蓄而又酣畅的表现之后,《惊梦》之梦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在追求个人幸福的一切通路都被阻塞之后,梦是惟一的出路。
杜丽娘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得到她的幸福,梦不管怎样美洁,毕竟不是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现实,于是《寻梦》成为她在现实社会中少见的行动。[www.61k.com]她对爱情的渴望,对行将消逝的生命和青春的依恋,在《写真》中得到独特的表现,在爱情和死亡的较量中,她自豪地宣称已经在梦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有了情人。与其说这是她对春香吐露了真情,不如说她是对礼教宗法制,对死亡宣告她的胜利。对爱情的追求,对青春的生命的热爱,终于使她起死回生,这就是作者在《牡丹亭题词》所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作品表面看来,似是一个离奇荒诞的爱情故事,不过是在颂扬痴心妄想的儿女私情。但是,透过梦境幻想,我们领悟到作家汤显祖深邃的哲学思想,汤显祖在这部作品中,在表现追求自由爱情的同时寄寓了他所崇尚的“真性情”显露与当时社会存在的正统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说明汤显祖正是通过这个“情之所必有”的故事,驳斥理学家以“理之所必无”扼杀人们对生活的正常要求。汤显祖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抒发他对现实的愤懑和理想的憧憬。《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牡丹亭》比起同时代的爱情剧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杜丽娘的命运在中国社会最为封闭的角落,即少女少妇的深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个流行的评注本出于清初的三名女士之手,称为三妇合评本。冯小青的故事是否出于真人真事,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现在无法断定,相传是她写的那首小诗:
冷雨凄风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www.61k.com]世人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史震林《西青散记》所记的女读者,则因阅读《牡丹亭》悲伤而死。汤显祖去世前不久,太仓少女俞三酷嗜《牡丹亭》,以蝇头小字作了批注。十七岁时伤感而死。张大复托人将她的批注本带往临川而未成。张氏后来将此事写入他的《梅花草堂集》卷七。汤显祖得知消息后写了《哭娄江女子二首》: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汤显祖本人和张大复的记载足以证实此事。
《牡丹亭》它哀怨欲绝的呼声试图唤醒沉睡的神州大地。作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鲁迅曾在他的《呐喊》自序中作了反思:囚禁在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从昏睡进入死亡,感觉不到悲哀,如果以呐喊“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是否对得起他们?“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杜丽娘的微弱而深沉的呼唤就是从宗法礼教牢笼中发出的较早声响之一。当中国人民千百年的呻吟和不满终于汇合成伟大的抗争的怒潮时,人们不难分辨追溯出杜丽娘的那声呼唤。这既是杜丽娘艺术典型的不朽的历史功绩,也是《牡丹亭》主题思想深刻性所在。
二、个性化同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
《牡丹亭》以情或情和理的斗争为中心。作家从主观意愿出发,即使如同汤显祖那样从他先进的思想出发,也很容易使作品成为作者的单纯传声筒,使作品中的人物口齿清晰而形象模糊,读者闻其声而难以识其面。《牡丹亭》在这方面是什么样的情况,它在多大的程度上避免或难免由此而造成的损害?为什么它能避免或难免?
《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确存在着缺陷。从根本上说,杜丽娘的情人,书生柳梦梅是先验的产物,他的出现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杜丽娘既然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她没有幸运遭遇前代崔莺莺和后代林黛玉所遭遇的终于克服或难以克服的通向幸福的种种磨难,因此在严格意义上柳梦梅这个人物本来不应该出现,然而没有这个人物,就无法酣畅饱满地显示杜丽娘的大胆反抗,因此他又有存在的必要。杜丽娘在游园之前就有“望断梅关”的非非之想,毕竟带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有作者主观联想的成分。(www.61k.com)梦中之人真的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情人,这也是先验的产物,然而我们不能对此有所责备。因为“理之所必无”正是“情之所必有”,这是整个戏曲的基石。否认这一点,我们就要被作者斥责为拘守礼法的凡夫俗子了。上面说柳梦梅这个人物太虚,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又太实,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明朝士子的腐气,他们兢兢业业以科举为惟一的出路。这样的人不配作杜丽娘的情人。但是由于作者塑造人物时的现实主义技巧,他也有颇为成功的几场戏。
女主角杜丽娘决定全剧的成败。她在多大程度上避免或难免由于作者从主观意愿出发而造成的损害,下面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古代戏曲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杜丽娘。杜丽娘的家庭是一个诗书传世的名门大家。她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即使在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空闲时候打会瞌睡,都被视为违反家规,要受到父亲严厉的呵斥。她不仅身体被严格拘禁,就是思想也被束缚住,她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强烈地渴望冲出牢笼,自由地生活。当陈最良给她讲“子曰诗云”时,她一点也没有兴趣,一会谈师母的鞋子,一会问到花园里的景致,而在陈最良讲《关雎》篇所谓“后妃之德”时,却唤起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发出了“可以人而如鸟乎”的怨叹。
《惊梦》一出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杜丽娘由于《关雎》诗引起她无限情思,想借游园来排遣她心中的愁闷,从被禁锢的院落,步入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自然应是欣喜欢快,但“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则会为感伤惆怅所笼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是“四美”事,但与“奈何天”“谁家院”联系在一起,可见赏乐心情全无。她无限珍惜春光,但春光却白白逝去,所以更感到韶华虚度。杜丽娘在梦中会见自己钟情的青年,但一梦惊醒之后,站在她面前的却不是倾慕她的意中人,而是仍生活在不可逾越的封建壁垒之中。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之下,杜丽娘心中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她热烈地向往着梦中的情景,便再次到花园中寻找梦中人的踪迹。她大胆地倾诉了自己对真情的强烈追求:“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一往情深,为情而死,死前她为自己描绘了小像,放在太湖上等待梦中的情人,接着杜丽娘插上幻想的翅膀,时而地府,时而人间,理想的色彩更浓烈了。她的灵魂和柳梦梅结成良好的姻缘,又与胡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能够还魂复生。杜丽娘复生后,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她不用媒婆的摄合,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作主和柳梦梅结婚。(www.61k.com)《圆驾》一出,杜丽娘在皇帝的金殿上同父亲当面争论,承认自己无媒而嫁,坚决拒绝离开柳梦梅。杜丽娘这个形象就思想倾向而言,杜丽娘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就艺术手法或艺术技巧而论,杜丽娘却是现实主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同时代的中国,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的个性化同典型形象完美结合的文学艺术则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
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理想色彩非常浓烈。作者是理想化地描写对象,描写理想化的对象。杜丽娘就是作者理想化的化身。汤显祖通过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发展的憧憬与追求。虽然这种冲击与追求带有受压抑的惆怅的感情色彩,但却表现得非常强烈。汤显祖是饱含着深情来创作此作品的。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富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都是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情。梦本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杜丽娘梦遇柳梦梅却是幻想的产物。鬼魂、地狱,本是宗教制造的世界,杜丽娘的鬼魂“随风游戏”,追随情人柳梦梅,以及“专掌惜玉怜香”的花神的出现,都代表了一种“美丽民、庄严、优秀的本性”。杜丽娘生前描绘了自己的真容,拾画者恰是生前梦中幽会的情人,而且又由于才子的“痴情”,与杜丽娘灵魂相会,最终使得她从坟墓里走出来,“异香袭人,幽姿如故”。这一切都是作者大胆幻想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的结果。(www.61k.com)这些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牡丹亭》戏剧结构的支柱。吕天成《曲品》说:“杜丽娘事甚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我认为以上三点是《牡丹亭》在文学成就上最为突出的特色。另外,《牡丹亭》传奇的体制、唱腔流派以及充满诗的意境都是值得我们细心赏析的艺术特点,因才疏学浅,故略谈以上的认识,欠缺之外渴求指正。
四 :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