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崂山风景区-八大关的风情和崂山里的美味

发布时间:2017-08-05 所属栏目:青岛崂山风景区

一 : 八大关的风情和崂山里的美味

八大关的风情和崂山里的美味

到青岛,没有去八大关,我感觉那是无法把青岛真正看懂的。离开青岛几天了,脑子里似乎更多的印象于八大关有关,留恋和想念的也是八大关。有一个成语形容它非常贴切,这个词就是“风情万种”。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听朋友说,是因为这里有八条马路(现已增到十条),是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八大关也因此而得名。我的住所就在嵁山路3号,一座靠近海边的小别墅里。房间在三层楼上。在窗边,床的那头,放着一张桌子,桌子的两边放着两只单人的沙发。打开开阔的窗,坐在沙发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大片碧蓝碧蓝的海,轻轻的波动着,像一块巨大的绸一样,在微风中浮动着。大绸布上,还印着几只黑黢黢的帆船,船上的桅杆很清晰,耸向蔚蓝的天空,偶尔有几片白云飘过,那真的是一幅美丽的惊世的图画。海的这边,是浓郁的树林,像一条绿色的花边一样,镶嵌在海堤的这边,再这边,而绿色丛中,几处红色的房屋点缀期间,好看极了。人们所称的八大关“蓝天碧海、绿树红瓦”的景色,竟然都在我的窗前,让我细细的品,让我静静的赏。偶然,无意间提起桌上冒着淡淡清香的白气的龙井茶,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所在,还有什么比这更享受的呢,那是连拉着做皇帝也不去的。

早上,赶了个早,走在住所外边的嵁山路上,两边高大的夹杂着香樟树、银杏树的行道树的树枝,把整个马路的上空都遮住了,黑色的马路也仿佛变成了绿色。初升的阳光似乎很努力的想透过那些密密匝匝的树叶,但大都是徒劳的。只有几个顽强而又顽皮的,变成了一小块或是一圆形的影像,在马路上晃动着,如一个个的小精灵一样。马路上很少汽车,宁静而自然,漫步道上,是那种凉凉的、带着树叶清香的空气,那么的好闻,有一种拼命想吸的感觉,久了,身子也仿佛轻盈起来。在马路的两边,行道树的外侧,都是低矮的漆成黄色的围墙,围墙的里面,静卧着大大小小的别墅,一座连着一座,一座挨着一座,但没有感觉拥挤,倒是错落有致,风格迥异。这些大都建于百年前的老别墅,一点没有显示出他们风烛残年的老态来,倒是如一个少妇一样,依然风姿绰约;或者是一个成熟而成稳的男子,不张狂、不张扬,只是带着成功者或是胜利者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让你禁不住惊异: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他们怎么会如此地淡定。

在嵁山路上转个弯,顺着太平角路右转就可以下到海边了。而如果顺着这条路左转的话,,还有更多的类似的风景可以让你欣赏。我所看到的,只是这八大关的冰山一角而已。

中午,朋友的一个青岛朋友请我们吃饭,那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姓孙的女孩,自己开了家绿化的配套公司。虽然是公司的老总,但没有一点架子,给我的感觉倒是很内秀。她对我们说:“我请你们到山里去吃饭吧!”,山指的是青岛很著名的崂山,于是我们的车就跟在她的后面一路前行。当我们把市区的所有路都走完了之后,一个岔口,我们的车就进山了。窄窄的山路两边,冷不丁冒出几个村庄,散落在丛林中,给人有世外桃园的感觉。我们不停的猜测着我们吃饭的地方,是这家农家乐吧,是那家农家乐吧,可前面引路的车子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倒是外面的景色吸引了我们。这里的山与别处的不同,没有被绿色的植被所全部掩盖,而是在绿树中,不时露出几块深黄色的巨石来,让我感觉呈现在面前的好像是一盆经过精心设计的盆景似的,石头和绿树能够搭配得这样的好。这里的山,也是世俗的,山上不时能看到房屋村庄,能看到袅袅炊烟,人间烟火,所以人的心也更能与它亲近。(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一处似乎是路的尽头,突然车头一转,往上爬过一个斜坡,一座雅致的带着江南小镇风味的庄园出现在我们面前,好像这里不是一个吃饭的所在,而是一座让人游玩的园林一样,而周边的环境真的也配合得很好。潺潺的溪水,把山庄一分为二,清澈而流动的泉水,不断把一股股凉气送上来。而一座小桥,却有把庄园连接在一起,桥两边的栏杆上,装饰着精美的砖雕,都是一些小动物。而那些饭馆,要么是在深深的古典式庭院里,要么是简陋的小茅屋,甚至是一个露天的石圆桌,还没有吃饭,我们的眼睛就已经吃饱了。

我们一桌是订在一个小茅屋里,当我们心情舒畅就坐,刚捧上用泉水沏的崂山茶,赞美它的清香的时候,菜便上来了。都是一些山里的野菜,每一道菜都有独有的清香和味道,嚼在嘴中,回味无穷。那些绿色的野菜入肚,就把山中的所有清澈的水、所有城市里面呼吸不到的清新的空气还有那没有经过污染的绿色,都一股脑儿的吃下去了。最后上来的据说是青岛的名小吃:青岛大包。一个一斤多重的大包子,干净瓷白,让人有舍不得撕开它的感觉。当我们轻轻辦开它的时候,一股清香已经扑鼻而来。拉下一小块来放进嘴中,香香的,不沾牙,带着小麦成熟时候的甜味,而此时窗外的一阵山风吹来,真的让人遐想无比,仿佛看到了滚滚的麦浪那样,而旁边耕种着的农民,怀着跟我们一样的喜悦。

当我们终于要离开崂山的时候,蓦然,我才知道我是收获的那么多。我只是一名过客,没有更多的福分去享受这美景,这美味。但就是这样仅仅的一次,也足够了,也足够让我在那些来到过青岛、来到过崂山却没有我这样经历的游客面前骄傲的了。

二 : 崂山风景区(一)

第一节 巨峰景区

巨峰 俗称“崂顶”,海拔1132.7米,崂山的主峰。峰顶由岩峦群体组成,高约100米,方约600米。峰顶上部一块方约数尺的方形岩石,名“盖顶”,又名“磕掌”,即巨峰之极顶,仅能容三四人。巨峰三面峭壁,仅西南面可攀。德占时期,曾设铁链以助攀登。1933年,沿石罅凿石为阶,建造了可容10余人的混凝土平台。解放后在平台上建造了高约10米的了望台。巨峰石壁上,镌有“唯此独尊”、“东海奇观”等摩崖刻石。

巨峰为崂山的主要登高观景地之一,“巨峰旭照”、“云海奇观”、“崂山火球”、“巨峰佛光”为巨峰的四大奇观。

南从烟云涧行10余公里,西从柳树台东上15公里,西北由鱼鳞口东南上约5~6公里,北从滑溜口南上约5~6公里,东由上清宫或明霞洞西去,西南循大圈子、迷魂涧均可抵达巨峰。

上十八盘 柳树台上巨峰的必经之路,因其通往崂山之巅——巨峰,且山路多回转,故称“上十八盘”。

黄花顶 海拔846米,位于巨峰西侧0.5公里、黑风口东约1公里处。因盛产黄花菜而得名。清末为崂山林场的植林地。由此攀越一段曲折山路,可登上巨峰。

黑风口 海拔871米,位于巨峰西北侧1.5公里处的山口。由柳树台登巨峰必经之地。因山风较大,常浓雾弥漫,故名“黑风口”。

虔女峰 位于巨峰西南的一座小峰。因其形酷似一亭亭玉立美女而被称之为“美女峰”。1986年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游崂山见到此峰后,应青岛市妇联之请,欣然为其题名为“虔女峰”。虔女峰向前约1公里,即可到达巨峰。

五指峰 海拔1000米,位于巨峰之西偏北。因其形如手指向天而得名,又称“五指岳”、“五岔”。五指峰高耸伟岸如同巨峰,亦称“小巨峰”。

比高崮 海拔1077米,位于巨峰南侧。因从崂山南侧眺望,该峰似比巨峰高,故名“比高崮”。是登高观景之地。

灵旗峰 又称仙台峰,位于巨峰东南方。因形如旗展,故名。又因山顶有三小峰东西排列,俗称“三层崮子”。从该峰南侧可登至峰顶,观赏崂山东南侧景致。

一线天 位于巨峰南低处的一自然分裂的巨石,裂缝宽1米、高约20米,狭长,游人于缝中仅能看到一线天光,故名。

自然碑 位于虔女峰之南,由崂山南麓登巨峰必经之处。为一宽约7米、高约40米,崛起于山半的巨石,顶端前突如碑盖,碑面平削,色别于周围他石,俨然一座巨碑,为崂山名石之一。关于自然碑,当地留有传说。

慈光洞 位于自然碑西南侧附近,为一卵形石洞。洞上刻有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手书的“慈光洞”3字。

天乙泉 巨峰北下海拔1100米的丹炉峰下,有一泉,名天乙泉,又名原泉。水质甘冽,色乳白,为崂山地势最高的泉水,其水冬暖夏凉,涓涓不息,喷水高约十多厘米,是崂山第一大河白沙河的发源地。旁刻有“原泉”二字。

柱后高 海拔1098米,位于巨峰北侧附近。因其峰拔地而起,形如擎天柱,故名。柱后高山峰峻拔陡峭,游人极难登上山巅。

巨峰口 巨峰东南下行不远的一处山凹,为观景地。此处观巨峰,酷似一尊巨大的释迦佛。

滑溜口 海拔1009.4米,为崂山巨峰北面的一处主要山隘口。因路陡沙多易滑脚,故名。滑溜口北通仰口景区,东通棋盘石景区,南通巨峰景区,西接北九水景区,是崂山交通的重要咽喉隘口,也为观景地。

第二节 太清景区

太清湾 位于太清宫前的一处海湾,风景秀丽。由此可乘游船游览崂山近海,自德占时期起,由海路自青岛市区游崂山就从这里登岸。

每当月圆时分,海天之间,玉琼当悬,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竹影婆娑,宫廓依稀。“太清水月”为崂山胜景之一。

太清宫 又名下宫。位于青山村南,太清湾北岸。前临大海,背依七峰。

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张廉夫创建一座三官庙。二年后(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唐代李哲玄又扩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名曰三皇庵。五代时期,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刘若拙建“驱虎庵”供奉老子像。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刘若拙奉敕重修太清宫殿宇,新建三官殿,重修三皇殿,太清宫已具相当规模。丘处机、张三丰等著名道士曾慕名而来潜修。明万历年间,太清宫道教一度衰落。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山门外建海印寺,引起僧、道诉讼案件。万历二十八年,道教胜诉,敕命毁寺复宫。从此太清宫一带,又成为道教的一统天下。

崂山的宫、观、庵中,以太清宫规模最大。太清宫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殿宇房舍150余间,分为单开山门独立围墙的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座殿堂等。太清宫规模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称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

三官殿内祀天官、地官、水官及真武大帝、雷神等神像。殿前有红白两株耐冬。一株高达8米,树围1.7米,冠幅遮蔽半个庭院。花期长达3月余,如火如荼,堪称奇观。树下立石刻“绛雪”二字。蒲松龄《聊斋志异》原以三清殿院中同龄耐冬为红衣女子绛雪的化身,但该株已于1926年死亡,为了游人之愿,遂将“绛雪”之名移此。该棵耐冬树龄约600年以上,是崂山一宝。

出三官殿西便门,过逢仙桥,登步月廊,为三清殿。殿中祀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神像。东配殿为东华帝君,西配殿为西王母。逢仙桥由著名道人刘若拙起名。

三清殿门外东侧有一古老的榆树,树龄愈千年,是全国同类树中最大的一株古榆。学名糙叶树,高18.2米,主干粗3.7米。老干虬枝,盘结斜出,状如龙头,故称龙头榆,又名榆国老。此树民间传说颇多。

三清殿西侧一小院,名为关岳祠,内祀关羽和岳飞。祠外顺阶而下,是崂山第一名泉——神水泉。神水泉之西是三皇殿,内祀伏羲、神农、轩辕大帝。偏殿为耿祖祠。院内有一棵古柏,名为汉柏,树上寄生粗壮的凌霄,盘绕汉柏,直达树梢。另在柏树离地6米的缝隙中,长出一株盐肤木,形成了一木三树,是崂山一大奇观。

三清殿山门外,有一石碑,镌刻“海印寺遗址”大字,另有小字“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此处即为海印寺遗址,遗迹依稀可见。

三官殿东侧,有幽静别致的小院落,曰翰林院,因其为清末翰林日照尹琅若所建而得名。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太清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试金石湾 位于晒钱石北1.5公里处的海湾。由大大小小的青黑色碎石铺就,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光滑明亮。取其纯黑者,以金划其上,视石上所现色斑即可辨出金质的含量和真伪,故被誉为“试金石”,海湾因此得名。

八仙墩 位于崂山东南突出的海岬崂山头之南端。因相传八仙过海,由此起步而得名。该处风急浪高,岬南侧底部经千万年浪涛冲击,剥蚀镂空,坍落成为一片陡立的石壁,顶部突出部分,形如大厦飞檐;地面坍落部分,有10多方巨石,或卧或立,大小不一,面平可坐,形成八仙墩。黄宗昌《崂山志》载:八仙墩,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入海,海水汹涌,山势若动,其北则峭壁千仞,险峨逼天,下纳上覆,其势欲倾,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错布,面平可坐,海涛冲涌直上与墩相击,搏浪花倒卷数丈,飞舞空际,如玉树,如银花,如琉璃,如珠矶,可喜可愕,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明代大学士高弘图称赞:“八仙墩如锦茵绣籍,实第一奇,第一丽”。“海峤仙墩”为崂山胜景之一。

晒钱石 位于八仙墩对面海中的一块平坦巨石,传说龙王夏天常在此晒钱,故名晒钱石。又说张三丰曾在此石上鼾睡,故又名邋遢石。古代有人常在此拾得古钱。

钓鱼台 位于太清宫与八仙墩之间的海边,为一高耸的巨大岩礁,伸入海中,三面临海,面平如削,尤宜垂钓,人称钓鱼台,礁岩上刻有一首诗:“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署名大谷子宋绩臣。

第三节 上清景区

上清宫 又称上宫,位于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宋代敕建道场,后被山洪冲毁,元代重修,明清两代亦重修过。现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28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前殿祠三清,后殿祠玉皇,左偏殿祠三官,右偏殿奉七真。原有木雕神像,极其精美,现已不存。

上清宫的古迹颇多。宫东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石下有一小洞,旁镌“道山”二字。道山石旁的石崮上,刻有丘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并有序言,记载他应邀游鳌山的经过。与此石相对的西北角,有一圆形大石,名鳌山石,石侧横镌“鳌山上清宫”,下刻丘处机此次游崂山时的题诗10首。鳌山石下是圣水泉,该泉是崂山的名泉。宫西与宫前,有两座小石桥,一名朝真,一名迎仙。

宫前东侧有一古银杏树,苍劲古朴,周径7米,横出的粗枝上,有三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树龄达千年之久。正殿西窗下,有白牡丹一株,枝繁叶茂,高约八尺。每年开花季节,花如雪似银,芳香袭人。相传原有一株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花仙香玉的化身,1911年死亡。建国后,又补种此株以了游客之愿。

明霞洞 位于上清宫北上约1.5公里的玄武峰下,海拔650余米。该洞为巨石崩落叠架而成。

金大定二年(1162年),此洞筑为庙宇,洞额“明霞洞”三字相传为丘处机所写。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并有石刻《孙紫阳疏》。清康熙年间,曾毁于雷火,塌陷变小。

明霞洞现存主要建筑“斗母宫”,建于元代,经历代修整,保存完好。宫西,清末所建观音殿,已毁于山洪坍石。遗址附近的黄杨、玉兰、紫薇等古木,树龄均在100年以上。

明霞洞前平崖突出,高筑成台,平整宽阔,三峰环列,前对大海,周围松若虬龙,风光旖旎,是观景佳处。朝旭晚霞,在此眺望,变幻无穷。“明霞散绮”是崂山胜景之一。

龙潭瀑 位于八水河上。八水河由八条涧水汇集而成,流至龙潭瀑处,山形成断崖石壁,高约20余米,水势骤然跌落,凌空飞泻,呈人字形,故也有称“人字瀑”。瀑下有潭称“龙潭”。瀑击潭水,发出轰鸣之声,昼亦可达数里之外。此处悬崖极陡,大雨过后,瀑布水量急增,冲出石壁,搅起漫天水雾,如雨似雪,蔚为壮观,有崂山十二景“龙潭喷雨”之称。

1985年5月4日,雨后山洪爆发,龙潭水势骤增,危及200多位游人生命。在场的解放军战士、公安干警、学生、职工、农民40多人,不计自身安危,奋勇抢救,使被围游人全部脱险。海军战士石建为抢救游客而牺牲。为纪念石建烈士等人的英雄事迹,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此雕像立碑,重修桥梁。

梯子石 位于大平岚东侧山腰,原为通往上清宫、太清宫一带的必经之路,因上下之路竖立如梯,惊险之极,故称“梯子石”。30年代青岛市政府曾在此凿筑石阶。

天茶顶 位于巨峰东侧,“明霞洞”北面,海拔981米,山势陡峭险峻。峰东高处石缝中凌空生长一棵野山茶树,自古无人能攀采,故名“天茶”。天茶顶因此得名。

第四节 仰口景区

仰口湾 位于崂山东北麓,南北分别为泉岭和峰山。1914年德日战争时,日军曾在此登陆。海滩呈弯月形,沙滩宽阔平缓长1200余米,沙细软,海水清澈,为著名的仰口海水浴场。仰口湾风光旖旎,邻近山上名胜繁多。1993年5月开始兴建仰口旅游度假区。

太平宫 位于仰口湾畔上苑山麓,初称“上苑宫”,意指“皇上”所赐之苑。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曾更名为“太平兴国院”,元初改名为“太平宫”。与上清宫、太清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

太平宫殿宇呈“品”字形,院门照壁上单线钩刻“海上宫殿”4字。结构严谨,端正饱满,为建宫时所镌。正殿旧祀三清和玉皇,配殿东祀三官,西奉真武,近年修整时,又重塑一些神像。西院辟有茶室,院中有井名“龙涎”,井侧石上刻明代山东提学邹善的诗一首。东院有钟亭,内悬新铸仿古铁钟一口,列为一景,名曰“上苑晓钟”。

太平宫依山襟海,景色绮丽,是观日、眺海、听涛、赏松佳地,周围奇洞摩崖、异石俏峰纷呈,构成著名的旅游景区。

绵羊石 位于太平宫东,由几块天然巨石叠成,形酷似一只绵羊,口眼皆备,跪伏山坡上,为崂山象形石中的一绝。

狮子峰 位于绵羊石以北,奇峰耸起,背海面山,酷似张口雄居巨狮。上面刻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所题“山海奇观”,字径40厘米。近峰巅处,有一形如狮吻的洞厦,内可容10余人。洞壁上石刻重叠,字迹依稀可辨。有明代蓝田、陈沂等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题刻,以及金代游人明昌五年(1194年)的题字。狮子峰是观海上日出佳地。“狮峰宾日”、“狮岭横云”均为崂山胜景。

翠屏岩 位于太平宫之西的山坡上,为一耸立绝壁,苍翠斑烂,遥望如屏,故名。崂山翠屏岩有二,另一在华楼。

犹龙洞 位于翠屏岩下,天然石洞,原名老君洞。内祀太上老君。邹善游览太平宫时,即墨县令杨方升根据《史记》“老君,犹龙也”之意,提议改名为“犹龙洞”,邹纳,留字更名,并镌于洞旁斜倚的眠龙石上。近年修复太平宫时,新镌当代书法家手书,修筑石阶,游人可绕向洞顶。

混元石 位于翠屏岩顶部,刻有星斗图案及“混元石”三字,为过去宫中道士礼拜星斗的步罡踏斗之处。

仙人桥 从太平宫向北下至涧底,大石累累,流水潺潺,即白龙涧。涧上几方平整大石,连接成一座天然石桥,名仙人桥,水从石隙泻下。

白龙洞 位于仙人桥北。石洞上镌有丘处机的咏崂山七言绝句20余首,是目前崂山保存最完整、刻工最佳的旧存摩崖,落款为金代泰和八年(1208年)“栖岩洞主紫悟真□刊石野人王志心、刘志宽”。诗前有丘处机的序言:“东莱即墨之牢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其名亦不佳。”丘处机遂将“牢山”易名为“鳌山”。

觅天洞 位于太平宫西1.5公里处,俗称槐树洞,由峭壁裂隙间的多块巨石叠摞而成,通高70余米,上下10层,1990年曾人工整修。洞口夹在两面峭壁之中,左上方和洞额均刻有“觅天洞”字样,为现代雕塑家刘开渠手书。洞内盘旋曲折,离奇险怪。幽暗处需秉烛而入,台阶蜿蜒处需弓身缓行,倏石壁陡立,攀梯而上,忽又异境天开,豁然开朗,一路周折,变幻无穷,别有洞天。

洞外景色宜人。“通天桥”铁索悬空,“一线天”石罅生风,“神龟探海”、“龙盘虎踞”等象形石别开生面。洞顶两处峭壁上分别刻有现代美术理论家蔡若虹和邵大箴的题词“咫尺天涯”和“洞幽不雨草常湿、山高无风暑自消”。踏上峰巅,一巨石上镌刻着现代版画家力群题“天苑”二字。置身于此,恍若觅天有成,已抵天界,万千景象一览无余。近处的“天马”、“龟腹”、“母子龟”、“双鸡私语”等景石形象逼真。

白云洞 海拔400多米,位于崂山东部海滨,距太平宫约3.5公里。从雕龙嘴踏石级至山腰北去,过逍遥径,经老君洞,再攀一段石阶,即至白云洞。因洞口四周一年四季多白云缭绕而得名。白云洞地势高旷,林木茂密,前临长涧,侧望沧海,与明霞洞并称为前、后洞,是崂山著名道观之一。该处主要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渐已修复。

白云洞建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原有房舍24间,属道教“金山派”。

青龙阁是白云洞的主要建筑之一,现仅存残垣。阁前青龙石畔,一株玉兰,粗逾合抱,树龄达数百年。绕过青龙阁,为三块巨石结架而成的石洞,右石“白虎”,左右“青龙”。“青龙石”特别巨大,上平,可登眺;“白虎石”背依悬崖,前临险壑。洞内宽深各十丈,可站立数十人,原供有铜铸玉皇神像。洞额刻有“白云洞”三字,是清末翰林日照尹琅若(字琳基)所题,字体雄浑。洞前两株白果树,大可合抱,如巨伞撑天。一株玉兰,枝繁叶茂,也有数百年树龄。洞后一株古松,形状奇特,名曰“华盖松”,老干蟠曲,遮满洞顶,小枝斜出,伸向洞外,仰望恰似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龙,在洞顶上腾空而起,甚是奇观,“云洞蟠松”为崂山胜景之一。

白云洞青龙石下有一洞穴,穴上刻有“卧风窑”三字,此穴不大,地势奇异,山风过此,回旋不止,故名“卧风窑”。窑旁有“菩萨洞”,过去曾供有一尊铁佛,相传是清代乾隆年间道士赵体顺从海岛上得来。顺白云洞南下,有“清虚洞”和“普照洞”。“清虚洞”是人工所凿,小而明洁,人坐洞中可俯视山海景色。

白云洞东南并列着两座山峰,南曰“大仙山”,北曰“二仙山”,二仙山可攀。白云洞与二仙山之间有一谷,因谷底地势平坦好走,故称“逍遥谷”。谷中苍松秀竹茂密,有石塔两座,一葬开辟白云洞的白玉蟾(隐士)遗骨;一葬白云洞开山道士田白云遗骨。

从白云洞东侧沿山路攀二仙山,穿石隙,攀上“上天梯”,越过“三步紧”,即达山巅“会仙台”。台上仅容1人,状如坐椅,椅背勒一“仙”字,传说登上“会仙台”,便可与神仙相会。

观音岩 白云洞寻径西行至西望海门,南、北两岩对峙,北岩壁半白石隆起,状如观音,衣纹皆具,神采生动。

关帝庙 位于仰口湾西上苑山南猪头峰下,前临涧水,襟倚翠竹,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初建时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系太平宫脚庙。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1929年道人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规模。重修后,大殿3间,道舍22间,为二进式院落。进山门为前院,后为四合院。中殿3间,穿堂两旁彩塑关平、周仓立像,高2米多。后院大殿塑关羽坐像,殿壁彩绘“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等壁画,画工细腻工整,比例匀称,是崂山壁画之上品。庙内花木扶疏,四季飘香,环境颇为幽雅。

刁龙嘴 又名“雕龙矶”,位于刁龙嘴村东临海处,为探入海中的岬角,形状奇特,陡壁悬崖立于海上,状如龙头,山顶耸立两棵八茂树,树桠虬曲,似龙角,崖具五色,层次分明,景色颇为壮观。

第五节 华楼景区

华楼峰 位于华楼山,山因此峰而得名。该峰地处山顶东部,拔地而起,高约20米,岩石叠加方形成峰,宛若高楼,故称“华楼峰”。又因凌空立石,形似华表,又称“华表峰”。此峰民间传说颇多,一说为八仙聚会之地,故称之为“聚仙台”。又因传说何仙姑曾在“楼”上梳洗打扮,又有“梳洗楼”之称。

华楼峰充满传奇色彩,又因石之奇,攀之难,被誉为崂山第一奇峰,吸引不少文人墨客至临,咏诗题词。“华楼叠石”为崂山胜景之一。

华楼宫 华楼山的主要建筑物,规模不大,保存完好。建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由道人刘志坚始建。殿宇坐北朝南,自东向西依山而列,分别为道房、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均系砖木结构。

翠屏岩 位于华楼峰东北侧,左傍“华楼宫”,前对“夕阳涧”,后临崂山水库。岩高约25米,顶宽约10米,底宽20余米。壁面陡峭如削,岩石色彩淡绿;苍苔如绣,藤络摇青,是一座天生丽质的碧玉屏风。特别是岩顶偏西的石缝中,斜长出一棵崂山松,虬枝屈曲苍劲,却又秀美玲珑,更为画屏增色。

石壁正中刻有篆书“翠屏岩”,字体凝重古朴,是明代“金陵三俊”之一陈沂的手迹。偏西另刻“翠屏岩”草书大字,龙飞凤舞,气势雄浑,为明代蔡叔逵所题。草书下刻有一篇约600字的题记,字已大部无法辨认。石壁正中底部有一天然石洞,深2.5米,高2米,宽1.2米。洞口有周鲁题写的“玉皇洞”三字。

翠屏岩正南约20米处,有一与其大小形状极为相似的巨石,名叫“碧落岩”。该岩壁下有一处清泉,名叫“金液泉”,是崂山的名泉之一,附近有明代石刻。

夕阳涧 位于华楼宫前,因涧坡朝西偏南,长满修竹,日近黄昏,涧坡色彩艳丽,故而得名。该涧坡上的竹林,品种特异,竹干多呈金黄色,唯有生杈处呈碧绿色,该品种是竹中珍品,称为“金怀玉”。

仰仙岘 位于华楼山北坡号称“小十八盘”登山盘道旁,是一大石壁,顶部突出,原名“接官亭”,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游经此地,改为“迎仙岘”。其手书刻石,字迹清晰可辨。

玉女盆 迎仙岘西北方向有一处天然石坑,状如盆,直径约2米。“盆”中水长年不涸,水质清冽,冬暖夏凉,传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淋浴之处,故得名“玉女盆”。

凌烟崮 又名“灵烟崮”,华楼山十四景之一,在崂山奇峰异石中颇负盛名。该石崮虽不高,但崖壁陡峭难攀。崮顶是平石台,约20平方米,有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天然石坑,分别像锅、像盆、像碗、像勺,摆列有趣。该崮为观景佳地:东,石峰错落,竹树葱茏,隐隐露出庙宇殿角,深邃清幽。西,群丘起伏,村落棋布,辽远开阔。北,崂山水库绿波潋滟,远山如黛,和谐优美。南,“夕阳涧”和“南天门”高山大壑互相映衬,构成奇观。崮底部的石洞,为著名道士“云岩子”刘志坚的坟墓。洞门上方刻“灵烟坚崮”,“永丘之坟”;门旁刻“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道士们还在门前横置一根石条,上刻“元真人刘志坚遗蜕处”。

南天门 位于华楼宫之南。崖向南突出,上平如台,三面临渊,唯北有径。其上观景,秀峰环列,如展画屏。东南眺巨峰诸胜,重峦迭嶂。台偏北,有大石矗立如屏,石前曾有碑,刻字“胜览”,系明代即墨知县许铤所立。另有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所题“最乐处”。南天门巨石侧有“重阳洞”,系人工小洞,因曾供奉王重阳而得名。洞北有明代诗文刻石。

华阳山 位于华楼山南。南麓曾有华阳书院,系明代即墨进士、刑部右侍郎蓝章所建。有谈经地、仙人桥、天然碑等名胜。西行有华阳洞。

西莲台 位于华楼山之西华岩山西北麓。为明末自华和尚所建佛寺,又名洪门寺。清乾隆末年塌毁,道光年间拆除,仅余1座石塔,葬有自华和尚遗骸。

崂山水库 又名“月子口水库”,位于华楼山北侧。1959年6月建成,坝长672米,高26米,顶宽6米,总库容5601万立方米,号称“崂山第一水库”,是闻名遐尔的崂山矿泉水储藏地。崂山水库风光绮丽,是崂山旅游的一处新景观。

天落水 又名“白鹤峪悬泉”。位于“白鹤峪”山谷,山谷东南山顶上有一泉,泉水飞流形成壁间瀑布,远处眺望,宛如一匹白练落入涧底的“白鹤潭”,水花四溅,秀美壮观。清代即墨举人黄?曾作《白鹤峪悬泉歌》赞美。

第六节 北九水景区

北九水 为白沙河中游的峡谷地带。白沙河发源于巨峰北麓海拔1100多米处的天乙泉,始名凉清河,中为九水。北九水因水有九折而得名,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外九水。涧水自上顺流而下,遇峰崖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漩,漩处必涌一潭澄水,在崂山十二景中称“九水明漪”。九水风光素被誉为“滩峡奇秀,清流急湍,峭壁危岩,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

外九水 自孙家村村东菊湾溯至北九水疗养院,全长6.5公里。

一水始自孙家村村东之菊湾,南有玉笋峰,北有黑虎山,两山相夹,中为大涧,涧底巨石交错,姿态万千。

二水涧中大石垒迭,排空壁立。涧南有巨岩,名锦屏岩,石色苍翠。岩下潭水,锦岩倒影,波光涟漪。

三水于1967年建三水水库,为九水新景。水清澈靛蓝,从溢洪坝顶凌空跌落,如珍珠壁帘,晶莹夺目。坝东一峰如老僧打坐入定,名定僧峰,石纹披斜恰如衣纹。

四水南北两峡对峙如门,名天梯峡,水自峡涧中涌出,银花四溅,声荡幽谷。三水建水库后,此峡已沉身库中,仅可见露出的对峙石壁。

五水四周山峦重绕,青翠四合,名环翠谷。涧底流水到此较缓,流声叮咚,间之鸟鸣啁啾,如奏丝竹,又名玉笙涧。

六水为北九水峰峦之险首处。涧北有黄褐色山峰耸立,远望如一匹骆驼临涧而卧,有昂首嘶空、气吞长川之气势,该峰俗名“骆驼头”。峰侧新镌“驼峰烟云”四字,为崂山名胜。该峰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由东看似骆驼头,由西与南望则形似鹰嘴,东北望狰狞粗猛形似恶鬼,故亦有鹰嘴峰、恶鬼峰之称。峰西迭嶂排空,陡峭险恶,名飞虎岩。此处涧水分外湍急,在飞虎岩下,涌成一个形似鸡爪的深潭,名为鸡爪潭。

七水山谷宽敞,山环水抱处为七水村,又名河西村。涧东有村名为河东。涧北一峰临水独立,呈丹褐色,山势秀如盆景,名小丹丘。又因岩石突出如发髻,又叫仙人髻,亦名小梳洗楼。峰顶石上,南向刻有“小丹丘”三字,乃集郑板桥字。东北山凹处是通往王哥庄的山口,由此途经土浅岭可抵王哥庄。

八水山势舒缓,涧水悠悠,漫山皆松,山风徐来,松啸、流水溶为一片涛声,名松涛涧。水中石崮上刻有“松涛涧”三字。

九水为外九水的尽头,是一处不大的山坳,松竹相间,流水潺潺,盛夏亦凉风习习,素有“小关东”之称,是风景优美的避暑疗养胜地。涧南是北九水疗养院,涧北是太和观旧址,又称九水庙。西山有仙古洞,洞内壁光滑,为卵形,高2米,深3米。明代登州武举周鲁曾题刻“仙古洞”三字于洞左,为丛林所蔽,游人多不知,在山坡巨石上另有题刻“仙古洞”三字。

内九水 自北九水疗养院溯流而上至靛缸湾,长约3公里。两山夹立,水流中穿,峭壁危岩,澄潭激湍,与外九水相比,内九水峰峦更加峭拔,峡间更为险峻,景物荟萃,奇境屡出,游人至此,目不暇接。

内一水,为一山坳,远山近岫,一派清秀,桥两侧潭宽水阔,流清石奇。

内二水,溯涧上行至双石屋,倚崖临水,松竹交荫,潭光山色。村中有20余户人家,因村旁有两石洞似屋而得名。双石屋村南,巨石横陈涧底,潭处石间,澄泓湛碧,寒气凌人,名“印月潭”。村对岸山峰突起,酷似着甲将军,故名“将军崮”。1957年,罗瑞卿大将陪同朱德元帅游览此地,看到“将军”,颇觉有味,一番推敲,遂命此景为“将军远眺”。二水路旁石上,还镌刻有郁达夫游崂山诗文。

内三水,东行250米许,漫水桥头,有一大石上刻篆书“三水”二字。涧水从东北方破峡而来,被涧中大石分隔阻拦形成短瀑,白沫飞溅,状如马尾,名“马尾瀑”。该峡谷从前栖居着许多鹳鸟,峭壁和山崖上多鸟窝,故三水河涧又名“鹰愁涧”。内三水涧中巨石上镌刻有清代著名画家高凤翰五言律诗。涧北山峦陡峭,石纹垂直,有“九水石林”之称。

内四水,顺涧前行,乔松满谷,流水淙淙,云雾缭绕,山峦时隐时现。涧对岸一峰如削,秀出云端,从东南方飘来之云雾常被此峰分切,故名“斩云峰”。1980年夏季一场暴雨中,此峰被雷击腰截。南岸有风景亭高耸,该处河谷有石门,高如城墙,人可穿行其间,亭旁卧石上刻有“石门亭”三字。

内五水,南岸悬崖垂石如裳,望之如士大夫拱手相揖,刻有“大夫石”三字。内五水山谷尤狭,涧南悬崖陡壁高约100米,色赭黄,石纹纵横有致,斑驳绚烂,气势磅礴,因其色彩闪烁如凤锦,故名“飞凤崖”,谷中圆崮上镌刻三字。飞凤崖下有“凝碧潭”,清极而色碧。

内六水,山道随水势弯曲,水随山转,人傍水行。南岸道旁一潭碧水,名“镜天潭”。潭旁一巨石,上平如台,台上置石桌、石凳,名“观音台”。坐台上可领略此处风光。涧北赭黄色崖壁拔地而起,高数十米,状如船帆,石纹纵横相缀,在阳光下辉煌似锦,名“锦帆嶂”。另在北岸40米高之峭壁上,刻有“山高水长”四字,字径1.5米,为北九水最大刻石。

内七水,峡谷更加陡峭,两侧石壁岩石呈青黛色,山上长满黑松,翠绿如滴,景色幽深,古称“冷翠峡”。峡谷内一崮突起,上有方正奇石,名“天印石”。从内八水回视,恰似马头,故又名“马首是瞻”。涧内另一悬崖峭立,几与云接,名“连云崖”。连云崖旁有一岩,似利剑直插青天,此岩与连云崖之间是一道狭窄岩缝,仰视惟见游云而逝,人行其下,甚惊,莫不频频抚顶回首再三,故有“一步三回头”之称。

内八水,冷翠谷东上为石门峡,峡两岸崖高数十米,对峙如门,故名。入峡后为大龙门,古称“大崖门”,讹传为“大衙门”,俗称“大牙门”,清代张鹤改称为“大龙门”。大龙门东去,出口即为“二龙门”。两门之间,山峰弯曲似弓,翠嶂环抱如城,故壁上镌有“月城”二字。月城俗名圈子里,四面皆绝壁,西入东出,水从中流,游人叫号,如瓮中音。出月城,在峡南岸凹洞内刻有“鱼鳞峡”三字,深秋后,峡谷四壁呈赭黄色,又名金华谷。

内九水,过金华谷,东南攀登而上。峡谷布满各种卵石,光滑明亮,似鱼鳞排列,流水因此成纹,状如鱼鳞,故名“鱼鳞峡”。峡谷广亩许,三面峭壁凌空,东南方一道瀑布从石壁裂处三折而下,跌入一潭碧水中,轰鸣震荡,名“潮音瀑”。

潮音瀑 又名“鱼鳞瀑”,位于九水终端。以水声似潮、水形象鱼鳞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为30年代叶恭绰手书。潮音瀑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泻;第一折落差约6米,第二折落差约5米,第三折落差约10米,织成一幅宽约5米的水帘,直泻崖下清潭。三折飞流方向有异,恰如空中飞卷长练。瀑下清潭直径约22米,深5米,形如缸,色靛蓝,清澈见底,名“靛缸湾”。

潮音瀑旁建有石砌“仙舫”一座,是为纪念在此牺牲的抗日战士。西崖顶上有“观瀑亭”,供游人亭中观瀑听潮。“岩瀑潮音”为崂山胜景之一。

蔚竹庵 位于崂山北麓凤凰崮之下。初建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由全真华山派道士宋冲儒创建。占地2.6亩,分前后两进庭院。

蔚竹庵最初称“三元殿”,正殿中分别供奉真武大帝、观音大士和三官神像。其中真武大帝和观音大士的神像是用檀木精雕而成,为崂山诸道场中木雕神像之首;三官神像为铜铸,规模不大,很有特色。殿壁曾题有古诗一首:“峭石开青壁,嶙峋不记年;叩门惊宿鸟,隔涧听流泉。树老含秋色,峰高入暮烟;蓬君栖隐处,遥望白云间。”点画出这处道家的世外仙境。

20世纪初该庵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持道长唐宗煜,使蔚竹庵在当时的胶澳一带成为旅游热点。1930年,唐宗煜离庵去西安八仙庵主持庙事,曾经协助杨虎城将军积极宣传抗日。

蔚竹庵后面山石高垒,巨石似即落下来耸危可叹。庵周围自然环境保护极好,庵东涧谷,竹林茂盛,涧中流水淙淙,被誉为“蔚竹鸣泉”。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游至此地,曾赋诗一首:“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诗镌刻在双石屋村旁的巨石上。

柳树台 位于竹窝村北,折崮顶西北。海拔500余米,东西两山夹立,中豁一口。此处风景秀丽。德国侵占时期,曾在此筑有麦克伦堡疗养院、总督疗养楼、私人度假别墅等,并修筑台柳公路自市区抵此,方便疗养、游山度假,使柳树台成为著名的风景疗养区和重要的入山通道,名躁一时。德日青岛之战,德军撤离时放火烧毁麦克伦堡疗养院。其后不同时期,柳树台辟有旅馆、饭店,为进山游客提供食宿。

花花浪子瀑布 位于北九水桑家河涧谷。涧尽头处峭壁高耸,悬挂着一幅高约20米、宽约4米的瀑水。该瀑酷似“挂毯”,陡立的峭壁像一台绣花机,用水流编织出“奇花异卉”。“花朵”纷扬,撒进崖底水潭。瀑布左侧,有一巨石,酷似大佛,立于悬崖之顶。瀑布右侧的石崖高处,有石刻“花花浪子”大字。

第七节 棋盘石景区

棋盘石 位于明道观南约500米,是一座峰上之峰。崖顶倾斜向上,崖下悬空,形如跳台。顶部微隆却又平坦,可以容五六十人。下面深壑百丈。相传此处是“仙人”下棋的地方,故俗称“棋盘石”。“棋盘仙奕”为崂山胜景之一。

棋盘石台上刻有一个双线勾勒的“十”字和“孙昙采药遗迹石”大字。相传“十”字为仙人用过的棋盘;道家说那是道家拜星斗的方位图。

砥柱石 是位于返岭后村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山海奇观”4个大字,每字2米见方,居崂山古代刻石之冠。书法苍劲有力,浑厚凝重,系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所题写。巨石南侧,曾有记录惠龄到崂山的题刻。

华严寺 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位于崂山东部海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东襟大海,是目前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

明崇祯年间,即墨黄宗昌卸官归乡后,在那罗延窟之东北兴建华严庵,但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其子黄坦继父遗志,邀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故华严寺又为准提庵之下院。自清顺治以来,屡经增建修葺。1931年,青岛市市长沈鸿烈赠匾,始改称华严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曾设在该寺。

华严寺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依山而筑,每进益高。正殿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供奉释迦牟尼及那罗延佛。后殿称“大悲殿”,供奉观音,侧为祖师堂,供奉慈沾法师。藏经阁为明代建筑风格,建在寺的大山门之上,飞檐斗拱,阁外环饰雕栏游廊,可一览山海风光,是观景佳地。阁内原收藏有元人手抄《册府元龟》1部,计142册1000余卷,经郭沫若鉴定系国内珍品。另有明、清版经书法典及佛家书画等,现多存青岛市博物馆。

山门外左侧,有一“放生池”,架有石桥,可通“塔院”。据传塔院殿堂原有清康熙十年(1671年)立的大师碑,“那罗延窟第一代弘教大师公慈沾之碑”。院中青砖塔为慈沾大师藏骨处。塔旁原有双松紧绕塔身相伴,名“松抱塔”,为寺内胜迹。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称“于七塔”。相传于七领导抗清农民起义失败后,隐于华严庵,削发为僧,后继慈沾主持华严庵,享年100多岁,后人建塔以纪。

华严寺门前道路名“华严路”,系1930年寺僧鸠工所筑,直通海滨。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路旁有石刻“烟岚高旷”、“东瀛晓色”、“天风海涛”、“莲池海会”等,堪称曲径通幽。

“文化大革命”时期,华严寺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后,主要建筑修复。

鱼鼓石 位于华严寺涧底西上约0.5公里处。一巨石斜卧形如鱼,上有一小深洞,击拍洞口,琅琅作响,声如鼓乐,故名鱼鼓石。石上刻有“云穴”二字。

那罗延窟 位于那罗延山南坡,是一处天然石洞。东晋前,域外的《华严经》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即指此处。该洞宽约8米,高30米,深36米。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底面平整如刮。石壁上方突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透天洞孔。

梵语“那罗延”是金刚坚牢的意思,该窟由花岗岩天成,与梵文相符,僧侣称此窟为“世界第二大窟”。明万历十一年(1538年),憨山大师曾慕名来访并居窟修禅两年。该窟因结构独特,载入宗教典籍而盛名,被誉为崂山十二景之一,名“那罗佛窟”。

天波池 又称天池,位于那罗延窟西一大石坡上。池多蒲草,旱天不涸。因此处惟此广池临0顶,故名。

华严洞 位于那罗延窟顺涧北上的绝壁处。洞口向东,洞前有平地,相传是明代黄宗昌初建华严寺的旧址。此处俯可胜览沧海,举可沐日浴月。距明道观西行约1公里。

狮子岩 又名狮子石。位于华严寺后,巨石高耸如踞狮,故名。

寂光洞 位于狮子岩山半。石洞轩敞明亮,能容坐数人,额镌“寂光洞”。

望海楼 又名望海石。位于狮子岩巅,平石如台,东眺大海,明旷无碍,为观海上日出佳地。

明道观 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海拔640米,是崂山现存地势最高的一处道观。清康熙五十三年(1741年)道士宋天成创建,占地1380多平方米。观分为二院,东院为“玉皇殿”、西院为“三清殿”,分祀玉皇、三清彩色塑像。光绪年间(1875~1908年),道观鼎盛时期,有道士78名,土地160多亩。

明道观地处群山环抱,环境幽静,奇峰怪石,神话故事颇多。因道路蜿蜒崎岖,游人较少涉足。

采药山房 位于明道观南约40米处。一孤石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及孙昙像,相传此处为唐孙昙采药山房遗址。由此向西60余米处,巨石上刻有60余字短文,据清代记载,“大唐二年三月初六奉敕采仙药孙昙”曾依稀可辨。附近棋盘石上亦留有“孙昙采药遗迹石”石刻。

挂月峰 位于明道观北。双峰峭立,夜幕时分,月悬峰顶,如挂其上,故名。峰上有望海门,两崖对峙,巨石封顶,透过石门,可观黄海波澜。

观日峰 又称观日台。位于明道观东,其峰可观日出,故名。镌有“浴日奇观”四字。

泉心河谷 泉心河又名漩心河,源于崂山巨峰之东、天茶顶之北的涧谷之首,全长约10公里。涧水在距入海口1公里处的山谷里被横排巨石所阻,形成天然水潭。潭水在急流冲击下,回旋不止,潭心漩起“斗”形漩窝,涧由此得名“漩心涧”,河得名“漩心河”,潭得名“漩心潭”。

斐然亭 位于返岭后村临海岩石上,建于1932年,系上海人士为颂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开发崂山功绩集资而建。亭名有二意,一意沈氏“政绩斐然”;二意沈氏字成章,取《论语》“斐然成章”之句颂其道。亭全部由石块建成,四方形,高5米,宽4米,深6米。亭外围有石雕栏杆,游人可凭栏观景。1933年亭旁曾立“斐然亭碑”,碑文系为沈氏颂德之词,建国后碑毁。

日起石 位于黄山村西北,长岭以西,泉心河南岸。该石如巨岩突起,难攀,其顶可观日出,故得名。其南山根洞窟颇众。其西一巨石穹窟可纳人数百,名清风洞,又称高石屋,曾有尼姑独居此苦修。洞前为弥罗庵故墟。

三 : 崂山美景

  暑假,我们一家来到了位于青岛崂山游玩。

  崂山是一座海上名山,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虽说它的名气不能与泰山、华山相媲美,可也别有一番风趣。

  山陡极了,石梯的坡度约有60度。我望着面前无穷无尽的石梯,心中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可爸爸却拍拍我的背说:“加油,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在爸爸的鼓励之下,我的信心倍增,喝了口水,又朝山顶爬去。路边的山涧顺着凹凸不平的岩石流去,汇入了小溪。山险峻无比,怪石嶙峋,延绵起伏的山脉似波浪;水清澈无比,叮咚作响,哗哗流淌的水声似乐曲。午后的阳光顺着山间层层叠叠的浓荫射下,在石板小路上留下了斑驳细碎的日影。

  我越走越累,每每登上一个石阶都很困难,我真想就此放弃。忽然,一阵夹杂咸味的海风迎面吹来,我的身体轻松多了。是呀,连小小的海风也能够吹过高大的山壁来到这山谷中,我又为什么不能战胜此时的劳累登上这山顶呢?于是,我又卖力前进。

  不知踏了多少石阶,我终于踏上了山顶,即使在这迷茫的云雾之中,我也能够眺望见远处辽阔无垠的大海和危峰兀立的群山。我躺在一块岩石上别提有多惬意了。

  这次的登山之旅让我明白了:山之美来源于登山万级石梯后见到的不易美景;而人生之美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历经万千困苦后的欢乐喜悦,伟大成就呢?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反而奋勇前进,就一定会收获到人生的美景!

    初一:王柯琪

四 : 崂山风景图片

崂山图片

崂山图片

崂山图片

崂山图片

提示:
1.本文提供崂山旅游景点相关的风景图片及山水图片欣赏。
2.图片经过缩放处理,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原图,或将图片存盘至电脑中查看。
3.本风景图片为网友推荐而来,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在本站展示仅为网友借鉴、欣赏他人作品时提供方便。
4.图片上如有本站站名或网址字样,仅起标示作用,不代表本站版权所有,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五 : 崂山风景图片

崂山图片

崂山图片

崂山图片

崂山图片

提示:
1.本文提供崂山旅游景点相关的风景图片及山水图片欣赏。
2.图片经过缩放处理,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原图,或将图片存盘至电脑中查看。
3.本风景图片为网友推荐而来,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在本站展示仅为网友借鉴、欣赏他人作品时提供方便。
4.图片上如有本站站名或网址字样,仅起标示作用,不代表本站版权所有,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本文标题:崂山风景区-八大关的风情和崂山里的美味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90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