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六合路变了
我们学校门前的六合路变了,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路,变化越来越大,建设越来越好了!下面,由我来讲一讲它的变化吧。
旧的六合路两旁的草丛里,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在到处飞舞,还有各种各样的垃圾,奇臭无比!经过改造后的六合路,清洁工天天清扫卫生,草丛变得干净多了,绿油油的小草在风里摇摆,跳起了舞。多么美丽的花草树木啊!
老六合路没有路灯,夜深的时候,汽车必须开着大灯才能行驶,尽管小心翼翼,还是会发生车祸!现在道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汽车行驶,明亮的灯光洒在道路上,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似的。汽车也不用鸣喇叭了,居民也可以安心睡觉了!
每当下班高峰期时,原来的六合路上的汽车就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地“卷”来。它们发出刺耳的“滴滴,滴”声,像夏天里啼叫的知了。因为“蝗虫”太多了,把路塞了个水泄不通!哎,那种情况下真没办法!现在道路变宽了,很少听到“蝗虫们”的叫声了。
我记得原来六合路坑坑洼洼的,汽车碾上去,坐在车里的人,被车颠得东倒西歪,很烦人。现在好了,道路变平整了,汽车碾上去也没事了!
虽然不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六合路会越变越好!
桂林市汇通小学五年级:孙一岚
二 :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讨论]怎样进行有效的备课?
下面是我暑期给老师培训的一个提纲,很大程度上抄袭了斯苗儿老师的文章。
怎样备好一节课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所谓起点能力(起点行为),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再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老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实际或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与学生截获搜信息的速度和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是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确定教学的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其前提就是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另外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没有掌握的是那部分?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
只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引导,哪些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究。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改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况且,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人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来构建教材体系,但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每个学生的需要:如教材内容相对静止,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和开放的需要,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订立、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可是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什么?哪些内容要渗透及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教学应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
3、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是什么?
只有在回答了上述问题之后,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诸如调整教学顺序、提供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等。
三、注意目标的全面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性:《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数学课程的目标进行阐述。
对于以上四个方面,课标提出: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月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月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来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应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四、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时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实践”这八个字。
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求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师应平等的参与活动中,注意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升华,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明确教师角色,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里的“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等。
“合作者”的含义包括建议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额,实际上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哪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上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可是很多老师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地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要,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他们在备课时大都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对每个环节设计出非常具体的方案,甚至把问题设计得十分细碎,而比较忽视对环节目标的研究,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教学方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有的教师在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没想到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出现了故障,由于课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在没有多媒体帮助的情况该如何进行教学,所以就显得束手无策。。而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要使教学的方案具有效率意义,必须在全面深入研究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板块式的教学方案,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
[讨论]怎样进行有效的备课?
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备课
青县树人学校 姚俊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在这种生成性的课堂中,那些教师主观预设的教案,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没有多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性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改进备课方式,让备课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用我们的实践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学情估测
每个学生学习新知都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都是建立在自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由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以及能用什么方法学习;学习新知还有哪些思维障碍,学生的认知难点是什么;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预测学 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教材及目标分析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准确把握教材。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来教教材。所以我们就可以依据“课程标准”重组教材或调整教材顺序等,准确把握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学会哪些学习方法,以及本节课在整个单元教学和整册教学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已不再是知识本位的教学,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的发展,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任,于是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其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首先明确本节课我们将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和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怎样的方式或通过设计什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通过学习使每个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预设“学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也就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一)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结合生成课程资源揭示课题。
(二)备课时应考虑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设计哪些环节,每个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
(三)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根据生成的课堂情况及时调控课堂。
(四)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反思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教师上完课以后,一切就结束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写教案其功能不仅指向它所对应的一节课或几节课,更应指向今后所有的教学活动。因此,上完课以后我们应对预定教案进行反思补充,对经验进行总结提升。(1)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是什么,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效果如何。(2)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我采取的策略又是什么;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对学生估计不足还是我没有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我今后应采取怎样的措施。(3)对于课堂上成功的地方,查阅一些教育理论,反思成功在什么地方,理论基础是什么,用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上升到一定层次。这样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把“课前分析思考,课中实践体验,课后总结补充”融为一体,也让教师能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改革,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备课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过去,我们通常采用独立备课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彰显教师个人对文本(教材)的独到见解,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壮观。但个人独立备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分追求独到见解,而忽略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渗透与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应知应会”打了折扣。我校现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我们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一个程序化的模式中。
为此,我们共同探讨有关集体备课的问题: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
一、备教学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的今天,我们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定位了如指掌,还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理念了如指掌。
政治学科的课程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是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
2、正确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政治教学目的的前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政治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政治课程。这是达到政治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只有将这些理念烂熟于心,我们在备课中才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教学重点和难点
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言,班与班之间参差不齐,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在开学这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一些不利现象: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其实他们目标本身设置的没有错,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各个年段也不同。因此在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三、备学习方式
修订后的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这告诉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一些教育专家在各种教学刊物上撰文,指出当前课改中出现的几种误区,其中一误区为学习方式“自主变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1、学生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所事事。2、学生交流的“旁听者”:学生漫无边际,教师不置可否。3、学生活动的“捧场者”:学生言行出轨,教师大加赞赏。
集体备课时,我们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学生指责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
四、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成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教师手中。教师应怎样用好这把尺子,是我们集体备课要探讨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应探讨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相对固定是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尽快地认识、熟悉、读懂题目,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水平的补充,作业题型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正确答题。作业内容的设计即考虑基础性,也应兼顾发散性。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建立有效的集体备课的运行机制,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内容。
“集体备课”是好的。但如何有效地实施好,确实是个难题。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我校针对不同学科确定了不同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政治组集体备课的时间定在星期三。每周一由教导处连同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不一定形成文字材料)。每周三上午为政治集体备课集体交流时间,原则上周六当天下午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这样,通过时间的固定化,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
概括说来,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一)初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几篇课文的教学或好几个课时,针对每篇课文(课时)落实不同的主备人。这样保证主备人,能集中精力备好一篇(几课时)。主备人的职责是什么呢?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辅备人在周六集体交流前必须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主备、辅备的人可以在书头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在纸头上写一写,这些形式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来定,学校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及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你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个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第二个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保证交流的深入,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为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我们取消了交流时记录的做法。因为过去要求各组记好交流记录,结果往往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局面。一个人说,一个人记,甚至说的人还不时停下来等等记录的人,这种交流实质上缺乏“火花”的相互碰撞,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甚至是敷衍式的交流。那么是不是交流时什么都不记呢?也不是,记是由各人记,记什么?不限制,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划划,可以在纸头上写,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
每周的教学内容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备课交流时,我们做到区别对待。另外,针对不同的主备人备的课,我们在交流时也要体现区别。骨干教师主备的课能起到促进垂范的作用,讨论时可以重点交流;才入门的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关心和锻炼,备的课可以重点讨论,等等。另外,集体备课以讨论并形成教案为主,并附以讨论教具准备、制作,讨论练习,包括讨论阶段检测的试卷。
集体交流不仅仅形成共同的教案,交流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每次集体备课都确定好一个主持人,主持人可以是主任、校长、也可以是备课组长,主持人就备课人的困惑反思选择一到两个话题。引导大家深入讨论,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的问题。
(三)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两小时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所撰写的教案应由主持人审阅后方可实施。为了保证教案及时印发到辅备人的手中。学校规定,集体备课第1、2课时的教案必须在周六复印到辅备教师手中,其余的教案必须于下周一印发给教师。
(四)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会照本宣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学校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我们跟教师讲,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一份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教案则肯定是一份对于你来说最完美的教案。
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感等反思也记下来。这些困惑、心得正是我们教师业务能力前进的每一个阶梯。为了督促教师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教导处按学科分每条线每周五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
三、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怎样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我们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四定”、“两结合”。
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确定了周六下午固定的两个小时时间专门用于讨论交流;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四步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确定了分线主任检查制度,和主持人制度,一个好的主持人能善于调动大家讨论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引导教师将讨论交流深入化,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我们对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从四方面入手,①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由各组主持人考核;②优秀教案评比,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③限时备课竞赛,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④课堂听课,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轨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两结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
严格地讲集体备课这项工作是最难管理也最需要管理的,但过去那种管理一管就死。“你要资料,我来抄,你要我来,我谈闲”。怎样克服各种消极因素,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呢?
学校探索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并逐步由钢性的制度管理向弹性化的人本管理转变的管理方式。我们处处尊重老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的备课环境,例如淡化资料的要求,我们跟教师讲,我们集体备课为的是什么?不是来做样子给别人看,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首要的是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其次是减轻教师的笔头抄教案的负担。我们还提出只要有益于这个目的的任何形式我们都不反对。包括集体备课的过程资料,我们不作硬性要求。在主备人的备课量上,我们放手给备课组自行决定,你们认为骨干教师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骨干教师主备量大一些也行。组内以为“一三五”考核对象应主备多一些,以便大家来共同指导他也行。一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组内教师自行申报决定,也可以是备课组长协调安排等等都行。每学期学校还进行备课竞赛和评选最佳备课组等激励活动。
2、备课和培训相结合
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师培的过程。另外,在每次集体交流中,我们不仅讨论备课的教案,还就教师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式的研讨,这本身也是教研培训相结合了。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506)
一.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
一、备教学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的今天,我们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定位了如指掌,还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理念了如指掌。
二、备教学重点和难点
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讨论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三、备学习方式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当前课改中出现的几种误区,其中一误区为学习方式“自主变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1、学生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所事事。2、学生交流的“旁听者”:学生漫无边际,教师不置可否。3、学生活动的“捧场者”:学生言行出轨,教师大加赞赏。
集体备课时,我们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备作业设计
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成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教师应怎样用好这把尺子,是我们集体备课要探讨的。我们应探讨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
2、作业的质。
二、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一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每周三上午为政治集体备课集体交流时间,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从下周一至下周五为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的时间。这样,通过时间的固定化,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
概括说来,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一)初备。 (二)集体交流。(三)形成教案。(四)个性设计与反思。
三、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怎样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四定”、“两结合”。
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确定了周三固定的两个小时时间专门用于讨论交流;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四步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从四方面入手,①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由各组主持人考核;②优秀教案评比,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③限时备课竞赛,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④课堂听课,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轨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两结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
2、备课和培训相结合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濮阳市第三中学 王秀丽
集体备课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面对新的内容,新的资讯和新的教育对象而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的集思广益的一种群体性智慧整合与发挥的教学研究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把个人的教育智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于集体合作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首先,集体备课应有一个总体计划。一般地说,集体备课在备课组内先由组长执笔,拟定学期总备课计划,然后交由小组全体成员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修订完善。计划核心要素当是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程度、心理年龄特征等。有了这样周详的考虑,备课组的总计划才是可行的,方向也是明确的。
其次,集体备课要分步组织实施。备课组长根椐总规划,将各单元、各章节教学任务分配到人,组长要指导教师精心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洞察教改前沿动态,借鉴他人的典型课例和优质课教学经验,从而形成富有创见而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设计要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人”的因素放在显著位置,彻底摒弃过去“目中无人”,只有教材教参的传统观念。方案初定后,应交由小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吸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形成集体结晶。
最后,集体备课要注重反馈,深入反思。我们常常在教完一个章节、一篇课文后,总有新的发现,或是对教材的新领悟,或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新解法,有时甚至是教材不足、教参失误,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体会,而且一节课的内容,教师与教师收集的体会又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有一个交流平台,形成共识。备课组长遇到这种情况,要打破常规的备课组会议,趁热打铁,及时组织教师进行总结,形成文字。个人的感情可以在集体中得到肯定或是否定,解题的妙招可以推荐给他人,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引起预见性的关注。备课组长还可指导相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写成教学案例甚至学术论文。
总之,集体备课应做到:“计划周详 ----环节落实----反思及时”。从而达到有效的集体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张娜
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备课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备课是基础,没有基础或者基础不牢,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就是一句空话,从备课抓起,把基础夯实,实效性才能显现,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才会扎实。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你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才能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反之,你的课会上得一沓糊涂,学生所获无几,久而久之,又从何谈起教学质量呢?
语文教师则是语言文字的传播者。怎样用心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怎样用语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打动学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课题。新课程形势下的备课,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将培养目标分成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几个方面。
语文课程担负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实施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定要多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备课中要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课标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备课中要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一句话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适合学生的发展。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我们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可以问的新奇、独特,最后教师要给以梳理、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备课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听、说、读、写、问、画、演、唱。教师备课中要设计好这些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年级的特点。
2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张娜
三、整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
(一)整体备课
整体备课就是新学期拿到新书以后,教师要及时阅读全册教材,目的是对全册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全册教材训练的序列及训练的重点、人文教育及课外实践的相关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它是必不可少的,用最少的时间,追求最大的效果。
(二)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就是对单元内的一组课文进行集中备课,寻找共性与个性。因为每组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和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因此。我们在单元备课时就要认真阅读,发现这一共性,合理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学习、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使每一篇文章各尽其用。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补,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具体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首先要考虑每篇文章在本单元所承载的任务,它处在什么位置,然后才是进入对一篇文章的备课。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凭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学生,研读教材是关键。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第一,读懂文本;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第三,确立授课思路;第四,确定教学重点;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第一,读懂文本。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从人文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看成是对话的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冲击和改造。我们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关系及其内涵,探索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与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在四种对话形态中,教师都得转变观念和方法,才能有所作为。
?教师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
这里的“文本”主要指的是教材及其相关的参考资料。“对话”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自己首先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文本,然后创造性地解读和处理文本。
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与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而阅读教学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自己必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有心灵的震撼。
教师同文本的对话,首先要“聆听”文本的声音,调动自己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披文以入情”,让文本感动自己。例如:《小珊迪》小珊迪以他的真情感动了作者,以他的诚实征服了作者,以他的善良感化了作者,文章的情感一步步升华,珊迪的形象随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越来越清晰,珊迪的行为深深地感染了教师,这位教师备课讲课奠定了基础。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使“备课”、“钻研教材”的内涵得到扩展。它能使文本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思绪翻飞、情意激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一条心灵碰撞,精神交汇的生命之河
?引领学生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必须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地接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自主解读课本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张娜
? 实现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切不可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把心态放好,老老实实地做做一个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
? 推动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互动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生和学生之间开展关于文本的对话。在这生与生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释疑者,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对话中(如质疑-释疑,小组学习)比较适宜生生间对文本的对话。
第二,细品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往往揭示了讲课的思路与重点,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这些题要细细地进行品味,用心地去揣摩,从中寻找讲课的规律,时间长了,你会从中悟出它的道理。
第三,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第四,确定授课思路。
第五,对照教参、学生实际定夺讲课思路。
第六,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
?注重课前备课
一般情况下,备课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前备课等。在学期、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尤其应注重课前备课。一般地说,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备课余量六节。我想,在备完课后,不是只等上课,必须再看一遍教案,进行一次再备课。把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再仔细琢磨一番:教法是不是非常恰当?问题这样提出是不是恰如其分?某个问题放在前面先讲到底好不好?……这样临时再做些增、补、删、减,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使教案越发完善,使教学内容熟烂于心,这样,虽然教案书写乱了点,但课前准备充分,心中有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重点,讲起课来才能自如、潇洒,课才能讲活。我认为,那种讲课时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的死板的教学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而那种教学重点不明确、课堂上离题万里的胡侃乱讲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学效率因此也就不会理想。
四、备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了解学生,顺应学生学路。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等的确定都要适应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在学生的已知已能的基础上进行,从实际出发)
?确定教学目标,保证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保证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 板书的设计、课后反思的撰写等都要精心准备。我们追求完美,但不刻求完美。
?重视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案中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而不是一味地考虑教师怎样教,教师的观念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是一个服务者、引领者、合作者,引领学生在过程中去学习知识,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拓视野,着眼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备课不要局限在一课书,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补充、完善、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励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感悟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习作中的表达方法来源于阅读。很显然,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绝非是单单语言的感悟,还应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风格,每篇文章有每篇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学生的习作写不好,应该说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让二者相得益彰,力避阅读与写作两张皮的现象,让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
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把备好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历练自己,尽快成为行家里手,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了施展自己的才华,收获自己的成果。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愿每一位语文教师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备课方法步骤谈
战前兵力的充实,粮草、枪支弹药的筹集制造和运输,这是我们常说的备战;农闲的时候,精选种子修理农具、购置农药、化肥,这是农家特别重视的备耕;新建房屋要备料;带新娘、取媳妇也少了要备酒、备菜、备嫁妆。一句话,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因此,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确定要求,灵活地选择教法,认真地编写教案,反复地熟悉教案,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全班学生达到教学要求,从而园满地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差错少了,教师就不再需要用更多的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就能腾出充裕的时间来备课。这样,课堂教学质量又有提高,形成了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如果舍不得在"备课"上下功夫,则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补缺补差花时多,备课又因时间紧而草就率简单,课堂教学质量就提不高。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事倍而功半。备课既然在教学中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把这件事做好、做真、做实。
今天,我想就小学语文备课的步骤和方法上的一些技术问题,结合个人的实践和体会谈点粗浅的认识,与在座的领导、行家、同行们商讨,敬请赐教。
第一步是深入地钻研教材。它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学习教学大纲,把握分年级的要求;通读全册教材,制订学期教学计划。(这一点就不详细讲了)制订计划是属于备课的第一步工作,因此,认真备课里包含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二是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认识每组教材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特别是本组各课之间的联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往往未能引起我们更多老师的重视,但也有做得不错的,如芦沟乡大崔小学单元整体备课已坚持多年,上冈小学刘永青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积极探索,有10余篇专题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避雨》(九册12课)节选自李准的短篇小说《耕云记》这是李准196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当时他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我想,他当时决不会想到,我这是专门为小学生写的课文,我要把它写好,待10年、20年以后,就会派上用场了,而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通过玉山人民公社建立气象站,培养自己气象员的故事,来反映我国人民运用科学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动人事迹,激励人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我看,这是作者李准写作的初衷。那么,今天,人教社的同志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收集到我们小学课本中来,为什么把它选在第九册第4组课文中,又为什么把它排在《太阳》、《鲸》之后,《水晶宫的秘密》之前,这些问题在上课前一定要很好解决,不然教学就不会有针对性。一句话,就是要搞清各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也许有同志要问:这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文章,为什么不和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唐白虎》等写人物的文章放在一起呢?这是一篇歌颂主人公有心计的文章,为什么不和《鸡毛信》、《夜莺之歌》、《草地夜行》等文章放在一组呢?因为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体系是以阅读与表达的基本功训练为序来安排课文的。文章体裁不纵向排列,因此,不要过多的考虑相似体裁文章的归类问题;另外,语文教材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他们的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思想教育渗透其中,因此,它不可能象思品教材那样,按文章表达的某一种思想或品质来进行归类。现在,我们来和大家共同研究一下,人教社的同志选用这篇文章的意图。从这篇文章写作技巧的角度看,作者把一个有心计的女气象员活灵活现地介绍给我们,他是依下雨、避雨、谈雨的顺序叙述的,紧紧抓住"雨"这个线索来写人。《太阳》抓住了光和热的作用这条线索,《鲸》则按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来安排写作顺序,逻辑顺序十分清楚,《水晶宫的秘密》则围绕着开发海底石油的过程来安排写作的,这四篇文章线索、脉胳既清楚,又俱特色,是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懂得段落之间联系的好范例。第4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又正好是"文章的段落",显然,编者把这两课选编在一起是为了落实"文章段落"这个重点训练项目服务的。这是对教材编排意图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搞清楚每组各课之间的联系。例如五册第七组课文由《列宁和卫兵》、《你们想错了》、《罗盛教》这三篇课文与一个基础训练组成,这其中《列宁与卫兵》与《你们想错了》是讲读课文,《罗盛教》是阅读课文,前两篇讲读课文都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表现列宁和方志敏的好品质,尤其是人物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罗盛教》侧主要以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人物的内心,这是写作特点上的区别。在《列宁与卫兵》这篇课文中,作者写卫兵认真负责检查通行证,写列宁旁边那位同志对卫兵的责备,都是为了突出列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纪律,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听写最后一段里列宁说的话,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两个角色都是正面角色,紧接着的《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也分角色,而且是正反面角色;课文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练习,包括分角色朗读课文,但是由于这里有正反面角色,所以冲突更激烈,感情更强烈,神态更鲜明,方志敏同志话中的内涵也更丰富,为此,在教学时就得在学习《列宁和卫兵》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正反面角色的对话。这是朗读能力培养上的联系,体现在能力培养的逐步提高。在《你们想错了》一文中,教师通过指导体会描写国民党士兵对方志敏同志搜身的"摸"与"捏"等词用十分贴切,这些知识使学生在阅读《罗盛教》一课时,能正确体会罗盛教救崔莹的"托、顶"等词的贴切。基础训练7中要求学生从图上画的三个人的样子、表现和举动,想想看他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三是对每篇教材作深入的钻研。一般分五步:
1、从字词句着手,把握思想内容,明确中心。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一般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有的文章要写两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事情,都要反映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要通过读来确定,不能或干脆定两个中心。教师反复研读课文,抓准了中心思想,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再说,全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是为如何反映这一中心思想服务的,教师抓住了中心思想,才能抓准课文的重点,设计教学方法,有些课文中心不易一下子定准,有些参考书也不够明确,中心定偏了,教学就偏离了轨道。例如,如果我们把《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为"揭露反动派长官与士兵的贪图钱财,穷凶极恶"我们就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揭露敌人上,从而以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作为抓手。如果把中心思想理解为"揭露反动士兵的贪图钱财,歌颂方志敏同志的不谋私利"就会把教学重点平分给揭露敌人和歌颂方志敏这两个方面。只有把中心思想确认为"赞扬了方志敏同志一心革命不谋私利的高尚品质",才能把教学重点落在对方志敏语言的理解上,而把揭露敌人作为赞扬方志敏的陪衬。再如三年级有篇课文叫《喇叭花》,我听了不少同志上课,他们都把其当作写景状物的说明文来教了。看题目,是说明文,写一种花吗?其实这是一篇如何观察植物的记叙文,因为他具备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时间:春-夏,地点:院子里,人物:晏杰和他的姐姐,说明文就不具备这些要素。教学这篇课文不但要搞清喇叭花生长的过程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搞清他们怎样认真仔细、反复观察喇叭花的。造成这个失误,是因为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内容。再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人们会从"和"这一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着眼,或从"狐狸"放在题目的前面,以及全文以较多篇幅描写狐狸的"神态""语言"等方面考虑,误认为本课是以狐狸为主角的。其实不然,《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而寓言总是在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寓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寓意的落脚点,往往就是作者所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本文是通过叙述狐狸骗走乌鸦嘴里一片肉的经过,说明乌鸦爱听奉承话,所以上当受骗,由此可见,寓意的落脚点在乌鸦,因此,本文主要是写乌鸦的。既然文章是以写乌鸦为主,为什么却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狐猩呢?这是因为只有将狐狸写得越狡猾,奉承话说得越好听,才能越清楚地说明乌鸦是听奉承话上当,使文章的寓意更突出、更鲜明。要把握中心,就要很好地去读课文,一句一句钻研、一句句推敲,就是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观察要细,要有耐心,要反复观察,观察要抓特点,写观察日记既要写怎样观察的,又要把观察到的主要的有顺序地写下来。听了不少课,老师们都把作者怎样观察嗽叭花的情况忽略了,而只顾认真地讲花的生长过程与生长特点,这是没有很好地把握课文。新苗苗出来了,小作者看得很仔细,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得出来,老师要细心的通过语言文字去推敲,"蹲下身子"从这句话我们老师就要想到幼苗刚出土,很小,站着看,看不清楚,这是仔细透明,说明是才开的,最能体现才开的是"洁","洁"一尘不染,只有是今夜开放的花,辫才会无灰尘,试看小作者观察多么仔细。我想这篇课文教嗽叭花的生长顺序非常容易,甚至不需要老师多指导,学生便会自读而得,而小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如何仔细、认真、如何有耐心,不深入研究不易获得,如果老师也不清楚,浮在上面读一遍课文,抄个教案,到课堂上一讲了之,老师无所得,学生无所得,这里看出老师钻研教材的重要如我听了好几位老师教《三味书室》(7册)教得总不让人满意,教了这课以后,好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是:鲁迅上学会迟到,鲁迅为了不迟到,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个"早"字刻得很漂亮,课文中讲了象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学习鲁迅勤奋学习的精神,要付诸行动,我们也在桌子上刻个"早",于是几十个"早"字在四年级教室的课桌上诞生了。这是什么效果,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老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课文。老师对课文的研究要深一些,才便于更好地教学生学。钻研教材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搞不清的要请教别人,查阅资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三味书屋》,看到这个题目,就要问自己,为什么把教室称做书屋,又为什么称"三味书屋"旧时称学校为私塾,大一点的叫书院,变法以后,废除了科举,兴办学堂,后来改成"学校"的。这个问题解决了,又为什么称三味书屋呢?"三味书屋"原来叫"三馀书屋"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父亲寿峰岚把"馀"改成了"味"。为什么叫"三味"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读书有味,书屋后小园里的腊梅有味,桂花有味;又解释为:读《径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丰盛可口的饭菜)读《子书》味如醯醢故称三味,原来"三味书屋"由此而得,课文中讲了"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这幅图的含义是什么呢?中国的绘画艺术的特点之一,是画义双关,画中的事物采用"谐言取意的手法":梅花鹿的"鹿"即福禄的"禄",卧着的鹿,即伏着的鹿"伏"即"福","伏鹿"者"福禄"也,这一切都与"古树"即"古书"有关,在屋里挂这张画是向学生暗示:将来的"福"、"禄"双收,是以今天苦读古书为基础的,它是进行封建主义"理想"教育的教材。这些学生不一定要知道,但有的学生想知道,你就得让他知道,如果老师也不知道,就不好向学生说了。鲁迅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为什么要刻?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明:"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是鲁迅迟到的原因。老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不当一回事,上课的时候,只照本宣科,学生也不会当一回事,好象这算不了什么,刻"早"字的理由,鲁迅能刻,我们也刻。如果我们在细细钻研想象一下鲁迅的这个"早"字是很不容易刻下的,是要下一番决心的,下一番毅力的,鲁迅生在一个封建家庭里,父亲叫周伯宜长年卧病在家,鲁迅13岁那年,家庭遭到一场很大变故,他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捕了。每年秋后,官府都乘机勒索,鲁迅家中仅有的四五十亩水田也卖完了,以致不得不靠典当度日,鲁迅一面要典当,一面要为父亲抓药治病。鲁迅每天除了料理家务外,还要拿着东西匆匆忙忙地赶到当铺去,当掉东西拿到钱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赶到药铺去买药,把药送回家里,然后再赶到书塾来读书,如果当铺里当的钱还不够付药钱,鲁迅还得再回到家里,拿了东西再去当……就这样地赶来赶去,常常使他气喘吁呈,满头大汗,甚至连早饭也来不及吃,走路也感到非常吃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迟到是可以谅解的,同时可以想象鲁迅刻了"早"字以后,每天会怎样更辛苦,学习怎样更勤奋。然后再把鲁迅迟到与我们有些同学睡懒觉迟到进行比较,再告诉同学鲁迅读书的学桌是家里带来的,能不能想象出比在桌子上刻"早"的更好的方法,来保证不迟到,学生一定会从中得到启示,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作者行文的线索搞得清清楚楚,既要分清段落层次,又要搞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搞清楚了,教学才会得心应手。第八册《在炮兵阵地上》一文,前后段落之间呈因果递进关系,相互间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彭总的脸色为什么不好看了,是因为团长不能知已知彼,为什么忍不住了,是因为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也不合理,再加上前面团长不能知已知彼,为什么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一是因为几位首长明知弹药库修建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改进,再加上前面两点(1)团长不能知已知彼;(2)弹药库修建不合理。为什么要作出对弹药库折了重修、撤职团长?又和前面紧密联系,这些都要搞清楚,不然在上课的时候,就只能一段段、一节节、一句句教学,就会把整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了。
3、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抓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便于我们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在炮兵阵地上》语言特色主要有二:(1)对彭总神态动作的描写,不偏不倚,准确有度,确在常理之中,脸色有些不好看了,再也忍不住了,电闪雷鸣地发作了,压住了火。拉着团长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夹了好多菜,送到他碗里。(2)对彭总语言的描写,也具个性,情感性强,说理性强,在彭总说的话中用了13个"!",我看这13个"!"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标点符号往往是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流露的重要标志。时间关系不去多说。彭总的话,论理性极强。例如这么一句话:"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强调守住阵地是最重要的事,接着谈为什么说重要的事。"因为你们离敌人最近"这句话的内含相当丰富:(1)你们守卫的地方离敌人最近;(2)你们守卫的是祖国东大门;(3)你们守卫的地方最容易被敌人攻破;(4)如此重要的事丢了,你们去忙别的事,主次不分,顾此失彼,这是严重失职。这些话说理性极强,老师好好地研究一下,教学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学生就会觉得彭总此时发大火,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高度负责的表现,彭总此时不是在发无名火,或是丧失理智在整人,而是在充分说明道理,以理服人,这样彭总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高高树起。因此,抓文章语言特色是很重要的。
4、要备读课文。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反复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老师备读课文也是为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备"读",就很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边读了,更不用说给学生作示范了。现在我们有的老师播放正确的朗读录音来教学,但是我认为这也不能代替老师自身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还如《在炮兵阵地上》这篇课文是要求有感性的朗读课文,这是课文后的最后一个作业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达到这个要求,完成这个任务,也应该在备课时做一点思考。我想,首先要在钻研教材时找出最能体现情感的字、词、句、段,然后再来考虑怎么读,最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课文3-8小节最富情感,特别是彭总说的话,那么这些话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心中都要有底。如果我们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对朗读做些指导,就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唱读、拖读的不良现象了,就本册教材而言1-18课,在《在炮兵阵地上》其中除去两课古诗,一类课文11课,就10篇课文,课后有感性朗读课文的要求,如果我们备课的时候首先能做到这一点,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生的朗读习惯一定很好,朗读水平也一定不会低,可是实际状况怎么样,请教语文的老师做点回顾,做点反思,这一项重要的能力,是不是在我们的备课中疏漏了。
5、做好课后的练习答案。有了正确的答案以后,教师才能够在学生解答时,及时肯定他们正确的方面,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小结和归纳。
第二步应该是全面的了解学生。本班学生情况如何,一般是比较清楚,一般应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学生呢?一是了解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例如对国家领导同志对工作这样负责,是怎样看待,怎样想的;二是要了解学生生活常识水平怎样,海防、边防、战备、常规大炮、军法处、前沿,这些知识清楚不清楚;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态度,每个学生的个性等。
第三步是确定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来确定几点。
第四步是选择并确定教法。备课到这里就是基本结束了。有不少老师在上公开课前,有时与我们共同研究研究,总是过多的考虑教法,我想,教法的选择一定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
第五步才是编制教案。编制教案的过程是教师把备课内容书面化的过程,一般在开始作简洁的教材分析,然后写明教学要求,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教案必须写得有条理,重点突出。老师钻研教材时所理解的,不一定都要写到教案上,有些可以存乎于心,把重点的自己不易记牢的写下来就行了。
三 : 合肥,小安妮
之前我不知道@安徽人张林,对小安妮事件也只是略有所闻,并未过多关注,主要是同情心的匮乏,以及因受过各种匪夷所思炒作的骗,而不得不对没有可靠背书的事件保持警惕。直到昨晚看到一位我信任的朋友所信任的律师出现在了现场。
了解了一下,其实非常简单:一位小女孩仅仅因为有一位不受政府欢迎的父亲,而被非法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毫无底线的暴政突然让我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假装视而不见。所以我将去现场,加入已经到达的其他网友的队伍,代表我自己,用文明的方式表达我的声援与抗议。
曾因以前那件特殊的事而与我微博互粉的朋友们,我请求你们的帮助,请明天关注合肥现场并转发,在现场的网友们比我更需要你们的声援。
主内的弟兄姊妹们,请为我代祷,求神宽恕我的怨毒和虚荣,尽力胜过仇恨的试探。
本文标题: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六合路变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