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复杂的人性
上午十点,我接到一个电话:“兰老师,我加您好友已经很久了,觉得您是一位善良智慧让人信赖的咨询师。我刚给您的账号打了400元钱,您看下午两点我们能够做一次电话咨询吗?”二 : 哈姆雷特忧郁性格的解剖
哈姆雷特忧郁性格的解剖
文/徐燕辉
提要: 作为莎士比亚的不朽经典,《哈姆雷特》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而其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常常是人们谈论这一悲剧的重要话题之一。迄今为止,很多评论家对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从不同的角度也有过很多的研究和众多的争议。本文试图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悲剧的角度对哈姆雷特的性格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及其忧郁性格进行解剖。
关键词:哈姆雷特 忧郁的解剖悲剧
最早对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哈姆雷特》的接触是阅读其文本,此次观看了《哈姆雷特》的影片后,增强了我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理性认识也得到了一些提升。这部剧作主要讲述了丹麦王死后,守夜卫兵看见丹麦王的幽魂出现,便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就娶其兄嫂并继承王位。王子前去查看且与幽魂(即丹麦王)对话。最后王子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为证实真相他装疯卖傻,于是导演了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叔父与他的母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也壮烈牺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即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整个戏剧中,他的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触景生情,回忆过去,把他的思想及心里活动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前人研究的综述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有过很多的研究。最早的是德国的歌德,他认为哈姆雷特性格中的软弱性在于他的延宕。他写到:“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力量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而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则认为哈姆雷特并不懦弱,他的拖延报仇是由于优柔寡断,而优柔寡断是由于过多的思虑。对这一说法我基本上持同一观点。
后来也有很多人继承了这一研究传统,也有人对其有独巨匠心的看法。如威尔逊的观点,他结合了当时的真实人物,认为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自于“光辉的、忧郁的和不幸命运的埃塞克斯的遭遇和个性。”到了当代,也有人从历史的观点对其进行解读,也有通过哈姆雷特的独白透视他的心灵,还有人通过结合人物的思想内涵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的探讨,真的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哈姆雷特》这个文本,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再加上个人目前的知识水平,我个人并没有很深入的研究成果。因而只能在总结前人的结果之上,集百家之长,浅谈对哈姆雷特忧郁性格的认知。
哈姆雷特忧郁性格形成的原因
当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总是与作者创作那个时代背景相联系。可以说哈姆雷特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影子,然而他又是矛盾的。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个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的价值认知正不断的提升,尊重个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观等观念也开始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旧思想并没有完全根除,对人的思想和行动仍然有桎梏作用。这点在哈姆莱特身上得到了体现。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子弟,虽然接受了一些新鲜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对他仍如影随形,这也就形成了哈姆雷特性格中的矛盾,也是他忧郁性格的形成的一个原因。
当然也离不开剧中哈姆莱特所生活的环境。主要可以从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他的不利位置。在与克劳狄斯的斗争中,哈姆莱特在力量上处于劣势。克劳狄斯不仅拥有宫廷的力量,而且可以借用长辈的名义对哈姆莱特发号施令。二客观环境与哈姆莱特是敌对的。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丹麦宫廷开始对哈姆莱持恃疑虑态度,强行将他留在宫中,不让他再去威登堡,以控制他的行动。继而对哈姆莱特持敌对态度,必欲置之死而后快。三客观环境与哈姆莱特的主观意愿相背离。它的发展不受哈姆莱特的控制,总是违背他的意愿,出乎他的意料,把一个一个的事件摆在他的面前,使他处于被动的局面,在他装疯的时候,克劳狄斯试图秘密把他杀了。
他的忧郁性格从他自身的主观意识来说,还来自对腐败和无秩序的社会的失望和忧虑。“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着庄严的屋宇”,下却是“一个不毛的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这是个混乱的时代,就像哈姆雷特说的那样“谁愿意忍受世人的鞭鞑和讥嘲压迫这的凌辱,傲慢这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忧郁的解剖
他的忧郁性格从老国王死后就开始表露出来。极度悲伤的他把世界看作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充满了恶毒的萎草”。这样的性格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
“忧郁情调来自对不愉快的事物的沉思”,他对结束仇人的生命既充满渴望又充满忧郁,在国王克劳狄斯看完戏后,神经受到强烈的打击。他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一个人在室内忏悔的时候,哈姆雷特正好经过。此时哈姆雷特本想轻易解决了他,“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抱了仇了。”我想他是可以的,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好时机,但是他没有。他的思虑太多了,举棋不定:“不,那还要考虑一下”。因为他觉得如果罪孽深重的克劳狄斯死后的灵魂也应该要受煎熬,要是就这样送上了天堂,无异于以恩抱怨。所以“等候一个更好的机会吧。……我就教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于是他的复仇计划就这样在他忧郁的性格中拖延。
下面这一段他的心里独白:
“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许会做梦!唉,这就麻烦了,即使摆脱了这尘世,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真得想一想,就这点顾虑使人受着终身的折磨,谁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压迫,受尽侮蔑和轻视,忍受那失恋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门的横征暴敛,默默无闻的劳碌却只换来多少凌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脱了。谁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这残生,可是对死后又感觉到恐惧,又从来没有任何人从死亡的国土里回来,因此动摇了,宁愿忍受着目前的苦难而不愿投奔向另一种苦难。顾虑就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容颜,本来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由于思虑就化为乌有了,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朱光潜在《忧郁的解剖:痛感中的快感》谈到“痛苦则是生命力在其离心活动进程中遭受阻碍的结果。”其实哈姆雷特在说这一段话时他内心是痛苦的。“活着,还是不活?”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像蛇一般扰乱着他的心,但往往他又能从中走出来,他意识到顾虑会使人变成懦夫,使果断的本色和伟大的事业无法实现。“即使摆脱了这尘世”,但他又迷茫了,“可在这死的睡眠里又会做些什么梦呢?”对死及死后,他都恐惧,他忧郁了。顾虑让人变成懦夫。他对于生命,有着赞美,然而更多的是鞭挞......在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总是自言自语。话语富有诗意,也包含哲理,更多的是一种心中的宣泄和呐喊。他容易激动,忧虑沉闷,又常含有自嘲的口吻。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软弱,这也是忧郁的一种表现。
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证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
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以成为艺术典型形象。当然,从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他的性格特点是复杂的、多元的、矛盾的。但是从悲剧这个角度看,他的性格特点主要还是忧郁。
综上所述,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形成的原因的追溯,展现了时代的弊端和矛盾;通过对他忧郁性格的解剖,展现了他内心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所以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是极具丰富的。望日后对其有更深的研究。
参考文献:
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新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三 : 延宕:延宕-词义,延宕-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
延宕意为拖延。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
延宕_延宕 -词义
【拼音】yán dàng延宕_延宕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
冰与火的对擂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丹麦人的特征
要了解哈姆雷特身上所具有的集体无意识,就必须了解丹麦这个国家。丹麦是1个临海的北欧国家,它的一部分领土已经进入到北极圈之内。其气候之恶劣,物质之贫乏是可想而知的。远古时代的丹麦人想要在这样一块不毛之地上生存下来,就必须同暴风雪抗争,以寻求一块栖身之所;还必须在惊涛骇浪中冒险,以捕获仅能果腹的事物。根据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存活下来的丹麦人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勇于冒险的精神、果断的抉择以及坚强的意志。也就是说,在冰天雪地中讨生活的丹麦人,自身就得像冰山一样坚硬。与时代的冲突
在剧本的第一幕第四场中,哈姆雷特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1种酗酒纵乐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谈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罪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这段话不仅证实了丹麦受到了享乐风气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哈姆雷特已经认识到这种享乐的风气正将丹麦带上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甚至认为沾染上享乐风气的“丹麦是一所牢狱”(第二幕第二场)。他把沾染上享乐风气的自己“看得不值一枚针”(第一幕第二场)无意识的激活
前国王老哈姆雷特是一位丹麦的英雄形象。他的身上拥有远古时代丹麦人的一切特征。他生前曾经打败过挪威王,也曾击溃过波兰人,甚至在他死后他的灵魂也不肯脱下他的战铠。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丹麦集体无意识的1个象征体。而当哈姆雷特看见这样1个象征体时,潜藏在他灵魂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被激活了。这时哈姆雷特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的运命在高声呼喊,使我全身的每一根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强。”这时的哈姆雷特是坚强的,他像坚强的冰山一样可以击碎一切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例外,那就是火。矛盾中的延宕
当哈姆雷特倾向于他的集体无意识时,他说“我是1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材!……1个满脑糊涂的家伙,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在做梦似的。”这里说的“梦”即是指丹麦的时代精神,他指责正是这“梦”使他“满脑糊涂”、“垂头丧气”,而无法报仇。而当哈姆雷特倾向于丹麦的时代精神时,他说,“上帝啊!倘不是因为我总做噩梦,那么即使把我关在1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这里所说的“噩梦”则是指他的集体无意识,哈姆雷特又责怪“噩梦”使他无法把自己“关在果壳里”,即使他无法沉醉于享乐之中。体现哈姆雷特延宕性格的经典台词
(自言自语)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延宕_延宕 -转录延宕
①延宕:RNA聚合酶在延长过程合成RNA的速度是不恒定的。在通过一段富含G·C对序列之后大约8-十个硷基就会出现一次延宕(停滞)。四 : 浅谈哈姆雷特的性格弱点
一、软弱战士
哈姆雷特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王子,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位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哈姆雷特就是用这种坚毅坚决的方式表达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完成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忧郁、疑虑情绪。他本来有绝好的机会动手了结克劳狄斯,但由于这种情绪使得复仇计划功亏一篑。当他遇到克劳狄斯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这是个复仇的绝佳机会,然而他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关于时机的思考。于是,哈姆雷特的复仇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一方面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及父亲亡魂的声声追讨,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使得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徘徊。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就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地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融入黑暗的社会中,用敌人同样的手段对付敌人。但是,道德与正义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与抉择。对于哈姆雷特的犹豫,并不难理解,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重任又踌躇不前,是因为他本身软弱的关系,他可以忧郁,延宕,但完全是在事情未清楚之前,真相昭告天下之后,他还是无所作为,只是选择用语言复仇。哈姆雷特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却迟迟不行动。他陷在自己的思考中无法自拔,想复仇,要复仇,却一再犹豫,这不得不归于他的软弱,无法实施行动,所以受着思想的苦苦煎熬。
(www.61k.com)二、逞强战士
哈姆雷特是青年王子,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也爱朋友,爱下级。他对一般人民都十分亲切,和臣民的谈话并不高高在上。在他接受了父亲亡魂交给他的复仇任务后,哈姆雷特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封建势力很强大的时代,他的敌人又是一个无比奸诈、善于笼络臣下的国王,就算消灭了克劳狄斯,也是不算报了仇的,人民还是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联合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才能战胜敌人。但是,把人民发动起来反抗,会牺牲许多无辜的生命。哈姆雷特天生热爱和谐、幸福、美丽,一般人民也是如此,这次不能和平建设,和平生活,必须进行流血斗争,在善良的人民看来是不得已的,哈姆雷特在两方面的急剧转换里,一时脱口而出,说了一声“真糟”或“倒霉”,他一下子感觉到天翻地覆了,自己碰上了扭转乾坤的责任,他也意识到责任重大。他不希望臣民流血牺牲,所以在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他觉得自己作为王子,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臣民,更有能力把他们拯救出来。他虽然为人民所爱戴,而且从人民所受的那些苦难的体会里感染了一种斗争力量,却始终没有像莱阿替斯一样要人民跟他一致行动,可以说,他没有找到达到理想的道路。
三、宿命战士
哈姆雷特因其一再踌躇和延宕为父报仇而备受争议。作为人文主义者,他面临着理想破灭的严酷事实不是要“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而是裹足不前,错失良机,反而被克劳狄斯抓住他误杀波洛涅斯的机会,把他遣往英格兰。在对现实的彷徨无计中,哈姆雷特的思想中渐渐产生宿命成分。在种种场合之中,“命运”的作用似乎越来越重要。从哈姆雷特的话中,观众与读者可以感觉到哈姆雷特的变化:从当初雄心勃勃要奋力抗击人世间的丑恶,到静等命运的安排。因为他认为无论人类怎样辛苦图谋,其结果是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这样的消极态度一直延续到最后,以致最后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敌对势力同归于尽。
四、结语
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性格中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首先,哈姆雷特只是一个小说人物,所以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个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王公子弟,虽然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但封建落后的思想仍如影随形,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弱点,其实是这两种思想的碰撞。其次,作为一朵皇族的花朵,哈姆雷特的确足够优秀,然而他还是上演了一出“青年人的悲剧”,年轻气盛,封建势力太过强大,单靠他一个人孤军奋战,是战胜不了的。再次,他性格上还存在一个极大的弱点:他潜在的宿命观在最关键的时候暴露出来,他完全把生死托付给了上帝,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本文标题: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复杂的人性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