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结构现代化演进过程的理论。
(www.61k.com。经济发展理论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当今世界经济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20世纪50-60年代前,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国家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60年代后,这种观点受到了若干国家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但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并未得到相应改善,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况仍十分严重。因此,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前者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物质增长,而且涉及社会和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演变。既着眼于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还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的改进。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进化过程。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中认为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对贫困线以下的人而言;根除民众的贫困和与此关联的文盲、疾病及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结构,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实现适龄劳动人口的生产性就业,而不是只由少数具有特权者来组织经济活动;相应地使具备广泛基础的利益集团更多地参与决策,以增进公众福利。经济学家们还设计了许多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如人均收入、文盲率、平均寿命、人均每天蛋白质消耗量、医生在千人中占有比例,以及人均能源消耗量等。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涵。作为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于欧洲和美国的一个跨学科新领域,发展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从全球角度阐明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后者以相对贫困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为对象,探讨其现代化的理论、模式、战略方针乃至具体政策。大致有“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三个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作出解释。“现代化理论”着重探讨内部因素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国家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后,势必重复发达国家的历史道路。“依附论”认为第三世界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于殖民主义和“依附性”。认为这些国家有迥异的发展起始点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不可能沿袭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老路,应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世界体系论”把世界分为中心、边陲和半边陲三个部分,主要探讨各部分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发展理论是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是当今世界经济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经济发展理论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流派,下文将从理论特点、代表学说、代表人物、理论贡献和缺陷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理论萌芽思想和各流派进行简要评述。
虽然发展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40-50年代,但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史上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甚至更早,这些萌芽思想对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这些早期思想实际上研究的是发达国家本身的增长问题,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它们多是有关经济增长的较为支离的论述,因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它们还不能称为经济发展理论。
结构主义学派是最早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前驱,他们借助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现成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若干设想。该学派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计划化,代表性学说主要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普列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纳克斯的 “贫困的恶性循环论”、沃尔特·加伦森的滴漏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及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结构主义经济学家反对单一经济学倾向,他们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来研究发展问题,西方庸俗经济学的偏见在他们的思想中相对较少,他们既不照搬凯恩斯主义,也批判新古典主义,从而形成了发展经济学最初的一个学派,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但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对于“计划”与“市场”,他们过度强调了“计划”的作用和过高地估计了政府的计划能力,对市场的培育重视不够。
二是过度强调“进口替代”,对“出口导向”重视不足。
三是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这是很不现实的。
按照结构主义的理论从而奉行计划化和政府多方干预的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面临着种种困难。现实的经验迫使经济学家对结构主义的增长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重新评价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的特点是:强调外向发展和对外贸易、强调经济的私有化、重视农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该学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收入再分配论、自由贸易论、市场机制论、农业发展论、人力资本理论。代表性人物有:库兹涅茨、加里·贝克尔、舒尔茨。
新古典主义学派重视市场机制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也重视贸易和外交的利用,并使实证分析方法得到了大步发展,这些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它也有不适应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的成份:企图建立全球“自由化”贸易,却忽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实际情况,这样反而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过高估计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难以摆脱地用发达国家标准来审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激进主义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激进主义学派对新古典主义持彻底的批判态度,它大量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揭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关系,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存在是不发达国家不发展的根源,只有挣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枷锁,才能真正为其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西方正统的经济发展理论根本区别之点。激进主义学派主要学说有:依附性理论、不平等交换论、阶级斗争国际化论、社会主义革命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理论。代表性人物有是沙米尔·阿明、巴芒、卡尔多索、桑托斯、伊曼努尔、斯威齐等人。
激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有学者认为它与西方其他经济理论相比,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也有学者指出激进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国际社会主义体系才能成功发展的观点存在一种极端化的倾向。
20 世纪80 年代后,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许多新的理论与模型相继出现,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制度主义、寻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明显地不同于此前的经济发展理论,因为在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呈现了融合的趋势,包括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和经济发展理论内部各学派之间的融合。当然,融合并不是完全的趋同,新的观点必能在融合中产生,而永不消失的学术派别之争则是发展经济学前进的动力。
二 : 唐家岭:唐家岭-地理位置,唐家岭-经济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唐家岭村,位于北京市区西北五环外的西北旺镇。唐家岭原本是海淀区西北旺镇一个不知名的普通村落。可最近三五年间,由于这里距离中关村、上地等企业密集区比较近、房租便宜,大量外地来京人员选择在此租住,唐家岭由此变得著名起来。2010年3月29日,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正式启动。旧村腾退将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安置房及多功能产业用地建设将在2012年完成。其中,多功能产业用地建设包括1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地理位置
唐家岭村东邻昌平区的回龙观,西邻土井村,南邻后厂村、杨庄子、东北旺,北邻辛店村和昌平区的二拨子村,包含靠近航天城的邓庄子,属于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近年来南面的东北旺村土地被中关村软件园征用,造成该村直接面对城市规划的局面。唐家岭村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乡,位于北京近郊,南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靠航天城、东隔京张铁路与昌平回龙观相望、西与东北旺土井村接壤。由唐家岭和邓庄2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5910亩。
(www.61k.com]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经济发展
唐家岭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5910亩土地中有耕地4400亩,其中有554亩为大环境林。原来的耕地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但是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和生产资料价格尤其是水费的上涨,因此,唐家岭从2001年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调整了1300亩和1900亩耕地,由粮食作物种植改为经济作物种植,主要种植经济林木。2001年唐家岭实现总收入5736万元,人均收入3880元。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373万元。
为迎合市民对优质生活的渴求和追忆、向往自然、淳朴农家生活的消费需求,在经营特色上充分体现京郊农村特有的乡土人情风格,在“高产、优质、”的冬枣品牌农业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发展观将农业与旅游2种产业相结合,“以树养园,以园养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以旅游促进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高效的农业增收途径。
民俗接待以集体或个人住宿、餐饮、采摘为一体,园内设有带孔方砖铺设的绿色环保停车场,住宿有单、双人间。餐饮以农家饭菜为主,有时令野菜、柴鸡、鲜蛋等。果树种类有冬枣、樱桃、梨、油桃、草莓及各种蔬菜等。饲养着鸵鸟、孔雀、乌鸡、马、金鱼等动物可供游客观赏。果园绿色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 周边景点有:1、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2、见证历史的圆明园;3、香山;4、植物园;5、百望山森林公园等。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人文历史
据传说,该村现名源于原称挡儿岭。民间附会为宋代佘太君在望儿山向北望儿,因该处遮挡儿子身影,因而称此处为“挡儿岭”,后转演成今名。明代永乐年间, 在昌平设急递铺八座,唐家岭为八铺之一,并建烟墩一座,用来报警。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朱棣率军亲征阿鲁台,从京城出发,次日宿营唐家岭。宣德九年(1434),宣宗朱瞻基巡视连连防“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朱祁镇率军五十万亲征瓦刺,驻跸唐家岭。嘉靖年间称“唐彦岭”或“唐家岭店”。村形长方,主街三条,南北走向。 唐家岭中街路东原有大悲庵,俗称南庙。供千手佛,法器有大鼓一面。解放初土改时,寺庙被拆毁。村北有北庙,1963年改建为小学。村中西庙原供关帝,现为卫生所。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人口
唐家岭村户籍人口2600人,外来流动人口数万人。 近年来,随着上地附近的树村、马连洼、东北旺等城中村的改造和拆迁,唐家岭村成了中关村软件园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附近的最后1个城中村。 因为周边社区的租房价格较高,有许多在附近工作的人在这里租房,2006年以来,该村很多村民都在新建和扩建新房,以出租给更多的人赚取房租。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附近学校
唐家岭小学中国管理软件学院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交通
公交车站有唐家岭南站和唐家岭北站。公交车有运通205,运通112,365,447,509等。 靠近北京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现状
北京北五环外的唐家岭村,本地人口不足3000,外来人口超过5万,其中大学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
本地人大都以出租房屋为生,为获利更多,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违规建筑是合法建筑的5倍;楼房之间的过道狭窄,火灾隐患突出;上班高峰期公共交通拥挤不堪。
唐家岭村这一状况已引起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被列为整治督办重点村。但彻底整治好绝非易事。
1个不大的村落容纳了数万人居住生活,彻底打破了这个村子原有的宁静——道路坑坑洼洼、每逢大雨积水可以淹没膝盖;危房林立,地基是平房标准的房屋被加盖到五六层高;火灾隐患突出,过道狭窄致使消防车无法通过,动辄居住上百人的楼房只能靠仅有的2个灭火器……
村内合法建筑与违章建筑的比例已达1∶5。村委会知道这些房子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村委会没有执法权,只能说服,但与每年数十万元的租房收入利益相比,说服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在唐家岭公交站一下车,记者马上陷入了市井的喧闹中。卖水果、煎饼和日用品的小摊,沿着唐家岭中街两旁密密麻麻地延伸着,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显得更为拥挤。两辆对开的公交车几乎可以将整个路占满,行人只有在车流的缝隙中或拥挤在路边商铺的台阶上小心翼翼地行走。
在唐家岭的大街小巷,见到最多的就是“房屋出租”小广告。民宅的大门上,路边的墙体和电线杆上,甚至饭馆、理发店和水果店的标牌和玻璃上,都可以看到出租房屋的小广告。
唐家岭租房_唐家岭 -改造
2010年3月29日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正式启动。2010年5月,农民回迁楼将正式动工,主要面向地区低收入白领的公租房项目将与回迁楼项目同步推进,预计不少于10万平方米。
此次唐家岭地区改造,参照的是宅基地腾退换房、旧村实现绿化的“北坞模式”。地区2000多户农民将全部搬迁上楼,安置房就建在航天城南侧,总面积35万平方米。
从初步规划方案来看,回迁楼层高为15层,每栋楼高45米,层高约2.9米。分为53平方米的一居、83平方米和75平方米的两居、100平方米的三居和120平方米的四居等户型,居室内卫生间干湿分区,客厅是落地窗、卧室是飘窗设计,有的还是双阳台。其中,以两居室户型为主。 同时回迁楼还配建有小区风情街、村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等公建设施,方便、舒适,充满现代气息。
作为农民上楼后村集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解决地区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唐家岭地区还将在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启动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
公租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建成后主要面向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的低收入白领,所得的房租收益将分配给全体村民。
三 :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图书简介,《经济发展理论》-历史
《经济发展理论》是作者约瑟夫?熊彼特所写的经济学书籍,1912年出版。
经济发展理论_《经济发展理论》 -图书简单介绍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约瑟夫 ? 熊彼特早期成名之作。熊彼特在这本着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经济发展理论_《经济发展理论》 -历史背景
熊彼特熊彼特写这部著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过渡的时期。该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概括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现象,在描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作了开创性的深刻论述,将历史叙述和理论论证融为一体,体现了熊彼特卓越的文体风格。他在这本着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为其赢得了广泛而持久的声誉。
经济发展理论_《经济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作为副标题,涉猎范围可谓极其广泛。但是书中最具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所提出的“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_《经济发展理论》 -书目结构
全书共分为六章。
《经济发展理论》第一、第二两章最为重要,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特别是第二章 ,对经济发展,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熊彼特都作了开创性的精辟的论述,既是理论上的探讨,也是历史发展过程的概述。
第三、四、五各章则进1步分别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创新理论”就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经济发展理论_《经济发展理论》 -理论体系
《经济发展理论》在书中,熊彼特首先用静态方法分析了“循环流转”,假定在经济生活中存在1种所谓“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没有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其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生产过程只是循环往返,周而复始。这实际上是1种简单再生产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即使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照样能获得利润,掠取剩余价值。可是在这里,熊彼特却否认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以及在这种情况下所存在的剩余价值剥削及其转化形式利润和利息。然后,熊彼特从“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创新”和资本主义。他在这里通过引进“企业家”和“创新”而导出了资本主义。这些内容就是书中第二章所阐述的“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本体。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1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1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言的。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5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按照熊彼特的看法,“创新”是1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1种变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1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他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把那种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产业突变”。并说“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应特别予以注重。”所以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在这里,熊彼特虽然强调了生产技术革新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用了“变动”和“发展”的观点,但却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熊彼特看来,所谓资本,就是企业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资源引向新用途”的1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梁”,其职能在于为企业家进行“创新”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1种生产关系,是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熊彼特却完全歪曲了资本的实质,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接着,熊彼特又分析了“企业家利润”及“利息”的产生。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只有在实现了“创新”的“发展”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才产生利润,才有资本和利息。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其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在熊彼特看来,这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
经济发展理论_《经济发展理论》 -贡献
《经济发展理论》关于“利息”的形成,熊彼特提出了3大要点:第一,利息实质上来自“剩余价值”或“余额价值”。在正常的经济生活里,除了上述“余额”或“剩余”外,没有别的东西能产生利息。而这种“余额”或“剩余”,如前所述,乃来自“创新”所引起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循环流转”的情况下。也就是在没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利息。
第二,“发展”带来的“余额”或“剩余”价值,一般分为2类:1类是企业家利润;1类是同“发展”本身相联系的结果。显然,利息不能来自后者,因此,利息只有来自也必须来自“企业家利润”。利息便是从这种报酬中支付的,如同对利润的1种“课税”。
第三,在1种通行“交换经济”也就是“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利息不是暂时的,而是1种永久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利息理论上,熊彼特的“创新”和“制度”利息论则与他的老师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大相异趣。他们师生二人,也曾为这一问题有过多次为经济学界所注目的争论。姑不论两人的论点谁对谁错或两者皆错,这种争辩的精神却颇有可取之处。
这里,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利润”,实际上只不过是1种“超额利润”。但即使是这种利润,也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1种表现形式,是企业资本家的1种剥削收入,而不是什么“应得的合理报酬”。利息是从“企业家利润”中支付的,不言而喻也是1种剥削收入。
《经济发展理论》在本书最后第六章中,熊彼特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出现,不是象人们按照“概率论的一般原理”所预料的那样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之上,而是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有时“群聚”(ingroupsorswarms,即“成组”或“成群”),有时稀疏,这样就产生了“商业循环”或“经济周期”。同时,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分,这就形成了周期的升降起伏波动。
从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一文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是综合了前人的论点、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融贯形成的。他首次提出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长、中、短“3种周期”的理论。
第1种是经济“长周期”,或称“长波”,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由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先提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每1个周期历时50年或略长一点。在这里,熊彼特沿袭了康德拉季耶夫的说法,把近百余年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进1步分为3个“长波”,而且用“创新理论”作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它们的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个“长波”的标志。
“长波”I——从大约1783年到1842年,是所谓“产业革命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专指第一次“产业革命”。
“长波”II——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蒸汽和钢铁时代”。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蒸汽是与上一时期的技术发明有连贯性的。
《经济发展理论》“长波”IlI——从1897年到本世纪20年代末首次提出“长波”理论为止(当时这个“长波”尚未最后结束),是所谓“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第二种周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大约9年到1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又称“尤格拉周期”,由法国的克莱门?尤格拉于186O年提出。在3种周期中,这1种是提出最早的。
第3种是平均大约40个月(将近三年半)的所谓“短周期”或“短波”,又称“基钦周期”,由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
熊彼特还宣称,上述几种周期并存而且相互交织的情况,正好进1步证明了他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性。因为在他看来,从历史统计资料表现出来的这种周期的变动,特别是“长周期”的变动,同各个周期内的生产技术革新呈现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概言之,1个“长波”大约包括有6个“中程周期”,而1个中程周期大约包含有3个“短波”。熊彼特本人也认识到,除了“长波”外,很难就“中程周期”,更不能就“短波”,具体地指出,某1个周期的上升波动是和某1种工业的发展或某1种生产技术的革新有关联的。
熊彼特的关于经济周期的思想观点和各个周期的具体内容,在1939年出版的他的2大卷《经济周期》一书里,有更加广泛的描绘和详尽的发挥。
总的说来,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四 : 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重归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1883年,马克思去世;同年,熊彼特和凯恩斯诞生。(www.61k.com]
1983年,经济学史上三位巨人的百年纪念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年的5月23日,熊彼特和凯恩斯的头像出现在《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上,熠熠生辉。在封面设计中,杂志编辑象征性地在凯恩斯面前放了十支蜡烛,而熊彼特面前却只有一支,但在内文中,两个人共同的学生——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却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凯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传统中最着名的哲学家的对抗——最有光彩、最聪明、最难以击败的诡辩者巴门尼德和反应缓慢、形象粗陋但却富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论辩。在两次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常常——但他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地久天长。”
熊彼特于1950年逝世。在他逝世前后的十年中,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有了凯恩斯理论,他们终于可以为公共政策作出重大贡献了;他们不仅能告诉当政者为达到一种既定目标什么政策是最适合的,而且甚至能“微调”经济,只要告诉他们,国家需要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他们就可以建立模型,构造方程,找出数字,提出达到这些结果所需要的政策。在这些经济学家眼里,经济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远离了熊彼特,去追寻数学模型的英明力量。
熊彼特是最早主张使用数学的经济学家之一。但经济学家在广泛使用数学的时候,没有注意熊彼特的另一个主张:数学不能脱离经济现实,必须与反映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数字关系相结合。但很多经济学家的脑袋里似乎塞满了方程,没有一点事实和朴素的常识;他们的模型整齐、简单、准确,但却毫无用处,并使人误入歧途。
进入70和80年代,世界变得一团糟,这些经济学家受到了责骂。人们看到,价格、国际收支、政府收入和支出、失业、生产率、增长都失去了控制;经济变量反常,在萧条期间,通货膨胀竟然还持续存在;赤字使金融体系动荡,经济受到破坏,但消除赤字却会诱发萧条。一句话:经济学家的预测出了错,他们的模型不堪一击。
在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对经济世界的解释还不够,凯恩斯的政策也行不通,例如凯恩斯主义对储蓄的攻击,以及减少储蓄的政策建议,使社会丧失了经济进步所需要的资源。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回到本原,思考经济如何运行、什么使它运行……
在经济学的天空中,熊彼特的星辰再次上升。1980年代以来,有关熊彼特的评价都拒绝将他的着作束之高阁,呼吁继续研究他的着作。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的思想不仅重要,而且仍然有现实意义,从长期看也是如此。熊彼特最终达到了他应得的地位——与严格挑选出来的斯密、瓦尔拉斯、马歇尔、凯恩斯为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二
大部分人知道熊彼特,都是因为他的创新理论。由于创新理论过于出名,很多人认为,熊彼特只是一个对经济学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人;他的理论虽然富有创见,给人启发,却始终游离在主流经济学之外。这是一个误解。熊彼特真正的伟大之处,是他继承和发展了最正统的经济学,但由于他没有来得及将自己的思想体系精致化,才导致凯恩斯的“旁门左道”登堂入室,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主流,结果使今天的经济学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充满矛盾,漏洞百出。
熊彼特的学术生涯可以用“开门红”来形容,他的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就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这两本书联系紧密,构成了他关于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基本概念:第一本书《经济理论的本质和主要内容》论述的是静态的、不变的、均衡的经济;第二本书《经济发展理论》是对经济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以及变化结果的分析。两本书合起来,论述了静态和动态经济如何运行和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熊彼特经济观点的基本框架。
在《经济理论的本质和主要内容》中,熊彼特描述了均衡的概念。他认为“均衡”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必要的工具,没有它,经济学什么都解释不了。所谓均衡,就是在经济运行中,市场交易产生了一组价格,在这一组价格下,供给者想要提供的商品数量与购买者需求的数量相等,只要隐藏在供求关系背后的条件不变,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也不会变,均衡就会一直保持下去;如果有一些条件和力量发生变化,经济就不再均衡,各变量的数值开始改变,直到它们取得与变化的条件和力量一致的数值,才能再次达到均衡。
熊彼特对经济均衡的描述,源于瓦尔拉斯首创的一般均衡理论。在一般均衡分析中,经济学家们不再用分离的眼光解释价格、产量和收入分配,而着眼于整个市场的运行,观察其中全部变量的相互关系。在这个系统中,一个元素的变化,例如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将导致所有其他的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和销售都跟着变化。这是一个既单一、又复杂的理论框架,熊彼特认为这是一个理论创举,是对真实世界的合乎逻辑的抽象。
在该书的第四部分,熊彼特论述了今天被称为比较静态的研究方法,其原理是,在一个经济均衡框架中,所有事实和情况都不变,只改变一个要素,第二次运行同样的模型,看会得出什么结果。例如,在测算中,只改变一个要素——提高劳动力价格,然后根据工资的变化,确定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供求条件、消费者偏好和生产者的技术不变,高工资的结果导致均衡价格提高,成交量减少。因此,可以推断,增加工人的工资会提高产品价格,减少销售量。
通过对两个静态均衡情况的比较,经济学家能准确地、甚至数字化地说明改变一个条件或一种力量的经济影响。例如,通过比较静态,经济学家们能预测提高或降低一种税收、引进新的技术、增加或减少政府的支出、改变另一种产品的价格或消费者收入等带来的经济影响。它是非常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
写作《经济理论的性质和主要内容》花费了熊彼特18到20个月的时间,1908年,这本书正式出版,使他从一个只发表了几篇文章的无名小卒向成熟的经济学大师迈进了一大步。在写作这本书时,有关动态经济的观点已经在他的头脑中形成,并部分自然而然地写进了书里。在他写到企业家的职能和行动以及包括新产品、新技术在内的创新将使经济发生变化时,已经预示他第二部巨着的主题。
三
《经济发展理论》于1911年问世,正如大多数包含重要思想的着作一样,这本书在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中也闪现着简洁的光芒,无论是否经过经济学训练,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它。书中没有数学、数字、图表或曲线,也没有令人厌烦的统计学,具有宏伟堂皇的理论风格,读起来像个故事——关于经济是什么,它怎样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故事。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这本书一开始,熊彼特就用几页的篇幅勾画了静态经济的图景,描述了什么是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图景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生产活动开始的:
有一个农民,在遥远的山村为城市生产谷物,用来制作面包供居民消费。问题是:这个农民怎么知道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需要多少谷物来制作面包?实际上,这个农民根本不知道谷物会流向哪里,由什么人消费;不仅如此,农民的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中间人,才能达到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最终的消费者谁,只有最后的面包出售人可能是例外。既然如此,农民是如何决定自己的产量的?
农民很容易回答:长期的经验(部分是来自前人)告诉他,他应该生产多少;经验教导他,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应该满足的需求的大小和强度是多少,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不会轻易改变生产决策。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无论是经过简单的核算,还是遵从习惯的力量,他知道该怎样去耕作;他知道必须购入多少生产材料;他也知道必须支出多少劳动——这一切全都是根据长期的经验。
过去的经验支配着这个农民的活动,不仅是因为它们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还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他必须依靠前一时期的产品实物或这种产品换来的收入来生活;出于经验,农民的供货商也限定了他的各种需求的大小和强度,这使他卷入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张网向他传送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同时把他牢牢地固定在某种行为轨道上,不能轻易摆脱。
在这里,出现了一种力量,使得经济中的每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做的事情,与上一时期基本相同,从而使经济体系以巨大的惯性进行着“循环流转”。
我们可以把农民的例子推广开,说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屠户出售的肉是多少,由他的顾客(比如裁缝)的购买愿望和价格来决定;裁缝购买多少,依赖于他的营业收入,这个收入又依存于他的顾客(比如鞋匠)的需要和购买力;而鞋匠的购买力又依存于他的顾客的需要和购买力;如此等等,不断追溯,最后我们会找到一个人,他的收入恰好来自于将货物卖给屠夫,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
如果不用常规的方式来表示消费行为,我们看到的图景就会更加全面,例如,每个人不仅是面包和肉的消费者,而且实际上也是土地、服务、铁等等的消费者,可以想象,生产要素的每一次使用,都是为了满足某个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的;反过来,也可以说,经济中的任何一项需求,都有一项供给去满足它。这种关系随处可见,不论你从什么地方跳入其中,不论你选择什么方向去追溯,最后你推导的起点一定可以和终点重合在一起,这就是经济的循环流转。
在经济的循环流转中,各个家庭或厂商的行为,都是按照经验给定的数据和方式来作出的,但这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就不会发生变化,因为经济中的条件和数据可能改变,人们一旦注意到这种变化,就会作出反应——这种变化和反应,很大一部分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容。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每个人都会尽可能地遵守习惯的决策,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根据外部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经济状况就不会随意地发生变化,而是保持某种稳定,这就是宏观视野中的均衡。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五 : 唐家岭:唐家岭-地理位置,唐家岭-经济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唐家岭村,位于北京市区西北五环外的西北旺镇。唐家岭原本是海淀区西北旺镇一个不知名的普通村落。可最近三五年间,由于这里距离中关村、上地等企业密集区比较近、房租便宜,大量外地来京人员选择在此租住,唐家岭由此变得著名起来。2010年3月29日,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正式启动。旧村腾退将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安置房及多功能产业用地建设将在2012年完成。其中,多功能产业用地建设包括1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
唐家岭_唐家岭 -地理位置
唐家岭村东邻昌平区的回龙观,西邻土井村,南邻后厂村、杨庄子、东北旺,北邻辛店村和昌平区的二拨子村,包含靠近航天城的邓庄子,属于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近年来南面的东北旺村土地被中关村软件园征用,造成该村直接面对城市规划的局面。唐家岭村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乡,位于北京近郊,南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靠航天城、东隔京张铁路与昌平回龙观相望、西与东北旺土井村接壤。由唐家岭和邓庄2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5910亩。
唐家岭_唐家岭 -经济发展
唐家岭村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5910亩土地中有耕地4400亩,其中有554亩为大环境林。原来的耕地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但是由于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和生产资料价格尤其是水费的上涨,因此,唐家岭从2001年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调整了1300亩和1900亩耕地,由粮食作物种植改为经济作物种植,主要种植经济林木。2001年唐家岭实现总收入5736万元,人均收入3880元。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373万元。
为迎合市民对优质生活的渴求和追忆、向往自然、淳朴农家生活的消费需求,在经营特色上充分体现京郊农村特有的乡土人情风格,在“高产、优质、”的冬枣品牌农业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发展观将农业与旅游2种产业相结合,“以树养园,以园养绿”,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以旅游促进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高效的农业增收途径。
民俗接待以集体或个人住宿、餐饮、采摘为一体,园内设有带孔方砖铺设的绿色环保停车场,住宿有单、双人间。餐饮以农家饭菜为主,有时令野菜、柴鸡、鲜蛋等。果树种类有冬枣、樱桃、梨、油桃、草莓及各种蔬菜等。饲养着鸵鸟、孔雀、乌鸡、马、金鱼等动物可供游客观赏。果园绿色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清新。 周边景点有:1、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2、见证历史的圆明园;3、香山;4、植物园;5、百望山森林公园等。
唐家岭_唐家岭 -人文历史
据传说,该村现名源于原称挡儿岭。民间附会为宋代佘太君在望儿山向北望儿,因该处遮挡儿子身影,因而称此处为“挡儿岭”,后转演成今名。明代永乐年间, 在昌平设急递铺八座,唐家岭为八铺之一,并建烟墩一座,用来报警。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朱棣率军亲征阿鲁台,从京城出发,次日宿营唐家岭。宣德九年(1434),宣宗朱瞻基巡视连连防“驻跸唐家岭”。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朱祁镇率军五十万亲征瓦刺,驻跸唐家岭。嘉靖年间称“唐彦岭”或“唐家岭店”。村形长方,主街三条,南北走向。 唐家岭中街路东原有大悲庵,俗称南庙。供千手佛,法器有大鼓一面。解放初土改时,寺庙被拆毁。村北有北庙,1963年改建为小学。村中西庙原供关帝,现为卫生所。
唐家岭_唐家岭 -人口
唐家岭村户籍人口2600人,外来流动人口数万人。 近年来,随着上地附近的树村、马连洼、东北旺等城中村的改造和拆迁,唐家岭村成了中关村软件园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附近的最后1个城中村。 因为周边社区的租房价格较高,有许多在附近工作的人在这里租房,2006年以来,该村很多村民都在新建和扩建新房,以出租给更多的人赚取房租。
唐家岭_唐家岭 -附近学校
唐家岭小学中国管理软件学院
唐家岭_唐家岭 -交通
公交车站有唐家岭南站和唐家岭北站。公交车有运通205,运通112,365,447,509等。 靠近北京地铁13号线西二旗站。
唐家岭_唐家岭 -现状
北京北五环外的唐家岭村,本地人口不足3000,外来人口超过5万,其中大学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一。
本地人大都以出租房屋为生,为获利更多,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违规建筑是合法建筑的5倍;楼房之间的过道狭窄,火灾隐患突出;上班高峰期公共交通拥挤不堪。
唐家岭村这一状况已引起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已被列为整治督办重点村。但彻底整治好绝非易事。
1个不大的村落容纳了数万人居住生活,彻底打破了这个村子原有的宁静——道路坑坑洼洼、每逢大雨积水可以淹没膝盖;危房林立,地基是平房标准的房屋被加盖到五六层高;火灾隐患突出,过道狭窄致使消防车无法通过,动辄居住上百人的楼房只能靠仅有的2个灭火器……
村内合法建筑与违章建筑的比例已达1∶5。村委会知道这些房子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但村委会没有执法权,只能说服,但与每年数十万元的租房收入利益相比,说服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在唐家岭公交站一下车,记者马上陷入了市井的喧闹中。卖水果、煎饼和日用品的小摊,沿着唐家岭中街两旁密密麻麻地延伸着,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显得更为拥挤。两辆对开的公交车几乎可以将整个路占满,行人只有在车流的缝隙中或拥挤在路边商铺的台阶上小心翼翼地行走。
在唐家岭的大街小巷,见到最多的就是“房屋出租”小广告。民宅的大门上,路边的墙体和电线杆上,甚至饭馆、理发店和水果店的标牌和玻璃上,都可以看到出租房屋的小广告。
贯穿唐家岭村南北的唐家岭中街,两旁大都是四五层高的小楼房,一楼是理发、餐饮、超市等门面店铺,再往上是被隔成小房间的出租屋。有很多小胡同将东西两侧的街道与中街连通,胡同的两侧都是高达五六层的楼房。和临街的楼房一样,这些楼房无一例外都被隔成了密密麻麻的小房间,“房屋出租”的小广告随处可见。
作为唐家岭的交通要道,唐家岭中街的宽度不过十几米,村内的其他街道更窄。很多街道刚够一辆人力车通行,不少地方仅可供2个人并排行走。因为过道过于狭窄,再加上过道两旁都是五层以上的楼房,所以,即便是正午,很多夹道仍显得黑漆漆的。
在唐家岭,随出可见成堆的建筑砖石、沙土、脚手架和小型搅拌机,众多操着外地口音的农民工正在紧张施工。一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农民工告诉记者,“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这个村里盖房子,盖好一家就立即转移到下一家,根本不用换地方找活儿。”
和操劳的农民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悠闲的村民,很多村民三五成群地坐在背阴处聊天乘凉,看见有陌生面孔的人,就会主动询问是不是在找房子,并招呼到自己的楼房里看看。
唐家岭_唐家岭 -改造
2010年3月29日唐家岭地区整体改造正式启动。2010年5月,农民回迁楼将正式动工,主要面向地区低收入白领的公租房项目将与回迁楼项目同步推进,预计不少于10万平方米。
此次唐家岭地区改造,参照的是宅基地腾退换房、旧村实现绿化的“北坞模式”。地区2000多户农民将全部搬迁上楼,安置房就建在航天城南侧,总面积35万平方米。
从初步规划方案来看,回迁楼层高为15层,每栋楼高45米,层高约2.9米。分为53平方米的一居、83平方米和75平方米的两居、100平方米的三居和120平方米的四居等户型,居室内卫生间干湿分区,客厅是落地窗、卧室是飘窗设计,有的还是双阳台。其中,以两居室户型为主。 同时回迁楼还配建有小区风情街、村文化广场、小学、幼儿园等公建设施,方便、舒适,充满现代气息。
作为农民上楼后村集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解决地区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唐家岭地区还将在村集体建设用地上启动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建设。
公租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建成后主要面向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工作的低收入白领,所得的房租收益将分配给全体村民。
本文标题: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