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王兴治:让老祖宗的宝贝发扬光大
二 : 老祖宗留下的十二句话
最近,在微信圈里,我看到了一则帖子——“老祖宗留下的十二句话”。这“十二句话”分别是:天上不会掉馅饼;狗改不了吃屎;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吃一堑,长一智;大智若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天道酬勤等。在每句话的后面,还各有一段简明的阐释。读过之后,我不禁心有所想。
毋庸置疑,这十二句话都属于名言警句,其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祖宗”是从前祭祀时在祠庙里立的牌位,牌位越靠前,辈分越高,地位愈尊。“祖宗”前加以“老”字,说明时代之久远。越是久远,就越是崇高。经过岁月的沉淀,世事的轮回,留下的话才越发地弥足珍贵。可为什么只有这十二句话,我想这应该是发帖人精心挑选过的。人不能忘本,生活中更应该学会感恩。既然是“老祖宗留下的”,又是经过后人精心挑选的,同时又为大家所熟知,我们不妨拿来分析一下。
那么,这些话到底都是说些什么呢?因为是随想随写,我们就不必拘泥于原有的顺序。粗略地读一篇,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这十二句话中,似乎都说到了“天”“人”“心”“物”四样。那我就依次先谈谈“天”吧。要问“天”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因为不同的标准,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既然是老祖宗说的,我们就从古人那里说起。大家都知道,古人是最讲究“天地良心”的。说“天”,自然也就离不开“地”;但其实,“天”与“地”又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立于天地之间,头顶的是湛湛青天,脚踏的是厚厚的黄土;而最能够代表“人”的,应该就是人们胸口的那颗“心”,我们一般都叫它“良心”。
在这里,“十二句话”中的“天人心物”四样东西,我一下子便拈出了三样。相信略有中华文化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在我国古代,“人”与“物”或“物”与“事”,原本是没有太大“分野”的。人物,人物,“人”就是“物”。很多时候,“物”也就是“人”。目中无“人”与恃才傲“物”,其实都是一样的。人本来就是从动物中演化而来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人”与“物”也都只是一个名字或标志而已,“待人接物”说开了也就是这般地微妙。况且,“狗改不了吃屎”中“狗”,它决不是“旺旺”叫、翘着尾巴的走兽,它说的一定是“人”。当然,“屎”也不是人的粪便,说到底都是打的“比方”而已。
“事”或“物”没有太大的差别,共同对照于“人”,我们可以理解;但“人”与“事”似乎是不一样的。可如果再想想,“人”生下来不就是为了做“事”吗?大“事”小“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便是一般人,整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断、也不可能断的生活琐事,真真地让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往往还会落得个“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但人活着的时候,就要“做事”,而且“做事”还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讲究个“天地良心”的。
那么,“天”到底是什么呢?古老的《道德经》中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看来“天”就是相对于“人”而言的。《道德经》里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既说到了“天”和“人”,也提到了“地”和“道”。“天道酬勤”中的“天”或“道”,是“域中四大”中之较大者,它们都是超越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东西,而超越于人或者说高高在上控制人的,人们一般又统称为“神”。“上天”在世人的心目中“广大无边”,刮风下雨,霹雳闪电,它的所作所为,人们是难以捉摸的。因此,在精神上受其控制的人们,无形中就把“天”奉作了概莫能外的“神明”或力大无边而又玄虚无比的“道”。(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当然,大家都知道,“勤”说的是人。“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对照着“地”,“地”应承着“天”,人生于天地之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脚踏实地,“勤”才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实实在在的“地道”。靠花言巧语,靠巧取豪夺,得来的一切,对于“人”来讲都不坦然。今天我们还在说“勤劳致富”,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得来的劳动果实,心里才感到最踏实、最安稳。在这里,“天、地、人、心”似乎成了“四位一体”。“天道酬勤”就应该是说上天神灵也会酬劳报答或帮助护佑勤劳的人。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天道,是地道,也是人道。“以勤为本,天助之”,这既是农耕时代的自然之道,也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人生信条。
至今我还记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在《百家讲坛》讲授《曾国藩家书》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庸人,一种是才人。成就人生的有两个字,败坏人生的也有两个字。成就一般人的是“勤”,成就超常者的是“谦”;而败坏常人的是“懒”,毁灭才人的则是“傲”。世人大凡为常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毕竟是少数。《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里仿佛又一次把“心”“事”“人”“天”四者完全地结合在了一起。
“天上不会掉馅饼”,这里的“天”似乎是实实在在的天。可仔细品味,其间也含有几分自然与公平之意。天上出日见月、降雨下雪,甚至有流星划过,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天象。天上不会掉馅饼,因为“馅饼”,饼中有馅,无论是饼还是馅,都是人工而非天然。“馅饼”是一种美食,对一般人都颇具诱惑力。如果说“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还有可能,那是说“林妹妹”长得像仙女,因为仙人在人们的意念中就是在天上,而说“天上掉馅饼”那分明是无稽之谈。世人明明知道,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为什么还总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天上掉馅饼”此等好事发生呢?这就不得不又说到“人心”。“人”大多都有侥幸的心理,而有些人更是“财迷心窍”,更何况“馅饼”这种“美食”之欲呢?
记得从前有句俗话,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实话,初开始我并不懂其中的含义,可看惯了人生世事和社会上花样繁多的“钓鱼”方式之后,我似乎明白了这里所谓的“财”与“食”,当然也应包括“馅饼”,其实都是“诱饵”。试想,既然“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上根本也不可能掉下来“馅饼”,那这砸在“头顶”或落在“脚下”的“馅饼”,就一定是有人专意“抛”来的。抛来的东西,大抵都是有目的,而不分青红皂白或不假思索地“捡”起来便吃,这必定会“吃亏”的。于是有人就说:“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不是圈套,就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说到底它是在告诉人们:凡事不可“贪心”或“侥幸”。上天是公平的,只有劳动和付出,才会有收获和创造,才会有“馅饼”这般的美食。一个人决不可奢望“不劳而获”,因为“天智”告诉我们,索取的前提在于奉献。进一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有奉献越大,获取的机率才会越高,获得的酬劳也才会越丰厚。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人”。人生于天地之间,理应属于“自然之子”。有人说:“人是万物的主宰。”我以为这句话显然是夸大了人的作用,至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力”所不能达到的,虽然人类的智慧无与伦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说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句为人处世的格言。在这句话里,“己”是自己,“人”是他人,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当然,“己”与“人”都是人,只是角度或说法上的差异而已。既然都是人,自己不想做或不愿做的,也就不能勉强别人去做,更不能教唆和蛊惑了。它是公理、是公道、也是人道,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可令人费解的是,孔老先生当年为什么偏偏拿这句话来教育弟子呢?千百年过去,为什么至今的人们还奉它为“处世格言”呢?看来这里面一定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字面上看,“欲”是欲望,它应该是人最自然、最基本的情感。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惊恐,生死耳目口与鼻。“己所不欲”也就是说人不经过深思、仅凭自己感官便能分出个“想不想”“愿不愿”,或者干脆地说成是自己所反感或厌恶的事;“勿施于人”也就是不要把它推脱给别人。因为你是人别人也是人;你所反感和讨厌的,别人会有同感。“己所不欲”讲的是人心,“勿施于人”说的是天道、也是人道。这里的“人心”是公心,是良心,其实也是人的“天智”。世上的每个人都是有天智的,除非傻子或精神病人(患病期间)。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凭感觉或者第一反应,就能够分辨出是非曲直的,这就是“天智”。社会上有些人不顾“天智”,泯灭了“良心”,以邻为壑,损人利己,这分明都是与圣人的话相背的。天道公平,人心善良而诚实,天人合一,才是符合“天地良心”的。古人说得好:“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在人也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如一首歌的歌词里所唱:“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的基本道德。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里的“怜”是同情恻隐之心,“恨”则是怨恨和愤恨之意。同情和愤恨都属于人的情感,按照传统文化都是“人心”的感应。悲天悯怀,物伤其类,是天道,更是人心。同情弱者,是大慈大悲,也是“天地良心”。对一个值得同情的人表示可怜,便是这种“情怀”的表现。可话又说回来,一个人之所以落得如此“可怜”的境遇,除了外在的客观原因之外,还一定有自身的内在原因。譬如一个人特别贫穷,一般情况下往往是由他的好吃懒做造成的;一个人先天聪明,可他过分依赖这种聪明,或者“逞能”、耍所谓的“小聪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伤了卿卿性命”。在这个世界上,大凡事物都是有“度”的,超过了正常的尺度,超出了“天地良心”的限度,哪怕是一点点,就又会回到天怨人怒“可恨”得处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不但说出了人性的两面,也体现了自然的辩证法。世人是如此,世事更是这样,做任何事都不要太过,过犹不及。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人生在世,我们姑且不论是“吃亏”或者赚便宜,也不讲是“眼前”还是将来,这里我想单说一下“不听老人言”这几个字。“老人”是年龄较大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的过来人,历尽了世事沧桑,品尝过人生的酸甜与苦辣。“言”即话语,“老人言”是老人们真实生活的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经验或教训。他们的话不说是金玉良言,至少也是语重心长。“听老人言”必有教益;“不听老人言”不说“吃亏”,也不符合天道,更不符合人道。晚辈是从长辈那里来的,对长辈的尊重与感恩就是天道,也是人道。我们常说,做事要讲究个“先来后到”。先者为君,后到为臣。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尊重老人,关爱老人,还更要多找老人谈,多听“老人言”。常言道:“老话不熟。”温故而知新,反复思考,再熟悉的“老话”也会有新的教益。
再来说说“心”。“心”即“人心”。这里所说的“人心”,就是上文提到的“良心”。它是一颗“平常心”,其表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句话说得极为明白,亏不亏“心“,自己清楚;”做”与“没做”,自己就更明白。这里所说的“亏心事”,其衡量的标准就是自己的那颗“心”。“亏”与“不亏”,不仅“天”知道,“地”知道,所谓的“神灵”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天智”就知道。人的“天智”是不需要深入思考,更无须利益交换,它直来直去,毫无转折,又高屋建瓴。人“心”就是一座“天平”“天平”的两边,一边是自己,一边是别人,将心比心,不会评理,只需打打颠倒。
“怕”与“不怕”,就在于“做”与“未做”,“鬼神”是公正的裁判,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辅助”。要问“鬼神”在哪里?其实说到底“它”还是人自己的那颗“心”,那颗“天心”“公心”,也就是“良心”。一个人做了坏事,“天地良心”都过不去。因为你迷失了自己,但你又很难骗过自己,你的“天智”会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鬼”,它更不会去敲谁的“门”,“鬼”和“神”只在自己的心里。做了亏心事,违背了天智,“心神”就不得安宁。直到东窗事发,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一颗悬着的“心”,一颗囚居的“心”,才能够自己真正地把自己解放出来。
“吃一堑,长一智。”“吃”是“长”的前提,没有“吃”的过程或经历,就不可能生出“智”来。“堑”是天然的沟壑,我们通常说“天堑”。这样说来,人生的挫折与坎坷,是人成长或成功的道路上必须经过的。《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不仅是吴承恩先生的生花妙笔,还是取经的正道,它似乎隐隐约约地包含着某种天意和人生的哲理。但仔细想想,“吃”是一回事,“长”又是另一回事。经历了人生的一道道“坎”,长“智”还真的需要“心智”。按说“天智”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但从“吃”和“长”的关系来看,这“智”似乎还需要磨砺。其实这里的“智”有时是对“天智”的损害,有些是对“天智”的升华。看似前后矛盾,实乃相辅相成。“明镜不疲于屡照,清流不惮于惠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时候人的“思想”即“人心”也会蒙尘,灵魂也会出窍。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看来说的是天道,更是人心。人生在世,挫折和困境是难免的,可以说是“天”然,它何时何地出现,通常是人很难掌控的,但只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只能是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该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智”和“愚”原本是一对矛盾,它们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列子·汤问》中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毛泽东先生当年曾经赞扬过老“愚公”的精神,战天斗地,气壮山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所决定的。共和国初建,一张白纸没有负担;一穷二白,只有大干快上,搬掉眼前的“贫穷”这座大山。记得故事里还有一个“智叟”,他笑着阻止“愚”公,却没有提出可行的方案,“愚”公没有听从。“智”和“愚”在现实中又是相对而言的,其境界也自然有高下。
庄子《逍遥游》里曾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书本里注释,“知”同“智”。大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而斥鷃却笑其“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心智的大小,看来与个人的经历和境界有关。所谓的“大智若愚”,就是要人们看人不要局限于一己的心胸和观念,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智慧在常人看来似乎是愚蠢的,而耍小聪明又只能是贻笑大方。“心”是一种境界,我们不是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吗?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则是人的心灵。”
最后,我想说说“物”。记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里使用了古代的“互文”手法。所谓“互文”,也就是“参互见义”,上下两句在意义上相互交错,相互补充。按照书中的解释,“物”是外在客观条件的的顺逆,“己”是个人环境的好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一个人不要因外界条件的改变或个人处境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根据这种解释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应该就是说“人”或“物”的聚和疏离都是依照类别和群落来区分的。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外在环境的不同,人与物在时空上的“聚”或“分”似乎很容易理解。但人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动植物,它是有灵性的,是有所谓的“精神境界”。英雄惜英雄,才子配佳人。不同的品行和风格,自然形成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政见和认知,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人”与“物”的区别,“类”和“群”的差异,其实都体现于“心性”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是朱砂,血红色;“墨”是石墨,深黑色。它们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涂料,属于“物”的范畴。相比而言,也只是色彩的不同而已。在成语里,它们所指的应该是外在的客观环境,是“物”,但很多时候更是指“人”。“朱”和“墨”就代表着“好人”或“坏人”,这里只是一个比喻罢了。古人非常注重环境的影响,很讲究“择友”与“择邻”。古代经典《论语》中就有“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的说法。“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关于择邻,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举家多次搬迁。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搬一次家是多么的不容易,入乡随俗,仅生活习惯的改变就是非常的困难,可孟母做到了。当然,她的儿子孟轲也不负重望,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亚圣。
“择友”最重要的是“择偶”,因为配偶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可惜现代有些人,择偶讲的是“白富美”“高富帅”;而古代看人最看重的却是人的“德行”。“德行”,说开了就是人“心”,它是经过修养而成的符合“大道”的“公心”或“良心”。“近朱”与“近墨”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影响不同的人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世事也不尽然,生活中,有时候,面对外在的环境,我们无法选择,那就只好做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承认环境的作用,但绝不能主观地去加以夸大。虽然“挑选”彰显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自我约束”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赤”和“黑”是朱砂与石墨原本的“物”性,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的“赤”和“黑”,是“变赤”和“变黑”的意思,说的则是“人心”的变化。我始终认为,无论何时何地,“物”只是变化的条件,“人心”才是生变的内因。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和“浊”似乎说的都是“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水”其实也就是在说“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波逐流,与世推移,这是社会上有些人的态度。“举世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洁身自好,不愿见风使舵者,应该说也有之。他们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虽少却代表的是“天地良心”。历史是一条大河,有时泥沙俱下,鱼龙混在,真乃“清”“浊”难辨。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个人的本性和长期的修养是很难改变的。当然大浪淘沙、尘埃落定之后,一切皆仍会回到原来的面目。
历史是公正的,天地间有公理在,社会上有公众的“良心”在。“清”和“浊”虽然一时难辨,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物”各坚守着自己的本性,“人”也很难永久地失去“天智”。在这个社会上,谁也不会成为别个自己,谁也别想改变谁。当然,最无法改变的,应该说还是“铁”一般的历史。每个人的历史都是自己书写的,社会的发展会长久地体现公平与正义,因为这“公平与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地良心”。天与地,物与我,古人最讲究的是“如常”。一颗平常心,是人立于天地间、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清”与“浊”,不言自明,因为一个人的“天智”会告诉你。
“狗改不了吃屎”中的“狗”,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上文里我已经说到,这里所说的“狗”,其实就是“人”。从泛神论来讲,物我不分。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天智”或“良心”,有时真的是“狗彘不如”。有句俗话说得好:“养你还不如养活一条狗。”狗能看门护院,“狗不嫌家贫”,可有些人不知感恩,不养活自己的父母,或遗弃亲人,或出卖朋友,这些人还真的不如一条狗。“人”与“狗”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人心”不同于“狼心狗肺”。“人心”是慈善的、友爱的,是有温度的;而“兽心”则是险恶的、凶残的、冷酷的。
“狗改不了吃屎”是一句俗语,它是在说人性是难以改变的。如果单说习性,如今狗的生活也发生了逆转。我们小区门卫就养了一条狗,平时它竟然连骨头都不啃,要和主人一样地“吃肉”。因为我们小区的门卫,想得开又爱吃肉;再说,门前的餐馆里还经常有“退桌菜”。这“狗改不了吃屎”原是用来形容坏人恶习难改的,可如今社会发展了,卫生条件也大为改观,即使“狗”真想“吃屎”,恐怕也难找。更不要说人从娘胎里出来,谁能说清谁原本就是坏人,可为什么就那么急于断定“恶习”就改不掉了呢?我想,这里也只是说“恶习”是有很强的“根性”的,易于死灰复燃,是很难彻底改变的罢了。
老祖宗是值得尊重的,老祖宗留下的话句句不无道理;但我想,老祖宗是人,也不是神。老祖宗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其背景和强调的重心。古语云:“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惜。”不过,仅据微信圈里相传的这“十二句话”来讲,我以为说的都是“天地人心”,它反映了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大多属于人的基本道德的范畴。如今,早已进入了现代法制社会,人们追求着更大程度上的“公平”与“正义”。虽然道德某种程度上高于法律,但它目前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劝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作为现代公民,我们一定也要运用好“天智”,坚守住道德的底线,奉公守法,自觉提高个人修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以诚实的劳动和伟大的智慧,去开创新的生活、实现新的梦想。
三 : 老祖宗留下来的一日养生法 太有效了
我们常说晨起一杯温开水有助于排毒与排便;我们常说睡好午时觉有助于养心、补气血;我们常说下班之前喝一杯清水有助于护膀胱、养肾;我们常说亥时不睡觉,一年老三岁;我们常说夜半子时应入眠,有助于养胆防肥胖、防智力低下……所谓顺应天时以养生,天人合一是王道,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一日之中的十二个时辰分别对于人体十二官(即五脏六腑),这十二个时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延年益寿、健康无疾?来看看老祖宗怎么说!
晨间养生法
最佳时段:上午五点至九点,包括卯时和辰时两个时间段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又叫日出,是指早晨5:00~7:00这个时间段,此时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人体最宜排便。有些人为了睡懒觉,即使有便意也会忍着,这样最不利于人体排毒。此外,卯时排便,如出现排便不畅的情况,可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又叫食时,是指早晨7:00~9:00这个时间段,此时胃经当令。正如其名,此时人体最需要做的就是“食”,即吃饭。胃经过一夜的消耗,这时候吃早饭最易被人体消化,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发胖。此时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有些为减肥而不吃早餐的朋友一定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
晨间养生小秘诀
1、大早活动并不宜:清晨三点至五点应是睡的最沉的时候;
2、“叩齿吞津功”预防牙龈退化、牙周炎,改善肠胃消化吸收、提升免疫力;
3、正确的梳头改善白发、掉发、头痛等症状;
4、慢慢喝一杯温水帮助胃肠蠕动,稳定血压;
5、一定要吃早饭,且要营养丰富;
6、活动筋骨增进人体代谢机能。
白天养生法
最佳时段: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包括巳时、午时、未时、申时四个时间段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又称为隅中,位于午时之前,靠近中午,为上午9:00~11:00,这个时刻脾经当令,此时人体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活动。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此外,脾主肌肉,巳时是一日当中最利于锻炼肌肉的时刻,所以爱健身的朋友可以选择巳时进行锻炼。
老祖宗留下来的一日养生法 太有效了_留下来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又称为日中,是一天之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刻,为中午11:00~13:00,这个时刻心经当令。人体最应该做的就是闭目养神,睡午时觉。在十二时辰中,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换之时,时天地气机的转换点,是最利于人体养生的,所以朋友们一定要利用好一日之中的午时,即使是闭目10分钟,其对气血的恢复和补充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又称为日昳,代表太阳开始西落,为下午13:00~15:00,这个时刻小肠经当令。此时人体的小肠开始消化和吸收中午所吃的食物,并将脾胃收纳运化后食物营养分配给各个脏器。所以午饭一定要吃。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又称为晡时,在古代人们一日两餐时,晡时是第二餐的进食时间,是指下午15:00~17:00这个时间段。此时膀胱经当令。此时人体最应该做的就是喝水,排便,有助于养膀胱、排毒。
白天养生小秘诀:
1、 上午巳时要多加活动,可上楼爬楼梯;
2、 睡好午时觉,即使闭目养神15分钟也有利于气血的补充;
3、 下班之前一杯清水,让肾结石绕道而行;
4、 下午五点最利于肾虚者补肾阳。
5、 男性解尿时要“咬牙踮脚”以强精固肾;
6、 或站或坐或趟,利用空当做“提肛缩会阴运动”;
晚间养生法
最佳时段:下午五点至十一点,包括酉时、戌时、亥时三个时间段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又称为日入,代表夕阳西下,太阳落山,为17:00~19:00点,此时肾经当令。这个时候人体同样要多喝水,有助于清膀胱洗肾排毒,所谓下班之前一杯清水,让肾结石绕道而行肾主藏精。此外,下午五六点时最宜补肾阳,对于肾阳虚的朋友来说,此时时最佳的补肾时间。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又称为黄昏,代表一日开始走向结束,天地开始归于安静,为晚上19:00~21:00,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心包经当令。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时人体最应该做的就是休闲放松。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又称人定,与子时相对,是十二时辰中最后一个时辰,此时天地归于安静,为晚上21:00~23:00,此时三焦经当令,人体最该做的就是休息、准备入眠。所谓亥时不睡觉,一年老三岁。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熬夜,晚上10点左右时便开始睡觉,唯此可延年益寿。
晚间养生小秘诀:
1、 睡前可泡脚、泡澡,以达到气血平顺、阴阳调和;
2、 睡前可以对身体各个部位进行按摩,可有效改善疼痛,延年益寿;
3、 睡前冥想十分钟;
4、 睡前小酌一杯红酒,助眠又强心。
老祖宗留下来的一日养生法 太有效了_留下来
夜间养生法
最佳时段: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五点,包括子时、丑时、寅时三个时间段。
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又称为夜半,与亥时相邻,后者是十二时辰之末,子时是十二时辰之首,为夜里23:00~1:00,此时胆经当令。《黄帝内经》曾提到:“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所以此时人体最需做的便是入眠。此外,子时阴阳交接,这个时候入眠最利于养阴养阳。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又称鸡鸣,在夜半之后、平旦之前,为凌晨1:00~3:00,此时肝经当令,。正所谓鸡鸣,五脏之肝对于五禽中的鸡,所以丑时最利于养肝。这时人体最应该做的就是处于深度睡眠,避免熬夜,只有这样才能养肝护肝,使肝的造血和排毒能力达到最强。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又称平旦,排行十二时辰老三,是很多文学作品里经常提到的黎明之前,代表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为凌晨3:00~5:00,此时肺经当令,此时是人体睡眠中最沉的一个时刻。如果有人此时易醒,则说明其气血不好。因为寅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而深度睡眠才能保障其转动过程顺利。很多老年人气血不好,很容易5点多就醒,同时还喜欢5点左右起床运动,这样对人体的心肺功能非常不好,尤其是患有心脏病的老人,此时运动是非常危险的,极有可能引发心脏病,甚至是猝死,所以建议老人要稍微晚点起床。
夜间养生法小秘诀
1、无论是子时、丑时还是寅时都切忌熬夜、不入眠;
2、建议6点以后起床,即使5点多醒了,也应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留下来·结语:养生在自然,修行在每日,一日养生法是老祖宗们根据大自然的演变与规律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总结的,其建立于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是顺应天时的结果。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们作为大自然的产物这个事实不会变,因此根据根据每日不同的时段特征进行养生对健康来说具有长足的意义和影响。
四 : 实践后迅速有效:治病的奇特方法,向父母和老祖宗忏悔
为什么呢,我刚好脚被钉子钉到,马上就流血,不一会,血就马上停住了。我想起来我奶奶有次说,她身体很好,又一次她腿上被公鸡啄出一个洞,也是血流了一下,就止住了。所以我想,我这个色身能如此,免疫力还算不错,真能得感谢父母,感谢老祖宗给我这个色身。
虽然佛教讲,这个色身是自己修来的,但要有老祖宗,有父母这个缘起。没有父母,你怎么能产生色身呢。所以要感谢父母和老祖宗。儒家讲的发肤都是父母所授的,这个是有道理的。要是没有好好用这个色身来报答父母恩,这就是不孝啊。
如果生病了,不要去嗔恨心,如果真的能起忏悔心。感觉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对不起师长培养之恩。这个病,还是有救的。想要得到这个色身,不容易,不要说自己修行,就单单是父母辛苦养大我们,就知道有多少辛苦。而且你一出生,善道的祖先都会来护持你,恶道的祖先,就等你去做功德给他。那我们没有好好利用好色身,来修行报父母恩,常常杀盗淫妄,导致生病,这个也应该要认真忏悔。
虚云年谱记载,云公(虚云老和尚)在四十多岁时,就发愿在佛舍利前,燃指供佛,燃烧两个指头。这时,又碰上生病。方丈就建议他说,不要燃指了,弄不好就会有生命危险。云公说,自己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而后父亲让自己继承家业,也违背父命,自己去出家。感觉父母恩都没有报。如果为了这一点病就退却了道心,实在愧对父母养育恩德。后来云公就去燃指,念八十八佛,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时,全身放松,而后病苦竟然消除。这个是云公燃指来报答父母恩。后来照片中,老和尚左手就少了两个指头。
要是经常生病,真的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祖宗。那心脏不好的,常忏悔自己没有仁义心,肝脏有不好的,向肝脏忏悔常发脾气,爱小肚鸡肠。肾脏不好的,向肾脏忏悔,没有守好男女之间的礼节。肺部不好的,要忏悔自己不够讲忠义。脾胃不好的,忏悔自己不讲信用。这个都是要忏悔的。
那肾脏对应耳朵,比如耳鸣耳聋,对应骨髓,比如腰椎突出,对应腰,比如腰酸。肺部对应鼻子,鼻炎等,对应皮肤,各种皮肤病。心脏对应舌头,对应血液,各种血液病。那肝脏对应眼睛,眼睛近视,容易上火等。脾胃对应肌肉,怎么吃都不胖,又特别会吃。所有的病,都从这五个开始去引申。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