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考体育:中长跑的基本技术

发布时间:2017-11-01 所属栏目:中长跑

一 : 中考体育:中长跑的基本技术

中长跑 中考体育:中长跑的基本技术

中长跑是耐力性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在跑时既能保持一定速度,又能跑得持久。[www.61k.com]因此,对中长跑技术总的要求是:动作自然,身体重心移动平稳,节奏性强,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能力好,既有实效性,又能节省能量的消耗。

(一)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中长跑比赛或测验时,运动员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并根据战术需要尽快发挥正常的跑速和占据有利跑进位置的过程。

中长跑比赛或测验时,采用站立式起跑。起跑前,先做1~2次深呼吸,然后站在起跑线后3m集合线外听候起跑口令。当“各就位”口令下达后,慢跑或走向起跑线,两脚前后开立,将有力腿的脚放在起跑线的后沿,另一脚放在距离前脚跟约一脚长的地主,两脚左右间隔约半脚长。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体重落在前脚上,后脚用前脚掌着地。两臂在体前自然下垂或前腿异侧臂在前同侧臂在后。身体保持稳定,集中注意力听候枪声。

听到枪声后,后腿立即蹬地以膝领先迅速前摆,前腿也迅速用力充分蹬直。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做迅速而有力的前后摆动,使身体迅速向前冲出,进入加速跑阶段。

(二)途中跑

途中跑是中长跑的主要阶段,它是运动员比赛时发挥训练水平的过程。因此,掌握途中跑技术是极其重要的。后蹬是途中跑技术的主要环节。后蹬动作应该迅速而积极,依次伸展髋、膝、踝3关节,后蹬角度一般为55°左右。当支撑腿后蹬的同时,摆动腿前摆。前摆时,小腿应自然放松,依靠大腿的前摆动作,膝关节领先并带动髋部向前上方摆出。

支撑腿离地后,人体即进入腾空阶段。此时,蹬离地面的支撑腿应该放松,依靠后蹬反作用力的惯性和大腿的向前动作,使小腿折向大腿,形成膝关节弯曲,大、小腿折叠动作。但是,这种折叠动作长跑比中跑要小一些。

当摆动腿前摆结束时,大腿开始向下运动,膝关节随之自然伸展,用前脚掌在离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前方约一脚到一脚半处着地。前脚掌着地后,膝关节稍稍弯曲,进入垂直支撑时,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着地时,脚尖应向前,两脚足迹内缘要在一条线上。中跑比长跑的下落着地动作应积极一些。

中长跑时,上体接近垂直或稍有前倾,头部正直,胸部正对前方并微向前挺,整个躯干自然而不僵硬。摆臂时,肩部要放松,两臂弯曲,肘关节约成90°角,两手半握拳,前后自然摆动。前摆时稍向内,后摆时稍向外。

中长跑时,由于机体能量消耗大,因此对氧气的需要量增加。为了保证机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必须有一定的频率和深度,还必须与跑的步伐相配合,一般是跑2~3步一呼气,跑2~3步一吸气。随着跑速的加快和疲劳的出现,呼吸的频率也会增加,可采用跑一步一呼气、跑一步一吸气的方法。要着重呼气,因为只有充分将二氧化碳呼出,才能充分吸进氧气。呼吸一般用鼻子与半张开的嘴同时进行。冬季练长跑或顶风跑时,为了避免冷空气和强气流直接刺激咽喉,应该舌尖上翘,微微舔住上腭。

中长跑时,由于内脏器官工作条件的改变,氧气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胸闷、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跑速降低,产生难于继续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极点”。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当“极点”出现时,一定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跑下去,要加强呼吸的深度,适当调整跑速。这样“极点”现象就会缓解,身体机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这就是生理上的“第二次呼吸”。“极点”的克服,不仅是提高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的过程,也是培养顽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的过程。

(三)终点跑

终点跑是指临近终点时的冲刺跑。运动员此时要以顽强的意志,加快摆臂加强腿部的蹬摆,奋力跑到终点。终点冲刺跑的距离应根据项目、训练水平、战术要求、个人特点和临场情况而定。通常,800m跑在最后300m,1500m跑在最后约400m,3000m以上在最后400m或更长一些距离进行冲刺跑。

想看更多中考信息,关注中考网的微信号哦!

关注方法:登录微信→通讯录添加朋友→搜索中考网或zhongkao_com→点击关注即可。

二 :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时间是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基础教育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1、定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 人们的教育理想

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5、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秘传统教育的要本区别所在。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一是心里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任务: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2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作用):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1.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四)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在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五)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三节小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情感 6.自我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三)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第四章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学生是人①学生是能力的主体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①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①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③学生所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三、学生的义务: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力行为习惯。 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

第三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答: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课程计划

⑴定义: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安结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学期、常年、假期进行划分。

⑵课程计划的构成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常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⑶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⑷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①对学校的指导意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②课程计划对小学老师的指导意义,小学教师应做到:a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它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B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C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D四是综观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3.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4.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⑴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思想性的统一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⑵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第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理解领会。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在授课时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名族,本地区乡土教材。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四节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上)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

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答: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97页)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下)

一、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

本准则和要求。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①.直观性②启发性③巩固性④.循序渐进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要有明确遥教学目的(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5)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A观察法 B测验法(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C 调查法D自我评价法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A考查B考试C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A、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B、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根据教学任务来分有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4、综合课的一般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第八章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德育的意义(简答):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三、我国小学德育目标: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

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

二、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陶冶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9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㈠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㈡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教师的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㈠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身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

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操行评定的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月或周计划以有具体的活动计划。班主任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㈡、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1、先进生的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先进生的教育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㈢后进生的工作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①不适度的自尊心②学习动机不强③意志力薄弱。、2后进生的教育: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㈣班会活动的组织

1、班会的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2、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㈤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性

2、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1、课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⑴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⑵激发学生的举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㈠群众性活动: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

㈡小组活动: 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

㈢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㈠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举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

㈡老师要导报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

㈢老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㈣课外活动要求老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㈤老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三、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3、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三 :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www.61k.com)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www.61k.com]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www.61k.com]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小学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立时间是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基础教育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

1、定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 人们的教育理想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5、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www.61k.com]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秘传统教育的要本区别所在。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一是心里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任务: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2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作用):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三)1.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www.61k.com)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b.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四)学校教育及作用

学校在为什么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五)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三节小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情感 6.自我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三)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第四章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A、学生是人①学生是能力的主体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①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①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③学生所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www.61k.com)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三、学生的义务: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力行为习惯。 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

第三心胸开朗,兼容并包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www.61k.com)

师生关系: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答: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2、课程计划

⑴定义: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安结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学期、常年、假期进行划分。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⑵课程计划的构成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常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⑶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www.61k.com]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⑷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①对学校的指导意义: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②课程计划对小学老师的指导意义,小学教师应做到:a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它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B二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C三是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D四是综观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3.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4.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⑴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思想性的统一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⑵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该做到: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第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帮助学生理解领会。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在授课时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名族,本地区乡土教材。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四节我国小学课程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上)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www.61k.com]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答: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97页)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下)

一、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本准则和要求。(www.61k.com)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①.直观性②启发性③巩固性④.循序渐进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二、上课

1.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要有明确遥教学目的(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5)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A观察法 B测验法(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C 调查法D自我评价法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A考查B考试C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www.61k.com]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A、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B、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根据教学任务来分有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4、综合课的一般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第八章 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德育的意义(简答):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三、我国小学德育目标: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www.61k.com)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e、因材施教原则

二、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陶冶法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9章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㈠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㈡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教师的工作。

二、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㈠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身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www.61k.com]操行评定的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月或周计划以有具体的活动计划。班主任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㈡、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工作:1、先进生的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先进生的教育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㈢后进生的工作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①不适度的自尊心②学习动机不强③意志力薄弱。、2后进生的教育: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㈣班会活动的组织

1、班会的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2、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㈤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课外活动

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性

2、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小学教育学 2014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二、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1、课外活动的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www.61k.com)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2、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⑴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⑵激发学生的举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形式:

㈠群众性活动: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

㈡小组活动: 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

㈢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指导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㈠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举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

㈡老师要导报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

㈢老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㈣课外活动要求老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㈤老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三、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

1、做好计划实施的发动工作2、加强计划实施中的检查与指导3、搞好计划实施的总结工作。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考体育:中长跑的基本技术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9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