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经济发展局推荐材料

发布时间:2017-12-02 所属栏目:汇报体会

一 : 经济发展局推荐材料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围绕全县以加速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全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这个大局,我局干部职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强化效能建设,改进服务方法,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履行发改部门的工作职能,完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主要工作成绩是:
一、注重规划引领,加强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为了引导我县主导产业理性发展,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县财政局领导支持下,我们去年邀请西安工程大学的纺织专家、营销专家指导、编制了《棉纺业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后,编制了《关于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今年又邀请了省社会科学院张宝通教授(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专家组、省旅游规划院专家组来荔考察调研,帮助我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旅游产业项目策划,确定了我县“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的三个定位和城市品牌(西部瓜果之乡、陕西食品新城、秦东物流之都),产业发展方向比以前更加明确,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指导作用显著增强,这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目前,我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已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经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共初步搜集整理“十二五”期各类项目136个,总投资437.76亿元。同时精心编制了我县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
在抓好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同时,我局年初在总结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并经县人大审议通过,同时确定了度重点项目计划,及时下发有关乡镇和部门,使各部门,各乡镇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及早安排,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截止9月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为39.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54%;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4421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1289元,同比增长19.82%。
二、狠抓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围绕项目管理,一是对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责任制,与重点项目单位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力度。多次深入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调查研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保障。二是抓好十大民生工程、公交、物流、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各类项目的实施管理。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四是严格项目管理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衔接协调,审核、备案、下达、上报各类项目。
全县共确定各类重点项目73个,总投资108.11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49个,总投资67.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13亿元,截止9月底完成投资23.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其中:11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4.7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4.125亿元的104%;38个县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9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2亿元的75%。重点前期项目24个,估算总投资40.65亿元。目前4个项目已提前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我县民生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教育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平安工程10大类,工程总投资8.8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93亿元,涉及项目42个,目前完成投资5.5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0.1%,已经完成年度任务的项目14个,正在实施的项目27个,1个即将开工。其中:①基本建设类项目,年度投资38009万元,涉及项目24个,目前已完成24768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5.2%,失地农民培训中心、婆合—西池公路、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建设工程、沙底村移民搬迁、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生产道路8个项目已经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荔职教中心实训楼、义务教育保障工程等15个项目正在实施,26各村社区服务场所计划已经下达即将开工建设;②政策补助类项目,年度投资41327万元,涉及项目18个,目前已完成30840.2万元,贫困家庭子女救助体系、就业再就业、计划生育家庭建立服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文化活动器材配送工程、农家书屋6个项目已经完成年度任务,义务教育保障工程、农村妇女免费分娩住院补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12个项目正在实施。
三、狠抓投资管理,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今年我们切实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产业政策审批、报批建设项目,认真搞好项目咨询服务工作,大力引导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建设项目,坚决杜绝国家禁止淘汰类建设项目的审批申报。一是分解下达我县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并将各乡镇、各部门完成情况列入年终考核,考核以统计局的上报数字为准。二是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每月20日前向统计部门及时报送固定资产基层报表,报表要有单位盖章,主要负责人签字,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同时建立通报制度,并与统计部门建立定期碰头会制度,通过电话催报,到项目现场检查等方式,督促项目单位及时报送项目投资进度。三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督查力度,及时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促使投资企业尽快完善“四项审批手续”,时期纳入统计范围,确保投资任务顺利完成。四是加强了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核与管理工作。截止9月底共审批备案各类项目33个。五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今年上报了我县春江花月同鑫廉租房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0平方米,投资2400万元,目前已争取国家投资1000万元,省级债券投资500万元。同时上报了XX年城南林业廉租住房项目,目前实施方案已经审批,申请国家投资1500万元,预计XX年初计划下达。六是完成了我县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方案并上报市发改委,建立了项目台账,完成了自查工作,制定了整改措施。
四、抓好招商引资,促进项目顺利落户。
我县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初期,这个时期经济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发展靠投资拉动,投资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招商引资。为了推动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我们一方面编制项目册、宣传大荔、推介项目。先后于11月,4月两次编制《大荔县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册》,并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上门推介招商、邮发推介资料、网上推介等多种方式对外宣传大荔、推介项目。我们还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于8月21日由在全县大会上推介了我县招商引资项目,为烧热我县招商引资添了一把火。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招聘的10名招商特派员作用,两年之中不间断外出宣传大荔、推介大荔、招商引资,一批项目达成意向,风力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五、强化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在得到国家准备建设大西高速铁路的信息后,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大力支持下,我们把争取大西铁路经过大荔并在我县设立火车站作为责无旁贷的一件大事来抓,投入足够的人力、精力,跑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省市发改委,在困难非常多、难度非常大的情况下,终于在设计方案中保证了这条对改善我县区位环境起着巨大作用的高速铁路经过我县并在县城附近设立大荔火车站和综合维修工区。项目从3月开工以后,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我局又承担了大西铁路大荔段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办公室职能,在这条铁路上马急、工期紧、要求高,前期工作不很规范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大量细致、艰苦的协调工作,先后协调和参与协调了中交二公局大西铁路大荔项目部东制梁场临时征地、线路跨越交口抽渭渠道补偿费等8件粘牙事的处理,尽力为大西铁路施工创造好的投资环境。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经完成投资9亿元。
六、扎实抓好节能降耗,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节能降耗工作开展,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宣传;二是下发了大荔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目标任务;三是拆除了大荔县远东水泥有限公司10万吨水泥立窑生产线,并通过了财政部组织的核查,已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0万吨。截止9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3806吨标准煤,产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
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工作制度,确立了信息化服务于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一是加强对政府网站的更新与维护。截止9月底,网站访问量达到5万余人次,更新基础页面7000余页,同步采集发布大荔新闻108期。实时跟踪建立了“两会专题报道”、增设了“进千家门,暖万人心”、“十二五规划”等专题新闻。强化了政务公开、公共服务、政民互动三大服务功能,“县长信箱”、“在线投诉”等一批特色栏目更是互动性强,群众参与性高,充分体现了网站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便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公众在线投诉的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受到了县上领导的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正在进行网站的第四次改版;二是电子政务中心机房建成,所有机房设备已经安装到位,并完成初步调试,为下一步建成电子政务主干网,完成“小内网”六大系统单位的内网接入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着手进行政府网站的改版。三是信息安全保障得到加强。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我省政府网站安全保障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精神,组织力量对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的网站安全保障工作进行了检查,并要求他们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按照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敏感性和保密性要求,制定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组织技术人员对政府门户网站服务系统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了系统加固,划分了网络安全域,实施了安全等级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对网站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四是督促指导26各乡镇建好各自网站,目前全县26个乡(镇)政府网站已经全部开通运行。五是扎实搞好调研和信息报送工作。截止9月底已向市政府网站上报各类信息900余条。
八、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为进一步巩固机关效能建设成果,我局建立健全了首问责任制、服务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绩效考核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增强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体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对前来我局办事的服务对象,都能做到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依法行政,对于政策允许的事,只要手续齐全,立即办理,并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对于政策不允许审批的项目,则认真地向项目单位详细解释政策规定,用一流的服务做好发展改革工作。
年十一月

二 :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打造新支点

图为:在昔日荒芜的沌口,日产、本田、标致、雪铁龙等全球一流的汽车企业扎堆于此,将这里变成一座现代化的汽车新城。[www.61k.com) (记者 刘大家 摄)

编者按 今年4月13日,国家“中部办”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中部崛起进入操作性实施阶段。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特大城市——武汉,再一次被无数目光聚焦和关注。

省委、省政府对武汉市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战略,“发展武汉,带动全省”。省委书记俞正声更是寄予厚望,明确指出:武汉改革要走在全国前列;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努力缩小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探寻武汉经济的发展脉络、发展方向,从中寻找可以借鉴的发展规律和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采访,本报从今天开始刊发系列报道《武汉经济发展观察》,分布局、变通、着力、融合和跨越五个篇章,敬请读者关注。

翻开谷歌地图,从空中鸟瞰,你会发现:在中国地理版图“雄鸡”的心腹之地,是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特大城市——武汉。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天元”。

正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武汉在近现代中国,曾经傲立华夏;

也正因为,地处内陆中心,武汉与国家的沿边、沿海开放战略擦肩而过;

如今,国家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部崛起的号角已吹响,蓄势已久的武汉,能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找回自己的坐标吗?

曾经的辉煌:大武汉傲立中华

汉阳月湖桥下,张之洞博物馆矗立于汉阳钢铁厂内。张之洞,这位晚清名臣让武汉显赫于中国近代工业,众多“汉阳造”曾经风光无限。穿过百年历史,已是另一番天地。前不久这里刚刚被一家企业高价竞得,将成为滨江傍湖的住宅区。

由此向西南方向行驶10公里,则是一座现代化的武汉工业新都——沌口。神龙汽车、东风本田等众多知名企业集聚于此,让武汉在当代中国工业中继续占据一席之地。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相辉映。

早在800多年前,武汉就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虽钱塘(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不能过”。明朝成化初年,汉水改道,武汉三镇得以形成。清康熙年间,汉口一跃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1861年汉口开埠,开启了武汉近代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大门。[www.61k.com)

1889年起,张之洞督鄂十八年,在武汉大兴洋务,开工厂、建铁路、兴市政、办学堂??一时间,武汉成为近代工业基地、金融中心、商贸重镇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空前的繁荣,让这座千年古城赢得“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也一直吸引着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目光。在其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构想:“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民国中期,武汉人口达127万,成为“大武汉”。当时敢称“大”的城市,只有武汉与上海。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武汉”都一直傲然于中华。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构建产业支柱支撑国家经济大厦,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武汉: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四分之一落户这里;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中,布点武汉的就有7项,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拔地而起。“武汉造”大到船舶、桥梁,小到皮鞋、手表都享誉全国。

历史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更是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诸多“第一步”:

1979年,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带动了中国小商品流通领域的一次深层次革命;

1983年,武汉洗衣机厂零部件公开招标,成为“新中国第一标”,打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缺口”;

1984年,还是武汉首开全国先河,公开聘请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武汉柴油机厂“洋厂长”,为国有企业放眼世界,引进技术和管理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88年,武汉企业兼并市场开业,长期讳言企业兼并、破产的中国,翻开了企业改革新的一页;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国商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幕由此开启。

历史的诘问:武汉在哪里

在武汉小天鹅工作的赵师傅每次路过新华路马场角,都会不由自主地看看那里遗留的一块荷花电器的广告牌,他原来是武汉荷花电器公司的职工。

上个世纪80年代,“荷花”开遍全国、“莺歌”响彻南北,而如今,这些曾经的武汉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名牌都已销声匿迹。(www.61k.com)

当年,武汉的地位显赫,仅次于当时的三大直辖市。1982年,全国各大城市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实现的利税额排名,武汉均居第4位。

1983年的《广州经济年鉴》提到“广州仅次于沪京津汉”。“那时候,我们武汉人出差走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受到极大的尊重。”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老干部,在回忆起距今并不遥远的昔日辉煌时,脸上仍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然而,也正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沿海抢得对外开放先机的时候,武汉与中国城市的第一方阵逐渐拉开了差距。

近两三年来,武汉的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始终在13位左右徘徊。

2006年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的排名是:GDP总量2590亿元,排第1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0.53亿元,排第13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排名第13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14位。

其实,近20年来,武汉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只是相比沿海一些城市的大步流星,武汉显得步履从容。

这也是“中部”的尴尬。当沿海拔改革开放头筹之时,武汉错过了;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时,武汉又与之无缘。有人把武汉近20年排名落后,归结于“非均衡政策”。还有人称,武汉是由于“中部意识”造成自闭。

尴尬的现状,使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禁不住在全国“两会”上三次发问:武汉在哪里?

崭新的坐标:“在中部率先崛起”

“武汉在哪里?”短短五个字,浓缩了多少武汉人对这座城市命运的深重思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热潮四涌,百舸争流。地处共和国腹地的武汉,如何再一次确立自己在中国经济地理中的地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思索,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思索,武汉市民也在思索。

放弃曾经的争论与埋怨,武汉人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热土:雄厚的工业基础,便捷的交通通信,活跃的商业贸易,发达的科技教育??武汉,拥有太多的资源和优势,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中,理应成为战略支点。

省委、省政府明确把武汉定位于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全力支持武汉突破。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数十处提到武汉的发展:将武汉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豪情满怀:“未来五年,武汉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www.61k.com)武汉从历史使命、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来说,都应该牢牢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加快建设,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时不我待,武汉巩固在中部城市的竞争优势,缩小与东部沿海先进城市的差距尤为迫切。

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一系列的战略布局已经展开。在区域分布上,武汉一改“汉口重商业、汉阳重工业、武昌重科教文化”的传统格局,谋求三镇均衡发展。根据规划,武汉将形成五大产业聚集区,即以青山、阳逻地区为主体的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以沌口地区为主体的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以关山地区为主体的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以吴家山地区为基础的食品产业聚集区;堤角、汉正街、黄金口、白沙洲等都市工业园,构成都市工业聚集区。

环行三镇,到处可以见到一派热气腾腾只争朝夕的场景。在沌口,日产、本田、标致雪铁龙等位列世界500强的全球一流汽车企业扎堆于此,武汉也凭此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在光谷,随着中芯国际、富士康生产基地的兴建,这个新兴产业基地正在迅速放大??

一些专家学者这样评价:武汉崛起的意识已经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在强化,一个崛起的拐点已露出了地平线。(记者 韩少林 任大文 张勇军 黄磊 孔祥福)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二 变通:改革中突破

图为:改制后的武重,重现勃勃生机。 (记者 刘大家 摄)

变则通,通则活。武汉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前行的步伐,更没有停止过变通的思考。

从两通突破、开放先导,到科教兴市、工业强市??这些随势而变的发展战略,也折射出武汉在寻求突破时所作的不懈努力。

思路:从两通突破到两业并举

汉正街,一度是武汉的名片。

一句“货到汉口活”,道出了千年古城所蕴涵的无限商机。1979年,汉正街成为新中国最先开放的小商品市场。几年工夫,这个曾经的狭窄小巷,就发展成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聚散中心。

当时有经济学家建言:武汉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交通和流通为抓手,以活跃市场为载体,推动经济起飞。随后,武汉市作出“敞开城门,两通突破”的决策。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汉有12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商场。(www.61k.com)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武汉占有7家,雄居全国之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浪潮滚滚。武汉确立“开放先导”战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相继兴起,神龙汽车等一批大型现代企业在汉诞生。开放先导,令武汉这个内陆城市插上奋飞的翅膀。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武汉立足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提出“科教兴市”,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在东湖开发区,诞生了一批从高校走出的高新民营企业,如凯迪电力、精伦电子、楚天激光等。如今,这些企业的不少产品和技术,在业界均处于领先地位。

曾经辉煌的制造业是武汉的一大骄傲,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一传统优势?2002年开始,武汉提出“工业强市”战略,重振“武汉造”。连续几年,振兴制造业都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号议案”。

去年,武汉大举“创新武汉”旗帜,产业上“两业并举”:“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金融、商业、旅游等产业,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有人说,武汉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现实针对性强,但感觉在不断调整。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则认为:变则通,武汉市紧跟全国发展节拍,结合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应该说思路很清晰,效果很明显。

转折:“武字头”复兴集群效应

武昌中北路108号,是赫赫有名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

十年前,本应是机器轰鸣的厂区一角,却支起炉灶酿起酒来,一双双曾经将钢铁打造成国内一流重型机床的巧手,笨拙地学起了发酵、搅拌、蒸馏??

走进厂区,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响,远远地,一缕缕酒香便随风飘来。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一个梦想:只要酿出美酒卖出钱来,生活就有着落,厂子就有救了!

武重,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重型和超重型机床骨干企业之一,其生产的机床曾遍布我国水电、船舶、军工、航天、航空、机械等行业,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情形逆转,全国机械行业出现负增长,武重也陷入困境,成了武汉市有名的“困难大户”。“当时,连差一桶油漆、少一个配套件、缺一根铜管都愁没钱买。”不少武重老职工说起企业当时的困境,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可市场依然是那么无情,当满怀期待的武重人揣着这种名为“明珠牌”的糯米桂花稠酒到处叫卖的时候,迎来的,却是一双双质疑、拒绝甚至嘲讽的面孔。酒厂,最终还是垮了!

难道真的要坐以待毙吗?尝试了多元化发展的失败,武重人痛定思痛,最后还是决定发挥特长抓主业,把一个个有特色产品和“独门暗器”的分厂推到市场前沿。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省、市政府着力推动,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www.61k.com]2004年,武重率先将拥有优势产品的立车分厂推向市场,立刻吸引了华中数控、东湖高新等4家企业参股,成立武汉威泰数控立车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立车产品。

机制一变活水来。“武重立车”发展势头强劲,很快成为中国立式加工机床制造业的第一品牌。随后,武重铸锻、武重镗床、武重铣床等专业化公司也相继“裂变”问世。

裂变的结果,催生出惊人的经济效益。短短几年,一批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从武重的各个生产车间运出,在三峡工地,在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现场,在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项目中发挥巨大作用。

去年,武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销售收入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8.62%;新签销售合同首破10亿元,达12.2亿元,增长90.63%;利税首破亿元大关,达1.2亿元。“只要找准路子,大胆改革,武重的路会越走越宽广!”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董事长陈国新说。

除武重外,还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正尝试通过“高位嫁接”,引进战略伙伴,加强技术改进和资金配套,再铸辉煌。

7月10日,武锅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世界著名的发电设备制造商法国阿尔斯通并购武锅51%的股权,改制后的武锅将成为阿尔斯通在全球最大的电站锅炉制造基地。而武锅也有望通过此举,使自己在电站锅炉生产领域由全国的“老四”升格为“老大”。

长动集团与德国西门子的合资合作也迈出实质性步伐,双方已签订相关协议。西门子计划将此合资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汽轮机制造基地。

改革改造,使得武汉老国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自武汉市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06年,25家国资委出资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87亿元,同比增长987%;上缴税金18.4亿元,同比增长44.88%。

武汉市国资委有关人士称,长动集团、武重集团、武商联、武锅等十家“武字头”企业,将是今年武汉国企改革改制的重点。一旦这些企业改制发力,发展后劲不可限量。

激活:中小板块奋力崛起

蓝波希岛冰箱、荷花洗衣机、一枝花洗衣粉??这些都曾是闻名全国的汉产品牌。然而历经沧桑沉浮,这些品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伤痕累累。

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变包袱为财富,武汉市国资委与相关企业多方寻求合作。最后武汉希岛被海尔集团以控股方式兼并,变成武汉海尔。2001年,武汉海尔实现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增幅在海尔集团近30个子公司中位居第一。有了这次良好的合作基础,在省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海尔集团斥巨资在汉建设海尔工业园。

一花引得百花开。此后,美的、TCL等知名企业也纷纷落子武汉,使武汉成为具有年生产空调能力850万套、仅次于广东和安徽芜湖的全国第三大制冷基地。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与此同时,武汉其他众多中小企业走出另一条崛起之路。(www.61k.com)

2000年,武汉市政府出台102号文件,将1909家中小国企纳入改制范围,掀起了武汉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轮高潮。

汉口古田一带,曾是亏困企业聚集之处。不少国有企业资不抵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万多名工人下岗待业。8月初,记者来到这里。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昔日被长期闲置、杂草丛生的土地上,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机电、化工医药、出版印刷、服装加工四大产业园区规划有序。

这种变化,缘于武汉市创造性地提出兴建“都市工业园”战略——老国企退出,利用其原有土地,改造新建厂房,引入民营企业。现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总规模5平方公里,去年实现税收3.04亿元,被国家有关部委誉为“全国都市老工业区改造的一面旗帜”。

借鉴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成功经验,江岸堤角、汉阳黄金口、武昌白沙洲等都市工业园也相继兴建。都市工业园在武汉产业布局中,成为又一个举足轻重的板块。

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今年上半年,武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72.7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2%。民营经济正逐渐“长大”,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如何充分发挥武汉的科教优势,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最近,省委书记俞正声给武汉市出了这道新课题。

眼下,武汉市政府和科教界、企业界,正在思考、探索。

一道新课题的解决,又将是武汉经济变通、发展的新亮点。(记者 韩少林 任大文 张勇军 黄磊 孔祥福)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三 着力:锻铸四大引擎

图为:光谷工业园中,现代化的华工科技车间。(记者 程平 摄)

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可以着力的“抓手”。一座特大城市的腾飞,离不开巨大引擎的推动。那么,推动大武汉驶上发展快车道的引擎是什么?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炎炎夏日里,记者一连多天走访武汉市正在兴建的几个重点项目工地,在被火热建设场面感染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强劲脉动。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千亿可待 重大项目次第布局

庞大的起重机伸张巨臂,如同科幻片中的力量之神;三幢扇形排列的高楼披满红绸,激情喷薄欲出。[www.61k.com)在中芯国际一期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一派繁忙景象。“根据计划,芯片厂将于明年一季度投产,目前手头的订单额已过了100亿元。”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公司总裁刘丹平透露,接到的订单来自日立、西门子等跨国公司。

中芯国际制造的“武汉芯”,2009年将会每月出产2.1万片,年产值60亿元。二期、三期工程陆续完工后,产量可达每月10万片,年产值在200亿元以上。

距中芯国际仅5分钟的车程,江夏流芳镇至龙泉山一带,另一个重量级项目——富士康科技工业园,已于今年4月破土动工。

眼前是800亩漫漫黄土,一马平川。根据富士康集团的计划,一年后,软件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厂房等基础设施将拔地而起,数码相机、电脑、显示器等电子产品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

富士康科技工业园的兴建,对武汉的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拉动作用?有关专家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富士康项目仅一期工程就投资1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无霸企业扎根光谷,可带动配套企业直接、间接投资10亿至20亿美元,形成近千亿元的产业群!“若干年后,眼前这片毫不起眼的黄土地将流金淌银,相当于再造一个光谷。”刚刚离任的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良智满怀信心地说。

在武汉东部,北湖至左岭地区,80万吨乙烯项目将落户这里,一座化工新城浮出水面。 武汉化工新城建成后将意味着什么?有关专家称,化工新城的主导产品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年产量可达140万吨,每年可拉动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市场,将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制品供应基地。

富士康项目和化工新城相继落户,中芯国际投产在即。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伍新木教授说,这几个项目,有共同特点,即都是现代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好的成长性,且都符合湖北现有的资源和优势,产业关联度高,对相关产业的牵引性强。可以说,这些项目是武汉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产业载体。

四大支柱 定位汉产新“地标”

一批新项目次第兴建,武汉经济发展如春风拂面,集约发展几大支柱产业的格局也日益清晰。

在“十一五”规划中,武汉市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集约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光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培育壮大环保、烟草及食品业、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等六大优势产业。 让我们重点看看四大支柱产业——

车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高架桥上向窗外一看,场面蔚为壮观:成百上千辆各种色彩的“毕加索”、“爱丽舍”和“标致”,在宽阔的场地上整齐摆放,如同军容严整的队列方阵。

今日的沌口,俨然已成汽车王国。中法投资的神龙公司,中日合资的本田公司,一个年产值191.08亿元,一个年产值114.79亿元,汉产汽车走入神龙、东本双轮驱动时代。 在东风本田销售走旺之后,去年该市的产业产值排序,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首次超越盘踞榜首多年的钢铁业,成为全市第一。

从两大汽车集团的规划来看,武汉汽车产业的未来令人浮想联翩。2010年汽车整车生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产能力将超过130万辆,武汉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www.61k.com]

虽然长江后浪波澜壮阔,但曾经的“老大”钢铁业并不失落。实力雄厚的武钢,势头强劲:近两年来,相继重组鄂钢、柳钢、昆钢,生产规模向3000万吨逼近。

与此同时,新进驻企业也频频为武钢传来利好:富士康一旦投产,每年从武钢采购的镀锌板将达35万吨。

此外,武钢将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冷轧硅钢片、冷轧薄板及深加工产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板材的市场占有率。并在江北阳逻,兴建钢材深加工基地,延长产业加工链。“按照这个发展态势,全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主要的汽车板生产基地将在武汉诞生。”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称。

电子信息产业的根据地之一,中国光谷光芒耀眼:以3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与终端、以光纤入户技术为代表的宽带接入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光谷在光纤光缆、激光电子市场的优势地位。武汉成为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指日可待。 石油化工产业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实施武石化800万吨炼油扩产、80万吨乙烯、葛化集团盐化工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石化产品深加工和新材料化工配套产业链,建设中部地区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和产品供应中心。到2010年,力争使石油加工能力达到800万—1000万吨。

配套工程 政府频出大手笔

如果说,武汉前些年的发展步伐还不够矫健的话,那么四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是安装在城市列车上的4个“千亿级排量”的巨大引擎。

有例为证:中芯国际一期工程还未竣工,已引来世界上多家著名企业聚集光谷。美国的Jazz、得州仪器、Rock、OS2,法国法液空,新加坡特许等企业,纷纷前来洽谈发展事宜。与“芯”相关的企业,已有我国台湾地区的旺宏、华瑞,美国的Rock、芯动科技等入驻光谷。

化工专家称,武汉化工新城除吸引投资等功能外,其产品也必将拉动如原油加工、橡胶、塑料等庞大的产业链。

为了让这些重量级的项目顺利在汉投产,湖北省暨武汉市可谓是大气魄、大手笔地投入配套资金——

富士康每年要从武钢采购镀锌板,就为之修一条铁路专线,全长13公里,从武钢直达富士康基地;

富士康每年有10万标箱的货物通过阳逻港进出,就重新建设全互通式沪蓉高速凤凰山立交;

富士康基地的几十万名员工需要商场、菜场、医院和学校等设施,武汉市政府立马投资建设。

那么,像这样的重点配套项目,富士康武汉基地一共有多少?耗资到底有多大?“重点配套项目有17个,耗资28亿元!”武汉市有关负责人给出的答案,让人感到省、市非凡的气魄。

为“迎娶”中芯国际,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开发区更是创造出一种新机制:三级财政共同举资100亿元,给中芯国际修建厂房,提供生产设备,再委托中芯国际“租用经营”。 “中芯国际的引入,是建国以来我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制造项目,采用‘融资租赁’的营运模式,可见武汉市对这个项目的诚意,以及对这一项目的眼光。”业内人士说。 “一块地为乙烯项目留了20多年。”80万吨乙烯项目最终落户武汉,配套工程同样斥资不菲。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武汉市规划设计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武汉就开始向国家申报乙烯项目。[www.61k.com]这片总规划面积89.1平方公里的空地,一直为乙烯项目留着。“今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80万吨乙烯项目在汉落户,武汉人做了二十多年的乙烯梦,终于成真!”武汉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处的负责人感慨。

矢志不渝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江城,正处于经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人们期待着,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安装了巨大引擎的武汉经济,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展翅腾飞的那一天!(记者 韩少林 任大文 张勇军 黄磊 孔祥福)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四 融合:“N+1”奏鸣曲

图为:运行、建设中的武汉轻轨将向孝感、鄂州延伸。(记者刘大家摄)

站在黄鹤楼上俯瞰长江,令人神思飞扬。万里长江,滚滚东逝,大气磅礴。这水的浩荡,源于川流湖泊的融汇。

再审视武汉经济发展这条大河,何尝不是如此!它泛起的朵朵浪花,无不融入了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点点滴滴。

“8+1”:敞开城门共发展

对武钢、鄂钢来说,2005年1月19日,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日子。这天,省国资委将鄂钢51%的股权无偿划拨给武钢,股权价值近24亿元!

这是我省资产重组中单笔最大的一单。武钢借此扩大规模效应,鄂钢则降低了生产成本。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漂亮的重组,双赢目的基本实现。

了解背景的人说,早在10年前,“三钢重组”(另包括冶钢)就在萌动,可惜未成。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这项重组能否实现难以料定。

长期以来,武汉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与周边城市相比,“首位度”太高,鹤立鸡群;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自身发展尚不充分,聚散功能不足。武汉与周边城市相互间缺乏互补性,招商引资时目光都直奔沿海或国外,为抢项目甚至恶性竞争。

龙头、龙身脱节,湖北这条经济的巨龙何以腾飞?“发展武汉、带动周边”是必由之路。

2002年6月,省八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即以武汉为核心,联合周边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市,逐步将其建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作为龙头的武汉,主动创造条件,敞开城门:筹资86亿元,建设8条通往周边城市的高速出口路;市内轻轨尚未通车,就已考虑将来向孝感、鄂州延伸;放开户口等限制,允许城市圈学生来汉就读职高;市政府举办的农博会,让城市圈内企业免费进场,甚至财政出钱在报纸上为圈内特色农产品做宣传??

各地政府也积极呼应,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互动空前高涨:党政代表团频繁互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推进??

春江水暖鸭先知。(www.61k.com)在政府推进城市圈战略的同时,省内企业之间的融合迅速升温。

中百仓储总经理程军说,他现在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周边城市跑,开连锁店,采购农产品等,忙得不亦乐乎。

这种忙碌,让程军以及他的同行感到,圈内到处都有家的感觉。而过去,武商集团收购省内一家百货商场时,曾遭到强烈抵制。如今,周边地区纷纷邀请武汉的商家前往开连锁店。

周边地市企业,则纷纷利用武汉金融、科教、信息、商贸、物流、交通等功能,将企业总部迁至武汉,如江钻、潜江制药、天门纺机等。

从被抵制,到热诚欢迎;从绕开武汉,到移师武汉。在悄然变化中,武汉与城市圈的经济日益融为一体。

“6+1”:在融合中率先崛起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的人在焦虑中惊呼:不东不西,不是东西!

而中部地区有丰富的水电、煤炭等资源,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更是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没有理由沉沦!

在2004年的春天,温家宝总理向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庄严宣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各自为政,分头突围。湖南、江西向珠三角靠拢,安徽向长三角靠拢,河南向京津塘靠拢。谈起中部,大家差距不明显,谁都不甘落后,谁都有机遇。

中部地区作为一个区域、一个整体,如何实现崛起的希望?是各自为政,还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回答当然是后者。中部地区必须整合力量,戮力同心,共襄崛起之举!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希望湖北早日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为龙头的武汉更是义不容辞。省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提出,武汉要积极参与中部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紧密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中部崛起,舆论先行。(www.61k.com]2004年11月,中部六省以及武汉市(即6+1)的36名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团,聚焦中部话崛起。武汉是唯一派记者参与采访团的省会城市,这既体现了大武汉在中部的特殊地位,更体现了武汉积极融入中部的态度。

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21世纪,文化产业以其独特魅力和诱人前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被誉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及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成了武汉与中部率先启动的重要议题。

去年9月,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武汉主动成为东道主,并力争将武汉定为中博会的永久会址。中部六省及武汉市共报送691个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涉及金额近1000亿元。

今年4月26日,第二届中博会在郑州开幕。武汉市除了积极与会,推出11项共计50亿美元的招商大单外,还赢得第三届中博会的举办权。

如今,在武汉人流密集的地方,经常可见双汇冷鲜肉专卖店。而几年前,双汇在湖北境内包括武汉,却遭到一场严酷的阻击战!双汇被认为是冲击本土生猪屠宰专卖的搅局者。

事实证明,双汇的进入,促进了竞争,市民更能吃上实惠的放心肉!

双汇,可以说是武汉加快与中部经济融合的一个缩影。它再次告诉人们,只有拆除了篱笆、壁垒,才可能实现“零和、负和”到“双赢、多赢”的转变!

“N+1”:勇立经济一体化潮头

在与武汉城市圈、中部融合的同时,伴随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武汉也在加紧与全国、全球经济的融合。

如果用数字来表述,不仅是“8+1”、“6+1”,而是一个不断壮大的变量“N+1”!

在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中,有一项可以清楚地解释这种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开放融合步伐。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武汉这座历史名城、华中特大中心城市,日益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有人说:如果上个世纪90年代,浦东是热点。那么,21世纪武汉将是一个最新的热点。

素以精明著称的浙商,步入武汉的节奏在加快。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传来消息,目前有3000多家浙企、30多万浙商在鄂创业投资,投资额达800亿元。

除了浙商,全国各地的客商蜂拥云集江城武汉。海尔、格力、蒙牛、伊利等国内知名品牌纷纷来汉。来自武汉市经协委的消息称,在汉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办事机构的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每年都新增近百家,而全国驻武汉大的办事机构已接近3000家。“武汉已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这样的感慨在浙商群体中频频听到。武汉温州商会会长助理周和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中说,我们的生活和创业早已融入了大武汉。[www.61k.com]

这种融合,其实不仅改变了客商的生活,也更新了武汉人的观念,让武汉人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迎接挑战。

几年前,开节能空调先河的“蓝波·希岛”,被海尔兼并时,不少武汉人还斥之为“败家子”。全国知名品牌“荷花”被无锡小天鹅重组时,也遇到了同样的指责。

可失去了“希岛”、“荷花”,武汉市发现,引“狼”入室,不仅没被“狼”吃掉,反而借力发展,使老企业枯木逢春,快速壮大,武汉甚至由此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

2006年夏,国内最大的软件开发与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与武汉东湖开发区管委会签约,管理经营武汉光谷软件园。分别位于东北和中部的这两个老工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大潮中找到了融合的契机。

而世界500强的入驻,则将武汉与世界经济融合得更紧。武汉市外经局分管外资工作的副巡视员方启亭称,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武汉,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等,更促进了武汉产业的升级换代,缩短了与全球经济的差距。

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67家来汉投资,项目总投资5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4亿美元。随着商业巨鳄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的进入,武汉市更是搭上了通往全球的采购快车。

在开放中融合。人们相信,借着开放的浪潮,武汉必将与中国和世界经济融合得更紧,发展得更快!(记者 韩少林 任大文 张勇军 黄磊 孔祥福)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五 跨越:走向蓝海

图为: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中著名的品牌。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韩少林 任大文 张勇军 黄磊 孔祥福“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写尽了大武汉“吞吐山河、扼控九州”的雄浑之势。

江汉朝宗,其流汤汤。80年过去,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的武汉,终于又成为一个自信从容、激情飞扬的大都会和大经济体,从一个沿江滨湖的中国内地城市迈向国际性的“蓝海”之城。

全球视野中的前进步伐:从中部“引擎”到“超级城市”

放眼全球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实现整体联动发展,需要一个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加速的“引擎”,如珠江三角洲的香港,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目前的中部,还缺乏一个公认的区域发展“引擎”。(www.61k.com)而武汉,已经具备争当中部“引擎”的基础和能量。

2003年1月15日,武昌紫阳湖宾馆。省委书记俞正声来到出席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武汉代表团驻地。他指出,武汉市是中西部最大的省会城市,要树立雄心壮志,成为中西部发展的龙头。几年来,他和省长罗清泉多次强调,全省要齐心协力支持武汉市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全省的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决策,省领导在各种场合全力推动中芯国际、80万吨乙烯等大项目落户武汉,东风总部迁汉、武烟整合省内烟草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并取得多赢效果。

目前,武汉市委、市政府已将“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确定为该市发展的指导性战略。此外,武汉城市圈战略,令武汉的发展拥有了广阔腹地。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更进一步提出,要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 不少经济学家瞪大眼睛,西部、长江上游有成渝城市圈,中部、长江中游有武汉城市圈,东部、长江下游有长江三角洲城市圈。这3大经济体以长江为纽带,犹如一条巨龙,展现出中国实力最雄厚、后劲最强、影响最广的经济带。

而在太平洋的另一边,美国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早在1999年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将武汉列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虽然不能将麦氏预言视为定论,但从现实条件看,武汉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人才等方面,的确拥有中国许多同类城市并不具备的突出优势。

从区位及交通优势看,武汉处在中国“中部之中”的位置,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京九铁路穿城而过,京珠、沪蓉两条高速公路交汇,国家级航空枢纽工程正在建设,长江航运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几年后,武汉将在铁水公空方面均居全国枢纽地位。

从贸易环境看,武汉商业文明土壤肥沃。1993年以来,该市社会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平均20%的增幅,全国居前。世界银行《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该市的贸易壁垒最低。

从产业优势看,东风公司、东风有限、神龙公司、东风本田四大总部进驻,标致、雪铁龙、日产、本田四大跨国品牌汇聚,各公司纷纷扩产,武汉正迈向年产百万辆级汽车城;“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全球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其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三,光电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6%,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50%。

从科教资源看,武汉地区所聚集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全国排第3位。多年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已令武汉具有较成熟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创业文化。

经济勃兴的“非经济”注解:彰显“软实力”

一个城市实现经济跨越,其征兆和表现必然是多维度的。这里,我们再用“非经济因素”为武汉发展做个注解。

去年夏天,一部由武汉企业投资、武汉人主演、反映武汉市民生活的电影《江城夏日》,在地中海滨的影城戛纳获得大奖。

今年1月,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城市品位”一词首次进入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此前几年,“城市亲和力”、“城市个性魅力”等字眼,已注入该市政府的施政纲领中。

上述细节,是一个城市“软实力”增强的体现。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自然生态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后者,即为“软实力”。

以此看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百湖棋布,加之3500年历史积淀,她本该就是一座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个性城市!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汉口江滩。(www.61k.com]滩外,浩荡长江;滩内,著名的酒吧一条街。沐江风、赏街景,街上的一些酒吧已被写入国外出版的导游手册中。节假日,不少异国旅游者和投资商,手捧导游书直奔目标而来。

东湖,中国最大的城中湖,美景如画。许多外地游人驻足于此,感慨:“这哪里是湖,分明是海!”

武汉正在努力彰显山水与人文凝聚的个性和品位,并让其成为硬实力的发展资源和竞争优势。

2004年底,武汉市出台该市首个《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强市”战略。 汉味小说、小品叫响全国;盘龙殷商文化、琴台知音文化、辛亥首义文化、白云黄鹤文化、武昌科教文化、汉口商贸文化等品牌,强劲辐射;电影、动漫、街舞、网络歌手,武汉的时尚与民俗文化元素不时在国内外成为焦点。

经济勃兴带动了人文的兴盛,而后者对外界的渗透与扩张,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激情与期待:走向蓝海融入全球

“深圳大族激光,本是武汉一家激光企业的配套商,现在,该企业已是全国最大的单体激光企业。”

时下,一场关于“中小科技企业为何难长大”的讨论,正在武汉市有关各界引发热议。技术开发如何与市场对接,企业该如何闯市场,政府该如何支持企业、如何提高效能,企业最需要政府哪方面的扶持??许多人在认真思考。

不少专家坦言,武汉的确拥有不少优势资源,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教授提出,当前,武汉需要埋头实干,夯实自身基础,努力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城乡协调发展体系、现代企业体系、对外开放体系、现代政府体系。

对于自身的“短板”,武汉市决策层非常清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积极推进“创新武汉”的建设,促进武汉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赖转变,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变革还要靠扩大开放来推动。

今年8月,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今年的44号公告,拉开沿海加工贸易产业大举向中西部转移的序幕。沿海加工产业的背后,是欧美、是日韩、是港澳台地区的技术和资本。

显然,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做好各种准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武汉能否抓住这次难得历史机遇的关键因素。

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顺之则昌。

为了和英国客户的上班时间同步,软通动力武汉分公司对英项目经理曾勇特意将工作时间调整到北京时间16时到23时,他的外包团队正在为英国一家学术机构建立门户网站。虽远隔重洋,曾勇和他的同事们却让武汉体会到:蔚蓝的大洋,其实可以很近。

事实上,从近代中国开始,武汉就从不缺少成为世界级城市的评价与关注。今日之武汉,多年蓄势的能量逐步迸发,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活跃程度进入一个空前的新阶段。

去年岁末,武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在未来五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9万元增加到4。5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努力把武汉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人们关注着武汉,期待着武汉!跨越发展,走向蓝海,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中热力四射的

武汉经济 武汉经济发展观察之一 布局

一环,梦并不遥远。(www.61k.com)

三 :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城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实践者,这也是我时常关注社会、留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家庭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新加坡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新加坡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养老发展的概况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运动,政府官员和议员以身作则,经常到社区和自己的选区慰问老年人,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新加坡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日托养老。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相当于我市的一些日间托老所。所不同的是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

  ——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一样,也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

  此外,中国人常说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笔者认为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难分的。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参观中的几个事例,也让我们亲身体验到新加坡的社区在这几个方面独树一帜的魅力:

  ——老有所学。1978年新加坡首创了乐龄俱乐部。创办这类乐龄俱乐部的主要宗旨是让老年人感到:生命过了60岁,生活依然璀璨。乐龄俱乐部经常举办卫生保健讲座、三代同堂舞蹈、集体晨运、生日派对、茶会、退休者座谈会等。各类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让老年人在这里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又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朝气和乐趣。

  ——老有所乐。5月10日晚上七点多,我们考察团参观了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这是新加坡一个高层次的社区,络绎不绝来到社区活动的即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和少年儿童;既有医生、博士,也有船长、工程师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络所是由几幢高层建筑围成半园型的房屋组成,各类活动都有固定的区域,共有陶艺室、武术馆、调酒室、健身室、练声房、烹饪室、乐队室、绘画室等等,仅武术馆的占地面积就比篮球场还要大。每个来社区活动的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这里找到知音。

  我们来到300多平方米卡拉ok会场里,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这样一幕场景:台上表演者放声高歌,台下观众积极互动。参加活动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也有不少马来人和欧美人,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苏州的客人时,表演者立即为我们献上一曲中国民歌。联络所活动的组织者还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中文版的卡拉ok伴奏带,热情地邀请我们的团员与他们同唱一首歌。尽管我们的肤色不同、语言有差异,但是当一个和而不同、和睦共处的国际大家庭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时,竟然让我们参观团成员流连忘返了。

  ——老有所为。在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里,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的身影:有的穿梭其间维持秩序、协助开展活动,有的教授知识,或做义工布置、整理活动器械。我们随介绍者走进品酒室时,一位年过花甲的主持人正在给学员做调酒示范,桌子上摆放着许多酒杯和颜色不同的酒。当得知我们访问团有一位成员当天正巧是生日,热情地斟满了红葡萄酒,虽然彼此才刚刚认识,满场黑眼睛、黄皮肤、同根同族的华人拍手齐唱、真诚地祝她生日快乐!并举杯共同祝愿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长存!那一份浓浓的异国社区氛围感染了我们每一名团员,那情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二、新加坡养老服务的启示

  新加坡,这个名字如今对于我们苏州人已经不再陌生。在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十多年经验里,从各种媒体报道、文章故事中,与朋友和同事闲聊的话语间,我对新加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真正感性地了解、认识她,是这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置身于这个美丽、清洁的海滨国家,我深切地感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发达与纯朴等多种因素融汇相通,从而构成了新加坡良好的人文氛围并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各项建设和管理,更没有忽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新加坡在养老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启示之一: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事业政策,尽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苏州市政府已于XX年12月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这个意见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扶持政策、相关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对于服务方式多样化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大力发展家政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苏州市到XX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苏州模式)。其中开设老年人常见病专科和家庭病床,覆盖面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90%以上,老年人日间护理、康复床位达到5000张以上。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量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18‰以上,城区22‰以上,具备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量的30%以上。文件还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政策都为我市的养老服务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关键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将这些养老政策落实到位,让老年人从中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外的养老政策。比如:一是吸收新加坡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学习新加坡的“倒按揭”(以房养老) 模式。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我们在制定本国的养老政策时,既要兼顾国情地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

  启示之二: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朝阳产业”,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要想办好养老机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土地、工商、规划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政策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2月转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的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这表明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已经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曾有“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斥资1400万元开办了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院,经营了一段时间出现巨额亏损。当其向银行融资时,却得到“养老院是非赢利性社会福利机构,既不能作抵押,也不能贷款”的答复,最终面临关门窘境。如何开办、扶持、经营好养老机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方面的探索,让经营者和受益者“双赢”。

  如何做好国际养老工作的对接,也是中国面临养老服务的又一大课题。近日,从新加坡英文《海峡时报》的报道中获悉,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中产阶级退休后选择的定居地点之一。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经济和较低的生活费用,都是新加坡人作出这项选择的原因。据调查,愿意选择到中国过退休生活的新加坡人中,包括前银行职员、商人、专业人员和公务员等。对新加坡的华族来说,他们选择中国作为“退休天堂”还有其它原因,包括:对中国比较有亲切感;由于外表一样,通晓华语,有共同语言,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国不像欧洲或其它西方国家那样,他们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其实,不论是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还是居住在欧美的外国人,他们都很向往古老的东方文化,喜爱“人间天堂”——苏州。苏州凭借着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地理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招商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市场、25XX年的吴文化历史,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居住、学习的第二故乡。做好服务外国人这篇养老大文章,让海外华侨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还”、游子回乡的亲情和落叶归根的乡情,也是苏州各类养老机构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启示之三:进一步加大传统伦理道德宣传,形成重视养老良好风尚。

  新加坡老年人有困难解决的途径分别是:先子女、后兄弟姐妹、再社会团体协助解决,家庭里实在有困难解决不了的,经调查核实,才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虽然各级政府没有明文规定家庭的“内部事务”,但随着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安定,家庭就和睦。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国情还是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老人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下世纪,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更要面临“四二一家庭”的养老严峻挑战。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正式出台,是时代的产物,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有时也难以奏效。也常在各类新闻媒体上看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或“空巢”老人双双病死在家中的负面报道。社会舆论在呼唤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呼唤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的回归。实现家庭养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传统的孝道观来维护。

  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就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他们最期盼和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年轻人:平日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关怀,生日的温馨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安慰和温情。关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金相邻、银亲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和有困难的老人“结对子”。在子女不能和老年人居住、不便及时照顾老年人的情况下,邻居、同事、朋友要伸出援助的双手,给予身边的老年人适当的关心和有效帮助。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也要大力宣传养老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事例,通过舆论宣传、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养老问题,增强责任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动员社区全体居民,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本文标题: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经济发展局推荐材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27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