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李开复致女儿的一封信-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旅游人

一 : 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

李开复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下面我们整理了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供你参考。

(www.61k.com)

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篇一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大师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 MIT的网上课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基础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互联网

我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等。但是,最近几年,同学们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陈天桥等)之后,也迫切希望能驶上成功的快车道。这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速成的浮躁风气。有许多大学生梦想在毕业后就立即能做“经理”、“老板”,还有许多大学生入学时直接选择了“管理”专业,因为他们认为从这样的专业毕业后马上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不少学生进入了管理专业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其实,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都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走上领导岗位。无论同学们所学的是哪个专业,大学毕业才是个人事业的真正开始。想做企业领导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学也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首先在人品方面学会做人,在学业方面打好基础。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最后,在许多的中国大学里,教授对基础课程也比对最新技术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备的基础。很多学生在高中时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到了大学里,一旦发现本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就会彻底放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他们看不出数学知识有什么现实的应用或就业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记,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学好计算机工程专业,那至少要把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等)、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数学分析学好;要想进一步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能还需要更高的数学素养。同时,数学也是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结晶,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几何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会用演绎、推理来求证和思考的方法;通过学习概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该如何避免钻进思维的死胡同,该如何让自己面前的机会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数学学好,不能敷衍了事。学习数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修多门数学课程,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数学,要从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里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有些同学在大学里只为了考过四级、六级而学习英语,有的同学仅仅把英语当作一种求职必备的技能来学习,甚至还有人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于崇洋媚外。其实,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工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最全面的新闻内容,最先进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术,以及大多数知识分子间的交流都将用英语进行。因此,除非你甘心做一个与国际脱节的人,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软件行业里,不但编程语言是以英语为基础设计出来的,最重要的教材、论文、参考资料、用户手册等资源也大多是用英语写就的。学英语绝不等于崇洋媚外。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学好英语才是真正的爱国。

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也高分考过四级、六级、托福,但是留学美国后上课时却很难听懂课程内容,和外国同学交流时就更加困难。我们该如何学好英语呢?既然英语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那么,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只“学”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诵的方式学习英语。读书时,大家尽量阅读原版的专业教材(如果英语不够好,可以先从中英对照的教材看起),并适当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文,这可以同时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其次,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话。现在有很多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学中文,很愿意与中国学生对话、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大家不要把学英语当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学习英语。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对话或演讲,多看一些小说、戏剧甚至漫画。初学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学节目和录像来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则应该看英文电视或电影。看一部英文电影时,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时候看一遍,同时查考生词、熟悉句式,然后在不加字幕的情况下再看一遍,仅靠耳朵去听。听英文广播也是很好的练习英文听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收听广播并尽量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录下来反复收听。在互联网上也有许多互动式的英语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用游戏、自我测试、双语阅读等方式提升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大学生在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也已成为他们进入社会的必备基础之一。虽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懂得计算机原理和编程知识,但所有大学生都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办公软件和搜索引擎,都应能熟练地在网上浏览信息和查找专业知识。在二十一世纪里,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就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是人人必备的基本功。不学好计算机,你就无法快捷全面地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或信息。最后,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万变不离其宗。有位同学生动地把这些基础课程比拟为计算机专业的内功,而把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比拟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时髦的学生最终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没有内功的积累,他们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的。

虽然我一向鼓励大家追寻自己的兴趣,但在这里仍需强调,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兴趣也是必须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这一类必须做的事情。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幸运儿,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但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时,许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有什么用?”的问题,通常,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是“不准问”。进入大学后,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准不问”。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也值得一试。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理由很简单:实践性的技术要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笔试中考高分,而是实践能力。但是,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中国某些学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到了大三还不会编程。这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确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那你就应该从打工、自学或上网的过程中寻求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实践项目,例如,有一批爱好编程的学生建立了一个讨论软件技术的网站,在其中共享他们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成功举办了很多次活动(如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技术教育会议),还出版了帮助学生提高技术、解答疑难方面的图书,该网站有多位成员获得了“微软最有价值的专家”的称号。

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论述了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学问我,如何像我一样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我觉得,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你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寻找兴趣点的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应当更好地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使用图书馆资源、旁听课程、搜索网络、听讲座、打工、参加社团活动、与朋友交流、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论坛等不同方式接触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工作类型和更多的专家学者。当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课,而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系的课程,我就不会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数字笔”的发明人王坚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用户界面的研究,可是谁又能想到他从本科到博士所学的都是心理学专业,而用户界面又正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就算你毕业后要从事其他的行业,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专业读好,这同样能成为你在新行业中的优势。例如,有一位同学不喜欢读工科,想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发展,我就建议他先把工科读好,将来可以在服务业中以精通技术作为自己的特长。

人生的路很长,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有一本书的作者曾访问了几百个成功者,问他们有哪件事是他们今天已经懂得,但在年轻时却留下了遗憾的事情。在受访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种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兴趣固然关键,但志向更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我有许多兴趣爱好,如语音识别、对弈软件、多媒体、研究到开发的转换、管理学、满足用户的需求、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等,兴趣可以改变,但我的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种兴趣当作自己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种兴趣的发展道路完全切断,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志向就像罗盘,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驶向理想的港湾。

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

创立“开复学生网”时,我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但让我很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我直接帮他们做出决定,甚至仅在简短的几句自我介绍后就直接对我说:“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难道一个陌生人会比你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吗?我慢慢认识到,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被动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我从来没见过这样消极的人可以取得持续的成功。

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大家可以用我在“第三封信”里推荐的方法,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曾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但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放弃学习,整天打扑克、喝酒。他依然终日钻研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要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校长就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努力学习,也无法抓住这个机遇。所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机遇来临时,你才能抓住它。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

除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大学生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一位同学是这么描述大学生活的:

“大学和高中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每天依旧是学习,每次考试后依旧是担心考试成绩……不同的只是大学里上网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多了很多,压力也小了很多。”

这位同学并不明白,“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

安排时间除了做一个时间表外,更重要的是“事分轻重缓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重要事”和“紧急事”的差别是人们浪费时间的最大理由之一。因为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例如,我认为这篇文章里谈到的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 ”,但它们不见得都是老师布置的必修课业,采纳我的建议的同学们依然会因为考试、交作业等紧急的事情而荒废了打好基础、学习做人等重要的事情。因此,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大学四年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期。大学生必须有自控的能力,让自己交些好朋友,学些好习惯,不要沉迷于对自己无益的习惯(如网络游戏)里。一位积极、主动的中国学生在“开复学生网”上劝告其他同学:“不要玩游戏,至少不要玩网络游戏。我所认识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大学朋友中没有一个玩网络游戏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对于现实的逃避,是不愿面对自己不足的一面。我认为,要脱离网络游戏,就得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并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为人处事:培养友情,参与群体

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大学是大家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这是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对于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的建议是:

第一,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就好比照镜子一样,你自己的表情和态度,可以从他人对你流露出的表情和态度中一览无遗。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第二,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就会成为你一辈子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交朋友时,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好朋友有很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此外,大学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同理心和自控力,但恋爱这件事要随缘,不必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第三,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第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同时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告你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

第五,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如果觉得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让大家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这也是大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对大学生们的期望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保护着的中学毕业生。

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所以,我认为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

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篇二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完了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后,感触很深,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很小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长大,长大了做什么,我当时没有想;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初中,考上初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高中,考上高中做什么,我没有想过;读高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做什么,我没有想过;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就是要出国,出国做什么,我也没有想过;现在留学拿到了学位,要找工作了,下一步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次,我要好好地想一想。谢谢你的第三封信,它唤醒了我埋藏了25年的进取心,它改变了我25年来被动的生活方式。从今天开始,我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生活!”

当我为这位中国留学生终于理解他“有选择的权利”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不禁想到,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在“开复学生网”我每天都看到:“只有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的被动思维。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事事要听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遇到问题也可以直接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这很容易养成被动的习惯。因此,许多中国年轻人不善于主动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不知道如何积极地寻找资源,使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迈上更高的阶梯。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和老师习惯于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性格和兴趣,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多半会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了。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大力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至于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

所以,消极到积极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虽然在我的前四封信都有提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我决定特别写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

为了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为了在信息时代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 “自我”,才能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永远快乐!

什么是积极主动?

消极被动的人 积极主动的人

自己和环境 自己受环境的左右 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人和事 事情主导人 人可以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遇到问题时 寻求帮助 独立思考

环境不好时 怨天尤人 积极进取

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必须服从环境的安排。 我有选择的权利。

谁可以告诉我该选什么专业? 我要制定一个计划,以选择最适合我的专业。

自常说的话 怎么都没有人注意到我? 我要去学习如何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总是没时间做某事。 我该放弃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

只有你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做。 只有我自己才有权利和责任决定我该怎么做。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会得。 虽然父母有糖尿病,但只要注意锻炼,注意饮食,就能降低得病的几率。

消极被动(Reactive)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碰到问题的时候,消极被动的人总会找人帮着决定,环境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怨天尤人。他们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贵人相助。对一件事情,他们总认为是事情找上他们,自己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

积极主动(Pro-active)的人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所以,他们对自己总是有一份责任感,因为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而自己并不是环境或他人的附庸。对一件事情,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可以主导事情的发生、发展。

为什么要积极主动?

三十年前,在工业社会里,每位员工是企业的机器里的一个齿轮。虽然机器需要齿轮,但是齿轮是可替换的。最好的齿轮是耐用的,不是卓越的。因此这些公司最喜欢的人才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能够埋头苦干的人。斗转星移,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过程。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曾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的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

要想在现代化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被动消极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研究项目,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只要有了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

其实,许多年轻人并不是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决定,而是不习惯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决定。如果我问一位中国的大学生:“你最常做的决定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决定买什么样的电脑,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等等。这些事情固然需要做出决定,但是,许多更重要的决定更需要由你自己做出。例如,像读什么专业,读什么学校,考研还是出国等决定,大家可能习惯于听父母的安排,或参考大多数同学的选择——殊不知,在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上,只有你自己的决定才能帮助你迈向真正的成功。自己做无关紧要的决定,但是对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却听他人的。这是多么不合逻辑呀!此外,就算你自己做出了决定,也不见得你事先已经花了足够的时间调查和研究。鲁莽或草率的决定可能会让你后悔一辈子!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所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要拥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你必须善于规划和管理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最为重要的抉择。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东西像积极主动的态度一样更能体现你自己的独立人格。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里所写的那样:“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

要达到积极主动的境界,我建议大家按照下面图中所示的七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习惯,学习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方法,并在积极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步鄹一:拥有积极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被击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所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意思。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你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你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这5万个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你就会显得悲观、软弱、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

消极的人允许或期望环境控制自己,喜欢一切听别人安排,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拥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也无法避免失败的厄运;相反的,积极的人总是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控制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

有了积极的态度,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并不能保证他每件事都心想事成;可是,坚持消极的态度却必败无疑,我从来没见过哪个持有消极态度的人能够取得可持续的、真正的成功。

当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由自己来选择,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主导。所以,在选择积极态度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步鄹二: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消极被动的习惯是积极主动最大障碍,如果你从小就在消极、被动的环境下长大,你就更应该努力剔除自身所拥有的那些消极因素。

例如,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迷信宿命论,把不如意的事情纷纷归罪于基因遗传、星座、血型等因素,并由此变得自怨自艾,总是怪罪别人的不是,指摘环境的恶劣——如果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他就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年轻人该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我想向大家提出五个建议:

一、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现在,网上经常流传着各种谣言。如果盲目轻信这些谣言,你就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左右。例如,有同学发信来说:“自己想读一个民办学校的课程,因为它可以发'英国剑桥大学的学位’。”冷静辨析应该会告诉你:在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里总会暗藏着什么圈套。然后只要到搜索引擎积极求证,马上就可辨其真伪。

此外,有许多同学不懂得主动搜寻和验证信息的方法或重要性。有不少同学请我帮他找某某大学的信息,甚至,还有的同学向我询问某个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这些信息在网上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因此,当我每次查出答案后,总是告诫这些同学说: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就自己到网上去找,不要急着去问别人;如果你听到了什么,不要盲目信从,应当自己主动去网上求证。”

二、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

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

有位同学告诉我说:“我申请了两个工作,其中,我比较喜欢的那份竞争激烈的工作,但同学们也都在争取那份工作。我现在只好选择等待,如果那家公司不聘请我,我就到另一家公司去。” 我很惊讶地问他:“既然你很喜欢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你这么被动,只知道等待而不去主动争取呢?”

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

在微软工作的华人都知道郭蓓菁,一位小巧玲珑、年轻活泼的女孩。见她第一眼你可能很惊讶她是微软最资深的华人经理之一。但是如果你和她交谈一分钟,你就会一点也不惊讶了。她讲的每一句话流露了自信和积极乐观的领导力,和严谨的逻辑和战略思想。她曾告诉我她积极主动的一个故事:

“我十六岁从中国移民到美国。我到美国后六个月就必须参加SAT考试。那时我英语口语已经不差,但是文法、字汇、作文都很不行。虽然我的SAT数学考了 780分(接近满分800分),但是英语只考了280分。如果交白卷也有200分,你就可以想象280分是多么糟糕!但是我依然满怀希望地申请了加州大学的电机工程系。”

“由于我的英语SAT分数太低,我的申请表很可能没有被阅读就被直接被拒绝了。但是我不服输,我深信如果我被录取,我会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于是,我决定'上诉’。”

“我直接写了一封信给加州大学的工学院长。在信里,我做了自我介绍,我自豪地描述了我在理工方面的成就,解释了我刚到美国六个月的英语问题,强调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最后,我说:'院长女士,如果你录取我,我保证我会成为贵校的的财产。’”

“两天后,院长约谈了我。我和她面谈时,她看出我的英语其实已经进步很快。我对她当面保证我的英语会学的和美国同学一样好。一星期后,加州大学收回成命,决定录取我。”

步鄹三: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

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级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

对此,我的回答是: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和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都有机会,但是,先天和环境因素造成每个人的机会多少不同。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完全公平的。但如果你因为世界不公平而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和选择,那就是你自己的责任,就不能怪世界不公平了。

举一个比喻。有些人出生时就因为遗传的原因,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患上较严重的疾病。但这并不表明他一定会患病。如果他能把握机会,做正确的选择,安排好自己的锻炼和饮食,他很可能比谁都健康;但是,如果他就因为'基因不好’就自暴自弃,那么他得病的几率几乎一定会成倍增加。

所以,凡事都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而必须接受的,什么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什么是自己必须勇敢挑战的。当你碰到不可改变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接受它,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悔恨、羡慕和嫉妒上。你应该做的事是积极主动地抓住命运中你可以选择、可以改变、可以最大化你的影响力的部分。

还有,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当你感觉命运已抛你而去时,你总是有选择的。就像弗兰克说的:“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积极主动”的含义不仅限于主动决定并推动事情的进展,还意味着人必须为自己负责。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积极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在待人接物时,总会根据自身的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负责任的抉择,而非完全屈从于外界环境的压力。

对自己负责的人会勇敢地面对人生。大家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方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时,自己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锻炼沟通能力,但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你终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同学问我:“不确定时,该如何负责?”其实,就算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你至少应该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你不能积极争取你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你最不想要的。

如果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我建议你立即行动起来,按照以下几点严格要求自己: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语言,注意是否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依据过去的经验,设想一下,自己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处在你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

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事情。想一想,它属于哪一类,是可以直接控制的事情,还是可以间接控制的事情,抑或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

锻炼自己积极主动的意识。在下30天内,专注于自己影响范围内的事物,对自己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一支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不必怪罪别人或为自己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荫庇之下,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试行积极主动的三十天训练法,观察一下,自己的影响范围在训练之后是否有所变化?

步鄹四:积极尝试,邂逅机遇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一些挫折就丧失了奋斗的勇气。例如,有的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在大学中延续而后悔念大学,有些学生因为专业不合适就虚度时光,还有的学生因为在研究生期间遇到种种学术上难题而感到气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可以直面的挫折,它们都需要你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生命中随处是机遇,许多机遇就藏在一个又一个挫折之中,如果你在挫折面前气馁,你很可能会与自己的机遇擦肩而过。

积极尝试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在一个先进的公司,你不需要担心失败。在一项美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最欣赏的就是那些主动要求做某项新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否能做好,至少这些员工比那些只会被动接受工作的员工要令人欣赏,因为他们有勇气、积极上进,而且会从中学习。

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应该积极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在美国,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尝试做不同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门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邂逅更多的机遇。

我的积极主动的习惯是五岁开始的。记得五岁的时候,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了,于是就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父母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事过三十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时,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的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这件事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我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和积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我的年轻朋友郭去疾。他的人生之学是:每一扇机遇之门,都有一个守门人。收获机遇的临门一脚,在于主动执著地去找这个守门人。当他 199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毕业时,受到了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一律没有奖学金。于是,他开始给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写信,希望他们能接受我作为研究助理从而资助。一个月中,他写了两百封信,虽然有很多教授感兴趣,却都因为他研究经验不足而拒绝了。他还尝试写信给中国科大的海外校友,希望得到推荐,也没有结果。一天夜里,面对电脑里一封封挽拒的邮件,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失声痛哭。然而第二天醒来,他决定继续去敲击这扇机遇之门。几天之后,他收到伊利诺大学的一位教授的回信,欣然答应资助。那位教授说,当他到系里索取郭去疾的材料的时候,发现系里正在准备给郭寄拒信。郭去疾最后说:“我的' 叩门之旅’在继续着,绝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然而,石沉大海却不代表徒劳无功,因为一次一次,机会之门这样被我敲开。一步一步,我得以到微软总部工作,到斯坦福大学读MBA,到Mckinsey到Amazon和Google工作的机会”。

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在长期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下,更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换工作,而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换工作岗位的意义在于,你一开始做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你的终生决定,你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所以,不要因为暂时不了解自已的长处而犹疑不决,积极行动起来吧!你会发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尝试,因为机遇往往不可复制。要随时做好准备,以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同时也应学会从每一个失去的机遇中吸取教训。此外,只有敢于挑战自我,你才能充分地开发自身的潜力。我建议大家经常给自己设立一些极具挑战性、但绝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步鄹五: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

如果被苦难或挫折阻挡,我们应该学习把挫折转换成动力,而不要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人生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度过。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足够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做出最好的抉择,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一旦机遇到来,一定要全力以赴,把握机遇。

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洪小文的帮助),把语音识别系统的识别率从以前的40%提高到了80%,学术界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已有的结果加工好,写好论文,几个月之内我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

但是,我很清楚,第一步的成功给我提供的只是一个机遇,而不是一个答案,因为80%的识别率决不是最后的最佳结果,因为我用的方法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我已经公开发表了我的研究成果,每一个研究机构都会学习、使用我的方法,所以,如果我此时放松下来,不再做实验,埋头写论文以求尽快毕业的话,别的学校或公司很快就会超过我。

所以,我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加抓紧时间研究攻关,甚至为此推迟了我的论文答辩时间。那时候,我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们让我的语音识别系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识别率从80%提高到了96%。在我毕业之后,这个系统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如果我当时在80% 的水平上止步不前,随随便便就毕业的话,后来商业周刊颁发的“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就肯定会让别人抢走了。

所以,当你知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积极把握;当你尚未看到机遇的时候,要时刻准备。

步鄹六:积极争取,创造机遇

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

记得当我在苹果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机遇: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

于是,我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我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我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一位当年的上司见到我,他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当时,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你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在微软公司,大家都很重视向比尔"盖茨每年四次的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在报告的几个月前,全球各研究院就开始提早排队,报上最得意的成果。

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的那一年,当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的时候,我就冒险争取了六个月后向比尔汇报两个研究成果的机会。因为那时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国研究院还不太理解,如果能在比尔面前成功地演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时,我知道有四个研究项目各有60%以上的可能性在六个月后得到好的结果,但是,我不能等到100%确定后再去申请。于是,我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订了位置。六个月后,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于是,我们修改了报告题目,十多个人飞到美国为比尔做了现场演示。那次汇报非常成功,得到了比尔高度评价。

报告的第二天,比尔对所有的公司领导说了他著名的那句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是这句话开始建立了研究院在公司的信誉的。

显然,如果我总是消极地等待,那么,我们恐怕就要错过向比尔汇报研究成果的机会了。

对大学生来说,大家应该积极地计划大学的四年,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你的毕业计划将成为你学业的终点和事业的起点,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你如果不知道你的志向和兴趣,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那你应该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

步鄹七:积极地推销自己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那些能够积极推销自我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很多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对美国同事的印象总是这样的:“他们怎么这么能说?他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工作成绩,而中国同事在很多时候做得很好,却没有展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公司里,经常得到晋升机会的人,大多是能够积极推销和表达自己的、有进取心的人。当他们还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时,只要和公司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贡献自己的主张,帮助公司制定和安排工作计划;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们总能协助其他人尽快完成工作;他们常常鼓励自己和同伴,提高整个队伍的士气;这些人总是以事为本、以事为先——他们都是最积极主动的人。

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锦上添花。好的自我推销者会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当然,在展示自己时,不要贬低别人,更不可以忘记团队精神。

当我被微软总部调回美国,在美国启动总部把工作外包给中国合作伙伴的工作时,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把这项极为重要但又缺乏资源的项目做好。

这时,我很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遂自荐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位在微软技术支持中心工作的经理。她在信中说:“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曾在多个部门工作,而且学习很快。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时间帮你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不需要酬劳,我也不是申请工作,我只是希望为中国做点事情。你选择我没有风险,因为我至少可以把每个细节都帮你想清楚,这样可以节约你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封信和后来的交谈,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把这个工作交给一位业余而又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来做。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把这件事情做得非常好。因为她起头的工作,微软后来三年中提供给中国的外包业务量增加了三倍。几个月后,当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负责这件事情时,她毫无怨言地把所有的工作交给了这个新部门。

后来,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沈向洋院长要我推荐人选,我想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志愿者。她就是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部总监宋罗兰。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要求我们展示自己,这是不是要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彻底转变为外向的人?”其实,一个内向的人很难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自身性格允许的范围内往“外向”靠拢,尽量寻找一些“比较外向但又不给自己带来太大压力”的机会。

我的选择;你的选择

2005年7月19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我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希望回到中国。而且同时,我发现许多我的朋友加入了Google后都非常愉快。当我听说Google将在中国有很大的计划时,我没有等着它的电话,而我积极地直接联系了我认识多年的Google的CEO斯密特。他积极邀请我去看看。我发现,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 – 从它的新一代技术到员工的激情,从它诚信和对大众利益的执著,从它独有的自由和透明度,我发现了一片我向往的净土。我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选择了 Google。我选择了中国。

有记者问我这个选择带来不少麻烦,我会不会后悔。我的回答是:“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对这个决定,无论带来多大的困扰和麻烦,我终身不悔。”

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你自己惟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最后,我将下面一段话赠给中国的学生: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或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 – 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任何人的一件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作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篇三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个层面的理论模型——“成功同心圆”。如果仅就“成功同心圆”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不难掌握。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面临的环境却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也多半不会像“是”或“非”那样简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选择最适合当时情景的解决方案。这时,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偏激或对任何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以我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经验看来,许多中国学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例如,许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询问我与选择相关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在何时表现得积极,何时表现得谦逊,他们不清楚该如何处理勇气和胸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太确定自信和自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是否可以共存……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庸”之道。据此,我把自己对分析、判断、权衡、折中等与选择相关的思考写成了全书的最后一章“完整与均衡——用智慧选择成功”。应当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指导读者合理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的关键所在。

该书问世后,读者对这一章的反响非常好。《大学生》杂志社的社长钟岩女士告诉我说,这一章在全书中“最为精彩”。她热情地邀请我以这一章的内容为基础,在“《大学生》杂志社名人讲堂”中发表演讲。最终,我在全国三十余所大学的校园中发表了题为“选择的智慧”的演讲,超过七万名学生听了我的现场演讲,在每一次演讲中,学生们超乎寻常的热情总是让我无比激动,我也为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中国大学生而倍感欣慰。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选择的智慧”,我专门将演讲的内容与书中“完整与均衡”一章整理、合并起来,写成了《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我相信这封信可以为青年朋友们提供一些有关成功与选择的有益帮助。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度过了难以计数的人生关隘。在与中国青年分享这三句话后,有位同学针对这三句话,写信问我:

“读了开复老师的三句话,心里感到很强的共鸣。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但是我不知道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

其实,“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智慧”,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我也把它称作“选择成功”的智慧。

在这选择的世纪中,青年学生需要选择的智慧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将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地放权给员工,重视积极选择的员工。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的机会,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中国,这个选择的时代是更难能可贵的。回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是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享受先进的教育,同时也不必担心生活、安全和温饱问题,他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毕业后拥有如此众多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就业机会。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在此前与大学生的书信交流及创办“开复学生网”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虽然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中,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时常遇到迷茫的时刻。例如,经常有学生问我有关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我被老师批评了,但我觉得无辜,那么,我应该用自信的态度为自己辩解,还是用自省的态度坦然接受?”“我想改变现状,但又力不从心,我应该鼓起勇气冲破险阻,还是放宽胸怀承认现实?”“我遭受了失败的打击,应该用毅力坚持下去,还是用自省的态度放弃它?”“我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可能招来非议,我应该积极表达想法,还是该遵循同理心的原则多听少讲?”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都希望我来帮助他们做出选择。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这封信中,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种:

· 用中庸拒绝极端

· 用理智分析情景

· 用务实发挥影响

· 用冷静掌控抉择

· 用自觉端正态度

· 用学习积累经验

· 用勇气放弃包袱

· 用真心追随智慧

(1)用中庸拒绝极端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失去了自己的选择,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

第一个智慧的真谛就是:我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我看到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非常规和“自杀式”的袭击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拼命”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对不值得学习。

另外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十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可以畅所欲言,惟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其间还出现了争执。在热烈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中庸式的智慧沟通”呢?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良机——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我问他:“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西恩说:“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时,迅速接上话头。”我又问他:“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西恩说:“我会先看看有没有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让’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去查’,等会开完后,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跟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把握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也会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个渊博而谦逊的人。

讲了这么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当竭力避免极端,保持均衡的状态,走中庸之路。

(2)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强调守诚中道,也要求我们择善而从。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先用第一个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然后用第二个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用前面的图来看,第一个智慧让我们避免了外面的圈,第二个智慧则是告诉我们内圈中没有一定的答案,而应该运用理智根据情景做最佳的抉择。这两者的结合其实才是中庸的真谛。所以中庸并不是取中绝对的“中点”,而只要你保持在内圈,根据情景抉择,都是符合中庸和这两个智慧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不应当认为有关成功的六种态度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既不要片面强调某一种态度,也不要片面强调两种态度之间的“中点”。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当时,我的回答是:“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在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里,我们必须学会用智慧甄别各种复杂的情况,并从不同候选方案中择善而从的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提出异议的最佳途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领导艺术也同样需要择善而从。许多人误以为,好的领导都有完全相同的风格,例如:指挥命令、宏观掌控、和谐和作、民主自由、授权负责、指导培养。其实,在著名的管理学著作《有效率的领导(Leadership that Gets Results)》一书中,作者丹尼尔"戈德曼提出:最好的领导能够完整地拥有上述的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会有智慧地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这种“完整+均衡”的观点和本章论述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戈德曼的分析,一个出色领导总是拥有上述的六种领导力,并且会理智地分析当前的情景,以便决定运用其中的哪一种。例如,假设员工表现不佳或员工是新手,在公司遇到重大危机时,对员工就应该采用指挥、命令的方式;如果企业需要改变方向,或员工因为不理解方向而士气不高,而你又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者,那就应该采用宏观掌控的方法;如果你发现员工对工作得心应手,部门协调没有问题,那就应该注重和谐合作;当你发现员工知识渊博,或你对结果不确定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民主自由的方式;如果员工能力很高又是专家,或具备了积极自主的态度,就应该采用授权负责的方式;如果员工很有动力,愿意把工作做好,但是经验不足,同时企业并没有处于危机时刻,那应该尽量指导培养。最好的领导是拥有这六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领导力,并且用智慧根据不同的情景正确选择的人。

人生中的绝大多数选择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事情。大家要学会在最合适的时候对最合适的人用最合适的方法,要学会在做出决定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这些东西并不能靠简单的公式来决定。读者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3)用务实发挥影响

选择完整与均衡时,你必须首先弄清楚,你面临的事情是你能够影响到的,还是你根本无力改变的。史蒂芬"柯维在其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所有值得关注的事情称为“关注圈”,把能够发挥影响的事情称为“影响圈”。

在整个关注圈中,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面临的问题可分为三类:

· 可直接影响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态度执行。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也是最核心的“影响圈”。

· 可间接影响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如借助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来解决。这是最值得我们努力争取的“影响圈”。

· 无能为力的问题:需要以平和的态度和胸怀,接纳这些问题。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泰然处之,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征服了我们。

无论碰到任何问题,如果你认为“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或者总是在埋怨“我真的无能为力”,那么,这种想法不但无补于事,而且会造成你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

事实上,碰到问题时,你只要耐心地将它分解开,看看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影响的,哪些部分是你可以关注但却无法影响的。然后,去努力争取那些可以“间接影响” 的问题,让它们变成可“直接影响”的,同时把全部心力投入自己的影响圈——你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这反过来又可以让你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所以,不管一个问题属于上述三种中的哪一种,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要从自己的影响圈开始:先影响自己,再影响别人,最后才有可能影响环境。

这个方法为“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这三句话增加了足够的可操作性。

有一位学生曾问我说:“开复老师,今年我刚刚上大一。我为学校做了许多事,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最近我却很是烦恼。此前,因为我看不惯某某同学的做法,在背后说了一些气话。有一次,他竟利用学生会干部的职权,在领导面前为我捏造了许多罪名。因为他和领导的关系很好,领导在没有调查落实的情况下就处分了我,把我入党积极分子的资格也取消了。我特别气愤,为什么领导连调查都不调查就处理我呢?我真的没有犯错误。难道真的应该这样吗?”

我的回答是:“这件事确实很不幸,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你只有接受后果。我劝你少想想这件事有多么不公平,因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无法影响,也不能改变。我劝你多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例如,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你没有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是不是这一切都可以避免?我并不是说别人做的都是对的,但是,你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你必须清楚要如何修正自己才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做得更好一些吗?你是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会改掉背后说人坏话的毛病?你有没有听过'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这句话?如果你不在背后批评别人,很可能别人也不会在背后中伤你。有句谚语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风,但我们可以调整船帆。’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认清楚自己的船帆在哪里。人在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远远多于在成功中学到的。希望你在经过这一次不幸后能够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成功的人。”

我在去年七月加入Google时,也因为被卷入法律纠纷,而学会了“用务实发挥影响”。当时,我离职的事实公布后,许多媒体因为被误导,以为我的离职违背了合约,就发表了一些不合事实的言论,甚至更有许多子乌虚有的控诉、恶意杜撰的故事传遍了中国的互联网。那时,多亏我的律师朋友提醒我:对于媒体的报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官司漩涡中,我个人不能出面解释,否则不但越描越黑,而且可能给对方提供更多材料。法官的决定则是我可以间接影响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打一场漂亮仗。至于可直接影响的方面则是我可以广搜证据、找寻证人、理解法律、准备对质时证实对方谎言的证据。于是,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不再订阅报纸,不再上新闻网站,不再被流言蜚语所惑。我一天花十六个小时苦读法律,在对方提出的近30万份文件中用最新的搜索工具找到我们需要的文件,和律师一同起草我们的答辩状,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庭排练。九月出庭时,我们果然获得胜利,法官允许我开始在Google的工作。在我们的庆功宴上,一位律师在向我敬酒时说我不像个被告,而更像个职业的律师,甚至估计我的价值相当于两个律师。在事后,他问我为何如此镇定地每天埋头看文件,难道对外面风雨交加的媒体报道都不在乎吗?我告诉他:“不是我不在乎,而是我不想浪费时间在那些我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回到中国开始工作后,我没有花任何精力试图引导或改变媒体,媒体的报道却自然而然地完全转变成为正面报道——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我开始工作的事实战胜了任何一篇负面文章。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专注于你能够改变的事情,可能最后连当初不能改变的事情也改变了。

(4)用冷静掌控抉择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

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

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

例如,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表格1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

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做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

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

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

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起来……

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微软公司的某个部门里,有一位霸道的经理J,他刚加入公司就拿下属开刀,总是找些莫须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干的职员,以便把队伍换成“自己人”。

当时,J部门里那些可怜的下属常常来向我求救。有一位名叫S的下属在收到J的处分后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于是,我帮S上诉到J的老板那里,在铁证之下,S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

但另一个下属D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J这次在D的计算机里埋下了伪证,然后以受贿为理由解雇了他。我曾多次与D沟通,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在证据之下,我无法为他伸冤。尤其是,我当时刚加入公司不久,还没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干涉别的部门的事情。经过“重重”的分析,我决定不向任何人提起D的事情,只是看着他一身委屈地离开公司。

事后,有朋友问我:“你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无法给S和D争取同样的待遇而懊恼吗?”我回答说:“虽然我对无法挽救D感到万分遗憾,但我必须看清楚,什么事是我无能为力的。而且,既然已经决定不能帮助他,我就只有'轻轻’地放下这件事,多想无益。我应该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中,这样,也许有一天,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帮助其他人。”

让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后,J被公司解职,S和D则都在新的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用自觉端正态度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

有自觉的人能够针对自己做出最具有智慧的选择,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等等。要做一个自觉的人,既不会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会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对待客观事实;低估了自己潜能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曾有一个下属,属于“自觉力”明显不足的那种人。他虽然有些才干,但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还喜欢随时随地自吹自擂。在他的自我评估里写着:“虽然我非常谦虚,但我只能这样评价自己:我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卓越的。”当我看到这样一句自我评语时,我就知道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因为他缺乏最起码的自觉。果然,他不久就提出,我不了解他的才华,不能重用他,他决定到其他部门另谋高就。但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接替他职位的人,是一个能力很强,而且很谦虚的人。虽然这个人在上一个职位工作时不很成功,但他明白那是因为自己升迁太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他愿意自降一级来做这份工作,以便打好基础。他后来的确做得很出色。

有自觉的人在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轻言失败,在工作取得成绩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价值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合适的空间及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优秀团队。有自觉的人的抉择让他人更愿意信任。

自觉对于管理现代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在公司里,管理者在衡量某个员工的工作绩效时,如果发觉该员工做得不好,就会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名员工有没有足够的自觉?他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是否愿意改进?”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管理者就不用再有任何的犹豫,可以直接把他调离工作岗位;反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管理者通常都会再给员工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

在开复学生网上,一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提出“自觉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他说:“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主要来自我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体会。现在的在校学生,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自己?一年多来,因为我在学校某社团做组织工作,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让我很难过的是,几乎很少有人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很出色,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特别是当学校的学制从五年改成四年以后,我发现很多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准备考研、出国,两眼紧盯着GPA。这个时候,考研、出国、GPA不再是进一步深造的手段,而变成了很多人追求的惟一目标。深入了解自己并不难。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要了解自己。确定计划和原则时,必须完全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清楚自己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制定了一个计划以后,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某种程度上的修改,但始终要明确自己的大方向。所以我觉得更难的一点是,能经常以旁观者的目光审视自己,看一下自己哪方面做得好,需要保持,哪方面做得差,需要更加努力,哪方面走入了歧途,需要改正。”

(6)用学习积累经验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向一个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这位智者的意思是说,每个人最初都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选择中,如果能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他就能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方法,他也就自然成为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回顾我的一生,我可以很确信地说:我从失败中学习到的要远远超过我从成功中学习到的。所以,不要畏惧失败。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学习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时候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英文中有一句名言:“旅途本身就是收获(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很多时候,你的收获并不一定是每件事的成功,而是你在走向成功的旅途中经历的一切。旅途中的每一次正确的或是错误的选择都会让你学到新的知识、获取新的教训,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自觉,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当我从中国回到微软总部后,发现自己刚接管的部门内有一个项目存在方向上的偏差——开发团队并没有把用户摆在第一位,而只知道研究一些看上去很“酷”的技术——就毅然终止了该项目的研发。当时,有位员工问我:“你怎么能够确定你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像Windows这样的产品也是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市场检验后才站稳脚跟的。你凭什么笃定这个项目不会在未来收获惊喜呢?”

其实,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做出抉择,主要还是因为我在此前的工作中已经有了类似的教训。

此前,我曾经在SGI公司领导两百余人的团队研发一套世界最先进的三维漫步技术。这套技术能在十年前的硬件上营造出美丽的三维效果。但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开发出来的三维体验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客户群,而是想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结果,最终的产品无法利用SGI现有的营销渠道,产品对硬件及网络的要求也超出了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我们这个项目最终被取消,技术被公司出售。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因为我手下的两百余人都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失业。我的内心深感愧疚。但另一方面,我也从惨痛的教训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这让我深深懂得,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选择,我才果断地取消了微软那个犯有类似错误的项目。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错误的选择,还是失败的经历,它们都可以成为印刻在我们心底,能够随时拿出来比较、借鉴的“模板(Template)”。当我们面临新的抉择时,我们就会使用过去积累的“模板”来比较、分析各种不同情况下成功的概率,以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7)用勇气放弃包袱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有时,你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必须放弃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那就需要更多的勇气了。

许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有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伞,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无比广阔、无比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自己就有过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

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踌躇满志地进入了法律系,因为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教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合适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的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另一次的放弃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时,放弃了两年的年资而加入了苹果公司。虽然我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而且又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这个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好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本来都是好事,但这些事情对社会的价值并不是那么直接。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我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

加入Google后,有许多记者问我:“在微软你有七年的人脉,有比尔·盖茨的信任,就这么放弃了,你不觉得可惜吗?”确实,这些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我看到有回到中国再一次创业的机会,当我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产生,当我看到一个坚持自己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我发现,创立Google中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只对我拥有的东西依依不舍,那么我将错过这个“once in a lifetime”的机会。于是,就像我在“追随我新的抉择”中所说的:“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放弃了在微软的人脉,放弃了继续与比尔·盖茨工作的机会,放弃了那安稳的工作,放弃了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荣誉。

我人生中这几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自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8)用真心追随智慧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抉择的“智囊”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了。

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基本设计(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兴趣则是我们每个人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有关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读者可以参看《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的相关章节。

在选择面前,该注重自信还是该自省?该积极还是该有同理心?该勇敢还是该有胸怀?该读研、工作、还是出国?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你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都可以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你的价值观是你判断“是非”的准绳,你的理想和兴趣是你辨别“方向”的指南针——它们都是你心底里最真实、最“自我”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些更重要,更精确的判断依据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会用一个特别的“报纸头条测试法”来检验自己的言行。所谓“报纸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下面是一个“报纸头条测试法”的真实使用例子。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仲裁掉一位。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十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他知道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

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作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它违背了我内心很强烈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对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虽然选择起来很困难,但最终我还是能够面对我的良心,因为我知道这是公正、负责、诚信的决定。

如果用“报纸测试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结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决心将来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良心和承诺负责,这种自己和自己达成的协议与默契是维持诚信的价值观的最好方式。

理想与价值观一样地重要。我在大学时立定了我的人生目标——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这个理想帮助了我做出许多重要的决定,例如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又毅然决定加入Google公司并再次回到中国创业,这些重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我追随内心的表现:我认为我的理想可以在中国实现得更好。

大学生们在25岁以前,通常都会面临两个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专业时,不应当只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应当只看学校的名气大小或报考该专业学生的分数高低。相应的,选择工作时也不能单纯地考虑名、利、时尚等外在因素。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在综合权衡自己的理想、学习积累、天赋以及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建议大家应该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来寻找最为完整、最为均衡的人生状态。任何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都必然会在积极追寻成功的道路上运用自己最高的智慧:因为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他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就必然会听从自己的真心、用冷静的心态权衡各种利弊,他也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或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抉择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自我……这样的人最能理解完整与均衡的真谛,这样的人最懂得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来赢得真正的成功。

每个人的“真心”、“理想”、“兴趣”不同,每个人的机遇不同,参加的团队不同,学习的机会不同,擅长的“态度”或“行为”也不同。所以,你有选择的权利,只要用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融会中西,均衡发展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里,只有融会中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国际化人才。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每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年轻人都应当在中西方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文化范畴中寻找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完整与均衡的文化精髓,并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时发挥中国人讲求纪律与服从、重视谦虚和毅力以及西方人强调创意与个性,鼓励积极与勇气的特长,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容易地把握各种要素之间的完整与均衡关系。

中国和西方的年轻人在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或优势。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中国青年和美国青年的优势可以用下表来概括。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表格2

很多人认为,在IT和其他高科技领域内,西方人表现得更为出色,因此中国人只有吸取西方的企业文化才能获得一席之地。的确,IT产业内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和创新的思维确实与西方的科技发达有直接的关系。西方文化直截了当的沟通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强调团结合作的观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但在另一方面,当东方国家努力追求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人却在试图回归到东方传统的价值理念中,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科学家、艺术家都开始认真研习儒学、佛教等东方文化,试图从古老的东方寻找到最为恒久、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对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他既需要西方的科技和理性,也需要东方的心胸与美德。相比之下,后者可能还更重要一些,因为东方文化影响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许多中华的传统美德。例如“中庸之道”、“正大光明”、“学无止境”、“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追寻成功时的最好指南。

所以,我要求大家兼顾中西的目的不在于渲染中国或西方的文化,而是要让大家用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思想充实自身,以达到均衡发展的最佳状态。我最想强调的其实是中西文化相辅相成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我认为:

一个人甚至要同时具备多种看似相互矛盾的品质,才能在复杂的境遇中因具体情景不同而运用正确的一种。

用智慧在各种看似矛盾的因素之间主动选择“完整”和“均衡”,这是“选择成功”的最大秘诀。

梁启超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年朋友们,中国是了不起的国家,她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人才中心。这里有无数的机遇在等着你们,只要你们用智慧主动选择,成功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你的身边!

二 : 致女儿的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今天是你四周岁的生日,在信里送上我真挚的祝福。你的生日对于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因为你的存在让我懂得了生命中最简单和最朴素的情感。幸福从此有了依托,无羁的的生活从此有了束约。因为我深知,我的爱有你将得以延续。做为你父亲你给了我一个终身的职业。

四年前你从母体中来到这个世界,让我有了初为人父的荣光。从你牙牙学语渐渐的变成现在的乖巧依人,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笑声。让原本无味的二人有了新的营生。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灯塔,结束了无味的禁锢,迎来则是欢畅的黎明之光。从此享受累并快乐的日子。世界赋予生命很多意义,宿命使然,我将会与你牵伴若干之年。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会了解我很多,你会知道我不善言辞,但你会看到为父我的情感的真实。我会增加累积你的学识和道德的操守、让你拥有内心纯朴的良知、会舞动你的思维、跳跃你的思想、丰富你的逻辑、挖掘你的潜力、解读你的情绪、让你怀有热情和希望走好每一步。通过你阅历的增加让你对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如果你喜欢观察,你就会发现家的亲切和真实,对家有一个感观的认识。因为你父亲平庸,使这个家变得普通。家常的琐碎之事充斥平凡,经济的拮据夹杂着矛盾,有争吵,有妥协。无休止重复中上演着无趣的表演。乏味,无聊弥漫着日常的生活。我不会让你的生活因此而单调,因为我会让你的生活饱满,我不会让你有憎世之心,虽然你会感觉有很多不平等,但你相信一切不平等都是暂时的。时间是最伟大的平等,也是最伟大的自由。我相信你的付出能让生活向你微笑,一切的不安都将为之徒劳,我希望你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子,像你的祖母期望一样,这一点希望和你母亲会有所不同,我相信爱笑的女孩子运气是不会差[www.61k.com]的,所以你会是快乐的,别忘了因为有我。

我希望你和我一样怀着敬畏的心看事物,这样你会很谦卑的进行学习。你应学习哲学,它会告诉你的不解。你应学会用音乐,文学的艺术形式排遣你的无聊,它们会告诉你一种全新的对生命理解方式和对世界新的诠释。我希望你会跳舞,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内心的感情。生活是多彩的,不像冬天的冷色那样枯傲。在这个稠人广众的社会里,不要相信承诺,用你判断和努力来兑现世界对你的认可。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记住它是你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要感谢给你挫折人和事,因为它会让你每一步走的都很踏实和稳健,感谢给你忠告的人,也许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学会倾听。用真诚的心来审视平凡中的感动,你会觉得感恩不只是针对父母,而是你周围的一切。以后在书本上你会记得一个叫特雷莎修女的名字,她用美丽微笑和爱感动了世界,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理由很简单,她懂得微笑和爱。对于看事物的视角应知道不管和什么人对什么事物都要平视,因为只有平视,你前方的路才是最远的。它不会影响你的视线。你或许会记得我儿时给你讲的绿野仙踪吧,人需要一个童心,应喜欢童话,相信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崇尚美好,但不迷恋。学会欣赏自然,理解自然的禅韵,对自己会有很多警示。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因为它会让你心情愉悦。时刻要怀踹梦想,因为有梦想你就不会迷茫,就不会停下脚迟疑自己的路。相信梦想会使深谷弥合,崎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相信奇迹。成长是一条很长的路,不要以年月为单位计算,应以分秒相争,学会惜时,切莫浪费春秋之光阴。珍惜你身边的人,别人的阅历你是前进的借鉴,学会用心对人,用真诚的口吻表这你的夙愿,包容和理解会成为你做人的优点。

做一个丰富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用你的亲合力来感染你的亲友,你会晓得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你的生活会大有裨益的。我不会让你童年过早的离开芭芘,不会让你学生时代远离书籍,对于我深知,生命有限,不应有太多遗憾。不要束缚自己的思想,压抑内心的情感,敢于表达和抒发,学会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则是我对你的期望。不要把爱当成负担,就像我从小在远处看你走路一样,大敢的走好每一步,跌倒自己起来。我相信我女儿是聪慧的,更相信你是美丽的,早在羊水的彩超里就得以确认了。我的女儿你给父亲骄傲的证据。因为你的美不只是脸庞而是你学会谅解和分享,你会因此得到快乐的。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种种的难题。生活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的。相信命运是不会为难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的。相信自己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你。难得一个平静的夜,你母亲不在家少了很多噪声,我才能给你写这些文字,不知你多大能看懂,但我相信这不是无功之举,因为我相信文字能留存更长久。想言之很多,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加以补充,永远记住你的平安是我最大的福。

四岁童龄幼稚芽嫩

今有小女可爱相伴

喜于牵笑怒之急泣

肩负其身心随女动

言传教诲孜孜不倦

培养育人赋我之责

予我欢乐四年相随

悠悠我情苦乐我心

谨以此文献给我之小女,送上这无声之礼

三 : 致准旅游人的一封公开信

致准旅游人的一封公开信

中华旅才网 首席顾问

各旅游院校(系)莘莘学子:

新年好!

又到了应届生找工作的季节,相对于高考时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经过几年的大学或者研究生学习,多了几份自信与从容。(www.61k.com]但是,在你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之前,这些都是假象。作为准旅游人,显然这也是绕不过去的坎,跳过去就是龙门,跳不过去,这个问题将一直困扰着你,让你迷茫、彷徨,甚至否定读了大学、读了硕士、读了博士。笔者旅游管理科班出身,一直又在这个行业打拼,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规划做了个遍,谈不上成功,但积累些旅游行业经验,偶得闲暇,将这几年的所想所感所得分享给旅游相关专业学弟、学妹们,希望对你们的职业选择有用。

一、职业视角看旅游

可能你们会说,师兄啊,我们学了3、4年,甚至是7年、10年的旅游,难道不知道什么事旅游业吗?没错,我并不是否定你们所学的成果,我这里所说的旅游业,并不限于旅游产业,六要素我们烂熟于心,但于我们的旅游职业规划而言,并无多大用处。我所说的旅游业,是从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的旅游业。从我的经历而言,旅游专业的莘莘学子,在学校期间耳濡目染的都是旅行社、酒店,甚至普遍认为学旅游专业,不管你是博士、硕士、本科生,刚毕业就只能做导游、做计调、做服务员,工作辛苦且待遇低,尤其是去了旅行社、景区、酒店实习以后,很多同学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想法。这显然是对旅游职业的曲解,这里面有国家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教师引导层面的因素,这些暂且不论。那么刚才说到了六要素,实际上旅游行业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集群,相关业态有几十种之多。这就给旅游人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可以做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传媒、旅游电子商务,也可以做景区、酒店、旅行社经营管理,还可以做旅游地产、旅游投资等等。既然你受过高等级的旅游教育,职业定位就不能只徘徊在计调、导游、服务员上,喜欢者除外。:)

二、现在的选择决定了4年后的今天

从职业视角认识了旅游业,我们知道了原来旅游专业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呢!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进行职业定位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定位观。职业定位说白了,就是选择将来你想做的事。这个问题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仅有初步的认知。甚

旅游人 致准旅游人的一封公开信

至不管从事上述哪个方向,都是误打误撞,靠运气。[www.61k.com]这些可以理解。我们允许同学们有试错和纠偏的过程,换句话说,你试了9次失败了,但最后1次你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归属,那么恭喜你,你还是成功了!但我更希望同学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专业旅游人才。如何少走弯路,我要说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职业定位实质上还是一种选择,选择的技巧每个人都没有每个人的方式,我说通用的。你要选择有发言权的人调查,我们不能找厨子问如何才能开好车。谁才有发言权?1、职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是,2、你所期待职业的从业者可以是,3、跟该职业直接关联职业的从业者可以是,当然还有其他。调查什么?你只需要搞明白一件事即可,那就是这个职业做的最好的人是谁,他拥有什么样的学历、资历和资源,他的收入和生活是怎样的。如果调查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将来,那么毫不犹豫的选择,并且去努力吧。一般性的因素比如薪资待遇、职位提升速度之类也应关注,此处不在赘述。我只想强调一点,4年前的选择决定了你的今天,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了4年后的今天。

三、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

职业发展观不可小觑。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这在旅游职业发展中仍是真理。因为我们常常发现,认识完旅游业,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后,有时候因为知识结构、资历阅历、个人机遇等种种原因,没有能一触而就直接去做了的。更何况,有时候你还在纠结于自己到底做什么。事实上,真正的旅游职业经理人走线不走点,你刚毕业,完全可以花两年的时间,在旅行社、景区、酒店甚至是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智力机构中间走一圈,实习也算、请教也算,到那个时候,你适合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自然清晰明了。这是一个积累资历阅历的过程,剩下的,就是为了你目标职业去完善知识结构,寻找个人机遇了。

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准旅游人,为你的旅游职业生涯做充足的准备吧,带着好的心态上路,旅游足可以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祝你们学业有成,求职顺利!欢迎到中华旅才网注册会员!

中华旅才网由国内顶级旅游智力机构、知名旅游院校及资深旅游界人士发起,目的是通过国际化的无障碍旅游人才高端云平台,实现以旅游人才研究、运营、咨询与开发为核心的资源对接平台、信息交互平台,人才流通平台。

中华旅才网址:http://www.ujobo.com QQ在线:759112011

官方新浪微博:请搜索“中华旅才”、“旅游微招聘”

本文标题:李开复致女儿的一封信-李开复致学生的一封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5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