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中国的网贷征信,何时不再忧伤?

发布时间:2017-10-31 所属栏目:中网可信贷可靠不知道

一 : 中国的网贷征信,何时不再忧伤?

  摘要: 网贷在一定意义上促进金融普惠、自由和民主,更重要的是它会促进对贷款方进行的征信工作,这个群体集中了中国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他们的数据放到模型里,通过一系列算法,我们可以统计、分析中国经济的很多真实情况。

  

中国的网贷征信,何时不再忧伤?

 

  网贷平台融资都风风光光,动辄B轮、C轮、千万美元,乃至10亿人民币……实际上,这些资本并不经花。

  首先注册资本就是一大笔数目,拍拍贷最近注册资本提升至1亿元,麦子金服注册资本1亿800万,大家都在比谁更“壕”……接着,开发自己的风控系统要花大量人力物力,拍拍贷A轮和B轮融资来的70%的资金,都用于风控系统开发,名校贷的技术平台诺诺镑客的开发,累计花费了7000、8000万。

  一家多年坚守纯线上风控的CEO直言,“我们花了这么多年开发风控系统是‘逼上梁山’,当年如果有一套类似FICO的系统,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于是FICO被国人羡慕嫉妒恨多年。

  理由很充分:国内征信系统目前包含8亿人,但是在这8亿人里面真正和银行有信贷关系的只有3亿人,换句话说,5亿人跟银行从来没有信贷交易关系,这5亿多人对金融部门来说是陌生人,他们正是其它放贷机构,包括P2P在内的目标人群。

  事实上,美国在19世纪中叶就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征信企业。成立于1933年Dun&Bradstreet目前垄断了商业征信行业。在个人征信行业,美国个人征信所目前形成了以Equifax, Experian,和Trans Union三大征信所为主体的,包括上千所遍布美国的地方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体系,这3大信用局都使用FICO信用分。

  美国现有人口超过了3.2亿。三大征信所的每一家都有大约2.5亿美国居住者的信用报告,基本覆盖全部成年人口。

  抛开历史背景的硬伤,我们来看看国内风控系统和征信数据:

  首先是风控模型的成本。

  所有的信贷风险当中,技术风险、道德风险,都是小概率的风险,唯一大概率的风险就是信誉风险,如果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比较客观、可靠的评级,那么贷方获取借方的信用成本非常高。

  其次,评级的基础是模型加上真实的信用数据。

  目前个人征信系统欠缺的是一些公共信息,包括法院判决,公安部的居民身分,还有社保等等,虽然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采集这些信息,但根本来说,要通过立法、强化政府信息披露,使这部分信息为社会可得。

  对于任何一个信贷市场来说,陌生人的数据都是一个挑战,对于少数民族、低收入者,还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久居国外又回来的人,美国的信贷市场的贷前调查成本也很高,也需要找出一些独特的技术来识别这些人的风险。而国内的信用数据是割裂的,整个网络征信体系缺乏一种整合和快速的分享机制,借款者违约成本低。

  那么,如何开放分享机制?这是金融P2P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

  国家已经在做出尝试。今年年初开放个人征信,给芝麻信用、腾讯信用等机构发放牌照,这带来的改变看起来比较实惠,比如芝麻信用评分高的用户可以享受一些优惠,像住宾馆不用押金,等等。

  不过,企业征信业务还在银行手里,中小微企业恰恰是需要借款却没有被国家征信体系覆盖的群体。一位观察人士曾说过,网贷在一定意义上促进金融普惠、自由和民主,更重要的是它会促进对贷款方进行的征信工作,这个群体集中了中国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他们的数据放到模型里,通过一系列算法,我们可以统计、分析中国经济的很多真实情况。

  真实情况有什么意义?其实目前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信息不对称,经济数据由政府告知,真正的GDP、通胀率也许恰恰可以通过大量中小企业一窥。经济信息的公开也许可以倒逼改革,当然这些民间信息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折中的做法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做风控。宜信CEO唐宁曾表示:中国特色征信体系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金融数据、信用数据大量的存在于实体经济之中,需要我们走到田间地头获取信息,丰富数据库,积累数据点,可能很长时间都会是这个状况。

  他预言“十年内中国的信用环境,可以在硬件方面赶上美国,征信局开始提供服务,然后是更多经过考验的信用技术为大家所用,软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软件指什么?就是思想意识、道德习惯。他回忆当年在美国留学,第一次参加考试时发现没老师监考,也没同学做小动作。

  说到底还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信用素质的提高必然建立在更好的物质基础之上,硬件的发展也会推动软件,通过技术的制约、法律的规范,改变既有的征信意识。

二 :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技能高超,忠于职守,男人个性豪爽,女人温润体贴,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作者简介】
吴晓波,生于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
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穿越玉米地》、《非常营销》、《被夸大的使命》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他所著的记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发展历史的《激荡三十年》一书,成为颇受读者追捧的畅销财经书籍。

编者之言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在中国大地上,无论企业效益如何,都被划入“关停并转”的行列。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818万。
这段挽歌般的历史离今天仅仅10年。
2004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些学者前往辽宁、吉林省调研,了解下岗职工的社保问题,郭于华教授至今还记得弥漫在厂区的那种“无望的气氛”。
一位长春退休职工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说:“下岗职工能够再就业、解决生活问题的仅占其人数的20%,许多退养职工由于生活极为艰难,家庭纠纷增多,离婚率上升,非正常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他们一度被视为最可怕的“社会炸弹”。这绝对不公平。工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国家该对他们负什么责任,但国家却没有理由对此袖手旁观。
新世纪初,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然而几经波折,这一计划最终宣告流产。
今天,当我们享受改革的成果时,是以付出了一代40到60岁之间的产业工人为代价的,他们彻底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命。一个正在进行改革的国家,最关键的不是保护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20年,许多人富了起来,却很少有人愿意回头看看曾经的下岗工人,他们的生活至今还是残破的。多年来,他们因无力交保,退体后只能拿低保一般多的工资,至今尚存。
问题是既然当年的决策有争议、有疏漏,那现在为什么还不完善呢?其实今天重新决策都是机会……国企资产理论上属于全体国民,用来做社保基金名正言顺,现在划拨过去,多少对逝者是忏悔,对生者是安慰。
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经济界、学者没有谁在持续关注这个群体。
眼下,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诸位,请停停自己的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吧!

陈桂林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工人,40来岁那年,工厂难以为继,被“改革”了,他和同在厂里干活的妻子同时下岗。他会拉手风琴,便与几位同样下岗的老伙伴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在人家出殡和商场搞促销时赚点辛苦钱。他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特别喜欢弹钢琴的女儿,因为买不起琴,他跟几位老伙计去偷琴,被抓进了派出所,他还用木板为女儿“画”了一架不会发出声音的“钢琴”。
陈桂林的生活“一败涂地”。他的妻子离家出走,跟上了一个卖假药的老板。两人开始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女儿倒也现实,提出谁能给她一架钢琴就跟谁。身无分文的陈桂林就回到破旧不堪的废弃车间,跟几位老伙计一起――他们现在的“身份”是大嫂级歌手、小偷、黑社会团伙的小头目、打麻将还耍赖的赌徒、杀猪专业户、退休老工程师,硬生生地“铸造”出了一台钢琴。
这是一部正在国内院线放映的电影,名字叫《钢的琴》。上周,在只有四个观众的、空荡荡的影院里,我静静地看完了。
根据我有限的知识,这个故事一定发生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三年搞活国有企业”,除了少数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数以十万家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超过两千万的产业工人被要求下岗。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的是工龄买断的办法,一年的工龄在各省的价格不同,东北地区大约是2000元,江浙一带则是800元到1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工龄20年的工人拿了几万元钱就被扔到了马路上。
南方地区因为商品经济活跃,下岗工人投亲靠友,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而在一些老工业基地,往往一家两代人都在一个工厂,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们自认是 “工厂的主人翁”,从来没有培育自主谋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马上成了流氓无产者。陈桂林和他的妻子、老伙计们正是这样一群,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抛弃的工人阶级。
当时,下岗情况最严峻的正是《钢的琴》的故事发生地――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国老大”之称的辽宁省。2002年,我曾到沈阳铁西区去做下岗工人情况调研,那里是中国最著名的机械装备业基地,从日据年代就开始建设,1940年代有“东方鲁尔”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是“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苏联援建的“156工程”中有三家建在铁西。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铁西区江河日下,成了下岗重灾区。我去调研一周,目睹情况之悲惨,触目惊心,其中听到的两则真实故事如下:
――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
――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我至今记得那些向我讲述这些故事的人们的面孔,他们静静地说,无悲无伤,苦难被深锁在细细的皱纹里。到今天,我常常在梦中遇到他们,浑身颤栗不已。
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产业工人,技能高超――否则不可能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台钢铸的钢琴,忠于职守,男人个性豪爽,女人温润体贴,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在后来做改革史研究中,我还接触到下面这个史料:
早在1996至1997年间,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以及随之而被迫展开的产权改造运动,按官方的统计数据,下岗工人的总量已经达到1500万人,其后一直居高不下,这成了当时最可怕的“社会炸弹”。在1998年前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分别对社保欠帐的数目进行过估算,一个比较接近的数目是2 万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包括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过财政部长的刘仲藜等人便提出,“这笔养老保险欠帐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就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们一再建言,解决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保欠帐问题和建立公正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
2000年初,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2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然而,几经波折,这一计划最终还是流产。反对者的理由是“把国有资产变成了职工的私人资产,明摆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晚年吴敬琏在评论这一往事时,用了八个字:“非不能也,是不为(www.61k.com]也”。
去年,在参加一个论坛时,我遇到一位当年反对2万亿划拨计划的著名智囊、经济学家,我问他,十年以降,对当年的主张有何反思。他一边吃饭,一边淡淡的回答我说,“不是都过去了嘛”。
是的,都过去了。衰败的铁西区过去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过去了,两千万下岗工人的人生也都过去了。现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点忧伤,留在一部叫做《钢的琴》的小成本电影里。历史常常做选择性的记忆,因而它是不真实的,甚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的,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时代若真有尊严,它从来在民间。
在这篇与文艺无关的专栏里,我要向《钢的琴》的主创人员致意――他们是导演张猛、男主角王千源以及不取报酬的东北籍女演员秦海璐,你们做了一份真实的工作,让那些企图在电影院里逃避现实的人们有了一次突然与当代中国直面相撞的机会。
有可能的话,去看一下《钢的琴》吧。它被安排在“中国年度大片”《建国伟业》和“世界年度大片”《变形金刚4》之间上映,仅仅是一个“聊胜于无”的插曲。(编辑/俞晓兰)

三 : 尘埃中的忧伤

心,孤寂而跳动。

咚,咚,咚。

像是为夕阳升起而欢唱,

又像是为悲伤失落合奏。

野地里的不为名的花盛开了,欢快跳起了舞。

忽然,微风初起。(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远方的蒲公英乘着风,一半随风尘起落,一半在杂草丛生。

夜半无眠,半夜清梦心中早已涟漪四起。

寒风,冷月,谁见谁的悲伤……

四 : 丽江——繁华中的忧伤

丽江,那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1996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对于它来说,我是陌生的。其后,因为有了1996年那次地震,有了张艺谋执导的《千里走单骑》,有了纳西王国的神秘色彩,我开始关注这座遥远的城市。今天,当我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竟然不知该脚落何处才不会惊扰她酣然的梦?

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丽江曾经演绎过许多的传奇。作为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它的头上闪动着一个个瑰丽的光环——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的文明和神秘的纳西文化的融合缔造了丽江延绵不断的传奇。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而饱经沧桑,时至今日却依旧保存了其古朴的风貌和民族特色。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是,丽江古城没有城墙,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当地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内容。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拙中藏巧、自然质朴,这正是丽江古城的魅力所在。

我是在华灯初上的夜晚走进这座城池的。踏上一块块青石板小路,一路回味着《丽水金沙》动人的旋律、优美舞姿和华丽的服饰,气势恢宏的民族歌舞把我们带进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孔雀和大象、火把节、棒棒会、纳西走婚……彝、白、傣、纳西、基诺等滇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如鲜花般绽放,令人耳目一新。旅途的劳累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目光透过古城门前的水车,我甚至可以想象此刻的丽江一定这样的画面:幽深别致的小院里,飘着古老的纳西弹唱;临街半掩的铺面里,织娘的梭机在来回舞动;泛着灯火的竹楼中,银匠的锤刀在叮铛敲响。溪水潺潺,碧柳摇曳,寓恬静于夜空,寄淡然于幽巷。城市的喧嚣在此刻凝滞,尘世的浮华在这里消散。唯有这灿烂的星空,古朴的小镇,浓厚的风情陶醉着每一位旅人,心在天涯,情归自然,魂牵梦绕,终生难忘……

拾阶而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打断了我的思绪。灯光璀璨的商铺、音乐震耳的酒吧、粉脂弥散的街道,把古城的宁静和安逸挤在了幽深的角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使古老的丽江在商业化的大潮中改变了容颜。谈起丽江,似乎就少不了艳遇、酒吧,是传统的文化弥散了人们的心弦还是人们的心弦融化了传统的文化?(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青瓦依旧,飞檐翘然,石桥相接,溪水缓缓。如果现代的气息能够更多地还原给古朴和自然,这样的丽江岂不是更加富有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正是有了东巴文字,有了古老的纳西文化和滇西文明,才赋予了丽江永恒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传承一种文化,更重要的保护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五 : 镜中的忧伤

那是一道寂寞的弧线

划过了黑夜

你不必再面对

面对你自己

流星的愿望

只是美好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你不必去面对

面对你自己

镜中的你是那么的忧伤

你需要的不是镜子

而是一间微笑

本文标题: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中国的网贷征信,何时不再忧伤?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64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