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穿越千年的武士之乡 走进岜沙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二 : 最后的国王护卫者&一位被部落所景仰的联盟战士
1.最后的国王护卫者
一位名为“Plapla”的联盟圣骑士玩家挫败了这次攻击。[www.61k.com)当部落军团一路势如破竹地杀到铁炉堡国王的王座时,Plapla已站在国王的身前,手持一把名为“国王护卫者”的剑,顶着头上意味着成为靶子的标记,面对前方数十倍于自己的对手,喊出了《指环王》中甘道夫一人独对炎魔时的那句经典台词:“YOU SHALL NOT BE PASSDE!”
三 : 下个假期去这 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将消失(全文)
(来源:乐途社区)
由于各种原因,鄂温克民族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纯正血统的只有60多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600多头。(www.61k.com)或许在不远的某一天,他们的生存方式也不复存在。
中国最后的一个使鹿民族在那里?在敖鲁古雅。
神密的敖鲁古雅又在那里?在大兴安岭苍茫的崇山峻岭中,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人们久久向往的神奇期盼里……
敖鲁古雅猎民,是鄂温克族一个分支,也是中国最后的一个游猎民族。数百年前,他们来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亚,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唐代称此属地为“鞠国”,清代史称鄂温克猎民住地为“使鹿之邦”、“产狐貂之地”。1658年,沙俄侵占清朝领地,鄂温克猎民被迫从列拿河迁到额尔古纳河右岸地区,世代以打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敖鲁古雅猎民也被称为中国北方民族的活化石,一直到建国前,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时期。假如你读过《社会发展简史》,你所记得的一群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他们就是敖鲁古雅猎民。一直在原始森林里面自由生活,他们伺养驯鹿,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并且这种游猎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尽管,今天的猎民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
“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译音,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曾常年在深山密林中过着原始游猎生活,住着用树干和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以放养驯鹿为主,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
据历史学家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现在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生活在敖鲁古雅的鄂温克猎民。他们在大兴安岭的密林中,靠打猎和饲养驯鹿生活,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四 : 探秘“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贵州省从江县郊外的岜沙苗寨,至今生活着500余户2500多人,依然保持着本民族传统,保留着两千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原始色彩隆重的服装服饰。[www.61k.com)他们穿着自织自染的民族服装,肩挎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腰别砍刀、镰刀剃头、祭拜古树、行成人礼等古老的生活习俗。他们崇尚武力,行完成人礼后,就会枪不离身,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汉子、姑娘在寨门前吹起芦笙、跳芦笙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岜沙汉子肩扛火枪在寨门前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到寨门就能看到,穿戴整齐、一身威武的岜沙男子吹奏芦笙、芒筒,佩带银饰、身着苗饰的岂沙姑娘持牛角酒恭迎来宾,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炮响起、一阵火枪对天鸣放、饮些牛角酒以示吉祥,然后在姑娘们的带领下走上芦笙堂的林中小路,这就是罕见的岜沙苗寨鸣枪、放炮迎宾习俗。
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寨,岜沙苗寨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男孩“达给”的成人礼,标志着人生进入独立的阶段。这天男孩不受约束,邀上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虾,收获的越多,将来就越出息。烧吃捉来的鱼鸟,尽情的把酒欢歌,族人鬼师为其剃头,梳成“户棍”,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从此可以吹芒筒、跳花坡、谈情说爱……
“成人礼”后的岜沙男孩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从此可以吹芒筒、跳花坡、谈情说爱……
为寨中长老用镰刀给岜沙汉子剃头,剃掉周围头发,留下头顶一撮。
岜沙至今还保留着用镰刀剃头的古老习俗,寨中长老用镰刀给男子剃头,剃掉周围头发,留下头顶一撮,并盘发为鬏髻,额勒挑花布巾。岜沙男子头上的发髻,在岜沙苗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的最重要标志,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人类学者称这种椎髻发式造型是“活着的兵马俑”。
岜沙汉子左腰别刀、右腰别牛角火药桶和装铁砂的葫芦,身后挂上相思带,相思带越多也就意味着爱慕者越多。
一群岜沙男孩、女孩在山上玩耍。
岜沙男人身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青布裢,头挽发髻、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衣食住行皆在山河。岜沙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绣上精美图案的彩锦,戴着粗大的银环手镯,十分耀眼夺目。
岜沙姑娘戏耍小男孩。
岜沙人以歌传情,小伙子、姑娘相约带上竹编钣囿,白天帮忙插秧、收稻,晚上唱歌、喝酒、抱姑娘,这就是岜沙特有的“闹姑娘”活动,哪个姑娘被抱得多,说明她有魅力,逗的小伙子们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要是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那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因此姑娘会挑逗外乡小伙,胆小的被吓得狼狈逃跑,引的姑娘们开心大笑。
岜沙苗寨的吊脚楼房屋为纯木铆榫结构、杉木板做墙、小青瓦、杉树皮盖顶,吊脚楼依山而筑、密密匝匝地在几座山坡上遥相呼望,吊脚楼用木柱支撑建楼、下层悬空、楼层前面为楼、后面落地或层层为木柱所支撑,这种独特的干栏式楼居在防潮温、避猛兽同样有着特殊的功效。
岜沙苗寨还保留着祭拜古树的习俗,在岜沙,每生一个孩子家人都要种上一片树,让树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到老死后就砍下一棵树做棺木,在墓穴上又种上一棵树,让生命在自然中继续延续。他们祭树、拜树,将像保护男子头上的“户棍”一样养护树木,让其长的茂密并茁壮成长,岜沙这种对自然的崇拜和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甚称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
岜沙的节庆有“吃新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还有“苗年”、“映山红节”、“芦笙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集体围猪”、“成年剃发”等风俗,工艺品有竹编饭盒、铜制针盒、刺绣猎袋、牛角火药筒等,风味特产有苗族姊妹饭、社饭、镇远道菜、侗果、苗族酸汤鱼、牛瘪与羊瘪、香茅草烤鱼等。
走在岜沙的村寨里,所看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狩猎文化等,这些古朴厚实的苗文化就只在岜沙苗寨里旋回往复地传承、流播,并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进而最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岜沙文化体系。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穿越千年的武士之乡 走进岜沙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