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关于大学与人生的思考-关于就业与择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03 所属栏目:工作经验

一 : 关于就业与择业的思考

每当到了毕业的时候,总听到这么两个词,就业与择业。[www.61k.com)顾名思义,就业是有工作了无论自己喜欢与否,都去上班;而择业,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及自己的能力特长,在几份不同的工作中挑选自己最最喜欢的工作。那么,究竟是就业还是择业呢?很多所谓的专家,很多言论都认为,现今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不值几个钱,应该先就业再择业,目的是积累更多的经验,我不敢说他们把我们大学生都忽悠了,但是把大部分人都忽悠了。



我比较欣赏的一句话:经验跟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经验是能找到更快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没有经验并不代表没有能力解决它。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古人流下来的话,我觉得是非常有它的哲理的。如果一个人进入了一个自己不想干的行业或职业,两年后再换的话,那么他就白白浪费了两年的青春,而且进入到的那个行业对他来说还是,他还是一个新手,同样一文不值。专家之所以说那样的话,正是因为他在读大学的年代,工作是分配的,而且他的工作恰恰是他想干的。同时,随着时光的流转,他的阅历不断增长。到了我们找工作的年代,社会和我们赋予了他“专家”此称号。



我认为,应该把大学生分为4类,根据各类人的不同性质而进行相应的择业或是就业。



第一种是有着明确的长远目标的,这类学生往往非常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要得到什么,充满了激情与奋斗精神,同时还能很好的分析自己。因此,在他踏入职场的第一步就应该是择业。找最有前途的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在一个职位上,刚进去就已经看到了它的尽头,这将必是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特别是有着如此明确目标的人。择业,对他们来说,是对自己负责,对将要去的公司负责。

第二种是有着模糊长期目标的,这类学生也不乏学习的精神和工作的精神,但是一定没有前者如此强烈,那么,他的职场第一步应该是针对性择业;针对未来可能达成的目标选择工作,例如,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工程师又有很多种类的,此时,他就应该针对工程师这个职业进行选择,在以后的工作中在慢慢调整和细化方向,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种则是有短期目标的。他有目标,但是只是短期的,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去实现的。此类学生,我认为应该是选择性择业。如何解释呢?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或者是自己现在喜欢干的事情(工作),并付诸于努力。

第四种是没有目标的,这样的话我倒是建议直接就业,先解决生活问题,如果还是挑剔的话,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如果还要辛辛苦苦供你读了十几年书的父母给你生活费,那则是对父母的大不孝,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想把人分等级,只是想给又需要的人的一种个人意见参考。记得王志东说过一句话:人跌倒了就要站起来,但不一定非在原地站起不可!想当年,我们刚进大学时,都是雄心壮志、野心勃勃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毕业出去了,为什么就不同了呢?对某些学生来说,这是一次跌倒,但没关系,只要你重拾信心和拼搏的精神,依然是可以站起来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给予批评!

二 :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资格证考试作为一种鉴定知识能力水平的标准化考试,在大学校园中被推崇并已显现出逐年升温的态势。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调查;合理性;必然性
一、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
(一)调查研究目的
笔者以三亚地区几所高校财经类专业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为切入点。了解大学生考证的情况,分析考证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旨在引导大学生对考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让学生更好的走进社会。
(二)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到了三亚地区几所高校财经类专业各个年级的本科生。在学校中抽取200名学生作为样本,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问卷调查的有效性达95%。除此之外,笔者还对个别不考证或考证较多的学生、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招生就业处老师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考证现象确实较为普遍,特别是从大三开始,课表安排上基本都是专业课,同时他们开始感觉到就业压力逐步逼近,于是都开始计划着考证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考证呈现三个特征:
1、考证学生的数量多
在调查中,大学生考取四六级、计算机一、二级的“考证”率达到了98%(本文提到的考证率是指参加考证的人所占的比例,并非获得证书的人所占的比例)。而除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二级之外,调查显示,大学生“考证”率已经达到68.7%,而暂时没考证的大学生中有“考证”打算的更是达到71.4%,大三、大四学生的“考证”人数占调查人数的80%。其中调查显示,会计从业资格证是财经类专业特别青睐的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这可能与财经类专业开设有会计学专业有关;调查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女生的“考证”比例要远大于男生,女生“考证”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72.7%,而男生只有50%。
2、可考证书涉及面广
目前,可供大学生参加考试的证书种类繁多,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通用型证书,也可以叫做不得不考型。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这类证书在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但是它们依然与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入党等挂钩,就业时还被用人单位当做门槛,因此也成为很多大学生不得不考的证书。二是能力型证书。如:托福(TOEFL)成绩证书、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商务英语证书(BEC)等,这类证书是毕业生出国留学、求职和职业发展中能力所在的较好证明;三是职业资格类证书。如: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此类证书是进入相关行业的必备条件。四是今后实用型,比如驾驶证,甚至在有的高校,驾驶证作为职业技能在综合测评中可以加分。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可考的证书涉及面非常广。
3、学生投入的时间与金钱较多
在校大学生考证大都是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来准备的,要想学好专业知识,又能顺利的获得证书,许多学生都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考证能够顺利通过,还报了培训班,培训费往往是报名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大学生[www.61k.com)考证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一)大学生就业难激发了考证热
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从2003年212万的毕业生到2012年680万的毕业生,人数之多、增长之快,让招聘者在面对众多求职简历时,不知如何挑选对企业有用的人才。而大学生考取的证书,就会给招聘者提供某些方面的参考,这时拥有相关证书就能增加自己的砝码,得到较高的待遇。
(二)国家政策的导向让大学生考证成为合理、必然选择
西方国家均在20世纪中期全面实行了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我国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对相当部分的职业须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才可上岗。这几年,为了更好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和鉴定,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职业资格制度。比如财经类专业,做会计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进证券公司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从事外贸专业报关工作需要报关员资格证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考取证书也就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三)用人单位的需求致使大学生考证热逐年升温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许多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飞速前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校园招聘公告中应聘者除了达到相应学历外,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外语水平,通过一定的外语水平考试。还从此可以看出,现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学历外还要看你所拥有的资格证书。如今就连“国考、省考”的一些岗位也有计算机二级、英语六级、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各种限制。因此,为了跨过招聘设置的门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不得不选择考证。
(四)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大学环境对考证通过率有提高
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良好的学习场所、学习氛围,学生在校期间备考可以避免因工作应酬、生活琐碎、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所干扰,能够在自习室、图书馆静心的思考与学习,从而顺利通过考证。在调查时发现,一位大四女生,为了把握在校的最后一年时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学习资源及安静的环境,在备战考研时还在备战初级会计,周末几乎天天呆在自习室。
参考文献
1 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调查研究报告[R],南京农业大学SRT项目报告,2006(5)
2 雷英英,大学生“考证”调查中国发展观察[J],2005(2)
3 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4 闻建华,对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5):171

三 : 关于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简介:童源锋,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助教 研究专长为大学生思政教育

摘要:高校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和培养课外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注入了缤纷色彩和无穷活力。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逐年增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社团管理在制度建设、经费筹措、模式运行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树立品牌,全面优化社团管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管理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逐年增多,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层出不穷,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纷繁多彩的社团文化比拼中,总是伴随着若干社团的兴起以及若干社团的没落。在“优胜劣汰”的景象背后,必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一、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尽完善
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数量逐年增多,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层出不穷,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当然,繁荣也意味着竞争。在这个社团领域里,也总是伴随着若干社团的兴起以及若干社团的没落。笔者在广州大学及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做过不完全统计,能够在大学校园得以存活并蓬勃发展的社团,有两类:一类是历史悠久的社团,占较大比重,这类社团往往具备较成熟的管理制度以及文化底蕴;另一类是特色品牌的社团,这类社团因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品牌竞争力,所以得以占有一席之地。反观,在社团竞争中被淘汰的,往往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抑或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社团没有本社团专属的管理制度,对成员的管理没有明确规定,甚至演变成管理者“随心所欲”的管理现状,散漫无序的状态使得社团难以长久发展。从这点看来,规范社团管理,制度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社团长期稳定运作的重要保障。
(二)经费资源缺乏保障
社团经费从来都是“老大难”问题,目前大学生社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和会员会费。这方面的经费既固定又有限,无法支撑起社团全面的运作。虽然有些大项目通过申请可以争取到学校部分经费支持,但毕竟争取获得者在少数。许多社团便是苦于经费不足而无法按计划开展相关活动,久而久之造成了恶性循环,社团发展也趋于平淡。可见,经费紧缺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团的壮大发展。
(三)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除了上述提[www.61k.com)到的管理制度,社团的管理模式也同样重要。管理模式包括了社团发展目标、人员架构、活动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但目前大学生社团管理的模式五花八门,各成一派,但都很难称之为科学系统。有的社团没有指导老师,由学生负责人掌管社团;有的社团缺乏人才培养,新老交替青黄不接时有发生;有的社团缺乏发展目标,难以激发成员的奋斗激情;有的社团缺乏规划,盲目组织活动背离社团宗旨等等,都是管理模式不够系统科学的体现。
(四)品牌特色不够鲜明
社团之间和人一样,也存在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拥有自身的特色或者品牌竞争力。现在的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很难在茫茫校园文化中看见闪光点。很多新兴社团在走和其他社团一样的老路,很多社团内运作也在走前辈老路,墨守成规,缺乏时代感,也缺少了个性。
二、关于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制度,规范化管理
建章立制,是社团管理的先决要求。当前高校许多社团都没有基本的规章制度,社团管理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有鉴于此,必须在制度管理方面加以规范。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章程,所谓章程包括了对社团的宗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社团章程经主要负责人提请全体社团成员审议通过并经指导老师同意,上报学校社团组织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方可有效执行。其次是要坚决执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做到有章可依。最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更适应日益变化的社团管理需要。
(二)多方筹措,运营化创收
学生社团如果单单依靠学校下拨的经费和会员会费来维持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筹措经费,搞活社团活动,形成品牌效应,成了当前每位高校社团管理者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依靠外来商业资源,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在校园内做品牌推广,同时企业给予社团相应的物资或经费作为活动赞助。这种方式的难处就在于目前大多社团并没有像学校学生会之类的组织一样设置了外联部门,没有外联专员去做这项工作,往往都是临时应急需要而安排人员外出进行业务洽谈,其效果可想而知。社团需要创收,需要筹措外来经费支持,设置外联部门,培训外联专员是十分必要的。此外,筹措经费也可以通过申报上级组织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或项目获得经费支持,同时还应该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在所处领域里实现创收,比如一些文艺类社团可以通过对外演出获取相应费用。总之,社团经费的筹措,应该是多渠道多样化的,只有实现了经费创收,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自身社团品牌。
(三)创新模式,系统化运转
所谓社团管理模式,应该是有一个基本的范式,众多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创新。这个范式包括了发展目标、人员架构、活动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首先,社团发展的目标必须明确,有了统一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激励成员为目标努力奋斗,这也是一种社团精神;其次,在人员架构方面要做到科学设置。这其中,指导老师的选聘十分重要。指导老师可以在一些社团重大决策方面给予指导,在遇到一些困难时予以能力范围内的帮助,在社团出现发展轨迹偏离时予以及时纠正。而直接负责社团管理的主要负责人的作用和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团内部选举及指导老师推荐等方式产生的主要管理人,再根据管理需要,组建起社团管理架构,这里必须提到的是社团部门的设置问题,很多社团都是“照葫芦画瓢”,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设置了一些作用不大的部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的发展。机构设置一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定与之相关的部门。再次,每个社团都有自身的基本活动内容,这些都相应的在章程里有所规定,社团的活动应紧紧围绕自身宗旨和目标来开展,开展的数量和种类也应有所控制,在保证活动开展质量的同时避免发展方向出现偏移。最后,科学的社团管理还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很多社团经常会出现发展的“波浪式”轨迹现象。某些时期由于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才,带动了社团的发展,等到这批人才换届离开,又出现了滑坡,这很大程度与社团的文化传承与后备人才培养有关。为此,要让每一位管理者都把社团后备人才培养当做是一项重心工程来看待。只有目标明确,架构设置合理,人才培养得当,才能保证社团的运作系统化、常态化。
(四)科学定位,品牌化推广
诸如前面提到,目前许多社团发展定位不够明确,活动开展缺乏特色,难以在众多社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鉴于此,社团发展也必须走“品牌化”战略,根据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口活动,并努力形成社团品牌,做到年年举办,届届精彩。同时要注意,品牌之所以为品牌,在精而不在多,要避免出现“多个品牌”的混杂现象,而且品牌的确立也应该通过全体讨论大会集体商议通过并报指导老师审议。总而言之,社团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其确立并付诸执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应不断丰富其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社团管理现状及其指导,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06.6.
[2]杨喜添,浅议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广州: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

四 : 关于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

近得两本嵕山文化研究会编的《嵕山人》,前有阎纲先生《“嵕山”薪火》序言,后有刘向武《〈嵕山人〉命名述评》、陈希胜《〈嵕山人〉命名感言〉》和刘吉华《九嵕山来历初探》等文章。我土生土长礼泉九嵏山下,读后引起我对九嵏山的兴趣,也引起我对九嵏与九嵏文化的思考

关于九嵏山

九嵏山在礼泉县东北部,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和一些大山、名山相比,既不崇峻,也不奇险,更不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关于“九嵏山的来历”,那是地质学的事情,不懂地质学的人还真的难搞清楚。要说九嵏山名的来历,倒是一般人特别是我们家乡人应当关心和需要了解的。

“九嵏山”之名古已有之。“嵏”,各种字典、词典大都解释是“数峰并峙的山”。所谓“九”,当然是泛指多的意思。如果在“九嵏”名下非得找够九座山的名称、或数够九道山梁、或在笔架形的三个山头上再加够九个小山尖,都是对“九嵏”山名的片面理解。九嵏山一名的正确用字是“嵏”,《正字通》中称嵏“俗譌作嵕”。唐宋以前的文献中,九嵏山未见写作“九嵕山”的,只在明清后才有见到,但“九嵕山”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也应当说是惯用的一种写法。

九嵏山的概念既有确指,亦有泛指。九嵏山确指就是以海拔1188米主峰为代表的与其周边相连续的一座群山,主峰是九嵏山的主体和象征。(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九嵏山所处的北山,是陕北黄土高原的南沿,西从宝鸡的岐山、凤翔一带东至渭南的富平、蒲城一带。关中自古形胜之地,南有秦岭称为南山,北有北山形成南北屏障,乃有十三王朝建都。“北山”是因对应南山而直呼北山。北山山脉东西绵延数百里,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段亦有不同的名称,如扶风、岐山一带称为“岐山”,周人祖先曾经从古豳越过岐山定居周原是也;乾县一带称为“梁山”,秦人建都咸阳,曾在梁山修建“梁山宫”,梁山宫并未在今乾陵所在的梁山主峰可以为证;而礼泉一带的称为“九嵏山”,史籍记载唐太宗多次“猎于九嵏”,肯定不是在孤零零的九嵏山主峰一处地方打猎。那么岐山山脉、梁山山脉、九嵏山脉等不同地段怎样划界,恐怕也只有一个大体的范围。史籍载,咸阳因位于九嵏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其实,咸阳并不在九嵏山主峰之南,从南北方向上看应在泾阳的嵯峨山之南,可见这里的九嵏之南是泛指在九嵏山山脉之南。所以九嵏山的泛指,就是位于咸阳以北北山山脉中以九嵏山主峰为代表的东西连绵的一段山脉。

一般人认为九嵏山的“嵏”或“嵕”是个孤僻字,刘吉华先生在文章中说:“全国只有一个‘嵕山’就是九嵕山”,把九嵏山也当成了一个孤僻的专用地名。其实,全国同名同姓的人数多多,同名山水亦为数不少。湖北孝感就有同名的九嵏山,在孝感市城区东北45公里处。孝感的旅游景区双峰山简介中介绍说, 顺双峰山北坡而上有五大怪石聚集一处,颇似群猴。主峰西侧有一条山脉名为九嵏山,层峦叠嶂,林壑幽香,大坳横前,景色秀美,峭壁悬崖,迤俪起伏,俨似横屏。《古代诗人咏孝感》中,在清代诗人顾龙裳的《游九嵏》中解释说:九嵏山又叫上界山,现在叫大悟山。九嵏山不但在《方舆纪要》、《守城录》、《孝感县志》等典籍文献有记载,在当地还被称为“诗山”,宋代范雍、清代顾炎武、程正揆等名人都有关于孝感九嵏山的诗词留存。山上寺院众多,当地人叫九嵏山寺,佛教文化颇盛。有一本文学作品《赤月江湖》就是以孝感九嵏山为背景,在序章中第一节是“魂断九嵏山”,第二节是“九嵏山朝元洞”,以下各个章节的故事内容都产生在这九嵏山和朝元洞。与九嵏山名字近似的还有山西屯留县的三嵏山,《淮南子》记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嵏之山,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三嵏之山”即三嵏山,三嵏山至少在唐代的时候已很出名。《新唐书·地理志》中就写得很清楚,讲“屯留,有三嵏山”。《古今图书集成》、《潞安府志》都明确记载:“三嵏山,在(屯留)县西北四十五里,递高三十里,周三十余里,三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灵山.相传羿射九乌之所”。以九嵏命名的还有安州的九嵏山等,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记载:“安州九嵏山和尚。僧问,如何是佛。师曰,即汝是。问远闻九嵏及至到来只见一嵏。师曰,阇梨只见一嵏不见九嵏。曰如何是九嵏。师曰,水急浪华粗”。又记曰:“安州九嵏敬慧禅师(第二世住)僧问,解脱深坑如何过得。师曰,不求过。僧曰,如何过得。师曰,求过亦非”。既然有“九嵏山和尚”和二世住持“九嵏敬慧禅师”,就应有九嵏山。安州在河北,当与孝感的九嵏山、礼泉的九嵏山、屯留的三嵏山无关,起码“九嵏山和尚”一名中的九嵏山是有其自己的来历的。礼泉的九嵏山并不孤独。

九嵏山和五台山、六盘山、九嶷山、九华山、昆仑山等山名一样,是专用名词。一般情况下这些山可以简称为五台、六盘、九嶷、九华、昆仑等,九嵏山也应当简称为“九嵏”才合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习惯。如果再要从史籍中找出依据,可以肯定地说:从清末的宋伯鲁往上,不管是汉唐典籍,还是昭陵诗词,是没有“嵏山”一说的,宋伯鲁的字画手迹中就写着“九嵏山樵夫”。当然九嵏山简称“嵏山”也没有什么大不可,不是当地群众口头中就有“嵏山玉”的说法吗?但我总觉得不能以此为依据解释“嵕山”之简称的合理性。作为“嵏山文化研究会”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专门用语,就应当更合乎语言文字的用词规范。群众的口头语言因有与其所指对象的方位、距离、习惯等特定因素影响,可以少受语言文字规范的约束。例如九嵏山脚下的住户可以省略九嵏直呼为山,为了区别九嵏山的主峰和其他山头,还可以把主峰称作“陵山”,西边的称为西山,东边的称为东山,南边的称为前山,北边的称为后山等。我们礼泉县城以南的人还把九嵏山称为“北山”。把九嵏山以北的地方称为“山上边”等等。“嵏山玉”是当地群众叫起来的,由于玉的知名度不高,在社会上影响区域有限,也没有人去关心或者专门研究该叫什么玉,任由群众去叫吧。但作为文化研究团体命名就要比群众口头语言斟酌地更为严谨,“嵕山文化研究会”如果改名为“九嵏文化研究会”岂不更好?

关于“九嵏文化”

九嵏山从秦孝公定都咸阳开始就带上了文化色彩。秦都咸阳以九嵏山为坐标,九嵏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表南山为阙,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秦都咸阳,南有南山秦岭,北有北山九嵏,渭水穿城而过,体现了秦咸阳的恢弘气派,从而使九嵏山和秦王朝的建国史和秦咸阳的建城史密不可分。

九嵏山地处中国封建社会十多个王朝国都长安的京畿近郊,汉唐皇室的皇亲国戚常常在此活动,使其文化色彩愈来愈浓。司马相如在 《上林赋》中描述“九嵕嶻嶭,南山峨峨”;班固在《两都赋》里记载“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存焉”。这些彪炳千秋的文辞诗赋使九嵏山的文脉凸显,正像阎纲先生在《“嵕山”薪火》中所说的“九嵕屹立千千年,风脉永存”。

唐太宗慧眼识九嵏,选择其孤耸高绝之势建昭陵,悬宫高踞,卜尽风脉灵气。《兰亭序》深藏秘宫,六骏马御驾驰骋,十四国酋长永久侍立,群臣陪葬拱卫北辰,碑石墓志承载文化史迹,壁画三彩映射艺术绚丽。柏城郁郁,古冢累累,苍松叠翠,五云氤氲。有功者祈愿昭陵陪葬,有屈者期颐贞观归来。杜牧乐游原上远眺,杜甫山下悲凄凭吊。历代官方修葺保护,名人骚客诗文感怀,六骏故事,金石碑拓……,真乃是巍巍九嵏,天下名陵,悠悠千年,文化高标。昭陵文物,九嵏文化之核心也。

有宋以来,金石学兴起,从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开始,到明赵崡的《石墨镌华》、苟好善的《醴泉县志》、清朱枫的《雍州金石记》等都把昭陵碑文作为重要内容,罗振玉的《昭陵碑录》则集昭陵碑文之大全,从此使昭陵碑文成为金石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九嵏山巍峨,烟霞洞清幽。郑子贞躬耕高隐不仕,刘古愚办学传授新知,一代精英为科技爱国奔忙,一批栋梁为革命走上疆场。变法义士宋伯鲁的诗句“茫茫浩劫谁能救,那有地下长明灯?”向封建帝制发问;革命家、外交家符浩登上昭陵大声疾呼,“一上昭陵千古恨,肢离六骏添新仇”,“文章未必医贫病,宝剑应能解国忧”,一改历代昭陵诗词中哀叹封建盛世、呼唤封建明君的思想,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千年九嵏传统文化自始展开胸怀,吸收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美国盗运昭陵六骏,不但引起文化界人士舆论哗然,更加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礼泉籍爱国人士曹骥观参与过截阻美国盗运其余四骏的爱国行动,他的《昭陵六骏歌》既是爱国主义思想的表述,也是对昭陵文物惋伤和对九嵏文化哀叹的代表。以昭陵文物为底蕴的九嵏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连。

从宋代游师雄勘察昭陵、绘制昭陵陪葬名位图、镌刻昭陵六骏碑、在醴泉县城修建唐太宗庙开始,把昭陵从历代皇家专门祭祀的社稷宗庙性质转化成民间民俗的普通庙宇,至今留下了礼泉县骏马乡的地名。清末,礼泉人士邢廷荚邀请刘古愚结庐“烟霞草堂”,他说:“此地四望累累,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恭)、英(国公徐懋功)、卫(国公李靖)其魂魄宅于兹,是皆中原之杰特也,伴吾师朝夕讲诵,著书立说,以为后世取法之资”。精英们的魂魄不是鬼神,而是一种文化精神。在刘古愚的主持下,“烟霞草堂”培养了李敷仁、李仪祉等许多爱国主义仁人志士。解放前1940年,礼泉县以昭陵命名,成立了礼泉县昭陵中学,学校有力地保护过党的地下组织,掩护过许多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九嵏昭陵成为文化教育、传授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

解放后,以九嵏、昭陵、骏马命名的各种商标或字号比比皆是。如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有骏马乡、昭陵乡、魏(征)陵村、皇城村、昭陵小学、昭陵中学等;企业团体或经营门店有昭陵集团公司、昭陵饭店、贞观大酒店等;商品商标或牌号有骏马牌火柴、骏马牌砂纸、骏马牌香烟、昭陵六骏浴巾、九嵏牌水泥、骏牌电动车等等,显示了九嵏文化的普及和繁盛。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礼泉县联合成立“昭陵唐墓发掘小组”,1972年,经陕西省文化厅批准,礼泉县成立了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在昭陵文管所的基础上成立昭陵博物馆。改革开放,国内外旅游观众络绎不绝,千年昭陵传统文化大展风采。祭坛发掘修整,六骏神奇复原,国人研习,外宾赞叹,旅游带动了系列产业,地域经济发展,百姓收入增加,烟霞镇因昭陵博物馆的带动由一个荒无人烟的“三冢凹”发展成礼泉县第二区域中心城镇,九嵏文化在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九嵏文化的等等特质与精神,阎纲先生在《“嵕山”薪火》序言中已阐述得十分深刻,毋须一一重新归纳。

关于“九嵏文化”研究

刘向武先生在《<嵕山人>命名述评》中考得九嵏山“从西周迄今三千余年从未易名”。《春秋說辭》曰:“山之為言,宣也。”是说山具有象征的意义。秦建都咸阳,选择“九嵏之阳”;汉长安封畿之内,“其阴则冠以九嵏山,陪以甘泉”;唐太宗选择九嵏山“孤耸回绝”营建昭陵,乃为“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九嵏文化产生于秦,发展与汉,完成于唐,以昭陵驰名中外为标志,而九嵏不彰。

九嵏英姿,具有秦汉雄风之气势;昭陵文物,饱含盛唐文化之底蕴。秦人敢为天下先,第一个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国,汉人愿承秦制度,第一次拓展疆域与周边民族共同求发展。唐太宗与昭陵、李世民于“贞观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贞观君臣与昭陵陵园的陪葬墓,君臣相依,休戚与共。昭陵,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昭陵文物传千古,九嵏文化耀古今。在礼泉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与汉、与唐史迹相关的传说或故事流传,阎纲先生《序言》中列举的九嵏人物都可以在这些文物故事、古贤名人中找到一点儿影子。

九嵏文化传承于诗赋,不朽于碑石。以北宋游师雄勘查昭陵建唐太宗庙、立《昭陵六骏碑》、明代醴泉县令范文光刊《唐太宗像碑》、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建《昭陵防护碑》、清末邑人邢廷荚邀请刘古愚草堂办学、1940年赵斌生筹办昭陵中学等为标志,是九嵏文化的弘扬时期。一代一代人口传诉说,一辈一辈人行为楷模,九嵏人不但从九嵏文化中素养不断提高,而且又在继承中对九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后起之明代“硬头王”王锦执法如山、苟好善“为民请命”、清代宋伯鲁以支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而《望昭陵有感》“茫茫浩劫谁能救,哪有长明地下灯”、符浩胸怀革命“一上昭陵千古恨,肢离六骏添新仇”、阎纲“我本嵕山郎,信爱走四方”的家乡情结等,都是九嵏文化灿烂星空中的一颗颗明星。

自从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昭陵博物馆建立,代表九嵏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旅游发展,文化兴盛,经济繁荣。文化向经济渗透,经济与文化互动,各种以九嵏文化为特色的经济现象耀人眼帘,各种以九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社团相继诞生。1994年成立的“嵕山书画学会”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九嵏山名字命名的文化学术团体,标志着“九嵏文化”这一专门学术名称的正式诞生。2003年,一批礼泉乡党民间集智酝酿编辑《嵕山人》时,成立了由符浩及时任礼泉县书记、县长和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等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和编委会,具体从事联络、协调、编辑等工作,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时署名“嵕山文化研究会编”,并于2009年出版了《“嵕山人”·续1》,从而,“九嵏文化”以“嵕山文化研究会”的形式得到了官方或半官方、学术的或民间的普遍的认可,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让我借用阎纲先生在《序言》中的几句话。

“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集中地体现在本地区代表性的人物身上。让我们轻轻地翻开眼前这部《嵕山人》吧。”

“《嵕山人》登录者凡二百七十余名。”

《嵕山人·续1》登录者凡二百四十三名。

“让我们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探讨下去。”

“九嵏文化”不仅仅只有“嵕山人”。

2010年12月18日

本文标题:关于大学与人生的思考-关于就业与择业的思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4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